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传承及略释(1)


今天我们开始念《中观四百论》的传承。《中观四百论》是印度的二圣六庄严当中的圣天论师所做。


我们南瞻部洲出现过二大殊胜和六大庄严。六庄严就是龙猛菩萨、圣天论师、陈那论师、法称论师、无著论师和世亲论师,二殊胜就是功德光和释迦光。为什么叫六庄严呢?因为在南瞻部洲为主的人、天人、夜叉的世界当中,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中观的创始者和弘扬者就是龙猛菩萨,而对他的密义和观点进行弘扬者就是圣天论师;唯识宗的创始者是无著菩萨,对他的密义进行解释和弘扬者是世亲论师;因明的创始者是陈那论师,而对因明进行弘扬者就是法称论师;戒律的创始者和弘扬者是功德光和释迦光,功德光是世亲论师的弟子。所以,将佛法的戒律、唯识、因明以及中观法门,在这个世间当中进行广弘的无与伦比的这些大德,是举世公认、众所周知的。


对于这几位了不起的圣者的金刚语,哪怕是一个偈颂或者一段教言,我们在有生之年,眼睛能看到、耳根能听到、意根能记住或者能专注的话,我觉得都是非常有缘的。虽然现在市场当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的书籍非常非常多,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可能只能对今生有一些利益,而乃至对生生世世有帮助的非常殊胜的文献或者论典,非常罕见。


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有些人以前听过《中观四百论》,但是没有圆满传承,有些人从来没有听过、接受过这样殊胜的论典。我曾经在十多年前给大家念过传承并讲解过《中观四百论广释》,好像是2000年11月到2001年3月份之间在我们金刚萨埵殿堂里,当时有大概700人。后来好像做过讲记,还可以,不是很广也不是很略。以前,法尊法师也翻译过贾曹杰的一个注释,也是不广不略。


《中观四百论》是中观或者说是瑜伽派的修行法。对于《中观根本慧论》中龙猛菩萨的观点,月称菩萨进行了解释,而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讲了如何修持。《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主要讲世俗谛,后八品讲胜义谛的修法。当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看不出所谓的修法,我们现在认为的修法是,我要心专注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或者念咒语的这种有缘、无缘或者说有现、无现的生圆次第的修法。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实际上《中观四百论》的这个修法是观察修,用自己的智慧对每一个道理进行观察,按照圣天论师的方法进行剖析,这个时候才知道万物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因此,他的这种修法与平时我们大家认为的修法,稍微有所不同。


今天我主要以念传承为主。这个礼拜的二、四、六,我们用三堂课把《中观四百论》的传承给大家念完。当然大家也很重视这个传承,其实这也很重要。确实在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包括很多大德也觉得,如果用几百堂课长期地讲授的话,因为人们特别特别忙,很难有空闲,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有了一个传承,然后自己听音频、看视频或者看法本,这样慢慢慢慢接受法要的话,对于真正想学习的人来讲,也并不是特别困难,可以说我们现在有很多这种方便方法。有了这些方便方法的话,大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尽量争取,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课上主要念传承,同时也以《普贤行愿品》等这些前后的回向文做摄持,这样的的确确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件事情。


然后是第二件事情。我们从去年开始,也和大家提倡过生活佛教,我可能以不同方式跟大家经常强调。生活佛教不舍弃佛教原来的教义,在原始教义的基础上,尽量相应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推广,实际上我们在座的各位法师和各位居士都有责任。的确我们有了这样非常非常殊胜的佛教甘露妙法以后,如果没有去修行和闻思的话,也特别特别可惜。即使我们自己很好地修行,但是我们身边还有半信半疑的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或者对宗教一点都不信的人,但是他们对真理、对自己所谓的生活特别感兴趣,对于这些人我们也应该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们也有一个信仰或者说依靠处,这一点特别重要。


因此,我们现在要依靠一种方法或者平台来推广生活佛教,这是有必要的。我们从去年开始也做了一些准备,包括创建了一些音频或者文字的平台,叫做“那达”。“那达”是我们大圆满前行当中专门修金刚萨埵时的一个修法,所有六字最后融入于吽字,吽字从下面的元音符号一直往上逐个融入日月,最后日月变成那达,那达住于法界当中。所以那达有现空双运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虚假成分,它的本体是空性的,那达含有这样甚深的道理。所以我们的生活佛教,和人间佛教还是稍微有一些差别。我们也会迎请我们学院或者其他一些非常优秀的法师,以非常优雅、温和的、微妙的、适合大家修行的声音,给大家讲一些简单的开示、教言、禅修和念诵,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还有一个想法,我们在文字上也给大家提供一个现代人比较好懂、喜欢的形式。当然这一点的话,可能包括我们佛学院的这些法师们都太专业化,佛教的专业特别强,所以很多世间人有时候不是特别明白。而现在不信佛教的人特别多,即使信佛教的人也需要有一些世间生活化的佛教。当然,我们的法师们如果融入到世间当中,出家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也比较担心,这个分寸很难掌握。但是如果法师没有加入的话,光依靠一些我们佛教的在家居士的话,有时候佛教的氛围不太浓,但佛教的氛围如果太浓了,非佛教徒又不容易接受。


我们希望通过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一种真理,让人们的心里真正得到一种悉地或者快乐。所以,生活佛教不完全是佛教。生活佛教有两种:有一种带有佛教标签;还有一种虽然总体的框架是生活佛教,但实际上不加任何标签,佛教或者其他各个宗教的标签都没有,比如禅修或者所谓的瑜伽。其实瑜伽是一个宗教名称,但是很多人现在认为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宗教标签的修法。


所以现在佛教也很需要世间化,但是在世间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人本身不能太世俗化了。我也和有些法师讲:希望你们多学一些世间法,但是你自己不要变成世间人,不然到时候……但是有些法师确实掌握不好,要么太死板了,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今天我和另外一个堪布说,我们学院当中包括有些藏族堪布,对讲经说法很精通,但是不太会教导世间人,即使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会把它复杂化。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们十年、二十年当中,一直研究比如声闻缘觉到底有没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比如《现观庄严论》当中八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的境界、佛的境界,佛具足的功德是怎样的,白天也研究晚上也思考,好像世俗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抛弃了,然后突然出来和贪嗔痴非常多的世间人交往时就没办法,很多事情是很难很难的。


包括我们有些居士也是这样,他们可能对佛教的一些教义,包括中观、因明、俱舍等五部大论、密宗的等净无二的见解等等这些算是学得比较不错,尤其是学密续、中观、唯识的这些人,可是和完全的世俗人尤其是不信宗教、不信佛教的这些人说话的时候,经常没有善巧方便,时常得罪他们,说不到两句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一方面可能自己善巧方便不够,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一些佛教徒包括有些法师,普遍在融入社会的时候,要么太世俗化了,原来的习气开始浮现,然后很多方面不如法了;要么太传统了。当然也有很多法师非常优秀,不管在讲经说法还是为人处事等这些世间事的把握上,都非常不错,很有善巧方便。


但我们也在学习,包括我自己每次出去的时候,一方面要想着自己是个出家人的身份,包括穿着也好、走路也好等很多方面;另一方面,也想了解和关注每个人的烦恼、爱好和思想。所以,我们现在不管是弘扬真理也好,或者给人教导的时候,第一方面,我感觉是应该给别人留下他的空间,尤其是西方文化对这点是很重视的。在东方文化里尤其是中国的很多父母,孩子做这个不行、做那个不行,从小就一直把他放在一个特别狭隘的框架当中。包括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也局限在这种特别的灌输式教育当中,比如课程上怎么说、老师也这么讲,如果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是这样?老师会说:什么为什么,你看书就可以了,别问这样的问题,问这样的问题,我给你扣分。所以,我们的教育是这样的方式,父母也是“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最后很多人创意和开放式的思想都比较欠缺。当然,西方有些教育有时候好像太自由了,好像对父母也不尊重,对老师也不尊重,有些地方可能太放松了。


但我们始终要学会什么呢?就是尊重别人的信仰,尊重别人的爱好。即使别人没有任何信仰的话,我们也不能说:你没有信仰很不好,没有信仰的人跟动物没有什么差别,应该要有信仰。包括有些法师也好、有些居士也好,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实际上别人的这种自由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别人信仰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的话,我们也应该尊重别人的信仰。每一个人的思想不一定都和你一模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佛陀也不会宣说八万四千法门,一个法门就可以了。所以,为什么三个人同时听一个法师讲课之后,一个人说:“哇,这个法师讲得太棒了,今天我受益满满,到现在我还一直想着这个法师的面容,他太慈悲了,他讲得太深了!”另一个人说:“哇,他讲得太差了,连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识都不懂。”还有一个人说:“他讲得还可以。”三个人有三种评价。


所以,有时候众生的根基的确是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尤其我们可能去的地方比较多、见的人比较多、经历的事情比较多的时候会明白,整个世间所有的事情不能以一种方式来完成,每一个人、包括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要用各种方式来完成。因此,我们在尊重别人的信仰和爱好的基础上,也应该推广一些生活佛教。


我刚才讲到,我们也希望以后“那达”的这个平台上也加入很多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包括对生活、对禅修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感兴趣的人。其实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也不一定大家都特别关注,我们也在学习一些文化推广的方式。我们也带有文化的这种特点,它的一些包装包括文案有自己的特色,当然对于这些有相关人员一直可以研究。同时,以后在世间当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合作。


我曾经也说过,包括我们佛教徒也不可能全部都出家。既然人来到这个世间,就都有生老死病,当自己的孩子降生的时候,如果是佛教徒,或者即使不是佛教徒,最好不要在孩子降生的时候造很多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推广一个名叫“学仁社”的社团,作为主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社团来推广。孩子成年之后,现在台湾和其他地方很多方面都倡导佛教的一些理念,比如素食婚礼。因为很多人结婚的时候会杀很多很多众生,那么他们确实不一定会很幸福,因为造了很多恶业。


那么,尤其双方都是佛教徒的话,如果举办素食婚宴,我这边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佛像,如果不是特别多的话,我说两句或者写一两个字祝福他们,也是可以的。我们学会这边的平台,听说也有很多很多人一直等着,我们也祝福他们。他们是以自己的信仰,在不伤害众生的这种生活理念当中,过着美满的生活。这也是作为佛教徒、作为在家的男女信徒,在这个世间当中生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以后如果有这些的话,我们也尽量支持。


我希望我们相关的发心人员和法师们,不要觉得这个事情很累、很有压力,不要这么想。刚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压力的,但慢慢慢慢做的话,到一定时候,做和不做,也许可能还是做了好,因为对众生有利。对很多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来讲,是有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也是值得重视的。所以,以后我们建立很多平台,也许是有一些原因吧。


可能现在你们对所谓的密意也好、内容也好不一定特别明白,但将来的话……包括我建的智悲学校、基金会,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发心人员也比较累,很多人不清楚到底是怎么样做。但后来,慢慢慢慢,依靠大家的支持——我一个人精力有限,刚开始我也比较累一点,但到了一定时候,除了个别发心人员,我个人基本上……包括现在,我除了每天讲经说法以外,我们学会的运作比较正常,但刚开始就非常非常难,我一天都要开好多次会。就像在荒地上建一个特别大的工程,刚开始是非常困难的,然后慢慢慢慢,到了最后,人们消费的时候……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


现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依靠的是什么呢?依靠的是网络来满足世间各种各样的希求、做各种的事情。这个时候呢,我们也是依靠大家的发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特别特别感谢有些居士、有些出家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家都一直不断地做,到了一定的时候,肯定会有结束的一天,哪怕中间也许会失败。不管怎么样,我们没有自私自利心的话,我想到一定的时候,诸佛菩萨的加持、三根本的加持,或者众生因缘福德具足的时候,很多事情也会圆满成就。


所以,我们每一年或者每一段时间,跟大家推广一些文化,推广一些佛教闻思修行的方法,你们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大圆满前行》里面讲,上师做善事、做功德的时候,自己哪怕是一滴水一样的功德汇入到里面,它也汇入了上师发愿的大海,融为一体,那么海水未尽之前,这滴水也不会尽的。同样的道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我们的功德善根也会越来越增长。


所以,我们以后哪怕是随喜——我们并不是需要什么钱财,需要什么……法师们也是,哪怕你声音比较好听一点,你可以发心用你的普通话念四个偈颂——哦,我要发心,我要念……现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很多念诵,给无数的人带来很大的利益。特别感谢!原来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说你声音好听的话,可以对僧众和诸佛菩萨做一个最好的供养,就是妙音供养。所以,你们有些声音比较好听的话……相貌比较庄严的,在视频上暂时要求不要露面,不然的话,有点担心出现一些违缘……老年人可以,没事。下面我念传承。


(上师念《中观四百论》传承)

大人物有心里的痛苦,一般的小人物有身体的痛苦,这两种痛苦每天都摧毁着世间人。这句话我觉得有甚深的意义。比如说乞丐、比较卑下的这些人,他们的生活要求很低,但还是有特别强烈的一种痛苦;然后有权力、有财富的人,几千万、几个亿,他们的心里也有很多的痛苦。实际上他们离开、要到后世的时候,完全是平等的,死亡是一条平等线。有些人因为前世造了各种各样的恶业,今生非常非常的贫穷,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些乞丐,遇到的一些人,虽然他有如来藏,但是没有显示。有些人今世当中福报非常不错,可是死了以后,连自己的身体也带不走,只有赤裸裸地离开人间。这方面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比较明白。


我刚才讲了,我们学中观也很好,但大家不要一直钻在牛角当中。不然的话,虽然你多年学习佛法,但是到了最后,有些人……你看现在,很多人遇到一点点不幸的时候就抱怨:“为什么我会这样?”自己根本不理解。如果真正懂得一些世俗法,真正懂得一些因缘法的话,不管是什么事情落到你的身上,你一点都不会有不公平的感觉。我们有些佛教徒——啊!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别人不理解还可以,连我的道友、上师、家人都不理解,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哈、哈、哈、哈、哈……有些人哭和笑根本分不清楚。


你们学习因明、学习中观,每天都有个别颂词一定要好好记一下,这个方式很重要,因为全部记的话,有一定困难。有些人每天勉勉强强听课,都不习惯记。个别一些颂词、个别一些教言,先暂时把它记下来,过一点时间再看看原来记的那个现在还存不存在,再次观察。一个重要的词句,在你的修行当中,反反复复可能要观察好多次才稳固下来。我们凡夫人的分别念比较重,这些教言真正一直存留在我们的心田当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里讲发菩提心的功德很大。造一个用七宝组成、非常非常高、世间当中难以想象的佛塔,当然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个功德跟我们为度化一切众生发的无上菩提心,这么一颗心——我们讲第五品的时候也讲到,就是发了一刹那的这个心,那个功德已经超越了它。我们在座的人,可能大多数都已经发了菩提心,因为这几年以来,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学习一些大乘经论之后,很多人都真的是内心当中……虽然这个菩提心呢——我要度化一切众生,所谓的度化,是要让众生成佛,当然这个远大的目标对一般的凡夫人来讲是很难想象的,但这种想法的功德非常非常的大。


所以说,我们世间人,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发大愿,你要做一个大的决定,实际上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有朝一日是会成功的。因此我们在座的人,大家应该发起大乘的菩提心。发心过程当中肯定有很多的困难,遇到一些违缘……现在发心的人比较多,但是非常稳重的,比如说五年坚持下来的、十年坚持下来的,这样的非常非常少。


今年我们智悲学校已经十年了,昨天我跟有些老师说,到今年大概六月份的时候,发心圆满十年了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我让他们统计一下。去年我们在学会当中给大家也发了一个法王的纪念品,非常非常的珍贵。我想,学习十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当中,或者说大乘佛教生生世世的修行当中,它不算特别长,非常非常短的一个时间,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就恐怕不是那么……像我们一些佛学院,有些人刚刚来报名,然后过了七天就不想待了,要走了。很多人是这样的,不仅是我们部分的佛教徒,现在世间人的心特别浮躁,很不稳定,做任何事情没有诚信,遇到一点点事情——包括现在世间人的一些生活、婚姻、家庭……很多都不稳定。这跟人的心态有关系,很多人非常非常喜新厌旧。


我们作为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度众生的信念,有生之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千万千万不能退转,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种鼓励,这个很重要的。《四百论》当中也是这样讲,发心的功德非常大。


高明的医生,世间上一切的食物都可以配成药;作为菩萨,什么样的众生都可以成为他的所化。所以,就像母亲对自己生病的孩子会更为疼爱,作为菩萨,看到一些可怜的众生、野蛮的众生,会更加悲愍、慈爱地摄受他们。所以我们遇到一些众生,有时候可能你觉得这个众生特别可恨、特别坏、特别不好,但实际上他特别的可怜。我们经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说,“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菩萨是没有敌人的,对于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身边什么样的人都是你的所化众生。高明的医生,所有的食物都可以配成药;同样的,我们的所化众生应该处处都有的。

——索达吉堪布2017.03.14第108次UC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