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显解脱道.pptx

                   善显解脱道

门措空行母·造

   索达吉堪布·译

诸佛三密集莲师,无别根本师前礼,

开示解脱道教藏,希求具慧者谛听。

善缘众趋解脱道,最初当寻入道门,

今生来世善资处,净戒守心是为要。

具五德之上师前,受四七断别解戒,

彼无出离不生故,厌离轮回心为要。

具大乘戒智师前,受二宗轨愿行戒,

若无二誓乃形象,故当屡修智悲心。

八相金刚持王前,受四灌顶之誓言,

离二因四缘不得,设法如理得守护。

如是净戒为根本,闻思汇集经义藏,

  以胜窍诀要明灯,直观心性奥秘义。

共同不共特修心,渐净自续堪法器,

放纵恶念未调伏,求高深法如冬耕。

于显密巅大圆满,顿行地道之教言,

 猛发信乐精进力,精勤实修心要义。

 如是暇满具实义,临终无悔得确信,

 任运二利之喜宴,心乐舒畅自恩惠。

 以此所说之善根,愿佛法兴众生乐,

 我亦生生世世中,行持广大利他事。

此乃应受持邬金敏珠林法脉个别僧人之劝请,释迦沙门尼门措于铁龙年 (2000 年)九月二十四日,在大密虹身成就寂静处撰写。善哉!

译于 2024 年 2 月 12 日

《善显解脱道》

(听打,供参考)

今天我们讲门措上师的《善显解脱道》。

这个教言写的比较早,应该是2000年,二十四年前写的。虽然门措上师写了那么长时间,但是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之前也不知道这个教言,因为没有翻译,藏文当中是有的,大家应该知道,所以今天给大家传这个法。

《善显解脱道》

它的题目,善妙显示解脱道的教言。

首先是顶礼句和立誓句:

诸佛三密集莲师,无别根本师前礼,

开示解脱道教藏,希求具慧者谛听。

未来、过去、现在,三世诸佛身语意三秘密的合集就是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是一切诸佛的总集。在跟莲师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法王晋美彭措前,作者以三门恭敬的方式来顶礼!

因为门措上师前面的教言当中也是顶礼莲师,所以祈祷莲师,前面也讲过,很重要的。

我也想,以后如果可以的话,今天慈师也在说,能不能把莲师的教言翻译一下?但我现在手上的东西比较多,他最近可能讲的比较入迷,他说非常好、非常好,我们喝茶的时候,他说莲师的教言非常好,你能不能翻?哈哈哈。我不知道,想翻译的比较多,但是最后的生命、时间,各种因缘也不好说。

其实莲师的法门,确实西方人特别喜欢,不管到哪里,也许是末法时代莲师的一种加持,特别特别喜欢。很多人,他的这种教言,哪怕是一个短短的教言,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因为莲师相当于也是一个,我们世间的角度来讲,在家人。他确实是出现过的一个人物,国王赤松德赞时期出现的。所以年代也好,他住世的时间,现在很多历史公认的话,我们前面也提过,莲师在赤松德赞时期大概在藏地待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也造了很多的论,也翻译了一些,也有很多的教言。那这些教言有部分已经遗失了,没有了;有部分的,现在也有立到文字上。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莲花生大士的,到时帮我找一下藏文,那个觉囊的达绕那他,他有一个传记,好像具三种信心还是什么的,好像这个翻译一下可能比较好一点,不太多。因为现在多的都不敢,一看书特别厚的话,算一算自己的生命、时间,这样的话就不敢碰。

其实以后大家多祈祷一下莲师,多看一下莲师不同的传记,多修一下莲师的上师瑜伽,我们《前行》当中大家都修过。有时候这种强烈的加持入于自己的心,这样以后修任何法都比较成功。

开示了解脱道教言的经藏,有希求心、具有智慧的人,请你们谛听。

这个法器,就像我们《中观四百论》当中也讲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所以有智慧,正直、求真义的这些人,可以称为是法器。

所以你们可以谛听,认真地听。虽然内容不太多,但是不管是讲课的时候也好,或者说接受教言的时候,都需要认真的谛听。

这部教言,它主要是讲守戒律和修行,分两个方面。戒律的话,三乘的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首先讲戒律的重要性。

善缘众趋解脱道,最初当寻入道门,

今生来世善资处,净戒守心是为要。

具有善缘的这些众生,趋向解脱道的话,最初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必须要寻觅一个入道的法门。

入道的,就像钥匙一样,只要我们希求解脱,首先最基本的一个入门的法,这个很重要的。

其实这个入门的法就是戒律,有了这个入门的法,那今生和来世,一切善事资粮的根本,它的依处。所以说,要清净戒律,守护自己的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修什么样的法,就像世间万物动静的根本是大地一样,实际上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戒律。就像《华严经》当中也是讲:“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所以,戒实际上是菩提的根本,每个人都应该具足戒律,如果能具足清净戒律的话,那如来也是赞叹,自己的功德也是与日俱增,所以戒律清净也很重要。

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实际上护法神也是保护,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每个人至少守一分以上的戒律,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戒律的重要性,或者解脱的基础。

然后真实讲别解脱戒:

具五德之上师前,受四七断别解戒,

彼无出离不生故,厌离轮回心为要。

别解脱戒怎么受呢?具有五种功德的上师面前受。

五种功德的话,清净的戒律,戒腊至少是十年以上,有戒律的戒定慧三藏的修行等等。

在这样的戒师面前,“受四七断别解戒”。四断的话,断四根本罪的四断。“七断”的话,身三口四。

因为心里的有一些所断不好确定,所以一般别解脱戒是断除四个根本恶罪,或者说断除身体和语言的七种不善业。这样的别解脱戒,在上师面前受持。

别解脱戒好的话,最好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如果这个不能做到的话,三皈五戒。如果这个也不能做到的话,比如说这个世界当中,我终生不杀生、我一年不杀生等等,这样的戒律。这是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只是一个相似的。别解脱戒一定要有厌离轮回的心,非常重要。

需要出离心,像《诸法集要经》当中也说过:“不生出离心,彼为自欺诳。”所以没有出离心的话,表面上看你在守什么戒律,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不管是守在家戒律、出家戒律,一定要想到:三界轮回当中要获得解脱,我再也不愿意留在这个轮回当中。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不管三善趣、三恶趣,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这一点我们也可能比较明白,尤其是学过很多上师们教言的人。其实人身算是比较好的,但是人身也是仅此而已,其他的旁生、地狱、饿鬼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发自内心的生起出离心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讲第一个,别解脱戒。

下面讲菩萨戒:

具大乘戒智师前,受二宗轨愿行戒,

若无二誓乃形象,故当屡修智悲心。

受菩萨戒的话,就像《入菩萨行论》和《经庄严论》当中所讲的一样,具有大乘戒的有智慧的上师面前,要受二宗规——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也就是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广深二派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哪一种都可以,但我们宁玛巴大多数是甚深见解派,在具有菩提心的上师面前受二宗教规里的哪一种都可以,两种也可以,一定要受持愿行的菩萨戒。

受菩萨戒的时候,必须要具有缘佛果的智慧和缘众生的大悲心,这两个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这两种誓言,或者说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誓言,我要度众生,然后身体力行的这种誓言的话,发菩提心实际上也只是形象而已,所以我们要屡屡的修智悲双运菩提心、菩萨戒。

为什么我们每天边念《普贤行愿品》边发菩提心?这个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每天的课,看起来好像这半个小时的念诵,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但实际上我们经常修的话,那人身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天都是依靠修行大乘善法来摄持的话,很重要。否则就像宗喀巴大师所讲的一样,即使生起了出离心,但是没有被大乘菩提心所摄持的话,在轮回当中也是不能获得解脱的。所以我们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发无上的菩提心,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就像《华严经》当中也是讲了:“若能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生起了一个菩提心或者大悲心的话,那自然而然,爱甚深的法。也就是说,对空性法门也好,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很容易爱上。

现在关键是我们相续当中能不能生起大悲心,如果坚固的大悲心生起的话,对大乘的法门肯定特别喜欢。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有了悲心的话,看到这么多众生相续当中没有悲心,他们都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很着急,很想尽快的时间当中去度化他们,所以我们要屡屡修这样的智悲双运的菩提心。

我们也要求大家,昨前天也是讲了,修行很重要的,我们说可能说了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说的很多,但是自己真的做的话,我们自他都比较懒惰。但有时候看来,比没有人说还好一点。如果我们什么都没有说的话,整天都是沉溺在一些世间法当中,但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和一些善知识的原因,大家也是至少经常提醒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是密乘戒:

八相金刚持王前,受四灌顶之誓言,

离二因四缘不得,设法如理得守护。

得密乘的灌顶,应该在具有八种法相的金刚持王面前——《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引用了这个教证[1],《大圆满光明藏论》当中也引用了布玛莫扎的一些教言。

总的来讲,密宗的上师跟大乘菩萨乘的上师有点不同。密宗的上师,他至少具有八种条件,比如说得过灌顶、誓言清净、通达密续,还有息增怀诛四种事业运用自如,自相续当中已经得到了证悟,已获得修行体验,还有具有大悲心等等。凡是密宗上师,他有很多的法相,像我们以前讲《事师五十颂》的时候也是提过。

那在具有八种法相的上师面前,受四种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四种灌顶。每一个灌顶都有所护持的誓言——在上师面前要得到这样的灌顶和誓言。

这样的灌顶和誓言,如果离开了二种因和四种缘,就得不到。

离开了二因四缘,肯定是得不到的。我们以前在学密法的时候也讲过,二因的话,一个是相应因,受灌顶的人一定要有如来藏,否则的话,什么石头、木头,得不到灌顶,甚至像无色界的众生,他相续当中没有很好的风脉明点,所以也得不到,所以得灌顶的人一定是众生。还有一个因叫俱有因。当时灌顶的时候,包括各种宝瓶、佛像,金刚萨埵水晶等等,这些也要具足,这是俱有因,也是灌顶的一个条件。

缘的话,具有四种缘。有一个叫因缘,要有信心的弟子。还有一个叫增上缘,增上缘是具有加持的上师。所缘缘,灌顶时候的“阿布肯扎”,那种咒语、仪轨,还有一些法物,这些叫做所缘缘。还有一个叫做等无间缘,后后的灌顶依靠前前的因缘,比如说宝瓶灌顶过后,就开始秘密灌顶,秘密灌顶过后,智慧灌顶,它的次第不能混乱,因为前前是因,后后是果,这个叫做等无间缘。

这样的二因四缘具足的话,就能得到灌顶。

所以一般来讲,以前也是介绍过,得灌顶的时候,弟子自身上面的这些条件要具足,上师这边也要具足相关的所有的这些因缘,否则的话,光是拿一个宝瓶表示一下,不一定得到真实的灌顶。包括在接受灌顶的时候,自己也应该,每一个句,包括发菩提心,守誓言,皈依这些,一边观想,一边开始念诵,这些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这样的灌顶,想方设法、如理的护持誓言。

这是讲密宗戒。

下面讲直观心性。

如是净戒为根本,闻思汇集经义藏,

以胜窍诀要明灯,直观心性奥秘义。

这里讲,如是有了前面三种戒律为根本,要闻思修行汇集所有经藏的意义,再加上以甚深窍决作为自己修行指路的明灯,依靠以上的,一个是戒律,还有一个闻思修行,明白经续的意义,同时依靠具有修证的善知识的殊胜窍诀指路,依靠这三种因缘,你可以直观心性——直接观自己的心性,心的奥秘才能通达。

这个很重要的,确实有窍决性。先要清净戒律、然后闻思修行,依靠一个上师的窍诀来观自己的心,如果戒律没有,闻思修行没有,上师的窍诀没有,光是你坐在那里,可能这不叫修行,也不可能得到心的奥秘。

有一个叫做《最上乘论》[2]:“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这是很重要的,千经万论,实际上归根结底是守护自己的本心。“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我们以前也引过很多次,寂天论师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不知道这颗心的奥秘,那你想离苦得乐,不现实的,很难的。

当然难是很难的,我们好像上师讲的时候,或者是看书的时候,真的懂了一样,就像那天老乡说的一样:“我的丈夫天天观心,观心的时候特别认真,但是他越观脾气越大了。”所以我们有些修行人真的是,不禅修、以前还没有入佛门的话还好一点,跟谁都合的拢,合群还可以。一观修,越来越观修,越来越性格不好。有时候自己也特别惭愧,别人看起来的话,也不太好。

但是我们,真的,有了这些教言的话,没有修,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还是很可惜的。比如说一辆特别好的车,好几年没有开的话,可能马上就报废了,很可惜的。我们有这么好的窍诀,这么好的一些法,一直没有来得及修的话,在死的时候可能比较遗憾。

所以遇到这些窍诀、教言的话,有时候应该观一观,最好是自己认识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你就可能比较轻松了,你真正有了一些觉悟和开悟的话,那可能比较好办了,对哇?这方面大家看看怎么样好。

接下来是次第修行。

共同不共特修心,渐净自续堪法器,

放纵恶念未调伏,求高深法如冬耕。

像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共同加行也好,还有皈依、发菩提心、积资净障等不共加行也好,还有修大圆满的有一些特别的身语意、四大瑜伽等等,这些修行方法来逐渐逐渐净化自己的相续,慢慢慢慢堪为法器。

这个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是顿悟法门的根基,我们不一定是顿悟者,所以大多数,百分之九十多的人一定是渐悟者。如果渐悟者的话,先修加行开始,五十万加行,前面的教言当中也讲一定要修完五十万加行吗?然后,逐渐逐渐自相续堪能,自相续堪为法器,这样修行的话,能成功的。

如果不这样,放纵恶念,贪嗔痴、傲慢等等,各种各样的恶念根本不去调伏,让它自然放纵,求一些特别高深的,什么大圆满、大手印、大禅宗等等,这些至高无上的境界,其实很难实现的,就像寒冬腊月,你去耕耘的话,有没有庄稼的收获呢?很难的。

诸佛菩萨的这些境界呢,应该在因缘具足、堪能的相续当中才能生起来,如果不这样的话,一般是不可能的。就像《华严经》当中也是讲:“譬如良沃田,所种必滋长,如是净心地,出生诸佛法。”就像一个好的良田当中,它可以种植,必定会是需要有一种滋养,这样的清净心的大地上,才能生出佛的各种功德的法。如果我们的良田变成一个没有开垦的荒地,那在这里出现一个很好的庄稼、树苗,根本是“黄粱美梦”,没办法的。

这个比喻也是讲的很好。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认为,啊,看一下《六祖坛经》,看一下大圆满,包括达摩大师的顿悟法门,这样的话,自己觉得很了不起,马上去修,有时候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所以,要求我们好好的循序渐进、次第修行的意思。

下面是劝勉修大圆满。

于显密巅大圆满,顿行地道之教言,

猛发信乐精进力,精勤实修心要义。

对于显密顶点最高的大圆满法,实际上它是一个顿悟法门,它是顿行地道的教言,它不是次第性的。

按理来讲,从大圆满自己本来清净或者任运自成的教义来讲,它是特别高、整个五道十地自然超越的这么一个法门,因为三个阿僧祇劫在一生当中超越,这样的话,它肯定是一个非常高的教言。

但这么高的教言,如果我们有猛烈的信心和猛烈的精进力,实地修行这个心要的话,那短暂的即生当中,也能获得证悟。

我们那天讲《忠言心之明点》的时候,也不是说了:“五浊黑暗尤重时,八乘星光难驱散,绝密心滴万光日,三信七马乘所引。”八乘如星星的光一样,在浊世很难遣除众生的黑暗,大圆满的法像日光一样,依靠信心的七马来指引的话,即生能获得解脱。

这个教言也是让我们前面有戒律的基础,有闻思的基础,次第的修行的话,最终还是要修大圆满。

上师如意宝也是一直这样的,我们自称自己是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那传承弟子的话,尽可能的,我们在有生之年,自己也护持清净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如果不能按照经典和续部里面所讲的那么清净的话,该忏悔的该忏悔,该修补的该修补,该恢复的该恢复,自己自相续当中得以清净,尽心尽力的闻思修行,最终还是修大圆满,之后回归到极乐国,这个是很重要的。

下面讲修行的结果:

如是暇满具实义,临终无悔得确信,

任运二利之喜宴,心乐舒畅自恩惠。

以上所讲到的这些意义,如果我们真正去修行的话,那睱满的人身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其实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如果没有业际颠倒的话,真的还是很有福报的。遇到了这些法,自己也是拥有人身的时候,基本上能闻思修行的时候闻思这么多年了,对吧?其实应该人身是很有意义。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僧众、道友、上师,不知道你即生当中造了多少业。你造的业,那来世,我们不说也是明白的,它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真正按照上面所讲的那样去修行的话,人身是具有意义的。

而且临终的时候没有后悔,并且都得到一定的确信。

有一定的把握:“我这一辈子修了这么好的法,我自己也是该忏悔的该忏悔,该修行的修行,所以在临终之时,不管在哪里,自己一点恐惧也是没有,后悔也没有,而且自己也是胸有成竹,不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不会堕入恶道。为什么?因为我也没有破誓言,我也得到了密法和显宗那么好的法,我自己也是尽心尽力了。”

所以我们死的时候也好,活着时候,不要特别的谦虚,经常说“惭愧的弟子”,包括很多名称,自己对自己用很下等的称呼。我以前都是说过,当然可能因为亚洲人特别喜欢谦虚,我们把谦虚看成是一个功德,包括一个人演讲的时候:“我业力深重,智慧浅薄,孤陋寡闻,戒律不清净,分别念非常重、相续暴躁、我的性格不好,甚至我的六根不清净……”。自己对自己评价的时候,说一大堆负面的词,装饰也好,掩盖自己。

其实,我们从佛教也好,很多方面,一方面谦虚是很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的话,好像你这样谦虚,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当中,很多年轻人是很直接的。你说你孤陋寡闻的话,真以为你孤陋寡闻。本来你自己想,表面上我是孤陋寡闻,实际上我是广闻博学的,可能也有这样的。但是你说我孤陋寡闻的话,你真的是孤陋寡闻;你说你是很惭愧的人,你确实是一个惭愧的人。

所以我们有一些自称,也不用那么的,怎么讲啊?现在我们佛学院毕业出来的有一些,“惭愧弟子,愚笨末学”。刚开始说的时候,内心不一定那么谦虚,有一点傲慢,但是表面上特别谦虚。这个可能要有一种分寸,不能太谦虚了,也不能太高张了。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走路的时候,只看星星,不看地上,特别傲慢,这样也不行。有些人的话,从来没有看过天,只看地,特别低头的。所以人走路的话,只要眼睛看到前方是对的,也不能看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一样的。

我们修行的话,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以前一个中学的同学出家了,我们两个有一次通电话,我说:“我现在是真的,虽然修的不好,各方面都是比较一般般,但是还是遇到好的上师,遇到好的法门,不管什么时候死的话,临死的时候状态不知道怎么样,但是至少现在我是心满意足了。如果没有遇到这些法和这些上师,我不知道造了多少业,所以相对而言,我是比较满意的。”我也是经常这样想的。

相对而言,在这么一个时代,现在全世界的话,这么一个战争年代也好,饥荒年代也好,中东也好,还有很多地方,这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个时候,生在南瞻部洲也好,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然后有机会依止过很多的善知识,尤其是得到了许许多多的教言。唯一有一点遗憾和可惜,没有用大量的时间来修持。但是我想很多大圆满的法当中,即使你没有修的话,不破誓言也是不会堕入恶趣的。

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道友们,尤其在临死的时候,自己不要特别的伤感。不然的话,临终的心识随着自己的分别念,很容易下堕的。你觉得你现在可能活的时间不长了,还是尽量的把自己的心态要改一下。

现在我们有些老修行人死的时候,自己还是很有这种把握,很有确信,所以死的时候没有后悔。你也尽量的守了戒,你也尽量的修行了,你也尽量的利益众生,你也尽量的吃了糌粑和大米,凡是人生当中该完成的已经完成了,最后的话,该吃的已经吃了,有时候不一定再吞下去了;该看的世界,各种五花八门的世界也看了。该听的,各种动听和嘈杂的声音也听了,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六根有时候是慢慢退化,退化的时候自己有一种满足感。

我是觉得,比如说现在眼睛越来越看不到,哦,满足了,该看的已经看了,还行。耳朵越来越,我看我们很多这个年龄的人,基本上是,我前一段时间去了我们寺院,跟我同龄的很多人都是,包括我们发奖,很多是旁边听不到,说什么啊;大家都笑出来时,为什么笑了?为什么?要问旁边的人。所以人慢慢可能六根都退化了嘛。品尝什么样的食物,有时候也好像都是一样的,鲜的、辣的、甜的,都是一样的,所以年轻时候很多敏锐的感觉慢慢就没有了。

但是我觉得,我们人总要有一种满足感。所谓的满足感,不仅仅是一些财物上的满足感,对自己的地位也好,对自己的修行也好,尤其自己一生当中已经非常努力过的话,到死的时候,不会有很多的后悔。后悔也没办法,你老了,你再后悔,也没有什么用的,对吧?你病了,再后悔也没有什么用的;你要死的时候,你再后悔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所以这里面讲的还是很好的。我们修行的结果是,最后自己的人身也算是有意义,死的时候也没有后悔。如果我相续当中有菩提心的话,那菩提心并不是死了就没有了,应该它任运自成,自他二利的心,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退失的。

心也是快乐的、舒畅的,自己对自己应该是有恩德的,并不像有些人天天造恶业害了自己,害了他人,不是这样的。真正终生修行的这些人,到最后死的时候,自己也很快乐的,身边的人也还是很快乐的,与你所结缘的这些人都是快乐的,这就是修行的结果。

我们对这个教言的最后结果也是很羡慕的。大家都应该尽量的做一些,你们有一些人可能并不是从小学佛,中间造了很多的业。但是,幸好晚年遇到了佛法,对吧?遇到佛法以后,尽量受持戒律,如果遇到了一些恶缘,也尽量的忏悔。总的来讲,不要对佛法上师三宝生起邪见。否则的话,我们在世间当中,真的,遇到各种各样的话,甚至有时候身边的这些众生也是很难得到解脱。

我记得佛陀在《宝积经》当中讲的,他说他在因地的时候,有很多人对他进行诽谤,包括对他的行为,对他的一些戒律等等,但是他的心从来都是没有退失过。

所以我们在人世间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诽谤,别人对你的欺负,不理解,都是非常正常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像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那么了不起的人,但是他也是在因地和学地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惯,对他进行诽谤。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无意的,很多人是这样的。那更何况我们一般的世间人,在这个五浊恶世的时候,要生活下去,不可能没有各种违缘和痛苦。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些自身的痛苦,自身的一些困难,我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特别正面和负面的一些故事,自己的故事可以自己讲出来。你的故事也有很多感人的地方,你遇到违缘的时候,你是怎么样面对的?你受过多少多少的气,受过多少的委屈?你遇到顺缘的时候,你怎么修行的?你怎么依止善知识的?你是怎么从轮回的这种火坑当中要想获得出离和解脱,前往寂静的山里精进求法,获得无上大圆满的秘密之法,等等等。

每个人应该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各种不同的精彩故事,这种故事你暂时可以刻在自己的心里,总的来讲,不要对法,对上师,对三宝产生邪见,偶尔实在自己业力深重产生的话,也尽量的去忏悔。

这样的话,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真的还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很快乐呢?因为我们生长的年代,并不像以前的饥荒,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或者冷死、饿死这么一个年代,基本上每个人的生活不愁,这是最重要的人生的一种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拥有大乘佛法——世界上真正拥有大乘佛法的人也不多,而且藏地的话,其他方面我觉得没有什么资源,比较贫乏,但是大乘小乘,或者说我们显宗、密宗的佛法应该是很兴盛的。

所以我们得到了这样的传承的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心里是很快乐的。我们也是,今生也好,来世的话,也是尽量的利益了一些众生,对吧?所以我们以后的话,还要在这方面努力。

下面是回向。

以此所说之善根,愿佛法兴众生乐,

我亦生生世世中,行持广大利他事。

依靠上面所说的这些教言的善根,祈愿这个佛法如意宝在十方世界当中兴盛,让所有十方世界的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作者她自己也是在生生世世当中,行持广大利益遍天下众生的伟大事业。

她也是生生世世当中利益众生,我们也是应该等会儿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大家也这样想。

就像我们普贤十大愿当中所讲的一样,它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要弘扬正法和利益众生,对吧?《普贤行愿品》所有的教义,就像我们《愿海精髓》里面发愿一样的,利益众生和兴盛佛法。我们也是在生生世世当中依靠大乘佛法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发愿的力量还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回向的时候,大家也应该这样想。

其实这个教言也是非常好的,你们以后如果讲一堂课、两堂课,当然这个如果广的话,肯定也很广的。但是简单的话,如果一个人真正要行持的话,让他好好的守持戒律,次第的修行法门,最后还是修大圆满,然后开始利益众生。过得要快乐,不要天天这个伤心,那个看不惯,这个听不惯,世界都是脏乱差,这样的话,可能人世间也是,什么都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最后我们显现都变成了怨敌,这样不太好。所以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的时候,大家也值得开心,对吧?

这个教言字面上比较简单,但是里面的内容还是很殊胜的。我们从教言的层面来讲,不管是女性做的也好,男性做的,教言它自己的层面来讲,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从教言的作者来讲,我们前面也是特别的介绍过,作为门措上师,我们很多人也是依靠她的威德力也好,依靠她的一种发心力,大家也是可以依止的,都有这个机会。所谓的依止,当然天天给他做饭、做事,这是身体语言的一种依止方法,但最重要的依止,三种欢喜当中,第一个用闻思修行来依止,最能令上师欢喜,这是上等者的依止。

空行母的话,确实也是,我自己觉得,当今时代当中一个女性修行人里面,前面也给大家提过,很难有她那样的,怎么讲?有时候你们看看我们以前,大概是16年还是17年,在那个时候灌顶的场面,还是很感人的。一个女性的大德在灌顶的时候,有这么大的一个场面,还是很有不同的感觉。

我们那个《传记》当中也是收集了很多空行母的一些照片,也可以说是她的一个历史画册,她从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到今天。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有时候用我们的照片,用这方面来解说的话,更有感觉。

我们不说她的前世是门吉华卓,敏珠林寺当时认定她是门吉华卓的转世。当时98年的时候,法王让我去的,我们到拉萨的敏珠林寺,到那里去坐床仪式。当时是门吉华卓,她那个《传记》当中也有介绍。当时她有一些回忆前世的场景,这些在她的《传记》里面有介绍,所以我在这里不提。

确实门吉华卓和她的那些前世是特别了不起的。当然我们现在人的话,一用前世来说明有时候很难接受,主要讲她今生威德和功德。那今生她的威德和功德,我们不说什么其他的,她的为人处世也好,接人待物也好,包括自身的这种修行,这方面,我想我们很多的女性修行人也好,男众修行人的话,也看看。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念多少咒语应该是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不要说一亿遍,一千万遍有时候还是很费劲的。不要说一千万遍,一百万遍,我们去年发愿的一百万文殊心咒不知道念完了没有,金刚萨埵应该很多人都念完了吧。

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你也是50多岁,我也是50多岁;或者你也是60多岁,我也60多岁,但是人身的这种,不管是修行也好,做事也好,都有点不同。

为什么不同呢?这个之间的差距,她把时间掌握的很好,她把心态调整的很好。佛法的话,一样的,她也依止过上师,我也依止过上师,比如说她老人家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得的法,应该在上师的传承弟子当中,如今住世的人里面,应该她是最广闻博学的,活佛在《传记》当中也已经提到过。

是也是,比如说像我们的话,80年代才依止法王如意宝,一直到后来圆寂之间所传的法,我们都得过。但是法王年轻的时候,包括当时动荡的年代,法王一直不断的传法,这些我们都没有听过,但空行母都一字不落的全部听过。

她也是很听话的,不然的话,现在很多,包括女性,藏地也是这样的,汉地也是这样的,你的舅舅也好,你身边的亲戚很有德行,但是你不一定天天听他的课。

有时候我们从一个很小的情节,也看出来人与人之间不同,这就是凡夫和圣者之间的差别。所以我们拥有这样机会的时候,大家也应该观清净心。

我们按照教言里面所讲到的那样去做的话,不一定原原本本都能做到,当然我们有一些老的弟子是今天所讲到的三乘戒律听过无数次,有些人做的也是很好,有些人不一定做得很好。但不管怎么样,闻思修行对我们的相续是有帮助的。所以,这里也发愿:我们生生世世当中用大乘佛法来利益众生。

此乃应受持邬金敏珠林法脉个别僧人之劝请,释迦沙门尼门措于铁龙年(2000年)

门措上师去敏珠林是九八年。当时我也去了,我以前在其他上面说了,坐床仪式完了第二天我们去拉萨的时候,结果我跟敏珠林住持的车翻在雅鲁藏布江里面,幸好我们都没有死。我的一双鞋里面的一个鞋掉在那个河里面,后来法王在课堂上也说过:“这次门措去敏珠林,没有遇到什么大的违缘,只有堪布的一个鞋子没有找到。”哈哈哈。

不过我坐的那个车坏的比较厉害,刚好我们在那个江河里面,不然还是很危险的。当时还是有一点危险的,这也可能是一种挑战也好,一种修行也好,可能会这样的。

但是这个教言应该是2000年才造的。后来敏珠林寺的一些僧人在学院当中也有。可能我们有些老的弟子们都应该记得吧,敏珠林所有传承寺庙的那些高僧大德和寺庙的人在我们的大经堂里面也做了一次坐床仪式,好像《传记》当中也应该有,可能在那个时候,那个可能是2000年吧。

九月二十四日,在大密虹身成就寂静处撰写。

这是我们佛学院,喇荣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大密虹身成就寂静处。因为按照《第一世敦珠法王传记》,有十三位大成就者在这里虹身过,所以经常出现彩虹。

你看昨天都是,在山上有这么好的彩虹,是不是也有一些人已经虹身成就了?哈哈,虹身成就,对吧?发光,虹身成就的寂静处,这是我们喇荣的另一个名称。我刚来的时候,我当时觉得:“哇,这个名称特别好,大密虹身成就寂静处”。

善哉!

译于2024年2月12日

跟前面的教言好像一天翻译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____________

[1] 《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五品依止善知识:大阿阇黎布玛莫札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依修及(息增怀诛)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纯熟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2] 《最上乘论》一卷,第五祖弘忍禅师述:“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