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04.pdf

《智慧百论》

第4课

(听打稿,供参考)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就跟大家讲一下《智慧百论》。

前面我们讲了二十七个颂词,今天讲其他的,一百个颂词当中还有七十三个颂词。

《智慧百论》,我们大多数的学习态度应该可以,也有个别人认为,没有什么不懂的,我只要看一下就可以。也许确实是这样,但也许看起来比较简单,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好像没什么不懂的,但后来看的时候也有点不太懂,所以后来尽量做了一个简单的字面解释,讲的时候可能更有感觉。

我们如果讲个大圆满,或者大法的话,很多人可能都愿意去听。而这个法,也许个别人听都没有听,但也没事。佛法,大家有信心,也愿意接受呢,可以听。如果没有的话,一个人都没有也可以。我们也并没有在这里收费,或者非要有要求。

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好高骛远,祈求一些高法,如果我们基本的做人做事,为人处事的道理都不懂的话,在人生当中,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后来各种情况,失去许多机会和修行的因缘。

包括一些管理人员,还有普通的修行人,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自己没有智慧,导致后来无法面对。这样的现象确实比较多。

所以我想,我们学这样的论典、这样的人文教言特别重要。

古人也特别重视这一点。我们法王如意宝也是在一生当中讲了《君规教言论》好几遍。《萨迦格言》也是讲过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听到。还有《二规教言论》也讲了很多遍,平时也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教育。

因此我想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智慧百论》当中,应该找到一些自己的毛病。可能你们有些人觉得,我好像天天都是在批评你。其实我没有针对任何人,但是在讲这个论典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一些,包括个人的缺点,或者是他人的一些缺点,想说出来的时候就说出来了。然后有一些别人和自己觉得有的功德也会说出来。

我没有对号入座,但是有些人,自己觉得与自己有关,那可能确实自己在这方面有一些缺点,否则我的语言你不可能直接接受。所以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苦口良药”,听起来可能不舒服,当时你可能感觉很不爽,但实际上,作为修行人,有人来指点你的缺点也许是个好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得意洋洋,但结果的话,自己的修行境界、做人方面非常差劲。我想我们人生当中,有人给你指点也许是个好事,

那么我们今天也继续讲:

28、狡者奸诈语,贤士未慎析,

如未察歌义,野兽被他毁。

所谓的狡诈者,他经常用一些花言巧语,经常有一些欺骗和拐骗的手法,经常去欺惑他人——这方面他非常擅长,因为这是他的专业。

而有些善良的人、贤明的人,如果没有用自己的智慧来分析,也没有让别人去了解,或者他问了一个其他的人,就轻而易举的相信别人,信以为真,这样可能会很倒霉。

因为没有经过审慎思考,没有去观察,像那天讲的,麦彭仁波切说世间上很多的遭殃和灾祸,要么是未知而导致的,要么是没有观察而导致的。

所以就像世间当中的有些野兽,它们沉迷于一些美妙动听的歌声。它根本不知道,也没有去查它的来源,结果被猎人所杀。

确实我们自己认为自己还是很好的。在新闻当中,或者身边有些人受骗的时候,觉得根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时候,也许自己是个骗子,也许身边有很多的骗子,但是自己不知道,他们也装着不知道。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别人的语言、别人的行为,一方面可以信任他们,观清净心;但另一方面,我们过于观清净心的话,也许到时候自己也是特别后悔。

作为智者,时时刻刻、经常去观察,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会一直去观察,这非常重要。这种观察看起来是一个分别念,但是这种分别念可以辨别真假。如果没有这样的话,确实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根本不知道。

如果你发现别人是狡诈者,或者别人是智者,那你应该有不同的手段,不要完全观清净心。这一点应该与智者们的论典也是不相违的。

比如说《萨加格言》当中,我们以前讲过,不知道大家记得没有,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昔日褒文中宣说:狡者之前需狡诈,直者之前需真诚,动者之前需坚固。”说昔日的,像松赞干布,他们的褒文,或者说他们的人规教言当中都讲过,比如说松赞干布的十六条[1]等等。

讲什么呢?狡诈者面前必须狡诈。当然我们狭义上讲的狡诈者是完全欺骗你的这种人叫狡诈者。但是藏文的范围比较广,很多事情不可信任的这种人,可以叫狡诈者。因为你信任他,结果很多事情都让你受到各种各样的危害、威胁,这样的话,这叫做狡者,这是从广义讲。

直者面前的话,应该是真诚、真挚的人。我们经常说的老老实实,你对他特别真诚,他从来也是不会对你有任何的损害,这种人面前你也不用经常耍小动作。

还有一些动者,经常没有定准、时时刻刻飘荡不定的这种人面前,你也不能随波逐流。不然的话,自他最后都被风吹走了。在这种人面前应该要稳重、坚固。

这是萨迦班智达给大家讲的,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时代当中所谓的狡诈者,像通过网络诈骗,这种人也相当多。前几年疫情的原因,大家都住在家里,天天上网,有一批人通过网络骗取了很多人,所以疫情过了以后,很多人不愿意正常生活,还是通过网络来诈骗。前一段时间,好像是缅甸北部,已经抓获了大概269人还是什么的,大多数是中国人,也有附近小国家的一些人。像这些情况现在是越来越多了。狡诈者的语言、行为,让我们很容易相信。

我们佛教徒当中有没有狡诈者?还是会有的。我在课堂上说过无数次,但是有些可能不一定听我们的课,也不一定学习。比如说建一些群,说某个佛学院在某个寺院当中供斋,做各种各样的功德,然后他们就信以为真。大家日积月累好不容易赚的钱就寄过去,结果,可能部分的做了供斋、放生这样的,但是大多数吹到自己的包里面。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发现越来越多。

包括在我们佛教群当中,也是比较复杂。其实有一部分佛教徒是真正实修实证,有一部分对上师三宝有信心,他们还是很好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精神不正常、行为不正常,别有用心,各种各样目的的人。

佛教当中不是全部都是好的,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些是因为愚痴而导致的,有些是有目的而导致的,全是好人的话,很难说的。

所以说我们也不能看到一个佛教徒的行为不如法,大家就对所有的佛教徒起厌烦心,生邪见,这也是不合理的。但是也不能因为一个高僧非常了不起,或者说个别的弟子特别如理如法,就觉得僧众肯定是供养的对境,对所有的人都相信的话,有些是外面披着释迦牟尼佛的袈裟,里面造种种非法、违法的事情,这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作为佛教徒,不能听一些花言巧语,不能听一些表面之词,应该自己有能力去观察。

世间当中,非佛教徒当中也有真假,佛教徒当中也有真假,这一点也并不奇怪。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是有这种情况,那更何况说释迦牟尼佛圆寂2500多年后的今天,佛教会越来越清净,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不管是依止善知识也好,或者在其他方面,应该要好好的观察。我觉得佛教的教义,百分之百经得起任何的观察,但佛教徒的话,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清净、了不起、有菩提心、有清净心。但有一部分也不一定。所以说我们应该要学会善于观察。

接下来说:

29、智者恒于敌,亦需具柔和,

藤树以柔软,盘树至顶住。

我们世间当中一些有智慧的人,有远见的人,他们对不共戴天的敌人,也是以非常温和的态度进行交往。他就能做到这一点,结果那些敌人慢慢被感化了,有这种情况。

就像世间当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藤蔓,它是很柔软的,看起来也是很微弱的,但实际上它因为柔软的这种方便法,一直盘着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爬得越来越高,随着它的成长也一直爬到顶端。

所以这里说通过柔软感化他人。当然我们世间当中经常也是说我们不能太柔软,太柔软的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果人太善良的话,别人会欺负你的,一定要坚强起来。”尤其在西方的一些文化当中,包括我们像康巴有一些藏族的文化当中,人一定要,哪怕是装着也是要坚强、粗暴,这样的话不容易被别人欺负,不容易被别人欺骗,否则就经常受他人的侮辱,有这种说法。

但实际上,如果从我们大乘佛教的教义,还有印度的一些论义结合起来,其实最终,可能柔和应该是最成功的一种方法。我们经常说“以柔克刚”,是吧?本来是一个坚不可摧的东西,但是你用柔和的方式,慢慢也是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否则,你如果硬碰硬的话,其中一个可能不得不断了。

我们人也是,有些人从小都是在自己的骨子里面:“我的性格就是坚强的,我谁也不服。不管是父母也好,上师也好,老师也好,或者自己的领导也好,凡是有人对我不好的话,那我必须站起来,我在谁面前都是非常坚强的人。”可能你成功过很多次的案例,但是在某些时候,最后自己毁坏,除此之外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可能其他的一些宗教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天底下,水是最温柔的,我们说“上善若水”,特别特别的柔软,但是它也非常坚强,只要它想攻破,那非常坚硬的石头,日积月累它也可以穿破。

所以我们如果用一些善巧和方便方法,在任何人面前学会用柔和的方式,试一试,也许对你和对他人都是很好的。

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有些从小都是父母给你带来的教育,有些是学校给你带来的教育,有些是你的老师给你带来的这种习惯,但这些习惯在某种意义上,也许用得上,某种场合当中不一定用得上。

当然龙猛菩萨的这些教义并没有说适用于所有事情。因为任何一个理论,它在某种意义上能起到作用,我们后人读到它的时候,也会知道最锐利的点是在这个意义上。用的比喻也是,任何一个比喻,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有些时候确实也是,太柔软的话,别人会欺负你。在教言当中也是讲,你自己一定要坚强起来,抬起头来,不然的话始终都是被别人欺负,越来越欺负,最后自己都没办法活下去。包括现在有些连续片、电影当中,在世间当中一定要坚强,这样的话才能活得下来,否则一直被别人践踏在下面,所以最后要抬起头来。

这是我们电影当中塑造的形象。但在现实生活当中,不一定现在有些凡夫导演说的都是对的,因为从长远来看,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来看,柔和、慈悲这些,即便没有很快的效果,也不会对你有特别大的损害。如果你非常刚强,对方也是非常刚强,两个敌对的人互相争的话,就像现在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一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样的话,最后双方都损失惨重。

从世间角度来讲,我让你,可能我的名声有一点点过不去。但是从意义上讲,可以说保护了很多人的性命。我们看到他们打仗,历史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有一些血战、圣战——确实所谓的坚强,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最后人财两空。

那这些是我们人类需要的吗?如果以慈悲来面对的话,最多丧失了一些名声或者财富,但很多人宝贵的性命可以说保存下来了,可以说世间当中不用这么残酷。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广大的意义上看,不要从我们以前受过的个别的一些教育。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思想确实是已经变成了什么?已经定型了,很难扭转过来。

包括我们这边大多数的听众是二、三十岁以上,这种人的思想基本上已经定性了。你小的时候,父母和学校教育、环境的这些见闻觉知已经形成了你的人生观。现在你的人生观要改变的话,除非确实有信心的一些人,或者是特别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改变。否则的话:“佛教当中是这样说的,龙猛菩萨是这样讲,但我还是要做强者,我永远都不会低头的。”

如果这样的话,可能到一定的时候,自己才会明白:“那个时候,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话……,确实我还是特别愚蠢。”我们藏地一般犯大错误的时候,用自己的手来捏自己脸上的肉:“我当时太愚痴了,我太后悔了!”有这样的情况。

30、心胸倍狭隘,不能成所愿,

用心善思择,语当随众人。

有些可能没有比喻,有些有。

有些心胸特别狭隘的人,“不能成所愿”,往往你的意愿和最后所成就的事背道而驰,不能成办所愿。

“用心善思择”,要非常用心地,善加思惟、抉择以后,语言也随顺他众,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

这里的意思,可能心胸狭窄的人,因为心里很狭隘,狭隘的话,如果按照他狭隘的思想去做,肯定是不能成办所愿,因为你的思想就是这样的。你心里虽然这样想,但是你通过善加思维、观察,然后语言也随顺他人的话,可能比较好。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思想可能特别狭隘,口里面也是不随顺他人的话,可能得到的结果是更不妙的。

因为心胸狭窄的话,它是一种天生的,是一种俱生。有些人可能通过学习,心胸可以慢慢变得宽广,这样的也有,但这个很少。有些是生来心胸特别狭窄,稍微说他一句——我们所谓的玻璃心指的就是心胸狭窄。现在我们藏地很多学校里面的有些孩子,可能经常看手机和看电视、网络的原因,也有一些学校里面有跳楼自杀,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了。

所以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按照他的思想去的话,根本没办法跟别人配合。如果他心里特别狭隘,很多事情都是没办法接受,但尽量的通过智慧来观察,同时语言随顺他人的话,这也是一个窍诀。

在世间当中,确实心胸狭窄也是比较常见。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人是什么样的事情,心里都可以接纳,这种接纳也并不是无所谓,好像石头一样的什么都不管,不是这样的。这种人有一定的学识和一定的智慧,才叫真正的心胸宽广。

《二规教言论》当中讲:“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说,不管什么事情,好的也可以过,不好的也可以过。一旦你胸怀宽广、见识广博,这样的时候你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进入到人的行业当中。如果在这个之前,你心胸特别狭隘,别人稍微看一眼,或者是说一句,或者是跟你接触一下,你马上生气了,马上痛哭流涕,马上特别伤心,这类人的话,确实是很难做事。

所以我们现在,包括一些发心人员也好,有些工作人员的话,一方面也是很感谢他们,在各个部门这样发心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心胸、自己的脾气,自己的性格,与人接触是很难的。现在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病,那基本上,有些工作倒是很多人都能承受得了,最多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对现在城市里面的人来讲,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包括上班的时候,路上要开两三个小时的也有。这个,很多人身体能承受得了。但是最关键的是,现在承受不了的是人际关系。

我们发心人员当中也是,经常是人际关系弄不好,包括各个班级里面的这些人,这些人学着学着,本来人际关系也没什么,我们从小都是一直到读书到现在,所以也没有什么。这样的群体生活,按理来讲我们应该是很适应的。但是实际行动当中,学佛越来越孤僻,自我主见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越来越自私。

其实这是佛教徒的一种悲哀,如果可以忍让,可以谅解,可以理解别人,如果能这样的话,就是随顺别人,不用那么狭隘了。“你是什么样的?”“我这样的,都可以。”别人的事是别人的,你少参与。这样的话,你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很好的。

我们过多的去参与,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叫做:“小人当官,不让老人晒太阳。”有一些小人当了官以后,即使有些老人在那边晒太阳,“啊?这是规定,你不能在这里晒太阳。”或者说:“小山羊,把它放在头上的话,经常给我们眼睛里面撒尿。”一般低劣的人,他稍微有一点点权力,稍微有一点点地位的时候,就马上特别特别的张扬。

当然这也需要智慧。你当负责人,什么都不管,也不对;什么都管,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地方去管,也不对。现在我们负责人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包括我们有一些助理法师、辅导员。

一段时间以后,我希望你们堪布堪姆也是下面做个民意调查,这个法师怎么样,他们的威信力怎么样?可以了解一下,下面怎么样看的。比如说这个辅导员,这个辅导员对上面很好,但是对下面不怎么样;这个辅导员对上面比较不错,他还是可以的,对下面也不错的。其实我们人的话,应该往上、往下都可以看,都会看,这是很重要的。

心胸狭窄的人,只看自己的烦恼,天天痛哭,天天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就像我们眼睛里面稍微有一个微尘就特别难受,而手掌当中有大的尘埃也没有什么感觉。

我认识的有些人当中真的是心胸特别特别的狭窄,有时候也感到非常可怜:“唉呦,得到这样的一种狭隘人生,特别痛苦”。有时候觉得这可能是每个众生的一种业力,光是这样想一下,说一下也是没有办法。有意义的事情不一定管,没有意义的事情,一点一滴的都要管,烦恼、痛苦、操心。人的智慧确实有一定的差别。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想完全打开你的这种思想,也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想打开就打开。但是你要知道,自己狭隘的思想有非常多的痛苦,狭隘人的痛苦比正常人的痛苦多多少倍、多少倍。

如果你是心胸宽广的人——我们所谓的宽广不是什么都不管,不是这个意思。真正心胸广阔,具有智慧的人,他对大事一定是管得很好,对小事不会计较。但我们很多人,大事根本不管,小事特别在意。别人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走路的姿态,哪怕是你碗里面菜的多少,很小的事情,就痛苦半天。而大的事情根本没有分析,也没有解决的方法,遇到的时候就傻傻的呆在那里,除此之外自己根本想不出比较巧妙的方便法。这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差别。

所以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当中专门有观察智者和愚者的差别。我以前也劝大家看一看。我们的《格言宝藏论》学了好多年了,可能二三十年了。我以前读书的时候确实经常看这些格言。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当中,有时候那些引导文、甚深的法好像根本比不上一般的人文教育。我自己虽然做人不是很好,我自己也知道不是很好,但我觉得,不管跟别人接触也好,做什么事情的话,自己还是稍微懂一点,这也是依靠前辈大德教言的加持和威力。

31、口应出温言,偶持猫咪行,

善巧方便行,谁亦不可辱。

说话的时候,最好是温和的语言。

有些人一开口说话就说一些特别刺耳、粗暴的语言,这样的话,对方一听马上就心里不舒服了。有些是从来听不到一句粗暴的语言。

真的,人与人之间是非常有差别的。看起来白色的牦牛跟黑色的牦牛是一模一样的,外表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语言、性格、心态,整个人的素质,各方面的话,差别特别大。

所以语言的话,最好是说有礼貌、有文明的这些语言。

偶尔呢,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像猫咪,或者一些水鸟,或者说世间当中,《入行论》里面讲的盗贼,他们的行为来成办事情。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如果这样的话,那别人也是不会损害你。因为你的行为比较低调,比较温和。

我们做什么事情,包括法师弘法利生,你应该要了知实际,有时候可能需要高调,就像以前法王如意宝出去弘法,那个时候宗教刚刚开放,刚开放的时候比较方便,所以法王去到那里,包括车队也好,还有马队来迎请,包括放一些六世达赖喇嘛的那些道歌。确实这种事情,当时有些人觉得太高调了,不太那个,但是可能适合当时的时代。又过了一个时代以后,整个天气也好,整个时代,各方面的状况有了特别大的变化,在那个时候就比较低调,应该是温和的,说话也好,做事也好,跟别人的这种交往,不能太高调,太张扬。

我们现在的话,基本上发个微博,“我在森林当中,我在吃饭”,除此之外,现在整个里里外外各方面的因缘观察的话,暂时这样可能比较好一点。在这个时候,太张扬的话,也许会遭遇到一些违缘。有些行为,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到最后可能会搞砸。

《礼记》[3]里面说,战国时期,一个有福报的人,他给过路的人一些吃的。有一个人饿的特别特别厉害,但是他的声音不小心大了一点,“喂,你过来!”对方就觉得,我这样的时候,你给我说这样“喂”的话,那这是对我的一种侮辱,对我的一种践踏,我宁可饿死,我也不去要吃的。也许这是一种传说,《礼记》里面有这样的。后来这个人饿死也没有去。

所以有时候可能高调也好,说话的声音也好,或者是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可能会毁掉自己的前程,或者想做很多事情都没办法。

当然这个可能一方面也需要自己的智慧,还有可能有一些护法神、白法天尊,他们的护佑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世间当中,有些好像犯了一场非常严重的事情,也可以过去;有些的话,特别特别一个小的事情,但是后来越来越严重,也有这样的。

如果我们自己心很坚强,行为很温柔的话,那谁也没办法攻击你:“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4]。”如果自己没有好好的去观察,自己做侮辱自己的事情,那后来人们也一定会是侮辱你的。就像我们世间当中,有些东西如果已经腐烂,那虫子就有机会聚集在那里。我们的很多事情,个人的为人、个人的行为也是非常有差别的。

32、猎人跪双膝,诸肢蜷隐蔽,

唱起动听歌,岂不杀野兽?

这也是一个比喻。

刚才说我们很多事情要悄悄地、秘密地,不要太张扬,或者说太外显,就像世间的猎人,他也是双膝跪下,蜷缩起来,身子隐藏在树林当中,慢慢地唱起动听的歌。那野兽的话,它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危害,另一方面,它被歌声吸引。最后,猎人因为委曲求全,他得到了他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看,用猎人的这种手段来比喻做人,好像是一个反面的比喻。但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太张扬、太高调的话,可能做不成。世间当中的猎人,有时候他们的行为,特别韬光养晦也好,或者悄无声息,在外面不是很明显,是以秘密的方式成办自己的事情。这也许也是有必要的。

有时候我们为了求法,大家也是不得不受一些委屈,包括我们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很多事情,我们不能说因为我有道理,我有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有时候在某种意义面前也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们选择软弱一点也是比较好的。

原来孔子和老子,他们在晚年的时候好像接触过三次。经常讨论一些道方面的。我记得好像孔子50来岁的时候,老子已经70来岁,他们之间大概是差20岁左右。当然这个不是特别详细的年龄,尤其是老子,很多学者也不是特别的确定。

他们谈论“软”和“硬”的差别。老子当时张开嘴,一个牙齿都没有了,然后他就问孔子:“牙齿那么硬,但是硬的话,后来全部都掉落了。我的舌头那么软,但是人一直没有死之前,它不会掉落,说明软弱有时候是成功。”好像意思是这样的,有些情节记得不是很清楚。

有时候不得不软,去年我跟一个领导,我们关于寺院的一些事情说来说去。先我们两个吵的特别特别的厉害,也是单独的。我有我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他的脾气性格也不太好,我的话更不好。我们两个说说说。后来我们两个稍微好了,好了以后,他说:“堪布你不要生气,其实我们都是一起的,非常近的关系,就像牙齿和舌头之间的关系,那么舌头牙齿他们都是天天在一起,但是经常也有打架的。”然后我说:“是,我是舌头,你是牙齿,你可以随时咬我,但我咬不动,你也知道。”然后他说:“不说不说,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可能确实也是没办法,这种情况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有的。

那这个比喻主要讲的是,野兽听到美妙的歌声被猎人杀害,有这个意思。

其实西方有这样的一个故事[5],这个故事在教堂里好像以漫画的方式出现。德国中部有一个叫哈默尔恩的小镇,在1284年的时候发生过一个事情。那个小镇有一段时间鼠害,老鼠特别厉害,特别多的老鼠。整个村子都特别的着急。后来了一个穿花色衣服的,他说我有办法。然后他要一定的报酬,他们都答应了。之后他吹笛子,这个奇怪的声音一响起来,整个镇上的老鼠全部出来跟着他,最后到了河边。好像是威悉河还是什么河。到了河边以后,那些老鼠全部到河里面淹死了。

那个吹笛子的人要他的报酬,但是镇上的人他们变卦,他们就不给他。他也没办法。再过一段时间,好像是6月26号,当时成年人全都在教堂里面,那个吹笛子的人又来了,那个时候穿的衣服颜色不同,他好像带着红帽来了。他又照样吹笛子,发出特别奇怪的声音。这个时候全镇所有四岁以上的孩子都跟着他,好像有130个孩子,就只有三个孩子,好像聋哑还是什么的,没有去。

他带着这些孩子来到山里,山门打开,所有的这些孩子都进到山门里面去了,再也没有回来。但是这个情况,因为成人都在教堂里面,只有一个保姆看见了。

这个时间不一定确切,后来的很多学者,包括有些考古学家他们各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说他们都得到了不同的境界,有些说可能那个时候是人吃人的一个饥荒时代,可能那个人带他们去了。还有各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这也是一种迷。

这种传说的话,一方面,包括老鼠也好,孩童也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可能心很专注,他们被这种声音吸引住了,然后进入到那个地方去,结果遭殃或者怎么样。我们《前行》当中也不是讲五根散于外境的五种过失,说是如果耳根一直贪执声音的话,就像野兽贪琵琶声音一样。眼睛看美色的话,就像是飞蛾扑火一样,等等,这样来举例子。

这里也讲,通过猎人的比喻,成办自己事情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受一些委屈。你看猎人他为什么那样一直跪在那里,一直缩在那里,包括猫咪也好,还有世间的很多,都是为了能成办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世间人,有时候成办一些事情,受到一些委屈也是值得的。

包括我们为了求法,有时候是时间上的调整,今天我都是想,刚才路上下暴雨,全身都被暴雨淋湿了,一方面想,要转为道用,现在刚好是药王星来的时间,是最好的一个露天沐浴,这是很好的。另一方面想,希望我们这一节课对于一些人的心理,稍微有一点触动,稍微有一点变化,如果有的话,那受再多的苦也好,受更多的寒冷也是非常值得。

所以我们每个人,有时候为了获得佛法有点辛苦,我看我们道友们,确实听课从早到晚还是很努力的。我们也很感动,觉得特别不容易。因为大家听这样的法,前后的《普贤行愿品》我们都舍不得减少。有时候我想讲的少一点也可以,念诵要不要再缩一下?但这样的话,好像大家这个时间也用来散乱,除此之外也做不了比它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没有念《普贤行愿品》的话,虽然是十几分钟,但是这十几分钟,每个人不一定做比《普贤行愿品》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按照以前上师如意宝的做法。这些方面比较重视。

33、智士常舍弃,不合君意事,

不容谓王远,于彼予轻视。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常常是绝对不做君主不悦意的一些事。

现在大家在这样的地方成长,大家也应该知道,第一把手的人,不管是部门当中的也好,班级里面,你天天做他不爱的事情,那最后你自己可能会落单、遭殃,最后自己不会有好的下场。

不管在任何一个地方,不仅是我们这个地方,你看印度也是这样的,包括现在西方也是这样的。虽然他们所谓的民主也好,平等也好,尊重也好,有很多好听的名字,但是任何一个凡夫的群体当中,如果你非要跟你的君主对着干,除非那个人下台,你上来了。除此之外,有些形势没办法改,只有你自己改变。如果你自己没有改变的话,也许他把你改变了,那这个时候你的下场不一定那么悦意。

其实这也是人的做法。现在来了一个新的领导,马上有些人特别爱巴结,马上给他酒、烟,给好吃的东西。不是领导的话,马上另眼相待。有些人是太现实了。这个人以前很好的时候,人人都对他吹捧,稍微有一点闪失的话,那大家的态度马上就变了。这样的话,可能也不是很好,太现实了。

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你不能得罪你的领导。当然我们很多人这方面可能已经有这种记忆,从小都有这种习惯。你的领导,你心里恨他,但是表面上:“我特别特别喜欢你,我特别爱你。”这样的情况也有。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是对的,我们决不能说国王在远方,没事的,“天高皇帝远”是吧?无所谓的,他肯定发现不了,他不在现场。这样的话,是轻视他,也不一定对自己很好。有些人就是这样的,只要他不在,在暗地里为所欲为,自己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其实也是不合理的。

比如说管家不在的时候,堪布堪姆不在的时候,自己应该有一种自觉,自觉的尊重他人,这一点也是特别适合我们。我们现在学院的话,两年轮主要的管理人员。我自己的原则也是这样的,我以前也是跟你们说过,不管是哪一个负责人,我们还是非常尊重他们。当然他们有些行为也不能太:“我是学院的负责人,代表学院,你如果得罪我的话……。”太那个,有一些霸道的话,可能暂时我不敢说什么,但是最后我们也把这个记下来,可能有这种情况。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合理的建议也好,合理的管理,那我们人人应该非常的尊重和愿意服从,这也是一个规律。

变成领导以后,下面的人都是特别恨他,就想办法,像有些西方的总统,刚开始他们民主选举,大家都给他投票,过了以后大家又开始反抗,说是马上要弹劾,马上要怎么样。

其实凡夫人群体的行为,有时候真的是很生厌离心。

34、具有明理臣,无余护众人,

国王虽只身,征服诸世界。

具有明白事理的文武大臣,作为国王来讲,非常的重要。如果有他的话,他一定会是能保护民众。国王是一个人,但是他下面有这样的大臣、助理的话,那征服天下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有一个不是天天巴结你,不是天天只承认你,跟你面前说一些好话的人,不是这样的。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能力的人,真正是做事情的人,任何一个人,大至国王也好,小至我们一般的一个发心群体,十几个人,其中有个主要的负责人,下面要有个大臣,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藏药当中,比如说有一个药,杜鹃十六,那杜鹃叫做国王药,下面有些是大臣药。配方是国王药最多,它的名字也是用这个,我们经常是地味二十丸,它的第一个名称是最主要的药,下面有些大臣药的名称不会出现,但在配方当中,国王药多一点,比如说十六样药的话,其他都要加的。

藏药当中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的。有16个人,那国王是大的,国王下面要有个明臣,我们所谓的助理也好,所谓的身边人。身边人对大人也好,对君主也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身边的人经常爱说一些是非,如果他说的是非杂有自己贪嗔痴的话,那能毁坏很多人。

历史上的话,比如说刘邦身边的叫萧何,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刘备的身边,诸葛亮是吧?他们虽然在世间当中协助治理国家,但是他们很有远见,对老百姓也好,对所有的人还是会有一定的洞察力。

所以我们管理人员的话,包括堪布堪姆也好,或者是部门里主要的人,旁边需要一些人才,这些人才一定是有智慧的人、慈悲的人,能做事情的人,并不是天天的吹,吹的是,特别夸夸其谈,非常非常的厉害,天花乱坠。但是实际上做的话,连自己的母亲都流眼泪:“我怎么有这种孩子?”这样的话可能是没办法的。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如果真正是一个高僧大德,他有一群比较得力的弟子,那这个高僧大德的教法肯定会一直传下去。如果他后继无人的话,当他离开的时候,就没有了。

我想前辈的这些大德们离开的时候,都留下了特别好的,像麦彭仁波切那样很多的论典,像无垢光尊者这样德高望重的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很多也是人才的培养,像世间人,有些企业家最后没有人接收,最后没办法传下去。

这里主要是讲,君主身边的人还是很重要的。其实有些人是很了不起的,但是身边没有给他出主意的人,甚至身边的人各个方面都不太能干。这样的话,对他的弘法利生也好,做很多事情还是会影响。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也应该看看世间的这种真理,也是很有必要的。

35、何处君令民,思维善与恶,

称彼境有君,彼等立为主。

不管是在哪里,如果一个君主他特别关心他的民众,而且民众会思惟善和恶方面,好和坏方面——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苦、哪些是乐、哪些是黑、哪些是白,哪些是应做,哪些是不应做?所以作为一个君主,自己手下的眷属也好,民众也好,百姓也好,这些一定要关心。

我去年说,我们法师们的话,有时候最好去一下下面的一些人家里。你们没有去的话,还是继续去一下,了解一下。你们也去一下,偷听一下他们辅导的时候是怎么样。有时候看一下下面人的心态,你就放下自己的架子来聊一下。

我都有时候很想这样,但现在年龄大了,基本上也没有私下怎么样,再加上自己很多事情,可能也就仅此而已,只要翻译一点就差不多了。以前年轻的时候经常比较关心每个人的生活,包括心态,经常哄一哄,各种情况。现在的话,基本上可能以闭关的方式来做一点书,这个可能是晚年最有意义的。

我想我们每个人如果真正是要护持眷属,这样的话,一定要关心下面人的善和恶、乐和苦,各方面都要去看。

那么这样的话,大家都说:“我们这个地方有君主,我们地方有明君,他关心我们,还是很好的。”

比如说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什么都不管,来一下,发个脾气就走了,这样的话,谁都看不惯这个人。他来一下,跟大家一起吃个饭,看看大家吃的怎么样,大家累的怎么样,他自己也干一下,这样的话,那大家都说:“我们这个负责人还不错,上次的这个负责人不是这样的,这次这个负责人好像可以的,他会不会过一段时间再也不来了?”因为刚开始当负责人的时候,他就来一趟。过一段时间,除了给我们观察过失以外,从来都是没有安慰过。他自己什么事情都是不做,而且做事情也是傻傻的,好像他也不懂。

可能下面会这样说的。如果他是一个明君,他应该会帮他们一起来承担一些事情,这样的话,大家都很欢喜。

36、何处君令民,不思善与恶,

明理众智者,不依彼等君。

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有个君主,他根本不管下面人的善、恶、乐、苦等等。

有些人会同甘共苦,大家一起感受,痛苦也好,快乐也好——这样的话,大家都觉得,我们的负责人他还是可以的,他自己经常跟我们一起来做这些事情,如果他什么都不是,从来都是不来,看都不看。

我听说我们有些堪布堪姆,担任了一部分的事情,那天讲的一样,你们讲法是每个人都会讲,不然的话你不可能得堪布堪姆。但是做事情方面,确实有明显的差别。有些人是不好好发心,有些人是发心但是不太会发心,有些人又会发心又很认真,好像有好几种层次。我们旁观者看的话,也比较清楚的。

有些人根本不思考下面人的各种情况,不闻不问,那这样的话,有智慧的人,谁来依止他?根本不可能的。

包括一些君主也是这样的。国家的层面也好,老百姓的层面也好,如果真正关心下属的话,那这个是好人。有些关心得到,有些不一定关心的很好,但不管怎么样,他有这样的心思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37、具德纵微弱,获世大方便,

月亮存少分,自在亦顶戴。

有功德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身体也比较瘦弱,势力也比较微薄,但是能获得世间的称赞,实际上他也获得了很多,包括地位、名声、钱财。

其实人看起来有时候也有差别,福报大的人,哇,看起来很魁梧、庄严,看起来像个君主的样子。但有一些人看起来不怎么样,实际上做事情的时候,这种人真的很厉害。不管到哪里,他还是有他的一套。

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以形象来看:“这个人肯定不行,不可能,什么什么的。”不能这样的。有时候有些瘦小的人还是很厉害的,我们不能轻视别人。

就像月亮,二十五、二十九的时候很渺小,只剩下一个月牙,但是自在天的话,他很有智慧,经常恭敬顶戴月亮。

《易经》当中也讲:“人生一世,唯有德行,可立一生。”人的一生当中,唯有德行——功德,我们说的是戒定慧,世间人说的话,他的德行和智慧,德才兼备,如果这样的话,他可以建立自己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特别坏,智慧很薄弱,甚至相续当中充满邪知邪见的话,那这个人可能在世间当中应该是所谓的渣男渣女也好,或者说世间当中谁都不需要,要抛弃的这种人。

所以我们每个人,你的长相,你的身体,你的身份,可能跟前世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的德行和我们的智慧,有时候也可以改变。以前你可能是这样的一种人生观,但从现在开始,自己做人的话,确实像这里《智慧百论》当中讲的一样,要经常观察。

自己还是要有一些世间的智慧来观察,其实这个是不懂——如果我们真正要懂得大中观和大圆满的话,还是有点难。我们并不是要求观察别人特别隐秘的地方,不是这样,是经常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用这些智慧来衡量自己的话,这个不是那么难的。

所以我也希望这次我们学了以后,每个人的智慧有所增长,如果没有智慧,尽量的增加一些智慧,从自己原来的框框里面能走出来——原来你的思想和教育,不知道的,不要紧,你现在按照《智慧百论》的做法,做一段看看怎么样,也许效果非常明显。

今天《智慧百论》讲到这里。

——————————

[1] 1、敬信三宝;2、求修正法;3、孝顺父母;4、尊重有德;5、礼待长辈;6、利济乡邻;7、直言谨慎;8、厚待亲友;9、追随高尚,高瞻远虑;10、饮食有节,生财安分;11、追溯旧恩,知恩善报;12、及时偿债,秤斗无欺;13、慎戒嫉妒;14、不听邪说,自持主见;15、温语寡言;16:担当重任,宽宏大量。

[2]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 出自《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白话文翻译: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4] 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5] 《捕鼠人的故事》是一个以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背景演化而来的传说。1284年,哈默尔恩爆发了严重的鼠疫,全城陷入恐慌。一天,一个外地人穿着马戏小丑彩衣到来,称可以驱鼠。哈尔默恩人承诺如能成功,将重金感谢。

随着彩衣人吹起悠扬的笛声,群鼠全数跑出,被引向城外,并最终跑入威悉河淹死。但事后,哈默尔恩人违背承诺没有给予酬金,吹笛人愤然离去。

数周后的6月26日,吹笛人再次现身,趁着大人们在教堂礼拜时,吹起笛子。这次跟着他的变成了全城所有四岁以上的孩子们。最终,130个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进了大山中永远也没有回来,哈默尔恩城为自己的失信付出了代价。

这个被加工的传说故事源头,来自于14-16世纪绘于哈默尔恩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的“吹笛手”,虽然1660年教堂被毁,但是历史学家汉斯·多波金重建了这些彩色玻璃窗。这些窗户上的绘画,被认为是为纪念该镇中世纪的悲惨历史而创作的。

后世出现了众多对于真实历史的猜测与研究,如哈默尔恩历史上的儿童拐卖案、以及13世纪盛行的舞蹈症事件等,可能性最大的则是向德意志东部新领地的人口殖民历史,甚至有的解释是,后人用中世纪爆发的黑死病作为背景,试图掩盖本地发生于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罪行。众说纷纭的《捕鼠人故事》,几百年来带给人们的巨大话题性,与其自身的奇幻、诡异氛围一样引人入胜。——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