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母 经
《父母经》
索达吉堪布传讲2019.05.22
(上师念藏文传承)
今天我们讲《父母经》。藏文当中有《父母经》,比较短,而且我也有传承。我先给大家念了传承,然后再介绍一下《父母经》的大概内容。虽然这个内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清楚,但我们一起学习一下也是有必要的,所以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今天的听众,我相信有些可能父母已经离开人间了,有些应该还健在。不管怎么样,没有父母的人今天的场合当中应该是没有的——每一个人都有父母,对吧?那么每个人说到父母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感受,“我的父母如是如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是什么样,有很多画面会显现在自己的眼前;如果不在世,那回忆就更多一些。父母在世的话,有些有机会经常在父母身边照顾、承侍、恭敬、供养、孝顺,有这样的机会。
有些人可能是出家的原因、不在父母身边的原因,可能没有特别能做到孝顺的事。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从广义上讲,老母有情、所有的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也值得恭敬、尊重。从根本意义上讲,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应该有报恩的心、知恩的心、感恩的心,这样才是合理的。
现在整个社会的状况,可以说很多人对父母不是特别重视。尤其现在受到西方文化的一些冲击,许多年轻人经常开口闭口都说一些父母的过失:父母不如我们这一代、父母的文化不高、他们搞不懂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状况,等等。很多人经常说父母的一些不良之处,我看过一些年轻人聚会,聚会的时候,年轻人经常会讲起什么呢?“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西方如何如何;以后我如何创业;我父母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前途,他们没有什么知识,根本不如我们……”说话的时候好像把父母不放在眼里的,是这样的一种表情。
当然某种意义上可能确实父母不一定懂现在的知识。现在我们这里很多的年轻人,从小比如一些电子设备,什么手机也好、电脑也好,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些机器,父母可能连名称和操作一点都不懂。但不一定就是他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因为我们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如果我们的父母也是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成长,也许他们会超过我们。
我自己都是这样想的,比如像我的父母,确实文化程度的话,他们不懂汉语,汉字一个也不认识,藏文字也一个都不认识,会藏语但是不会藏文。但是有些方面我觉得我不如父母,他们内心当中的淳朴也好、爱也好,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我想我们每个人应该对父母有报恩之心。
尤其父母在世的时候,大家应该有一种感恩之心,否则不知不觉当中父母离开了,离开之后自己会有一种很难以想象的心情。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经常会让我们想起父母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或者早年的时候对我们的关爱和呵护,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的。一旦父母离开,你想寻找他的足迹有些时候是没办法的。
前段时间母亲节的时候,我发了两个微博。一个是,我说出世间而言,佛陀是我们的应供处、礼敬处;世间当中应该是我们的父母。点击率比较高,好像140多万还是多少个阅读的。后来当天的时候,想起我父母他们两个一起照过一张相,大概是1993年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我父亲唯一的一张照片,到目前为止我就只有这张照片。是我跟法王如意宝一起去美国的那一年,我们夏天去的美国,那个时候父母准备到居士林来,当时我母亲还没有出家,上来的时候留下了这张照片。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时候好像自己都想不起来了,前几年我就想,我父亲到底是……因为他是1995年死的,时间比较久一点了,虽然自己有一些画面,但有时候好像想不起来。去年才找到一张,然后我就翻印了几张,配了相框给我的三个妹妹和弟弟,让他们保存,这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一张我们父母的照片。母亲的照片好像有一些,是后来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拍了一些,父亲的照片就没有。然后我就给了我的妹妹弟弟他们,刚开始他们哭得很厉害,后来好像也没啥,还可以。
所以今天我宣讲《父母经》,一方面自己也是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你们也应该用这种心来听。当然今天这堂课字面内容应该是很简单的,我们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的心态,如果父母在世的话,你对父母有没有感恩之心?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确确实实像一个老鼠的尸体一样——我这样比喻好不好?然后父母不让我们腐烂,不让我们饿死,不让我们冻死,每天都是不断地呵护,一直各种各样的辛勤,最后让我们长大成人。
现在有些人好像对父母真的特别嗤之以鼻,那样的话,从人世间角度来讲,你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不是像现在这么强壮、这么庄严的人,如果没有父母,我们可能早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大家应该有一种感恩心来听受,希望以后……因为这个经很短,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有了这个传承,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应该给别人也讲一讲这个《父母经》。
孝顺父母,汉地的话,孔孟之道当中非常重视,我们佛教当中也是如此。前一段我们刚刚讲完《善生经》,大家心里也应该有一些变化。我们现在教育有时候看来是比较奇怪的,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自已好像很了不起,口口声声说父母怎么怎么不懂,“我是有逆反的,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真正想逆反的话,像释迦牟尼佛那样逆反还可以的。释迦牟尼佛是寻找真理,真正与我们世间当中轮回生死的道完全相反,我们人间觉得快乐的,释迦牟尼佛认为人生皆苦,是苦集灭道的这种道理。有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最伟大的逆反者就是释迦牟尼佛。
可是我们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他自己也没有什么道理,从小可能跟有些人已经习惯了,“我就是这种个性!”然后自己愚昧莽撞,这样不是很好的。
我们人世间当中,虽然很多人对父母嗤之以鼻,甚至不理不睬,甚至有些人杀父母,这种现象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如果没有的话,就不可能有五无间罪,当时也有阿阇世王为主的很多很多的这种现象;但是现在,尤其是我们作为佛教徒的话,我们先不说度化天下无边无际的老母有情……有些人度其他有情还是很重要的,发菩提心的时候观想什么什么,但自己跟父母的关系都非常不好。真正一个菩萨,可能先度自己身边父母为主的,然后再度其他无始以来当过父母的这些众生,这样可能比较合理。
梵语:布哲玛哲色札
藏语:帕蜜多
汉语:父母经
顶礼一切佛菩萨!
《父母经》梵语当中叫 “布哲玛哲色札”,藏文当中是“帕蜜多”,汉文叫“父母经”。然后顶礼的是“一切诸佛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佛与声闻僧众住于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藏文中应该有个“祇树”,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可能我们学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好像以前也讲过。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贤愚经》里面有宣说。
给孤独是一个长者的名字,祇树是一个太子的名字,这两个人的名字变成了这个地方的名字,也就是佛陀当时精舍的名字。它的来历的话,给孤独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爱布施、特别富裕的一个长者。他经常布施一些孤寡老人、孤独的人、可怜的人、无依怙的人,后来很多人都给他取名为“给孤独”,因为他经常给予布施。
他本来是舍卫城那边的,然后有一次到王舍城。到王舍城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了佛的名字,第一次有机会见到佛陀。本来好像是他的儿子要娶妻,所以出国到了那里,结果在那里遇到了佛陀。第一次见到佛陀之后,对佛产生了极大的欢喜心,他心里想:如果佛陀到我们舍卫城来的话多好啊!然后他在佛陀面前请求:“您能不能到我们国家舍卫城去?”当时佛陀说,我们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如果有一些精舍的话我就可以去——可能当时没有精舍的话也不太方便吧,包括晚上住宿这些。后来给孤独说:“这个我来供养,没有任何问题,您可以给我派一个您的声闻弟子。”佛陀当时考虑舍利子本来也是舍卫城那边来的,那里婆罗门非常多,而且婆罗门的邪见也重,然后他就安排舍利弗跟给孤独一起去了舍卫城。
到了舍卫城之后准备建造精舍,就去看场地。当时舍利弗到处去看,最后看到祁陀的精舍觉得非常好。一是它的环境很优美,二是离城市不太远。如果太远的话化缘不方便;也不太近,太近的话特别嘈杂。这是一个祁陀王子的花园,当时给孤独很想把它买下来,那个王子就偏要高价。也许他是故意的吧,他说:“如果你要买的话,要把我整个花园全部铺满黄金才可以卖给你。”
给孤独很有信心,他从他的仓库里面取出金子,然后铺满整个花园。好像还有一块没有铺完的时候,那个王子因为他的行为也对佛产生了信心。他说:“后面的部分你不用给我补了,加上里面的这些树,我们一起供养佛陀吧。”所以后来这个花园的名字就叫做祁陀给孤独园,也就是他们两个的人名最后变成了花园的名字。
其实那个地方算是比较大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我们也去过,法王在那里也停留了。因为当时我们去朝山的整个时间比较短,虽然每一个地方都很想呆一段时间,但是没办法,走马观花似的,好像我们利用一个礼拜把整个四大圣地都朝了。所以还是有点遗憾,下一次准备慢慢地每一个地方呆的时间长一点……那个地方还是很好的。
后来佛陀在那里建了精舍,这个大家也清楚。外道六师听说佛在那里建了精舍就非常不高兴,他们告诉国王说一定要跟佛教徒辩论,“如果他们辩赢了的话,我们可以让他们在这里建精舍;如果辩输了的话,那就不让他们待在这里。”这个时候给孤独特别担心,但是舍利子说没有任何问题,“整个阎浮提遍满外道六师,我一个汗毛孔也不会动摇,你不用担心。”给孤独放下心来。
过了七天,他们辩论的时间就要到了。舍利弗去之前在树下发了一个愿,他说:“如果我往昔有供养父母和沙门、婆罗门的广大功德资粮的话,希望我到了辩论场所的时候,他们所有的人都向我敬礼。”他发了这个愿,依靠这种谛实力,第二天真正到了辩论场的时候,所有的外道六师还有他们的眷属共三个亿吧——具体数目不知道,反正特别多的人看到舍利子庄严身相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心服口服,马上全部向他顶礼。最后外道这些人,包括六师以及他们的徒弟,全部都皈依了舍利弗。
我记得是《贤愚经》里面有这个故事,以前好像是讲《金刚经》的时候也讲过。
所以这个精舍,就是佛陀当时住的地方。
世尊告言: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梵天。
然后佛告诉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如果心恭敬,身体孝养,也就是经常对他们供养、承侍——做各种承侍父母的事情,下面会讲,这样的话,彼等在家人具足梵天。
这个人的家里对父母特别好的话,他的家里会有梵天。因为当时印度供梵天、供帝释、供天尊的比较多,所以这也是一种比喻或者是一种意义吧。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供天主、供上帝、供道教的各种什么圣尊,实际上你只要供养、承侍、敬养父母的话,那说明你家里已经具足了这个应供处。
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梵天故。
这是为什么呢?佛告诉诸比丘,父母从道理上讲,实际上具有梵天的功德。因为梵天引导世人,让世人获得快乐,满足一切所愿,遣除一切障碍等等。梵天,或者说天尊、善天,他对世人向善有很大力量。从道理上看,实际上你只要恭敬父母,梵天就已经在你们家中了。
《杂宝藏经》当中,跟《父母经》这里比较相同的有一段,它里面也说是:如果供养父母,梵天在家里;如果供养父母,帝释天在家里;如果供养父母,天尊在家里;如果供养父母,阿阇黎在家里;如果供养父母,诸显现和佛尊在家里,等等。《杂宝藏经》里面的一些情节,跟我们这个经典稍微有一点儿差别,但是也有一些相同。
后面有一段我记得是这么讲的:佛陀当时讲了很多敬养父母的功德,以及自己对父母也特别孝顺的一些道理。然后有些比丘问佛陀,为什么你这样孝顺父母?然后佛陀说,不仅我现在孝顺,其实无始以来很多世当中,我对父母都有与众不同的孝顺。
他讲到有一个人生了很多孩子,后来为了养自己后面的孩子,他就把自己的父母活埋了。他说我把父母埋在地里,养他们的钱养自己的孩子,这样是合理的。后来那个国家很多人也都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对……有时候世间人根本不讲道理,但是他们觉得挺有道理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自己亲生之子,父母到一定的时候最好不要养了,不要恭敬了。后来这个好像变成了他们的国法,在这个国家,父母到了一定年龄,就该活活被埋在地里面,然后养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样的传统。
后来有一个长者之子,他想废除、遮止这种非法事,然后他就祈祷天尊,天尊同意给他帮助。于是天尊对当地国王显现,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哪一个是最好的财富?哪一个是最好的快乐?哪一个是最好的味道?哪一个是最长寿的?”他问了这四个问题,并且说你在特定的日子当中如果没有回答,我就要把你杀了;如果你能回答,我会给予你一切的满足。
当时国王非常害怕,他就把这四个问题贴到外面,说:“我们国内如果谁能回答这些问题,我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所愿。”于是长者之子来给国王进行回答:“信为第一财,正法最为乐,实语第一味,智慧命第一。”国王又把这个答案对天尊进行回答,当时天尊满意了。天尊满意之后,国王非常好奇地说:“你这么年轻的人,哪里学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长者之子说:“这是从我父亲那里学到的。”
原来他父亲老了以后,他没有埋藏,他在地底下挖了一个洞,给他很好的饮食供养。他说,这是我父亲教给我的。国王说,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满愿。长者子说,我希望我们这个国家以后不要有这样的法律,以后不要杀害自己的父母。然后国王也答应了。
佛陀说,那个时候的长者之子就是我。其实刚才我们给大家的偈颂是很好的教言,是佛陀因地时候的一个教言。信仰其实是世间当中很好的一种财富;正法是很重要的一种快乐;智慧是最长寿的吧,你看有了智慧的话,生生世世都可以享受这些。
这些世法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佛陀因地的时候也是依靠这种方式来恭敬自己的父母。这个在《杂宝藏经》当中有比较明显的一段,不是特别长,方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一下。跟这里的内容有比较相同之处。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阿阇黎。
意思就是说,恭敬、孝养和精心承侍父母的家庭,其实阿阇黎、善知识、上师已经在家里了。
何以故?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阿阇黎。
为什么呢?其实供养父母、供养老师、供养上师是一模一样的,依靠正理而言,父母跟阿阇黎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
为什么相同呢?实际上,我们经常也说吧,父母是我们世间的第一任老师。包括我们走路也好、说话也好,很多事情都是他一点一滴教我们的,这样的话,父母从教知识方面跟阿阇黎是一样的。然后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最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有,父母对我们的智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家也应该清楚。所以,父母跟阿阇黎完全是一样的。
《增一阿含经》里面说:“孝顺供养父母功德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一等。”我们供养父母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供养善知识啊、大活佛啊、大上师啊,或者什么什么的话,可能觉得这个功德更大。实际上佛陀在佛经当中也说了,功德是一样的,供养父母甚至跟供养佛的功德是一样的。
《心地观经》当中说:“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意思就是说,父母的恩德是最甚深的,那么我们要报恩的话,一个是诸佛和圣贤,一个是父母;然后“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果有人精勤地供养佛陀,有人精勤地供养父母,那么“如是二人福无异”,就是说这两者“福无异”。
这个大家可能以前都没有听过,或者是没有看过,我们觉得供佛功德很大,很多佛教徒都是经常用花啊、水果啊等等来供养。但是父母的话就扔在一百里以外的地方,从来都不去看,从来都不去关注,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啊!
确实父母有时候看的话,在我们这个人间而言,还是有很多值得……可能外人看得清楚一些,自己的话,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父母在世的时候,很多事情就晃过去了。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当时他们如果拍一些照片、留下一些视频……去年我想回忆父亲都没办法回忆了,现在只有一张照片,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母亲的话,去年我也找了一下,后来找到一个,好像当时是其他地方来的一个人,问我母亲,然后她当时描述我的一个视频,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可能播放个人的这些也不太好,但是今天从我自身的感觉来讲,有时候父母离开了以后,很多东西还是比较珍贵的。
(放上师母亲谈论上师小时候的一段视频)
(众鼓掌)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应供处。
孝顺父母的人家,他家里面已经具足了应供处。
为什么说这个家里有应供处呢?应供处一般就是值得供养的,像阿罗汉、佛、沙门这些才叫应供处吧?
何以故?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是应供处故。
从道理上来讲,应该可以称为应供处。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人君。
应供处按照《杂宝藏经》的观点,应该是诸佛菩萨的意思,因为那个经里面比较明显,“圣贤和诸佛”。所以如果供养父母的话跟家里有阿罗汉、佛这些都没有什么差别。
然后精心供养父母的话,那家里相当于有值得应供的人君——自己国家的国王也好、君主也好,或者总统也好……因为我们世间人一般对自己的领导、君王特别恭敬,然后对父母好像无所谓。但实际上你恭敬父母的话,从世间层面讲,跟供养人君没有什么差别。
何以故?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人君。
因为从道理上讲,父母跟人君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也知道,君王的话,他对自己的老百姓也好、民众也好,应该是最大程度地给予关爱、呵护,帮助他们遣除一些困难、痛苦等等。
作为父母的话,我想应该是远远超过世间的人君。世间的人君,也许他对老百姓,或者是贪污啊或者经常有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压迫他们、镇压他们,或者说用各种方式来吸收他们的营养,除此之外不做任何的利益,有这种可能性。但父母绝对是不同的。所以从世间的道理上讲,供养父母完全跟供养人君一样的。
因此,《父母经》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世间人可能有些信仰天尊,有些信仰领导,有些信仰自己的国君,但实际上你如果真正敬养父母的话,那么就是敬养所有这些上层人物,天尊也好、人君也好,这个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刚才讲的一样,现在这个时代,的确对父母是越来越不孝顺。包括西方,本来有很多方面的文明,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他们有些方面……确实很多孩子对父母的观点总是进行驳斥,把父母当做一般世间人一样,这样的现象比较严重。当然西方也并不是都不孝顺,有一部分人是特别孝顺的,这个也是我们亲眼目睹的。但是可能因为现在一些新的思想和新时代的影响吧,现在人跟古人相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差别。
包括我们藏地,从整个历史上看,确实99%的人特别孝顺父母,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但如今,尤其是靠近大城市里面的一些年轻人,好像对父母确实不是特别尊敬。
有一次在一个研讨会上,我得罪了一些年轻人。当时他们好像好几个人都说:“我们父母没有把我们培养好……”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说的那样:“我为什么没有长在特别富贵的家里啊?我如果早一点知道这样的话,我不应该生出来啊……”有很多的抱怨,很多的怨气。本来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福德资粮,自己贫穷也好、愚笨也好,这些全部归在父母身上。我们稍微懂因果的人都应该清楚,今天的愚笨不是父母让你变成笨蛋的,应该是自己无始以来造的恶业;今天的贫穷也不是跟父母有关系的。父母最大限度地对你,该供的饮食、财物都已经供养了,你自己没有福报,最后越来越穷,变成这样。但是很多人都归于父母身上,这是非常不讲道理的一种行为。
因此,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父母性格不好也好、脾气不好也好,或者是长相怎么样的话,我们作为子女应该不嫌弃他们,不要对他们有一种歧视的心。而且他们人老了以后,可能有些行为也有一些毛病。比如现在有些父母人老了以后,经常喋喋不休、迷迷糊糊地,可能给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也带来一种压力。
为什么现在城市里有些父母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他们都“我不想养。”因为住房的问题、性格的问题,还有很多爱好的问题,他们都不愿意跟父母在一起住。即使在一起,吃饭等很多方面都不愿意孝顺。稍微有条件的话,可能最多找个保姆,让其他的人来照顾一下。除此之外,自己可能根本连电话都不打。甚至他们真的已经病危的时候,孩子们都来商量家产怎么分;过段时间身体好起来了,然后他们就又回去了,又不管了,有各种现象。
现在城市里面的有些现象不乐观。我们佛教徒跟父母在一起,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确实可能老人的习惯、爱好和一些习气,跟我们世间所谓现在的年轻人住在一起的话有一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小的时候,有再大的困难父母都没有放弃我们,他们排除一切万难,尽心尽力地抚养我们。现在可以说是轮换了,他们现在成了这个世间当中可能被很多人遗弃的人,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样?应该扪心自问。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天神。
我们世间当中经常供天神,四大天王,还有护法神。其实你恭敬父母的话,不一定天天念护法神。我们现在经常买一些酒啊、买一些水果啊,天天念护法神,但是父母从来都不管。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当中也讲,如果人连基本的人格道德都没有的话,你再怎么样大声呼唤护法神,他们都不会来亲近你的。如果我们做人做得很好的话,那你即使不呼喊,他们也会来亲近。
这个后面没有“何以故?”藏文当中也没有。
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天神。
因为跟你家里有天神是一样的,所以如果你恭敬父母的话,跟恭敬天神是一样的。
佛说此言已复说偈曰:
父母即梵天,第一阿阇黎,
是子应供处,人君亦是天,
故是应礼处。
上面的这些道理,佛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讲。
父母即梵天,刚才前面也讲了;也是世间当中的第一阿阇黎;是子女的供养之处——和佛菩萨是一样的;他也是人君;也是天神。所以是“应礼处”,我们对父母应该这样礼敬。
而且对父母真正的报答恩德,实际上是让父母行持善法,这个很重要。《本事经》中讲:“父母于世间,恩深重难报,除无益制恶,授利劝修善。”如果父母在世的话,他们的恩德是最难以报答的,因为恩重如山。如果我们让他们处于一些无意义的恶行中,经常杀生啊、经常打麻将啊……不过有些老年人可能生活也很无聊的,尤其是不学的人做很多无聊的事情,有时候也没办法吧。如果能让他们遣除一些无意义的恶行,教授他们行持一些有利的善法,念阿弥陀佛、放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那应该是很好的。
我这边有一个我跟我的母亲在草原上的视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众鼓掌)
你们是欢迎的,我心里是有一点点伤心。
(播放视频)
这是以前我们在放生的时候……
按摩及沐浴,涂抹其诸足,或以诸饮食,衣服卧具垫,智者当承侍。
作为子女孝顺父母的话,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帮他们按摩啊、沐浴啊,还有按照印度……汉地也是这样吧,就是脚或者整个身体上敷一些药。还有用饮食,吃的、喝的,还有衣服、卧具、坐垫等等这些来做承侍。
看起来这个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到底做了没有?现在很多年轻人好像不愿意接近父母,觉得父母好像……包括他们生病的时候,怎么样好像都不是特别愿意亲近。有些是自己稍微有一点财富,或者自己长相比较不错,或者自己比较年轻,对父母根本没有真正去关心。
那么父母在的时候也许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父母不在的时候……我喜欢用《心地观经》里面说的:“母在堂时为最富,母不在时为最贫。”母亲在的话,不管怎么样都是很富裕的;母亲不在的话,不管怎么样好像都觉得很贫穷。还有“母在之时皆圆满,悲母亡时悉空虚”,父母真的离开这个世间之后,可能会在世间当中感觉到一种空虚,可是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所以父母在世确实是幸福的;父母不在的时候,也是比较悲伤的。但不管怎么样,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也要祈求三宝加持。
我想今天我们这里在座的听众,有些人的父母应该在世,我刚才讲了,希望你们在他们的晚年,至少你的行为上有一点改变,经常看一看他们。因为他们的要求不高,不像其他的世间人,比如你的妻子丈夫,世间人可能要求比较高的,但父母的要求不高,只要经常给他们打个电话,或者经常跟他们聊一下,哪怕是很少的金钱给他们的话,他们也是非常非常地欢喜。这样的话,一旦他们离开的时候,你可能也没有什么遗憾。
所以,如果他们在世就希望他们长久住世、身体健康;如果不在世了,我们也依靠观音菩萨六字真言的威力超度他们。或者说在世的这些父母让他们健康快乐,不在世的这些父母愿他们离开世间和出世间的痛苦。我们今天利用这个课堂,大家一起来念108遍观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
(上师与大众共诵观音心咒)
最后一个颂词:
是故诸智者,恭敬事父母,现世无诋毁,死后转善趣。
《父母经》最后的总结文。有智慧的人——“诸智者”,应该恭敬自己的父母。
父母真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很重要,可能有些人没有很好地去敬养父母,他们就已经离开了,现在不知道在六道轮回当中到了哪里。轮回是那么广大,也许他们为了我们的温饱造了很多的恶业,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可能堕入恶趣,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我们应该为他们好好地回向善根,有这个必要。
所以“诸智者”父母在世的时候应该恭敬父母,这样的话世间当中没有人诋毁他。孝顺父母的人不管是谁对他都不会诋毁的,甚至还有各种赞叹。不管是天龙八部、人、非人,世间当中所有都觉得:“哇,他对父母是很好的,这个人应该是个好人。”所以在世间当中没有人诋毁,死后也会转到善趣当中。也就是说死了以后暂时享受人天福报,将来逐渐可以获得解脱。
《大宝积经》里面说:“何有智者,闻是法音,于父母田,不勤供养。”有智慧的人听到这样的孝顺父母的法音,还有对父母这个福田不精勤供养的吗?不可能有的。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会好一点。我讲这堂课,也希望今天每一个听众,至少对自己的父母有一点点……我都不算是特别孝顺的,因为我在出家以后自己觉得特别特别忙。我父亲在学院待的时间也不长,大概在学院居士林待了一两年就离开了,母亲待的时间长一点。但现在经常想:“哎,我当时多陪他们一点也是可以的。”幸好有一个佛教徒照了几张照片,不然现在很多照片也没有了。
好像人生很快的,连照片都没有剩下。有时候父母的离开也觉得是一种突然,也觉得是一种成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如果更长远来讲,对所有的老母有情都要有一种慈悲心来恭敬和孝顺。
如果自己的父母不在了,那就经常呼唤他们的名字,念一些观音心咒、金刚经,还有一些其他的,包括开一些法会的时候把父母的名字也写上,然后交给僧众念经处,这样对他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前面也引用了很多的公案吧,前几节课也讲过。
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父母获得快乐,不管是在世不在世,很好地去恭敬、敬顺,这就是我翻译这部经的目的。
佛说此言已,彼等比丘随喜称叹世尊所言。
《父母经》宣说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