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赞》讲解01.pdf

《殊胜赞》讲解01

阿阇黎图增珠杰·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今天开始讲《殊胜赞》,在正式开讲之前,先介绍佛赞。

何为佛赞

    《殊胜赞》是称赞佛陀比外道、其他宗教更为超胜的赞颂。在全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佛赞。在印度比较出名的,有《殊胜赞》《胜出天神赞》以及马鸣菩萨造的《佛所行赞》。《胜出天神赞》我十几年前讲过。《佛所行赞》很有名,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等各种文字。马鸣菩萨还有一部《一百五十赞佛颂》,收录在汉文《大藏经》中。他的这两部赞颂在藏文中也有,而且经常被引用。

       马鸣菩萨,生活在公元一二世纪,他曾是一名外道徒,后因了知佛陀的功德而进入佛门。他所造的《佛所行赞》有不同译本,各版本的篇幅有一定差异,但其内容与藏文《大藏经》中的基本一致。

       还有一位比较出名的作者叫格卫旺布,也就是阿阇黎善自在王,他造了《菩萨本生如意藤》(简称《如意藤》)。此书以一棵树的108个枝干作比喻,包含了108个章节,每一枝代表佛陀的一个故事。这部著作诞生于12世纪,以梵文撰著,由匈顿·多士坚赞译成藏文。学藏文文法时,经常会提到这个人,他是后弘时期的一位作者、译者。

   《如意藤》的作者善自在王,非常有文采,他所造的赞颂用词优美、读起来十分动听,很了不起。虽然他学习过其他宗教,但在明白了佛陀的功德后,就撰著了赞佛的《如意藤》。他还有戏剧、历史、诗学、小说等其他方面的著作,据说一共有三十多部,目前存世的有十八部左右。佛教论著里有很多他的作品。

       在藏传佛教中,《如意藤》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各寺院的墙壁上,各派画师绘制了不同风格的菩萨传、佛传故事,其中有很多情节出自《如意藤》。尤其是在早期,这样的绘画更多。比如,14世纪夏鲁寺绘制的《如意藤》佛传故事以及后期朗塔寺绘制的壁画,等等。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目前,藏地各寺院在绘制《佛本生传》时,主要参考的就是《如意藤》,因为这部著作汇集了佛陀前世今生的精彩故事。而刚才提及的《佛所行赞》,赞颂的是佛从降生到涅槃之间的所有经历。在世间,确实有非常了不起的文人,他们留下的著作,为后人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贡献。

       乾隆皇帝收集过藏传佛教佛本生故事的藏品,其中有一组唐卡叫《释迦牟尼佛源流》,有三十一幅,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重要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了各种佛传——它们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了佛陀的生平。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赞颂佛陀,比如,以佛陀是证悟者而赞叹,或随同《缘起赞》来赞颂,或像《释量论》《集量论》以理证成立佛为量士夫来赞叹。

       佛赞很重要,在汉传佛教中也是如此。在憨山大师、紫柏大师等高僧大德的著作中,或多或少都有赞佛功德的文章。在藏文论著中,有一函专门收录了赞颂偈,有赞颂龙猛菩萨、寂天菩萨等大德的,也有赞颂释迦佛、三宝和其他佛菩萨的。这样的赞颂文比较多。

       我们有必要学习佛赞,因为作为佛教徒,应该懂得皈依本师所说的教义,也应该明白,世界上有这么多宗教、学派,我们都不皈依而唯一皈依佛陀的原因,或者说,要了解我们皈依佛门的意乐。如果不懂这些,即使现在是皈依佛教的信徒,将来一遇到因缘,也有可能改变见解、放弃三宝、皈依外道,甚至诽谤、诋毁三宝。

       大家应该认真思考:一些佛赞的作者,本来是外道徒,后来以什么理由皈依了佛陀,他们的皈依与我的皈依是否相同。或许你现在认为,自己作为佛教徒,永远不会退转,但这很难说,因为凡夫心常常随外境、外缘而转。如果你没有坚定的意志、定解,心会很容易改变——改变了可能不太好。所以,趁现在有机会,应该对皈依的道理进行学习并反复思考,直至生起定解,这很重要。

解密作者

       接下来,介绍一下作者阿阇黎图增珠杰。他出生于印度,成长于婆罗门家庭,曾学习大自在派。他的弟弟德雪达波,是《胜出天神赞》的作者,我以前做过介绍。两兄弟从小就非常有智慧,对婆罗门教的十八门学科全部精通,广闻博学、辩才无碍,甚至对佛教教理也很通达。

       图增珠杰的家族祖祖辈辈都学婆罗门教,皈依大自在派。但其兄弟二人对婆罗门教和佛教都有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佛法生起了一定信心,这也导致他们的家庭中出现了矛盾。

       后来,他们问自己的父亲:我们想学婆罗门教,也想学佛教。但对未来真正有利的宗教是哪一个?应该学两个还是只学其中一个?父亲很开明,回答道:虽然从家庭角度讲,家族的长辈、包括你们的爷爷奶奶,一直皈依大自在派,但学习佛教也很好。不过,哪一个宗教对你们将来最有利益,我也说不清楚。你们可以学神足通,前往无热恼海附近的冈底斯雪山问一问。大自在天的化身常年在那里,他会给你们指示的。我讲《如意宝藏论》时也讲过,婆罗门教、佛教等宗教都把冈底斯山视为神山。

       兄弟二人得到父亲的开许后,以神足通来到常年积雪的冈底斯山。他们在一个非常美丽、像天界一样的地方,见到了大自在天的乘骑,一头白似白云、雪山的大象,又遇到了大自在天的王妃——额玛德瓦天女。她正在采花,看到兄弟二人,便问:你们来这里做什么?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情况,之后被象鼻天引至大自在天处。

       他们向大自在天说明来由并请示后,大自在天说:你们稍作等待,我稍后回答你们。片刻后,有五百比丘如鹅王般从天而降,到王宫应供,并为大众说法,回向后再飞行返回。随后,大自在天为兄弟二人讲述了佛陀追随者的功德,并开许二人学佛:刚才你们看到的比丘,都拥有难以想象的无漏功德。如果你们以后能依止释迦牟尼佛、学习他的教法、成为他的追随者,会非常好。他们回来后,将婆罗门教法如草芥一般抛弃,正式皈依佛门、学习教理,后来出家,获得了一定境界。

      哥哥图增珠杰造的《殊胜赞》,与弟弟德雪达波造的《胜出天神赞》,在当时的印度家喻户晓。在东西南北各方,不管寺院还是街道,这两首赞颂都传播得很广,被编成民歌常常传唱。

       在其他历史书中,对作者的记载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在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是这样记录的:

        一开始兄弟二人都学大自在派,但长大后,弟弟认为佛教好,哥哥认为婆罗门教好,所以两人有过激烈的争论。他们询问母亲的意见,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如何判断,你们去冈底斯神山,那里会有答案。他们来到冈底斯山,亲见了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明确地说:我的宗教没有真正的解脱,要想得到解脱,应该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于是,兄弟二人再无争论,一同来到印度金刚座,后前往那烂陀寺,供养了五百出家人;又于那烂陀寺建了八座经堂,广弘大乘佛法,对佛法的弘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曾学习外道,后又皈依佛门的二人,造了这两部特别殊胜的论典——它们是否殊胜,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找到答案,也会有所收获。

劝勉学习

       就我个人而言,在阅读、学习和翻译这部赞颂时,受益良多。我一直认为,作为佛教徒,信心要坚定。否则,像现在的一些佛教徒,只是办一张皈依证,却不知道佛陀有什么功德,是很容易退失的。

       现在的世间很复杂,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出现了各种由个人创造的学派、教派。有人只是将佛陀看作一般世间智者,这是因为不懂得佛教教义、甚至对释迦牟尼佛的断证功德一无所知。如果作为佛教徒的我们也这样认为,应该感到惭愧。希望借这次机会,大家要好好学一遍。如果有时间,相关法师到时多辅导一下。

        这部论典有七十多个颂词,并不多,如果我们学得很好,在此生乃至生生世世中,你的信仰都不会退转。这将是所有获得中,最珍贵的获得。因此,我希望大家予以重视,否则,我讲得再多也是徒劳。

       当然,如果你觉得它说得没道理,那不重视也可以,因为这是你的自由。你们没有交学费,我没有收学费,我们之间也没有签订什么协议,而且,佛教信仰本身就是自由的。所以,哪怕没人听也无所谓,对我个人而言,没有丝毫损害。我讲法不关乎利益,有人听的话,我也得不到什么。这不像世间老师,教一个学生一个小时能收多少钱,如果学生没交学费,连网课都不提供。总之,想获得世间知识,需要有各方面的条件。

       而最珍贵的出世间法,我们却以免费的方式为大家提供,所以希望大家能生起一点难得心,这一点很重要。不要因为它是免费的,就觉得无所谓。等你真正尝到它的美味后,就会有收获。

        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这部论,看看有没有什么收获。

解释题目

        首先,讲解《殊胜赞》的题目。

        刚才也提到过,它是一篇赞颂文——赞颂佛陀最为殊胜。佛陀与世间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等天界天神的智慧完全不同,与世间各宗教本师的见解也完全不同。比起世间的任何一种观点,佛陀的观点都有不共的殊胜处。

       当然,在畅所欲言的网络时代,你认为这种说法不对、你觉得自己的观点更殊胜,我们也不否认。因为我们并没有说,在释迦牟尼佛之外,世界上不能再有其他殊胜者。如果有更殊胜的对境,我们也可以赞叹。但要明确的是,我们对佛陀的赞叹,并非源于个人信仰,而是像这里每一个偈颂所讲的,都能说出一些道理、列举出一些公案。所以,这样的赞颂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本来没有丝毫功德而强加的。我们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以智慧剖析,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次讲《殊胜赞》不分科判,直接讲解每一个偈颂。

释顶礼句

顶礼一切如来!

        首先,译者作了一个译礼。我以前讲过,在前弘时期,三藏的译礼各自不同,分别顶礼诸佛菩萨、佛和文殊菩萨。但到了后弘时期,藏地佛教比较松散,很多译师开始根据佛经、论典的论义,或自己对本尊的信心进行顶礼,不再严格遵循三藏分而顶礼的传统。

        这部赞颂由后弘时期的印度堪布萨瓦嘉得瓦、主校译僧仁钦,从梵文译成藏文。

作者皈依佛陀之缘由

我弃余本师,皈依世尊汝,

是因唯有汝,具德无过失。

       这里的指作者图增珠杰,他抛弃了其他本师。本师是指给自己的追随者开示正道、纠正错误,令其趋入正道、改邪归正的导师。

       作者曾学习婆罗门教,依止大自在天,但后来将佛陀外的其余本师、论议五派等各种宗教全部抛弃。当今世界有几千种宗教,每种宗教都有各自的创始人及所供奉的尊者。当时作者放弃了其他本师,发誓唯一皈依佛陀:我将今生、来世的一切都托付予您,将原来依止的宗教、本师全部抛弃,一心一意地皈依您。

       然后讲皈依的原因。皈依佛陀是因为他非常聪明、打仗厉害、相貌庄严吗?还是出于什么经济或政治目的而想去投靠呢?

       每个人在选择皈依对境时,都各有目的。比如,皈依恐怖组织的人,可能是为了得到更多财富。那么,作者放弃之前的宗教信仰、转而皈依佛教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以理性观察,得到了是因唯有汝,具德无过失的结论,而并非其他原因。

       在当年的小乘十八部中,有些人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皈依;如今,在一些圣地,有些人为了能穿上袈裟以便获得供养、信财而皈依;也有些人由于害怕国王,为了能穿上僧服来躲避惩罚而皈依;还有些人因为感情受挫导致的离婚、失恋而皈依。总之,皈依的理由各种各样。但作者皈依的原因并非如此。他以自己的智慧进行了长期观察,观察后认识到,唯有世尊,才具有以智悲力、利他、菩提心为主的一切功德,没有任何过失。

    《释量论》中说,由于佛陀断除了烦恼无明的根本,所以没有贪嗔痴引起的杀盗淫妄等过失。作者皈依的原因正是如此。《大智度论》云: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正知一切法,即证功德;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断功德。这样的断证成就,天上天下唯世尊具足,故称二足尊

      有些凡夫即使看起来很了不起,但他们仍然沉溺在贪嗔痴的大海中,故不堪成为永久皈依的对境,但可以作为暂时的皈依处。比如:食不果腹之人,可以皈依富人;遭遇命难之人,可以皈依有权势的人。最近,北京等很多地方都在下大雨,人和车都浸在水里,这时可以把救护队作为暂时的皈依。但永久的皈依处,唯一是佛陀,这是最好的选择。

       佛具有功德、没有过失,是作者皈依佛陀的简略理由。其他理由则以之后的偈颂来讲述,其中包括对不同宗教的对比,等等。每一个宗教、教派都认为自己皈依的本师最好,每个佛教徒也认为自己的上师最好:我的师父是最好的,我的师父是最棒的,我的师父是最帅的!虽然他宗教徒各有想法,但圆满学习这部论后,我们可以说佛教确实有超胜其他宗教的不共功德。之后还会讲佛陀如何远离一切过患、具足一切功德,是如何成为如此了不起的伟大人物,等等。

愚者不皈依佛陀之原因

        既然世间人都愿意依止一位好老师,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不皈依佛呢?有人认为:如果佛陀真的那么好,就应该如黄金一般,谁都了知他的功德,那皈依的人不应该少。但我以前讲过几次,据数据统计,在印度的一些城市,真正皈依佛门的人并不多。下面就讲其中的原因。

世人喜过患,少持功德故,

于过视功德,皈依其余者。

        世间人不皈依佛陀情有可原,因为他们不具备抉择的智慧。世间每个人的习气不同,很多人比较愚昧,喜欢过失,常生贪、嗔、痴、慢,这些烦恼过患带来的结果并不好,会让我们产生痛苦。尽管如此,世间中乐于生嗔、崇尚武力的人还是那么多,贪婪、愚痴的众生也有那么多。他们很少行持善法和功德法,却常造恶业,如《中观四百论》中云: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由于人类大多行持不善法,因而多数堕入地狱、饿鬼、旁生道。

       在一个班里,真正能闻思修行、具足信心,各方面都好的人不多,反而是爱看别人过失的人不少。还有些人视杀生、贪心、傲慢、争论等过失为功德,之后我们会讲一些公案。

       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不皈依佛,反而皈依其他对境的原因。世间的一些名人,甚至一些没功德的人,都在不同平台宣传自己,而他们的铁粉,信仰非常坚定,追随他们不离不弃。但这些皈依的对境,不一定能带给他们什么利益。世界上的很多宗教、学派也是如此,它们不一定有多好、多了不起,但由于它们善于引诱,而很多人又智慧浅薄、不懂教义……总之因为种种原因,它们的皈依者还是很多。

       在世间的追星者、宗教徒、各种对境的追求者中,找到真义的人并不多。这是世间的正常现象,因为有一种说法——拽上来需要一百个人的力量,拽下去只需要一个人的力量。意思是说,造善业很难,比如讲经说法很难、听课很不情愿,包括在学院里,我相信有些人根本不想听课,也不想念经、磕头,什么都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但如果是造恶业,那他很有兴趣、很擅长,他有这方面的爱好,平时也是这样做的。

        虽然佛陀和佛教很好,但并非世间所有人都能认可。在全世界的宗教徒中,佛教徒的占比并不高,其中有各方面的原因。因为按照世间规律,如果众生没有福报,他遇到的引导者,不一定是善知识。

       这一偈讲了很多世间人不皈依佛教的原因。

总说佛陀超胜外道本师

信乐遍入天,自在天等众,

宣扬其功德,汝教责彼等。

       在世间,尤其是在印度,信仰或推崇遍入天、大自在天的人非常多,这两位神祇与梵天一起并称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在印度教的传统中,生住灭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生、住、灭分别由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主宰。

        世间神的信仰盛行于古印度,到了现代,也有一些新兴宗教信仰遍入天、大自在天。无论是大自在派的传承弟子,还是遍入天的教徒,都大肆宣扬自己教派的功德。当然,这些宣传无可厚非,因为各宗教都赞叹自己的观点。

       在世间,有一些观点、行为,为诸多宗教所赞叹,比如,倡导社会慈善是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共同的理念。但也有一些理念,一方赞叹,另一方不赞叹,比如外道各派所赞叹的功德,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反而是呵斥、遮破之处——之后会对此逐一讲解。

        无论是破斥他宗还是建立自宗,都必须有甚深的智慧,并懂得取舍,而不是仅仅因为对方是异教派,我们就去破斥,这不是佛教的所为。其实,佛教是通过理证分析、观察,得知对方的功德非功德,才进行破斥的。《般若灯论》中说,佛教是依靠正法甘露,即了知所断、所证、所修之法,通过修行最终得到甘露果位。虽然佛教确实破斥了一些观点,但这样的行为是以智慧摄持的、是懂得取舍的。

    《广大游戏经》中说:具眼目者可以带路,没有眼目则不能带路;同样,唯有已解脱者才能度人,自己若没有解脱,则无法度脱他人。也就是说,佛陀能破斥对方的教义,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因为他彻知了万法实相,所以并不是以盲导盲。总之,佛陀的教法确实有不共之处,对此我们可以分析。

       虽然各个宗教可以和睦相处,但在抉择根本教义时,完全认同对方的观点有一定困难。比如,在佛教的观点中,前生后世存在,以贪嗔痴所造的业是不善业,以无贪、无嗔、无痴所造的业是善业——这些原则上的问题无法退让。佛教既要维护自己的教义,也要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所以,任何一个明理的佛教徒,都不会去制造争论。

       以前在世青会上,经常举办各大宗教的交流会。在面对以杀生为善的宗教时,我们就不谈杀生的话题,只谈一些共同理念。你说杀生是功德,我说杀生是过失,对于原则上有分歧的问题,谈几百年、几千年也谈不拢,因此没必要在这个场合说。我们就聊聊开心的话题,谈谈彼此的共识,比如资助大学生、做环保,等等。听到这些内容时,对方也会连连称是。

       接下来讲佛陀与天神的不共之处。

断尽嗔恨心,胜于自在天

大天一嗔箭,焚烧三层城,

汝以大智箭,必定焚嗔心。

       这里的大天是大自在天,也就是湿婆。他生起嗔恨心时,拿起弓射出燃烧的箭,焚烧了非天的三层大城市,而佛陀您以智慧的箭焚烧自己的嗔恨心,而不损坏其他众生。

       起初,非天阿修罗于大地与天界之间,建造了由黄金、白银、黑铁构成的三层城市。城市高耸入云,涵盖了器世界与有情世界,居住着非天、人类和动物。非天与天人、人类的关系并不和睦,经常以各种方式对二者造成损害,而城市的建造也造成了同样的后果。

       后来,天人以非天的恶行为由,请求大自在天降伏非天。随即大自在天生起嗔恨心,用燃火的三角箭将三层城市全部摧毁。此三角箭由天界的仙人骨头、龙类的乌龟头骨、人间的金刚制成。

       印度经常播放关于大自在天的影视剧,其中对非天的城市也有介绍。有说以箭摧毁的是三个连在一起的城市,也有说是三层城市。我认为后者应该更准确一些,因为在藏文中说的就是建造高耸入云的三层城。大自在天一怒之下,从天上射下燃火之箭,将涵盖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三层城摧毁无余。这是大自在派引以为傲的一个故事,他们借此宣扬大自在天的威力。

       在世间,这样的赞叹时而有之,比如说某位英雄打仗杀了多少敌人等。不知道我讲没讲过,朵芒寺的扬唐活佛,曾和一位叫瓦西华钦的部落长官被关在一起。这位长官杀过五百个人。在他去世后,活佛因为和他被关在一起过,被要求签字承认自己也杀了五百个人。但活佛是锡金人,依法律无法判处枪决。最终,活佛签了字并以此罪名入狱,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杀任何人。这是活佛在自传中写的。

       在世间,一个人会因为奋勇杀敌而被赞叹,比如,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中,两国都为战士授予了勋章,以表彰杀敌之功。虽然两国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并互相为敌,但他们的本质相同,因为他们都是人类。

       虽然有世间人赞叹大自在天杀害了三层城市的众生,但在佛教看来,这并不是功德。大自在天产生了嗔恨的烦恼,有了杀生的行为,以此杀业为因,后世一定会堕入地狱。同理,发动战争的领导人,甚至随喜战争的人,最终的结局都与此无异。

       21世纪,有些人凭才智当上了领导人,令很多众生在今生常造杀业,并于后世堕入恶趣。我看网上说,乌克兰已经有三十一万或接近一百万人死于这场战争。我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因为网上的信息有真有假。提倡打仗的人,为了各种目的,直接或间接杀害他人,最终肯定会堕入地狱。这绝对不是功德。

       与此不同的是,佛陀以大智慧箭损害了自己的嗔恨心。在五毒中,嗔恨尤为可怕,所以佛陀您用无我智慧箭,焚烧了自己和众生相续中的嗔心。

       其实,佛陀从来不生嗔恨心。有一个公案:佛陀准备出家时在城外云游,他看到一个病得很重的人,便问医生:依靠什么方法能治疗这位患者?医生答道:只能依靠没有生过嗔心之人的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他们遍寻此血不得,于是佛陀暗自思忖:我生生世世都没有生过嗔恨心,所以只能用我的血。最终,佛陀用自己的血为患者进行了治疗。

       佛陀不仅自己不生嗔恨心,生生世世也不令有情生嗔恨心。在经典中说,佛陀以加持力和威德力,令一些众生见到他后,自然息灭了相续中的贪嗔痴。可见,佛陀的功德与他者有很大差别。

       在马鸣菩萨的《一百五十赞佛颂》中说:一切有情类,皆因烦恼持。”“即受持,意思是说一切有情皆因烦恼而被束缚。唯佛能善除,由悲久住世。唯佛陀能善除这些烦恼。而且,佛陀是以悲心,而不是嗔恨心、痛苦心住于世间的。

    《一百五十赞佛颂》的颂词不算多,我希望大家在学《殊胜赞》时,参考一下这本书,因为《殊胜赞》没有注释。我这次讲解后,可以做一本讲记。

        大约在二十年前,我给大家发过中文版的《如意藤》,译者是戴作民,网上应该找得到。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如意藤》的108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以及汉藏等地的佛赞,尤其是马鸣菩萨的《一百五十赞佛颂》,这部赞颂在藏地非常著名,它的汉文版是义净翻译的。

       总而言之,外道本师与佛陀有很大差距。大自在天以嗔心摧毁了非天的城市,大自在派的跟随者也以嗔为功德。因此我们可以思维,得到大自在天的果位有没有真实作用?如果本师的果位都不殊胜,那么,追随者的果位也不会有什么功德——只能勉强把能征善战、有摧毁力算作功德罢了。

       至于世间的无宗派者,将嗔恨心作为功德的也比较多。在一些民间的传统观念中亦是如此,这并不太好。

断尽贪欲根,胜于自在天

大天未焚尽,贪欲复引发,

汝以智慧火,焚除贪欲根。

       这里的大天指的是大自在天。大自在天相续中的贪心等烦恼没有焚尽,遇缘即再生;而佛陀您的相续中,以智慧火焚尽了贪心的根本。因此,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这里可以讲一个公案——其实,每个偈颂都有公案可以讲,但有的公案比较长,不知道到时有没有时间讲,应该可以吧。

       大自在天毁坏了非天的三层城市,造了很大的业,他有点后悔,于是到冈底斯山修苦行,希望能断除一切贪欲。他感觉自己修得很不错,就像我们一样——闭关的时候没有烦恼,但出关以后,刚到马尔康就生烦恼了,想看电视、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大自在天在山里闭关时,魔王波旬想干扰他,看他的禅定是否究竟,于是向他射出五支贪欲箭。前两支箭射出时,大自在天不为所动,仿佛没有察觉;再射出两支箭的时候,他有一点点感觉;射出最后一支箭时,他没有抵挡住诱惑。其实,魔王波旬经常向欲天众生射贪欲箭。有时我们也会因为中箭而生烦恼,被贪欲所转,实在很痛苦。

       大自在天被最后一支箭射中后,贪心增长,与一名叫果玛热的天女行不净行,失坏了苦行,因此他非常生气。大自在天有三只眼睛,此时,他中间的眼睛因愤怒而喷射火焰,将魔王波旬的身体烧毁无余。一般来说,魔王波旬并没有真实的身体,因此在辞藻学中,被称为无身。实际上,无身应为鬼,因为一般鬼是看不到的,他没有像天人一样的身体。

       总之,大自在天和魔王波旬一直斗来斗去。其实,在生烦恼方面,这些天人跟凡夫差别不大,一会儿生嗔、一会儿生贪,就像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痛苦,心情不定。

       大自在天的贪心之根没有断,所以遇到天女时,又生起贪欲。这说明什么呢?虽然大自在天在遇到贪心的对境时,可以暂时压制烦恼,但由于他没有断除烦恼的根本,一旦遇到外缘,还是会不断产生烦恼。他的追随者也是同样,他们或许可以通过修苦行暂时压制烦恼,但遇到外缘时,贪欲就会再度被引发。所以得到这样的果位,并不是很稀有。

       而佛教的圣果并非如此,且不说佛陀断证圆满的果位,即使是在得阿罗汉果之前的见道和修道,贪欲的烦恼,甚至种子、习气,也被毁坏了。如圣天论师所说: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心识是诸三有的种子,境是识的所行之处,如果通达了诸境无我,诸有种子便可以灭尽。《中观根本慧论》中也说:如果灭尽了我和我所,就没有生起我执的近取因,因而不会有我执。

       佛陀从根本上断除了贪欲。经典中讲:在佛陀住胎期间,他的母亲没有生起过一刹那的贪心;而在佛陀降生后,他的母亲又再度生起了贪欲。所以,佛陀的功德与外道天尊完全不同。

      有些人可能认为很好,没必要断贪。其实并非如此。以贪欲造的恶业,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贪欲堕入饿鬼,嗔恨堕入地狱,愚痴堕入旁生。所以,这不是什么功德。

       佛陀的追随者,有机缘断除贪欲的根本,但其他宗教徒则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不惧诸诱惑,超胜于梵天

大天于天女,生贪现四面,

娇媚之魔女,不动汝毫尖。

       这里的大天,由藏语的拉钦直译而来,指的不是大自在天,而是梵天。所以,藏语的大天,有两种意义。

       梵天对天女产生贪心而变成四面,而佛陀您,任貌美的魔女如何诱惑,也没有丝毫动摇。

       有一个吠陀的故事:有非天两兄弟想杀害三界众生,他们以为众生心识相同、身体不同,所以想把他们的身体全部摧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修持大梵天的果位,修成后,大梵天也赐予了悉地。正当二人要危害众生时,很多天人既不满又恐惧,于是到梵天处请求:梵天,您赐予他们悉地对三界众生有危害,您不应该这样做。我们要想办法阻止他们。于是,梵天帮忙想了对治的办法,天人们特别高兴。

       为了报答梵天,每位天人献出芝麻许的光,光聚合而成为天女,名为光明,另说名为底罗达玛。这是婆罗门教的说法,我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否真能生出天女。光明天女非常美丽,天人将她供养给大梵天,并感谢他想出对付非天两兄弟的办法。

       应天人的要求,天女一直恭敬转绕梵天。虽然梵天想欣赏天女的美貌,但作为天王,不好意思在眷属前跟着天女转,所以他幻化出四面,如此一来,无论天女转到哪个方向,他都能看到。有时天女转到上方,他就又在上方幻变出一面,即显现出五个面。后来,他担心上方的天人发现,就隐没了上方的面,又恢复为四面。以此缘故,梵天也称四面神

       据说在现在的印度,供奉梵天的庙宇很少。在泰国,梵天叫四面佛,仍然有不少信徒皈依他,但其实他不是佛,只是一个天神。虽然四面梵天的幻变看起来很庄严,但幻变的起因是他对天女强烈的贪心,因此没有什么功德。

       然而,佛陀并非如此。佛陀在金刚座成佛时,魔王波旬很不欢喜,所以他专门派各年龄段的女性,以自己的娇媚、可爱相诱惑佛陀。但最终,她们不但无法诱惑佛陀,还变成了丑女。于是,她们向魔王波旬求助,想变回原来的样子,但波旬束手无策,只能让她们向释迦牟尼佛忏悔。忏悔后,她们的形貌才恢复如初。

       我们对比梵天、佛陀及其追随者的情况,可以明白佛陀的不共之处。面对美色的引诱,梵天生起极大的贪欲;而佛陀连汗毛许都没有动摇。梵天的追随者,难以根除贪欲的种子,因此不断造恶业;而佛陀的追随者,在获得阿罗汉、菩萨乃至佛的果位时,断除了自相续的一切烦恼,因此能够饶益无量有情。这就是二者的差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