《西游回忆录》

第九十四课

(听打稿,供参考)

《西游回忆录》,就讲一点。讲到法王在大学演讲: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从怀着无恼心、实践无恼行来看,基督教和佛教还是有相似之处。当然,基督教和佛教也有很多不同,但我不知道怎么说——因为在我们藏地,基督教非常非常少,基督教传教士讲的书更不多见。我只在西方待了两个多月,虽然研究了一点,但是不广泛,所以,基督教和佛教有怎样的区别,确实不太会讲。

法王没有怎么讲。

如果你们认为基督教和佛教自始至终没有区别,也可以无差别地实践它们;如果觉得二者略有贤劣不同,那就深入细致地思考,然后去实修更好的那个。

如果你觉得基督教好的话,去基督教。

不过基督教的这种教徒,哪怕是一个老年人,他也是手里拿着一本书,赞叹他们的教派。我们佛教徒的话,不但不赞叹自己的教派,甚至“我是吃素的,你们吃荤的”,然后看不起别人。好多善巧方便,我觉得我们佛教徒还要改进,要更加的团结。同时的话,我们先不应该让佛教徒以外的这些抛之门外,他们都不敢进来。这个不行,那个不心,坐的地方也不行。确实有一些密宗的特殊坛城,这些他们不能进入,不能听。但是有些共同行持的法,应该像他们的精神一样,任何一个角落当中,他们有办法。甚至跟你一起看电影,给个票啊;跟你一起做慈善,或者给你免费吃的,或者说给你一个法本,他根本不怕别人不接受。

作为一个佛教传法者,我简单给你们讲一下什么是佛法。

佛法的核心

佛法有两个宗旨:断除一切害他之事,在此基础上成办一切利他之事。第一,不害他的教义,在当今泰国和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比较兴盛;第二,不仅不害他,还要爱他胜过爱己,这种唯一利他的教义就是大乘,它主要在汉地等地兴盛。此外,精勤于无有艰难地迅速成办所有众生广大利益的方便法,是大乘密宗,主要流行于藏地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刚才是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还有藏传佛教。

所有这些佛法,都是同一个本师、同一个教义,最后的果也一样。

其实佛教徒应该内部要团结。看到藏传佛教的人,看到其他教派,好像特别生气的样子。我们有时候在飞机场,有些其他教派看到的时候,好像很恨的一样,这也没有必要的。

但若详细抉择,这三者分别是成办利他的小方便、大方便、大方便且能快速成就,所以要认识到后者比前者更好。

因为确实在快慢、教言,认识心性方面有差别的,这个可能光是说不行的,你身体力行才知道。

当然,所有佛法的究竟教义都一样,都包含在不害他众、调伏自心这两点里。如果不先调伏自相续,就不可能利他,因为即使你不想伤害别人,但随着放逸也会害人。所以首先调伏自心是根本,这离不开特殊的慈悲和非凡的智慧。

这两个很重要的。下面讲慈悲:

1、慈悲

因为他的题目是慈悲和智慧。

慈悲是什么样的呢?心里想着“如果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那该有多好”,从而生起善意乐,竭尽全力让他们远离痛苦。

它的修法有两种,即自他平等、自轻他重。如何修自他平等呢?比如,一个人的身体就算有头、手、脚等很多部位,也会想尽办法让各个部位不受伤。

对身体的执着。

同样,无论什么样的众生受苦,同样都很痛苦,我们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让他们离苦得乐,这就是所谓的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法王是这样讲的。

之所以要利他,是因为佛说众生无始以来无一没当过自己的父母。在做父母时,即使是虎豹之类的猛兽,也像我们今天的父母一样,慈爱地养育我们这些幼崽,恩重如山。所以,如果不报答这些众生的大恩,反而去伤害他们,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佛陀还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安乐与祥和,都源于希望别人快乐的善心和善行;所有的疾病、饥荒、战争等苦难,都源于只想自己一个人快乐而让别人不快乐的恶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等本师,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他唯一利益众生,而且多生累世、不惜身命,

跟今天我们《孔雀灭毒》的内容好多都是相同的。

由此成就了不可思议喜乐的究竟果位。但是一般的众生,无始以来只想自己快乐、别人不快乐,所以至今还在感受无尽的痛苦。

要想利益众生,就不能嫉妒一切比自己优秀的众生,排斥一切和自己平等的众生,歧视一切不如自己的众生。

有三种心态,是什么呢?

心态要公平正直,行为要力求完美,平日多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什么呢?

也就是愿众生得乐的慈心、愿众生离苦的悲心、随喜他人享乐的喜心、不贪亲嗔敌的舍心。这就是慈悲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