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第三十八课

(此听打稿仅供交流之用)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再看一下《佛子行》。

己二、持戒度:

昨天讲了布施度,今天是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如果没护持所受的清净戒律,甚至连自利的善趣也不能成办而会堕落恶趣,想为他利修成圆满菩提,显然是可笑之处。

自利都不成的话,他利确实是很可笑的。所以戒律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布施也很重要,但是一层一层的上去,如果没有戒律的话,什么事都是没办法的。

像我们上师如意宝,因为戒律很清净,所以他的弟子,虽然末法时代的时候可能也有不清净的,但是大多数来讲,对戒非常重视。

对戒非常重视的高僧大德也好,对戒非常重视的一般修行人,其他的功德就蒸蒸日上。所以这个很重要。

因此,丝毫不杂有追求世间或贪恋世间而向往人天等增上生的目的,

不希求今生来世这些世间的福德。

而以为利他想修成圆满菩提之心来谨慎守护三戒律,

《佛子行》里面的戒律,不仅仅是一个别解脱戒,也不是一个菩萨戒,讲的是三戒。

前两天我也给大家传了法王传授三戒的仪轨。

这就是一切佛子修学戒律的行为。

如《宝鬘论》云:“持戒利他行。”

这是大乘的戒律。

《入行论》中云:“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我们有一个断恶的心,那个时候,你的戒波罗蜜多是圆满的。

这里每一个波罗蜜多都讲了它的本体、它的分类、它的功德、没有行持的过患。六波罗蜜多的解释方法都是这样的。

断除所有害他及其因的颠倒作意的断心,

要断这个断心。

即是戒律度的本体。也就是说,所有佛制罪与自性罪或者如应受的戒,

一般佛制罪和自性罪当中都包括,或者应该受的,应该受的这里面应该包括的。

这叫做什么呢?

即是严禁恶行戒;

一般别解脱戒的话,基本上是受持严禁恶行戒为主。

自相续未生起的六度等善法令生起,已生起令不失毁而越来越增上,即是摄集善法戒;

主要是菩萨戒为主,增上善法的戒。

如理如实成办一切众生今生来世无罪的利益,即是饶益有情戒。

一般来讲密乘戒为主。

今生来世都是对众生有利,这叫做饶益有情戒。

戒律的本体安立为发心这一点,是从严禁恶行戒的角度而言的,主要是指断除一切自性罪。

所有戒律的根本,其实是行持十善。

尤其是断除十不善业,对这些不生起造十不善业的心。

我们这次学习《如意宝藏论》的时候也是感觉得到,人们整个福报的下降,也是跟行持十恶有非常大的关系。包括个人的话也是这样的。一个修行人,你可能杀盗淫妄等基本的人格都没有具足的话,确实这是一个佛教的人格教育。

我11年的时候去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很想讲十善。当时不知道讲的怎么样,我现在不记得。反正当时跟他们说了一下——用现在人的想法来说十善的重要性。

还有我们《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我16 年的时候也是讲过。我们如果没有其他的说法,以后也是多讲一下十善,你看阿底峡尊者是皈依上师和发心上师。你们以后如果其他地方没有什么的话,就每天都讲十善,这个也没什么。

其实十善的话,真的,现在不管到哪个国家,都很重要。十善,不论到哪里,不用说讲佛法,讲任何教义都可以。

如果这个不具足的话,那可能个人的修行也提不上去。对整个世界而言,也是非常重要。

在此,对所有愿行学处以及根本、支分堕罪等辨别不作广述。

戒律方面的很多作者,有戒律方面的学处、根本、支分,还有堕罪的过失、受戒的功德;别解脱戒里面怎么讲的,菩萨戒里面怎么讲的,密乘戒当中怎么讲,肯定是非常多的了。

荣索班智达有专门分析戒律的一个论,特别好。

关于失毁戒律的过患,《般若经》中云:“毁坏戒律者,连自利尚且难成,何况他利?毁坏戒律之异熟果,即众生地狱或旁生界或阎罗世界。”

没有守好戒的话,肯定堕入三恶趣,堕入地狱、旁生和饿鬼。阎罗世界指的是饿鬼世界。

《般若摄颂》

应该是《摄般若经》。

中云:“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这其中宣说了许多有关破戒的过患。

关于守戒的功德,《亲友书》中云:“戒如静动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此外还有极多教证。所谓的“无有世间之希求”,

刚才《佛子行》颂词里面“无有世间之希求”。

即是指《经庄严论》中所说的“不求后世戒”之义,

我们受戒:“我后世转生到天界去,后世我变成一个庄严、美丽的人,后世我变成一个富贵的人。”其实对后世的这种贪求,在大乘佛法来讲,应该遮止的。

也就是说要守持成为解脱与遍知之因的戒律。

“我要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我要获得遍知圆满佛陀的果,所以我要受戒。”受戒的目的也是这样的。

并不是我受戒了,别人说:“哇,这个变成比丘,这个变成菩萨了,他八关斋戒好厉害。”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有世间的这种心,但这些都不是很好的。

对此,阿底峡尊者说:“使今生庄严、来后安乐,

应该是“来世”,来世安乐。

因此恒时守持一切戒律。”又言:“生诸功德之根本,希求取舍守戒律。”并说最殊胜的戒律就是内心寂静。

心寂静的话,烦恼不多。烦恼不多,戒律很清净的。

心不清净的话,那一会儿生贪心,一会儿生嗔心;然后说各种各样的话,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自己破戒。种种的事也可能出现,这样一来,自他都痛苦,今生来世都痛苦。

衮巴瓦也说:“戒律的根本是依止善友。”

守戒律的话,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后面会讲的,你如果经常接触一些好的朋友,那戒律也不会破的,闻思也会增上。如果你整天都是跟这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那没有什么希望的,过两天你的一切都会毁坏的。

博朵瓦尊者说:“一切功德之本是严谨戒律与誓言。如果不具足这些戒律或戒律不清净,那就会成为一切功德与悉地的违缘。”

功德的根本是戒律。

其实不具足戒律的话,他最后没有闻思的兴趣,也没有利益众生的兴趣。因为相续已经被不清净的人所垢染、毁坏,这样一来,心根本没办法安住。

所以我们经常说戒、定、慧。先有戒律,然后有禅定,最后才有智慧。戒定慧的次第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戒不可能有禅定,没有禅定不可能有智慧。它这么一个次第。

又说:“要做到戒律清净,必须对三时的欲妙不贪执。”

对欲界众生来讲,可能对人、对事的这种欲妙,对过去的色也好,过去的人也好,贪执。现在的也是这样,未来我能不能得到,等等,这样的执着。

喀绕巴格西教诲道:“获得暇满人身因,修学戒律如意宝,自之相续尽力依,当护清净无垢染。”

其实我们要得到人身的话,至少有一个,比如说八关斋戒,或者居士戒。没有这样的戒的话,下一世得不到人身的。

出家人不用说,出家人的戒律、功德非常大。

你不能变成出家人,即生当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那特殊的节日当中受个八关斋戒、居士五戒、居士三戒、居士部分的戒,这个是非常重要。如果你连一个戒的基础都没有,那下一世肯定没办法做人,肯定没办法转生到善趣,因为它的基础就是这样的。

法王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的前面,也是讲的非常清楚;所以要想获得善趣的果位,必须要有一个戒律的基础。这一点,我记得阿琼堪布的《前行备忘录》当中也是讲得很清楚。

一般来讲,出家人自己如果没有被烦恼染上,自己相续当中有戒体的,就不用说。但是出家毕竟是少数。

如果在家的话,我们出家人也应该经常给他们传授一些三戒,传授一些五戒。仪轨也是比较简单。或者说传个八关斋戒,一年当中受几次,或者是一年当中,就像有些戒律当中讲,哪怕是白天不杀生,《前行备忘录》里面说:“我不杀大象,我不杀狮子,我不杀骏马,我不杀国家总统……。”这样发愿的话,那也是有很大的功德。

因为你有一种断恶的心。你光是不杀,没有做什么的话,不一定有功德。但是你心里面这样想,然后发这样的愿,那就有非常大的功德。

这里也讲了,获得暇满人身的因,修学戒律如意宝,自己也是尽心尽力地去依止,而且尽量的做到清净无垢染。

如果因为自己的烦恼,因为各方面的环境,这样的原因,有一些破损,那经常忏悔,经常修复。能修复的修复,不能修复的自己忏悔。这个很重要。

夏耶瓦尊者说:“因为是解脱、遍知之道的所依,所以要守持清净戒律。”

卡龙巴尊者诚恳地教诫道:“出现饥荒时,众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青稞上,希望诸位也能如此重视戒律。

比如说饥荒的时候,大家都想到吃的。作为一个修行人,大家都应该想到戒律怎么样受持。

其实一个道场当中,大家都特别重视戒的话,那这个道场完全都是不相同的。如果戒律守的很清净,至少是心很安定。如果心能安定的话,那学什么,闻思也是很容易的。

包括法师也好,包括我们的有些出家人,他戒律很清净的,一个很小的,也不算很小的,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一直坚持。这一点我们也特别随喜。

包括我们男众女众当中,比如说夏天,大家能安居。平时的话,多年以来一直是过午不食。有些居士的话,包括初八、十五、三十,经常守八关斋戒。自己也是受持自己所受的这些戒律。这样的话大家都很重视戒律,大家都重视戒的话,就有这样的一种风气,大家都是守戒的人。

有些嗤之以鼻:“你守什么戒啊?”原来有一些比较不好的道场当中,别人受个戒:“你好了不起,你是不是已经受了戒?你从此以后是不是成阿罗汉?”各种讥笑的口气来讽刺别人,这样非常不好的。

所以大德也是说,人们饥荒的时候注意力在粮食上,吃的上。那作为修行人,应该把注意力放到戒律上来。在戒律的基础上再进行闻思,再进行弘扬佛法的话,确实力度都完全不同的。

如果自相续染得特别特别的不清净,给别人说的话,就像没有鼻子的人嘲笑别人一样,别人都会指指点点,说你的。

要想戒律清净,不思维业果则不会做到,

一个是后世,破戒的过患是怎么样。我一定要好好地守持戒律,如果你不思维这些的话,恐怕也不一定做到清净。

因而思维业果是窍诀。”

以前的前辈大德好多也是这样的。

夏绕瓦尊者也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依于正法,其中按照律藏中所说而行,无需重复。

不管修什么法,戒律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戒律很清净的话:

内心清净,深思熟虑,

做什么事都是有深度的。

舒心悦意,

什么都很开心、很宽容的。不会天天的烦呐,天天都是痛苦。

一般戒律不清净的人,每天自己也很痛苦,他人也很痛苦的。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没有什么痛苦的,非常舒心悦意,非常快乐。

结果善妙。”

这些教证无非是说: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为了使戒律清净而需要依善友、断除贪欲、思维业果、按照戒律而细微取舍。

此外,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又再度强调:“戒为诸德之根本,害他如毒当断除。”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害别人的话,我们一定都要断除,不管是直接或者间接,不害任何一个众生。这个是最起码的,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底线,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

又说:“知佛戒学较命重,具足知念不放逸,刹那不染堕罪垢,自守戒律令他守。”他也发愿修学三戒并如是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