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03.pdf

《智慧百论》

第3课

(听打稿,供参考)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继续讲龙猛大菩萨,或者龙树大菩萨,他所造的《智慧百论》。

造这个《智慧百论》应该有2000多年的时间了,但是在人间弘扬的话,应该跟其他的,比如《亲友书》,或者说《中观六论》这些比较起来,范围没有那么的广。所以这次确实算是范围比较广的一次学习。

前辈大德们的这些,翻译出来的话,有些法本已经消失于世间当中。有些虽然法本没有消失,但是一直在书架上,没有让人知道,这是很可惜的事情。我以前也是在个别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论典里面引用过这个《智慧百论》的格言。其他的话,有人讲,有人写注释,基本上没有见过,包括现在很多大德著作当中也没有找到。

我们这次也算是跟2000多年前的大智者龙猛菩萨,跟他一起的一个智慧碰撞也好,我们进入他的思想,得到对自他有利的教言。所以大家也发这样的心。

我也特别感谢很多人,可能白天发心、闻思各方面都比较忙。晚上本来已经吃了很多晚饭,有点困,但是在这个时候,排除自己的睡眠、休息,来倾听的话,这也是应该值得感谢的。

同时我们这里也是有很多,包括一些发心人员,不管是念经也好,前后给大家创造方便,也是不容易的,也特别感谢。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机会,依靠种种的因缘,不是我独自一人能做到的事情。其实有些因缘要创造起来,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所以也特别有这种,怎么讲?感恩大家。

下面我们继续讲:

18、直言不隐晦,依言而履行,

    量力而行持,士夫乐安居。

这个偈颂主要讲,如果说话的话,在什么样的场合当中呢?应该是人很正直,心很坦诚,“直言不隐晦”的说话。

当然语言很正直,不是想什么就全部掏出来,或者有什么隐私全部都给别人说,不是这样的。现在有人说要真诚,真诚的话,一方面是真诚,但真诚当中也有能说和不能说。麦彭仁波切的很多教言当中讲,要分场合、分对境。否则,我们要真诚,你家里有多少钱,银行卡的密码是多少……,凡是自己私人的隐私全部说的话,也不现实。有些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私人的金钱,一些私密的话都不说,这也是合理的。

所以这里的所谓“直言不隐晦”,应该真诚、有道理的话要说,说的话也是对人有利的。有些在公众当中不说,只是私下给别人说一些背后的离间语,这些不是很好的。

虽然当面听起来可能有些人觉得比较难受,但是需要有人反面对你提建议,这个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大人物,大法师也好,大领导也好,这些人身边,越来越没有人说负面的话。

包括有些明星,他们以前没有成明星的时候,很多人天天都是践踏他,一旦他成了特别有名的、有才的,这个时候好像只看得到笑脸,只看得到别人对他巴结,除此之外根本看不到别人对他直接的一些评价。正因为这样,很多人经常听身边愚痴人的吹捧,最后自己落入万丈深渊当中,这是非常多的。

我前面好像也是用过,李世民时代有一个大臣,叫魏征。李世民说,他就是我的一面镜子,因为他经常说一些可能听起来不是特别顺耳的语言。当然李世民是一个明君,如果是恶君,可能当下就惩罚。因为有些心地不善良,或者说不是宽宏大量的人,只能听一些正面的,或者是赞叹词,不想听负面的,或者不愿意直接说他不对。所以有时候直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希望佛教徒,在平时的沟通过程当中,我是经常建议大家一起开会,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当面说出来可以解除很多的误解,这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依言而履行”。有任何事情“言出必行”,说什么话,应该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去实行,并不是口头上说的很好听,实际当中什么都不做。不是这样的。有了诺言以后,应该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去履行他的承诺。

第三个,做任何事情,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各方面来综合考虑,量力而行,并不是自不量力,什么都是硬撑着,最后的话实在没办法,什么事情都已经耽误了。不是这样的。

有智慧的人他能行就行,承诺了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去行持。如果不行的话,不能自己这个也答应,那个也答应,有些愚痴的人什么事情都答应,结果一无所成,这样也非常不好。

刚才讲的一样,如果语言很正直,做事情非常踏实,自己量力而行的话,那这个人应该一生当中是比较平安,安居乐业。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分寸,有智慧来抉择,并不是盲目,或者说以自己特别激动的心来,这个也答应,那个也答应。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或者说还没有成熟的时候,犯了很多的错误,到了晚年,或者是中年的时候才发现:“我刚刚学校毕业的时候,或者我刚刚走入社会的时候,我做的这些事情连自己都有点,怎么说?无法想象,有点太幼稚了,太不合理了。”当时跟人之间发生的一些冲突,这些后来想起来很不值得。

我们有些道友,后来离开了,或者是人死的时候,开始假装哭。在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却经常排斥,尤其是女性,经常因为嫉妒,因为这个、那个事情,不管是说话、做事,好多方面都不是很真诚。可能很多人看电影、电视已经习惯了,生活已经被架在这样的框架当中。所以很多行为,就像是世间当中演戏一样。

但是到最后,自己比较成熟的时候,会想起:“原来发心的时候,跟这个人天天斗,现在看来很愚痴,不应该。”因为大家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很短暂,在那个时候,因为自己无明愚痴而做出的有些事情,现在想起来就很遗憾了。有这种情况。

真正自己说话算数,量力而行的这种人,自己也过得很快乐,人生也没有什么遗憾和缺陷。这是很重要的。

19、高尚之行为,恶徒不可损,

    宝灯点亮时,狂风无法熄。

品行比较高尚的这些人,他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很多人可能不接受。

尤其是有些人弘法利生的事业广了,或者是财富比较多了,名声周遍于整个世界,在这个时候,旁边有一部分跟他平起平坐,或者说跟他有一些竞争的,这种人心里像刀割一样,特别难受,或者说没办法接受,会无缘无故的陷害他,无缘无故用语言来攻击他,或者用其他行为对他进行损害。

这是我们人世间的一个规律,包括法王《西游》当中也是讲的,比如说两个寺院的主持,他们互相也会有各种嫉妒。两个发心人员,同样中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尤其是两个领导,一个得上官,一个没有得上的话,那另外一个人心急如焚,他就制造各种各样的事情。

所以一般来讲,高尚人的行为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来高尚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应该是清清白白,可是世间人并不都认可他。你越清净、越高尚的话,人们就越看不惯,甚至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假信息来侮辱。现在包括网络上也好,或者是各种不同的信息当中,翻出来的有些事情,有些确实是真实的,有些事情的话,甚至通过电脑等各种方式来做图片、声音。因为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什么都唾手可得。在这个时候,有种种的情况。

但是高尚的人,对他是无利无害的。甚至他如果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智慧和境界的话,会直接面对。

以前我也讲过好几次,当时有一个白隐禅师,旁边有一个女的,她生了别人的孩子,害怕父母不能接受,就说这是法师的孩子。当时对他这样的侮辱和诽谤,他只是说:“是这样的吗?”

他为了养这个孩子到处去化缘,那时可能没有奶粉,需要找各种奶制品,这个时候又有很多人诽谤他,他也是照样说:“是这样的吗?”可能一年多以后那个女的已经想开了,就开始坦白。然后父母她们来道歉的时候,他还是这句话。

当然这种人有特别高的一种境界,一般来讲,我们不一定能效仿。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是高尚行为的人,不管是恶徒也好,非人也好,恶魔也好,一般来讲无机可乘,不一定能损害到他。当然有一部分可能是装着高尚行为,或者是前世的业力,那恶徒的力量可能是非常强大的。

我们不是原来说过吗?法王如意宝是莲花生大士座前的降魔金刚,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但是后来开启伏藏门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制造违缘,后来所有的这些事情,全部都无法实现。

所以从有些大德的历史来看,一个很小的人——因为那个人看起来是特别弱的一个人,个子又小,长得也难看,也特别不会说话,看起来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德,他来制造违缘的话,根本无法想象。可是有些因缘缘起不成的时候,只是一个特别弱小的人,他也是能对高僧大德,对历史上的一些大人物,成为他们前进道路当中的绊脚石,成为大的障碍。

我们翻开历史的时候也是有的,包括我们人生经历当中,也是经常看得到的、听得到。

这里有一个比喻:“宝灯”。宝灯的话,以前是不是夜明珠一样的那种珍宝灯?或者说现在我们的电灯,不像酥油灯和其他的能被狂风马上吹倒。

我们现在的这些电灯,再怎么样的狂风,尤其现在各个地方的国电,还是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宝灯。那么这个一般的狂风是无法熄灭的,这也是通过现实当中的比喻来说明。

当时龙猛菩萨时代可能有这种宝灯,但这种宝灯不是我们小小的油灯一样,狂风当中一吹就马上吹灭了,不是这样的。所以高尚的行为,一般的恶徒也无法对他危害,是这个意思。

20、雅士以何故,走向低劣处,

    犹如寒林火,恶友致落难。

比较高尚的人,或者说特别文雅的人,清净戒律的人,或者说有智慧的这些君子,最后也会沦落到特别低劣的境地。有这样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这些人不小心依止了恶友。依止了恶友以后,就像我们世间寒林当中的火。

寒林当中的火有两种意思。一般是在森林当中,像以前印度的尸陀林大多数都是在森林当中,比如说寒林尸陀林,还有清凉尸陀林,好多都是跟森林有关系。如果这个周围燃火的话,就非常可怕。或者在尸陀林当中,经常有一些小说、电影里面讲一些鬼火,有各种可怕的鬼火,有这种情况,也可以说。

凡是这种像寒林火一样、特别可怕的恶友,你依止了以后,导致了现在的处境。

我们人真的,有时候可能因缘也好,自己前世的业力也好,有些自己可能不小心,就像我们动物世界当中,有一些斑马,或者说小牛,最后沦落到狮子的手中,自己再怎么样挣扎,也是没办法翻身。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多。

我认识一个出家人,以前学院也待过很长时间,后来他还俗了。还俗了以后,他跟那个女的生了两个孩子。过了一段时间,那个女的跟其他人跑了。他自己养两个孩子,也是很痛苦。后来打官司,两个孩子分了,他养大的,那个养小的。他给大孩子读书,自己条件也不好,身体也不好。大孩子读完大学以后,不理他了,跟着母亲跑了。然后他去年生病,没有人照顾,孩子也不管他,以前的妻子当然不会管他。别人讲到他各种的可怜,身边的亲友基本上纷纷远离。

我私下做一些帮助吧,以前都认识。他以前在的时候,包括出国也好,各方面都是,是有德行、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但是到最后……。可能自己也特别后悔,但是也没有办法。

所以说依止了恶友,不管是男的恶友,女的恶友,尤其是我们现在清净的出家人,自己应该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根门。否则一旦自己发现的时候,已经后悔莫及了,有这样。

《增一杂阿含经》当中也说[1]:“不应见愚人,莫与愚从事,亦莫与言论,说于是非事。”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见那些愚痴的人,跟愚痴的人不要一起做事情,也不要跟他谈论,尤其不要给他讲一些是非。是是非非,包括自己相关的各种事情,最好不要跟他谈论。一谈论的话,他就找机会,就像东郭先生的故事一样,或者说一旦机会成熟,所谓的良心也好,因果观念也好,不会有的。在这个时候,自己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所以首先应该自己要有一定的智慧。没有智慧的话,依止了恶友以后,自己也会后悔的。

因为依止了恶友,实际上自己的一切都会摧毁的。就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也是讲过[2]:“无智难亲近,能坏善人心,如火烧枯木,应当常远离。”没有智慧的人,如果你去亲近他,会毁坏你的心,就像是火烧了枯木一样,你的一切最后都没有了。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因为依止了恶友,包括有些企业家,跟一些不好的人进行合作,最后全部荡然无存,什么都没有。有一些出家人,有些依止了恶友以后,自己所有的戒定慧全部都毁于一旦。各种情况都有。

所以说,有正知正念的人,首先不要走向恶劣的地方。谁都不会讲要把你带到坏的地方,不会的。刚开始应该是花言巧语,以各种美妙的行为、语言来诱惑你。那个时候你根本看不到危险,就像世间的猎人,他要打猎之前都是放出美妙的琵琶声,野兽专注听着的时候,猎人用弓箭来射它。有些恶友是故意的,有些是无意的,各种不好的因缘聚集以后,那最后的下场非常悲惨。

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当然有些道理上是明白的,但是业力现前的时候,自己也是没有办法,一点自由都没有,最后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有这种情况。

如果自己还没有依止恶友,提前一定要看好。我们本来是不舍一切众生,但是如果你不是什么得地的菩萨,那一定要远离恶友。我们去年学《佛子行》的时候,大家应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

21、狡者说柔语,未察不可信,

    孔雀出悦音,食用大剧毒。

有一些狡诈者,虽然他可能说出比较柔和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温和的语言,特别好听的语言——如果他刚开始给你说的是粗语,或者说是恶语,你不会上当的。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可能有意无意都有一种相互磨合的过程,在这个当中,语言都是很柔和的。但是你没有详细观察之前,千万不要信赖,如果信赖的话,会后悔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3]”,以前古人也是这样讲的,巧言令色的这些人当中很少有特别仁慈的人。因为他说的很好听,长的还是不错的,各方面也吸引人,但是这些人当中可能素质也好,他的整个本质不是那么高尚。

所以看起来好像很柔和,但实际上你要反复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到最后也是很危险的。

他就讲一个比喻,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孔雀,孔雀长的也是非常好,发出的声音也是特别动听,(师说藏语)“孔雀身美声悦耳,然彼所食皆为毒”,《萨迦格言》跟这个说法一模一样,孔雀的声音也是很悦耳,它显得也是特别好看、美丽,但是它食用的是剧毒[4]。

这里的“剧毒”可能不是农药或者是人工的这些毒药。一般来讲,孔雀经常吃毒蛇、蜈蚣、毒草等,这些不但对孔雀的身体不会有危害,它有一种解毒的器官——通过吃这些,它的羽毛显得更加华丽、美妙,声音更加响亮。

一般诗学里面讲,孔雀和天上的雷神,龙神,龙和孔雀有一定的关系。很多诗学家说,发出苍龙声的时候,孔雀就欢喜的翩翩起舞,有这方面的比喻。

但在这里主要说,看起来是柔和的语言,也许当年是你的好朋友,到最后可能是对你有致命危害的人。

现在世间当中有很多一起合作,非常好的朋友,包括兄弟这些,到最后互相开始砍杀,有各种的仇恨,结的仇恨非常可怕。世间当中也有这样的。

法王以前也讲过,让出家人一定要注意,不要依止看起来对你特别好的人。不然到一定的时候,让你沦落到特别可悲的境地。那个时候,那个好友,不但你不想念他,而且变成你心里最恨的人。有这种可能性。所以应该要注意。

当然有些人别有用心,我们经常说的“笑里藏刀、口蜜腹剑”,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好的,但实际上一直怀恨在心,这种情况也有。

我们现在学的是智慧,智慧的话,对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有任何一件事情,它的发生、中间的发展,最后的结束都有一个规律,而这些规律要明白——如果自己会分析,不但会分析,而且自己能行持的话,这就是智者。

我们开头也讲,这个《智慧百论》跟智慧有关,让我们经常开智慧。我们经常说:“你给我加持加持,给我念一下文殊心咒,我想开智慧,给我拍一下脑袋……”。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人文教言反反复复地自己去思考,如果我去讲,然后你们愿意听、不愿意听,可能有收获,但自己有了学好人格教言的这些智慧,以后在实际行动当中也会做的比较好。

22、智士于怨敌,亦能待若亲,

    平静如大海,恶人不可测。

有智慧的人,他对怨恨的敌人也是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因为他的心,非常平静、非常广大,就像大海一样。

不会因为有一些恶人对他制造违缘,就马上怀恨在心,或者我们经常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原来有一个小和尚,他跟另外一个和尚打架,然后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在门口很生气,我用念珠稍微打了一下他。好像打到他的身体上,出现了几个包。我很后悔。他说没事,不痛,以后不会再说这样的恶语。我说:“你们在这里学习,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话,你报恩有没有这样的心?”当时也说了一些。

有一些君子,或者有智慧的人,即使有些人真正对他损害、危害,但是他不是以牙还牙的方式报仇。不是这样的。应该用他的宽容,或者说非常平静的心态来对待。

他是不报仇,如果怨恨的敌人对他危害,他应该有他的防护心,作为智者肯定会有的。不然的话,如果敌人真的要陷害你,经常存着害你的心,而你把他当做你自己的亲人,可能也很难的。我们经常说“野猫不可能当做最可爱的宠物”。因为对方这个人,不管他的事业,他的身体,他的任何一个事情,有没有危害?如果没有危害,还是能平静下来。没有危害,如果有利益的话,会依止他。这是一个规律,智者也是这样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不管他老人家出国也好,在学院当中,损害他、诽谤他的这些人,他也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报仇。这样的事确实不会有。大乘菩萨的行为不像我们《弟子规》里面所讲的,《弟子规》当中也是讲,恩德的话,尽量不要忘,仇恨的话要很快忘掉。儒家也是这样讲的。

但是一般来讲,包括法体安康方面,或者说安全方面有害的话,对门卫也好,护身也好,都是非常警惕的。这方面也会有的。

所以说我们大家在这里互相都是金刚道友,真正变成怨敌这样可能是没有的。不管是什么人,对金刚上师也好,对金刚道友做一些损害的事情,也许道友和上师们不一定明显的去报仇,但是破了誓言没有?这个自己要观察。

当时法王如意宝整顿佛教的时候,藏地出现过这样的。因为在文革期间,有些人批斗上师,后来上师没有怀恨在心,后来就没有事了,没有任何事。但是法王说,如果上师没有什么事,说明上师是大菩萨,但你不一定不破誓言。

包括我们寺院当中,有一个以前批斗上师,上师说我没有什么事。但后来在一次时轮金刚大灌顶的时候,本来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事情,但是法王知道这个事情,在喇叭里面把他名字的第一个字说出来:“据说有这个人参加,那么这个人最好不要参加密宗的灌顶。”会有这样的。

这个人后来跑到其他的道场,其他的道场当中他当了一个法师,现在那个上师和他两个都不在世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注意,别人已经没有什么了,但是有没有破密乘戒,破誓言?这些不是人说了算的,大家应该可以看文字。我们都是有智慧的,到底有没有破,有没有需要忏悔?这方面自己也应该注意。

世间人的话,他是另一种做法。尤其是我们得到了很多的灌顶,很多人都特别向往得灌顶,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好。每次我们灌顶的时候需要报名,不然的话人太多了。我有时觉得这特别好,大家确实对密法有信心。如果灌顶没有人来的话,那这是我们佛教徒的一种悲哀。所以每一次很多人来的时候,我也有点不忍心,这个顶没有灌成的话,能不能灌其他的一个顶?他们特别不容易,越过千山万水,到了门口都是进不来了。现在那么多的困难,住处也好,生活习惯也好,到这里来得灌顶,有这个心的话,在有生之年当中特别难得。我自己虽然不在场,但还是很感动。

他们的这种,比如说骑摩托车,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人都可能像唐僧去西天取经一样。到了这里以后,大家不但没有抱怨,还欢喜若狂:“这次得到了特别特别的,凯旋归来,或者说满载而归。”大家都特别开心。

其实每个人真的是有信心,不然平时在自己城市里面,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是很好的,谁愿意到那里去受苦。所以我觉得是非常好。

有时候不敢让大家来的太多。不然的话,很有必要把密法和菩提心传给大家。但是我们得到以后,如果没有很好的去保存,这个乳汁很好,但是你没有弄好的话,就腐烂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对金刚道友的这种观待也好,很多方面,我们也不好说谁是恶人,谁是智人——看起来这个是恶人,但实际上非常善良,而且有诸佛菩萨的化现。天天给别人讲经说法,这个人可能是真正的智者,但也不好说,有时候魔王波旬也是在法座给别人讲经。

所以说智者和恶人很难分析,最好是自己来分析。我们很多人给别人说的很好,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好。但是对自己从来都不评价,评价的话也是特别表面,没有用佛经和论典来衡量,有点可悲。很多人说“别人什么什么”,经常评价,但是反过来:“上师我到底是恶人还是智者?或者我是善良的人还是什么样的人?”别人评价你的话,你可能也不开心。

应该自己来评价,自我监督。佛经当中经常讲自我认识,这个很重要。世间人也经常说自我批评和自我监督,不然眼睛一直往外看,不内观的话,还是看不出来自己所有的过失。

所以最好自己对自己下定义,不可能天天让管家或者其他来说“你是坏人,你是好人”,你也不一定承认。

23、何人有远见,无嗔不放逸,

    精进稳不乱,天神常护佑。

不管什么人,如果他有远大的目光,高瞻远瞩,脾气也不暴躁,不容易生气,品行还是很好的。

有些人不爱生气,有些人可能是我们经常说的毒蛇的化身,稍微有一点点马上就生气了。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说这个人脾气特别不好,别人说“你在这里啊!”这句话就让他生气了。你在这里啊?他马上就生气了。

不容易生嗔恨心,然后不放逸,特别自律,昨天讲的一样,自己经常行持善法,对善法也是特别精进,人格也是稳重,不散乱,具有这样的人格,整个世间当中的护法神、天神,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在身边保护着你,看得见的,看不见得,经常保护着。

我记得《二规教言论》当中也是讲[5],所有的天神护法,它可以居住在一个清净的身心当中,所以我们自己的身心应该要打扫干净,陈设一些善法的供品,这样才是对的。如果这样的话,你没有特意天天的供养、祈祷,就像是海鸥集聚在海边,还有蜜蜂集聚在花苑当中一样,如果人具足这些,那所有的天神、护法神、土地神会保护你。如果有天神的保护,即便是你一人,你也能做成千上万人的事情。

其实护法神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有感觉,可能没有感觉,但是会有的。有时候做善事的人,自然而然护法神会对你有各种不同的保护。

那天我看到那个韩红,她在做慈善的时候翻车了,当然翻车可能是好几年前了。我最近看到的新闻,说当时她在做慈善的路上,在高速公路上翻车,好像车翻了六米多长,一直翻滚。最后连戴的眼镜都没有毁坏。但她有一个感觉,没有翻车的前两秒钟,好像天上给她说什么,我不记得了。好像有人让她系安全带,然后她马上系安全带,完了以后就开始翻车了。

她没有说这是护法神,可能平时她也爱做一些慈善,所以这个时候,是不是护法神让她做这些。

我们在印度,《梦尘回忆录》里面也是讲了一些相关的。护法神真的很稀有。好像6月份,我有一天做梦,好像梦里早上起来的时候有一些护法神来,说:“啊,你有那么多酒啊?为什么不供养?”我后来问身边的人,有没有酒?他们翻东西的时候,是有一箱酒。我想可能马上要供一供,因为我当时身体不好,忘了好几天。

有时候护法的话,我们还是要供一供,供护法还是重要的。“因为我身心很清净,什么都不用供养”,这样也不好说。有时候身心清净,这个也重要,但我们经常供护法的话,很多违缘也是化为乌有,护法神的力量超过了很多人的力量。

我自己这方面的感应也好,幻觉也好——我是比较多的。但这些在课堂上都不会讲,平时常人也不讲,在日记里面还是记一下。

确实护法神是实实在在存在,这一点我还是坚信不疑。有时候念一些关于护法神文章的时候,好像身体突然发抖。什么原因?原来是正在念诵关于他的事情。反正有很多事情,这也不是什么迷信,也并不是别人传说的。

其实天神、护法神跟我们人一样,比如说一个人他有远见,脾气也好,做事也是很好,精进不散乱、稳重,这样的人,每个部门都是抢着:“哇!很需要这种人的,做事啊,做什么不会捣乱,这个人真的很重要。”如果他离开的话,大家都是很伤心,比如说我们一个班级里面,一个好人离开的话,法师都是哭三天三夜,有可能的。如果一个恶人离开的话,那法师可能要笑三天三夜。

总的来讲,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是自己塑造的,那么护法神对人也是一样的。

24、何人不求报,喜心发布施,

    犹如名诗人,美誉严人间。

任何人,如果不求今生的回报和来世的异熟果,一心一意的做布施,财布施也好,法布施也好。

布施大家很开心的,有一个领导说反正有东西的话,谁都喜欢拿,不管是用得上、用不上的。像以前的给孤独长者,他为什么现在都是那么出名?当时爱做布施。

当然前提是需要有布施的东西,如果他相续当中法也没有,手里也没有财富,那想布施也是没办法。但是如果能布施的话,那是非常好的。

当时梁武帝也是,他说我布施无数,造庙也是无数。达摩祖师说你太执着了,现在我们没有缘分了。他就去少林寺,面壁九年。他们刚开始的缘分没有相应。

实际上像梁武帝,确实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他做的上供下施非常厉害,包括我们藏族历史上的智美更登[6],现在都是经常演嘛。好像我们以前也演过一次,智美更登国王的故事,他什么都布施。义成王子的故事,当地来讲是非常著名。就像诗人一样,诗写的特别好的人很出名。

现在这个时代,好像诗人不怎么出名。有钱的人、网红,所谓的网红是在网上卖东西很厉害,这些人是比较出名。写的诗再好,可能也没有什么。现在用人工智能,写诗写文章都比较容易。

以前像汉地的李白、杜甫这些都是很出名。近代的话,基本上是写诗的人好像不太出名。

当时的印度可能对文学很重视,像马鸣论师,包括造《天神赞》的这些也是著名的诗人,当时是很出名的。

所以说爱做布施的话,当然大家都很开心。所以我们经常给大家给个转经轮,给个什么的话,如果想得到名声,都比较容易。

“能不能再得一个,再得一个?”没有满足心。如果得到大的转经轮,能不能中的那个转经轮?如果得到中等的,能不能有个小的,小的能不能也给我一个?所以有时候,布施也是有点难。

25、何人似王仆,依教能随顺,

    犹如大海宝,所愿悉圆满。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自己变成国王的仆人一样,什么都依教奉行,这样的话,那么这个人犹如大海里的宝珠,只要祈祷它,什么都能得到。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人特别听话,尤其是对他的君主,对他的上师特别毕恭毕敬,那他也会得到了一定的响应,他自己什么事也会如愿以偿。

我们很多发心人员,对上面关系也比较好,对下面也比较配合,这种人确实大家都很喜欢。以前堪布堪姆经常个别的发心人员年年都是不放,我说你们换一下人嘛,为什么有一两个人是这样的?“哇,这个人特别听话,特别勤快,做事情很有效率的。”所以不管是换哪一届的人,他们都经常做一些事情。

其实跟自己的人格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包括法师下面一些做事的,不管在哪个法师身边都很好。有些人不是这样的,跟这个人比较相应,换到另外一个人,哇,不但不相应,甚至可能是敌对的关系。有这个可能性。

其实做什么事的话,自己依教奉行,这也是一个佛教徒真正的做法。《大宝积经》里说,当时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别人让他除草也好,挖地也好,挤奶也好,或者是取水取火,什么样的事情,他都愿意做。《大宝积经》里面专门有[7]:“自以其身施于众生,为世间人而做奴仆。”佛陀因地的时候,并没有高高在上,是为世间人而做奴仆。“但随先唤我者,欢喜随去”,只要谁先唤了我,先叫我,我就欢欢喜喜的去。没有说二话的,没有什么讲条件:你给我这样的话,那我要求你这样,什么什么,谈很多很多的条件。没有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大乘的佛教,做众生的仆人,没有任何的附加,可以在众生面前做任何的事情,可以做牛做马。

我们有一些发心人,让他扫厕所也是很愿意的,让他扫经堂也是很愿意的,本来扫厕所,比较而言,世间人难以接受。有些人让他做法师,坐在法座上也可以,没有什么自我傲慢。如果有傲慢的话,他肯定不愿意,“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会做,不想做的事情我不会做。”

但在这里不是这样,反而自己想得到的都会得到。什么都愿意的话,最后大家都能接受他。

我是很想大家都能做好人。得到灌顶也是特别开心,也是很好的。灌顶是很殊胜,但是如果我们基础太差的话,冰上建筑,什么都化为乌有,最后造一大堆的业,这样灰溜溜而去的话,那有点可惜。不如还是先做好人。

26、不行不应行,所求尽合意,

远离贪欲境,智者谁不敬。

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杀盗淫妄等等。也尽可能的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愿望,还有远离自己贪欲的这些对境。

其实一个人,一个是做如法的行为,还有尽量的满足别人,还有自己不要太自私,什么都贪着,自己占便宜,自己的事情什么都重要,那这些人,肯定别人都不愿意接纳你。

不管你再有智慧,长得再好看,你的辩才像法称论师那样,你的技术特别特别好,就像是我们前面讲的一样,与危险相关的这种财富,谁都不愿意取得。所以如果别人不接受你,肯定跟自己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经常说:“可怜之人有可恨之处”,很多人远离你,很多人排斥你,一方面可能别人不认识你的功德,有这种可能性。以前那个特殊时期,很多高僧都成了大家殴打的对境,有这种情况,但是也有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言行举止导致别人不接纳你,这种人谁都不会喜欢的。

所以高尚品德的这种人,做事非常如法、尽量满足别人,自己没有特别的欲望,自己简简单单。

我们任何一个部门,你们自己也是看一看,这里是照镜子,不是照别人。自己看看,我在部门当中是不是不该做的事情不做,我还是尽量的满足别人,我自己自私的心不要太强了,不要太狂妄自大。那这样的话,只要是智者,肯定会恭敬你,对你特别好。

再讲一个就可以:

27、具技莫以慢,而舍教言规,

极品角木弓,无弦怎作战?

有些人他自己有一技之长,自己有一方面的功德,然后以这个来傲慢,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的这些教言、规则全部放弃,那么这样的话,你可能就很不成功。

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些人可能电脑非常好,有些人说话特别厉害,有些人长相很不错,有些人可能钱财比较多,反正每个人,他自己跟其他人相比较起来自己有一方面的功德。因为这个事情就傲慢,谁都不放在眼里,对谁都不理不睬,那你不会有出息。

按理来讲,自己放下所有的傲慢,如果这样的话,确实会有出息的。以前曾国藩,他刚开始特别傲慢,又比较幼稚,他去很多地方特别吃亏,大家都是不能接受。后来他自己读了很多书,也接触了一些人,有了一些经验,最后做人非常成功。最后应该是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

所以这次讲《智慧百论》,我不是让你们看别人。我自己也在翻译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讲的时候一直都在反省自己,好多的不对不是别人,应该是自己导致的。如果自己好的话,有些可能是业力现前,大多数应该是自己的原因。

比如说我,现在有可能翻译方面比别人有点多,所以我傲慢,或者说我某个方面特点的原因,我自己很傲慢。其实别人这一点不一定超过你,但是其他方面完全超过你,而你自己不放在眼里。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愚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有些领导他特别傲慢,因为他的地位比较高一点;有些富贵的人他特别傲慢,因为他的钱比较多一点;有些人长相比较好一点、比较年轻,他就很傲慢;有些人因为开了一辆豪车,很傲慢。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技之长,然后就得意洋洋。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渺小的有漏的财富。如果要傲慢的话,有些方面我们有一点点价值,也可以在别人面前装一装,也许一两天是可以的,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孤陋寡闻的行为。

所以以后希望我们每个人不要因为傲慢,不接受别人的教言,就像那种很好的角木弓——角木弓的话,我们以前放牛的时候经常用角木来做弓。但是你有弓,没有弦,也没办法。你要射箭的话,必须要有弓和弦才能真正成功的射箭。

同样的道理,你很傲慢的话,虽然一方面你有像弓一样的功德,但是没有弦,没有其他道德品质的话,那你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是一个失败者。

所以大家也应该通过这种方式经常反观自心,反观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人,应该我是水平最低的,你们好多都应该学了十几年的书,我都是没有读十年的书,学问应该是很低的。既然学了这么多,观察自己应该会吧。但是我们的教育大多数都是特别简单的知识,所以也算不上什么智者。

大家还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自己。好,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再看一下《回忆录》。

____________

[1] 摘自《增壹阿含经 (第13卷)》。

[2] 摘自《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第9卷)》。

[3] 出自《论语.学而》,意为:“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萨迦格言》:“狡者伪装语甜蜜,未经观察勿轻信,孔雀身美声悦耳,然彼所食皆为毒。”

[5] 《二规教言论》:“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6] 《智美更登》,是著名传统藏戏,取自佛经故事,是藏戏中比较古老的剧目。故事来源于藏译经藏《佛说太子须大拏经》,是根据释迦牟尼为其弟子讲的一个故事改写而成的剧本。按剧中一些人物和事件来推算,剧作应产生于13世纪以后,但作者不详。讲述一位王子,在修行的道路上,他将儿女、妻子,包括自己的眼睛都施舍给了比自己更需要的人。

[7] 摘自《大宝积经 (第79卷)》:“「复次目连!我念过世,自以其身施与众生,为世间人而作奴仆。尔时众人种种使我,有人使我分除屎尿、有人使我作除粪人、有人使我除土、有人使我取草、有人使我取谷米奶酪苏油蜜、有人使我取薪炭火水,如是等种种事务皆使我取。目连!我不忆尔时生如是心,有人使我分除屎尿不随去者,有人使我取花香璎珞涂香末香饮食果𦬔而便随去。目连!我不忆尔时所好作务随去,不好作务而不随去。目连!我不念尔时随剎利不随婆罗门,随婆罗门不随剎利,随逐毘舍不随首陀罗,随逐首陀罗不随毘舍,随逐剎利、婆罗门不随毘舍、首陀罗,随逐毘舍、首陀罗不随剎利、婆罗门。亦不念有如是差别,是人大是人小,随逐是人不随是人。目连!但随先唤我者,欢喜随去。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不念有人以如法事使我令作,终无有力而不为作。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有为事而不究竟,无有作善而善不终讫。举要言之,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未曾贪身,何况财物。我行菩萨道时,于财物中不生我物想,我但以先业果报有财,于是财物生如是念:『此物当与众生共享,于此物中我有分者众生亦有。』目连!随我行菩萨道得近佛法,不作是念:『于我物中言我有分、众生有分,但念所有物是众生物、我无有分。』目连!随我得近佛法,则于其中乐不贪着、不摄不取,乐远离诸法、不乐受诸法,乐一切空法、不乐一切法有,乐一切法寂、不乐诸法事相,乐本性无所有、不乐本性有所有。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量百千万世,于夜闇中自然其身,失道众生照示道处。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量百千万世,噉肉众生割肉施与。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量百千万世。饮血众生刺血施与。令得饱满快乐。目连!举要言之,于世间中若诸财物资生所用,于诸众生终不贪惜,皆为不恼不害众生,智者所许、贤圣所赞。我常如是长夜于诸众生深行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