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方广总持经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四课

念传承。

刚刚给大家念完了《大乘方广总持经》的全部传承。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的课。

上节课,我们讲了净命比丘和达摩比丘的公案,也就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当时,释迦牟尼佛是达摩比丘,在显现上诽谤过佛法。阿弥陀佛当时是一位具有清净生活的、名叫净命比丘,他做得非常好。达摩比丘一直诽谤净命比丘,后来于多生累劫当中在地狱里面感受痛苦,在旁生当中感受痛苦,得到人身时也变成喑哑、贫穷等等。是这样的过程。

听到这个公案后,菩萨们特别感慨,很伤心,共同发愿:在以后的佛法当中,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大家也应该这样想。

尔时,会中有百菩萨,即从座起,右膝著地,悲号堕泪。尔时,世尊知而故问彼菩萨言:“善男子,汝等何为悲号如是?”

尔时,听到这个情况之后,会中有一百位菩萨,从坐垫上站起来,右膝著地,悲号堕泪,大家非常痛苦。悲号,应该是发出声音痛哭。大家流下眼泪,很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知而故问彼菩萨言,明明知道这些菩萨为什么哭,故意发问。

我们经常说明知故问。《成实论》中也说过,世间一般人有时候也明知故问,明明知道,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也会特意去询问。同样的,佛陀依靠他的遍知,完全能够了知,但是为了众生,显现上提出问题。

《成实论》,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印度的一位沙门所作,主要是破斥有实法,建立人法二无我的论典,藏文当中没有。我们有时候会引用论中的道理。

佛陀明知故问,问这些菩萨:善男子、善女人,你们为什么悲号?为什么如是痛苦?

尔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自观亦应有此诸恶业障。”

这时,这一百位菩萨异口同音。我们现在经常用“异口同声”,以前好多佛经当中都讲“异口同音”,《地藏经》当中也是说的异口同音。

大家俱白佛言,都一起陈白佛陀说:世尊,我等众生自观亦应有此诸恶业障。佛陀讲了这个公案之后,这一百位菩萨反观自心,发现在自己的身上其实也有这种恶业的障碍,也就是说他们曾造过谤法罪。

上节课也讲了,为什么达摩比丘堕落那么长时间呢?因为他当时的心没有调整好,当时的语言没有调整好。因为这个原因造了非常大的罪,生生世世堕入恶道。当时的一百位菩萨能发现自己有这个罪业,我们反省时也可以发现,自己应该有前面所说的罪业。这部经后面也会讲谤法的罪业,好像后面提到的情况更严重、更容易犯,比如,说这个法殊胜,那个法不殊胜,也是谤法;这个是针对菩萨,这个是针对声闻,也是谤法。《菩提道次第论》等其他很多论典都引用过《大乘方广总持经》的有些教证。

像昨天讲的,达摩比丘犯的罪业,可能他自己也容易发现,确实是故意以嫉妒心诽谤其他的法师,而这个法师确实没有错误,是特别了不起的一个法师,但是他以自己的邪见,为了名闻利养、世间八法,就特意去诽谤他,这个是比较严重的。

我想不是这一百位菩萨才有这种过失,而我们没有,不是这样的。今天在座的各位也应反反复复观察:达摩比丘曾经犯过的罪业,我有没有?我梵净行时间很长,某某人梵净行时间短;我是特别有正知正念的,他是放逸的人;我是有信心的、不傲慢的,他是傲慢的;别人是假相的菩萨,因为他接受供养等等。我们是否有过如是的言行?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互相交流时,经常爱说是非的人可能造的业非常可怕。他们当时自己已经认识到:我们都已经完了。有些人出了家,刚开始没有学戒,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学戒,这才发现自己早就已经破戒了、完蛋了,有些人学戒太晚了,也有这样的。

同样的道理,像菩萨乘的这样一部经典,每一个佛教徒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都应该先学。有些人听了法,自己还是没办法改变,烦恼很重。但有些人不是这样的,自己所学到的全部可以调伏自己的相续,尤其是有些人前世和法的因缘非常好,即生当中很容易成熟善根,这样的人学了以后改变比较快。我们那天也说了,这部经不应该是到最后才讲,应该刚开始讲,但是不知道什么因缘,佛陀也是到最后才讲。我以形象讲法三十多年,我们学了三十多年,现在到最后才讲这些法。按理来讲,刚开始讲是最好的。以后如果我们办佛学院,或者办一些道场,刚开始的时候,居士、出家人,大家应该一起学这部经。有了传承以后,先学一下是比较好的。

他们都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罪障。

尔时,世尊作如是言:“如是,如是。汝亦曾于过去然灯佛所,在彼法中出家修道。

这个时候世尊说,是的是的,你们实际上在过去的然灯佛面前出过家,在彼法中出家修道。其实当场的菩萨很了不起的,他们曾经在然灯佛面前出家。然灯佛,有些版本的经里叫定光佛。

是然灯佛灭度之后,时有比丘名曰智积,汝等尔时谤是比丘,因是已来不得见佛,不能发菩提心,不得陀罗尼及诸三昧。

然灯佛灭度以后,有一个智积比丘,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当时这一百位菩萨,他们诽谤过智积比丘,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不得见佛。以我们曾经诽谤过佛的因缘,不管是在境界当中、生活当中、修行当中,一直都见不到佛陀,一直不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一直得不到真正的陀罗尼和三摩地(禅定)。

我们现在有时候自己修行好像一直没有什么感应,有些人闭关很长时间,连在梦中也见不到佛菩萨的相,越修越烦恼,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就像这样,这些菩萨以前诽谤过大德、诽谤过法师,因为这个原因,见不到佛,生不起菩提心,也生不起陀罗尼和禅定。这个很关键。

《妙臂菩萨所问经》云:“若有行人。于过去世乃至今生。于身口意不能善护,造诸重罪。是故修行,法难成就。”有些行人,在过去世当中,乃至今生,不能善护身口意,造了特别严重的罪,是故修行,法难成就。如果造的业非常严重,没有很好地护持身语意,造了特别大的罪业,那修行境界很难成就。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如果见不到菩萨,或者生不起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那跟自己的业障有一定的关系,应该忏悔。现在有些人说,为什么我在寺院里面修法没有境界?他们会想:可能是寺院的法不殊胜,我一直没有什么境界;或者我依止某位上师多少年一直没什么感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有一部元魏菩提流支翻译的《谤佛经》,内容不多,一卷左右。里面说,当时有很多人修了七年,一点修行的境界都没有。其实他们以前也造过寺院,供养僧众,做过一些功德,后来因为当时有一个国王供养一位特别了不起的菩萨、说法师,之后他们却开始诽谤这位菩萨。由于这个果报,他们的修行一直没办法增上。《谤佛经》当中说,如果我们看到有些法师不如法的话,不能诽谤,更何况说只是听到,或者只是推测,这样进行诽谤的话更严重。诽谤法师实际上是谤佛,如果谤佛的话,这个人的相续当中生不起来任何境界。

你们方便的话,可以看一下《大藏经》,当中有一部经叫《谤佛经》,藏文的《大藏经》当中没有发现,本来去年想在方便的时候翻译成藏文,但因为各种琐事,这种分别念慢慢就隐没了。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叫做谤佛,其实谤法师就是谤佛,这里面讲得很清楚。大家最好自己看一下这些经典,可能我在这里给大家引用一个教证说一下,不一定那么清楚。如果自己确实谤佛、谤法,很严重的,那《谤佛经》里面到底怎么说的,自己看一下就会知道。这里说如果见到法师的过失都不能说,更何况只是听到,所以谤法师就是谤佛。

后共汝等同时安住菩提之道!

当时佛陀告诉这些人,他们修行不好的原因,是前世他们谤佛、谤法。后来他们共同忏悔、共同修行,大家都才能入于菩提道当中。

汝等善男子,此贤劫最后佛所当获无生法忍,

在九百九十三位佛面前都没办法,只有在最后一位佛面前才能得到无生法忍。

复于后时过三阿僧祇劫行菩萨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之后过了三个阿僧祇劫,行持菩提道,最后才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善男子,若菩萨见余菩萨,不应生于彼此之心,当如塔想,如见佛想。

因此,如果善男子见到其他菩萨的时候,不应该生于彼此之心。这里的菩萨,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我们见到的任何人,因为都发了大乘菩提心。我们在座的各位,每天课诵前一直念发菩提心的偈颂,按照《入行论》的观点,发了菩提心就是初学菩萨。在我们的传统当中,平时有一些说法“老菩萨”“年轻菩萨”。实际上我们都是大乘的初学菩萨,不是一地菩萨。按照果仁巴大师在《入中论注疏》中所讲到的观点,菩萨有两种,一种是见解上的菩萨,一种是行为上的菩萨,行为上发了菩提心的凡夫人也叫菩萨。如果菩萨见到其他菩萨的时候,当如塔想,如见佛想。不应该想“这个是地狱众生”“这个是业力深重的众生”,不能这么想,见到任何一个人要么看作是顶礼的对境,像佛塔;要么见到其他任何人,如见佛之想。

是故菩萨见余菩萨,莫作异念,谓非佛想。

所以这些菩萨们见其他菩萨的时候不要轻毁,不要想其他的异念,谓非佛想,千万不要想:他肯定不是佛,肯定不是佛塔,肯定不是菩萨,他肯定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人,凡夫人当中也是业力深重的、烦恼深重的……不能这么想。每一个人,只不过在我们面前,有些显现这样的,有些显现那样的。有些佛经当中讲,佛菩萨的种种化身,他们有些显现特别庄严,有些特别丑陋,有些显现富裕,有些显现贫穷,有些显现婆罗门,有些显现一般的沙门,乃至妓女、屠夫、猎人等等各种各样的形象。我们可能仅仅认为,佛教徒全部都可以作为菩萨想,但是非佛教徒,尤其是没有任何信仰的,或者其他宗教徒,他们是不是菩萨呢?按照经典的要求:都做菩萨想。所以不管看到什么人,有些可能是有信仰的、有些是没有信仰的,都作佛想,如果这样的话,自己不会造很大的恶业。可能有些人认为,善知识可以作佛想,但是身边的其他人怎么会是以佛想呢?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经常说佛面前全是佛,菩萨面前全是菩萨,凡夫面前全是凡夫,所以应该观清净心,千万不要想他不是佛。

若起异念,为自侵欺

如果你起这样的异念,则为自己轻毁,欺凌自己,自己开始欺骗自己,也可以说是欺辱自己。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众生都是凡夫,当成很不好的凡夫想,那这是一种轻侮。《六祖坛经》讲不应轻侮初学者,如果轻侮初学者这是很可怕的,因为虽然他看起来是一个初发心的,或者还没有发心的,但是他相续当中有如来藏的种子。就像我们不能轻侮火星,因为小小的火星可以燃成大火。同样的道理,不能轻蔑初学者的菩萨。

当受持此,莫作异想,共相和合:‘我今观初发心菩萨不如佛想者,我便欺诳十方现在一切无量阿僧祇诸佛。’

所以应该这样受持,不作其他想,应该共同一起和合来发愿,发什么愿呢?我今天观所有初学者菩萨,如果没有把他们想成佛那样的话,那我便欺诳了十方现在的一切无量无边阿僧衹劫的佛。

藏文当中这里是引用不动佛的发愿,法护的翻译跟这里基本相同。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能轻侮,而是要共同发愿:我从现在开始,不把其他人作不是佛想,如果这样的话,那我欺诳了所有的佛,这是很可怕的一个行为。我们应该尽量这样发愿,以前我们观清净心,修的可能不是很好,大家都有特别严重的分别心,在我们当中经常说这个、说那个,但是以后要清楚,不管在你面前显现任何形象,暂时究竟来讲,都可以作为成佛的一种因,他们是菩萨的不同形象而已。

是故,善男子,菩萨未来于五浊世中,得陀罗尼三昧者,一切皆是佛之威力。

是故,善男子,如果菩萨未来五百世当中得陀罗尼、三摩地,这一切都是佛的加持、佛的威力。如果在末法时代得到一些陀罗尼、得到禅定,得到一些境界,这应该是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佛陀的威力而得到的。

是故,善男子,若有诽谤其法师者,即为谤佛等无有异。

这中间有点突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吧。所以说,善男子,若有谤法师者,这就是谤佛。为什么这样说呢?谤法师和谤佛是一样的。藏文有一个叫做《无垢虚空经》,没有直接翻译。经中,佛对阿难说:其实如来并不是显现在每一个众生面前,而善知识在很多众生面前现前,并且说法,为他们种下解脱的种子。所以说,我们对善知识比如来还要尊敬。大家都知道了吧?《无垢虚空经》当中,佛对阿难说,如来其实并不是在每一个众生现前的,而善知识不但是在众生面前现前,还给他们说法、种下解脱的种子,所以说善知识比如来更值得尊敬。这个原因,大家应该清楚,释迦牟尼佛或者其他佛当时出世的时候,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并不是在所有人面前显现。但很多善知识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代当中经常显现于众生面前,而且他们跟如来一样,给我们传授佛法,种下解脱种子。从这个层面讲,如来和法师没有差别,如果谤法师,和谤佛一样,如果供养、恭敬、顶礼法师,和顶礼佛陀没有差别。

藏传佛教有四皈依: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些人说,为什么皈依师加在前面?其实这是非常合理的。汉传佛教当中也有,《佛说决定总持经》中说:“诽谤法师者,则谤如来。欲得供养于如来者,当奉法师。欲敬如来,当顺法师。欲礼如来,当礼法师。”这里说,如果诽谤法师,则谤如来;想供养如来,应该供样法师;想恭敬如来,应该随顺法师;想顶礼如来,当礼法师。也就是,如果谤法师和谤佛一样,供养法师和供养如来一样,顶礼法师也就是顶礼如来。

所以,我们讲“视师如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样的,如果你经常诽谤某个法师,不管有没有法恩,你去有意无意不断地诽谤,这实际上和谤佛陀没有差别,罪过也是非常严重。当然,如果诽谤有法恩的法师,罪过更为严重。

这里讲了,如果有谤法师者,和谤佛没有差别。

“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渧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

佛陀告诉善男子,我灭度以后,如果有法师善于随顺、乐欲为众人宣说。法师一方面具有善巧方便,又随顺众生,还愿意讲经说法,让这些随学者、菩萨学大乘,或者大众当中有个别人发起了像毛发一样的法喜之心,或者有些说是让他们发心,产生欢喜心,然后毛发竖立,身上的汗毛竖立,乃至流一滴泪水,当知这都是依佛的加持力、威神力得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些法师在众人当中讲经说法的时候,因为法师讲得特别好,大家生起欢喜心、产生信心的时候,整个身上的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得到了佛的加持。

我们平时眼泪不一定经常有吧,如果有的话,凡夫人大多数的眼泪可能是因为自私、因为痛苦,比如说因为父母去世而哭。但我们听到佛的故事,或者听到大乘佛法而流下的一滴眼泪,能积累千百万劫的资粮。

《那先比丘经》当中,有位国王这样问:如果在听经的时候流眼泪,与父母去世流眼泪,那有什么差别呢?当时,那先比丘回答说:父母去世时流泪,是一种自私的感情,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你听经闻法时,如果能流下一滴眼泪,功德很大。

法王以前讲《八大菩萨传》的时候经常显现伤心而流泪。当时先讲了《八大菩萨传》,后来法王说,我很想讲《释迦牟尼佛广传》,但讲的话,我可能天天会哭的。以前好像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法王看过一遍麦彭仁波切的《释迦佛广传》。当时上师如意宝在放牛,放牛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哭,回来的时候都有点不好意思,眼睛都是肿的。法王当时说,我如果讲的话肯定会哭的,一个老年人天天在课堂上哭也不庄严。后来讲的时候,法王确实经常显现痛哭。因为这样的一种示现,我们所有听众也受到很大的鼓舞,大家对世尊产生极大的信心。

2002年,因为我身体不好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违缘,当时五个月当中与世隔绝,翻译《释迦佛广传》。那个时候,自己确实对释迦牟尼佛产生非常大的信心。我倒不算哭得很多,但也哭过,翻译的过程当中,确实特别感动于里面的公案。我们今天所有的法恩,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在多生累劫当中,在因地创造这么多的布施、付出他的性命才能得到的。我现在到了厦门的时候,仍然感觉到是佛的一种加持,因为曾经在那里,自己也算是比较精进,一边打针一边翻译。当我快离开医院的时候,曾经比较讨厌我的那个护士,当时她在哭,因为感情原因。我跟她说,我明天要离开了,你是不是为我哭的?她很生气地说,我才不会为你哭呢。但是她的眼泪一直在流着。我对这个护士印象比较深,她每次打针的时候,啪一下,很疼的。(师模仿护士打针的动作)

如果我们看到佛的传记、听到一些以前的上师的故事,这时候如果能流下眼泪的话,确实很有意义。

若有愚人实非菩萨假称菩萨,谤真菩萨及所行法,复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 ?’

如果有愚人,本来不是菩萨,假装成菩萨,这就是诽谤了真正的菩萨,及真正所行的法。

现在所谓的假上师、假善知识,显示这样的情况比较多。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的,包括在座的各位,带一些“上师”下山弘法,本来不是什么上师,到那边去搞各种各样的宣传,慢慢变成“上师”。本来他可能连一个简单的法都不会说,最后慢慢被别人开始各种吹捧,这样确实有罪过。不管是介绍任何的善知识,首先一定要善于观察,如果没有观察的话,实际上这就是谤佛、谤法。我们觉得没什么,自己是好心好意介绍给别人,实际上你是最开始的造作者,这个过失非常严重。如果有一些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假装或者让别人假装,这更是谤佛。而且他们说“彼何所知?彼何所解?”别人知道什么?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一切。经常有这种情况,他知道什么?说自己很了不起。他会什么?了解什么?结果发现什么都不会。

弥勒,我忆过去于阎浮提学菩萨时,爱重法故,为一句一偈,弃舍所爱头目妻子及舍王位。何以故?以求法故。

佛告诉弥勒,我过去在阎浮提,随学菩萨的时候,爱重法的缘故,为了一个偈颂,可以舍弃自己最热爱的头目脑髓、妻子、儿女、王位。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是求法的缘故。

我们求法的过程当中,像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一个法也值得千百万劫当中付出一切,包括自身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全部舍弃,应该是非常值得的。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在阎浮提学菩萨的时候,确实为了一个偈颂,有时候在身体上挖洞点灯,有时候越过刀山火海去求法,有时候把自己身上的肉全部布施,也有这样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求法,因为求法的缘故。如果我们把法看作是真理,是解脱的法,那么为了法苦行、为了法牺牲、为了法付出、为了法奉献一切,应该是值得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冬天的时候,这里比较冷,或者自己的住处方面、生活方面,各方面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我有时候看到,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确实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座的各位,如果在家里的话,不管是气候,还是各方面的条件、生活的资源,各方面都应该比这里好很多,但是他们把这些全部放弃了。放弃的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为了在这里参观,并不是在这里享受安乐,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为了法。有些人很轻而易举地就得到法,因为他前世的因缘很好,生活上没有什么大的困难,跟人交往接触也比较容易相处,再加上身体也健康、心态正常,各方面违缘比较少,这种人求法比较容易。但有些人不是,里里外外、各种各样的违缘障碍,好像全部积聚在他的身上。但不管怎么样,你在这里待三年、五年、十年,回去的时候,至少应该圆满学习了完整的几部经典、几部论典。你也可以想,我一生当中虽然在城市里迷迷茫茫,没有什么正见地混过很长时间,在城市当中不知取舍,但后来在像清净的刹土、清净的国土一样的地方,求过大乘佛法,是很开心的事情。但未来变成什么样很难说。

我今天听到一个佛教徒,以前在这边待过的一个居士,他说最近心里特别乱,特别乱的时候经常抽烟,抽烟之后就觉得稍微好一点;抽烟解决不了就喝酒,喝酒以后头有点晕、比较迷茫,那个感觉比较舒服,在自己没办法面对的时候,就变成这样了。以前在这里的时候好像各方面还可以,也参加背书等。但每个人在这里的时候,可能想都想不到,最后自己变成这个样子。但是每个人的未来,肯定会有变化,这些变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允许的。我当时没有批评,我说没事的,慢慢来,慢慢恢复,但你喝酒的话可能对身体不好,抽烟对肺不好,慢慢可能会好起来吧。因为我如果批评的话,可能仅此而已,得不到什么效果。其实,听到这些以后,确实觉得,每个人的业力、每个人的情况都会有变化,但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善心和善念应该不会变的,也不能变,对吧?

这里也是这样的,何以故?因为求法的缘故。

如彼愚人专为名闻,耽著利养,自恃少能,不往如来传法人所听受正法。

有些愚人为了名闻利养,耽著利养,自己依靠这些开始得到很少的能力、技能,不去如来传法的地方。有些人喜欢名闻利养,喜欢自己自满,喜欢自己求世间八法,他不会去如来传法的地方,不会去善知识传法的地方,他没有这个兴趣。

弥勒,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

佛告诉弥勒,不管是居士、出家人,或者出家人之间,大家互相不诽谤、和睦相处的话,整个佛法不但久住于世,还可以弘扬开来。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如果彼此之间,不管大的事情、小的事情,经常一直争执不息,则正法不兴。所以互相诽谤、互相诋毁的话,其实是两败俱伤,不会有好的结果。

《百喻经》当中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老师,他有两个弟子,老师脚不太好,经常让一个弟子给他按摩,另外一个弟子很不开心,他觉得为什么不让我按摩?有一次,经常给老师按摩的那个弟子出门了,他趁这个机会,用石头把老师的脚砸断了,从此之后老师没有脚,他们两个都没有了按摩的对境,也不用争了。这是愚人的做法。因为嫉妒心互相不合,最后大家都得不到利益。世间上有一种说法,把别人拽到河里的话,自己也许会掉到河里面去。比如,你去诽谤某个法师、诽谤某个竞争对手、诽谤你不喜欢的人,我们诽谤别人、害别人的过程当中,也许会害到自己。如果不和睦,互相违诤,那正法不会兴盛的,修行也不会成功的。

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

所以佛陀这样说,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法护翻译是阿逸两个字,没有多。藏语当中是མི་ཕམ་པ། ,这里有时候说阿逸多,有时候说弥勒。阿逸多是梵语,弥勒是汉语。

你们可以观此法,诽谤法的这些人,他们会成就极大的罪业,最后堕入三恶道当中,很难以得到出离。你应该看看那些诽谤正法的人、爱说别人过失、爱诽谤的人,他们都成就不了什么。以后看到什么不如法的情况,如果你不是纪律管家,不是整顿僧团的人,那一般来讲跟自己没关系,最好顺其自然,没有必要特别去关注,否则你以为是在做好事,但实际上你自己堕入恶道,始终无法解脱。

《入大乘论》云:“谤法之罪。重于五逆。恶道长远。久受苦报。”谤法的罪,重于五无间罪。这种人比造五无间罪还严重,长期堕入三恶道当中,很难以得到解脱。每个人对解脱要有信心,也有希望,只不过众生有时候会出现烦恼,出现各种各样的折磨,但本身如来藏是智慧的如来藏,它不是恶的,不像孟子所说的"人性本恶",不是这样的。人的本性是善的,偶尔出现一些乌云遮障,要么依靠念咒语来忏悔,要么通过修行来遣除障碍。暂时可能会有一些迷失,有一点堕落,但最终会恢复原状,并且获得解脱。在这方面应该是有信心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没有努力过,并不是没有勤奋过。深重烦恼爆发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造业,但是行善也会有。我有时候抱怨自己懒惰,但懒惰的时间不是那么长,大多数时间比较精进;或者念经的时间,有两三个小时,但是我诽谤的时间没有那么长,这样的话是不是有点希望?像这种善法,阎罗法王应该搞清楚,不然我行了一辈子的善,偶尔做点坏事就让我堕落,有点不是很划算。每个凡夫人在出现烦恼的时候会造恶,但是平时行持善法,应该是有力量的。大家应该有信心,这样不会堕入三恶道。但是确实要特别注意:不要诽谤正法,讲这部经是为了大家以后在说话、造口业方面注意,主要是这个目的。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