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末善妙语——亲证见修行之心宝03.pdf

《初中末善语》

第三课

(听打,供参考)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讲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初善妙语主要讲出离心,中善妙语主要讲甚深的见修和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后善妙语也主要讲出离心。

我们前面也说了,作为一个修行人,现在就可以到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身语意都会很好。华智仁波切说我们现在该到一些寂静的地方去修行。

但是大多数人到一个寂静地方去的话,有福报的个别人是可以的,有这个机缘,包括生活、家庭、工作都放下,也可以。但是百分之八、九十,大多数的人现在放弃自己的生活、赚钱等各种事情,然后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一心一意修行,恐怕也是不现实的。现在很多人,不要说放下一切,不放下,天天努力的话还活不下去,工作一天八个小时、十个小时,挣得钱很少很少的。

确实我们有些居士特别特别精进,有些居士家里压力比较大一点,上有老人、下有子女,上班去的地方很远很远,坐车都要一、两个小时,下班坐车也是一、两个小时,到家里一大堆家里的事情。但是在这个同时,很多人都完成了五加行,这个真的很不容易。你也不可能放弃所有的家人,然后到一个寂静地方去,什么都不管,关机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在这样的同时也在修行,上班的时候,休息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很少很少的,但是他们通过几年的努力,五十万加行修完了,这种精神真的很可嘉。

想到这些、听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出家人在寂静地方其实算是比较懒惰的。说实在的,有些人早上起的早一点,发一点心,同时听几个课,有些人说忙的很,很累,很痛苦,其实与现在生活压力很大的人相比较起来,我们这里吃饭方面不会饿死的,穿着方面也不会冻死的。应该说在某些方面,虽然你发心有点累,有点忙,但是这个也不算什么非常忙。

所以我想这次讲的有一些出离心方面的语言,大多数像当年华智仁波切那样上等的修行人,像米拉日巴那样的,舍弃今世,基本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终生度日,修行一直到最后临终时——是这样一个修行人的要求而讲的。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不一定能做得到,即使做不到的话,我们也知道现实生活还是很苦的,在这样的苦海当中,让我们出离轮回,这就是修行当中最主要的出离心,这个很重要。

“华智仁波切当年为什么那么悲观呢,如果他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的话,可能更活不下去了。”可能有些人有这样的想法。

华智仁波切我相信他个人的话,当年的这个情绪,也并不是他自己的心情不好,非常悲观,全部记录在文字上。可能不是这样的,应该说华智仁波切知道现实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在这个现实生活当中,昨天不是讲的嘛,所接触的、见到的人,也不是真正的人,都是骗子。所听到的这些话,也不是真正的语言,全是欺惑你的。即生当中没有什么可靠的,只有独自而安住比较好。从表面看起来确实是特别悲观。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的一些金刚道歌,或者他的生平介绍当中,华智仁波切他自身没有得过抑郁症,或者是什么其他的悲伤心。

不过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确实,不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可能很多人心里有这种痛苦,觉得现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些人觉得学佛都没有意义,学了这么多年,好像信心也生不起来,出离心也上不去,然后自己的境界,不要说觉受,连个善梦都没有,那现在不如还是不学佛。有些比较简单、不懂佛教真理的人可能会这么想。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用智慧来观察这些道理,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懂得这些道理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今天,华智仁波切继续讲一些出离的语言:

(此偈颂在音频里是恩师讲完下一个偈颂后补讲的,此处按照原文次序排列)

隐身独居寂静山,隐语少言断牵连,

隐心直观唯自过,彼名隐蔽瑜伽士。

这里说我们身语意应该隐藏起来,对于修行人来讲这个很重要的。

我们这个身体应该隐藏起来,独自居住在一些山林、林间等一些寂静的地方。

语言也应该隐藏起来,尽量少说一些闲话,少看一些手机。尤其是现在,确实是说闲话的人也比较多,但是更多的是手机魔。有了手机以后,很多修行人原来很精进的禅修,现在稍微有一点时间的时候,经常是看着手机。这里面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

这里说,语言隐藏起来断除一切的牵连。因为我们通过语言,各种各样里里外外的关系就开始搞起来,这个大家明白。

心也应该隐藏起来,直接观自己的过失,不是观别人的过失。

有些人可能恰恰相反,身体居住在都市当中,语言每天从早上醒来一直到睡眠之前,一直不断的说一些闲言碎语。心不观自己的过失,观别人的过失,天天这样,那这个跟隐蔽瑜伽士恰恰相反。

如果是真正的隐蔽瑜伽士,或者密行瑜伽士,他身语意都很寂静的,修行是非常寂静的,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以前有些佛经当中不是有吗?佛陀看到一些比丘集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显得不欢喜。然后比丘一个人自己睡懒觉的时候,佛陀显得欢喜。

弟子们问,为什么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您显现不高兴?佛陀说:“其实一个人,如果独自睡觉的话,虽然是一个小散乱,但是与集聚的散乱相比较起来,应该是一个人睡觉好。”原来法王也是经常讲,你们不要串房,不要串到这个家里那个家里,耽误别人的时间,如果你实在自己不想闻思修行,那就天天去睡觉,睡觉,白天也是睡觉。他说是“头和尾分不清楚的那样睡觉”。这样睡觉的话,在这里也不会说你的,不要影响别人的闻思修行。

所以我们隐藏的这种修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们给大家讲过,《遗教经》中说[1]:“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我们要想得到寂静和无为的解脱安乐,首先应该要远离一切散乱和愦闹的都市或者是人群,然而像前辈高僧大德那样,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一些山林,或者一些寂静的地方。

有些人实在没有具足这样条件的话,自己如果有一个单独的房间,那你就把门关上。我以前也讲过,关了门以后,如果隔音好一点的话,也算是一个修行的静处,你尽量的安住,自己开始修行,这个真的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样长期修行,散乱的话,自己的修行进步不大的。我记得美仁波切[2],就是《佛子行》的作者无著菩萨,他的传记都给大家介绍过。他说:“我原来修行很好的,经常梦见诸佛菩萨,后来因为各种散乱的因,中间全部消失了。之后又开始生病,但是因为生病的原因,有机会到一些寂静的地方,原来那些失去的梦境,修行境界全部都找回来了。”

像无著尊者显现上也是受环境的影响,因为他生病,后来有机会不在人群当中,人群当中除了有一些境界好一点的人以外,确实是很难维持自己的修行。有些可能看起来境界比较高一点,但是也许不如一般的有些修行人。

以前有一个叫《感通记》[3],道宣律师在晚年的时候记录了自己跟天人很多的修行事迹。

唐代的时候,道宣律师经常跟天人对话,因为他的戒律很清净,每次天人给他送饭,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一次天子问他:“到底你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律师说:“我应该是圣者。”天子说:“你不是圣者,你只得过一个四果。真正的圣者,是另外一个法师,他就是圣者。”当时道宣律师不承认,说:“他吃肉、喝酒,还有妻子,平时的行为也是不如法的,是一个破戒者,为什么他是圣者?”

天子说:“他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他来到你那里,你应该恭敬。”然后道宣律师也特别相信他。

后来确实那个法来到他宿舍的时候,因为他可能是疯疯癫癫,吃肉喝酒,来的时候也是醉醺醺的,他来到床上又上吐下泻,弄的全部都是。甚至别人对他供养的功德款也全部拿去买酒,有很多看起来不如法的行为。但是这些可能也是个别的案例。

我们如果见到了这样的人,不一定观清净心,也不一定有天人提前给我们一些指示。不管怎么样,我们平时可能要经常看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过失。

我们现在有些人真的就是看别人的过失,经常聊的话题当中,说别人的功德很少很少。即使说别人的功德,时间很短暂,说的内容也很少。经常说道友们的过失:“我们这里很复杂的,我们这个部门很复杂的......。”

其实有些人口头里面说出“我们这里很复杂的”,说明这个人很复杂。不管是哪个地方,如果是一个清净人,绝对不会复杂的。

我以前也是讲过很多次,有些人后来确实是起到作用,他自己反观自心,不看别人的过失,他自己至少是“我们这个部门很复杂,我们这个小团体很复杂。其实这是你们一种不清净的语言。”

复杂不复杂——我觉得说起复杂的话,凡夫人的群体都是很复杂的,这是真实的,你到哪里都是这样的。

个别人去这个部门发心,然后跟上上下下的人关系都不好。然后到那个群体,跟这个人接触,那个人接触。我们用一种说法:“这个人好不好呢?民间的口里可以知道。”藏族有这种说法。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你不用去评价,看身边的人,他来评价的话,都应该知道,因为别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所以我想我们修行人,有些可能没办法把身体、语言和心全部都隐藏起来,但是你至少是观清净心,身体也不要太散乱了,要稳重一点。

不管是法师,我们这里什么身份的人,有些现在是特别飘,说实在的。也许可能你们想:“你也是如此,一年到头来讲了几节课?”你可能也会给我发太过。但是,我确实有些事情,是有原因的,没办法。但是我不管是出去也好,很多方面,我对时间概念算是比较强吧,应该浪费的不是很多的。

我们希望大家身体应该稳重起来。已经习惯了的话,哪怕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也要跑出去,有这样的这种习惯。所以每个人,你放假的时候,回去一下也可以;夏天鲜花开满大地的时候,出去玩一下,耍个坝子也可以。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出去一下也可以。但不要习惯在闻思修行阶段,天天都是跑来跑去,这样的话,到一定的时候自己修行的成果一点都不会有的。

你隐藏起来是很好的,但隐藏不起来的话,你要稳重。语言的话,不说话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做不到的话,尽量也是说一些真实的语言,不要说别人的过失。跟道友们说话的时候,应该是少说别人的过失。

很多人“嗡班匝萨埵吽”——开始念金刚萨埵心咒的时候,下一句就开始说别人的过失。“嗡班匝萨埵吽,那个人……,嗡班匝萨埵吽。”这又何必呢,边忏悔边说,也并不是强迫让你必须要说出来,并不是谁强迫你的。

我自己觉得这些教言真的很好,讲的很好,但是有些我确实做不到。自己比如说一年当中遇到这些教言,至少是一段时间当中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后再去看的时候好像是更有意思。所以我们有时候,也特意给大家除了五部大论和一些甚深的法以外,讲这样的一些教言。

当然简单的教言讲的太多了也不好。我昨天跟几个堪布、堪姆也在说,他们说今年讲五部大论和甚深的法太多了,要不要休息一下,讲个简单的。我后来就不高兴,有些堪布、堪姆比较懒惰,或者说自己不太深入闻思的人,经常提出一些没有实质的建议。我们在这个寂静的山里面,除了闻思修行以外,还有什么?应该把所有的时间利用起来,应该要讲最深的、最难的、最苦的这些法。不要每天都是讲一个简单的传记,简单的法来应付,或者说把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也不太好。

所以我自己也想,每年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也讲一点甚深的法,也讲一点比较教言性的法。

所以在这里,我们身语意应该在隐蔽的地方隐居起来,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这叫做隐蔽瑜伽士。

隐蔽瑜伽士不是非要住在山洞里面,我们这么多的人全部都跑到山洞里的话,那山洞也是找不到。尤其山洞里面特别潮湿,以前修行人经常讲山洞。现在的山洞,我也呆过一些,好多山洞去试过,但待在山洞里也不是那么简单。

因为现在有现在的一种寂静的方法。只要把手机尽量的调在关机状态,或者说不使用,平时少接触人,尽量念诵,这样也算是一种修行人。

我这里的意思,你们发心人员也不要因为听到一两个教言,所有发心的事情全部放下来,这样也不行的。因为我们学院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如果大家都吃吃喝喝,谁都不发心的话,怎么维持下去呢?

现在你看竞争那么强,社会这么复杂,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大家不努力,恐怕都不行的。我们学院也是,之前每年大家都是努力的建设、努力的发心、规划,如果没有这样下来,今天大家哪有这么好的闻思道场和机会?

所以我们有一些道友,一些来旅游的也好,或者说看望亲人的也好,暂时居住在这里的话,希望你们也不要散乱,应该是听从我们这边的管理人员,他们有什么样的吩咐,应该是听从。

不要认为:“为什么是这样啊,这样不能做啊,这样不行啊,为什么这样?”这里毕竟是一个佛学院。你看世间当中,去哪一个高等大学里面——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学校有学校的纪律和规定,不可能是你想说就说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小区里面,也有门卫,也有能去的地方,也有不能去的地方。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一方面大家应该要好好的随顺。你们有时候来旅游也好,看望亲人和朋友也好,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哪怕是听一堂课,学一节课的话,里面的这些教言一定要记下来,这样的话,你回去也是有意义的。否则你天天都是东奔西跑,自他都没有什么意义。

无谁可信故厌倦,无何实质真伤感,

断定无有如愿时,此三常伴则有益。

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人,你信赖谁的话,都没有什么可靠的、靠谱的,感到非常厌倦。

我们很多人也是遇到一些人的欺骗,或者是听到一些谎言,或者说有一些上当受骗,那个时候,感到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意义,自己最信任的人也是个骗子。自己觉得他是最好、最真实的,结果只是一种虚幻,最后对轮回非常的厌倦。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依靠或者是得到什么,比如说名声,美色,或者财富,暂时得到的时候,好像感觉还行,慢慢慢慢的就觉得没有什么实执,没有什么意义了。

大家都知道,你再怎么样有名声,得到以后也仅此而已。世间当中的财富,当你得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所以最后感到特别伤感。

我们每个人可能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和一些梦想,在追求这些的过程当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磕磕绊绊、各种麻烦的事情,也不一定如愿以偿,也不会有真正如愿的时候。

所以说这三常,比如说谁都不信任,什么都没有意义,什么事都办不成,不能心想事成,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但是,作者这里说,如果这三种心态常常伴随着我们,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修行,有非常大的意义。

前面讲到对谁都不能有实执,什么都不能如愿以偿,这三个我们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很悲观的。我们的希望是什么呢?有诚意、有诚信、有实义,有实在的意义,自己想做什么都圆满成功、如愿以偿,这是我们的想法。

一般世间人是来讲是这样想的,如果相反的话,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太愿意。但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修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修行的,所以这样也是有利的。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开启修心门扉》里面引用过单巴桑吉的一个得意弟子叫单巴根噶[4],他在修行的时候有五个誓言:

第一个、祈祷上师加赐我不要有故乡和亲人;然后祈祷上师加持我不要有吃的和一些生活资具;第三个、祈祷我不要有朋友和依靠处;第四个、祈祷不要让我看到谁,寂静的地方我一个人待着;最后一个、不要让我有芝麻许的福德。

从世间角度来讲,这是最大的一个诅咒。你看,不要有亲人啊、吃的、喝的、朋友,甚至一点福德都不要有。我们平时都是祈祷上师加持我福报多多的有,钱多多的赚,然后,家里子孙满堂、幸福快乐等等,就一直这样发愿祈祷的。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大家最受不了的一种景象,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意义。喀拉瓦格西说:“名声是魔最好的奉承,利养是束缚你的绳索,福报是善法的违缘[5]。”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这个一般是接受不了,但接受不了也没事。

这里说长期有一种厌倦心、伤感,或者觉得现在没啥希望,什么都得不到了。你想得到的钱财也好,朋友也好,或者是修行境界也好,什么都得不到,好像这个轮回真的很苦。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感受,对你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对你的人生也是有利益的。

你特别成功,看起来非常辉煌,这样的话,不如我们经常说的:“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6]”。这样的这种修行也是非常重要。

刚才讲到有些人对求法的苦行,也很重要。可能在求法的过程当中,住的地方很差,吃的不怎么样,包括睡觉,这方面的话,我们有相关的发心人员也在努力。

其实我们刚来学院的条件比现在差了多少,因此大家应该理解。因为来这里不是来享受的,本身我们自己的人在这里住下来,好多人没有一个正式的住处,已经在这里发心很多年了,一直就是打游击战,一直找不到比较固定的修行场所。

所以每个人来讲确实也不容易的,我也是包括最近,也想给大家多讲一点。每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明天我想讲一下,明天本来是星期天,但是没有特别的事,我想我们大家一起来利用这个时间。如果没有课,一个多小时很快就没有了,连一遍《普贤行愿品》可能都不会念。如果有了课,尤其是有正知正念的人,他前后的这些念诵也完成,然后中间一个多小时,大家听听课的话,我们都还是有非常大的福报。所以大家也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

我个人而言,确实在一生当中可能最重视的是讲经说法和翻译,这两件事情吧。其他的,虽然我也建学校,做一些善事这些,但是这方面花的精力不多,时间也不多。

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堪布、堪姆,所有的居士和出家人,哪怕是听一节课,付出很多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大家在接受一节课当中,对你的心稍微有一点改变,比如刚才讲,以后不能看别人的过失,要看自己的过失;以后少说一些废话,多念一些咒语,以后尽量安住下来,不要到处跑。

这些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教言,实际上对你,作为一个修行人真的改变很大。现在我们很多城市里面,真正讲经说法的法师不算特别多。从我们的人数,信众角度来讲,比较而言,像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很多法师,讲五部大论、修行、密法,用藏语来讲的特别多,但真正用汉语讲的,除了极少数以外,确实没有。你们遇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要知道重要性。

最重要的,我刚才讲的,你们尽量地,尤其是一些刚刚学佛的,好好的修五十万加行。不管是哪一个传承的加行都可以,哪一派的上师也好,比如说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觉囊派都可以,凡是五十万加行就好好的修。然后哪一个上师的传承,当然,这个上师的传承要清净,应该是比较大的佛教传承,不是一个小的、个人的:“我是伏藏大师,你们修我的加行。”这样肯定不行的。

那么这些重要的事,希望我们在座的,尤其是有一些在家人,机会很难得。你回去的时候拿一个甘露丸,这个也重要的,拿一些法本,这个也重要的。因为法本里确实有很多的精华,但最重要的,你的心有一种改变,发一个愿:“我一生当中,好好的行持善法,好好的皈依佛教,好好的变成一个佛教徒。”有这样的一个愿力,如果有智慧的人,可能终生发的誓愿不会改变。这个对你来讲,一次的旅行也好,或者是这里听一节课的意义也非常不一般。所以,这方面大家要关心一下。

接下来讲:

快乐皆无今乐尽,不愿受苦依法断,

坚信苦乐宿业致,今于谁亦不希忧。

我们众生的快乐,现在都已经没有了,福报尽了,没有了,全部都尽了,

“苦才是人生”,快乐稍微有一点,但是稍微跟他碰一下就全部都破灭了。人世间看起来是快乐的,但实际上它的本体跟行苦不可分割,所以也不快乐。

如果你不愿意感受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靠佛法来断除痛苦。

因为我们佛法的修行,根本上是断除痛苦。如果你吃个安眠药,或者说是吃个止痛药,看电影、喝美酒,这样断苦的话,那是不究竟的。如果你从根本上知道断除无我、证悟空性,或者说是长期闻思,确实人世间的很多痛苦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再加上要坚信苦乐都是宿业导致的。

我们大家对因果应该有一个特别坚定的信心,众生的痛苦和快乐,不是其他而来的,应该是自己无始以来,或者自己前世所造的,这个果现在开始成熟。

真的,业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昨前天也讲了,业力就像是泥石流一样,前面有什么东西都阻挡不了。道德也好,戒律也好,或者说法律也好,众生的业力一出现的时候,很难阻挡。但是这种业一定是跟前世有关系,如果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一个业不可能来到你的身上。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也讲[7]:“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所有的业,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是这种力量不会跟随没有造作者,比如说你从来都没有做过恶事,那这种痛苦的因不会来追你的。

还有《诸法集要经》[8]当中也说过,我们众生的业,实际上跟自己的造作有关系,怎么说的呢?“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没有见到过没有恶因而感受苦报,从来没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都没有见到过,我们凡夫人不一定看得到,但是用圣者的智慧来看的话,其实我们所有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痛苦,也是来自于我的恶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一种快乐,比如说你寒冷的时候,太阳光照射到你的身体上,感觉到温暖,像这么一个小事,也是做善事的果报显现的。所以我们经常说“因果不虚”,大家应该谨慎因果,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我们如今对谁也不要希望,对谁也不要去担忧。

因为众生感受的业,果报现前的时候谁也阻挡不了,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业,什么都不可能相遇。

所以说我们很多人特别希望什么什么,担心什么什么,每天都是活在希忧当中——希望和担忧当中。但实际上,我们如果这方面的因缘没有的话,也不会发生;这方面因缘有的话,也很难阻挡。

所以一个非常自由自在的修行人确实也是比较潇洒。人世间像游戏一样的这种苦乐,各自都有因缘,这些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定会是果报现前。当现前的时候,你说:“我不要,我不愿意这样的痛苦”,恐怕谁也没办法。即使你不愿意,你前面的因已经造完了,你不得不感受。这也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事实,在这里也讲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接下来说:

过冀于人笑莹莹,多求于己谋所需,

多筹所作希忧心,今当无作顺其然。 

现在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然后讨好别人,让别人开心,一直笑个不停,在别人面前表情是非常好的。

然后也为了自己多求一些谋划,多求一些计划——我白天想做什么事情,明天做什么,明年做什么,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人生筹划,人生的规划,我要赚很多钱,我要过着非常美满的生活等等。

其实所有的这些筹划、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和担忧的心,这样下去的话,恐怕真正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是“今当无作顺其然”,就是无所事事,顺其自然,让他怎么样都可以,发生什么都可以,不要贪执。当发生什么的时候,你去挡也不一定挡得住,你非要迎上去的话,也不一定的。

也许你少一点执着会更快乐。有一个经叫《思益梵天所问经》[9],在这里面讲:“谁为乐人?”谁是快乐的人?佛陀回答:“无贪著者”。“谁为乐人?”谁是快乐的人?没有贪著的人。真的是这样。我们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因为有贪著的原因,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说,如果没有贪著的人,他的修行也是很快乐的。

我们有些修行人以前在生活当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后来自己有修行的机会,然后身心都比较放松,就感觉非常快乐。我跟一个堪布经常接触的时候,我们好像也有这种感觉:“哎呀,现在还是很好的,遇到了佛法,遇到了上师,看到了这个世间的真相,真的很好。”好像觉得,比如说一起喝个茶,一起晒个太阳就可以了,已经足够了,还是很好的,现在各方面都很好的,有这种感觉。

所以我们大家就看看,有各种各样的希望和担忧的话,会越来越痛苦。

当然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要有梦想,要有奋斗,要有这方面的攀比也好,有一种希求也好,或者说是有追求,这些应该都是需要的,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包括我们佛学院,也是该做的有些事情,考试、备课,或者说讲课、背诵、研讨,这些都是需要的。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从出离心的角度来讲,所有的这些担忧和希望,最后弄来弄去也是这么一回事。真正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这些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什么都是带不走的。所以自己安心的修行,这是最快乐的。

以前《四分律》[10]里面有一个跋提比丘,自己一个人在树下禅定。他经常说我太快乐了,太快乐了。他莫名其妙的说自己是很快乐的。很多修行人当时觉得这个人可能有点问题,因为他以前在家的时候,享受很多世间的欲妙,他可能想起这些欲妙。然后他们去告诉佛陀。

在佛陀时代的时候,也经常有告状的。你们不要说:“哎,这个你是不是跟堪布说了,你是不是给堪布告状了。”佛陀时代有很多情况,也会跟佛陀说的。

然后对佛陀说:“这个人天天在我们打坐的时候说我太快乐了、太快乐了,一方面影响我们的修行。另一方面,他可能想起一些在家时的生活场景。”佛陀就问他:“你为什么天天说快乐?”然后跋提比丘说:“我真的很快乐,我一个人独自住在那里,用现在的话来讲,非常有安全感。以前我在家的时候,我拿着各种各样的兵器,好多人保护我,我还是很恐惧、很害怕。现在我都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一个人没有任何武器,一直坐着,也是很快乐的。”

然后佛陀也赞叹他的这种修行。

所以我想我们有些人,真的是顺其自然、随缘,这样的话,反而可能会更好。

我个人的话,有时候也是稍微能做到,我不敢说大的方面。人生当中有时候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管是身体也好,或者是身边人,所谓有些弟子的邪行也好,或者说上面各种各样压力也好,凡是人的话,每个人自己觉得这是很重大的事,但是如果顺其自然,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就祈祷上师三宝,然后自己该做的自己做,这样的话,很多违缘、很多痛苦也是消于法界。所以,很多的担忧,《大圆满前行》也是讲,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所有的担心和希望都没有,甚至堕恶趣的担忧也没有,转生到清净刹土的希望也没有。这个是最高的一种境界[11]。

然后,再讲一个颂词:

今死不悔轮回法,百岁不喜韶华过,

死活今生无所谓,唯修后世法为要。

如果现在死了的话,也一点也不会后悔的。因为死亡,并不是一个人的痛苦。其实所有人,只要身在轮回,“生即必死”,他最终一定会死的。

所以一般得到病危通知书,或者别人说你癌症晚期,或者说现在已经没办法的话,如果有办法尽量还是去救,如果没有的话,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算是已经可以了。你活到现在已经不错了,应该有个满足感就可以了。

现在拜拜所有的亲朋好友也是很好的,比如说我们去一个地方,亲朋好友在旁边送你,你就把车窗拉下来“拜拜”。当你死的时候,如果亲朋好友围绕在你身边,他们有些哭,有些高兴,这样的话,你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死了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这是轮回的一种规律。

活到百岁的话,我们世间人觉得这是百岁老人,特别稀有,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的韶华和青春,都已经过去了。

如果你是清净戒律,修持善法的话,活的时间长一点,也许可能也好一点吧,“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圣天论师[12]说的一样。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有福报的人,可能再住世一段时间也可以。如果你不是这样的话,那你在人世间当中造了恶业,也没有什么。而且人老了以后,你的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整个身体的力量也弱了。

我看到很多百岁老人,有些百岁老人他自己觉得很了不起,但实际上是生不如死,因为身边的人也讨厌他,他自己身体的六根都在衰退。我们希求长命百岁,但到一定的时候,百岁也不一定值得欢喜的。

所以作者说:凡是死也好,活也好,今生当中也是无所谓。以前《快乐歌》我讲过吧,这里面也是有类似的。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的《欢歌》里面也讲了,因为修行人不像我们世间人,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死也可以,因为行持了很多的善法;活也可以,如果没有造业的话,再住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现在唯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修后世的法要,这个是最重要的。

法王晚年的时候也是经常说:“我现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计划,我特别耽著每天上课的时候念《普贤行愿品》,这个对生生世世很重要,其他世间法方面我一点筹划都没有。佛法方面稍微有一点规划,但最重要的,今生和来世相比较起来的话,我更重视来世。”

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想一想,我们自称为是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但法王对今世和来世两个选择的话,确实对来世的行善积德方面更重视。

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扪心自问,你对来世以修善为主,还是你今生当中自己的健康、名声,各方面更重视?实际上,每个人的修行程度都是不相同的。

以前我们学院里面圆寂的有一个老喇嘛叫丹卓喇嘛,好像我在一个书里面记录过他的,他当时圆寂的时候念了六亿遍观音心咒,我们下面还会讲观音心咒的功德。

所以人与人确实是不同的,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出家人的话,头都是光光的,身体穿着红色的,都是一样的。但是里面的精进,然后出离心,所作所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我们想应该尽量地,现在自由自在,获得人身的时候,大家不浪费时间,不要天天去散乱。夏天的时候,虽然花好看,蓝天白云好看,但是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事情,不要去耽著。你稍微偶尔去看一下,可以。然后每个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一定要晚年行持善法,尽量不要造恶业,造恶业的话,立即忏悔。否则我们真的,遇到这么好的善法,特别的可惜。

如果你经常这样行持善法的话,那临死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情况。因为现在死因都不定的,也许是翻车而死的,也许是跳河而死的,也许是什么样的,但是你平时修行的话,应该说是不会堕入恶趣。

我记得《别译杂阿含经》[13]当中有一个叫做是释摩男,应该是释迦族的。释迦牟尼佛没有出家的话就当国王了,但释迦牟尼佛出家了,释摩男他当了国王。他当国王的时候,一直很重视自己的国家。

有一次佛陀跟他对话:“你的国家现在怎么样?”他说:“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非常好,但是我自己有点不快乐,我天天担心的一件事情。”佛陀问:“你担心什么?”他说:“我每天都是行持善法,但是,如果死的时候,比如说狂象撞着我,或者是野人害我,或者说其他原因让我突然而死的话,我那个时候可能行持善法和正念会失去的,我就非常担心,我一辈子行善,但是到死的时候可能有点担心。”

佛陀说:“这没事的,比如说有一棵树,它从小的时候稍微往东方长着,如果有一天成了大树的时候,别人用斧子来砍,砍的时候它自然要倒在东方,不会倒在西方。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长夜行持善法,那你死了以后不会堕于恶趣当中,一定会是行持善法。”

这句话大家还是要记住。我也经常担心,我死的时候会以什么方式死,到时候会不会失去正念这样的。但是我们长期的行善很重要。你的心长期尽量的趋入善法方面,到时候可能有各种因缘。也许可能我自己把自己杀了,或者说是以什么,但是我一辈子都是这样行善的话,这种善不会耗尽的。

因为平时的行为让我的这棵树倒到善趣的门当中去,或者说是善趣的方向去,不会倒向恶趣。所以我们死因无定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别译阿含经》里面有这么一个公案。

我们很多人可能这么想,我一辈子都是待在学院当中,但是最后死的时候是不是因为一个比较突然的事情。我们那个寺院里面有一个老和尚,他一辈子行持善法,最后他倒垃圾的时候,滑到了,滑到以后没有站起来,当场就死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可能当场死的时候,不一定有平时的这些境界,祈祷这些都不一定能想的起来。但是你如果想起了佛陀的这个公案,或者这个比喻,平时从小一棵树都往东方长的话,最后砍下来的时候,它肯定是往东方掉落下来的。同样的,我们平时行持善法的话,那死的那一刻不一定有正知正念的话,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为了后世好好的修行,这以上应该是关于出离心方面的教言。

从明天开始,我们讲观音心咒“嗡嘛呢叭美吽”,这个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每天可能要念一点观音心咒,今天也先念观音心咒,然后再做回向。

“嗡嘛呢叭美吽......。”

————————————

[1] 《佛遗教经》:“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2] 《佛子行三十七颂》,此论典由陀美仁波切所著。陀美仁波切的全称为额曲陀美桑波,意为无着菩萨,其十四岁时受沙弥戒,三十岁受比丘戒,七十四岁入定示寂。一生精通显密三藏教法,精进修持,广弘佛法,自利利他,是藏传萨迦派中成就较大的一位上师。

[3] 全名《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佛教感应集。唐麟德元年(664)道宣撰。三卷。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乃集录佛舍利、佛像、佛寺、经典及僧俗灵异之事迹。

[4] 《开启修心门扉》:在印度帕单巴(单巴桑吉)尊者的众多弟子中,被誉为严饰的佼佼者——单巴根噶,曾在帕单巴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故乡没有家室的人;请加持我成为没有啖食没有嚼食的人;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挚友没有怙主的人;请加持我成为人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人;请加持我不要生起芝麻许的福报。”之后,就小心谨慎地开始了艰难的苦行,经过刻苦不倦的观修,获得了殊妙的禅定境界。

[5] 《开启修心门扉》:喀Ra瓦云:“名声乃魔之奉承,利养乃为束缚绳,福报乃善行违缘,莫视毒为良药矣!”

名声是缘于魔的扶持,除了圣者外的凡夫人就是如此,圣者与凡夫不能相提并论,有些菩萨为方便于弘法利生,所以具足名声也极其必要,但是一般的凡夫人,具足了名声便得意忘形、高高在上,但从此以后一切都完蛋了。

利养实际上是束缚的绳索,有些修行人去城市中得到丰足的利养,认为很成功,实际却是被束缚的绳索将你捆住。

所谓的福报极大实际上是行持佛法过程中的违缘。

噶当派的修行人奉劝你不要将毒药认为是良药,是极其危险的,这是喀Ra瓦尊者给我们的教言。

[6] 《修心八颂》朗日塘巴尊者:“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7] 摘自《大智度论 (第5卷)》“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果报时节来,不亡亦不失。”

[8] 摘自《诸法集要经 (第8卷)》:“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

[9] 摘自《思益梵天所问经 (第1卷)》:“于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谁应受供养?」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牵者。」

「世尊!谁能消供养?」佛言:「于法无所取者。」

「世尊!谁为世间福田?」佛言:「不坏菩提性者。」

「世尊!谁为众生善知识?」佛言:「于一切众生不舍慈心者。」

「世尊!谁知报佛恩?」佛言:「不断佛种者。」

「世尊!谁能供养佛?」佛言:「能通达无生际者。」

「世尊!谁能亲近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世尊!谁能恭敬于佛?」佛言:「善覆六根者。」

「世尊!谁名财富?」佛言:「成就七财者。」

「世尊!谁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间智慧者。」

「世尊!谁为远离?」佛言:「于三界中无所愿者。」

「世尊!谁为具足?」佛言:「能断一切诸结使者。」

「世尊!谁为乐人?」佛言:「无贪著者。」

「世尊!谁无贪着?」佛言:「知见五阴者。」

「世尊!谁度欲河?」佛言:「能舍六入者。」

「世尊!谁住彼岸?」佛言:「能知诸道平等者。」

「世尊!何谓菩萨能为施主?」佛言:「菩萨能教众生一切智心。」

「世尊!何谓菩萨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精进?」佛言:「求心不可得。」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禅定?」佛言:「能除身心麁相。」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智慧?」佛言:「于一切法无有戏论。」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慈心?」佛言:「不生众生想。」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

「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信?」佛言:「信解无浊法。」

「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空?」佛言:「不着一切语言。」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惭?」佛言:「知见内法。」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愧?」佛言:「舍于外法。」

「世尊!何谓名为菩萨遍行?」佛言:「能净身口意业。」

[10] 摘自《四分律 (第4卷)》:“尔时世尊度诸释子已遣诣占波国。尔时诸释子受世尊及诸上座教授已,往诣彼国,各自思惟证增上地,提婆达得神足证。时跋提释子独在阿兰若处树下冢间思惟,于夜过已高声称言:「甚乐!甚乐!」其边诸比丘闻念言:「此跋提比丘本在俗时,恒五欲以自娱乐,舍彼荣乐出家为道,独在阿兰若处树下冢间,于夜过已而自称言:『甚乐!甚乐!』此跋提释子将无自念本在家时五欲自娱,而自称言甚乐耶?」时诸比丘明旦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勅一比丘:「汝可速唤跋提比丘来。」比丘受教,即便往唤跋提比丘言:「世尊唤汝来。」时跋提比丘即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世尊知而故问:「云何跋提,汝实独在阿兰若处、冢间、树下至中夜,自称言甚乐甚乐耶?」跋提答言:「实尔。世尊!」佛言:「跋提!汝观察何义而自称言甚乐甚乐耶?」跋提白佛言:「我本在家时,内外常以刀杖而自卫护。如是卫护犹有恐怖,惧有外怨贼而来侵夺我命。今我独在阿兰若处、冢间、树下,至于中夜无有恐惧身毛不竖。大德!我念出离之乐,是故自称言甚乐甚乐耳。」世尊告言:「善哉,善哉!族姓子!是汝所应,以信出家乐清净行。」”

[11] 《大圆满前行》:如颂云:“无圣无魔见之要,无散无执修之要,无取无舍行之要,无希无忧果之要。”所谓见解的要点,既没有魔也没有圣;所谓修行的要点,既不要散乱也不要执着;所谓行为的要点,既不要取也不要舍;所谓证果的要点,既没有希望也没有担忧。这就是大圆满的最高境界。

[12] 《中观四百论》:“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13] 摘自《别译杂阿含经 (第8卷)》(一五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于我,我于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入何趣中?受何果报?』」

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坠落?当知此树必东向倒。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时释摩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