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宝鬘论》颂词传承与讲解01

因为过年比较散乱,现在心还没收回来吧,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看你们很多人可能也是这样吧?过年放假期间是比较轻松的,所以现在回归到我们的闻思修,刚开始一两节课可能还有点儿不在状态。

我首先要说一下,非常感谢大家来到这个课堂,对你们来讲挤出这个时间应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前面有个20多分钟的念诵——今天可能不太熟悉的原故,念了31分钟;结尾我们还有大概10分钟左右《普贤行愿品》的念诵——要不今天《普贤行愿品》用汉文念诵好不好?这样大家可能熟悉点。中间念传承和讲解大概要1个小时,或者1小时15分钟吧,争取在9点半之前完成。因为我们网上通知的时间是从7点半到9点半。

今天我们讲解的是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宝鬘论》,它既是中观论典,也是教授在家人取舍因果的非常殊胜的佛法,也是劝告我们出家人行持善法的一个很好的窍决书。所以这次我们趁这个机会,利用3节课的时间念个传承,同时里面重要的一些教理跟大家做个分享。因为整部《中观宝鬘论》全部给大家讲的话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你们也不一定有这个时间,我也不一定有这个时间。

早期我也讲过这部论典,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也给大家传过。当时是用其他版本讲的,后来我翻译了之后基本上没有讲过,但我要求学院的法师们传过一次。我记得当时是2005年吧,法王圆寂的时候我还在翻译当中,好像是在上海仁济医院翻译完的——这之前很多年一直在慢慢慢慢翻译。那个时候我身体也不好,经常住院,在仁济医院住过5次吧,连续5年每年住院。也在杭州住过院,好像有一个多月。所以我的翻译稿大多数是在佛学院完成的,有一部分就是在不同的医院,包括去其他一些地方的时候也翻译过。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念诵《中观宝鬘论》颂词的传承,这本书前几年西藏出版社出版过。龙猛菩萨的《中观宝鬘论》和《亲友书》,都是当时他对乐行国王讲的非常好的教言。在藏地各个寺院,不分任何教派,大多数的修行人都懂。尤其作为在家人,里面讲的行持十善、增上生和决定胜方面的概念讲得很清楚。

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现场和网络上所有的道友们,大家能不能在今年(2018年)这一年当中,自觉学习《中观宝鬘论》?因为正式传讲的话,我刚才也讲了,我也不一定有这个时间。早期的时候,这些大的论典,我在半年的时间、几个月的时间当中都已经讲过了很多遍。那时听众最多的时候有一两千人,少的时候也就几十个人——不像现在。我前面的二十年基本上是这样传法的,后来从2006年开始依靠网络传播。

所以有时候我特别特别感谢现在这个互联网,依靠互联网,我们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接受这么殊胜的佛法。如果没有它,恐怕对你们很多人来讲,像现在这样的法音,终生都不一定有机会听到。因为我们不可能放弃所有的工作啊、家庭啊、教育啊、事业啊……这些事情没办法都放下来。所以我想,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代当中,我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而且自己也有信仰,有这方面的殊胜因缘——这样各方面条件都具足的时候,我们大家应该努力啊!

《中观宝鬘论》的汉译本以前也有过一两本,《亲友书》以前也有。但按照藏文的一些方式,好像不重新翻译的话有些地方没办法解释,所以我就发心重新翻译过。英文的译本听说大概有四种不同的版本,包括西班牙语,也有一些不同的。有很多大德每年都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传讲、念传承等等,有各种不同的传授方法。

所以《中观宝鬘论》是我们2018年自学的课程之一——年初的时候我也讲过,当时给大家念《金刚经》的传承,然后要求大家自学;那么,《中观宝鬘论》也是的。你们当中比较听话的这些人呢,年底的时候应该会看、会学完的。然后年底的时候我也会跟大家说,真的听话的、已经看完了、学完的这些人,看通过什么方式,报名也好、点赞也好,到时候我会问的。所以希望我讲完以后,你们还是要看、要学。确实这里面讲得特别好——我并不是以其他目的,确实这里面的内容,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不懂的话特别可惜,所以我就是希望大家应该要懂得这里面所说的道理。

《中观宝鬘论》我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接下来呢,我们2018年课程开始的时候,按照以往的一些习惯、缘起,我们念一下法王如意宝《胜利道歌》的传承。这是从1996年开始,我们每年刚开始讲一部法的时候,都念一遍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这样的话不出现违缘。20多年以来我一直是这样,每年开春、开学的时候都会传的,我们的法师们也是。有些是每一部法,特别是大的论典,讲之前都会念一遍《胜利道歌》的传承。因为这种特殊的缘起——法王原来亲自说过,这几十年以来,应该说都特别顺利。

我也希望今天在座所有的听众,你们的修行善始善终,非常圆满。所以为了表达这样一个缘起,我先念一下《胜利道歌》的传承。

(上师念《胜利道歌》的传承)

今天念传承的时间可能有点长啊,刚才我说一个多小时,不一定好不要断。所谓的传承不断,就是在你的耳边,这个声音尽量不要断——一边听传承,一边听其他的音乐,这样是不行的。如果实在坐不住,如果身体不好的话,脚抻一抻是可以的——有些可能不习惯听课,那么你的脚稍微抻一抻也可以,对吧?

下面我就按前段时间讲《金刚经》的方式,重要的地方稍微给大家做一点开示。因为《中观宝鬘论》的内容很丰富,短短的三节课当中不可能讲完。所以我今天语速要稍微快一点,你们不太熟悉的人不一定听得懂——但听不懂也是很好的。如果听得懂了,就不太好;如果听不懂说明你很有智慧,真的这样的。

(上师念一段传承)

《中观宝鬘论》有四品,主要讲世俗谛当中取舍因果的方法,胜义谛当中无我和空性的道理。我们有些人可能对胜义空性一点都不愿意学,只是停留在世俗的层面,这也是一个边,比较危险。只求人天福报,或者是只求世俗谛,不求胜义谛,这是需要注意的。

因此在这里,先讲了“增上生”法,然后得“决定胜”。什么是增上生呢?就是我们通过修行,获得人天的、世间的快乐,这叫做增上生决定胜就是真正的解脱,也就是获得了声闻、阿罗汉的果位,或者菩萨的果位、佛的果位,这是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修行仅仅是获得世间的一种快乐还不行。包括现在西方的一些禅修,大多数的人只是把烦恼压制下来,心安住下来,只是享受一种快乐,这可以说是增上生的一个范畴,真正的佛法可能还算不上。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真正的解脱法方面,有时候还是要考虑。

否则我们人生这么短暂,下一辈子、再下一辈子能不能遇到佛法也很难说;即使遇到佛法,如果只是一个人天福报就满足的话,也是比较可惜的。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大乘佛教的时候,应该调整思维方式,否则的话……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人没有信仰,有些虽然有信仰,但是对自己的解脱、对自己的未来不关心,就只是想获得一些眼前感受上的快乐,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所以这些方面,尤其是像《中观宝鬘论》这样的论典,大家有必要去思维其中的意义。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面讲,决定胜和增上生——也就是人天福报和解脱要获得话,一定要有智慧和信心。“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意思是具有信心的话就会依靠佛法,具有智慧的话才能真正了知真理。其中智慧为主,信心是前行。龙猛菩萨好像在《大智度论》当中也讲了吧:“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我们现在有些佛教徒很重视智慧,但信心方面不重视,尤其是学术界的一些人;而有些人就觉得信心很重要。其实这两者都重要,其中智慧更重要!如果没有智慧光有一个信心,也许会把佛法弄成一种迷信吧。包括我们有些上师的弟子,一群人都非常有信心,虔诚得不得了,但是没有智慧,有些行为反而给上师带来麻烦。

以前看过一些关于南怀瑾的书,说他的个别弟子特别有信心,他们写信到“总统府”说:“要国家有救,只有找南怀瑾才行。”给南老师也带来一些麻烦。好像是南老师的儿子在一本书里面写的吧,具体怎么讲的我忘了。就是说一群人可能是信心特别大吧,虽然他们是好心好意,但是有些行为不一定很如法。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没有一点信心,全都是法油子,全都是分别念特别重的话也不行,一定要有信心;但光有一个信心,没有智慧的话,也是以盲导盲,非常危险。

因此这里说,具有信心的缘故,可以入于佛法——没有信心不可能入佛法;具有智慧的缘故,才知道真正的真理——胜义谛的真理、世俗谛的真理,包括世间的轮回、因果、人生等等。现在世间人们经常讲的什么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三观,也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话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现在有一部分佛教徒是特别特别的虔诚,每天都拿个转经轮,什么都不管,家里也不管、工作也不管,最后一大堆的问题来了以后自己也没办法面对。这种人就是有信心没有智慧。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信心是不可缺少的,确实很重要,没有它的话,就像现在有些人一样,永远不可能入于解脱道。但是信心也要陪伴着智慧,就像《俱舍论》里面也讲过:钝根以信而入,利根随法而入。所以按照这个思想,佛教以智慧为主,以信心为辅;或者信心作为前提,智慧作为正行,是这样的一个理念。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讲了十种善法,包括不饮酒等等。我们佛教戒律方面,有行持十善、断除十恶,还有就是受三皈五戒。我最近看到藏传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典《吉祥宝箧请问经》(音译名),这个经汉文当中好像没有。里面讲得比较开放,如果能受五戒的话,当然可以受五戒;如果不能受五戒的话,可以受其中的一戒或者二戒、三戒;哪怕一个戒也不能受,只是皈依三宝就可以;如果皈依三宝也有困难的话,就保持心地善良。

对有些世间人来讲可以这样的,不需要皈依。《优婆塞戒经》当中也这样说,根据不同人的层次,如果有戒当然非常好,上等的有出家戒、居士五戒;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可以只是皈依三宝;如果皈依三宝也有一定困难的话,那就让他们心存善念,这样也是可以的。但这些人也不要特别傲慢——啊,我心善良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很好地闻思,连什么是心善也不一定清楚。

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是不同的,不要千篇一律地让所有的人皈依,让所有的人求大法,或者让所有人行持什么什么……这是不现实的。希望我们在座的佛教徒,对家人、对身边的人不要要求太高,但也不要要求太低,应该要掌握好分寸。应该要有一种智慧,智慧和方便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也是这样讲的。

(上师念一段传承)

以前我们造了杀生恶业的话,即生当中就会短命,不管做什么样的佛事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损害别人,即生当中遭遇的危害就比较多。现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很想长寿,有些人很想健康,有些人很想发财,但是我们这个人生,跟前面的业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这是基因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是有部分跟我们的基因、家庭以及学业等有关,但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业”。这个业大家不得不相信,这其中有很多甚深的道理。

(上师念一段传承)

我这样念传承,实际上这三节课当中,大家就得到了《中观宝鬘论》所有的传承。同时我们藏传佛教特别重视的一些教证,里面引用的话,我在这里也稍微给大家提醒一下。所以我讲的过程中,你们如果有书的话,我讲到的教证,或者大概到哪里了,你们可能也感觉得到。

因此我们今天这样的场合,因为时间关系吧,在现在这么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我们也理解大家吧。一方面要大家得到很多,另一方面要大家付出得很少——大概几个小时当中,希望你们得到《中观宝鬘论》的加持和传承。其实传承有很多很多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得到以后,确实对本论的理解、领会,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像我的一些上师,都有丰富的传承,经典也好,论典也好,续部也好,有好多好多的传承。我的话呢,不像他们那样有特别多的传承,但是自己多年以来,这方面应该也比较重视,也很认真地得过很多传承。所以晚年的时候,自己拥有的这些传承,我也想奉献给大家。我想我们的有些法师——包括现在有些居士也是我们这里的辅导员了,这些都很不错的,有了一定的基础,又有了传承的话,那么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也可以给大家辅导,这是一方面;而且自己看书、学习、修行,也非常方便。按照很多大德的规矩,得到传承之后才能给别人辅导;得到传承之后,自己阅读、修行更有加持和力量。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讲,对智者不问的话是一种愚者的表现。所以希望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己不知道的,最好向别人询问。佛教徒之间应该经常互相探讨、辩论或者询问,这个很重要。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讲善和恶的差别是什么呢?“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就是说贪心、嗔心、痴心以及依靠贪嗔痴引发的身口意所做的业,都是不善业;无贪嗔痴而产生的业叫做善业。

有些人善和恶好像分不清楚——“我天天行善”,但实际上自己产生嗔恨心、贪心、愚痴心,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所以现在有些人认为自己在做善事,结果是造恶业;有些好像是造恶业,结果并不是那样,其实很虔诚地在行持很多善法。所以《中观宝鬘论》这里这个偈颂很著名的(上师念藏文),这个很重要,大家要观察自己、观察别人,看我们到底在行善还是在造恶。有些人表面上看好象是行善,但实际上是造恶业,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社会当中是比较多的。

(上师念一段传承)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我们只要有对蕴的执著,就会有我执;有我执的话就一定会造业,造了业就一定会转生在轮回当中。所以现在有些人做慈善、行持善法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没有修空性,不懂得无我的话,只要有我执,有对蕴的执著存在,那即生当中解脱不了,来世也解脱不了。

所以一定要通过闻思,对空性、对中观法门产生一个很好的定解,然后再继续修持,这样即生当中有断除我执的机会如果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也许我们即生当中善事做得非常好,非常有功德,但是我们的相续还是会不断地在轮回当中流转。除此之外想获得解脱有一定困难,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这个我执,唯一是依靠空性见解来破的;除了空性见解以外,连修慈悲心也没办法破掉,因为慈悲跟我执并不是从根本上相违的。所谓的我执,就是通过智慧,通过无我的见解来断除。这很重要。

当然,“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这句话,在各个教派的中观里面,辩论比较多。就是“声闻缘觉到底有没有证悟人无我”这方面,在藏传佛教的一些寺院里面,在辩论场所当中非常“流行”,天天都在“扯”。

我们居士有时候也稍微辩论一下会好一点,不过不要吵架,辩论的时候不要别人说两句就不高兴。如果你学过辩论的话,真的不会有什么所谓的语言创伤的。现在很多人的心理很脆弱,别人稍微说一下,其实根本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已经留下了创伤——哦,某个人两年前/三年前/十年前说过我一句,从此之后我的心受伤了,我再也不想理他了……佛教徒当中也有很多这种可怜的脆弱者。

所以我们用真理来互相“攻击”的话——我们知道“我”是不存在的,哪有受伤者?语言是无形的,怎么能刺伤别人呢?不可能的。所以有很多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生活当中更坚强,在修行当中更勤奋,使我们的人际交往更愉快、和睦。否则佛教徒有时候好像比世间人更加脆弱、敏感,甚至好像遇到一点点事情就不敢说话,就不是很轻松。

今天我很高兴,有些人说在我们佛教团体里面很轻松,没有互相排斥,大家说什么、做什么不用很在意——会不会得罪这个人?这个人会不会不高兴?这个人受伤了,我是不是无意当中伤了很多人?……不会这样的。因此我们学空性、学辩论、学智慧的这些人,一般别人的语言啊,包括我们的家人、单位上的人,身边的这些人说你的话,你可以把这些语言——就像释迦牟尼佛,当时把各种兵器全部变成了花鬘、花雨——我们可能没有各种兵器,但是语言这种兵器我们能转为道用的话,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断除我执或者说是修安忍的方法。

(上师念一段传承)

中观里面有很多的词啊,我读的时候眼前经常出现很多的画面,就是年轻的时候在我们学院里面辩论呀,当时的一些跟闻思相关的场面经常浮现。所以我有时候可能有点点激动,不是故意的啊。就像喜欢唱歌的人,唱着唱着自己就开始……所以我们学中观的人呢,学着学着,一讲到“无我”的时候,“我执”就出来了。(众笑)

(上师念一段传承)

“无见堕恶趣,有见趋善趣,如实知真义,不依二解脱。”很多人没有什么理由的,只要眼睛看不到的,就认为都不存在、都没有,什么因果也没有、前世后世也没有、佛菩萨也没有,这是断见派。所谓的断见派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很可怕的。还有一部分呢,认为一切都有,善趣也有、快乐也有……但实际上真正的解脱并没有。真正的解脱是不堕两边的,所以常派也不合理,断派也不合理。依靠不二法门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这叫做世间正见。

(上师念藏文偈颂)

“世间大正见,谁人已拥有,彼于千劫中,也不往恶趣。”我们前面好像讲过吧,世间大正见,谁人已拥有,那么此人千劫当中不堕三恶趣。龙猛菩萨的这个教证都用过很多次了,它在见解当中是很重要的。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面讲了十四无记法,比如世界有没有边等等。佛陀对这些无记法实际上没有回答,其实不回答也是一个很好的、智慧的选择。因为现在世间当中有些事情可以回答,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回答的,持邪见的人怎么跟他回答也没办法的。比如在一个科学家面前问一些问题,对于科学专业的一些道理根本不知道的一些人,就是回答他其实也不起任何作用,他一点都不会明白。所以就像《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一样,佛陀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其实十四无记法的有些道理,现在就是对一些科学家发问的话,科学家也会这样回答的。微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世界是有还是没有?他不可能说“有啊”“没有啊”这样回答,他会很巧妙的:你是从什么角度讲的?你是从什么层面来说的?……一般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对他问问题的时候,他并不会用特别肯定的语言——“啊,就是这样的!”因为一切万法的真相,其实并不是所谓的有,如果说有的话,胜义当中哪里有?什么都不存在;也不能说没有,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象是依然存在的。因此大家也应该知道,在有些问题上,不能完全断定,比如有和无、世界的边等等。

(上师念一段传承)

不要打瞌睡啊!晚上有点困……快了,可能延长半个小时,没事吧?对吧?应该没问题……你们要坚持,我也坚持,对吧?我们做大工程的话,短短的时间不一定能完成。反正你们大多数晚上也不上班,上夜班的可以用耳机听。我们有些众生业、烦恼比较重吧,比如听课一个小时就有点累,如果看世间的什么电影、连续剧,跟一些这样那样的人聊天的话,好几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个也很重要啊!这里讲了一个人无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就是说我们人不是地、不是火、不是风、不是水,也不是意识,也不是虚空,也不是一切。

抉择人我的时候——“我是谁?”禅宗当中经常有这样的。有些人认为“我”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是不是呢?一个一个去观察的时候,都不是我。所以《中观宝鬘论》里面用五大的方式来抉择人无我,有善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应该可以证悟。

我自己认为以前还没有真正闻思的时候,稍微可能有一点善根。有一天我放牛的时候,我们那边一个老修行人叫扎各赤洛——那个时候宗教没有开放,不能公开学佛——在他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里面,看到《入菩萨行论》里面的教证“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就是什么牙齿、甲发这些都不是我,骨头、血这些都不是我。抉择人无我的时候,在《智慧品》当中有这么一个颂词。当时我什么闻思都没有,但是一边放牛一边看到之后就觉得——哇!我确实不是牙齿,也不是头发,也不是指甲,也不是骨头、血,包括身上的肉,我所有一切的一切不能说是我啊!我好像有特别特别的……虽然那个时候一点闻思都没有。后来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哇,这个就是我以前放牦牛、什么佛教概念都没有的时候,特别熟悉的“好朋友”!

现在有些小孩读《心经》的时候也是,“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时候就种下了一个无我的种子。可能不一定马上能懂,但是给他种下了一个善根的话,也许长大之后——哇!原来是这个,原来父母教我读的《心经》,结果现在父母不在人间的时候我才证悟空性。也许你们自己已经离开人间的时候,孩子们有了一些感悟。

《中观宝鬘论》这里讲到了一个很深的抉择人无我的方法。现在人为了生活奔波,有些为了挣钱而忙,有些为了花钱而忙,反正每个人都是忙忙碌碌、忙忙碌碌——当我们离开人间的时候就不忙了。这都是为了一个“我”。但真正的胜义当中,所谓的“我”一点也是不存在的。怎么不存在呢?并不是强迫你承认不存在,龙猛菩萨是通过智慧来抉择的。到底“我”指的是什么?除了五蕴的假合以外,真正的“我”在胜义当中寻找的时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当我们真正证悟它,从此之后就不用流转在轮回当中。没有证悟的时候,虽然理论上可能明白,但因为没有证悟的原故,“我”还是存在;依靠“我”的相续,在轮回当中还会不断地流转。

所以我们要证悟空性。而证悟无我方面需要中观的闻思,我觉得这特别重要。

(上师念一段传承)

第一品念完了,下面你们看第二品。

(上师念一段传承)

我这个传承是从以前一个叫堪布仁钦的那里得到的,他现在已经圆寂了。喇拉秋智仁波切的这个大的注疏,全部一起好像听了好几天,就是他给我传的。

今天好像我们藏族的也比较多一点,我应该说几句藏语哦。(上师说了一些藏语)

(上师念一段传承)

“如是胜义中,此世离真妄,故于真实义,佛不许有无”在我们这个世间当中,真也好、假也好,这些在胜义当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最究竟的观点,并不是承认单独的有,也并不是承认独立的无,有和无实际上都是一个边。有是一个边,无也是一个边,智者不会住两边,连中间也不会住的,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很多人认为中观的话,应该是观中间才叫中观。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不观中间才叫真正的中观。

我翻译《八大菩萨传》的时候,有一部经典里面文殊菩萨被问到:你去的那个刹土是什么样的?他说,那个刹土的话,佛陀对贪嗔痴不赞叹,对贪嗔痴不存在也不赞叹。意思就是远离贪嗔痴,贪嗔痴产生和不产生都不会在意,应该是远离四边八戏的,这就是真正的中观。

所以我们现在学佛,达到比较深一点的境界的时候,千万不能沉留在一个单空,沉留在一个单独的有或者无,那说明我们还没有搞明白心的本性,或者说中观的般若实相。一旦远离了所有的思维,这时候对于中观的境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以有时候不用问别人:上师我现在证悟了没有?你看看我啊——看又看不出来什么,最近你可能吃得好一点,胖了一点。眼睛只能看到这个,除此之外也看不出来证悟了没有。有些证悟了的人很瘦,有些证悟了的人也比较胖,所以看不出来。但是自己看自己的话,也知道自己到底证悟到什么境界了。对吧?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个《中观宝鬘论》还是很有必要学哦,你们一定要学!今天听课的人比较多一点,但是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很希望你们还是……你看现在西方国家有些人,一辈子就研究一部论典,花十几年、好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得非常透彻。这个《中观宝鬘论》有没有专门研究的?我希望你们专门研究《中观宝鬘论》,专门去学,这样的话是很有价值的人生。我觉得这里面的很多意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明白的。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讲修行佛法的时候,“具慧心不动,稳固不随他,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 也就是说具有一定智慧的时候,我们的心不会动摇。

现在学佛的人好像今天学一点,明天就不学了。我看我们学会里面,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报名,中间就少了一半,再过一段时间……今天有一个人跟我讲:哦哟,有时候很伤心的,刚开始这么多人学,现在只剩下了我。(上师笑)我也很伤心,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热情蛮高,都很想学习,到了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人就不学了,甚至……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还是很需要智慧啊,要如山王一样,不受别人欺惑。自己有了稳固的智慧,就不被他转。《中观庄严论》当中专门讲“不被他转、不随他转”,这两个智慧非常重要。所以国王也好,我们每一个人也好——作为修行人,就是治理自己王国的人吧,最好要稳重求进、稳重求进!

(上师念一段传承)

对别人有利的语言很少,听别人教言的人更少。这也很重要。

(上师念一段传承)

自己的生命,整个国家,以及身体,这些都是无常的。懂得了无常之后,要好好地修行。

(上师念一段传承)

再延长一点,好吧?一直念到九点半,然后再念《普贤行愿品》。应该还有15分钟,应该能念完。延长一下,可以吗?(众答:可以)可以的举手!网上的人举手!打磕睡的人举手!(众笑)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剖析了女性的身体是不清净的。

其实这种观察不仅是对女性。现在西方的有些女权主义者,她们认为这样是不合理的,为什么要讲女性?因为作者是对乐行国王讲的,他是男性,他长期贪执自己的身体、女人的身体,是对他的一个教言。

后面说“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依亦然。是故于内外,岂非应离贪?”,就像女性的身体不干净一样,你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干净的,所以用智慧来观察的话,没有什么可贪的。

以前我们讲的时候,一般在学院中的听众,男众和女众都有,当时我要求:你们女性的话,全部把“女的”改为“男的”来观想,这是一模一样的。

好像我们亚洲人还稍微好一点,因为本身有佛教等一些传统文化的底蕴,所以有些道理解释起来很容易。但西方有些人的话,一谈起来——“怎么说不干净啊,这样不行啊!”特别在意。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如果用智慧来观察,真的我们人的尸体,在哪里看到都会不开心的;如果看到人身体里面的东西的话,大家都会认为是:哇,这是厕所啊!这是什么什么……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大家都觉得很恶心的。

实际从道理上讲,对于这个身体,龙猛菩萨用智慧利刃进行破析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反驳的理由。佛教当中也根本没有重男轻女,只不过男性和女性的特点不同,有些地方有一些着重的描述。所以《中观宝鬘论》这里着重进行了一些分析;还有《入行论》第八品“禅定品”讲断除贪心的时候,也有讲的。实际上大家也没有必要特别在意。佛教的究竟思想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应该清楚。

我看看还多不多啊……好像我念传承的时候特别着急。其实也不需要那么着急,慢慢来就可以,我们一般听《大藏经》的传承都要好几个月……我害怕你们打瞌睡,睡着了……现在看到世间人特别忙,有时候就觉得很可怜,不过也很理解大家……所以听法很不容易的。我在这里啰啰嗦嗦,耽误大家的睡眠,明天工作也没精神;等下你关了电脑,有些家人不信佛教的话,他也会批评你——“你刚才一直听什么课啊?!”这样就又受批评。(上师笑)

(上师念一段传承)

他说我们不净的身体用各种词句来装饰有什么用呢?说这个身体是多么多么美啊,通过各种广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身体也知道,别人的身体也可以知道。这里有很多断除贪心的窍诀。

(上师念一段传承)

“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我们以前也用过吧,有些人觉得:啊,你们出家人这么痛苦啊,你们怎么怎么……世间的很多人都比较关心。其实搔痒是觉得有一点点舒服,但如果身上没有痒更好。所以我们依靠一种欲望来获得快乐的话,实际上没有欲望也许更快乐。

这是龙猛菩萨的智慧,但世间的主流思想不是这样的。所以有时候佛教个别的一些思想,跟我们大多数的价值观有一些冲突也情有可原,因为整个趋势并不是这样,周围的宣传、广告,还有很多媒体,从小我们都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不管东方西方都是这样。所以我们的习气可能跟佛教的道理有一定的距离。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讲真正菩提的因。很著名的一个教证:“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悲心遍十方,不依二边智。”很多《入中论》的教证和这个经常用的嘛。这个教证意思是说,我们想成佛的话,要有对众生的大悲心,还有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以及不依二边的智慧。智慧和悲心、菩提心,这三者就是成佛的因。

所以我们佛教徒要看看自己对众生有没有悲心?度众生的菩提心产生了没有?是否懂得无我的智慧?这三个非常重要。有了这三个,那么自己的学佛、大乘佛教的思想没有问题;如果这三样都没有,表面上我们做什么、说得再好听、吹得再好,实际上根本可能没有抓到。

有时候我去东南西北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时候,经常有一些担心,就是很多人学得那么少,真正证悟空性的、在这方面努力的人并不是很多。当然我们哪怕是行持一个善法,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这也是很难能可贵的;但如果按照大乘佛教更高的一些要求,我们每个人可能还要不断地努力。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三十二相讲得比较广,八十随好只是简单的一个偈颂。佛陀的庄严身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以前也讲过,光是佛像就这么庄严,那佛陀真正的身相是不可思议的。小的时候我都经常想,长大以后有机会、有财富的话,我一定要请一尊很好的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一直这样梦想。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自己要有很好的佛像,而现在我看很多人都有机缘拥有庄严的佛像。今天我们这里这一尊也给大家看一下(上师举起面前一尊金的释迦牟尼佛像)。

希望我们佛教徒如果有机缘的话,自己也随身带个小唐卡、小佛像;如果没有信仰的话,用佛像做装饰也可以的,作为平安的标志也可以的。

(上师念完第二品传承)

——索达吉堪布2018.02.27第122次网络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