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会的30分钟里,你打开了手机看信息几次?


在等餐、等车、等朋友的几分钟你又拿起手机几次?


在用餐、开车、电影娱乐与他人交流时你又回复信息几次?


细细观察后,我们会被自己的行为震惊!


当你所有的闲暇时间被信息填满时,说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重新编排,使其逐渐丧失深度工作的能力,导致注意力涣散,效率低下,甚至一事无成,工作生活都将不尽人意。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今年94岁,他用一辈子追求极致,专心做料理,被评为“全世界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在瑞士苏黎世湖北岸建了一座石头房子,在这里隔绝一切干扰,专心进行心理学创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比尔·盖茨

每年要用一周的时间与世隔绝,思考微软的未来

民间纸艺专家向生祥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剪纸生涯中,专心创作,探索出一种新的艺术品种——撕纸,其作品先后被俄、美、英、德、意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旅游者收藏

研究发现,在专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士,往往具有深度工作的能力。每一位普通人,也都有实现深度工作的潜力。

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状态下长时间、专注地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深度工作的核心就是提升专注力!


在佛教,禅修是对治散乱,提升深度专注力的最好方法。

美国亚特兰大州埃默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的一项研究表明,佛教禅修有助于治疗忧郁症、注意力匮乏性紊乱、焦虑和其他精神疾病。


埃默里的研究者们将12名没有禅修体验的人与12名禅修者进行对比,这些禅修者每天坚持禅修并且已经持续3年以上。

帕格那尼和他的小组利用大脑成像扫描技术监测大脑的活动。受测者被要求分辨单词和无意义的混杂字母,当字母消失时,受测者要尽快专注于呼吸——这是一种常见的禅修方法。


据帕格那尼说,大脑扫描显示,禅修者和非禅修者相比,能更快地停止散乱的思想,并专注于呼吸。实践证明,禅修能够增强精神的专注力,远离散乱和有害的沉迷。

真正的禅修即是深度工作、思考、生活。

真正的禅修就是,不管是做策划、开会,还是坐车开车、上下电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事实上,在禅宗本来的修行中,只要你懂得以心观心,从而认识心的本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意念;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心念转变为对实相的了解,就是在禅修了。

《五灯会元》里有一则公案:唐宣宗问弘辩禅师:“什么叫佛心?”禅师答道:“陛下每日处理种种事务的心,即是陛下的佛心,即使千佛来作开示,也别无其他。”

索达吉堪布说:诸位每天的事情也不少,但如果你能观心,也一样会明白“即心即佛”——我们的心与佛无别。这种禅宗的修行窍诀,在密法中也有很多,不过,要有些境界才做得到。

为了引发这种修行,我们需要随时随地禅修,也要培养每日打坐禅修的习惯。

比如,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你可以禅坐10分钟到半个小时。坐好后先排垢气:吸气,然后伴随呼气,观想贪嗔痴等烦恼从鼻孔呼出体外;这样连排三次。之后,静静地安住一会儿。不要小看这十几分钟的修行,从这里得到的平静,将为你一整天的心态输入正能量,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

再给大家讲两种禅修的方法:

在面前摆上释迦摩尼佛的画像或者雕像,身体端坐,俩手结成释迦牟尼佛的手印,或者结定印,专注凝视佛的身相。凝视一会后,闭目观想佛像。当印象模糊或心散乱时,睁开眼睛继续看,再闭眼观修。如是三四天后,原来烦躁的心态,就会慢慢改变。

当你感到痛苦时,当下观察它的本体,寻找这颗痛苦的心在哪里:在身外还是身内?如果在身内,又在哪个部位。最后,心也找不到,痛苦也找不到,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经常这样修,到一定时候心态就能恢复。

——《你在忙什么?》

佛教认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当你的心完全处于一种宁静、澄清的禅修状态时,会形成强大的专注力。就像非洲猎豹专注猎物并捕获一样,专注力可以让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的抉择;让科学家一瞬间得到新的发现。而往昔的佛教智者们,更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开启了智慧。

结语:

在这日益被网络覆盖的时代,高科技世界放大了我们的无聊和焦虑,铺天盖地的信息在不知不觉地消耗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的工作生活陷入困境。我们需要有深度的工作、思考、学习、生活和修行……如果能把握好规律性的禅坐,以及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的禅修行为,必将事半功倍,你会发现工作生活都会逐渐得到改善,再假以时日,我们还会开启智慧,回归我们的真心。

教言恭录自

《禅宗与心灵救助——苏州科技学院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