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第十六课

(此听打稿仅供交流之用)

丙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分三: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二、加行修二菩提心;三、修学菩提心学处。

小士道已经讲完了,中士道也讲完了,今天应该讲大士道: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

分三个方面,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二、加行修二菩提心;三、修学菩提心学处。

丁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

首先第一个,在原文当中这样讲: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无始以来极其慈爱我、比自己的生命还爱重珍惜、以大恩悉心抚育我、对我恩重如山的所有六道老母有情,正长时间被总的轮回痛苦、尤其是恶趣的剧苦所折磨,如果我对此无动于衷、毫不考虑,只想独自一人获得善趣安乐,甚至追求自我了脱生死的诸如声闻缘觉果位的解脱,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偈颂好像作者解释的比较长。其实这个《佛子行》的注释,每一个都先做一个字面的解释,颂文字面的解释,然后就引经据典,引用很多高僧大德的金刚语来进行印证。

如果不想方设法令诸母有情获得安乐而只求自我寂乐,这真的令人十分惭愧,是诸位大德呵责之处,必定会堕入大乘道的歧途中。

不会获得解脱,而且堕入大乘道的歧途,就是自私自利地求自我解脱。

因此,我们应该在心里想:“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脱离三有而获得佛果,往昔诸佛菩萨如何发心,我也依此发起殊胜菩提心。”首先具有慈悲心,这就是一切佛子为大菩提发心的行为。

为大菩提发心的一个行为,

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这个教证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发心就是这样的。

为了利益他而希求获得圆满菩提,这就是大乘发心的本体。

我们发心的话,一个是缘众生,生大悲心;一个是缘佛果生智慧,这个是很重要的。

关于分类,按照《入行论》中所说的“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这个是菩提心的分类。

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关于这两者的差别

《入行论》当中也是这样说的:

此论又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这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别。

大乘显密道的入门,即是菩提心,

如果你要想入大乘的话,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就是这个菩提心。

进没进入大乘的行列中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你到底是不是大乘者呢?就看自己相续当中到底有没有这个菩提心。

又如《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这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

如果被菩提心摄持,那么即使施给旁生一口食团,也变成了菩萨的行为。

如果菩提心摄受的话,确实,哪怕我们对一个乞丐给个一毛钱,这个也成了菩萨的行为。

哪怕我自己一边发心,比如说为僧众做事情,扫地、扫厕所。也许可能为了打工,自己做一些事情,发心,包括我们上课的时候,每天都提醒。那提醒的时候,真正包括我自己也好,大家真正能发菩提心的不知道有多少人。

其实每一天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时候,自己心里面观想一下,大概几秒钟的时间——我今天学这部论典,就是为众生,让众生得佛果。这样想的话,实际上这个善根是非常非常大的。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话,那这个善根就是一般般的。

否则,纵然是用遍满三千世界的珍宝做布施,也仅仅是乐善好施之举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菩萨行。依此也可了知戒律等其余波罗蜜多。

刚才讲的是布施,那戒律、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等也是一样的——只要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这以上讲述了有无菩提心或者是否为菩提心摄持的功德与过患。

从这个层面来讲的。

另外,《华严经》与《入行论》等经论中也广说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具形色,遍满虚空界,彼亦胜虚空。”其中已概括宣说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能获得二身果位大乘道的本体,即圆满具足以方便为主的大悲菩提心、以智慧为主证悟空性的智慧等方便智慧。

方便与智慧双运。

《中观藏论》中云:“慈心与悲心,大智慧庄严,佛种菩提心,智者莫舍彼。”

要不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