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止修法02.pdf

 《寂止修法》

第二课

(听打,供参考)

接下来我们今天讲《寂止修法》的后面部分。那么字面上不是很难懂,昨天的稍微有一点,今天的比较简单。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讲麦彭仁波切的《寂止修法》,用心来观心的一个窍诀。

昨天也讲了,凡是想修行的人最好是看看,自己的心能不能堪能。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一直是往外散乱,或者是往内昏沉,一直没办法用在修行上的话,确实是表面上再怎么样闻思,再精通很多的显密论典,甚至考试也是考得特别好,但真正自己要面对烦恼、面对痛苦的时候,力量是非常薄弱。

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这样的修行——其实不管是听课也好,我也觉得我讲课也好,这些对我们双方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因缘。我们看看世界上那么多人,滋润在佛法的甘露下是非常少的。很多人都是特别想听,但是因为种种因缘,末法时代的各种因缘也不让学习,这样的话,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的,珍贵的人生就已经过去了。

所以我们大家也不要认为学习这些佛法是正常的事情,这有的是,可能不是这样的。确实我们从过去也好,未来也好,现在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的时候,闻法是非常非常的难得。那天法王也说“修行九年不如听一次的闻法功德大”。有时候讲到修行的重要性的时候,闻法不如修行;有时候讲闻法重要性的时候,修行不如闻法。所以我们今天大家有这样的机缘的时候,每一个教言最好是记在自己的心里,或者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每天都是能得到它的意义。这是很重要。

昨天前面我们讲了寂止法,怎么样修行的方法大概给大家介绍了,现在继续讲:

无念昏沉时,随意消遣住,

动念猛生时,动者即心故,

彼上观而住,止动摄自地,

动念自泯灭

前面也讲了,我们的心不管是明也好,空也好,动也好,在这个时候不要特意的去制止,应该基本上慢慢的去保护它,让它在自己的本体上安住。

这个窍诀是,不管任何的意念,动念也好,安住也好、昏沉也好,都是安住在它的平常心上面,这就是心观心寂止最重要的窍诀。

那么我们的心呢,有时候是没有任何念头,昏沉的,有时好像是睡着了一样,有时候是特别困,有时候一直是往内沉,我们经常说的昏暗,在这样状态的时候,你也不用特别的伤心。随意的,心就随意的,慢慢让它消遣而安住。稍微抬起头,或者是看一看外面,或者是稍微站起来走一走,以消遣的方式安住。

昏沉的时候,因为如果完全昏昧不觉的话,那这根本算不上修行。我们修行经常这样的,很多人打坐的时候,打着打着最后睡着了,第二天才醒过来:“噢,昨天晚上我在打坐,结果怎么连衣服都没有脱,就这样睡下去了。”其实这也是一种障碍,昨天前面讲的一样。

“动念猛生时”,如果你没有昏厥,但是你的动念,你正在心观心的时候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动念,比如说嗔恨心、嫉妒心或者烦恼心,特别强有力的一个动念,这样产生的时候,那么你又慢慢的观,也不要特别的担心,产生动念的时候不用马上制止它。

其实动者就是心。不管是嗔心,贪心,或者说善心、信心,任何动念其实它都不会离开心的范围。如果它是心的话,我们前面讲的一样,要么它是光明的,要么它是空性的,要么它是其他的一种动念——在这个动念上慢慢地让它安住。

彼上观安住”,彼上一直观着而安住。“止动摄自地”,“止”指的是不要控制,让它继续动摇。

比如说我产生嗔恨心的时候,嗔恨心比较严重,这个时候我观在自己嗔恨心上面,不要让它继续产生,你继续“啊,这个对境如何如何?”这样没有必要。

停止嗔恨心,或者动念的相续,慢慢让它摄在自己的本体上。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分别念也好,动念也好,它自己自然而然消失,就像云在空中飘着,它自然而然就消失于虚空当中。

所以我们所有的分别念,如果你没有继续给它加油添醋,不要给它一直增加各种各样的,不要喂它,不要养它,在你正在产生动念的时候,在动念上面安住。

因为这里的主要窍诀是安住。我们九种住心法也主要是一种安住。如果是大圆满的话,可能认识本面的时候,贪心自解脱,嗔心自解脱这样的。但在这里没有讲大圆满,只是讲当你产生任何一个非常猛烈、特别强烈的分别念,在这个时候,你就自然的放松在上面。虽然你没有直接断它:“啊,我产生分别念好不好?我怎么办?”有人拔自己的头发,用手掌来搓自己的脸。不用这样,让它产生的话,也不用那么痛苦。

其实我们产生这样的分别念是正常现象,我们活着的人肯定有各种各样的起心动念,这个也没有必要特意去制止他。但是你不要不断的产生动念,让它自己摄在自己的本体上,这个时候就像云消失于空中一样,或者水泡自己在水里面消失一样的。这个动念慢慢慢慢泯灭在阿赖耶上面,或者是自己的心性当中,不会继续产生。

一切动不动,唯觉生在心,

是名心自住。

总的来讲,所有动摇的心,或者说不动、静止的心,凡是任何这样的状态,实际上你要有唯一的一种明觉。动的话也有一个明觉,不动的话也有个明觉,这个明觉生在心上面。你不要让它继续延下去,在这个上面安住,让它慢慢的安住在这个上面。这叫做是什么呢?“心自住。”

“心自住”并不是自己把自己安住,自己压制自己,不是这样的。其实你任何的起心动念也好,或者说安住的这种明心也好,全部都是让它在自己的本体上、本觉上有一个明觉的心,这种明觉的心不是特别明确执着某一个地方,比如说我正在动念的时候,我不睡着,我心里面想,我今天中午吃了一顿饭。这个时候你用正知正念来观察到的时候,再不要继续想下去。你已经想到了我今天吃的火锅,那个菜特别的好吃——到了这个时候,你也没有必要去制止。刚才正在想中间的什么什么花菜,或者说是什么豆腐干很好吃的时候,就在这个上面让它安住一下。这个时候这种分别念不会再继续延续下去,在这个上面安住。

或者你没有什么意念,好像一个明觉,我们经常说是明乐无念、明空无念,这样的一个明觉的时候,也在那个明觉上安住,不要特别明显再次的给他延伸后续的分别念,不是这样的。在这个时候,在心上面慢慢的维护,让它在那个地方安住,这样的时候,这个就叫做心住心。

比如说你看着一头牦牛,他在吃草的时候让他吃,不要惊动他,让他吃,他慢慢吃着吃着,最后吃饱了就睡在那里,就这样的。我们分别念的话,让它也是不断的产生,让它产生,但在产生的过程当中让它安住。因为分别念它自己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有些上师的教言里面不是讲的,我们的心相当于是一个小贼一样。一个小贼的话,旁边的人已经发现了它,那它不敢再去偷。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分别念,只要认识它以后,它不敢再继续下去了。如果你没有认识它,它会不断的给你做怪。这个大家也是应该清楚。

这叫做心安住心上面,这也是很重要的。

心置心间榻,或心自放松,

动念结自解。

如果心安置于空空心脏内的那个卧塌上,或者说是心安住在心上面。

没有两颗心——但是概念上,你在观想的时候,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我们讲的自证,或者比如说灯的话,自明。以前《智慧品》当中专门有辩论,灯没有黑暗,怎么遣除黑暗,实际上概念上的话,灯它是明了的,它的自身肯定是能照耀的,那么叫做灯“自性自明”。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心虽然没有能知所知的两个法,但是因为心它完全能明白自己的本性,我们叫做心自明自知。同样的道理,心安住在自己的心上也好,或者心自己放松,不要让它很紧张,非要把它禁锢在一个什么范围当中。不是这样的——心让它自然放松的时候,就像我们昨天前面讲到的一样,水自然在这边放着的话,它会自然澄清。心也是自然放松的话,它所有前面的各种起心动念,这样的动念的结自然而然解开,就像蛇的身体,不用别人特意去解开,它自己的身体自然而然,自己把自己的身结解开,一模一样的。

实际上大家在修行当中可能有很多的疑惑,或者说有一些苦恼,有一些过于欢喜,其实这些都是不用的。有些人自己在修寂止的时候,好像好长时间都是能安住,开心的不得了,茶余饭后都是给很多人讲“我现在很想住于禅定呐。”有些这样讲的。但实际上也不一定很好。有时候叫欢喜魔,太执着的话,也是被欢喜魔所控制。有些特别痛苦:“我修了那么长时间,好像一点收获都没有。”这种说法也不对的。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心,串习了那么长的时间,短短的几天、几个月、几年,不一定马上立竿见影,逐渐逐渐,自己有耐心的话,肯定可以的。

所以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修行的次第要多一点,刚开始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太长的话,好像对禅修产生一种厌倦心,如果产生厌倦心的话,后来入定的效果不是很好的。

前辈的大德们讲,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修的比较好的时候,中间故意停下来。并不是用其他的分别念强迫地斩断,不得不结束,这样的话不太好。而是你自己对下一步的禅修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比如说我们看一个特别精彩的连续片,第一集完了以后,在最精彩的时候它停止的话,那第二集你还要想继续看。如果第一集特别难看,不想看,自己放弃的话,好像下一集不一定有兴趣看。

同样的道理,我们禅修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可以的时候,再停下来下座。下座以后,在身心比较放松的时候,再继续修行。

很多的教言书当中也讲的比较多,比如说《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专门讲寂止、胜观的比较多,在这里主要引用了比如说莲花戒论师他的《修行次第》的教证,还有《菩萨地论》的观点,这些都讲的比较多的。

其实修心法方面,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宗派不同的观点。比如说修寂止的话,大家的观点都是同样的——昏沉的话,都会说是昏沉,不会说这是藏传佛教的昏沉,汉传佛教的昏沉。没有这样的。基本上对你修行有障碍的这些昏沉、掉举,对治它的是正知正念,都是同样的。所以有些窍诀书我们也可以参考,也可以学习。

下面讲如果没有认识动念,其实在世间当中也没有什么意义的意思:

动念无尽头,无有自消时,

动念皆枉然。

我们众生的起心动念、妄想纷飞,实际上是没完没了、没有尽头的。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它自己也不会自然消失,除非是你成佛了,除非是获得了圣者的果位,或者是你入于上面的无色界,那个时候可能你的动念,有些是暂时消失,有些是彻底消失。

流转在轮回当中的这些动念,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不仅是我们人类,其实所有六道当中的众生,都有各种不同的一些意念,这些意念一直在串习。但是这些对我们的解脱也好,对我们很多很多,包括生活都是没有意义的。

尤其我们有些人的分别念特别多,思想特别丰富,不仅对解脱没有意义,今生当中的生活也带来特别大的困惑和灾难。因为你心里面想各种各样的事情,想各种各样的事情的话,最后给自己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痛苦和麻烦。

我不是经常讲,我们有时候觉得牦牛好像头脑比较简单,看起来它只是吃草、喝水,有时候跟它的伙伴打架,这些行为以外,看起来好像(比较简单)。我是小的时候,好多年都是跟牦牛一起生活。但是我始终觉得现在的城市里面的人,也不能说城市里面的,城市里面有些人是特别好,但是大多数都有烦恼——与这些人比较起来,山上的牦牛比较简单,没有更多的顾虑、担心。现在的很多人,其实现在很多人为什么有顾虑?可能跟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关系。

比较而言,不是绝对的,比较而言像藏地的孩子们,因为一家人可能有四五个、六七个,很多孩子。隔壁也是这个家有孩子,那个家有孩子,从小都是成长在一个互相合作,大家玩也好,家里也互相不排斥——今天孩子们过来吃饭,明天孩子们到你们家里吃饭,现在也是这样的,对人不排斥。到你家去,不行的话到那个家去玩。不像以前我们有些独生子女,给谁也不要碰。哪怕是你门口的那个,比如说一栋房子当中,你是第二号,他是第三号,还有四号,三四间房子之间互相根本不去接触,孩子也不能去,不要接触。让孩子从小都有一种,怎么说?防备感,特别害怕、担心。这种人在群体当中有一种自卑,或者说是独行的这种感觉。其实这种人将来与人合作起来,心里也有一定的困难,心就没办法放松。

要么我们在一个比较放松、开放的群体当中生活。包括非洲的话,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他们心态都比较奔放,有这种感觉。像藏地的话,确实生活条件、文化程度这些,好多方面都是不如大城市里面的人,智慧和能力这些都不如。但是他的心态,并不是特别害怕、恐惧,或者说是担心,不是这样的。可能有一些生活、外面的习惯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差别。

不管怎么样,我们作为修行人,有时候心一定要放松,没有放松的话,可能光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对你的今生来世都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恶念苦无穷,故明此过已,

无始随此转,功德无所得。

尤其是我们凡夫众生,在轮回当中恶念是特别多的。那这样的这种恶念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有恶念的话,肯定有痛苦,痛苦就不会间断。

我们知道这些道理之后,也知道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流转在这个当中,没有得到什么功德。不但得不到什么功德,而且一直是很痛苦的。

《本事经》[1]当中说:“由意有染污,故有说有行。”因为我们有了意识的染污,有语言的说,身体的行为这些。“苦随此而生,如轮因手转。” 那么有了这些身口意的造业,痛苦随之而产生,相当于我们有了手以后,它可以转轮,这两个是相辅相承的。

那么我们世间当中的这些痛苦,先有无明、染污,造业,然后众生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那么这些的来源,其实是我们的分别念没有控制好。如果我们很早就是一个禅修的很好的人,也不会造这么多的业——身体也不会造这么多业,语言也不会造这么多业。没有造恶业的话,依靠行善,那在欲界当中,或者是色界、无色界当中,或者在其他的世界当中都会获得快乐。所以说这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下面说:

今除贪此已,竭力修住心,

获得三摩地,神通众功德

自在住胜乐。

那么我们今天知道以后,应该是断除对这些方面的贪执,包括对今生也好,对现世起心动念的各种贪欲,竭心尽力、尽心尽力的修寂止法——用心观心的安住法。这样以后慢慢让我们获得什么呢?获得禅定,还有神通等等各种各样的功德,会得到很多。

因为禅定,其实我们没有很好修的话可能没办法获得。《宗镜录》当中有个比喻[2],如果说破损的器皿,月光是没办法出现的:“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众生的身体当中如果没有三摩地的水,意思是说,众生如果没有禅定这种因缘,那我们的佛月,佛的月影不会现前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修任何一个法,实际上需要一种因缘。当然在这里说,通过修寂止获得了各种神通,记得《大乘义章经》里面讲到了几种神通[3],一个是报通,前世业报的神通,就像一些天人的神通一样。还有叫药通,通过药物来也可以得到一些神通,包括神足通,飞行这些也会得到的。还有咒通,通过咒语,也是像以前的有些仙人,通过咒语到了天界去,跟天人一起生活,也有这样的咒力。还有一个叫修通,通过修行获得了神通。我们《经观庄严论》当中,一般获得神通的话,必须得到第四禅定,如果第四禅定没有的话,很难的。这个也说的比较清楚。

不管怎么样,刚才《大乘义章经》里面讲的四种神通也好,或在其他论典当中讲到的这些神通,还是需要有一种禅定三摩地,这个很重要。

《大乘义章经》,我不知道以前介绍过没有,实际上是是当时庐山慧远大师和鸠摩罗什他们两个互相对话的一部论,是很有意思的。

当时鸠摩罗什在长安,北方非常著名的。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南方很出名的,他们之间有一些书信的来往。当时好像鸠摩罗什把《大智度论》100 卷写完了以后,交给国王,国王要求慧远大师写序。但是慧远大师当时70 来岁了,他就委婉的拒绝了,序倒是没写。但是后来他觉得这么大的100 卷的话,可能很多人很难修行。他就为了让很多智慧浅薄的初学者能学习,整个《大智度论》当中他就编辑了二十卷。

后来他们也是通过各种方式,慧远大师问,鸠摩罗什回答。其实慧远大师当时他很有善根的,虽然当时他没有翻译很多如来藏法门的法,但是他天性就知道涅槃不生不灭等,很多鸠摩罗什认可的观点。

《大乘义章经》你们方便的时候也看看,因为他们两个那么了不起的大德互相问答的话,应该有很多的意思,以前我们也喜欢用一些(教证)。

这里“获得三摩地,神通众功德,自在住胜乐”,而且能获得自在,住在殊胜的安乐境界当中。

以知功过慧,尽力驾驭心,

未得寂止前,精进莫松懈。

这里说,我们通过分析,了知有三摩地修寂止的功德和没有三摩地的过患,那么通过这种智慧进行分析,以后应该尽心尽力驾驭自己的心。

我们每个人看看,能不能经常修一点法?我们昨前天讲的一样,如果没有修行,一辈子讲的话,当然大乘佛法光是讲也有很大的功德,一辈子天天念经的话,也是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念是用嘴皮来念的,讲也是用嘴皮来讲的,但真正你的内心或者说你的心很难控制、很难调伏。要调伏自己的心,依靠前辈这些大德们的教言,尽量地修行。

而且我们有些年轻人,可能从小能修行的话,那心慢慢堪能。否则的话,你年轻的时候一直觉得闻思很重要,从来都是不修行,一提起修行的时候,“很头痛,算了算了,我现在看书为主。”当然看书也是很重要。我们看这些书,这样的话好像我们积累其他的财产都不是很重要。

确实我发自内心觉得我们喜欢看书的人,喜欢背书的人,喜欢买书的人,这些还是很有善根的人。对法本也好,对书好像一点兴趣都是没有,光是吃的喝的这些特别有兴趣的话,那这种人可能不算好的修行人。但是看书跟修行比较起来,修行确实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直接调伏我们相续当中烦恼的话,修和不修有非常大的差别。讲和不讲也有差别,包括我们有一些当辅导员,当讲师的话,好像你不得不看书,不得不学习,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话,每天的时间可能浪费在不知不觉的这种分别念当中。

在这里要求什么呢?作为智者、有智慧的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修寂止。寂止这种法没有产生之前,你的精进千万不要松懈。

其实寂止和胜观的话,寂止应该是通过安住方法来修行,心获得轻安的修行境界,这是寂止。胜观是通过观察,观察修,身心堪能,身心轻安的智慧,叫做是胜观。其实胜观、寂止最后的结果都是身心堪能、轻安。轻安放松的话,心都自然安住,可以听话。其实胜观是在寂止的基础上需要一种智慧。不管寂止也好,胜观也好,你没有得到一定的境界之前,还是很认真的修。

世亲论师有一个叫做《止观门论颂》,有些说七十颂,有些说七十七颂。这是世亲论师的,汉文当中有。我查过藏文,但是藏文当中没有找到。我们藏地的话,对世亲论师、无著论师的法很重视。

   《止观门论颂》[4]说:“智人修定心,如救身衣火。即可舍诸缘,宜居静林处。”作为智者的话,修寂止,修行要很快去修,就像救自己身上的衣服燃火一样,将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琐事全部放下来,住在一个特别寂静的森林当中,寂静的林处天天止观。

如果住在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止观。尤其是寂止的智慧很容易生起来。如果你没有生起这样的寂止之间,尽量不要放松。

我们修寂止,七天很认真修的话,那心一定会获得收获。或者是14天,或者是21天,或者是修100 天的话,应该自己的心能获得堪能。如果你没有修的话,只是听听而已,可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麦彭仁波切也说,如果修行七天的话,那身心都放松,能获得那种暖相——哪怕是修七天也能获得一定的暖相。

当然修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讲了,心不能太着急:“一定要修,一定要修”。心绷得很紧,如果这样的话,很容易发疯,或者说是生病,有各种情况。所以修行一定要在一种比较轻松的状态当中。如果你觉得一直修不起来,你也不要担心。看看书,听听音乐,喝喝茶、喝喝咖啡,跟朋友聊聊天。虽然这是一种散乱,但是比发疯要好一点。如果你修的很紧,结果出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疯子的话,那不划算,不如还是不修。也可以。

以前的那些大德们,根据人的根基,有些让他一定要闭关,什么三年、三个月。有些一天都不让闭关,也有这种情况。所以每个人的状况和修行的方式都不同。

如是屡修习,摄风入中脉,

纷念愈寂灭,自心愈堪能。

如果这样屡屡的修——经常这样修行,早上起来的时候也修一下,晚上也修一下。我们有些道友以前都是特别爱修禅修。包括出门的时候,在宾馆里面,早上起来的时候打打坐,晚上睡之前打打坐,中间有一点空的时候打打坐,如果愿意的话。

如果经常这样的话,我们的风入于中脉当中。

其实这个风就是起心动念,是我们的气,气是动摇的,它就是分别念。分别念入于中脉,入于中脉以后,它有个实相中脉,入于一种禅定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纷飞的妄念越来越寂灭,自己的心越来越堪能,这是修行的结果。

如果我们修的话,肯定会有明显的效果,除非是业力非常深重。前世造的业特别深重,一点感觉都没有的话,那你也不用担心,要祈祷上师,还要忏悔,还有供曼茶罗。有时候,转绕佛塔,或者用转经轮念念咒,这样都可以。

凡是修行不能特别痛苦或者是紧张,或者是一种苦恼的状态当中去修。本来不想入定,但是非要入定。不是我们每个礼拜都要汇报考勤,那这样的话,还是勉强为了汇报而入定。这样的话,可能确实效果也不好。

我们为了知道大家的修行,有时候会有这样的,包括我们过一段时间讲完密法的时候,大家都要至少是两个七天,两个七天当中要修。如果在那个时候好好的祈祷,好好的自己闭关,除了极个别的发心人以外,真的每年都是,我可能是说说而已,我也从来没有闭关,有时候闭关个七天——但是那个时候把所有外面的散乱,包括手机这些强行交上去,强行把它交给其他有善心的道友,互相都关手机的话可能好一点。现在可能最大的麻烦是我们的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对我们的扰乱特别严重。你也发愿“我每年至少也是关个 7 天,关个一个月,或者说关个 100 天”,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是有为法,肯定会有帮助的。

我们有时候自己也是,比如说我的话,在清净的林间,在清净的这些地方,好像平时的做梦也好,白天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好,即使遇到一些事情完全转为道用的能力,好像跟在众人当中,或者说在外面天天开会,天天做事的状态有所不同。

所以每个人每年都是自己争取自己的机会。我们有个别的发心人确实也是很伟大,自己入定的时间用来发心。当然有些人可能发心更好一点,如果修行也不成功,发心也不发心的话,那更没有意思了。

不管怎么样,你只要好好的、屡屡的修行,一定会是把这些分别念慢慢慢慢地灭尽,你的心越来越堪能,这是一定的。

那么这个时候:

无余师直指,住法此窍诀,

风顺心易住。

那个时候,不需要其他的上师对你进行直指心性。

其实它是一个寂止,寂止的话,没有其他上师的指点也是可以的。你自己按照前面的法本来修的话,没有其他上师安住法的窍诀,没有也是可以。因为你懂得了用心观心,就比较简单的。所以没有其他上师引导寂止住心的窍诀,这种窍诀没有的话,也可以的。

你的风比较顺,心很容易安住。

如果我们气息不顺,或者说心一直动念纷飞的话,可能修行不会成功。如果你安住心的话,它的效率很高,自然而然起心动念都非常顺。包括晚上睡觉也是睡得很好,白天不管怎么样,心态也是很好。让你安住的话,那所规定的时间当中安住也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我们很多也是课前课后,大家安住,修个10分钟、 5分钟,也有这样的。我们现在也是课前修上师瑜伽的时候,稍作安住。其实这些都是一种住心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此依观心,真实内安住,

速疾不费力,等持得堪能。

如此依靠心来观心,真实在内安住,不是在外安住,在心上安住。这样的话,很快的时间当中,不用任何费力能获得等持。“等持得堪能”,你的三摩定,禅定都能堪能。那个时候产生任何分别念,直接安住,这是很重要的。

《三十忠告论》当中说[5](师说藏语)“心生分别之时直视要,已得定解之时安住要,修行安住无修是为要,修习无散即是吾忠告。”意思就是说,生分别念的时候直视这个分别念,得到定解的时候,安住在这个定解上。修行安住的时候,无有修,没有什么修,这就是关要

总的来讲,修习无散乱,修行过程当中,心不要散乱,产生分别念也好,产生定解也好,安住也好,全部都是在一个状态当中。心不要丢失,心丢失的话它就会跑了。

用心观心的时候,昨天我们讲的一样,就像放牛的时候,在这个山谷里面,不管牦牛跑到哪里去,都在你的视线内,在你所关注的范围当中。老人看孩子的话,凡是在你的视线之内不丢的话,他也不用到一个一个孩子那里去:“你在干什么,你在玩什么?”他不会去,否则你原来的这种修行状态已经破坏掉了。你从大的方面关注他,小的内在的一些细微的动念,你也不用去管他。从大的范围当中一直是关注它,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很快的时间当中,心得到堪能,这种禅定也能获得。

那么这个时候:

无需细明点,色字与持风,

观有彼自心,同时护正念。

你看这些都是麦彭仁波切很深的窍诀。

你这样心观心的时候,不需要在我们的心间观一个什么五色的明点,或者心间观白色的“阿(ཨཱ)”字,或者在自己的肚脐那里观宝瓶气,持风,这些都不用。凡是你要观什么呢?“有彼自心”,我有一个心,同时“护正念”,用正知正念来护它,或者是你护持正念,这样不丢失。以前禅宗也是经常讲,了了分明,不丢失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有些人可能一说寂止,那心一定要把它控制住。其实心控制的话,那也是在大的范围当中把它控制住,不要外散,但是小的范围当中,它可能会在里面,包括起动念也好、冥想也好,空想也好,或者说可能有各种各样细微的动摇,但是你也不用特别的担心。

凡是心一直安住,再再安住,速速安住,各种方式来让它安住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心他它自己就回来了,不用你特意用对治法去管他。你自己这样修行的时候,就自然安住。这个时候,心它自己自愿的,不是你特意强迫的去关注它,不用。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老人“你不能到那里去,不能到那里去。”他稍微长大了,有点懂事的话,他知道在自己所玩的范围当中,他不会跑到更远的地方去。就像是这样,心到最后它自己,你看“观有彼自心”,凡是你不用:“我现在寂止的时候是不是观这个,观那个”,不用这样,因为麦彭仁波切这里还是要用心观心的寂止。

当然我也讲了,有其他的一些修法当中观佛,观佛像是很有加持力的。我以前也是在其他大学让他们观佛,当时我在耶鲁大学里面给他们讲九种心的禅修方法,他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对应九种心讲禅修。还在墨尔本还是哪里,我们那个时候讲动中禅,心动摇的时候,在动摇当中怎么禅修。也是看了一些前辈大德们的一些教言,同时用现在有一些能接受的语言来给他们讲的。

这是自己的以为,实际上讲的肯定没有像法王如意宝那样在自己的智慧当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可能是通过各种分别念,通过各种意念来凑成的一些法。凡是大家修的时候还是可能要注意一下。

此外无更深,易行具大利,

寂止教言法。

以上这些是很重要的教言,除此之外没有更深的了。

当然有很多比较广的窍诀,可能有密宗的一些寂止方法,显宗的一些寂止方法。

还有更深、更简便易行,对自己利益特别大的寂止教言法,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抉择,是没有的。

确实我们发现,虽然寂止修法比较多,但是这个又深又容易,又对自己很有帮助——对自己的修行有帮助,闻思也有帮助,甚至有些脾气比较大的人,经常修寂止的话,我们不是经常说嘛,瑜伽士生气,那就像用棍棒打在水里面一样。用棍棒打在水里面的时候,一下子有个花纹,但是一会儿就恢复了,没有了。所以一般来讲,经常修行的人,甚至他发脾气的话,他发完以后马上就没有了。

如果不是这样,天天浇灌自己分别念的那些人,今天跟别人吵架,可能三年、四年还记在心里面,看到别人的时候还要开始痛骂,可能会这样的。

所以一般修行比较好的人,真的这样的。平时修行的人跟不修行的人还是不同的。修行的人他虽然有一些烦恼,像以前其他上师们的教言当中讲的,就像春天的风一样,虽然在吹,但是它的力量很微弱。经常观寂止的话,你可能会产生嗔恨心,但是马上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心也是能专注,甚至你参加考试的时候,如果你的心特别乱,可能你想起来的时候不一定能写出来。包括讲课的话,你如果经常修禅定,那自始自终讲的还是非常有逻辑性,一定会是层次很分明。如果你没有经常观心的话,可能心都是很乱的。比如说你讲一堂课,那一两个小时不容易的,一直专注在一个状态当中也是很难的。如果听一节课的话,如果你的心没有一定的功夫,心不散乱也很难的。

所以我们的修行,其实在任何时候,包括做事情也是这样的。有些做事情的话,这件事情善始善终,做的特别好。有些的话,做着做着产生一个分别念,就半途而废。

其实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真的,禅修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现在很多西方人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经常打坐。像以前的乔布斯,他所有的这些员工休息的时候打坐,开会之前要打坐,因为开会的时候要发挥出很多智慧、创意。

所以好多科学家,现在有人说,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的创意?其实他的心静下来了,心静下来的话,我们的阿赖耶上面有很多智慧的伏藏,这个智慧的伏藏就可以挖掘出来。

这方面功德是非常多的,我在这里不用说了。

最初住心已,以心观心时,

如屡视虚空,不得所见法,

自解诸恶见。

最开始的时候,心住在心上,以心观心,就像我们屡屡的看虚空,最后在虚空当中得不到任何的所见法。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经常观自己的心,用心观心的话,那所有的这些恶见,贪心、嗔心、有无——各种各样见和非见的这种意念,全部都是自然解脱。

这个就比较高了。就像我们《般若摄颂》里面讲:“有人说见到虚空,怎么见到虚空?你再去观察的时候,见虚空根本是没有的[6]。”《般若经》里面讲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最开始安住心,用心来观心,这样的话,那所有的分别念、所有的这些恶念,当下就没有了。

(师说藏语)我们那个《定解宝灯论》里面:“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我们到一定的时候见到大圆满,接近的时候呢,就像我们直接看到虚空,好像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正处于一种空性的境界当中。那么大圆满也是这样的,我们看着虚空,实际上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一样的,你励力的观心,励力不断安住于心的时候,最后就像是看着虚空无所得一样——你的烦恼,你的痛苦,你所有的这些都慢慢就没有了,没有了。

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定解宝灯论》当中说,明空无二的境界就像我们看虚空当中一样的。明空无二的境界,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可以呈现的。“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是吧?大概这样的。

现在麦彭仁波切讲的比较高了,前面是寂止,如果你经常这样观的话,最后很有可能大圆满最高的境界就开悟了,这个时候很快了。

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呢?

明空融心密,显于法性要。

这个时候,明空无二心的秘密,实际上它显现在法性的要点当中,也就是说它依靠法性的要诀可以显现的。

下面的“传承加持见”上来,这三句放在后面可能好一点,全部用逗号。刚才“显于法性要”这里打个句号。

以传加持见,自生大觉空,

本位俱生智,光明大圆义。

以传承的加持力能现见什么呢?自身大觉空的本位俱生智慧,也就是说它就是自性光明大圆满的意义。

意思是,我们经常修这样的寂止的话,依靠前辈的传承上师们的加持,亲自能见到大觉空的这种觉性,或者是我们每个人本位具足的、自然具足的这种智慧,也就是说光明大圆满的真正意义。

我们经常修寂止的话,很有可能传承上师的加持,你对自己本有的这种俱生智慧的大圆满妙义肯定会通达的,那个时候就好办了。

火马年元月初六中午座间,麦彭巴撰写。善哉!

————————

[1] 摘自《本事经 (第1卷)》:“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诸不善法生,为因能感苦,皆意为前导,与烦恼俱生;意为前导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说有行,苦随此而生,如轮因手转。」”

[2] 摘自《宗镜录 (第19卷)》:“古德问云。佛性共有。诸佛。成佛时。众生尽合成佛。若言各别有。应是无常。

答。佛性与一切众生共有。所证是一。能证有前后。是故诸佛成道。我等轮回。前后约时。性无本末。如昔人云。法身一相。瞻仰异容。正教无偏。说听殊旨。故摄论偈云。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释云。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佛虽不现。然遍一切施作佛事。譬如日光。遍满世间作诸佛事。成熟有情。又如今己眼不明者。皆为执着凡圣。有所系故。如万回和尚歌云。黑白两亡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恒常无作功。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通。”

[3] 摘自《大乘义章 (第20卷)》:“次第五门三性分别。善恶无记是三性也。六通之中漏尽一通体性唯善。其余五通泛论有四。一是报通如上诸天报得五通。如是一切。二者药通。如诸仙等以药力故飞行自在。三者呪通。如波罗捺有婆罗门以呪持身飞上帝宫。变身为释与舍支夫共行欲事。如是等比是其呪通。四者修通。依禅修得。四中前三是其无记。后一不定。依如毘昙他心宿命一向是善。天眼天耳一向无记。身通一种体性是善。所起化心是其无记。他心宿命意识相应慧数为体。与禅定俱。故性是善。天眼天耳眼耳二识相应慧数以通为体。不与定俱。故性无记。身通之体亦是意识相应慧数与定心俱。故性是善。所起化心定前作意欲为诸事。然其所起或自地心。或他地心。不与定俱。故性无记。若依成实五通皆用意识地中慧行为体。悉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皆善。乃至化心亦为利益众生心起。故性亦善。大乘宣说世俗五通。多同毘昙。故地持中宣说无记化化禅矣。诸佛菩萨所成五通实慧为体。乃至所起种种变化皆不离定。悉是三昧法门力起。体性皆善。三性如是。”

[4] 《止观门论颂》世亲论师:“人间散心善,还流生死河,智人修定心,如救身衣火。即可舍诸缘,宜居静林处,勿使无常逼,虚死散心中。”

[5] 《三十忠告论》无垢光尊者:“心生分别之时直视要,已得定解之时安住要,修行安住无修是为要,修习无散即是吾忠告。”

[6] 《般若摄颂》:“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