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第三十二课

(此听打稿仅供交流之用)

再讲一下《佛子行》。

辛二、贪境转为道用:

今天讲贪境转为道。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即使你获得贪欲的对境——美妙的色法、动听的声音、芬芳的香气、可口的味道、柔软的所触

色、声、香、味、触。

等善妙功德宛若天王的受用一般,也会像喝盐水一样,愈享受愈是无有满足,

我们喝盐水的话,因为很咸,很咸的话越来越口渴,不可能解渴的。

世间的这些也是一样的。我有一百块钱,想有一千块,想有两千块,两千块钱想有两万块钱,两万块钱想有十万块钱,十万块钱有一百万,就这样。人的贪欲是无限制的。

反而会增上贪爱与痛苦。因此,贪执世间的圆满之事,是今生来世众多过患的来源。为此,能让自己生起贪恋的无论是总的受用事物还是分别的所需、大小合意的资具,都不要占为己有,为了灭尽贪恋而立即放弃,这就是一切佛子将贪执的对境转为道用的行为。

当然这个是很难的。不管是对人、对事物,贪执要马上舍弃是很难的。

我最近遇到一些堪布,有些出家人,确实生活非常简单,不管自己的家里也好,自己的生活资具基本上全都处理了,除了能自己维持生活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应该是非常干净、非常清净的。

我们有些人可能一直积累一直积累,包括自己的屋子也可以看得出来,里里外外全部塞得满满的。

其实做减法还是很重要的。

自己不需要的一些东西,应该专门放一个地方,结缘品,处理了,结缘了。不然的话,光是门口的书啊,各种各样堆在一起,一旦起火的话,真的很危险。

我今天上去的话,路两边好多,可能是老菩萨还是什么,什么东西都要捡起来。这样的话,都可能没什么用的了。

除了自己必要的一些衣服也好,吃的也好,房子也好,除此之外,很多乱七八糟不用的这些东西早一点处理。你自己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处理,更好一点。

《方广庄严经》中云:“欲妙损害忧伤多,具畏恒具烦恼敌,如利刃锋毒树叶,如呕物器圣士弃。”

欲妙的话,损害也多,经常带来恐惧,带来烦恼。就像利刃的锋和毒树的叶,呕吐物的器皿一样,圣士一定会放弃的。

所有的欲妙对智者来讲都是呕吐物,没有什么差别。

又云:“喜爱欲妙功德者,如饮盐水无厌足。”其中讲述了贪欲的诸多过患。《因缘品》中也云:“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利少过患多,智者皆精通。”

智者们基本上都知道。即便给他天天降下金银财宝的雨,愚者还是不满足的。

你看现在世间的一些大富翁,有多少人,他身家是多少多少,但是还要拼命地去赚。

又《无爱子请问经》中也说:“凡是令生贪执、不生舍心之物当断除。”《亲友书》中云:“一切妙欲生祸殃。” 《入行论》中云:“今生或他世,贪欲生祸殃。”

今生也是依靠贪欲而产生的。确实依靠贪欲,最后可能自己后悔,自己发现也没有用的——今生来世依靠欲贪而产生的祸殃是非常多的。

这其中宣说了许多有关妙欲的过患。这些是总说贪执妙欲的过失,分别而言,贪执利养恭敬、美酒、女人,财物资具等每一种都有诸多过患,

去年讲《发起殊胜志乐经》当中,讲了利养的二十种过患、法布施的二十种功德、睡眠的二十种过患,愦闹的二十种过患,讲了很多。这些都应该去看一看。《发起殊胜志乐经》真的很好的。

对,还讲了多言的二十种过患。因为话很多,就造很多业。愦闹的二十种过失,睡眠的二十种过失,前面讲了法布施的二十种功德,等等。我们可能以前讲的时候,有些没有注意,然后再去看一下:“哇,如果闲语多的话,也没有什么意思。如果我睡眠多的话,那也没什么意思。”

修学者应该看一下这些。

你看这里也是讲利养、美酒、美女等等这些过患。

但于此不再广说。完全抛弃贪执而依止知足少欲,是最被赞叹的。《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亲友书》大家都学过。

《入行论》又云:“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一般世间的天王都很难以感受知足少欲的功德。

《萨迦格言》里面也讲帝释天也是难享知足少欲的功德。

“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 赞叹了立即舍弃令生贪恋之事物的行为。

如果你不执着悦意的物:“这个衣服好好看,我想买一下。哇,这个水果很好吃,我也想吃。这个房子很不错,我也想要。这个地毯特别好、这个手机很好、这个iPad也是很不错的……。”

有些贪欲大的人到了百货公司,钱都不够。贪欲不是很大的,有些比较贫穷的人就知足少欲。有些是因为贫穷而知足少欲,也并不是修行好。不得不知足,哈哈哈,想的话也没办法吧。

其实如果没有生病,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尤其是出家人,应该生活上没有什么压力。真的,现在世界上没有生活压力的,可能是唯一的少数出家人。出家人他至少也是不会想:“我会不会饿死,我会不会明天就没有吃的了?”他可能不会这么想。他自然而然对家庭,除了极少数的以外,没有什么很多的负担。自己依靠三宝的加持,依靠佛的加持,自然而然,基本上没有劳动也可以活下去,这样的。

确实如今这个时代当中,不用考虑自己会不会生活不下去,这样的人现在更是少。尤其是疫情以后,大家都应该知道。大家白天晚上都考虑,看怎么样生活下去,压力特别大。但出家人可能觉得,疫情有也好,没有也好,差不多就这样。

所以我们拥有这样的生活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珍惜。珍惜什么呢?要闻思修行。大家尽量地去听闻,还要去修行。修行的话也是现在就开始,不要想以后才好好修行,我到60岁以后修,这样肯定不行的。

包括我们年轻人,每天至少是半个小时以上,应该自己打打坐。打坐的话,自己所学过的,如果你懂得心性的这些教言,当然是很好。如果实在是不懂这些,那每天所讲到的,比如说知足少欲的功德、轮回的痛苦、业因果的重要性、菩提心的功德等这些方面,你可以闭着眼睛,或者睁开眼睛,一直思维。思维不是很难的,这叫做观察修。

我们如果没有修,光是会讲经说法,真的最后起不到什么作用。光是发心的话,有时候也不行。

所以应该经常把佛教的这些教义,在自己心相续当中再三地去思维。再三去思维的话,最后书里面的这种内容,成为自己的东西。

因为现在理论上的东西,只是眼睛看到理论,心里想一想,嘴巴说一说,但是还不能成为自己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讲贪欲的过患,或者知足少欲的功德,你不但是理论上明白了,而且自己内心当中真的知足少欲有很大的功德,这个道理已经变成了你永远的精神财富,这个时候才算是你拥有的。你拥有的也是你的东西,你已经有了这样的财富。

如果你没有这样,光是眼睛看,然后心里面思维一下,口里面说一说,最后自己一点都没有留下的话,就像好像管子里面引一点水,引了水以后,水全部已经喷出去了,管子还是空的。

所以我们遇到这么好的法,比如说《佛子行》里面的很多道理,道理上没有什么不懂的,对吧?很多道理没有什么不懂的,只要认识文字的人,有小学以上水平的人都可以的。但是在自己行为的当中,能不能多多少少要做一些?

全部要做的话,我们都变成佛陀,都变成菩萨,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什么都没有做,习惯性的,我也是习惯性给大家讲一讲,备备课,讲一讲。你们也是:“哇,等一会儿下课,太开心了。”然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堪布堪姆们也是这样的话,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听了这些法,特别有加持和有功德,种下善根,但是真正要改变自己的这种相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那天也说,我们每个人学了藏传佛教以后,其实入藏是很不容易的。入藏以后,并不是你拍几张照片,或者是听一下冈底斯山的功德,不是这样的。冈底斯雪山流传下来的藏传佛教的甘露水,如果真正融入我们的心田,可能以后有丰富的庄稼,可以利益无边的干渴、饥饿的众生——我们的精神粮食,可以无条件布施给有缘的众生。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话,冈底斯的历史也只是历史而已。而我们喇荣的话,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沟。

我有时候想,以前法王如意宝去求学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很小很小的。但是当年法王如意宝在那里,肯定不像我们这里生活的方式,那个生活是很艰苦的。但是他已经得到了上师相续当中真正的这种智慧的宝藏的钥匙,他已经得到了,然后来到这里弘扬佛法。当然我们不一定跟上师如意宝能比得起来。

以前去求学,从藏地或者是从其他地方,经过千山万水,翻山越岭到了印度,去祈求一些班智达。其实那个时候的班智达,表面上看也真的是人。当时印度的条件可能连法本都不一定有,但是后来有多少个高僧大德回来之后把佛法带回来,然后就弘扬。

带回来并不是带一个法本过来,最关键是你的心要改变。心改变的话,以后有法本没有法本,你有弘法的能力,有自己修行的能力。如果心没有改变,你在那里的时候也是马马虎虎、睡懒觉、跟别人吵架,或者就这样散乱过去,那回来以后也是一样的。哪怕是你到哈佛大学,你待两、三年的话,也只是有个名称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

所以我们这里讲,哪怕是一个短短的文字,如果你好好的把它记录下来,都是很好。

我们去年要求大家写日记,昨天我说我不一定发奖,大概在班里面发都可以。但是我还是给一个加持品,因为这也是一个象征,也是看一年当中人稳不稳定。如果习惯的话,以后自己多写一下也是可以的。

好多事情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被岁月洗净的,所以还是自己留一点下来。哪怕是我们每天写一个教证,然后观察自己的话,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修行的话,点点滴滴修,并不是一下子所有的这些智慧融入你的脑海,不是这样的。所以大家还是要努力。

好,要不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