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宝鬘论》颂词传承与讲解(2)

今天继续给大家传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宝鬘论》。

《中观宝鬘论》是我们佛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我想我这里不用多讲,你们有智慧的人看了以后应该会明白。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对藏传佛教感兴趣,但是说实话,有些人对藏传佛教真正的教义并没有特别地去研究、学习,甚至修行。所以我想,如果真的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话,最好花一定的时间去看一下、学一下。世间任何一个知识,如果没有下一点功夫,恐怕也不一定能得到。

我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管是东方人、西方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特别关注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几年以来大家都特别特别地关心。那藏传佛教的教义是什么样的?最好从显宗和密宗两个方面去了解。尤其显宗的话,之前讲《金刚经》的时候也跟大家讲过,佛教最殊胜的、每个人最容易明白的,就是般若空性。般若空性对于科学家来讲,也是能接受的,因为用理性来观察的时候,确实里面讲到的空性是非常符合现在的逻辑推理的;我们作为信仰者,对佛教有虔诚信仰的人,也完全能接受。

如果对这方面不感兴趣,那另当别论;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有信心的话,最好要彻底明白。而且这种明白有两种,一种是理论上的,一种是修行上的。理论上呢,就像现在很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一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对比和分析。这种方式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就是总相的方式来认识,并不是现量见到自相的方式来得到。而如果我们更彻底地去了解或者修行的话,则是以自相的方式,或者说以证相的方式来亲自感受到。

什么叫做总相和自相呢?通过理论的方式,别人说:这个是水,水是怎么解渴的……理论上我完全明白。就像我们上什么化学课、上一些理论课的时候,老师讲所谓的水是什么元素组成的,等等。讲的时候我们会明白的,但是你没有喝过水的话不一定真正知道。而如果你喝了水以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水到底是怎么样的。修行佛法也是这样,通过理论上的研究我们也会知道一部分,概念性的道理是明白的;但真正去修行,才能品尝到甚深的味道。

当然短短的三天时间当中,给大家完整地介绍《中观宝鬘论》也是没办法的,三堂课肯定没办法介绍龙猛菩萨讲的实相。我现在可能这个时间啊,确实不像以前,现在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忙,没办法。我还是很尽力地想传授佛法和翻译,但是一直空不出时间来。我们今天听课的很多人也是非常忙的,所以大家都空出很长、很多的时间来学习的话,暂时来讲也没办法。但我希望以后还是可以,之前隔了很多年没看这部论典了,最近一看就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很需要《中观宝鬘论》。因为提前要看一下,看了就感觉这部论典对现在更重要。

实际上《中观宝鬘论》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刚刚来佛学院,80年代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以后就非常生欢喜心。我今天问了一下我们有些汉族堪布,他们说今年我们有个《闻法感恩录》里面可能提到过吧,1994年的时候,我给学院有些出家人和在家人用其他版本来传过一遍;后来再过了十年,2007年的时候,在学院里面传过喇拉曲智仁波切藏文的传承,就是我昨天讲的在仁济医院那里翻译完成的。今天仁济医院当时照顾我的几个人都来了,看他们身体还是比较不错。当时应该是2005年,到现在十二年了,时间过得非常快啊!所以这次是我第三次给大家传授了。

这次是比较简单的、给大家结缘的一种方式。等会念传承的时候,你们有些人可能不太懂——“为什么不讲,就一直‘啵啵啵……’念啊?”如果实在不懂的话,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就算是一个出家人给你们念吉祥颂吧。我们有些时候也请一些经忏师到家里面来祝福。你就想:“听到至少也不会对我有害吧?我还是听完吧。”你就这样忍着。因为念传承的道理有些不懂的话,可能有点……但是你要明白,其实我们很多前辈的大德们,为了得一个传承而翻山越岭。

你们都知道《修心八颂》吧?以前有些历史当中说,为了求一个偈颂的传承,从康区到拉萨……《修心八颂》只有八个颂词,当时那两个格西到拉萨那边的时候,朗日塘巴都已经圆寂了。所以古代的时候特别重视传承。确实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一个法得没得到,其实跟传承非常有关系。

比如我说得到了一个法,就说明我已经真正接到了它的传承——当然如果传法者没有传承的话那就没办法的。我们在一个西方国家的时候,他们有一种说法:“啊,这个灌顶非常非常珍贵,一般是得不到的。我都没有得到过,但是我觉得你们特别好,我今天还是给你们灌个顶。”(众笑)我自己没有得到过,我是没办法给你们灌顶的;我自己没有得到传承,我是没办法给你们传授的。不过这个《中观宝鬘论》的传承,我年轻的时候得过的。

……现在自己的话,换个眼镜有时候字都看不清楚……所以说人的寿命啊,即使没有什么重大的病,这个年龄也是不等人的。所以我也不像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那样,还打算将来传很多年的法,没有这样了。即使我们心的力量没有退,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人的年龄啊……

前段时间有个人说:我非常想成功。我说:成功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这个人生真正用智慧观察的话,你看,二十岁、三十岁一直读书、读书,最后真的智慧、经验各方面比较不错的时候,年龄都已经到了五六十岁;这个时候虽然你的人生阅历、经验方面都比较不错,但你的身体各方面就已经不如以前了,开始下滑了。人生仅此而已。

因此明白的人知道轮回是什么样的。佛教里面讲了很多道理,对人生的真相有很多理性的分析。

今天我们念《中观宝鬘论》第三品和第四品的传承,最后一品准备明天传。总共有五品,我昨天可能说错了吧。最后一品是《出家品》,我第一次讲的时候非常重视,希望大家都出家。现在不敢这么说了,如果大家都出家,那出家人越来越多,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了。然后,孩子也没人养,父母也没人照看,那出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好说了。所以现在有些人问我:“可不可以剃头?”我就:“唔,再看一看吧……你先好好考虑考虑吧。”这样过了一个月以后他也不想出家了。(众笑)

所以明天《出家品》我可能就不一定讲得特别广。本来出家人讲《出家品》的时候应该要特别广,因为要建设他的团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很重视的;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可能要关心社会。一方面确实出家的功德很大,但另一方面有一些现实的问题,生活问题等等。到时候看吧,明天念的时候我不知道能发挥多少。

今天开始念第三品的颂词,中间还是像昨天一样,遇到比较喜欢、比较重要的颂词——其实里面全部都重要,但是如果全部都讲的话,今晚上可能就一直不让休息了,最后可能都……不太好吧。所以还是像昨天一样,简单地给大家讲解一些颂词,大多数是念传承。

关于《中观宝鬘论》……当时龙猛菩萨到北俱卢洲去弘法,路上遇到一个孩童。龙猛菩萨会看相,他看出这个孩子是国王的种姓。于是他跟当地人说,这个孩子将来可以当国王。很多年以后,龙猛菩萨弘法回到这里,那个孩子确实已经变成了国王,也就是乐行王。乐行王邀请龙猛菩萨到王宫里面讲法了很长时间。离开王宫以后,龙猛菩萨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乐行王一些教言。其中有两封信,一个是《中观宝鬘论》,一个是《亲友书》。当时没有E-mail,乐行王也没有电子邮箱,所以当时龙猛菩萨是以书信的方式寄过来的。

当时看来这是一封信,实际上这是历代所有修行人都非常重视的教言。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来,佛教真正的修行思想是什么?为人处世的思想是什么?现在很多人可能认为,佛教比较小气,很保守,只是说一些断除贪欲啊……就是极少数一些人在深山老林当中修行,除此之外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利益。其实这应该说是他们对佛教并不了解。佛教里面除了非常甚深的一些寂静的修法,也有非常适合现在身处城市当中的人,让心完全融入智慧当中,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这样的教育我觉得在佛教当中完全能找到。

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以佛教徒的名义来自我赞叹。在座的人应该都有成熟的智慧,用自己敏锐的智慧来进行分析和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哦,原来两千多年前、一千多年前的这些大德们,实际上已经对我们这个人生剖析得那么淋漓尽致,完全是一目了然!

现在这个社会的人,有些可能吃穿不缺,但是烦恼很重、压力很大。不管是成功的人、不成功的人,每个人并不是很开心的,活得比较苦恼。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痛苦,贫穷人有贫穷人的痛苦,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经常有很多的哀嚎和哭泣。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了这种精神的甘露妙药,这是真正菩萨的行为。

我也特别感谢十方所有的参与者,有些用自己各方面的力量来给予帮助。当然这种帮助还是应该比较长期性的。我们凡夫人的发心非常短暂,今天有、明天没有。希望至少也是十年、二十年,自己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当然刚开始的要求不要太高,但是发心要坚稳,要长期,目标要稍微长远一点,即使不成功自己也有一种方向。

所以,我们做善事的人应该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定位,这很重要!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了知贪嗔痴,是过尽断除,知无贪嗔痴,是德敬依止。”颂词当中说:我们要知道贪心、嗔心、痴心是五毒烦恼,要尽量想办法断除;没有贪心、嗔心、痴心,没有五毒的话,要知道这是功德,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做到无有贪嗔痴。

世间人都非常希求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会以贪嗔痴造业。当然作为世间人,没有一点贪嗔痴是不可能的,佛教里面要求的是,不要过于的……比如贪欲,作为在家人,对人也好、对财富也好,过一种合理的生活。现在的人特别贪得无厌,那这是超越了合理的范围;痴心的话,有些过于愚痴的行为会对你带来危害;嗔恨心也是一样,现在有些人的嗔恨心对自他、对社会都带来不安宁。这些都是痛苦的因。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看到众生虽然想断除痛苦,但是反而像《入行论》里面说的一样“反行痛苦因”——愚痴的人反而造作许许多多贪嗔痴和贪嗔痴的因,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因此,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所谓的幸福是什么?所谓的痛苦是什么?它的来源是什么?……这些方面用智慧去观察,人世间许多的感受应该能分析得比较清楚吧。它这里也是这样讲的。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佛塔、佛像、佛殿这些,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最好建造一些。现在很多有较大能力的人,建造佛教寺院、道场、学校,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方面能力的话,建造一些小的道场,请一些佛像。实在没有这方面很多福德资粮的话,一个人请一个小小的佛塔、请一个小小的佛像,自己终生携带,这种资粮真的是非常难得。

我昨天也讲了吧,我小时候唯一的梦想,就是以后如果有钱的话,一定要请一个很珍贵的佛像,镀金的或者纯金的佛像,一直就这样想。我给很多人也讲过,这是我很小时候的一个梦想。现在也是这样,除了一些佛像、佛事以外,没有什么更多的追求。

其实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是做一些福德资粮,尤其是建造这方面的道场。现在国内外的很多人还是有这个能力、有这种发心的。人生是无常的,我们现在手里的这些财物,不一定拥有很长时间。当你离开的时候,它不一定是你的;也许你还没有离开的时候,已经就……所以拥有的时候,积累资粮还是很重要的。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财富,自己百分之一都没有用到。尤其是一些富贵人,基本上只是暂时的主人而已,最终并不是它的主人。

所以这里也强调,就是要修这些啊!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这里说“境内办学堂,师资诸事宜,田地定当赐,为智得增长。” 在自己的国家或者权限范围内,应该办一些学堂,建一些经堂,请一些老师,还要给他们一些田地等资源。这样的话,“为智得增长”,我们的智慧资粮会增长。

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有人提供一些道场,我也特别地感谢。在不同的地方,稍微有一些福德的人,他们自己不用的一些房子,甚至专门空出来一些店堂跟大家共修。我以前也讲过,这是很重要的。我自己认为的话,哪怕是大家共修一天,这个价值就已经足够了。我们还可以办一些学校,这也很重要。虽然现在各地都有学校,但是传统文化啊……凡是对智慧方面——《中观宝鬘论》里面讲的,包括给笔啊、纸啊,给别人开智慧创造的所有条件,都是积累智慧资粮的一种因。

所以我们现在有这样机缘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和资源,最好自己能做主的时候还是要决定。否则每个人的权力也是会转移的,所有人的权力并不是永恒的。不管是家庭的权力、工作上的权力,都是在不断变的。

所以我们要积累智慧资粮的话,实际上在《中观宝鬘论》里面有很多道理,教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要会舍弃。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这里讲尤其是照顾病人——病人真的很可怜,我们自己生病的时候可能会知道。每个人高高在上、快乐的时候,不知道痛苦人的感受;一旦自己没有人照顾、没有治病的费用、没有……这个时候才知道人世间的痛苦是什么样的。

所以有些人世间的真理,并不是在快乐当中找到的,而是当你最低谷、最困难、最难以接受的时候,也许你会思考得更加深入,你会发现人生的一些真理。虽然那个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求一些天神啊、佛啊,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看到身边的这些人,而且要无条件地帮助他们。这也是《中观宝鬘论》的思想。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这里讲“有益世人事,一切应常做”,这句话大家要记住。有些人认为佛教徒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有这样的说法。实际上世间人、社会需要的就是“不造恶业”,而社会需要的我们都可以做。

现在有些佛教徒不明白,非佛教徒也不明白——“啊,你们佛教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在小乘的有些戒律里面有特殊的一些要求,但这是针对部分的、少数的一些出家人的行为。整个人类来讲,只要对社会、对人类、对所有众生有利的事情,都要去做。慈善也好、公益也好,要做利他的任何事情,凡是对世间有利的事情都可以做。这句话大家要记住。不然现在不理解佛教的人就觉得,佛教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特别保守。其实并不是。所以很多人都特别害怕,不敢进入佛教。

我昨天讲了吧,我们佛教并没有很高的要求——虽然有高的要求,但也有低的要求。就像我们世间的教育一样,对研究生、博士生的要求肯定高些;但是小学生、幼儿园的话……在幼儿园,唱唱歌、玩一玩,然后老师把你送回来,这也完全可以。幼儿园可不可以叫学校呢,可以叫。我们有些藏族老师就很自豪地说:“我今天考上了幼儿园老师,我在学校里面上班啦!”很开心的。

所以佛教的层次确实是不同的,不要认为——“啊!这里面不敢进入,一进入都是戒律,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学也可以、不学也可以。学的话,有一层一层的内容。也许学习对你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是用世间知识不一定能满足的。这一点可以慢慢慢慢地试探,会知道的。

究竟的思想就是,有利世间的事情都可以做。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今天听课的人少了几千,还可以。我们一般听课的时候,刚开始第一天是特别多人的,然后最后一天也特别多,这次中间只有一天,今天可能比较少一点,明天也许多一点。《大乘经庄严论》我们讲了四年,刚开始那一天人特别多,可能最后一天人也特别多。这次只有三天,所以昨天是最多的,明天是最多的,今天是最少的——但还可以的,非常好。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这里讲,美女也可以供养……行七步的时间当中——“若行七步顷,怀舍诸物心,菩萨所生福,无量如虚空”,发了菩提心,功德也是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这里面讲了很多。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毒药要是有利他人的话,也可以给。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纵然富如天,亦莫起骄慢;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懦。”以前法王如意宝也经常用这个颂词。我以前在微博里也说过:当你成功的时候,人人都会赞美,其实你不一定那么好;当你失败的时候,人人都会轻贱,其实你不一定那么差。

我觉得我们人啊,当你富有得像个天人一样,地位、财富、相貌样样具足的时候,你也不要傲慢。因为没有什么可傲慢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果你到了银河系或者别的世界……我们这个星球非常小的,而且我们人更小,我们人的财富、相貌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纵然富如天”,纵然你变成像多闻天子一样,像天人一样,像非常了不起的世间的转轮王那样,最好也不要傲慢。

现在一些高大的人特别傲慢,好像自己觉得自己……我都见过很多傲慢的人,就好像看了一本书一样受到很大的教育。有些人是有钱而傲慢,有些是有地位而傲慢,有些是因为容貌而傲慢……有些的话呢,就是因为脾气不太好而傲慢(众笑)——呵呵,开玩笑。然后我们像饿鬼一样的这些人啊,人人都欺负,身体也不好,各方面都……这个时候自己也不要太自闭,或者说太怯懦、太害怕、太痛苦,应该更加坚强。

作为佛教徒,我觉得很多修行人真的遇到晚期癌症,或者事业出现……因为现在生活中很多都是不确定的,不管是感情上、工作上、你的家庭、你所有的包括我们这个身体,始终都是——就像《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我们一定都有无常的时侯,无常的时候肯定不快乐,肯定痛苦。如果思想上有一些准备,那生活当中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因为我们知道整个规律是什么样的,身体会不会有无常?有漏的法会不会有无常?这方面大家应该都很明白。所以这些教言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真的很需要。现在很多人尤其是我们今天很多的观众,可能比较关心我们现世的生活,这里面有很好的窍诀。而对来世的解脱,里面讲得更多。

这个偈颂大家在生活当中也经常接触到,就是当我们富有的时候不要太傲慢了,当我们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要太伤心,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我们好像以前在《前行》里面用过:“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是故恒修法。”人生当中死亡的因缘是非常多的,车祸啊,各种各样的。现在好像很多医生和专家说,我们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我不太相信。现在死因是越来越多的,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今天早上还没死,明天也许就……所以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死的因缘非常多,尤其是我们为了健康而奋斗,结果这也变成了死缘。

最近我的一个小小的寺院里面,比较熟悉的好几个堪布的父母都已经离开了。有时候觉得,人世间的无常真的比较多,不要认为自己永恒不变。我看我们很多人无常确实修得不是很好,我有这种感觉。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第三品念完了,现在开始念第四品。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龙猛菩萨说:国王啊,我今天说的有些话,你不一定很高兴;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从长远来考虑,这些刺耳的语言我还是要告诉你,希望你好好地谛听。

所以我们有些佛教徒、有些道友之间,听到一些不太喜欢听的语言,不要马上就生气。有些人呢,刚听到的时候觉得“没事、没事”,但是慢慢慢慢,一想起来就……现在很多家庭吵架也是这样,刚开始——“没事没事,你这样就很好,没有什么问题”,过一会儿,慢慢慢慢……就像被人捅了一刀,刚开始一点感觉都没有,过一会就开始痛起来了。我看到很多家庭也是,刚开始觉得这个人真的很不错的,然后慢慢慢慢就开始吵起来。

其实吵架很不好。有时候听到一些逆耳的、刺耳的、不顺心的语言,作为修行人来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长期合作、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这种烦恼还是非常常见;这种时候心还是应该宽松一点,不要太执著,太执著的话只会越来越痛苦。对生活、对有些细节也是,太细了也是很痛苦的。我们有些人特别认真、特别细致、特别关注,这样以后每次都比较……反而有些比较放松、比较大大咧咧不在乎的,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长寿的因缘。

现在很多人喜欢吃一些保健品,希望长寿,但是如果你天天发脾气、天天心态不好的话,吃多少保健品也不一定起作用。尤其是作为佛教徒,按理来讲,是把一切众生都看作父母想度化他们的,如果一个小小的心态不同、小小的烦恼就不能容忍了,那可能有点不好意思。

所以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只要把心态调整好,世间上的很多问题——即使你入于监狱,你也会觉得很快乐。有些心态比较好的人,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环境,他也有很好的方式来面对,并且帮助其他人。但我们往往很快乐、很健康的时候,有这个烦恼、那个烦恼;当你真痛苦的时候,好像烦恼也没有了。有些特别痛苦的时候,连眼泪都没有了;平时幸福的时候呢,眼泪特别多,天天哭。所以我们自己还是要学会观察自己。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这里说,遇到乞丐的时候要布施。

今天有些人说,现在因为很多人想布施的时候没有零钱,所以微信支付,通过扫二维码给乞丐。(众笑)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国王委派法主,比如寺院主持,或者企业的一些主要人员,选人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第一是精进,要非常努力的,而不是懒惰的人;有智慧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不浪费,对财物很有因果正见,不贪污;第四个,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如理如法;第五个是不损——“如法皆不损”,如果这个人当官的话,他不会故意害人。这五个很重要。

我们今天听课的有些人还是很有威望的,培养人才方面也很需要。但我们选择人才的时候往往选错。如果选错了人,一个成功的人面前如果是一个不成功的人经常来给你出主意,最后可能自己的事业也不成功。《君规教言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没有智慧、没有能力甚至经常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在身边的话,虽然国王很了不起,领导很了不起,但是身边的这些人经常会把你弄垮,非常危险。

所以说我们安排人员的时候……就像巴菲特,他选人才的时候,要求心地善良、机灵,还有忠诚、能干……也有几个条件。所以我们要“选”人,选人是一种智慧。龙猛菩萨讲的选人也是这样,有智慧的、精进的,至少这个人的心很好,不会害人。不然我们有些人的身边,包括有些上师身边的人,很不好的,心很黑,故意整这个整那个,害了很多人。上师身边的人都害人的话,那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有些领导身边也有很多坏人,这些坏人对他非常的不利。

所以这里讲选人的条件,一定要有爱心的、如法的、不贪财的、精进的、有智慧的,这五个。我觉得现在很多用人选人方面都错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甚至我们身边一些小小的团队。包括我们学会当中的一些负责人,如果选错的话,上来以后马上让他下台,也很困难。一个好的领导上来以后,永远都不愿意换、舍不得;如果一个坏的领导上来了,那就很……一直等着他什么时候可以换下来。(师笑)所以说现在美国,有些人很开心,有些人不开心……我们在这边说的话,没事哦。(众笑)

《中观宝鬘论》里面很多世间的,跟工作、生活、家庭有很多关系的问题都讲了,对吧?

现在爱睡懒觉的很多人,可能就讨厌我——“堪布早一点讲完啊,我要睡觉。我困得很,怎么还讲不完呢……啰啰嗦嗦……”如果你们这样想的话,我更要广说,对吧?(众笑)我本身是比较照顾大家,但是有些人两三个小时的法都听不了的话,那还听什么法呢?你自己去睡觉的话也可以,我也没有挡住你。尤其是网络听课的,比较方便,不想听的话马上把电脑关机就可以了。我们现场的话可能没有,有的话也不太方便,你突然走的话也有点不好意思。(众笑)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我昨天看了一下,我们原来那个藏文的《中观宝鬘论》讲义还是挺多的,当时在学院念传承的时候,也是全部念的。我们现在这个不算什么,对吧?你们比较一下看。当时翻译这个也是不容易的,慢慢慢慢翻译出来了。(上师翻看讲义)挺好的,当时学的时候比较认真……给你们加持加持——不是你们(指现场的),是网络上的这些人。(众笑)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一般中观思想的话,如果造的业非常严重,也不能判死刑,这跟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法律比较相同——于重罪者更要悲悯。我们在学会等团体当中,如果有些人犯了大的错误,最好还是以悲心来开除,不要特别恨他,这些人也是很可怜的,对吧!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其实《中观宝鬘论》讲到的管理学,尤其是作为佛教团体的管理学,应该是非常好的。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讲到大乘佛法呢,有些人不一定会学,或者说产生信心,但是最好不要诽谤,因为有些甚深的法我们肉眼和分别念不一定马上能看得到。我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发了一个教证,在藏传佛教中很重要的。

(上师念藏文教证)

当我们宣说一些甚深佛法的时候,即使你对它没有产生兴趣、信心,最好不要去诽谤,你要想到,有些甚深的法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不一定能发现。连世间当中有些化学反应的道理,我们的分别念也是有限的。所以像佛教里面讲到的一些大乘的微妙甚深法,确实以我们一种非常非常狭隘的思想接受不了,但实际上就是那样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观清净心,即使你没有信心,最好不要诽谤,否则对你个人来讲不一定有利。

所以这里也讲“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你要想善加保护自己的话,对大乘佛法就不应该生慎恨心。现在有些大学老师,他本身对大乘佛教有成见,所有的学生也跟着他学。就像有些董事长,有些所谓的老大,对某个方面的思想有成见的话,他下面所有的人也都跟着去学。因为现在很多人的见解是跟着一些大人物、跟着一些领导,这样可能会造很多业。

不仅是佛教,其他的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印度教、犹太教等等,当真正去了解他们思想的时候,我们也觉得每个宗教都有自己一些非常甚深的、有吸引力的地方。因为不了解的原因,以一种简单的语言来毁谤、诋毁对方的观点,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密教的誓言当中,即使对外道诽谤也是犯密乘戒的,原因也非常简单。

所以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应该先去了解,如果你没有真正去了解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地判断、诽谤,或者是抛弃。不然人云亦云,很多人也跟着你,最后大家一起造恶业,这样没有必要。

因此对人也好、对法也好,自己不了解的就少做评价,这也是保护自他的一个最好的方便方法。这里也是这样讲的吧。

(上师念一段藏文传承)

第四品的传承念完啦。大家一起念汉文的《普贤行愿品》来回向。

——索达吉堪布2018.02.28第123次网络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