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显句论
月称菩萨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第一课
梵语:莫拉玛雅达莫嘎哲德札三那巴达那玛
藏语:哦玛匝为追巴策萨瓦
汉语:中观根本慧论释·显句论
今天学习《中论》的解释《显句论》,边讲《显句论》边念《中论》的颂词,打算用三节课给大家讲,之后讲《盂兰盆经》。先念一遍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传承。
这个《显句论》是正式出版的。这边还有几本书,这本是波兰语翻译的《不忘》,如果懂波兰语的可以给。这本是意大利语《不忘》,懂意大利语的也可以给。这本是汉文《显句论》,如果懂汉语的可以给。(众笑)。这本是藏文《中观根本慧论》。
我先说一下这次讲《显句论》的缘起。
《显句论》是月称菩萨解释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究竟密意的一部论著。
所谓的中观是什么?般若思想、空性见解,是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醍醐。这样的核心法门,如果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浩如烟海。
像《般若经》光是藏文的《般若经》,就有十二函,特别多。归纳起来,就是《般若摄颂》《心经》这些。
这样的般若思想,如果想通过理证、因明的推理来世人讲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中论》,龙猛菩萨无上的智慧是依《中论》来解说的。
也许 有些人不知道《中论》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其实《中论》最根本的意思是佛陀所讲到的空性意义,依靠一种不得不承认的、坚不可摧的理论来给世人非常明确地解说,这种理论就是《中观根本慧论》。《中观根本慧论》唯一、最好的、最权威的解释者就是月称论师。
月称论师造了两部论来诠释《中观根本慧论》:一部是《入中论》,从意义方面阐释;另一部是从词义方面解释,即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这部《显句论》。
《显句论》在藏传佛教中特别受重视。不管是在造论、辩论场合、讲中观思想,在任何场所中只要一提到中观思想,所有研究和学习中观的高僧大德、智者、学者们都非常非常重视这部论典。
这部论我大概在十几、二十年前一直都很想翻译。最开始大概是1988年,那年法王去北京时,我没去,在学院讲中观。那时候我参考了《显句论》,那个时候觉得比较好懂,但翻译的时候又觉得有些地方很难懂。后来,法王如意宝讲了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期间,我也很想翻译《显句论》,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但是因为各种琐事缠绕,一直没有实现。之后,我看到有个别法师翻译了,但是文字比较古。所以觉得如果我自己有机会翻译一遍会比较好。
你们今天拿到的这本书,看起来只有三百多页,很简单。如果字比较大一点,应该有五六百页。但是出版社的要求如此,把字压缩得比较小。你们可能认为:很简单,一本书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对我而言,我还是坚持了很长时间。
刚开始翻译是2011年,一直到2013年,两年时间里,翻译完了二十七品中的前二十一品,忘了当时是什么原因,搁置了一段时间。
2016年,从二十二品开始翻译,当年完成了初稿。
2017年,对照藏文做了第一次校对;
2018年,依照前面部分一些不同的推理方法,有些很难懂的地方,有些参考其它版本做了第二次校对;
2019年第三次校稿,最终于年底完成;
2020年交给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审定得很严格,如果翻译的水平没有达到要求,不予出版。而且,出版过程中的很多反馈也很严格。书前面本来有一个译序,但现在有些书里有,有些则没有。
整个《显句论》的翻译经过八个春秋。从2011年到现在这么长时间当中,我一直在努力。
以前自己也讲过、学过、辅导过,当时觉得不那么难。法王如意宝传讲时,我全都辅导过;后来自己在学院当中也讲过一次《中论》颂词,当时也引用了《显句论》,现在的《中论》讲记里有记录。
《显句论》是按照印度论典的风格进行撰著的,跟藏地的论典风格不同,没有科判,其中有些比喻、前后词之间很难有关联……有各种情况。所以在藏地,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敢讲印度论师的论典。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别难懂的词句、推理,我就在日记里用各种比喻来形容,有时候比喻成好像挖地时遇到了一个大磐石,有时候比喻成好像过路的时候前面塌方了一样。
有一次,慈诚罗珠堪布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翻译,他问翻译什么,我说《显句论》。他说:浪费时间,这么深的论典谁学?没有人学——给我泼冷水。呵呵~
无论怎样,有人学习也好,没人学习也好,我自己算是比较满意。以前有些译师是奉皇帝和君主的诏请而翻译(奉诏译),有些是因有人黄金白银请求而翻译,于我而言这些都没有,只是以前有些堪布、堪姆让我翻译,因为我经常引用《显句论》的一些教证。不过,那天我想了一下,现在有些人已经死了,有些人已经不在学院了。不过,这本书问世时,你们当中有一些希求者能看到,也算是比较幸运,也是一种特殊的缘份。
现在对我而言,圆满了很多年前的一个梦,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不一定能完成,没有护法神的保护和加持也很难完成。不管怎么样,一般世间人造了一部论、写了一本书、翻译了一本书,会专门搞一些发行签售活动,今天也算如此吧。虽然现在不像以前一样,网络上也没有直播,我就如同是以前辉煌成功的、后来生意垮掉倒闭的一个大老板,在一个角落里跟大家分享这样的思想。但也还算可以,后来者有缘听、学时,应该没有大的差别,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加持和利益。
这次要怎么学习《显句论》呢?
原来翻译的过程当中,自己觉得:如果以后能讲一遍应该很好——我这样想过好多次。但现在跟以前不同,没办法一字一句地讲,一方面自己年岁越来越接近死亡,另一方面,外面的环境跟以往越来越不同,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
我那天回顾自己的人生,以前我们好像觉得,圆满讲闻大经大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里里外外的各种因缘与以前不同。也可以保留这种发心,以后如果有因缘,就全部讲。但现在暂时以略讲的方式给大家传授《显句论》。
我也没有《显句论》的文句传承,只有《中论》的传承。我询问过我得过法的堪布,他们也都没有《显句论》的传承。以后可以求一个传承,再说吧。
这次准备通过三天的时间讲《显句论》。讲的方式:我是想每一品当中给大家介绍有代表性的个别颂词,作为一个归纳。
这部论在讲什么?
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的人都非常清楚、明白这部论说的是什么。但没有学过的人可能云里雾里,甚至产生邪见:连因果、佛菩萨、时间都不承认,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会有这样的分别念。但是不要紧,初学者有什么样的怀疑、邪见都可以。正因为有这样的邪知邪见,所以我们才需要长期闻思。
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与当前世界上所有大大小小的宗教思想有不共之处。哪些不共之处呢?两个方面:一个是悲心,一个是智慧——这叫做智悲双运。
悲心方面有什么特点呢?大乘佛教的大悲心: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凡是有生命的众生都要保护,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的生命。这样非常伟大的思想,如今在任何宗教中几乎是没有的。有些宗教虽然有慈心、有悲心,但只是对与自己相同的宗派、相同的人类,范围非常小,而且深度也比不上佛教所讲的大悲心。我们可以非常大胆地、非常勇敢地跟世人说大悲心的伟大之处。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观思想,也就是般若智慧,完全按照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智慧来抉择:所有万事万物的法,在世俗当中有显现不灭的现相,但是在胜义当中,一切的一切都了不可得,远离四边八戏。这样的智慧在任何宗教、任何思想中也是很难以寻觅、很难以得到的。
这样的真理是不是万事万物的真相呢?的确是。任何一个讲法尔理的人、讲事物客观规律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中观思想,并不是以我们的信仰为主,并不是因为是佛陀说的、是我们佛教的思想才去信受。
以前讲《中论》时多次提醒过大家,对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确实很有必要讲这样的中观思想:佛教讲“一切皆空”,并不是口头上空,实际上就是空——我们可以来分析空的道理。
悲心方面的伟大之处,可以依据《入菩萨行论》等主要宣说大悲思想的大乘论典来了知;空性方面的论典也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中观根本慧论》,而要解释《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论师的观点是最权威、最全面的。
今天一起学习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可以说是非常荣幸。哪怕对中观思想有个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毁坏三有之根。
如《四百论》中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一般没有福报的人,连对中观的一个合理怀疑都不会产生。如果对此空性法门产生一个合理的怀疑:应该是空性吧?一切应该是了不可得吧?如果你产生这样的心,那将来不会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这样的中观思想是真正以理来抉择的。在座的各位,不要整天光念观音心咒,讲发财、功德等,如果真正懂得了佛陀密意的人不容易被世间的邪知邪念所转。
所以,希望你们闻思的人,比如你在这里呆五年,能够把《中观根本慧论》学得非常透。不是只会讲:“法师这样说的”,听说“月称论师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是你发自内心对中观有真正感悟,对来世来讲,这样的功德非常大。
《中观四百论》当中也讲过,对空性道理有所了知,即便没有通达,也不会流转,就像定业一样,依靠空性终究会解脱。像这样的很多功德,大家应该清楚。我想学习中观,对很多人来讲应该很重要。
今天我是不是讲得太多了?讲得又多又快的话,那些翻译的人特别头痛。
接下来我先念一遍偈颂,遇到重要的偈颂时再讲一讲,一起来学习。
《中论》最开始有个顶礼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是《中观根本慧论》的核心意义,也是顶礼句。
我们要懂得中观的思想其实就是远离八边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样的因缘法门其实是佛陀宣说的。佛陀所宣说的这种道理在任何的一个外道的和世间人的理论当中是没有的,它是能熄灭一切戏论的,一切分别的,这么一个非常殊胜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如今在整个世界中是没有谁能宣说的,可以说从古到今,这一点我们佛教徒还是好好的思考一下。这个偈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先顶礼释迦摩尼佛,为什么顶礼呢?
因为我们的“偶像”所说的这种智慧是万事万物的真相,一旦通达了它的话,人世间的一切痛苦都会熄灭,同时也会让我们获得最殊胜的解脱。所以《显句论》当中把这个颂词讲的时候主要是从缘起法来讲的,因为这个缘起法从印度的梵语结合起来,然后讲如何远离一切戏论。
这样的缘起法,就像宗喀巴大师《缘起赞》所讲的一样,其他任何理论家、思想家谁都无法宣说。如今全世界有这么多科学家、思想家,但是真正万事万物的真相、不来不去的道理谁能宣说呢?我们并不是因为是我们的佛陀才赞叹,而是站在非常公正的角度,这一点想一想就知道。所以赞叹佛陀的原因是这样的。
第一品是观因缘品,每一品中给大家讲一两个代表性的颂词。
这一品在《中论》当中很重要。刚才讲不生不灭,这里讲:万法要产生,一定要依靠因缘产生,但是一切因和缘都不成立,二因四缘等一切因缘不成,为何不成呢?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个偈颂很重要,《中论》全论可以依此偈颂来解释:
一切万法不是自生的,如果是自生则有无穷的过失;
如果从他生,则火焰当中也能产生黑暗了;
如果是无因而生,那会有“一切当中产生一切”的过失;
如果自他共同而产生,那上面所讲到的过失全部都有。
讲到这个解释的时候《显句论》中讲了很多不共中观的推理方法。
以前我们也学过包括比如金刚屑因、离一多因、有无生因,尤其讲过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如果懂得这些《显句论》的这部文字就比较好懂,这部分是比较难懂的一处,你们下来过后可能《显句论》自宗讲的也比较多一点。
以前我们学过月称论师中观六论当中的《回争论》,如果学的比较好,这个地方也会比较好懂。
所以我们要研究中观,真的自己要懂得,不仅仅是懂得,自己要真正产生一种定解很重要。
那天我去学校看了一下,老师在讲、学生在学,但是大家好像都是糊里糊涂、好像也是似懂非懂;如果说真的懂的话,又这个也没懂,那个也没有懂。
其实真正学习经典和论典时,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一定要分清楚。这个偈颂我完全明白,不依靠他人,可以依靠自力来给别人讲。这样很重要。
否则每天早晨六点钟就起来听课,很痛苦,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样不行。哪怕能很好地记住一个偈颂里面的思想这很重要。
第二品主要讲观察来去。
主要讲来和去,我们经常说“你去给我取个包裹”“你去给我拿个东西”。世间当中大家认为去肯定是有的,但去是不存在的。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这个偈颂很著名,大家应该记住。意思是什么呢?所谓的去,只不过是世俗当中的一种说法而已。为什么只是说法呢?
因为去,如果是已经过去了的话,已经灭完了;如果你还没有去,未来还没有产生,也没有所谓的去。
别人说已去的已经没有了,已经灭完了;没有去的,“未去”还没有去也可以说他不存在;但是正在去应该是有的。比如说,我现在从经堂里正在去,这个应该有,因为我正在去,我自己能感觉得到“我正在去”。
那么除了去和不去以外,哪里有一个“正在去”,这个是不存在的。这个道理,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怎么没有“去”呢?应该是有的。其实这个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实际上真正的“去”是没有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如果“去”真实存在,那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当中应该有。刚才分析,“已去”已经过去了,就像死完了一样;“未去”还没有产生,就像明天的法一样,如石女的儿子一般没有差别;
那“正在去”......我记得《显句论》有这个比喻:比如我们走路的时候用脚抬起来,脚的前部分接触在路上,后脚跟还没有落地,我们会认为是正在去。那接触了地的地方已经去完了,已经过去了;然后脚后跟还没有落地,因为还没有落地就叫还没有去。
所以,一只脚在这上面有“去”和“不去”的两个动作存在,其中你“正在去”是什么呢?如果是中间一部分。以过去和未来来分析,“中间”这个时间根本找不到的。
如果你说“正在去”,一个模模糊糊的一个概念:“现在正在去”。
最后分析的时候,我跨一步的时候,还没有第二步的时候分析
以时间也可以分析、刚才的未来过去也可以分析、空间也可以分析。
你的脚,比如两百个微尘,脚后跟也是两百个微尘,那你现在去的是中间的那个吗?
这样分析的时候,到底是过去“去”附近的微尘是什么样?中间的“去”到底是怎么样?
所谓的中间也是用时间来分的,如果用时间来分,所谓“现在正在去”是一秒钟,那这个一秒我们又可以分为一秒等于一百个毫秒,还有微秒,还有秒秒,秒秒好像是很细很细的最细的两百亿分之一吧。这样用时间来分析,你所谓的现在去是真的找不到。
所以说,过去去不可得,未来去不可得,现在去更不可得。
如果“去”没有,吃饭的“吃”也是没有的,然后讲经说法的“说”也是没有的,所有的名言全是假的。
原来有位老师说:“我不是唬你的哦,我说的是真的哦。”我们说的推理也不是欺骗人的,用智慧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进行观察,“去”没办法成立,“来”也没办法成立。同样的道理,现有的所有的动词都可依此类推。
确实,如果“去”变成空性,依此可以找到很多法在胜义当中是不可得的。这叫做中观证悟了,知道吗?等会你不要说“我要回去了”。(众笑)
这是第二品,今天我要一直讲到九品。下面开始讲《显句论》第三品。
第三品是观六情品。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六情,实际上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六根的意思。意思是说,见者不成立,所见和一切也不成立。大家都知道依靠五根来取受境,认为是实有的,实际上这也是不可得的。
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
这也是一个代表性的颂词,很重要。
意思就是说:我们用中观的推理来观察的时候,实际上眼、耳、鼻、舌、心也好,眼不能见自己的本体,如果连自己的本体都不能见,为什么说能见到其他的事物呢?
为什么这么讲呢?下面用火等很多来比喻,本论中有详细的说明。
意思就是说世间当中所谓的“见”是不存在的。
如果“见”真正存在,那应该能见到自己。
如果是实有,自己都不能见,说见到对境,那这就是虚假的。
因为这种见不是真正的能见,他只能见到部分,只能因缘具足的时候显现而已,这种显现称之为“见”而已,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见”。
如果能见,连自己也能见,如果自己都不能见,那“见”的实体根本无法成立。
以这样的推理,眼耳鼻舌等其他的六境都一一地破除。众生所谓的“眼见为实”,有见者、闻者、听者、品尝者。名言中是有的,但是以这种推理方式观察的时候,“见”、“不见”都是无法可得,这样的道理通过这一品可以完全明白。
在世俗中虽然有:“我见你,我见到真相,或者我见到外面的事物,瓶子、柱子等等”这样的说法。
但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一切都得不到,因为“见”的本体不存在,都是观待安立而已。
第三品讲完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是可以啊!很有成功感。《中论》马上学完了,人家问你:学了什么。你说:中观《显句论》已经学完了。有些人两年一部论典都讲不完,而我们两天就讲完了。
下面第四品讲五蕴(阴)品。
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
是则不成过,俱同于彼疑。
意思是:如果有人以各种问难,各种问题,说不是空性的,跟我们说过失。尤其有实宗,外道等,他们用各种理论来讲,包括前面讲到的色法、色法以外的声、香、味、触,认为这些法一个个都存在,不是空性的。
如果说不是空性的,他要举出确凿的比喻或者意义,如果每一个意义,我们再次分析的时候根本就不成一个过失,等同于他“能立所立等同”来驳斥。
所以,别人如果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那就问他:怎么说不是空性呢?比如,他说色法不是空性。那色法怎么不是空性呢?色法不是空性的,我亲自听到的声音一样的。那声音也是空性的。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给他一一回答,所有的观点可以一一推翻。
这一品主要讲五蕴皆空的道理,已经抉择。这是第四品。
第五品是观六界(六种)品。
《中论》当中实际上是大种,六界也可以说,地水火风四界,虚空叫做五界,五界也可以说,或者叫五种,五大种品。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前面用虚空的法相进行观察,虚空是没有法相,地、水、火、风也是没有的,所以,五大、五界也像虚空一样,智慧浅薄的人不一定知道。智慧浅薄的人认为:这些法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这两个相是一直不能离开。实际上这种人根本不能见到“熄灭一切”这样安隐的见解。安隐的这种见解根本没有办法得到。
他这里也引用了不同的圣教来说明。
我们要懂得前面讲的五根不存在,五蕴也不存在,五大种,对境、万事万物起源的元素——地、水、火、风、虚空实际上也是了不可得,只不过智慧浅薄的人接受不了,他认为要么是“单空”,要么是“实有的存在”。这种人始终见不到万法的真相。
这是讲到的第五品。
第六品是观染染者品,观察贪欲。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这里观察贪欲,主要讲是贪心和贪心者。贪心和贪心者用中观智慧观察同一个时间是具足还是不具足、这两个是接触还是不接触、是他体还是一体?
这样来观察时,比如我对某个地方产生贪心,我作为一个补特伽罗和它两个之间是和合还是不和合?和合不成立。
如果我变成贪者,那就没办法贪了。因为,我都已经是贪心了,除此之外没有贪心了,那怎么对对境产生贪心呢?没有办法的。
如果不和合,贪者和贪心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观察时,实际上贪心也是不成立的。
我记得《维摩诘经》中讲到有两个比丘破戒了,当时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呵责他们,维摩诘居士看到了说:没事,我给他们讲贪和贪心不产生的这种道理。然后讲了贪和贪心没有实体的道理,这两个破戒比丘都已经获得了解脱。
我们这里讲,世间当中、声闻乘对于这种贪心认为是非常严重的,如果真正懂得贪心的本性,贪心也是无离无合的。
这一品主要是以法相的方式来观察贪心不成立,如果贪心不成立,诸法也如是,和合不和合也是不成立的。如果一个法已经成立无有实体,其他的法也根本不可能成立的。这是《显句论》中经常引用最主要的,如果证悟一法空,其他的法可以以此类推。
这是第六品,今天我们讲到第九品就可以。中观是比较难懂的,如果不懂,你们睡觉也可以,没关系。
第七品是观三相品。
这一品主要讲有为法的法相生住灭,生不成立,住也可能,不也不可能,这一品也很重要。
首先讲到生,然后是灭。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这个我也经常引用,有为法不成立,无为法实际也不成立。
有为法是什么样的呢?像因缘积聚的幻化、梦、亁闼婆城一样,所有万事万物的生、住、灭跟他的法相一模一样。
以前我很多次提到这个教证,对我个人而言收获很大,通过这个颂词自己有不同的感悟。
我们会觉得生住灭肯定存在的,但是如果把这一品懂了,生也不存在、住也不存在、灭也不存在,真正的空性可能接近证悟了。
这是第七品已经讲完了,还有两品。
下面讲第八观作作者品,
我们经常说造作者,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是造作者,造作者也不成立的意思。这一品中主要是作者和作业,
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
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
意思是说,因为有业的原因而有作者。比如有杀生的业,就会有杀生者。因为作者的原因而有业,作者与业二者互相观待而成立的。除了一个观待假立的法以外没有一个其他的真实实体。作者品主要讲名言显现中:更无有余事。
名言中假立的造作者有没有呢?这个是有的。
除了这个以外,真正可以堪忍、经得起观察的作者、作业没有。
我们经常说:我在做作业。
那业和作者两个有什么样的关系?其实互相都观待的。
如果业不成立作业的作者也不可能成立。如果作者不成立,业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作者和业从自体上观察,一个个都不成立。
如果不成,互相观待也不成,那作者怎么成立呢?就不能成立。
有些人认为那是不是造作者已经不成立了?我杀生也没有过失?也不是这样的。
名言中肯定有过失,但实际中善恶也是不成立,造善业者和造恶业者也是不成立,在空性面前一无所得。
那是不是我们都可以随便造业呢?其实也不一定的。
因为,迷幻的这种现相还没有结束前,造业还是对你有损害,造善对你有利。因果的规律大家应该要明白的。
今天的最后一品。
第九品观本住品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
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
以前我们也经常引用过,本住品主要观察人我。
本住“我”是不存在,如果“我”不存在,依靠“我”的法也不存在,因为“我”和“法”是互相观立,依靠“法”知道有“人我”,然后依靠“人”而知道有“法”。如果离开了法以后哪有人我,离开了人以后哪有法。
这一点如果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不一定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很重要的,每一个观点真正深入其中,能焚烧自己实执的木柴,全部烧尽无余。
月称论师的公案当中:有一次月称论师在森林当中修行的时候,突然森林起火了,有些对月称论师有信心的人很担心他,就要去救他。对他没有信心的人就看热闹,就看月称论师很出名,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就出现帝释天女就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因为月称论师是已经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大菩萨,而且他对四大皆空的道理完全通达无余,火不会烧他,水不会溺他。
这样一说大家都看着,最后确实是月称论师周围的木柴、石头都已经烧尽无余,但月称论师一点伤害也没有。
最后月称论师也说到:我的阿阇梨根本上师龙猛菩萨依靠无生智慧的火能焚烧执著的信财,同样,我的大阿阇梨月护论师也是这样的,我也是现在安住在无生无灭的虚空境界当中,无生的智慧火烧尽一切执著的信财,他得到的境界如虚空一样。(今天我有点害怕你们时间太长了,我的那些翻译们今天肯定不高兴,因为我说的比较快。)
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人我的空性、法我的空性,这样的无生智慧对所有的万法都可以通达远离四边八戏。
这两个之间的关系也是以观待而产生,除此之外根本不会有。
本住品已经圆满。从一品到九品都已经讲完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