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止修法》
第一课
(听打,供参考)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讲寂止的修法,麦彭仁波切造的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也是很重要。
本身这个法,我想与其他几个法一起翻译,但好像上个月的时候,堪布给我发了一个藏文的寂止修法,说这个很好的。我看了一下,以前看也是看过,但是印象并没有很深。然后觉得也是很好,所以这次也翻译出来了。后来得知慈师今年也在学院讲了,我当时没有时间听。不管怎么样,这个寂止修法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很多人经常喜欢禅修,包括西方人也特别喜欢禅修,不仅仅是佛教徒,或者说是宗教徒,很多人为了缓解压力、对治烦恼、轻松,就自己坐禅。包括在学校里面,在其他各个不同的岗位上都有禅修。现在西方,有时候传教的话,他们也不是特别允许,但是如果禅修,那他们是开许的,包括各个学校当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出去的时候,不管在学校里面,还是在企业当中,或者说在世间的其他团体当中也讲过一些禅修法。
这里的禅修是比较简单的一个禅修,寂止也可以叫禅修,当然禅也有寂静的禅修和还有动禅。
寂止是通过寂静的方式来安住自己的心,叫做寂止。胜观是通过观察、认识自己的心是空性,这个叫做胜观。所以止观双运是所有佛法的核心,包括禅宗,像以前的智者大师他们是非常重视的。我们藏传佛教当中,不管是前译派还是后译派,对止观双运的修法也是非常重视。
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仅仅整天都是闻思,或者说研讨、考试,这样还是不足够。最重要的是,平时我们要修行,如果我们寂止修的很好,我们经常修行,心一定会堪能的。如果心堪能,修什么法都是很容易的。
所以寂止应该有好几个方面的利益和功德。
第一个是心堪能,我们有时候看到南传佛教或者其他传承的有些禅师们,他们经常观自己的心,这个原因,不管在任何场合当中,他们的心是很寂静的。心寂静的话,整个身体的威仪也是特别庄严。
第二个方面,我们如果经常这样禅修,那自己的身体调整的也是很好,白天,很多疾病自然而然远离。晚上,因为身心健康的原因,也不会做噩梦,睡得特别舒适。
第三个方面,我们如果禅修,自相续当中很多明显和不明显的痛苦和烦恼会逐渐减少,甚至断根,有这样的。
因为我们经常禅修,就根本不会想世间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让自己的身心经常处于一种恐惧或者说是痛苦的状态之中,不会这样的。所以一般心安静,在山里修行的这些禅师,他根本不会被世间各种各样纷乱的事扰乱自己的心。
还有一个,平时禅修对自己的闻思非常有帮助。戒可以产生定,定产生慧,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心可能没办法安定下来。如果心定下来,因为心定的原因,你所专注的任何学处就会轻而易举通达其中甚深和广大的意义。
为什么很多人闻思好?其实他的修行境界很好。修行很好,书念到哪里,他的心就能堪能。如果心不堪能,可能法师在那边讲,自己下面在胡思乱想。看书的时候,自己心也是往外纷飞,那怎么会专注其中的意义?如果没有专注,那智慧也是无法生起来。
所以禅修确实很重要。如果我们自己不禅修,法师们一辈子讲法,确实平时烦恼来了没办法对治、没办法应对的。痛苦来了也没办法,因为法在外面,心在里面,心和法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法就是法,心就是心。如果心法脱离,那听过法以后,怎么会起作用呢?根本没有结合自己的相续来精进修持。
所以我们平时既要重视闻思五部大论、密宗这些——我们要闻思,如果不闻思,整天都是坐着。要么修行很好,真的能禅修,如果没有这样也浪费时间,可能不行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得到的这些法以后一定要在实际行动当中去行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寂止修法其实显宗也好,密宗也好,经典当中、续部当中、论典当中,其实禅修方法非常多,汉地也有一些禅修。从广义上讲,寂止可以叫做禅修。内地大多数的禅修应该是安住而修。其实寂止修就是遮止所有的分别念,在寂灭的境界当中安住,是一种寂止修法。
这种寂止修法,南传佛教以四念住或者呼吸观等方面是非常多,我们藏传佛教是九种住心法。九种住心法在法王的修行教言当中也讲过。无垢光尊者的《三休息》当中也讲过。还有麦彭仁波切《光明藏》为主的许多教义里面也讲过。《入行论》的第八品当中也是提过。所以大家应该是明白的。
九住心,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每一个都是一环扣一环,逐渐逐渐的次第,先安住,相续安住,数数安住,不断的,一步一步上去,到了最后欲境一心。那个时候是我们欲界当中最高的一种心,这个境界当中可以直接修成上面的四禅,还有各种神变、神通——在这样的一个寂止当中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世间的欲境一心都不成立的话,想依靠修行而显现种种超圣的功德、境界是比较难的。所以说我们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也是特别重视,很多人讲平时有时间要学会修行。
寂止的修行,好像在无著菩萨的一些论典和莲花戒的论典当中也有不同的修法。白骨观也有寂止修法,心一缘专注在这个上面。还有观无常,不管是粗无常还是细无常,都可以修寂止。还有观空性,也可以修寂止,专注于这个上面。还有显宗和密宗当中经常提到的观佛像,比如说我们观释迦牟尼佛,或者说是观药师佛,这样的一缘修法也有。还有在自己的前面随便观一个东西,木块也好,杯子等等,这样的事物观在自己的前面,心一缘专注于这个上面,这样的方式也是可以的。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修法,全知麦彭仁波切通过用心来观心修寂止。我刚才讲它的种类应该很多,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瑜伽师地论》里面,还有莲花戒的上修行次第、中修行次第,下修行次第这些当中也专门讲寂止不同的修法,应该是比较多的。
但今天,麦彭仁波切是用心来观自己心的寂止方法,这个也是非常重要。所有的寂止当中,这个应该是根本的法。麦彭仁波切的智慧确实是难以想象、无法比拟。所以说他抉择下来的这些法,具有窍诀性、具有传承的加持,是非常非常好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这两节课的时间当中,看以后怎样观修寂止。当然这个寂止并没有上升到大圆满、大手印最高的境界当中。我们前辈的很多大德,五十万加行修完要接近学密宗的时候,两三年当中专门修寂止,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开始进入中观的一些,包括说观察心的来龙去脉,或者是大圆满和大手印的境界。
如果是特别利根者,直接修行大圆满不一定要先修寂止,再修胜观,不一定需要这样。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直接是大圆满的所化根基,可能中间还有一段距离。那这样的话,现在修行当中最好是自己的心要安住下来。如果心能安住,确实其他的修行也很容易。包括我们修莲花生大士,修文殊大圆满的法,或者说每天我们修本尊,先自己的心要有点训练。像我们骑着一匹野马去那里的话,肯定是没办法到达目的地,很难的。如果我们把野马先驯服,再骑着它,那它比较听话了,我们去哪里,它就会支持,能起到作用。如果没有这样,那很难很难的。
所以我们的心任何时候都要听话,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无始以来,心像猴子、闪电,特别调皮,它是不容易听的。但驯象师他用铁钩来慢慢训练大象一样,大象也是能被驯服,那我们的心也是依靠九种安住方法,或者说依靠正知正念慢慢调教,那最后心也能堪能的。
其实修行者刚开始的时候很重要。现在有些可能没有什么窍诀,他有点过头,直接上升到什么呢?直接上升到大圆满的境界当中,有些可能一直处于阿赖耶的状态当中。这里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可能中间还是有一些歧途,当然大圆满不能说歧途。但是如果你一直沉溺在一种阿赖耶当中,前辈的修行者这个是比较遮止的。我们讲上师如意宝《直指心性》注疏的时候,里面讲了很多的窍诀,大家也可能有印象。
那我们接下来先字面上讲一下。字面上的道理,我希望我们法师们也好,如果大家有时间,最好你字面上能解释,看能不能辅导或者是怎么样。如果我们以后给别人讲一些禅修,其实禅修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西方很多地方应该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怎么禅修,这个是比较麻烦。所以我们依靠这样的一个法,可以教禅修。
我当时翻译的时候,刚开始是藏文翻译过来,好像九个字还是用七个字来翻译,有些词感觉上有点不是那么好懂,所以变成五个字,五个字也比较难懂,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好像不看藏文有些地方有点难懂,所以可能里面还有个别的字要改一下,包括标点符号这些。那么这样我们先从字面上过一下。
首先是:
寂止修法
刚才也讲的,寂止是心安住的一种修法。
顶礼文殊菩萨!
麦彭仁波切顶礼文殊菩萨。
观心成寂止,渐生真胜观。
通过禅修的方法,用自己的心来观自己的心,逐渐逐渐成为寂止。
真正寂止的结果是到时候心堪能,身体堪能,心完全一缘专注,专注到哪里他都听话。比如说你观无常,完全没有起座之前,一直观在无常的状态当中,或者是让你观白骨观,或者观空性,观光明,凡是刚开始你设定的范围当中,它不会逃跑,这就是寂止。所以心,我们经常说,让它放下,或者是安住,或者让它入定等等,都是可以的。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寂止的基础,逐渐逐渐能生起胜观。
一般来讲,寂止是依靠安住。九种住心法全是安住,没有一个观察修或者是轮番修,没有这样的。一直安住,分别念当中也安住,起现空性感觉的时候也安住。凡是任何时候让他站住、站住,停下来,这是一种寂止的方法。
胜观的话,不一定要安住,通过观察来修。我们说安住修还是观察修,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里面有。安住修是寂止的修法,观察修是胜观的修法,胜观是通过很多的观察、分析,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或者是一切万法的空性,这是胜观修,逐渐让我们真正通达无我的空性见解。
这一句可能要改一下:
于空心脏中,明然清澈识,
内收而安住,名为心观心。
在空空的心脏当中,有明然的、清澈的心识,内收而安住,这个名为心观心。
我们通过观心能成就寂止,那什么是观心呢?实际上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心脏,观空空的一个心脏,本来它里面是有肉的,但是我们观想的时候,观想是为了修练,我们什么都可以观。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心观成一个比较明然的——所谓的明然、清澈,它不是单单的一个空性,也不是像特别明亮的灯泡一样,不是这样的,它不是光明、明明了了的心识。
“内收而安住”,不是往外散乱,对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对可恶的对境产生嗔恨心,不是这样的,明然、清澈的心识往内收,往内收而安住,不要往外散乱,是往内收而安住,这个名为心观心。
我们说心来观心,从来没有学过佛的人,他们是比较模糊,什么叫做心观心?什么叫做认识本面?什么叫做了了分明?好多心的名词都不懂,这是情有可原的。《定解宝灯论》里面说宗派的名词,有些是百千劫当中都很难通达,没有前世的因缘、福报是很难的。所以大家不懂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观寂止,或者说怎么禅修呢?大家想,我们身体里面有颗空性的心脏,空性心脏当中有了了分明的心识,心识不要往外散——不是像灯泡、路灯这些往外散,它是一种明了的,内收的方式安住,让它安住,安住的时候,叫做心观心。
其实两个心本身是没有的,但是我们观修的时候是可以的。本来一个人不可能一个是观者,一个是所观者,有两个心,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这是没有的。但是我们通过内明的方式来讲修行的时候,用心观心,可以这么说。我们经常说用心观心,你用自己的心来观察自己的心,在名言当中是可以的。未经观察的时候,其实心来观心也是成立的。没有详细观察的时候,像我们讲自证的时候,在中观里面讲自证的时候,“人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有一颗心,自己知道自己以前做过什么,前一刹那间自己想过什么,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自己是完全明白的,就像是这样的。
在这里也是有一个自知自明的心,但是这个心不像我们平时一样让它往外散,它在自己的身体当中,心脏当中,观想一颗明然的心,不要让它外散,让它安住下来。
我们密法当中经常用心观心,麦彭仁波切有一个叫做《老狗吐金》[1],里面说:“观外百法,不如观内一法胜。”观外面的一百个法,其实不如观内,向内观内心是最殊胜的。好像以前上师如意宝《直指心性》的注疏当中也引用过。
所以说,我们观外面的山河大地如何如何,国际形势如何如何,这些当然你可以观,但是不如还是观自己的内心——我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样的?我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其实这些对修行者来讲很重要。
当然你如果以安住的方式来观,可能要求比较高,禅修的人才能观。如果没有禅修的人,那我们世间庸俗这些人,从来都没有观过自己的心——产生贪心,产生嗔恨心,随意让它产生,从来没有,想都没有想过,观心有什么用?他们是这样。但是作为佛教徒,尤其是我们想修行成就的人,确实要认识自己的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观心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观心而不得,谓此之所缘,
然若谓心有,无非心脏内。
我们观心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所谓的这个所缘。
我们观自己心的时候,心的本体是白色、红色,颜色也好,形状也好,或者心是有实法还在是无实法,或者心到底在什么地方等等——你通过心来观自己心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所谓的、比较确定性的这么一颗心,根本是得不到的。
其实在观寂止的时候也不需要细致的去寻找,像我们大圆满讲的一样,到底是红色,四方形、三角形,心到底是在头上还是在脚底?不用这样的。是比较笼统,你知道心存在,但心存在,除了心脏以外应该是没有的,你大概有个这么笼统的概念就可以。
所以我们观寂止的时候还是很重要,心得不到所谓的所缘。
如果要承认所谓的心存在的话,那除了心脏以外也没有其他了。
当然现在有些人认为可能大脑当中有心。其实从胜义当中来讲,心的本体是没有的,世俗当中有心,但是这种心并不是在头脑当中,也并不是在脚上。如果有一个心,那它肯定不得不在心脏当中,名言现象当中我们也会这样的,所有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说:“你记在心里。”“我会记在心里。”用手拍着胸,心脏地方:“好好好,我记在心里面。”平时我们心里记住的时候,不会说我脑海里面记住了,也不会说在脚上记住,也不会在手上记住,也不会在耳朵上记住。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心里要记住”,心里记住——大家都习惯性的知道是我们心脏当中记住。
但是心脏当中真的有没有心?这里面也并没有说心是存在的。其实传统的心跟心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包括现在世间当中做心脏移植的人,他以前是特别喜欢唱歌的人,他的心脏放在别人身体当中,后来这个人自然而然有喜欢唱歌的习气。甚至像猪等动物的心脏成功移植以后,那他也有了这个习气,包括吃不净粪,有这样的。所以我们的心脏虽然它是一个肉块,但是跟我们的愚笨也好,聪明也好,或者他的喜好等心态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的大脑,现在很多人分析也是跟我们的心有关系。比如说大脑出问题的时候,心就迷糊,或者是发狂,也有这样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我们的心脏和大脑应该是身体重要的部位,心的这种感受与大脑有直接或者是间接的联系,但不能说大脑是心,不然有大脑的人应该是有意识了;也不能说有心脏就有心,如果有这样,那死人的心脏还是存在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麦彭仁波切也说了,如果我们要承认有个心,那除了心脏以外,不可能我们的肠子里面有心,或者是我们的大腿上有心,或者说其他的身体部位有心。不会这么说的。所以一般来讲,我们经常说心脏就是心,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有心的话,不用特别详细的去观察,只是安住在那里。
我可能有点啰嗦,但我希望我们通过这次,很多人应该稍微会禅修了,对吧?禅修的话,以前我们很多人在修,但是有些人可能是太过急了,一直观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有些可能观《法界宝藏论》讲的觉性,这样跟寂止法有点差别。所以这样的禅修法一般没有得过灌顶的人、世间的人,让他们修也可以,我们不一定用偈颂的方式,用道理给他们讲,这样他们也是能接受。
所以禅修和寂止,其实就是禅定,像《大乘义章经》[2]当中也讲了:“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心住在一缘当中,离开了所有的散乱和分别动念,这个叫做定。这种定跟这里的寂止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这样的定,我们一般入定的时候,自己不会想:“我的心现在在大脑当中入定。”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概念。入定的时候,心什么都不想,应该可能在心脏当中这样安住。这样想的。
那它怎么安住呢?
异想动念源,观彼同时住,
坦然莫觅心,不寻有无处,
有住心即可。
真正的寂止修法是这样的:
我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来源你去观,观也不用特别详细,你产生的各种分别念,贪心、欢喜心、嗔恨心,这样的时候你去观它,刚才各种动念的来源到底是什么?这种动念的来源无非是心。心的话,就观在心上面,“观彼”。同时你在上面安住,比如说你今天想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你就想,各种各样事情的来源是心,就在心上面安住,心上面坦然而安住,不是什么其他。
这个时候也不用寻觅心的来龙去脉、它的本体是什么样,不需要寻找它到底有没有住的地方,有没有在身体的上方,下方——大概你知道心脏当中有这颗心,有住心就可以,反正有一颗心住在那里,住哪里都可以,不用观察。
我们禅定的时候,有些人一直观察,像《般若经》里面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样三时来观察。心的来源是什么?住处是什么?去处是什么?心的本体是在外、在内,有很多方面——不用这么观察。凡是起心动念的来源是这颗心,知道这颗心的时候,就在心上安住。也不用观察心到底是什么?不用太细致的去观察,心到底是哪里,心住在什么地方?不用这些。只要是有一个有住心即可,有一颗心在住。这个可能比较容易。
在修寂止的时候不用特别去观察,如果你再去观察,那就变成了大圆满,比如说你有颗心,心的本体是光明吗?是空性吗?是大悲周遍吗?等等,不用这样细致。其实特别适合现在的世间人,给他讲什么本体空性、自性光明,他肯定没办法。
如果让他知道,你自己有一颗内在的心,起心动念的时候,它的根源是心,你不用找到底它是怎么回事,不用这么细致。反正有颗心,有了一颗心的话,这颗心让它安住,好好地维护好,这就是一种寂止修法。
诚然体内心,安然住卧榻,
住法无需余。
我们这颗诚然的心在体内,身体里面的这颗心,让它安然的住于卧榻当中。
心的卧榻就是心脏当中。凡是心,你不用加很多的分别念,心到底是什么样?不用这样的。凡是在你体内,你不管它在上面还是下面,凡是体内有它自己的一个住的地方。
其实心真正住的地方,是我们的这个阿赖耶上面,比如说一切外面的,包括五根识的根源也是阿赖耶,所有分别念的根源也是阿赖耶。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先外面的五根入于阿赖耶,阿赖耶入于法界光明,有这样的这种修行嘛。
所以说,实际上心让它坦然的安住,这就是心的住法。不需要其他的,只要心已经住在这里就可以。
寂止的禅修不用特别细致地观各种各样的颜色,按照这里讲到的来修就可以。有一些人自己的分别念很重,一会儿观这个,一会儿观那个,这些都不用,这样已经变成其他的修行方法了。
我产生分别念怎么办?我怎么办?这个时候,下面都有,任何的起心动念也好,光明也好,空性也好,你当下尽量地安住在那里,像《华严经》当中也是讲过吗?“心不在内外,心亦无所有[3]。”真正去观的时候,内外都没有心。“妄取故有法,”其实心是一种妄取。“不取则寂灭。”如果不去寻找,不去跟随,不去探究,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关注,关注以后——下面会讲的,其实麦彭仁波切这个修法很重要,只要让心不要过多地去分别,让它住在自己的床卧上。这就是心的安住方法,也就是寂止法,其他的窍诀、其他的修行方法都不需要。
那用比喻来说明:
如日照水中,涟漪光闪闪,
起心速动念,直遮难阻挡。
就如太阳光照耀在水中,它有一种光闪闪的光芒、涟漪。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不管在任何时候,它有一种很明显、一直不停止的一种起心速动念。
它是一种什么呢?特别快的动念,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每个人都有。有些人觉得:“我的业力太深重了,我依止了这么多年的善知识,现在安住十分钟都是很困难”。其实所有的凡夫人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修过心的人都是这样的。这个也不能失望:“我人太差了,我现在肯定没有什么希望……。”不用担心的,每个人都会有的。
就像阳光普照在水面上的时候,水面有一种光闪闪的涟漪,一直不断的动摇。我们的心也是不断的,有时候是不明显的分别念,有时候是比较明显的分别念,凡是这种动念不断的起现。这个让我们在很快的时间当中直接遮挡有点难,也不用遮挡。
很多修行法门当中讲,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一些动念,不用遮挡。当然这个如果稍微高一点,以前不是仲敦巴跟阿底峡尊者对话的时候,仲敦巴说产生一个分别念怎么办?阿底峡尊者说没事,这就是法身智慧。产生第二个分别念怎么办?阿底峡尊者说,这是第二种法身智慧。不断的这样生,生一百个分别念怎么办?阿底峡尊者说,没事,这是一百个法身。
当然我们如果认识,这些动念是法身智慧,无二无别。但是如果没有认识,那庸俗的贪心就是庸俗,它不叫法身智慧。庸俗的嗔恨心、庸俗的分别念,它不叫法身智慧,这个大家应该都是清楚的。如果我们认识它,确实这些动念对你也是不会有任何的损害。
所以像这些动念,一下子让我们遮挡的话,确实有困难的,一点动念都不会产生,有困难的。如果常年修禅定的这些人,他刚开始虽然很难,但最后会有。但对有些人来讲,这也有一些歧途。以前不是有些上师们的弟子,包括当时敦珠法王、意科喇嘛他们的有些弟子好长时间都是不用说话,也不用吃饭,好几个月都是安住。《藏密佛教史》里面的好像有个瑜伽士,他禅修时,他的头发里面有鸟巢,还有蜘蛛网这些,但是他还是入定,他没有起定。所以有些是真正的处于修行的禅定当中。
有一些是处于一种昏暗的寂止,这种寂止完全是处于阿赖耶当中,这种实际上并不是很好。以前有个别上师也是为了制止这种,让弟子不要继续修行。甚至有些修的可能有点偏差,一直处于一种寂止的昏暗当中,就让他暂时不能修法,好长时间让他发愿暂时不观修,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这里说我们修行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细微的分别念,你不用特别担心。就像水面那种光闪闪的动摇一样,分别念肯定是有的,这种你很难阻挡。
那你要阻挡的话,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心自然静下来:
不动静止水,光相了了现,
如是无动念,知源坦然住。
这个是我们真正的寂止观修方法。
就像一瓶水,水上面有浑浊,有浑浊的时候你不断去摇,那水永远都是浑浊的。其实水跟浑浊从本体上讲,它们永远不会在一起,水是水的微尘,浊它有土的微尘,或者是其他垢染的微尘,这两个微尘永远也不可能变成一体,不可能的。
但是你想让光明的水单独呈现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动摇,让它直接安住。慢慢慢慢的,水里面土的微尘比较重,就会慢慢沉淀,沉淀以后水尘已经清了,里面这些浊的微尘它沉下去了。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的心的本体跟烦恼,或者分别念的本体是决然不同的,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不清净的,本来清净的是阿赖耶和法身的本体。如果我们慢慢安住,让这些浊染的烦恼也好,分别念等,慢慢沉积,像云消于虚空一样,慢慢没有了。这个时候,呈现阿赖耶大圆镜智的本体,水和灰尘没有什么差别。
不动摇、静止的水,跟前面的涟漪一样,光相了了显,但是它不动摇。一点都不动,连一点微风都没有,虽然水面有一部分光芒,这个光芒基本上是没有。当然如果用细微的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任何一个禅定,它还是有动摇的,尤其是我们欲界细微的禅定,它还是有一种动摇,《上阿毗达摩》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同样的道理,心安住下来,无有动念,了解所有分别念的来源是心,除了这个以外没有更多的来源。这个分别念知道是心,心坦然安住的话,这就是寂止。
所以我们修寂止的时候,不用很多很多方法,就是让心慢慢的沉下来,所有的分别念不要跟随它,让它知道有一颗心,这颗心除了心脏以外应该没有什么别的地方。在这样的时候,在心当中稍微给它关注,让它安住下来,这叫坦然安住。
这种安住的方法,就像九种住心前面讲的一样,怎么讲呢?
依不忘本性,正念续无间,
观修的时候,你要有一个不忘本性的正知和正念。
修禅定最大的违缘有两个,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掉举是往外散,昏沉是往里内收,这两个是最大的障碍。
但是也有一些教言书当中分粗大的掉举和细微的掉举、粗大的昏沉和细微的昏沉。粗大的掉举,指完全离开了所缘的法。比如说观心,安住的时候根本不观心,我观外面的彩虹、云等这些方面去了,这叫做粗大的掉举。细微的掉举,虽然我没有离开,但是好像也并没有完全专注在观心上面,它还是有一种细微的分别念在那里。
昏沉的话,粗大的昏沉,本来我观心,在心上安住,但是却一直处于一种昏厥或者是酣睡状态,完全离开了观心的境界。细微的昏沉,虽然没有完全离开,但是也并没有住在这个上面。
其实观寂止的时候,前辈的很多大德也是在讲嘛,你观的时候虽然不要有明确的一个执着相,但是你的心应该是比较明清的状态,我们用语言来说可能这样吧。比如说我观佛像,我观佛像的时候,并不是在一种昏昧当中观佛像,也并不是特别清楚的往外面想,不是这样的。但是我关注的所缘佛像一直不离开,不离开的同时,我的内心应该很清楚、很清晰的,不是一种模模糊糊的状态。
所以观寂止也好,观胜观都是很重要的。有些修行好的人,不管是观什么都有效率。自己所观的观的清清楚楚,心也不会离开,也不会处于一种昏暗当中。如果观的清楚,时间越长效果越是很好,心完全可以堪能。
刚才讲了,禅定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这两个要值得注意。v
出现这些障碍,对治有两个,一个是正知,一个是正念。正知正念,修行人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讲《入行论》的时候,观菩提心的时候正知正念很重要的,今天我们讲寂止的时候,正知正念也很重要的。那怎么观?
依靠不忘本性的正知正念的相续不要间断。意思是说,我用心来观心的时候,我的那种状态不要忘,这个叫做正念。正知是自己经常去观察,当然这种观察不是特别明显的分别念,如果你产生一个很明显的分别念,那刚才寂止的状态已经丢了。你在不丢失、不忘失的情况下,也在守护着。
心是完全可以的,比如说眼睛看着前方,虽然没有看两边,但是对两边还是有基本的察觉,我看中间的时候,两边也同时守护着。
比如说我观佛像,观佛像的时候,一个是不忘观佛像的正念,但是它没有明显的分别念。还有不忘失的同时,是不是我的观察是对的?比如说一个人有两个摄像机,一个是主要的关注,一个旁边的摄像机也在摄,所以这两个摄像机,他一个人可以观得过来,可以同时关注。
同样的道理,我们观自己的心是不是安住,一个是不忘的正念,一个是了知的正知,这两个是修行的主要工具。修任何法这两个都很重要,观佛像也是一样的,观莲花生大士的像也是这样的,正知正念很重要的,如果不会观,那修行很难的。
所以这两个不离开的同时:
空朗住彼中,明了住彼中,
动念住彼中,巍然本赤裸,
所生住彼中,名谓明空动,
知而不追踪,自住平常心,
长期串习彼,寻伺抛自地。
刚才已经讲了,安住在正知正念不离开的情况下,观自己的心。有时候可能觉得已经是空朗朗了,已经空性了——因为你用心观心嘛,用心观心的时候,我现在的心好像处于一种“一切都是一无所有”的这种空朗朗的空性当中。
这个时候你不要去担心:“我的心跑到空性当中去了,让它马上回来。”不用这样。发现他在那里,让他安住在空当中,就像有些老人看小孩,小孩一会儿跑到石子里面去玩,一会儿到河边去玩,一会儿到花园里面去玩,一会儿骑着大象,一会儿骑着小牦牛,这样的时候,老人他也没有特别去执着,或者说你们不要去,回来。没有这样的,只要大的方面不丢,小孩还是在视野当中。
观寂止就是这样的。你观自己的心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它在空朗朗的一个状态当中,你就让心安住在那里。有时候好像心已经是明明了了的一种光明的境界,当然这种光明不是如来藏最高的这种光明,刚才前面的空也不是我们中观里面最高的空性。如果处于明的状态当中的话,就在明的状态当中让它安住。
如果你的心开始起心动念,你正好发现——本来心安住着,但是你看到心开始动念,动念时候让他在动念当中安住,不用“不能产生动念,马上回来回来。”不用这样的。
有时候它有一种巍然、本然、赤裸,当然这里的赤裸不是我们大圆满里面讲的那种很高的赤裸裸的觉性,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巍然、本然、赤裸是比较明了的,心有一种它自己本来的状态,这个时候也是安住在那里。
“所生住彼中”,所产生的任何状态,你就在那里安住。
“名谓明空动,知而不追踪,”凡是我们所谓明的状态也好,空的状态也好,动的状态也好,所有的这些状态,你明明知道,但是你不要跟踪它。
这个在修寂止的时候是很重要的。我不是讲的吗?有些老人看那些小孩在那里玩,老人拿着拐杖,说你过来过来,跟着小孩跑。这个没有必要。在你的视野当中已经关注他就可以了。心在明的状态、空的状态、动的状态,赤裸裸的状态,或者是其他的状态,就在那个当中安住。
可能很多人以前都不一定懂,这次麦彭仁波切给大家讲了,大家也不用担心:“我可能修行偏了,没办法修啊。”心不用紧张,也不用特别的放松,什么都不管,也不是,去除堕入两边。心处于很放松、很清净、很自然的状态,但是在自然当中也并不是没有原则,还是有原则,原则是什么呢?在任何状态下让它在那里安住,像小孩,只要远的地方不去都可以。如果这样可以,那跑也跑不了,因为都是在你的视野当中。
但在这里有一个要求,并不是让你也产生分别念——心产生分别念,我也产生分别念。其实没有两种心,但是你在观察的时候确实也是有,没有修行的人可能无所谓,不知道,怎么会一个人有两颗心,一个像小孩一样的心,一个像老人一样的心,哪里有这样的?但是真正修行的时候会有。老人一样的心不能有太大的分别念,从远远的地方关注,不是接近,应该是从远方来关注,像老人从大的方面来关注。以前我们放牦牛的时候,只要在这个山沟里面,我们都不管了。那些牛群,玩也好,睡也好,动也好,但是它出了这里,那我们把它弄回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在这样的光明空性、起心动念的时候,你不要跟随他,跟随他不行的。比如说光明,你也想:“这是光明,这是光性。”这样一直执着它,那你的寂止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你知而不随,“自住平常心”,我们禅宗当中经常讲平常心,寂止当中也是这样的,自然安住于平常的心。
这样长期的去串习、修行的话,不需要的、像糠秕一样的寻伺分别念,自然而然抛弃到自己的本地去了。
我们这些粗大的起心动念、分别念,它自然而然跑开了。真正的心的本来的面目,像水自然安住的时候,它的澄清部分自然现出来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窍诀。
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看看能不能修一下?麦彭仁波切的这个不知道我讲的清楚没有?翻译上应该没有大的错误吧?只不过五个字稍微难懂一点,但讲完了以后,大家应该是明白的。明白了道理以后,大家还是应该要记住。不然今天讲的时候:“确实我修寂止没有什么不会的。”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忘的一干二净了。
所以我们字面上跟大家这样介绍,这个寂止修法很重要。也确实,这样修行大家也是没有什么不会的,不然我们有些人,可能有些人修的太高了,修寂止的时候一直是修到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直断要诀当中去了。有些人好像稍微产生一点光明的动念也好,或者说是空性的念头也好,这个时候又担心。
九住心前面的部分还是比较重要,先安住,如果产生分别念,再次去观察,让它回来,安住在你心的境界当中。或者刚才讲的一样,在明当中让它安住。不论它在哪里,只要你发现的时候,继续在那里慢慢安住。然后又观想,让它在那里又慢慢的安住,这样的话,不清净的分别念就跑去自己的地方了。
这是我们寂止的修法。
今天讲到这里。
——————
[1] 《发起殊胜志乐经讲解5》: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老狗吐金”,他把自己比喻成老狗,他所说的大圆满法,像纯金一样珍贵。“外观远处百种法,不如唯观内心胜。”
[2] 《大乘义章经》远法师撰,第13卷:“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
[3]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20卷)》:“心不在内外,心亦无所有,妄取故有法,不取则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