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第五十课

(此听打稿仅供交流之用)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佛子行》再看一下。

现在我们这边的好多道友,可能听课的时间也比较长一点,很多人对法还是有意乐的。有这样的机会的时候,大家也是可以尽量地接受正法。

戊四、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下面第四个,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就像以前的《入行论》,他们说《佛子行》有九个版本。可能后面译的比较好,尤其解释跟注释相结合。因此背诵的时候,跟前面的一些背诵有点不同,那可能也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将来的话,这个应该是固定的,应该算暂时是最后的版本。

《佛子行》的三十七个颂词都已经讲完了。总而言之,所有的威仪当中,我们要观自己的心:“我的心到底是怎样的?善的状态还是恶的状态?”

我最后还是要颂词上解释一下。

在所有的威仪当中,行住坐卧,不管是哪里,经常学会观察:“到底我的心的状态是什么样?”——“观心处于何状态”,恶的状态?善的状态?还是无记的状态?

其实只有这三个方面,今天我的心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经常说:“你的心情怎么样?”心情好也好,不好也好,但主要是善和恶,这个确实很重要。因为善的话,积累资粮;恶的话,造恶业。

“相续具足正知念”,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应该具足正知正念。然后呢?“成办利他”。这句话是很深的。

《佛子行》是很深的,真的,我们如果长期学的话,我有时候觉得只是学一个《佛子行》,其他的学一点戒律,作为一个闭关的人,不需要给别人讲经说法的话,就学个《佛子行》。

不能这么说,很多人开始懒惰起来了。尤其是遇到考试的时候,很多人讲各种理由:“堪布说只学个《佛子行》就可以了”。

总结前面所说的一切佛子所有行为次第意义的要点:无论在何处,是四种威仪的哪一种,都要反复观察自心处于善、不善何种状态,恒时不失正念、正知,以利他的殊胜意乐,成办其他众生之事,这就是一切佛子成办二利所有行为的根本要点,极为关键。

此外,《入行论》中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想好好的当一个修行人,想守一点戒律的人,我劝你还是好好的护自己的心。

如果这颗心不能护的话,那你就不能学什么学处了,什么求灌顶、求菩萨戒,求比丘、比丘尼戒,那都没有什么用——你连自己的心都不能观察的话,那你学什么学处,没办法的。

要想护持学处,

学处就是戒律的意思。

就必须守护自心。那么如何守护自心呢?

《入行论》中讲的:

彼论又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寂天菩萨他说,我要合掌求你们,你们如果要想护自己的心,首先一定要励力地护正知正念。我们光护自己的心是没办法的,应该依靠正知正念。

昨天奔贡甲格西说,在自己心的门口一定要有持着正念短矛的人护持,如果他松的话,我也松,如果他不松的话,我也不松。这句话很重要的。

前辈大德他们护心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是护自己的心,一个是护别人的心。

我们很多人不要说护别人的心,自己的心都是没办法护。经常说话、做事,让自己的心放任自流,这是非常可惜的。

意思是说,护持心的方法,尽力于正念、正知相当关键。

要护自己的心,光是你护自己的心,没办法的,要正知正念。

下面正知正念和不放逸都讲了。

其中,正念是指不忘失取舍道理的一切意义,

这个是能做的,这个是不能做的,取舍的道理。

我们很多人都忘了,听课的时候:“哦,可以,要注意一下、注意一下,对对对。”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全忘了。

但有些人学的戒律这些都很好。年轻时候学的,年老的时候还是记得清清楚楚。不仅仅是记得清清楚楚,真正实际行动当中能做到。

我觉得作者在每一个偈颂后面都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言:“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他实际行动当中是这样做的。”这个是很关键的。

我们是听到,我也会给大家讲,但是实际行动当中,有时候确实是做不到。无著菩萨不是这样的。可能这是菩萨和凡夫的差别,还是我们觉得自己修的太差的原因。

我想这么多人听是听了,我当时翻译的时候:“唉,这个经典如果能讲的话,会不会我们很多人真的都能做到?”当时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一直这样想。

现在看起来应该会圆满接受,但不知道我们能做到多少,不好说。

作者每一个颂词后面都说无著菩萨:“并且尊者也这样实地修持。”每一个颂词当中都有。

刚才讲什么叫做正念?这些专用名词大家都应该记住。不然的话,问什么叫正念?你自己胡说八道,这样肯定不对。应该把这些记住。

这一点至关重要。《亲友书》中云:“彼当策励勤守护,丧失正念诸法亡。”

如果正念已经没有的话,那所有的修行和所有的法都已经没有希望了,全部都没有了。一个人失去了正知正念,这个人所有的希望都没有了。

不仅是我们修行人,世间的一些老师,你看现在世间的很多人,可能因为当时他正知正念没有保护好,最后自己的行为,自己很多的言行举止,最后也是跟真理相差很远。

《入行论》中云:“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用正念的绳索来拴住我们狂象一般的心,这样的话所有的畏惧也不会有的,而且所有的福德、善妙自然而然到来。

其中已宣说了丧失正念的过患与未失正念的功德。

这是正念。

我们经常说依止正知正念,但什么是正知正念?有些已经在学院里面待了很多时间,我原来问过一些人,好像真正的名词解释还不懂。一定要把每一个法的名词解释刻在心里。

什么叫做正知?

正知,是指分别观察三门的一切所为,

我的身体在做什么,我的语言在说什么,我的心在想什么,经常来观察,这叫做正知。

现在有一些人解释的时候,好像正知是一地菩萨的见解。根本就不清楚什么叫正知,根本就不知道。

认清它是善是恶。《入行论》中云:“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正知的意思是这样的。

经常观察自己身口意的状态,简单而言这就叫做正知。

显密的一切实修都依赖于正念正知,

下面这两个是总结。

因此,它尤为重要。如经中云:“所说诸善法,根本不放逸。”

其实有了正知正念的话,不放逸。不放逸应该是正知正念的一个结果。怎么不放逸呢?依靠正知正念来做到不放逸。

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它的本体即是断恶行善。不放逸与放逸的功过等虽有许多,但在此不述。

总之,一切菩萨的所有威仪,应当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摄持而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修学。这一切也必须以利他的意乐摄持而修学直接间接成为利他与菩提之因。

我们所有的这些行为,如果真正成了利他,利他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失毁为利他希求圆满菩提的愿心,则菩提心的一切学处都包括在其中,

如果我们不失毁利他的话,那菩萨的学处全部在这个当中。

这是《教王经》中所说的。《学集论》中也说:“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前行,菩萨的学处仅此而已——即修心。”

好像现在喇嘛和觉姆这边,堪布的《学集论》大家学的还是很认真的。听说再过几天,他们一半讲完了,另一半也许明年讲。

当时我都是产生一个贪心,我们以后也再学一学。但是好像翻译的比较古,也是比较难,内容也是很多。有些地方字面上解释的话,我也看了一下,藏文的、汉文的都不是很好讲。其实这个讲的话,有特别好的一些教证。因为我们都知道,寂天菩萨的智慧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相应的。

以后如果我们没有机会讲,我也希望你们自己自学。因为今年觉姆喇嘛那么多人得传承,这样的话,肯定很多人有传承。以后自己自学,给别人讲的话也是可以的。但不知道,这是我们的一种发愿。

如果舍弃为利他而想获得佛果的心,那也就抛弃了愿行菩提心,因此,无论暂时能否直接利益他众,但必须尽力做到不失去利他的意乐。

你能不能做到利益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不能失坏利他的心。

龙猛菩萨的

《菩提心释》中云:“虽无益他力,彼心当恒久,

虽然你真正度众生、讲经说法的力量没有,但是你要想利益众生的这个心不能失去,一定要永恒存在。

何者有彼心,彼实已趋入。”

有些人闭关这些,可能现在没有直接利益的条件。但是如果有这颗心的话,有一些说:“你有了这颗心就足够了,我满意了,我不谈了,您有了这颗心就可以了。”满足了,这样的。

所以只要“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利益众生”,有这颗心的话,那你已经入于菩萨的道当中了,已经是趋入了。

如果你没有这颗心,或者失毁了这颗心的话,表面上看你也有利益众生,但其实不然,不是非常合理的。

此外,阿底峡尊者总结性地说:“依正念知不放逸,恒常守护诸根门,当于昼夜三时中,反复观察心相续。”

这个也是很重要。

作者每个偈颂后面都是有特别相应的阿底峡尊者和这些大德们的教言。

我们要正知正念,还有不放逸,这三个经常守护自己的根门,而且在昼夜三时当中,每天都是三次来观察自己的相续。

没有说昼夜六次。早上起来的时候,我昨晚上怎么样?我的身口意是什么样的状态。中午的时候也这样想一想,晚上睡觉之前也这么想一想,这样的话就是一日当中三次。

以前孔子和老子他们也是“一日三省吾身”。

这个真的很重要。看一日当中,阿底峡尊者以正知正念来防护自己的根门,然后在昼夜三时当中,反观自己的相续,前面讲的:“我现在在做什么?我最近的状态是什么?”早上起来的时候想一想,中午再想一想,看看能不能做得到?把这些偈颂放在自己的什么上面——现在有些把明星的这些的照片放在上面,但明星的照片也没什么用。

又言:“最胜功德大利心,最胜窍诀恒观心,最胜友伴正念知。”

“上师,你给我讲一个窍诀。”“你经常观自己的心,这就是殊胜的窍诀。”

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利他的心。

最殊胜的朋友是什么呢?就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是最好的朋友,天天都是要观察自己三门的正知正念。

衮巴瓦尊者也说过:“日日夜夜除了巡视自心以外,还有什么其他事?

作为修行人,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事?

博朵瓦格西亲口说过:“四种威仪要以正念、正知摄持。行走要以慈悲菩提心而行走,散步也要以慈悲菩提心而散步,同样,卧、住、食等三门的所作所为,都要以慈悲菩提心而行持。”

总而言之:利他心。

我们想:“我出门的时候能不能利益一个众生,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利益众生?睡觉的时候能不能利益众生?”

真正修行好的人,我相信肯定经常会这样的。我们现在有些修行好一点的,经常念“嗡嘛呢呗美吽”,或者早上起来念诵、磕头,这些行为上,身体和语言。然后我们心里想能不能利益众生?

不害众生是基础,然后在这个上面我能不能利益众生?我要利益众生。慈悲菩提心就是心里面这样想。

我以前讲过,我们利益众生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个所依?比如说我把眼镜当成我利益众生的所依,我每次戴它的时候,我想我要利益众生。或者我拿念珠的时候,这是利益众生的所依。

现在世间的一些恋人,交换戒指、耳环,就经常想。不知道是什么意义。

但是我们修行人的话,自己有一个经常不离身体的东西,我只要看到的时候,就提醒自己:“我要利益众生。”虽然这个上面没有写利益众生,但是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所依,行住坐卧全部都是会利益众生。这样的话,我们不害众生,而且我会尽心尽力。

如果我实在没有机会做利益众生的事,但是我有这颗心。我们懂佛法的话,懂这些细节上的,然后自己也身体力行。这就是听法的意义,对吧?

其实这些道理,以后我们在任何一个城市里面,我是这样想的。比如说一个寺院里面,你当一个主持,其他都不太懂,但是《佛子行》的注释,你天天给他们讲,那你下面的那些居士、大菩萨、大施主,全部都不会误入歧途。

现在我们好多的道场,真的是已经什么样的形象都变完了,完全没有什么正法,这样是特别可惜的。

朗日塘巴尊者说:“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别的,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

大乘的话,除了利他心以外,没有什么。

如果有利他心、利他的行为、利他的言论的话,那你算是大乘行者。

夏绕瓦尊者说:“时时刻刻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摄持而行,身语意的所作,都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修利他之心。

今天我们这堂课,其实真的,《佛子行》的每一堂课感觉都很重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感觉?

札嘉巴格西曾经亲言:“恒时必须具备正念的哨兵,正知的寻视,不放逸的谨慎。”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还说过:“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恒常调伏自心。”又言:“总之具足正知念,善观自心令自己,行为不违正法理,尽己所能尤重要。”

也是几种方式,内容跟前面一样。

“大乘特法故发利他心,佛子行为三门行利他。”尊者也如是身体力行。

我最看上这句,每次里面都是“尊者如是身体力行”。

无著菩萨是真的——我们虽然讲的时候,觉得很好、很好,但是真的遇到事的时候,有时候也是很难的。

基本上正文全部都讲完了,下面还有善根回向这些方面。这个完了以后,我们可能还是每天,虽然你们也累一点,我也累一点,但是我们想讲《不凡》。

《不凡》的话,不知道书有没有?可能一部分有吧?如果没有的话,再过十来天,大家也做个准备。可能我们仓库里面有一点,如果有的话,先不发,准备好,到时候真正听课的没有书的话,就可以给他们。

或者自己之前抄下来也可以。以前很多书,我们自己没有的时候会抄下来,这样的话更有那种感觉。

凡是我的想法,以后把《不凡》——法王如意宝当时很多教言都有传承,所以有了传承的话可能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