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05.pdf

《智慧百论》

第5课

(听打稿,供参考)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先讲《智慧百论》。

《智慧百论》还没有讲完一半。因为前两天没有课,昨天我去寺院给他们讲,本来是下午,后来晚上讲,晚上有一个通宵讲法,安居完了以后,藏传佛教当中最后一个晚上一直到天亮,有这个说法。虽然有这个说法,但是很多堪布们讲的时候只不过时间长一点而已,也没有完全讲通宵。

昨天让我讲这个课,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传菩萨戒。所以我昨天大概是晚上7点多一点开始讲,也就是7点半,一直讲到一点多,晚上1点多,应该讲了将近五个小时,都是藏文讲的。我最后说,其实我也很会讲,只不过我会害怕大家累。但是昨天没有这个心嘛,凡是要听多长时间都可以,所以我就讲了。主要是讲菩提心,讲了大概5个小时。

应该是近期来说,或者是我好多年以来算是比较长的一堂课。后来睡觉,这样基本上昨天睡的比较少,所以我今天讲的如果不好的话,大家要理解。因为今天上午也去了一个禅修院,也比较累一点。可能今天讲的不如以前好,但是应该讲的还不错。开玩笑。

今天我们接下来讲:

38、智者勇逃避,放逸之处境,

    犹如群兽王,逃离污秽处。

大家都知道,作为智者,他一般会勇敢逃离一些散乱、放逸的场所。

因为作为智者,他的希求跟一般忙忙碌碌人的希求完全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不愿意待在一个特别散乱、混乱的地方。

尤其是现在什么打游戏,玩短视频等,这些应该是特别散乱的地方。凡是比较寂静、没有人的打扰,他自己可以常常观自己的心,没有各种扰乱,其实智者他还是会选择这样的。

那里有烦恼,那里有诤论,那里有各种琐事、戏论,这些地方的话,作为智者都是不愿意待的。

我们以前讲过的《劝发胜心经》中说:“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有诸烦恼,顷刻亦莫留住此。”哪有诤论和戏论,应该是离开百由旬左右。当时我们算了百由旬接近六七百公里左右,应该要远离这样的地方。否则,每次与这些散乱的事缠绕,没有什么意义。哪里有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兴盛,作为智者,不会住在那里。

这个自己要看,自己确实觉得,到了一定的时候,虽然你以前待过很长时间,但是这个地方有很多的麻烦、散乱,对修行不利,对闻思不利,那就离开,这也是对的。

当然有些离开可能是被魔所控制,自己认为离开很好,结果离开以后更糟糕,也有这种情况。

相当于是什么?我们的群兽之王,雪山的狮子,一般雪山的狮子它住在一个空气非常清新,环境特别优美的白色雪山当中,它不可能经常住在肮脏不堪,像一些粪堆,或者说是我们世间当中像农场一样,特别恶臭、污秽的这些地方,不可能的。除非是狮子可能被逮住了,关在这些地方,除此之外,一般群兽王它所在的地方都是清净的雪山。

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凡是有智慧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最后觉得这个环境对他不利,这些恶友对他不利的话,他会勇敢地逃离。因为没有这样的话,最后他自己也会毁坏,他人也会毁坏。

所以我们有一些修行人,闻思到了一定的时候,如果能的话,自己去一些寂静的地方、修行比较有利的地方,不管是在城市里面或者在其他地方,好好地修菩提心、修空性。刚开始的时候,包括家人也好,或者是你相关的人,经常觉得有点不适应。但慢慢慢慢,你自己心清净的话,外在的因缘也并不是不能面对。所以有一部分人可能选择比较清净的地方。

还有一部分虽然做不到完全清净,但是至少也是烦恼多的地方,争论多的地方,最好是逃离。我们戒律当中也会讲的。讲《佛子行》的时候,当时“远离故乡佛子行”当中也引用了很多的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作为智者,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应该自己清楚。

39、不思善恶事,鲁莽非英勇,

    何故无义中,跳入万丈渊?

按理来讲,做任何事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善加思考。

有些人他根本不假思索,好的还是不好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很多人对结果不会思考。尤其没有取舍的智慧,他对任何事情都不考虑结果,只考虑当时的现象,或者是当时的情形,如果这样的话,非常莽撞,或者说是鲁莽行事。自己可能认为:“因为这个事情,我看不惯,所以我就这样做。”但实际上这种人是愚痴,并不是有智慧。

有智慧的话,他对结果,他对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会思考,除非是有些人可能被魔所控制,这样的话,他肯定来不及思考,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那么这些人我们应该知道,他不是英雄,不是勇敢。因为他自己的善和恶不会观察——有些是不会观察,有些虽然会观察,但是烦恼的原因,没办法观察。这种人自己可能认为自己很厉害,“我这样一冲动的话,那谁也没办法控制我。”可能会这样说的。

但实际上相当于是什么呢?没有任何意义的情况下,自己跳入万丈悬崖。这样的话别人都觉得很愚痴。

现在很多得抑郁症的人都是在楼层很高的上面,什么24楼开始跳楼自杀,有些是跳崖自杀,有些是跳楼自杀,有些是跳河自杀。这些人其实不是英雄。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个人很厉害,他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但实际上这不是很好的选择。

哪怕是对敌人,如果你这样莽撞的话,这也并不是英雄的作为。在《萨迦格言》当中也说过[1]:“毕竟一切不观察,盲冲敌众即愚蠢。”不经过观察,如果你冲到敌人里面去,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飞蛾扑打油灯光,彼者岂能成英雄?”就像飞蛾直接冲到油灯当中去,人们都认为飞蛾很厉害,它真的不顾自己牺牲,直接冲过去。

现在我们世间当中真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对敌人也好,对亲人也好,对身边的人的话,不顾自己的一切,不顾他人的一切,自己去莽撞。但这种人自己也应该清楚是愚痴的,就像是飞蛾一样。

春秋战国时候,很多学者经常说“三思而后行”,有这种说法。后来孔子认为:“再,斯可矣[2]”,意思是不用太多的,三次、四次这样的顾虑更多、分别念更多了,做事更不利,反而患得患失,效果不好。他觉得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的思考。

我觉得可能看这个人的智慧,有些有智慧的人可能观察一次、两次就已经可以了。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可能需要多次观察。如果再没有智慧的话,那再观察、再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可能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但总的来讲,其实这样莽撞的人非常冲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因为冲动的人在冲动的情绪下所做出来的很多事情,可能百年都没办法恢复。有很多事情,你自己想恢复也是没办法。比如说你在冲动之下,在嗔恨心的驱使下拿着枪杀自己的亲人,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多。或者说我们有些道友当时也是因为心情不好,谩骂金刚道友,那最后自己也是后悔一辈子。

按理来讲,如果自己有一种控制能力,那可能“三思而后行”确实很重要。但有些人来讲,虽然理论上知道,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控制能力,这种人也是有的。

我们全是依靠理论讲的话,只要学理论就可以,但实际上我们众生很复杂,人类也是很复杂,包括我们现在听课的人当中也是有各种各样。有些是讲半天,一点利益都没有,不但没有利益,对他来讲反而可能是有损害。有些人来讲确实是,讲到一点点,稍微点到为止,完全能明白其中的事理。

所以我们就看看,根据自己的根基,随着缘分——有缘者的话,哪怕是讲个几句,讲个一堂课,那他终生的命运都会改变。有些人的话,哪怕讲了可能二、三十年,还是像石头上洒水一样,石头的本质从来都是没有湿润过。

所以我想我们有些鲁莽的、莽撞的,应该在智者的论典当中把它看作,刚才不是《萨迦格言》里面讲的,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但明明可能我们知道这是愚蠢的做法,自己还是愿意做愚蠢的事。

包括我们有些老乡当中也是有:“我冲动之下就互相打架,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我自己也明白,但是我也没办法,我这个人脾气就是这样的,不管是上师给我教言也好,领导给我指教也好,我当时听得好好的。但是烦恼真的出来的时候,哪怕是释迦牟尼佛来到面前,我也不客气。”

所以有些人肯定是有前世的习气也好,或者说后天的教育带来的,有这种脾气或者是性格。我们经常说这种人,千佛出世,也无济于事——哪怕是一千个佛来给你指教,你的行为丝毫也是没办法改。那这种人不讲反而可能好一点,讲的话,分别念越来越多,更加的莽撞,也有这种情况。

下面说:

40、具德亦并非,处处得盛名,

    清凉之月光,不宜莲花池。

我们世间当中具有德行、才华——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或者说才华横溢的这种人,实际上在某一个地方,可能大家都认可他,但是也不一定处处能接受他。

确实是这样。我们有些人他自己也是学的很好,自认为人格也是很好,但是在某个场合当中,好像你的这种才华谁都不认可。以前你在某个地方,好像你是人人都特别恭敬的一个人,但是你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好像你的才华谁都不理。

其实这个时候你也不应该特别伤心,觉得这些都是坏蛋:“我这么好的人,我这么有智慧的人,他们都不知道,甚至我的法师是不是心里有问题?我这么了不起的人才,他从来都是不重用。”这样想的话,实际上也不对。这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些人,可能你确实有一点点才华,能得到利益;有些的话,你即使再怎么样,也不一定真正得到利益。

就像《贤愚经》当中讲:“众生随缘得度[3]。”我们度众生也是一样的。我自己认为自己很不错,但到了一个地方,他们不一定对我很好。有些经典里面不是讲的嘛,释迦牟尼佛去一个地方,他们并没有认可。文殊菩萨去的时候,文殊菩萨面前很多人都去皈依。后来问佛陀的时候,佛陀说:“这个有差别的,因为文殊菩萨以前度过他们,让他们发心而得利益。我跟这些众生没有这方面的缘。所以这些众生跟文殊菩萨有缘。”

我们世间当中来讲,是不是跟你投缘?如果不能投缘,你再了不起也不一定认可你。这也不能觉得很奇怪,以前化上人讲《法华经》的时候提过,我记得。说是印光大师在一个南京的大讲堂里面讲经,讲着讲着,人全部都跑了,只有一个人听着。法师为了这一个人把经全部都讲完了。讲完了以后,法师比较感动,对这个人说:“啊,你这次听的还是很不错,你的精神很可佳,你听懂了没有?”他说:“我听不懂。”“你听不懂?那为什么在听?”他说:“我是经堂的管理人员,虽然没有人,但是你讲的话,我还是要负责。你讲完了以后,我要收拾这些东西,所以我不得不听。”

后来说法师特别伤心,他发愿再也不去南京讲课。好像记得这样说的。但具体后来去了南京没有?也不知道。凡是说气话的时候:“我再也不理你,我再也不去这个鬼地方。”会这样的。但后来也有可能因缘复合了,这种情况也有,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自己不能认为:“啊,我是这么厉害的人,我怎么样怎么样,为什么我在这里不受欢迎?”其实你的因缘在这里可能不好,包括我们有些学的还比较不错,到一个班里面还可以,到另外一个班里面就不认可,又到另外一个班又不错,确实有不同的因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就像无比清凉、皎洁的月光,它能遣除黑暗。很多方面月光大家都是认可的。诗学家的话,特别喜欢月光,常常用月光来写诗。

但是莲花不喜欢月光,晚上莲花都是闭合的,所以月光不适合莲花池。

好像《宝性论》里面讲的吧?“如日热一时,莲开睡莲闭[4]。”就像是太阳的这种热光,出现的时候,莲花盛开了,而睡莲却闭合了。所以我们把莲花叫做“日亲”。因为太阳出现的时候,莲花会开启。

所以我们从这个当中也可以看出来——我们可能在某个地方,名声也好像不行,威望也提不起来,包括事业也是已经没有办法,那这个时候,你自己如果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话,要换个角度。不然的话,月光再怎么样,在睡莲面前是可以的,但是在莲花面前不行。虽然睡莲也是莲花的一类,但是这两个有点不同。睡莲是另一类,晚上盛开。睡莲和莲花之间的差别,我们以前讲《宝性论》的时候讲过。

41、终欺悦耳语,智者不赞誉,

    令身不调和,美味谁去食?

我们世间当中,对你总是损害、欺骗,他说出来的语言再怎么样好听,甜言蜜语,作为有辨别能力、了知是非的智者来讲,他根本不会赞叹,或者喜欢。

为什么呢?因为说的好像是对你好,现在世间人当中也有:“我特别爱你,对你特别特别好。”但实际上,就像我们昨天前面讲的一样,可能心里是一把刀,嘴上特别甜蜜。那这种人,有智慧的人他不会相信,也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不可能亲近这种说好话的人。

以前不是讲的嘛,现在世间人特别会说,说某个人特别好,但实际上对他非常不好。包括现在有一些骗钱的人,尤其对一些有钱的老年人,他们就亲近。很多人说:“我对你特别好,如何如何。”钱全部骗完了以后,可能人也不见了。这种现象非常多。

可能很多人年龄稍微大一点,智慧就比较成熟,自己也知道是真正对我好,还是对我不好,这个应该是清楚的。

但是比较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幼稚,只要别人一说就马上相信。因为现在人特别会说,包括从小看这些视频、听这些音频,自己的表达能力是非常强。不仅是大城市里面的人,包括我们藏地的有些孩子,哇,说起来确实是特别特别棒,“我有什么样什么样的远大的理想,我以后是什么样……。”

我们有时候收一些工作人员,面试的时候讲的特别好,但是人到了以后,实际上什么都不会做。有时候,这个人好像什么都不会说,笨笨的,确实看起来这样,但后来做事的过程当中,哇!这个真的是个人才。好像看起来不怎么样。当然有时候也有说的很好,做的也很好的人,不能一概而论,有各种各样的。

所以我们人的话,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心也是很复杂的,语言也是很复杂的。如果你没有一个辨别能力,到最后自己会很后悔:“我原来想他是这样的,他嘴巴非常甜,原来心是这样,特别的糟糕。”有些人说话不怎么样,好像也不是很恭敬,但他的心地特别善良,最后也会知道。

我们世间当中,有时候也是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明枪,别人拿着枪的时候,你会容易马上躲起来。但是如果在暗地里朝你射箭的话,那就很难提防。

有一些我们所谓的“口是心非”,嘴上说的很好,但是实际上他通过各种方法,“我今天跟你好好的谈一下”——用录音笔把他们的语言都录下来。您觉得“对对对,这个人对我很好,你看表情也是很好,语言也是好。我对他也是很好,他对我也很好。”但实际上,到最后“哇,原来这个人是这样的。”给你悄悄的录音,所有的拿到手里以后,哇,原来人当中有这样的。

如果有一些人,表面上好像谩骂你、害你,但是最关键的时候从来都是不欺骗、不欺惑、不损害你,这个是最好的人。人当中是遇到关键的时刻,害不害你?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遇到自己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是害别人;有些人不要说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事情下完全都是可靠的,从来没有害心。所以我们经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很多事情,你遇到了以后才明白。

可是很多年轻人没有社会经验,以前也没有遇到过各种复杂的人,一直觉得这个世界很纯洁——也有纯洁的,我们不能说全部都是黑暗的世界,黑暗当中也有白色,白色的当中也有黑暗。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辨别的智慧,确实到时候,可能今生来世都会毁坏。

所以这个《智慧百论》当中,的确跟我们自己智慧有关的很多问题,说的比较清楚。看起来好像这个《智慧百论》没有什么可读的,前一段时间我印了交给大家,有些道友说:“原来《智慧百论》是这个啊,这个没有什么可学的。”但学了以后,也许做人做事方面,自己还是会比较注意。

当然有些事情,你再怎么注意,业力现前的时候,可能也没办法,到时候只有堕落。有些事情还是有办法的,你只要知道怎么样面对,自己在这方面就不会容易上当受骗。

所以这里的比喻是,我们四大结合的身体,一个身体不能适应的美味佳肴,特别好的食物,谁敢去吃呢?凡是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不会的。不管是辣的,或者是甜的、酸的,任何一个食物,不管是它的味道,它的色彩都非常非常好,但是如果真正对你的身体有害,你敢不敢吃?这个大家都知道。除非有些人不在乎自己的身体。

我们也是同样的,你不能看别人的表情,不能看别人的甜言蜜语,不能看别人对你特别温和、慈悲、关心,但实际上可能对你非常伤害,那谁愿意掏心?谁愿意依止呢?这是一种规律。

我们也不能抱怨:“为什么是这样?”实际上我们有些道友经常也是这样的嘛:“我对你很好,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但实际上所谓的好,是什么样的?不管是遇到任何事情,你永远都是,不但不害他,而且你全力以赴,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帮他,这就是好。而口头上好,实际行动如果是不好的话,那用行为来说话,不是口头上对你好就真的是好了,不是的。

我想不管是学佛的人也好,不学佛的人也好,语言和心一致的话,那非常好。有些心很好,语言不一致,也没事,下面这些偈颂当中这样讲:

42、逆耳诸忠言,智者如药依,

    终究彼等语,亦成如甘露。

有些语言听起来,确实有点不顺耳,特别刺耳,你听起来特别特别的不舒服,但是如果他是忠言,完全是我们说的“百利而无一害”,没有任何的损害,他是掏心掏肺,虽然说的词比较粗糙,或者是比较难听,但实际上对你真的很好,至少他没有任何害你的心,他永远也不会产生害你的心。

那这种语言,作为有智慧的人,应该是明白:像我们生病的时候有一个良药,一定会依止一样,可以接受。我们经常也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5]。”如果是真正的忠言,虽然听起来刺耳,但是实际上对你的行为,对你的心都有帮助。

同样的,我们吃一些特别特别苦的药,对你的治病有好处,比如说我们吃中药的时候,确实不太想吃,但是只要对你的病有好处,你就能接受。同样的道理,这些语言,真正是对你很好的一些语言,包括阿底峡尊者也不是讲的嘛:“如果击中要害的话,那这是真正的教言了[6]。”

比如说你去听一堂课,“听一堂课,全是骂着我的话”,其实讲者不一定骂你。因为他的群体里那么多人,他不可能只向着一个人讲。但是确实好像他刺耳的语言伤到你,或者通过这种语言你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像我们为了治病而吃比较苦的药一模一样,人们也可以接受。

像世间比较厉害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养育得非常好。我们经常说“严师出高徒”,有一些老师,不管说话、做事非常果断、直接。他培养出来的个个都是非常有才。如果这个老师看起来特别特别的慈悲,但是他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好像跟自己一样,没什么感觉,这种人的话,也没有什么意义。

无垢光尊者的有些教言当中说:“在浊世的时候,如果你说一些利他的语言,谁也没有办法接受,那最好处于禁语的状态,这是我的忠告。”我没有记错的话,《三十忠告论》[7]当中也是这么说。浊世的这些人,你要想给他讲一些刺耳的语言来教诫,他们都接受不了,反而可能对他有害。你认为这是一种教言,开始批评——我们有些道友是这样的,有些法师在课堂上批评一次以后,就永远成了恨他的人了。“为什么在这么大众的场合当中开始说我,我再也不理他了。哪怕是破誓言也好,下地狱也好,不管是什么,天崩地裂,什么样的事情发生的话,我也无所谓。”有些的话,也是很“英雄”的,也会有的。这也没办法。

因为有时候这种不投缘也好,这种教言也好,你好心好意对他的指点,他反而字字句句都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那也没办法。在释迦牟尼佛面前都是,你看善星比丘听了多长时间的课,背了那么多三藏的法,但是到最后就分道扬镳。提婆达多也好,善星比丘也好,包括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的,这也是一个正常现象。

按理来讲,具足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大慈大悲、断证圆满的佛陀,他身边全部都应该是十全十美的人,但实际上也没有。更何况说现在末法时代的一些群体当中,没有忘恩负义,或者说这种可怜众生,或者说是邪知邪见的人,这个很难做的到。

但一般来讲,作为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从真理上理解,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观察他人的功德,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我觉得众生可能也是需要福报,有福报的话,好像轻而易举,这个事情对他来讲很好。比如说我说一句话,我解释这个偈颂,这个偈颂我同样对两个人讲,一个人得到很大的利益,一个人反而可能永远对你拜拜了,有这个可能性。所以确实有时候因缘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东西——不是谁讲的好不好的原因,不是谁有没有能力的原因。

其实有一些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有一种真正隐藏因缘的能力,如果有这样的话,可能很多事情都是比较好办。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和道友之间当面说的话可能好一点,但是你们当中有一些人只要当面一说,永远就耿耿于怀,这样也不太好。我们藏族当中也有,有一些堪布脾气不是很好,但是当面说什么,过了就没有了,就像夏天的彩虹一样,一显就没有了。

但有一些的话,当面是“噢噢噢,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多少年以后心里还一直记着。对他帮助的从来都是记不到,对他说一句有点难听的话,他永远而且记性特别好,就像石头上刻的文字一样,过了多少年,经过时间的雨水也根本抹不掉这种深深的花纹。

有时候可能要看情况说别人,不然的话,有时候一直说你们,“他天天都是说过失,他有什么资格说我?我父母都没有说,老师都没有说,我的领导都没有说过。我这么优秀、这么厉害的人还要他来天天说我?”所以自己可能更加的猖狂,有这个可能。

反正什么都有,好的可能也是有,确实好的可能也是有很多,不好的可能也是有的。

43、不具合理义,所造之典籍,

    彼亦不成利,如离咒火施。

造一些不合理的,里面没有什么真理、没有什么创造性的这种论典,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相当于我们做一个火供,或是火施时,如果咒语、仪轨什么都没有,那只不过是烧一堆火而已,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一般做火施也好,烟供也好,需要这些仪轨。如果没有这些,那就没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道理,我们造论也好,说话也好,这些应该具有一点意义,如果没有意义,说的再多也是啰嗦而已。造的论再多,也是浪费纸张而已。

《瑜伽师地论》里面[8],比如说论典的话,有无义论、邪义论,邪恶论、离悲论,远离悲心的论等有好多论典。包括一些邪见方面的论典比较多,比如说打仗为主的,邪知邪见为主,或者说是以一些散乱为主,包括有一些杀生,捕鱼、打猎这些文章,这些很多都是邪分别的论典,所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以前有一些文集,这些开头有,但后面没有的话,有点可惜。我们的论文集,其实不管是谁做,风格最好是不变,如果到了一定的时候,实在是跟不上时代的话,那个时候可以变。比如说我们一些丛书,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好好做,做完了以后基本上都是不改变。我看到像印度的有些佛学院,包括发一个奖品,刚开始的那个从来都是不改变。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个也很重要。

我在这里可能还要跟大家提醒一下,本来想私下说,但是也没事吧。我们相关的负责人,明年也好,今年也好,可能要商量一下。像我们今年做的金刚萨埵佛像还算是可以的,比较受欢迎。以前我们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有一次做的唐卡还可以的。其他做的,比如说原来我们做的一些塔,有些质量特别差,形状也不怎么样。所以以后要做的话,一个可能要提前准备,相关的人应该提前商量,做好准备。

还有一个是它的质量方面。当然质量的话,它有这方面的成本在里面,即使没有很大,那一个很小的纪念品,我觉得质量很重要。不然的话,现在书也比较多,佛像也多,挂件也多,一个人都是有好几百个挂件,什么样的挂件都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特色,而且有些质量也不好,那还是不做好一点。

一方面是要提前商量,不然的话时间过得特别快,当然明年的话,应该不是我这边的,但是也不要紧,凡是我想到就跟大家提建议。因为时间过得特别快,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很快就过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做一个事情,应该是稍微有意义的,不管是造论典也好,或者说是造佛像也好,造转经轮也好,什么的话,一个要如理如法。还有一个是庄严精美,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不要特别差。如果实在没有骨鲁姆的话,那干脆不做也好一点。“我们这次没办法,什么都没有,给每个人发一包快餐面。”也不一定每一年都要有。好像现在习惯每一个法会不给东西好像不行,一直很多人来等,法会还没有开的时候,“这次发什么东西?”有些人是为了发东西赶来的也有。

反正这些我也在这里顺便提一下。

44、过患与功德,悉皆精通已,

    行持所需事,背离诸过失。

任何一件事情,它有过患的部分,也有功德的部分,你先应该详详细细地去观察,知道了这些功过、利害以后,你才可以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否则的话,你根本没有观察,就像刚才前面讲的一样,到底能还是不能?这样的话,肯定到最后是不合理的。

以前古人也不是说嘛:“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9]。”有智慧的人先抉择,再跟别人交往,再跟别人开始谈论;而一些愚者的话,先跟他交往,后面再去观察。

就像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先去依止,再去观察的话,最后发现所谓的上师也不一定都是好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交朋友也好,包括做任何事情,这件事做好?还是不做好?当然有些事情确实是因为业力现前,刚开始的时候好像觉得是可以的,就像我们买东西,刚开始买的时候好像质量都很不错,性能各方面都还不错,结果拿到手里以后发现原来是个假货,原来是个伪劣产品,这种现象偶尔也是有的。但总的来讲,作为智者应该先观察很重要的。

古人不是也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的话,他还是知道该怎么做。“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孟子》说的[10]。他先观察,观察以后,如果觉得可以的话,就去做。做的过程当中遇到什么的话也没办法,你已经提前做过观察。如果觉得事情不能做,那别人怎么说也不能去行持。

所以我有时候也算是,怎么讲?不会怎么冲动。别人怎么说,自己感觉可以的话,还是去做,有时候凭感觉做的也有。比如说这个人应该很稳重,没什么问题,让他来做事情肯定没什么问题。但到后来,“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才慢慢清楚。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所以要通过智慧来观察,这个是很重要的。否则到最后互相指责的话,也没有什么用。

应该是龙猛菩萨的《智慧树》里面讲的,有一个女的,她在外面出轨的时候,又遇到了强盗,她的衣服全部被抢光了。她只有在一个空地上拿一个树叶来挡着自己私密的地方,在这里待着。这个时候有一个狐狸,它嘴里含着一块肉,也来到这里。它看到河里面有好多的鱼在游,他为了抓鱼吃,把肉放在地上,就到河里去抓鱼。结果河里的鱼游跑了,没有抓到。回来的时候,刚才嘴里含着的肉被乌鸦拿跑了。这个时候,他们就互相指责。那个女的就说它,你追求鱼的时候,鱼也跑了,你原有的肉也飞到空中去了,边笑边说。狐狸反过来说,你也不是一样?你看你现在的状况,你把自己的丈夫抛弃,去追求其他人,结果别人也抛弃了你,你现在也是一无所有。他们就互相指责。

其实这也是一种无智慧的现象,人世间当中都是有的,有时候可能自己根本看不到,刚才那个女的讥笑别人,她看不到她自己的行为,还说他人。狐狸也是一样的,它也有缺点。但不管怎么样,如果先观察功过,也许会好。

当然我刚才讲的一些业力现前,好像众生真的有时候是业力现前。我想我们这里的好多道友,有些是道理上自己也很想做一个好人,比如说一个出家人,一定想做一个清净戒律、闻思修行的人。可是因为业力现前的时候,好多并不是你心里刚开始的发愿在实际行动当中能做的到——想和做还是有差别的。

比如说我们发愿的时候,我每天都是念1000遍莲花生大士心咒。真正做的时候,中间又困、又累、又生烦恼,有种种情况。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愿,到最后的行,经常有差距,梦想和实际的行动经常不是一致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有这样好的方面的追求、这方面的一种发心,这也是很好。现在我们要求也不能太高了,一下子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痛苦,清清白白的这样的人,也很难做的到。

我们有烦恼,有智慧,有痛苦的,有快乐,这么一个复杂的人,我们跟其他的痛苦人相比较起来,也许自己还算是比较幸运。虽然我有痛苦,但是我学过中观,我学过大圆满,我依止过善知识,如果让我来选择现在是学好还是不学好?应该是学好。

所以有时候也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要求太高的话,做也做不到,也很伤心的。有时候也不能要求太低,也许我还有一点点希望,这样的。

45、内心怀怨恨,口说知心语,

    彼等非庄严,如虫蛀朽木。

心里怀着特别大的仇恨,口里面给别人说特别好的一些贴心、温暖的语言。

其实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口是心非”,《萨迦格言》当中也是说过。心里想着一件事情,口里说的另一件,这叫做狡猾者。

有些人可能很难知道,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一样,口上说的特别好,“我对你特别好”。但实际上他心里存着另一件事情,我们一般都是很难知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能大概知道这个人很不错,但是要知道他的心很难。我们说:“老虎的花纹在外面,人的花纹在里面。”人心是很复杂的,“画虎画皮难画骨”。

这虽然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或者是民间的格言,但实际上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有些人可能怀恨在心,他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目的,但是口头上他不会这么说,说的话他的目的就没办法实现。

这种情况,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当然这是不庄严的,就像是一个墓穴,里面全部都已经掏空了,外面好像是有的。我们经常到森林里面去,里面全是被掏空了的窝,有一些飞禽的窝,但是全部都是已经被虫掏完了,但是外面看的话,好像没有什么。

人也是这样的,有些人确实是口是心非,现在这样口是心非的人越来越多,也许真的是看电影、看电视太多了的原因,说的话全是花言巧语。如果这样的人,倒是整个世界可能非常的庄严。但实际上,很多事情,这里也讲了,“内心怀怨恨”,内心是一直是怀着怨恨,不像大乘菩萨一样,遇到关键的时候,一定会是用刀来砍他的心,这个是没有问题的。那种害别人的这种心,不但是没有断掉,随时都可以成熟。那在世间当中来讲,这种人是很不庄严的。

我们经常说是很坏的,很臭的,或者说是很恶心的。对人也好,有些行为是很恶心的,但实际上人心确实也有善良和不善良,或者是恶和善的差别。

我们每个人也可以观察自己,不管是自己身边的人也好,对上师三宝也好,有时候遇到一些外在的环境影响,就马上变了。我们现在认识的一些平时很不错的人,但是上面的一些风气,有些天气变了的话,马上就显露出自己本有的心态。

我们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才知道,平时一般都不知道。前几年,包括我这边遇到很多事情,遇到事情的时候,有些人是非常可靠,非常坚定。越麻烦的时候,这些人就越可靠。后来事情全部平息完了以后,心里面觉得这个人是特别可靠,在关键的时候,在最危难的时候,他是非常可靠的。他不但不会害你,哪怕拿自己的全部来帮你都没什么问题。有些的话,平时是非常非常好的,关键的时候,就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的。“患难见真情”,是吧?这个说法还是对的。

46、口中出爱言,心中另盘算,

    如兽披虎皮,故非可信处。

这个与刚才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

嘴上说的特别甜言蜜语,但实际上心里还是有另外一种阴谋诡计,另外一种欺骗、伤害的手段。

其实我们害众生真的是很厉害,这个一定要想到。比如说我们皈依佛以后,不去依止外道;皈依法以后,不害众生。不害的话,害当中有些是不杀害,有些是不伤害。伤害也有各种各样,有故意伤害、无意伤害,有些是故意伤害,这个在皈依戒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皈依僧以后,不会跟僧众、志同道合以外的人交往。

所以如果口里面出的是美言、甜语,心里面却是另一种盘算,有机会的时候要害他,做种种准备。以前的一些高僧大德,他身边的人经常害他,很多献出生命都是因为身边人害的,这样的历史是非常多。

这相当于是狐狸披着老虎的皮,因为狐狸本来是非常非常的胆小,但是它披着老虎的皮——别人都觉得老虎特别可怕,实际上它的本质没有什么可信赖的,它说的是很好,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原来不是有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当时乌鸦嘴里含着一块肉,来到了树上,这个时候狐狸在下面,爬不上去,非常想吃肉,没办法。它就开始欺骗乌鸦:“你是所有飞禽当中唱歌最好听的,你可不可以唱一支歌?我们特别喜欢听。”乌鸦以为它说的是真心话,就开始唱歌。一张嘴,结果嘴里的肉掉下去了,狐狸就叼着跑了。这个时候乌鸦才知道被骗了。

以前《极乐愿文大疏》当中也有狮子和狐狸的故事[11]。狐狸是很狡猾的。狮子和狐狸一起找到了一个动物的尸体。狐狸说:“力气大的应该背尸体,我在后面叫……”。有这样的。还有一个狐狸故事,好像这个故事忘了,算了,今天不讲那么多故事。

语言很好,但实际上有害他人的心,这非常不好。我们世间当中也有,这种现象比较多。

47、活时名喜因,有利后世法,

    此二无一具,二世何为人?

世间当中,比如说名声、金钱,这些是今生快乐的因,今生欢喜的因。

这也是必要的。虽然它是一个世俗法,但是你有了钱、有了名声、有了地位的话,应该在即生当中活得很快乐。你看现在有些明星、名人,至少他们的生活不会发愁,应该有一定的资源,这是今生当中一种快乐的因。

但光有名声还是不行,应该要有佛法,什么样的佛法?对后世有利。行善积德,这个对来世有利。可能有些唯物论只看今世不看来世,如果这样的话,《萨迦格言》当中也是讲[12]:“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平时根本不想利他的事情,只是自己吃吃喝喝,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

以前有一个加拿大的小孩子问我,这个萨迦班智达说的有点过分。因为他们都比较自私主义,天天利他有什么用?为什么跟动物一样?我跟他说:“这主要是从大乘佛子的角度来讲跟动物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天天都是吃吃喝喝的话,不管对他人也好,对家人也好,对社会的话,一点利他的想都没有的话,那跟动物没有什么差别。”后来他也比较认可。这是要为来世考虑。

这两种如果没有具足,也就是对今生世间法的积累和对来世善法的积累,这两个都不想的话,那这种人就不是真实的人了,人都不是了——我们藏地有时候开玩笑说“人都不是了”,真正的人的法相都已经不具足了。

你光是吃、喝、玩、睡觉,这些除了人类以外的一般的动物也是比较擅长。你看有些动物那么聪明,不管是避免危害也好,希求快乐也好,它还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我想我们作为人类即生当中应该要做一些善事,今生活得很快乐;对来世的话,要行持善法,这样的话,那今生、来世都快乐,这应该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否则只想着今生,不想来世也不行,如果一直想着来世,今生什么都不管的话,可能也有点困难。

现在有些佛教徒可能一味的学佛,为来世而苦行,一方面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但是你对今生的很多事情没有很好的去处理,对来世有利的善法不一定修得特别成功。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佛子,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要去想,自己和他人也要去想,今天和未来也要去想,这样的话,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今天讲到这里。

————————————

[1]《萨迦格言》第四品,观察多士:“毕竟一切不观察,盲冲敌众即愚蠢,飞蛾扑打油灯光,彼者岂能成英雄?”

[2] 先秦《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不做和怎样做,即主张“三思而行”。然而,孔子并不十分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孔子和季文子生不同时,孔子出生的时候,季文子已经逝世十多年了。后来孔子听人说到关于季文子的谨慎态度时,便评价道:“再,斯可矣”。意思是说,没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行了。——摘自网络

[3] 摘自《贤愚经(第4卷)》:“如是世尊种种慰喻,福增忧恼即除,心大欢喜,便随佛后,入佛精舍,告大目揵连:‘令与出家。何以故?众生随缘得度,或有于佛有缘,余人则不能度;于余人有缘,佛则不能度。于舍利弗有缘,目连、迦叶、阿那律、金毘罗等一切弟子,则所不度。如是展转,随其有缘,余人不度。’”

[4]《宝性论讲解第38课》:“如日热一时,莲开睡莲闭,开德与闭过,无念圣日同。”

如同日光在极其酷热的一时,使莲花尽情开放,使睡莲完全闭合,但日轮没有使水生莲花绽放、睡莲闭合的想法成为开启的功德与闭合的过患的分别念。同样,于此大圣圆满佛陀的日轮也以妙法的光芒,在酷热的一时,使所化智慧的莲花尽情绽放、非所化的意睡莲闭合,然而佛陀无有对他们利害的分别念。

莲花,我们经常叫“日亲”,是太阳的“亲戚”,因为每次阳光出现的时候,它都会开放,它很开心的;睡莲是日轮的“敌人”,每次阳光出来的时候,都会闭合。一个是显的功德,一个是显的过患。

[5] 2022年有记录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最早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孔子家语》为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西汉末年中山怀王刘修陪葬的一部书籍《儒家者言》内容,与现今所流传的《孔子家语》十分相近,甚至二者之间多有雷同之处。所以《孔子家语》原本是否有该原句有待考证。

[6] 阿底峡尊者说:“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

[7]《三十忠告论》全知无垢光尊者着:“于此浊时野蛮眷众前,当面呵责纵然是善意,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毫无私欲诚心利他语,以悯揭露他人之过失,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言语悦耳即是吾忠告。护持自宗破除他宗者,虽思辩论清除教法尘,然依彼生烦恼之因故,沉默禁语即是吾忠告。”

[8]《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复次有三种论。一听闻究竟论。二诤讼究竟论。三正行究竟论。听闻究竟论者。谓婆罗门诸恶呪术。诤讼究竟论者。谓诸外道因明论。正行究竟论者。谓佛圣教。复有三论。一无义论。二邪义论。三第一义论。此三如前随其所应。复有三论。一矫诈论。二虚伪论。三出离苦果论。如是三论应知如前随其所应。”

[9] 摘自隋王通《文中子.魏相》。注译: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选择,然后再交往;小人却不同,一见如故,显得异常亲热,然后才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

[10]《孟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为与不为之道也!”

[11]《极乐愿文大疏讲解007》,下面讲一则相关的故事:从前,一头狮子杀了一头野猪,随后来了一只狐狸,它想吃剩下的肉。狮子对它说:“你背上野猪的尸体。”狐狸因为自己身单力薄而不愿意背。它暗想:如果直接说,狮子定会发怒杀死我,这肯定不行。但又想:这个狮子孤高傲慢,又是个笨蛋,可以欺骗它。想到这里便说:“我既要背尸体又要叫喊,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呀,所以你理应做其中的一件。”狮子由于愚笨而不知道狐狸在骗它,又因为孤高自傲而不愿意叫喊,于是说:“这两件事情当中,我背野猪的尸体,你可以跟着我叫喊。”于是狮子背着野猪的尸体走在前面,狐狸跟在后面叫喊。

这个故事蕴含双重意义。从隐含的层面来讲,愚笨的狮子不肯叫喊,则代表愚笨的人不能讲经说法;而聪明的狐狸能叫喊,则代表有智慧的人可以讲经说法。从直接的层面来讲,狮子背得动野猪的尸体,则代表狮子般的高僧大德能胜任讲经说法的重任;狐狸虽然背不动尸体,但它可以跟在狮子后面叫喊,这代表没有能力讲经说法的人也应听闻佛法,至少也要随喜赞叹。

[12]《萨迦格言》第三品,观察愚者:“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