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方广总持经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三课

上师念藏语念传承。

今天继续讲《大乘方广总持经》。上次讲到了如果诽谤佛法,即便获得菩提,也是出生于五浊恶世的地方成道,此因缘是因为恶友而得的这些道理。

承接上文,今天只讲达摩比丘和净命比丘这两人的故事,就这一个故事OK了。

阿逸多,我念过去无央数劫,彼时有佛,名曰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我回忆过去无数无量劫的那时候,有一位如来,名号叫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无央数劫,即无量无边的劫。“他具有十个如来的名号的特点,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此处讲到,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当时是这样出现的。

佛的十种名号,在藏文当中也有阿罗汉的意思,其它经典则有出有坏的意思。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དགྲ་བཅོམ་པ་ཡང་དག་པར་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རིག་པ་དང་ཞབས་སུ་ལྡན་པ།བདེ་བར་གཤེགས་པ།

འཇིག་རྟེན་མཁྱེན་པ།སྐྱེས་བུ་འདུལ་བའི་ཁ་ལོ་བསྒྱུར་བ།བླ་ན་མེད་པ།ལྷ་དང་མི་རྣམས་ཀྱི་སྟོན་པ།སངས་རྒྱས་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སོ།

每一部经典都会念佛的十种名号,在每个月十五诵戒时,专门有念赞佛陀的偈颂。应供、正遍知、明行足、有些经典当中把善逝、世间解连在一起,有时候是无上士、调御丈夫连在一起。像这样,在很多经典里面有不同的情况。

而《成实论》《瑜伽师地论》当中,都将无上士、调御丈夫连在一起,后面的佛、世尊分开。

有些经典跟此处一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将佛、世尊放在一起。

《大智度论》中则有十一个佛的名号,把佛、世尊分开,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开,共有十一种名称。佛的名号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也有增加出有坏的。佛为什么有不同的十种名称,有不同的功德,在《大智度论》当中有广说。

刚才说的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出现于世,即在久远劫,很早很早以前出世过,出世于这个世界的时候。

是时,彼佛寿命八万那由他岁,为众说法。

这个佛的寿命非常长,长达八万那由他岁,在这么长的时间为众生转法轮,应机施教而说法。

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法中,有一比丘名曰净命,总持诸经十四亿部、大乘经典六百万部,为大法师,言辞清美,辩才无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示教利喜。

在无垢焰称起王如来的教法中,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净命的比丘。命,我们经常说邪命、正命,命有生活的意思。净命,用世间的语言来讲,这个比丘的名字叫清净生活。从名字上看,这个比丘是非常如法、清净、威仪很庄严、不容易生邪见、不会邪命养活。他能记住、读诵十四亿部经典。三藏十二部,从大的归纳的意义上,有八万四千法门。在此如来的教法中,这位比丘特别广闻博学,总持诸经十四亿部,受持大乘经典,有六百万部。净命比丘是位大法师,法师当中的大法师、大仁波切。(师模仿)呵呵,仁波切。他言辞清美,讲经说法时,言辞非常清净、美妙、幽默、非常精通、辩才无碍、智慧广大,利益无边无量的众生。

示教利喜,

示,如前所述,给众生开示哪些善、哪些恶、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是三恶趣、哪些是三恶趣……所有善恶好坏方面的道理,给他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光是讲还不行,一定要通过教育令其行善断恶、取舍因果等。有些法师只是讲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光这样说不行。应该要讲你在生活、修行当中,应该这样做、不应该这样做,讲得很清楚。

利,最后这些众生真正得到不退转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究竟的利益,不是暂时为了生活好、吃得好、穿得好,而是让众生从菩提道获得不退转、真实的利益。此处在藏文当中也有欢喜、赞叹的意思,因为他真正得到了利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菩提道中自己受益了,才有感恩心。

喜,欢喜,随喜,能满足无边众生的时候,皆大欢喜,随喜这种善法和功德,让众生特别满意、满足。

示教利喜,为无量众生通过转法轮的方式,用佛法来饶益这些众生,这种饶益是实实在在的,使众生能够从生活、修行当中得到究竟的大利益。上述内容介绍了净命比丘。

有些比丘是名符其实的法师、善知识,是特别了不起的大德,与他结缘的众生都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也许不是我们传承的人不一定认可,但我们自己都觉得,法王如意宝当年如果没有出现于世,现场的很多出家人、居士,不一定有今天这样的因缘。因为一个法师、善知识,他的发愿力、善巧方便的开示,最后能直接、间接令很多众生趋入暂时和究竟的解脱之道。

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临涅槃时,告彼比丘净命言:‘未来世中,汝当护持我正法眼。’

这个时候,无垢焰称起王如来转法轮的时间圆满了,在众生面前示现无常。临近圆寂的时候,如来把佛法交付于这位净命比丘。净命是非常了不起的比丘,看起来是一般的比丘,实际上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他告诉净命比丘:“未来世当中,你应当护持我的正法眼藏。”此处在藏文当中是说,未来世当中,将《方广总持经》交付于你,你应该好好护持我的教法。此处在法护翻译的版本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意思就是以《大乘方广总持经》为主的这些经典,交付于净命比丘,要求他护持教法。

佛陀涅槃的时候,他的首座弟子--最了不起的继承人,依靠佛的几句话,在千百万年中,以这句话来行持。因此作为善知识,在这一点上也是一样的吧。现在也好,过去也好,真正的佛教徒,会依靠善知识的一句话,依教奉行很长时间。

2017年的世青会上,我曾这样说过:“截至到今年为止,我跟汉族的四众道友,开示佛法已有三十年。当年上师如意宝让我主要在汉族这边传一些法,为这句话,我依教奉行了三十年,以后不知道怎么样。”

作为小小的凡夫,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和信愿行。如果当年上师如意宝没有这么说,我不可能维持这么长时间。中间经历各种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的路,大家应该也清楚,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当年上师要求这样,后来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吧。作为一个修行人、出家人,不管怎么样,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过下去,要么在世间,特别非法的混时间,但这样的话自己确实不太想。如果要呆下去,就讲经说法;如果在山里面一个人修行,真的让我修,不一定呆得住,有时候呆个几天。前段时间本来想七天闭关,没成功,七年闭关能不能成功?也不知道。反正我慢慢给大家讲讲法,得过且过,就这样吧,一直到现在,以后也不太清楚。

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传承上师,不管是在大众中给你吩咐的语言,还是对个人特别的交待,都要依教奉行,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缘起。我在课堂上要求大家尽量地用佛法饶益众生,以后大家也要非常深刻地记住这句话,自己把它当作一生的方向,像这样特别刻骨铭心去发愿:我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用佛法来饶益众生!如此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机缘。每个人在学的过程中要这样想,有时候语言不一定要很多。

尔时,净命受佛教已,于佛灭后千万岁中,守护流通诸佛秘藏,于此方广总持法门受持读诵,深解义趣。

佛接近圆寂的时候,净命比丘得受佛的教付委托。此佛陀灭度以后,净命比丘依教奉行,千万年中非常努力地护持、流通此佛为主的诸佛密藏,也就是以《方广总持经》为主的诸佛的秘密宝藏,方广总持法门受持、读诵、深解义趣。那个时候人的寿命很长,在千百万年这么的时间中一直读诵、弘扬、深解其义,将此教法的教义不断深入地领会。

于彼世界八万城中所有众生,随其愿乐广为宣说。

在彼世界八万城中对所有的众生,即不同的、非常多的城市中,净命比丘根据众生的意乐和信心不同,随机广为宣说。因佛陀在接近圆寂的时候,有这样的交付,故净命比丘于佛陀不在时,一直弘传法要,这是对佛陀的一种报恩。

《未曾有因缘经》也有这样的公案。当时波斯匿王问释迦摩尼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报答佛的恩德?”佛陀说:“如恒河沙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供品,在恒河沙数劫当中供养三宝,功德大不大?”波斯匿王回答:“功德非常大。”佛陀却说:“但这不一定能报答佛的恩德,唯有一法,方能报答佛恩。”波斯匿王问:“那唯一的法是什么呢?”佛陀回答:“唯有一事,能报佛恩。何谓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转开化。乃至一人。”

唯一能报答佛陀的恩德,就是以慈悲心了解佛教的教义,然后辗转传给更多的人,哪怕只是传给一个人也好,这是佛在《未曾有因缘经》里讲的。在其它经典,佛给阿难也说过,只有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才是真正供养一切如来。

想报答佛的恩德,就是我们没有自私心,以慈悲心弘扬佛法,哪怕是把一个偈颂传给一个人,以此也可以报答佛陀、上师的恩德。我们来到人间,遇到善知识,善知识给我们破迷开悟,非常有恩德,那如何报答呢?应想:我要用慈心来饶益众生!如果能做到,这是最好的报恩方法。有些人说我要报答恩德,对你供养财物,或者做什么,我觉得这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不破坏佛法,以善心了解佛法,然后传授给有缘众生,这一点确实很重要。

此处,你看佛临近涅槃的时候告诉弟子:“你要好好弘扬佛法。”后来净命比丘这么长时间中广为宣说,这是最大的报佛恩的方法。我们作为佛教徒,报父母恩、报师恩、报佛恩、报国家恩等等,以善心、清净心利益哪怕一个人,也是最有意义的。

将来的大家,肯定会在不同的世界、刹土当中弘扬佛法,在自己的身边肯定有各种各样的众生。有些刚强难化之辈,不但我们没办法,即使佛陀出现于世,也不一定能度化,这是没办法的;但有些众生,我们通过努力给他们种下善根,应该没什么问题。尤其我们自己学得比较好,行为比较如法,这样才能感化众生,如果自己的心态特别糟糕、烦恼深重、行为极其恶劣,以不如法的言行,不一定饶益到众生,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尔时,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为八十亿家,随其所乐而为说法。是时,城中八十亿人获净信心,一亿人众住菩提道,七十九亿人住声闻乘而得调伏。尔时,净命法师复与十千比丘众,相随俱往修菩提行。

这个时候有一城市名叫跋陀,法护译本叫仁贤城市,此城中有八十亿家。净命比丘到这里后,根据他们的意乐而说法,城中的八十亿人都获得了清净的心。我以前也讲过,按照佛教的观点,以前的众生,尤其在贤劫时,人特别多,或说这是一种表示的数字,此处指特别多的家庭。如果挨家挨户给他们传法,可能一家平均至少一个人,或相当一部分人得到了清净的心。还有一亿人住于菩提道当中,发了大乘的菩提心,七十九亿人住于声闻乘,获得了调伏。

总而言之,得信心的人比较多,得声闻发心的人也是比较多,发菩提心的人不算特别多。总之当时他去城市里转法轮度众生,算是非常成功。这个时候净命法师与一万个比丘一起,相随俱往修菩提行。可能这个比丘转这么长的时间的法轮,前往菩提道场,示现成佛呢还是什么,后面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他离开了刚才说的跋陀城市,在这里度化了那么多众生,然后前往另外一个地方,也许像佛陀一样,在那里现证菩提。

“尔时,跋陀城中复有比丘,名曰达摩,

尔时,跋陀城中复有比丘,名曰达摩。尔时,藏文和法护的版本说是不久的将来,此时净命已经离开了。不久的这个时候,跋陀城中有一个比丘,这个名字叫做达摩--法,法比丘,他也在那边,或者是从其它地方来的。藏文和法护的版本当中,他都叫做法比丘;这里用梵文,叫达摩比丘。今天讲的主角,一个是净命比丘,另一个是达摩比丘。达摩比丘是坏人,净命比丘是好人。这两个人的故事一定要记住,不然每天学,到最后什么都没记住,不行的。如果记得清清楚楚,你现在二十多岁,(师模仿)以后八十多岁的时候说:“有个净命比丘,我原来学过,达摩比丘,他所造的业是非常可怕的……”(师笑,众笑)你年轻时学的公案,八十岁了还记得清楚,那多好啊。如果今天学了,再过两年什么都记不住,那只是种下一个善根而已。最好是记在自己的阿赖耶上面,然后锁上,不要随意忘了。这个公案对我们很重要,不注意的话,很容易犯这个错误。

法王如意宝年轻时,显现上辩论时也犯过这个错误。他对此特别重视,晚年一直忏悔。法王如意宝对佛经的密意比较精通,因此传承弟子对谤法方面比较注意。其他有些弟子虽然精通三藏,但是对谤法方面,一点都不注意。我们经常在跟他们聊天、沟通、辩论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语言的造罪方面,一点都不注意。这一点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和修行当中也会看得到的。所以学了这部经以后,不诽谤其他的法师、教派,就是我们最根本的原则,如果这个原则有了,那说明我们学好了《方广总持经》。

于大乘经方广正典受持千部,获得四禅,

达摩比丘于大乘方广正典受持千部,净命比丘则是六百万部。达摩比丘只受持千部,学得没有净命比丘那么好,但是他获得了四禅。

唯以方广空法化彼城中一切众生,

他仅以空性的方面讲大乘佛法,全部讲中观空性。对此,法师们应该要注意啊,不要全是讲空、离一切戏论。特别爱中观的个别法师,我有时候非常担心:他会不会以后堕落啊?中观是很好,但是你对所有人不分根基直接讲空,因果也空、善恶也空,什么都空,那确实非常可怕。你看这个比丘,唯一用空法来教化这个城市的众生。

不能以善方便随欲而说,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能应机施教,且不分二谛。你说胜义当中是空性,离四边八戏,世俗当中善有善报,可以的。但不会分二谛的话,确实是很大的错误。

《入大乘论》:若不能分别,真俗二圣谛,如是则不知,佛法甚深义。这里的说法与《中论》讲的,基本相同。如果不懂分别世俗谛和胜义谛,确实不能知道佛最甚深的法。大乘佛法中,既要分析了义不了义,还要分析最根本的胜义谛和世俗谛,这是佛教的精华。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心性》第八品,专门讲能量珍宝钥匙之理与所量法藏之理,用这种比喻说明二谛和了义不了义,都很重要。如果你不会分二谛,会犯很大的错误;你只学空性不学世俗谛,也会犯错误的。

你看这个法师,他自己喜欢空性法门,可能中观学得很好,什么法都是以空性来摄持,但是不能以善巧方便来宣说。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一切诸法悉皆空寂!

一切法全部空寂,此处在法护版本是说无罪无福--没有罪恶没有福德。

我所说者真是佛说。

我说的这些法,是佛说的正法。其实他这样说,某种意义上没有错,一切法皆是空性,也对。但因为他是嫉妒心,诽谤另外那位法师。

彼净命比丘所说杂秽不净,

彼净命比丘说的是染污、有垢染的,不干净、不清净的。

此比丘实非净命而称净命,

这个净命比丘只是名称上叫净命,实际上不是净命。可能净命法师主要弘扬清净生活的人间世俗法,达摩比丘主要弘扬空性法,但很多的信徒信仰净命比丘,这个时候他开始诽谤净命比丘:“我说的是真正的法,他说的不如法。”在名称上开始诽谤,他只是名称上的净命,实际上不清净。

为什么呢?下面他讲理由。

而此比丘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涂香、末香亦复如是。

因为给这个比丘供养花、涂香、末香,他都接受。如果净命--清净生活,怎么会接受呢?此比丘没有把这些花供养三宝,而是自己直接享用了;涂香末香也是一样的,都没有供养三宝,而是自己享用,说明他是不清净的。有嫉妒心的人,这种错误很容易犯。他继续诽谤净命比丘,说:

净命比丘愚痴无智,不能知我久修梵行。

净命比丘愚笨无知,不像我这么了不起,在很长的时间修梵净行。

彼既年少出家未久,

可能净命比丘出家时间短,出家时很年轻。他的戒腊不如我。

我慢无信,多诸放逸。是诸人等无所知晓,谓是净命持戒比丘。

这些人没有真正了解净命比丘,即你们都不知道、不了解,净命比丘只是一个形象,说说而已,实际上他不清净、不持戒,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你们应该知道他如何如何不好。由于这一段诽谤的话,让他将来在地狱受多少万年的罪!

尔时,达摩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

当时的达摩比丘,他未来所有的罪,依靠这些语言而造。现在任何一个国家当中,他犯了罪,像无形中杀了人、短短的时间中得罪了上司,只是因为当时的一句话、一个不如法的行为,最后在人间的监狱,也要过多少年。

同样道理,在因果的法律上,我们看这些语言,有嫉妒心的话是很容易说的。比如同样你是法师,他也是法师,你的所化众生全部被他吸引住的话,“他的戒律不清净,他的戒腊不如我,他的名字本来是什么,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可能有部分随声附和的人跟着他,有部分人则不一定。此处在其它版本中,是说净命比丘说法讲得比较好,很多弟子都得到圣果。但同时,也是有很多人不信他的,没有跟随他、听他的。

这个时候达摩更产生恶心,继续诽谤。因此他身坏命终后,堕入地狱,在地狱里面七十劫当中,感受无量无边的苦,满了七十劫以后转生到畜生道。过了六十劫以后获得了人身,遇到了香宝光如来。在此如来教法下,出了家,发了菩提心,像这样在恶趣中间出来了一下。这一世死后,因往昔诽谤佛法的业力,又九万世堕入旁生道。此处法护的版本说是九百万,下面的六万也是六百万,藏文版本跟此经相同,都是九万和六万。他再过九万世获得人身,六万世当中贫穷下贱,诸根不全,舌根不具足--哑巴,很多年都这样。可见诽谤的心行特别可怕,堕入地狱里面多少世,旁生里面多少世,在人世间也是继续如此感受恶果。

《毘奈耶经》:若以恶心语,谤毁于善人,由斯恶业缘,当堕于地狱。如果我们以恶心来诽谤菩萨、出家人、善人,以此恶业堕入地狱,特别可怕。我们应该经常善加护持自己的语言,不然后果特别可怕。

那我们应怎么样做呢?龙猛菩萨的《菩提资粮道》,后来的自在比丘作过注释,汉地也有翻译。《菩提资粮论》中曰:菩萨虽有过,犹尚不应说,何况无实事,唯应如实赞。我们如果发现菩萨真的有过失,尚且不能说,更何况别人根本没有这些过失,你去诽谤诋毁。像这样的语言,很可怕。

希望道友之间,像有些时候本来道友之间没有染心的,别人却在语言上传来传去,说这两人一起跑到哪里去了,其实没有这回事。尤其是女众,造业方面,语言比较能说。两个好朋友在短短的时间里,一起喝茶、吃饭、喝咖啡,按理来讲这样的氛围,造个善业很好,但别无缘无故诽谤道友。因为你们的语言,最后慢慢受果报……藏族有俗语说,语言出口以后变成了出国,出国以后遍于世界。语言只要说出口的话,就出了国门,然后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现在更是这样,如果特意去造作,你的语言就通过微博、微信等很多途径,传出去了。本来没有什么,如果有的话,你说也可以。但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菩萨即使有过失,“有尚不应说,何况无实事。”所以要经常保护自己的身口意、少造罪,就算我们不能行持很多的善法,也尽量不要造无法解脱的罪业,特别不值得。

以前法王讲过这公案,此后一段时间我感受很深,当时也把这个公案用在讲谤法的过失当中。净命和达摩的故事,在藏地也是比较著名。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不要变成达摩比丘。达摩比丘当时在弘法过程当中,给弟子们讲了这些,谁知道后来,自己在这么长的时间无法获得解脱,故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上面是说达摩比丘后来的处境。

其净命比丘,于诸法中得净信心为人说法,彼于后时得值六十三那由他佛,恒为法师,具足五通,劝请彼佛转妙法轮。

净命比丘,他在诸佛法中真正获得了清净的、坚定的信心,为人宣说佛法。

我们在说话时,最好不要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主。自己的心很重要,如果心很清净,看到的世界也是清净的。即便看到别人的过失,他观清净心,不一定说出来,不一定想:这是不对的。但我们心不清净的时候,看外面的世界,就像我们戴黑色眼镜,所有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黑色的显相。反之眼睛非常好,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你看净命比丘的心很清净,宣说的法也很清净,后来已经见到六十三个那由他的佛,而且恒时成为法师,以慈心、信心说法。他具足五通,并且对这些佛劝转妙法轮。

像我有时也很不好,在说法过程中,为了大家能如理辨别,偶尔也说过,这个是假的、那个是什么,也是自己心不清净。但并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佛法,让很多信众能了知一些真相,所以经常会说,其实这样不是很好。所以法师们、辅导员,以后尽量在说法的过程中,观清净为主,说法的时候让别人产生信心、欢喜心,这样是很好的。

《大法炬陀罗尼经》: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如果我们以慈心说法,会成就大功德;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愿,经常让众生产生欢喜,那佛法会久住于世间,高僧大德也是长住于世,缘起越来越好。我们要学习净命比丘,他说法也好、为人处世也好、具慈悲心。不是跟这个人有矛盾,那个人有仇恨;前面是刺,后面是荆棘树,不是这样的。跟谁相处,道路都应四通八达,跟谁接触都是好人。

自己修行不好、境界不好,就觉得这个人是坏人,那个人是坏蛋,这个人也是王八蛋……反正他周围的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智慧不行、那个见解不行、这个行为不行,我自己才是很了不起的,只有我才是人中至尊,其他都很不好。我们不观察自己的烦恼,不行的。说话做事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话,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今生在此造善业,生生世世遇到正法,获得快乐;如果造恶业,则生生世世堕入恶道,感受无量的剧苦,非常不值得。

讲经说法,是让大家明白因果道理。对此明白的话,我们的前程是光明、快乐的。如果即生中破坏自身的缘起,害的是自己,并不是别人。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三思。

“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净命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阿弥陀佛是。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达摩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我身是。

这个时候佛告诉阿逸多;“你今天应该知道,过去的净命比丘,为人、讲经说法等各方面很好。你认为他是谁?是其他人吗?他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你不要观成是其他人。阿逸多,你当今应该知道,过去这个比较坏的达摩比丘,你以为是其他人吗?不要认为是其他人,这就是我啊!”(师笑)释迦牟尼佛在显现上确实曾经犯过错误。在此,佛陀用自身来说法,让大家不要谤法。

由我过去愚痴无智,毁谤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业因缘故,处五浊世成等正觉。

我过去由于愚痴无知,诽谤佛法、三宝,受苦无量无边。以此因缘,最后在五浊世界成正等觉。佛陀在这里说,自己以前这样谤法的缘故,在五浊恶世成佛。在《悲华经》中说,佛陀在很多地方发愿,他要摄受五浊恶世的众生。那这两个观点有没有矛盾呢?没有。一方面以前谤法,有身语的业力,转世到这边;同时佛陀发心非常强大,也有这样的发愿力。

比如我们要去非洲,一方面有去非洲的业力,另一方面自己是发心要去,这两种因缘同时具足。《悲华经》讲到,佛陀很了不起,所有的菩萨都不敢去的地方,他发愿去,这是从他的勇敢方面来宣说的。此处是为了让众生明白,即便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也谤过法,而且无量劫在地狱、饿鬼、旁生当中感受谤法的果报。

是故,阿逸多,若有菩萨于诸法中作二说者。以是因缘,后五浊世成于佛道。其佛国中有诸魔等,于说法时恒作障难。

佛陀说:“是故阿逸多,如果有菩萨在法中二说者。”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不对的。昨天我们也说这是菩萨应该学的、那是菩萨不应该学的,这就是二说者,我昨天也这样解释了吧。如果这个菩萨在别的佛法当中说,这个是好的法、那个是不好的法,这个是好人、那个是不好的人,那个净命比丘如何不好……以是因缘后来浊世成佛道,在佛国中有很多魔障对他的教法恒时做障难。像我们以前在修行过程当中,经常诽谤别人,导致今天做事情不顺,违缘重重,修行不顺,可见以前谤法罪犯得比较严重。佛陀在成佛的时候,为什么有八万个魔军、魔女,经常危害佛陀成道,这跟他以前谤法也有一定关系。

尔时,大众闻佛说已,皆悉悲泣,涕泪交流,俱发是言:“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这个时候,大众听到佛所说,非常悲伤,流着眼泪,都发了愿:于佛法当中,不要作二说者,不要像达摩比丘一样。这句话我们要记住,以后在佛法当中,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在座的各位修行人,在家人出家人也好,确实都不容易,现在离三九还有一个月,早晚还是冷。在这么寒冷的地方,苦行很不容易,如果我们不注意,就会在寒冷当中造更大的罪,呵呵。本来天气有点冷,心情不好,看不惯别人,说过失,这样的话非常不值得。“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对此,大家应该经常劝勉自己。藕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不要生分别去取,不要执着小的废除大的、执着大的废除小的,否则就是诽谤佛法,造无量罪。

这个公案,其它经典不常见,而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里用过,藕益大师的《选定净土十要》,也用过这个公案。可见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们,对于谤法方面,还是很注意的。《观经》说犯无间罪有解脱的机会,犯谤法罪则没有解脱机会。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犯五逆罪与谤大乘法的人,无法得到解脱,好多净土法门也是这样讲。大乘《无量寿经》里面说,只要谤法和造无间罪,都不能往生净土。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用这个公案经常提醒自己,并看一下,达摩比丘所犯的罪,我们一生中以前犯过没有?尤其对同行比较容易犯。比如说你是辅导员,说其他辅导员不好;卖豆腐的两个人在一起,互相有嫉妒心和竞争心;卖烤肉的两个人在一起,互相也有嫉妒心;两个管家,互相也可能有嫉妒心;两个、三个堪布之间,互相也可能显现有嫉妒心……如果以嫉妒心谤别人的功德,果报非常可怕,而且嫉妒心所造的罪业,自己难以察觉。《前行》里面讲,傲慢和嫉妒不容易发现,自己以嫉妒心造了特别严重的罪业,但是自己不能发现;自己因为傲慢造了很严重的罪业,也不能发现。可见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很容易犯谤法罪。这次学习这部经,主要是想大家以后不诽谤佛法,如此修行应该可以成功。

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好吧,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