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01.pdf

《智慧百论》

第1课

(听打稿,供参考)

今天大家学习的这部论典叫做《智慧百论》,传承我没有,只是给大家辅导一下。我最近也在找有没有传承,有应该是有,但最近没有得到。如果得到的话,到时候可以给大家念。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智慧百论》是我前几年翻译的,最近也重新做了一些校对。好像汉传佛教当中一直没有翻译过,英文当中也没有。据说德文当中是不是有过翻译。其他的,包括日文也好,其他外文的话基本上可能没有翻译过。

这个《智慧百论》在藏文当中是有的。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应该是九世纪。九世纪的时候,法王赤松德赞前面有特别了不起的三大译师,其中有一个叫做噶瓦拜则,是他翻成藏文。当时从印度来的《大藏经》和论著,都是三大译师为主的很多译师翻译的,所以来源肯定是清净的。

三大译师,噶瓦拜则、焦.鲁坚赞、祥.益西德,他们三者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译师。刚开始《大藏经》这些翻译的时候,他们先做了梵文和藏文的词典,再进行翻译。所以后来整个藏文的《大藏经》和论著的名词完全是统一的。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贡献。

比如说我们现在也在编《密宗词典》,《密宗词典》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密法翻译之前,如果先编《密宗词典》,再进行翻译的话,里面这些用的词都会统一起来。但是因为前面一直也没有条件,这几年我们陆陆续续的做一点,但是中间事情也比较多,但我们想还是尽量地把它做完。

当然做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密宗词典》也好,包括我这边,有一些发心人员,做书也好,做音频、视频也好,希望我们每个道友应该有一颗比较纯洁的利他心。否则的话,包括我也是越来越时间靠近夕日的时候,好多人有时候趁各种各样的机会,好像不是清净的发心,这种情况也有。但是不多,90%的人发心是清净的。但是也有个别的人,一直是想把这些资源,未来可能有各方面的一些利益。

一般来讲,我们出家人和我们有些居士想到这些方面是很少的。但是人呢,尤其是世间习气比较重的人,将来对自己也好,对自己相关的群体,经常去做一些考虑。这些不是很好的。

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包括我也好,在其他上师面前发心的话,这个发心可能清净好一点。如果具有各方面的目的——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有这样的,这个也是难免的,包括我以前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基本上我现在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越少的时候,有时候会有,因为我们也并不是那么的人,应该能看得出来。

所以说现在也希望大家,不管是做书也好,做音频也好,做视频也好,做什么其他发心的话,如果发心不清净,刚开始就应该停下来,这样可能比较好一点。当然有些是别人传来传去,有些也是事实摆在那里。所以说,我想到后面的时候,自己发心清净是最重要的。

我刚才讲到什么呢?噶瓦拜则,三大译师之一,在前弘时期是非常了不起。后弘时期,包括宝贤译师,他们都是非常赞叹的。

所以《智慧百论》它的来源是清净的,它是龙猛菩萨造的。龙猛菩萨大家也知道,我们有时候说是龙猛菩萨,有时候叫龙树菩萨。为什么叫龙猛菩萨?据说是从龙宫当中迎请了《大般若》,还有用龙类的泥土,拿来在人间造了1000万这种的塔,遍布于整个十方,所以叫做龙猛。有这种说法。

还有龙树的话,他当时是在一棵树下降生的。他是婆罗门种姓,他的种姓是龙类。大家都知道,龙猛菩萨的头上,一般藏传佛教很多龙猛菩萨的像头上有九条蛇,所以说他是龙类的种姓。为什么说“树”呢?因为他在树下降生的,所以叫龙树,也有这样的说法。汉地大多数的论典当中用的是龙树。

龙猛菩萨的传记,《大藏经》当中也是有。龙猛菩萨大概是什么时候出世的呢?我们藏传有个历史书叫《东噶大辞典》[1],里面说佛陀圆寂以后大概400年的时候出世。龙猛菩萨住世的时间也有各种说法,有些说他住世300年,有些说是住世600年。但是觉囊派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2]当中,说不管是三百、六百,半年为一年[3],以这种算法为主。所以后面很多学者来分析的时候,可能住世是300多年或者是100多年,有这样的说法。

不管是什么样,有些人认为他是公元二到三世纪,有些说是一到二世纪,是那个时候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他具体出生的年月日,圆寂的年月日这些都没有,现在历史上也是没有记载。

但是大多数汉文和藏文的历史当中说他从小悟性就特别高,包括四吠陀,世间的这些全部都精通。他出家以后,在90天内所有的佛经论典全部都精通了。后来来到龙宫,也是90天内,比人间多十倍的这些经论全部都通达,有这样的。后来,他得到了真正的无生法忍。

在那烂陀寺也是通过辩论胜伏了很多外道,包括当时外道示现神通,在莲花里面降生的时候,他就变成六牙白象,开始践踏,等等,也示现各种神通。好像后来翻译的《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传》当中也讲过,说他后来整顿佛教的时候,光是那烂陀寺,就迁单或者说是摒除了八千个僧人,制伏了六百个外道等等。他的传记确实也是不可思议。

总的来讲,大家都知道,我们六庄严[4]当中,他可以说是中观的创世者,或者说依靠自己的慧力,真正开显了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以前藏传佛教包括《入中论》的注释,很多当中都引用过。

汉文当中,实叉难陀翻译的《入楞伽经》[5]当中也有,原文是这么讲的:“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印度南方具有大功德的比丘,名字为龙树菩萨,他能破有和无的边。“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在世间当中,弘扬我的无上大乘教法,最后获得了第一地欢喜地,然后往生极乐世界。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时候,实叉难陀翻译了《地藏经》和《八十华严》,他的译文跟我们藏文完全对得上。以前法尊法师在《善解密意疏》当中这个教证好像记得翻译过,我没有弄错,应该是在《善解密意疏》当中有,当时他的翻译方式应该是很好的。但是在唐朝那么早的时候,实叉难陀的翻译跟藏文是完全相应的。

所以说龙猛菩萨是佛陀在自己的佛经当中已经有授记,而且授记的非常清楚。意思就是说,佛陀的教法到后来有辩论、有争论,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龙猛菩萨,在人世间弘扬大乘的教法。最后他自己获得了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了。印度南方也有往生极乐国的这些地方,当时也有不同的故事。

我想今天我们应该也很欢喜,大家都知道,龙猛菩萨来到人间,离现在应该大概2000年左右吧,2000年左右的论典,今天我们重新一起来学习。

也许这里面所讲到的与今天21世纪的有些地方不是很适合,但有些可能也很适合,那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

其实龙猛菩萨还有一个叫《智慧树》,树木的树,这个也是比较多,应该有100多,我不记得。原来也想翻译,但是一直没有翻译。还有一个叫做(师说藏文名字),好像汉藏字典里面翻译成《养生篇》,这也是龙猛菩萨造的世间的一些教言。其实这些应该都是印度的格言,我们论著里面有印度的这些人文格言,也就是说做人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有一些修行的教言和窍诀在里面。

我们大家都学得很好,我也知道,大家都得了无上大圆满,灌的顶也好,这些都是很高很高的。但是这些的根如果都腐烂了,人格已经没有了,虽然这些法非常非常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自己的法器,从根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基础的话,也许这些法只是在你的相续当中种下一颗种子而已,得不到什么利益。

所以我也一直,以前也是讲过《萨迦格言》、《水木格言》,讲过《君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不但是讲过,这些也翻译,而且自己也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行的话可能比较惭愧,也没有怎么修。但是自己包括讲法和一些翻译的过程当中,总是觉得做人非常重要。如果做人没有做好的话,可能其他更高的法,根本没有办法。

做人的话,要是没有智慧,光是说我要做好人的话,自己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人——现在特别恶的这些人,自己都觉得自己是非常善良,非常有智慧等等,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我们如果没有用这些镜子照一照的话,自己脸上有一大堆黑色的东西,别人容易发现,但自己不一定发现。

所以我想,做人的话,智慧真的很重要,不仅仅是当时印度龙猛菩萨他这样认为,其实现在全世界的国家,都认为智慧是很重要的。你看我们从小,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博士后之间,也是在学智慧。到了工作以后,每天都开会,每天都是在学习,也是需要智慧。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人本身他的根基有所控制,所以智慧始终自己生不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这几天大家也是看一下。

龙猛菩萨认为智慧很重要,这部论主要是穿插性的讲有智慧的功德和没有智慧的过失,如何产生智慧,在这些方面,他用不同维度、不同角度讲的比较清楚。

大家这样一起学习的机会,肯定不会长久的,这并不是我说一些不吉祥的语言,任何世间的法都是无常的。不但是总的无常,还有分别的,个人也好,包括讲法者也好,你们听法者的话,都会无常的。一旦无常出现,至少这部分缘分永远也是没有了。这是真实的。

所以说,我们利用短短的时间,时间也很宝贵——我也觉得,你们大家要听堪布堪姆的课,自己也要去发心,还有很多事情,确实听一堂课也是非常不容易,我也不忍心讲很多的话,耽误很多的时间。但有时候,就像现在云间的阳光,稍许有一点机会的时候,如果大家没有争取的话,也许可能以后再也没有了,这个情况,也是一个自然规律。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大家也是学一下,看我们现在的智慧是什么样的,与两千多年前龙猛菩萨的智慧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可以再学习。

顶礼文殊童子!

这应该是藏文的译者他加的。

先顶礼文殊菩萨。

1、何人善通达,令彼生百慧,此说诸法规,源泉义论典。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各种学习、思考、辩论等等,这部论典可以在你的相续当中产生很多的智慧。

下面说的是一百个智慧,但是“百”是一种虚数,实际上是非常多智慧的意思。

为了让你产生真正的、许许多多的智慧,龙猛菩萨就在这边阐述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

像《论语》这些可能只讲一些世间的道理,对未来的解脱和来世的快乐方面基本上是不提及的。这里应该是世间和出世间,或者是今世和来世——所有格言的源泉就是这部论典。

现在很多智者分析的时候,其实佛陀涅槃以后,人世间很多格言的来源是龙猛菩萨。现在有些学者找其他格言还是什么的,在藏文的论著里面找到一些,但是最早应该是龙猛菩萨。

所以在这里也说,世间的很多格言,我们藏传佛教的很多格言,来源实际上也是这些。我们看《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这些的话,基本上与这里面有大同小异的地方。

所以当时龙猛菩萨他为了让大家能生起智慧,能懂得世间和出世间的这些道理,造了一切格言源泉的这部论典,就是这部《智慧百论》。

2、智者由意论,照见一切事,被等恐繁冗,故此摄略言。

一般来讲,世间当中的智者,有个别人可能是依靠上师的加持马上开悟,开悟以后,所有的千经万论一时马上通达,在短暂的时间当中,有这样的先例。但除此之外,大多数世间智者,他先看一些论典,学习一些论典,这些论典当中能照见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情。

现在有些人喜欢看书,喜欢买书,这个其实很重要。如果书比较多,说明自己是喜欢智慧的人。如果书觉得很重,觉得很烦,全部都处理了——其实我都有点后悔,我早期的时候,一段时间生一些出离心,把家里面所有的书处理了几次,有一部分是留下来了,包括以前法王讲的课,或者是自己翻译的母本,这些是留下来。现在看来,觉得人活在世间的时间跟来世的时间,应该来世的时间长,但走了以后,其他也没什么可准备的,但是可能到时候,像国外,一些普通人也好,名人也好,都有自己的藏书楼——自己把生前的书全部都放在一起。其实这个很有意义的。德国、英国好多地方,他们有个小小的房子,都是已经几百年了,以前是什么什么爱看书的人的书全部放在这里。

其实书特别好,应该自己有一些书,自己有机会的话,放在一个地方保存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些书确实内容比较多,我们一辈子学的那些论典也比较多。

因此作为智者,通过什么呢?依靠论典,可以了解、洞察一切事理。但是如果把所有格言的道理全部在这里讲的话,恐怕文字是非常多,篇幅也很长,作者他以简单、比较摄略的方式,在这里用一百个颂词给大家宣讲。

所以我们学起来也不是那么难。一百个的颂词,大家学一下,其实很简单。如同大海一样的格言和论典,把它浓缩,或者说精华的部分放在一起。现在什么茶,或者说什么东西的话,都有一种像醍醐一样特别精华的部分,给大家提供。包括现在有一些特别的技术,好几百个G的长篇小说、电影,可以压缩,任何产品它都有一种浓缩版。

在这里,其实做人无量无边的这些智慧善说,龙猛菩萨他用他智慧的技术、用特别简单的语言来宣说。所以这个可以说是龙猛菩萨一个特别窍诀性的做人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应该会做人,因为从小都是做人过来的。但是如果真正用这些格言来衡量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不一定会做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包括学校的教育——其实学校的教育里面,做人的教育很少的。如果父母经常不给你讲教言的话,你来到这个世界,尤其是现在,大家都是经常看手机各种各样的消息,或者说为了吸引人眼球的一些电影、电视。那这样的话,确实我们做人不是做真实的人,而是做一些消费者,为了吸引人心,一种广告层面的做人,但是这种做人在你现实生活当中很多都是用不上的。

所以我想,包括自己在内,经常反思自己的时候,自己认为自己会做人,但是我做人是不是很差?自己有时候也是经常反观自心的时候,也能发现,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做个比较优秀的人,自己做人应该是很不错的。每一个人来讲,除非人格或者说精神有问题的人以外,根本不会想自己做坏人,或者做恶劣的人,都不会这么想。但是因为你的教育,你的生长环境,各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可能变成了所谓黑社会的人,有些变成了世间当中不受欢迎的这些人。但是他们自己觉得自己还可以的,有一部分生活已经没办法,比如说他实在是没有钱,没办法就变成小偷;有些人实在是走投无路,实在没办法,所以最后当一些世间低劣的人。

所以说,我想我们做人的时候,基本上是看怎么样做人,这个并不是给别人讲,是自己看。其实我们学到的很多论典,说是弘扬佛法,我们以后要如何如何弘扬,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讲,弘扬佛法主要是调伏自己的心。如果有缘分的话,稍微给别人讲一下。因为你们很多人的年龄可能跟我差不多,或者是稍微那个一点,人生几十年特别的短暂。所以你现在去学习,去弘法,这个时间肯定是没有的。

我们二三十年以前,先学一学,以后好好的弘法,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弘扬佛法也好,反正做事的话基本上已经可以了,有这么一个想法。

所以我想有些跟我年龄相同的这些人,至少自己的余生做一个不是很差的人,然后发一个好心,多念一些观音心咒来准备离开人间,也许这句话是很悲观,但这是很现实的。实际行动当中,我们只能做到这一点,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很多梦想不一定成真的。

3、言简而义赅,种种推理饰,此有一百偈,名智慧百论。

这部论典,可以说它的语言非常的简洁,内容也特别丰富,而且用了各种各样的推理、比喻,还有用一些真理来点缀和装饰。龙猛菩萨的这部论典总共有100个偈颂,所以它的名字叫做《智慧百论》。

论典和经典经常用比喻来取名,有一些是意义来取名,有一些是偈颂的数量,比如说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四百个颂词。还有龙猛菩萨他自己的《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还有我们戒律当中的《戒律三百颂》;托弥桑布扎的藏文《闻法三十颂》;《事师五十颂》,还有我们世间当中有一些偈颂来宣说的,《百喻经》、《百业经》等等,有一些公案和案例。

当然这些论典和经典的数字有多有少,以前也是讲过,但是这个《智慧百论》刚好是100个颂词,所以它总共有100个颂词。100个颂词对我们学习来讲不算非常多,但确实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教言。这些殊胜的教言,我们还是要学习,这个非常重要。

否则的话,世间各种各样的论典如果学多了,看多了的话,可能染污自己的心。《弟子规》里面讲:“非圣书,屏勿视”,不是圣书的话,不要去看。不然的话:“蔽聪明,坏心智。”遮蔽我们的智慧,毁坏我们的心智。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每天都是看一些什么抖音、快手,短视频,这样的话真正毁坏心智,除了自己爱看的这些以外,基本上是没有其他的知识了。因为现在他们通过大数据来给你推,比如说老人的话,他经常手机里面找一些养生的,所以经常手机一打开就给你推养生方面的。如果是中年人的话,那理财,发财,这方面直接给你推。如果是小孩的话,就推一些玩具。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如果自己没有好好的去看一些智慧圣者的书,应该说我们的心本来没有好的智慧,再加上社会各种垃圾知识遮蔽了我们的慧眼。

其实一般来讲,人终生要学习。学习的话,一个是自己专业方面的学习,还有非专业、课外的其他跨领域的学习,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佛教徒的话,先我们要学习佛教的理论知识、修行方法这些,再学习一些世间当中,现在比较关注——不管是行为也好,或者说是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各种各样的学科,其实这些很重要。即使你没有这样的智慧,还是要学与自己相关的论典和经典,这个特别重要。

第四个偈颂:

4、可见未见德,根本即智慧,为成此二者,故当持智慧。

在这个人世间当中,不管是什么样,有一些可见的——人们容易见到、听到的、见闻觉知这些方面的事。还有未见的,我们根本见不到的各种功德,它们的根本就是智慧。

可见的话,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讲可能这个人长得很好看,这个很好吃,或者这个地方很舒服,这些我们大多数的人基本上都能发现。

不容易见到的呢,比如说万法无常的道理,诸法空性的道理,有漏皆空的道理,甚至前世后世也好,或者说我们世间的一些理论,包括一些科学知识也好,天文地理甚深的这些知识,实际上除了个别的专业者或者说是专家,或者说老师,这些人以外,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见到。

我们佛教里面前世后世的道理,刹那无常的这些道理,除了特别这方面学习的人以外,大多数人的话题和议论全是吃喝玩乐,哪个地方比较舒服,哪件衣服很好看,在网上买个什么什么衣服、吃个火锅,这些都是我们可见的。

像藏族人的话,这个酥油好不好?糌粑甜不甜?这是黑青稞的还是白青稞的?牦牛肥不肥?牦牛好不好看?世间人,农民有农民的一些语言,工人有工人的一些语言,世间人有他的一些语言,这些语言应该都是特别特别浅显,就像我们大海海面的一块颜色。还有那么多,我们世间当中也说,世界的暗物质,97%都是我们看不到的嘛,这些方面的知识,我们一般是看不到的。

但是我们常人可以见到的、不可以见到的,所有这些的根本就是智慧。

大家也应该知道,有智慧的人这些都能看到。以前比如说佛陀,后来的龙猛菩萨,包括龙钦巴和麦彭仁波切,他们的这些论典我们学了以后,发现很有意思——并不是我们的智慧很厉害。而且他们的这些论典越学越深,感觉特别特别有意思。如果没有这方面智慧的人,给他讲也是根本不懂,包括我们佛教的一些道理,那么殊胜那么好,但是除了有缘分、个别有智慧的人以外,根本没办法:“所谓的佛教就是那个释迦牟尼佛王子,在印度2500多年前的那个。”除此以外,根本不会趋入更深的地方。

所以说,见和不见这些功德的根本确实是智慧。

为了获得这些见和不见的功德,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去做什么呢?受持这种智慧。

这种智慧确实很重要,自己有了智慧,自己都有辨别能力。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智慧,就会随着他人走,没办法,只有这样。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是这样的,我前几年不是去了耶路撒冷,当时他们有一种说法,说是他们以色列,也就是犹太人,小孩刚开始的时候,母亲问他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呢?意思是说:“你长大以后,有一天房子也没有,亲人也没有,连身上的衣服,什么都没有,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有些说,那个时候钱很重要,那个时候名声很重要,等等。但是父母最后给他回答的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是智慧。”所以他们从小都是非常爱智慧。为什么现在全世界当中很多CEO也好,很多的这种高层,都是跟犹太人有密切的关系。

我觉得其实印度人也是很受持智慧的,据国际上很多分析来说,印度人天生有一种辨别能力,有一种思辨能力,跟很多地方死板的智慧完全都是不同的,他自己有可以思考的智慧。所以我想龙猛菩萨和佛陀,这个应该有一定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想:“印度哪有,现在那么贫穷的国家,哪里的卫生也不好,治安也不好,人口也是最多的,那不一定。”其实也不是。我看前两天新当选的新加坡总统是印度籍的。英国的首相也是印度人。还有葡萄牙总理,爱尔兰总理这些都是印度籍的人,包括现在美国副总统叫什么?哈利斯是吧?那个女的,她也是印度籍。如果一个其他国家的人,在全世界范围当中经常做一些高层、领导,包括企业家,微软、谷歌他们的CEO,好多也是印度籍的人。所以说我们可能不能忽视,说:“龙猛菩萨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这是那么古老的时候,或者印度人不一定这么了不起。”不能这么想。

我们如果要学习论典,就要学习有智慧的人的这些论典,这样的话我们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像《大智度论》[6]:“若有智慧,自别好丑,不随他教。”如果我们有智慧,自己有辨别好和不好的能力,不会随着别人走。“若无智慧,随人东西,如牛骆驼穿鼻随人。”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就会随着别人随波逐流,就像是牛、骆驼这些都是穿着鼻子,被别人牵着走。世间当中也有很多动物都是这样的。

所以现在世间人当中没有智慧的人也是很可怜,经常被别人带走,这是很可怜的。有智慧的人,任何时候遇到各方面的一些灾难和违缘的时候,他自己还是有一种办法。甚至被关在监狱里面,当时藏传佛教很多了不起的大德,有智慧的这些,因为当时是特殊的时代,他们都面临着时代的灾难,但是他们在监狱当中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活着。死有死的伟大,活着的话,也有它的伟大之处。

所以对每个人来讲,智慧应该都要得到,这个非常的重要,要受持智慧。

第五个颂词:

5、法财欲解脱,根源即智慧,故先以恭敬,持大般若母。

世间当中有四种圆满,这四种圆满是什么呢?

正法圆满。一般大乘的法和小乘的法,这些是正法圆满。

财圆满。我们世间当中有漏的这些财富,还有一些无漏的圣者七财。

欲圆满。人天善趣的妙欲、福德。人间所有的欲妙,或者说天界所有的欲妙。

解脱圆满。解脱的话,小乘的声闻缘觉,大乘的佛和菩萨。

所有我们世间和出世间也好,或者是精神和财富方面也好,或者说今世和来世圆满和快乐的根源、源泉是什么呢?就是智慧。

这是佛教领域来讲的,如果我们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的话,世间当中任何知识的根源,还是智慧。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企业也好,教育也好,军事也好,或者说我们世间当中任何学科的根源,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他就变成有能力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即使你怎么好看,怎么有钱,都没有什么用的了。

所以说,我们先应该用非常恭敬的心来受持般若佛母。

可能龙猛菩萨到最后希求的比较深。般若佛母,应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当然,如果我们懂得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那世间的智慧更不用说了。如果通达胜义谛,那世俗谛,前面讲的一样,如果一个人真正有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自然而然会来的。如果一个人有空性智慧,那大悲也是自然而然来的,这是一种缘起。

所以这里要希求般若佛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以恭敬心来先受持大般若佛母,我们专门有一个叫做般若佛母。

我最近翻译一个《一字般若经》,原来给大家讲过。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的时候,有一次给大比丘和大菩萨众说法,说什么呢?“阿”。说一个“阿”字,说完了以后皆大欢喜。光是说一个“阿”字。

“阿”字的话,麦彭仁波切的修法当中也有,但有点深,他是观文殊菩萨来修的。还有以前很了不起的藏地的一个智者,叫琼登日必拉智(音译),他的因明特别好,以前我们讲《量理宝藏论》的时候经常引用一些他的教证。

还有一个蒋阳钦则旺波,麦彭仁波切的上师,他说修“阿”字的时候,应该自己观般若佛母。我们经堂里面也放的,包括有一些藏经殿当中也有的。它有不同的修法。但是我看蒋阳钦则旺波他的般若佛母身色是黄色的,手是四臂,四臂当中第一个右手拿着宝剑,左手定印。第二个右手念珠,左手是经函。还有一些里面有金刚,还有两手定印,有不同的手印。所以观佛母来观修“阿”字,这样能生起智慧。“阿”字这样修一遍,好像有修《大般若》一遍的功德,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法。当然以后我们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时候再看,这个也不多。

我觉得很多窍诀性的法很重要。光是“阿”字,以前法王如意宝要求每个人念一亿遍“阿”字,当时分了他的念珠,现在我们很多人戴在脖子上的那个念珠。当时是修白文殊的一个仪轨,我们后来一直尽量的念“阿”字。念的时候,一口气念21个“阿”字,这样念21遍,是这种方式,他的修法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我这次翻译的,不多,主要是一个显宗的修法,人人都可以观。

这里可能修般若佛母,打开智慧。因为这里的“阿”主要讲无生,讲空性,讲心性空性,心性空性以后万法皆空,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这里为什么讲受持大般若佛母呢?应该大般若佛母指的是智慧,胜义智慧的意思。我们要修持大般若佛母,然后开智慧,开智慧以后,前面讲的四种圆满皆通达。

其实这四种圆满,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当中也讲过,好像《俱舍论》还是哪个当中也讲过。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他要佛法,要财富,也要享受世间的欲妙,最后获得解脱。

有些人认为佛教只讲空性,只讲一些出世间的法。其实也不是,四圆满当中,正法和解脱,跟出世间有关系,财富和欲妙跟世间有关系。不懂佛法的人讲:“佛教是逃避一切,佛教不讲我们世间的欲妙,佛教都是四大皆空……。”我们的四大皆空并不是处处都四大皆空,如果处处都四大皆空的话,“如是我闻,一时”也不会说的。

有些时候,不是专业的看起来好像说的是很对的,断章取义的问一些问题,或者说是提出一些责难,但实际上作为一个专业者,或者说作为一个真正懂得佛教的人来讲,佛教的究竟思想并不是这样的。这个道理,大家也要明白。

第六个颂词:

6、具意纵孤身,亦不受他害,技巧身弱小,强者不敢辱。

如果有智慧的话,即便是孤身一人,也根本不会受到别人的伤害。因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善巧方便,即便你很弱小、很脆弱、很矮小,强壮者也不可能欺辱你。

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有些有智慧的人,既便是一个人,谁都开始诽谤你,谁都开始说你,但是不一定长期遭受别人的这种践踏,以前一个叫做晏婴[7]是吧?他应该是齐国人,他很有这种思辨能力。但他的个子特别特别小,有一次他去楚国的时候,楚国故意侮辱他,在大门的旁边叫狗洞还是什么的,一个小的门,让他从那里进。他到了以后,利用自己的智慧,说:“如果你们国家是狗国的话,我可以从狗洞进,如果你们国家是大国,有大国风范的话,那我从大门进。”后来他们就让他进大门。所以世间当中有智慧的人,即使身体弱小也没什么。

我们学院当中的有些喇嘛也经常在说,个子太小的话,好像别人不会放在眼里,应该个子比较壮大一点。但我说世间当中有些伟大的人物也不一定个子都特别高,当然有些是身相很庄严,一看都是,哇,这是个伟大的人物,也有这样的。有一部分的话,他有一些他自己的智慧,比如说世间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包括爱因斯坦,这些都是个子不是很高。我6月份的时候要量身体,当时是1米64还是什么的。我跟他们开玩笑,好像爱因斯坦和列宁他们都是1.64。我比一米五几的这些人还高一点。他们说马云,有些说是一点五几,有些说一点六几,不同的说法。不过量身高,好像有时候是高一点,有时候是矮一点,也是量的有点不准。

不管怎么样,我们有时自己觉得我身体再高一点这样的话,是不是更庄严?有这种想法。但有时候想,只要是自己的智慧能跟得上,世间上很多包括身体比较矮小的这些人,最后都应该是很厉害的,好像邓小平,当时说是一米五七,还是多少,也不是很高。

所以说世间当中,即便比较弱小,或者说身体矮小、脆弱,但是只要有智慧的话,任何时候都可以翻身,任何时候他有办法。一段时间,可能这个人,包括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变化,包括地水火风也好,人和非人也好,人对人的这种危害还是有的。不仅仅是人,我们所谓的敌人,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人,但实际上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人,是被其他所役使的。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有智慧,也不用特别的担心。有些人觉得我长得不是很好看,我比较穷,我身体不好,我身体矮小,我气色不好,等等等,世间当中有很多比较自我卑微的人,自己觉得长得很难看。但实际上,如果心很善良,如果自己有智慧的话,就能面对一切。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智慧,甚至自以为的智慧全部是邪慧的话,那你再有地位也好,有钱也好,相貌庄严也好,这一切的一切最后除了自他后悔的因以外,什么用处都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世间当中有一些人有一种陶醉,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对自己的长相陶醉,对自己的财富陶醉,自己的势力、智慧等,但实际上面对事实的时候,有智慧的人他确实有一些能力。所以现在有一些所谓的智商高不高,逆商高不高,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接下来说:

7、以慧守护身,群敌有何计,手中携伞者,雨降不为患。

有智慧的人,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保护自己,多少多少成群结队的敌人,他们也没有办法害你,包括我们世间当中遇到各种各样敌人、危害,但是自己可以有办法,就像我们在雨水里面,如果手里拿着雨伞的话,下再大的雨,对你也是不会有任何的危害。

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8]里面不是讲:“具慧一人亦能胜,强有势力怨敌众,犹如光芒璀璨日,震慑一切诸星辰。”如果有智慧的话,对方再强大,你也有办法胜过他们,就像光芒璀璨的太阳,群星再多,它也会被震慑下去,对你不会有丝毫的危害。

印度也是这样的,以前的护门班智达都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站在门口,有多少个外道来到他的面前,他们都无机可乘。

所以我们如果有智慧的话,确实包括我们佛学院,法王圆寂以后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相对而言,现在还能支撑着,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依靠很多人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可能在某种意义上现在也不知道变成什么样。每一个人也是这样的,这里很多学法的人,自己也是在人生当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灾难,有些倒下去以后,一蹶不振,没办法重新站起来。但大多数人,因为我们的智慧已经用上了,在无数次的跌倒当中又不断的站起来,又不断的对自己有信心,一直到现在还活着。

其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管是身体也好,心理也好,很多力量都能阻挡外部的各种势力,人和非人也好,或者是有情和无情的危害也好,一直坚持到现在,还在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勇敢的标志。包括我们佛学院中的有些道友,10年、20年,很多年了,每个人肯定有看到和看不到的很多违缘、障碍,但自己都能撑下来,这也是一种有智慧的标志。所以就像手里拿着雨伞,不会被雨侵蚀一样。

我们讲今天最后一个颂词:

8、远离智慧力,唯做他仆已,如山大象身,亦为他人役。

远离智慧的人,你再怎么样,别人都会把你当仆人一样。就像我们世间当中,身体像山王一样那么大的大象,但是因为大象比较愚笨,所以像尼泊尔、印度,这些人经常是穿它的鼻子,用鞭子来打它,骑着它,很多都是这样的。

我们如果自己没有智慧,也很容易变成他人的奴隶。好像18几几年,有个黑人,身高二米一八,但是后来他就专门繁衍后代。当时黑人都是奴隶,就像我们现在繁衍动物一样,他们觉得他的身高不错,就带到一些群体当中去繁衍。

当时的人类,也不把黑人当做人。其实黑人当时自己没有机会学习智慧,学习技巧。如果有了智慧,应该讲他们记忆力,他们的智慧也完全比得上其他肤色的人。但是有些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学的机会也没有,或者说因为前世的原因,学了也是学不懂,有各种情况。

如果没有智慧,好像麦彭仁波切也说,没有智慧人的财富也变成敌人共享。还有《君规教言论》[9]里面讲的:“无精打采不学者,纵过百年无进步,”没有好好学习的这些人,即便是过了一百年,也没有进步。所以说:“若欲获得智者位,则当刻苦勤奋学。”如果你真的要想得到一点智慧,有些智慧是俱生来的,有些是后天来的,那后天来的这些,通过勤奋的学习,也是能得到。大多数的智慧是靠自己的精进,如果你没有学习,一直懒散、浑浑噩噩的坐着,那你读个什么佛学院一百年,我们学院当中有些人是很多年了,但自己也不学,天天都是在这里混饭、等死,这样的话,进步肯定是没有的。

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希望有智慧,一旦离开了智慧,迟早都是变成奴仆一样。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意思,就像大象一样,你的身体再怎么样庞大,还是被别人利用。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

[1] 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噶藏学大辞典》是著名藏学家东噶•洛桑赤烈教授历时30余年,从四亿多字的古今藏族历史、宗教著作和文学作品中寻珠觅玉,反复遴选,精心编纂的,堪称藏学知识的百科辞典。—摘自网络

[2] 《印度佛教史》,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学者多罗那他着于1608年,全书以王朝的更迭为“经”,以佛教著名大师的传承为“纬”,记述自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直到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覆灭时,佛教在印度的流传及盛衰演变情况。全书分44章,约10余万言,以讲述印度佛教晚期历史而闻名于世。

[3] 《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尊者:这位阿阇梨的寿命有两说,一说是差七十一年不到六百岁,一说是差二十九年。前说系依据在中印度住二百年,在南方住二百年,在吉祥山住一百二十九年的传说而作的概算。我的上师班智达们说,无论如何是半年算作一年。至于后说,除说在吉祥山住一百七十一年而外,其余相同。由于采炼成就,皮肤现摩尼宝色。由于在吉祥山观修,证得初地,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4] 六庄严,即弘扬中观的龙树菩萨和圣天论师,弘扬因明的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弘扬唯识的无着菩萨和世亲论师。

[5] 《入楞伽经》第六卷:“自内所证乘,非计度所行愿说佛灭后,谁能受持此?

大慧汝应知,善逝涅盘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众缘所起义,有无俱不可;”

[6]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善根供养义第四十六(卷第三十):“立般若波罗蜜者,菩萨教诸众生:「当学智慧!智慧者,其明第一,名为慧眼。若无慧眼,虽有肉眼,犹故是盲;虽云有眼,与畜生无异。若有智慧,自别好丑,不随他教;若无智慧,随人东西,如牛骆驼穿鼻随人。一切有为法中,智慧为上!圣所亲爱,能破有为法故。如《经》中说:『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住智慧山顶,无有忧患。观诸苦恼众生,无不悉见。』智慧刀能断无始烦恼生死连锁;智慧力故,能具六波罗蜜,得不可思议无量佛道,成一切智,何况声闻、辟支佛及世间胜事!是智慧增长清净,不可沮坏,名为波罗蜜。」众生闻已,住般若波罗蜜。

[7] 晏子(前578-前500年),本名晏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谥“平”。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知道晏子的身材矮小,就命令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洞,请晏子从小洞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洞。”招待晏子的官员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8] 《君规教言论》第二品观察智者。

[9] 《君规教言论》第二品观察智者:“无精打采不学者,纵过百年无进步, 若欲获得智者位,则当刻苦勤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