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第十课

(此听打稿仅供交流之用)

讲一下《佛子行释》。

《佛子行》有前行、正行、后行。讲正行的时候,小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士道讲的。

丙六、依止顺缘善知识:

前行的话,七种前行当中,现在讲的是第六个,依止顺缘善知识: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因为依止上师的话,灭除罪业、增上功德。所以上师跟自己的身体相比较起来,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爱,还要恭敬——更加依止的意思。

如果亲近或依止良师益友,会灭尽自相续的贪嗔等罪业,闻思修、慈悲菩提心等一切功德宛若上弦月般越来越增上。

这个也是吧。依止了一个好的上师的话,他相续当中的贪嗔痴慢慢都没有了,所有闻思修行的功德就增长了。

这个是特别明显的,大家应该清楚。

对于如此殊胜的上师及善友,应该以比自己生身性命更珍爱的方式,在意乐、加行两方面都如理依止,这就是一切佛子依止善知识的行为。

那么这一点在:

《华严经》中云:“当于善知识观不厌足。

看到善知识也好,依止善知识的话,那就是多少年、多少年都不应该厌足,为什么呢?

何以故?诸善知识难以亲见,难以出世……”

确实可能以后越来越难。

我是这样想的,前两天也说过一次,怎么讲?大概是上个世纪那个时候,尤其像我们藏传佛教的话,确实是特别了不起的这些高僧大德,国内外都是有的。但现在基本上纷纷的,基本上全部都已经圆寂完了的。那这些算年轻的,中年的当中,具有法相的,而且有威力的,有真正慈悲菩提心的、有智慧的这种善知识,可能现在确实越来越少了。

所以我们自己经常这样想:我来到这个世界应该是不迟不早,正好那一段时间,各方面的违缘比较少一点,善知识们在住世,有些面前已经得过法,有些已经得过加持。所以说善知识确实难以出世,难以亲见的。

其中还讲述了,若有善知识的慈悲摄受,就不至于堕落恶趣,不会落到恶友手掌中,业惑难以损害等,具有诸多功德利益。

遇到了一个善知识的话,而且善知识要慈悲摄受你。

所谓善知识的摄受,并不是天天带你在身边。我们现在很多人善知识的摄受都不知道:“上师你出国的时候能不能带我去?上师你出去的时候,看病的时候能不能带我去?”如果我不带的话:“你不摄受我,那我不理你。”

所以有些人的说法和做法是很那个的。

真正的摄受,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这个是真正善知识摄受你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可能是我们世间的摄受方法。

善知识真正摄受的方法是给你讲教言,让你懂得闻思修行,这个是上师的摄受。

所以现在很多人真的搞不明白,什么是上师的摄受?上师摄受的话,上师带你一起出去玩,一起出去朝山,一起出去消费,一起出去吃夜宵,这样的话就觉得是:“哇,这个上师对我的摄受真的是很好的,太慈悲了”。

如果上师给你传的法是最甚深的,但是平时没有理你的话:“哇,这个上师是个坏蛋。”

《华严经》里面摄受是这样讲的。

《本生传》中也云:“不离一切真正士,当以调柔依善法,

我们的行为这些,应调柔地去依善法。

若亲近彼功德尘,未刻意沾亦沾染。”

如果遇到一个善知识,你没有刻意去学他,但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你就沾上了他的功德。

我们要依止超胜于自己的上师。

不管哪方面的话,要超越自己的上师。

《因缘品》

是《法集要颂经》,以前刚开始印的是《因缘品》,但《法集要颂经》可能好一点。

中云:“依尊获圣位,

可能是若依主尊,主尊是比较好的善知识。

若依主尊获圣位,

是故我当依主尊。”

其实这个应该是五个字,可能到时候重新弄一下。

如果我们依止一个好的上师,自己也是获得这个果位的意思。所以应该依止。

戒律中说,梵行圆满依赖于善知识、善友。

你的戒律善始善终的话就要依止善知识,至少是十年,十年以上的,这样的善知识、善友。

《亲友书》中也说:“梵行圆满能仁说,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多士得寂灭。”

佛陀说的,主要是依止大德,像依佛一样的善知识,大多数获得寂灭和成就的意思。

那么,如何依止呢?以意乐与行为而依止。其中,以意乐依止,分为根本信心与随念恩德。信心是一切善法的前行和根本,

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果对上师没有什么信心的话,可能依止的方式也不会那么的深入。

经中云:“起信前行亦如母。”

就像世间的母亲一样,信心是一切法的前行。

另外还有许多教证。关于随念其恩德,《华严经》中云:“善知识救护我脱离一切恶趣……”我们理当如是思维。

所以我们要依止的时候,从心方面对上师要有信心,经常忆念他的恩德,这个是很重要的。

从行为和加行方面,怎么依止呢?

至于以加行依止的方式,如《经庄严论》中云:“恭敬利养侍,修行依上师。”

一个是恭敬供养,还有承事,还有修行,这个是我们说三种欢喜。上等用修行来供养,中等是以身语意承侍,下等是财物供养。所以如果钱供养的话,是最下等的依止方法。

但是现在有点颠倒,弟子也认为供养钱是最好的供养。然后上师也是,供养比较多的,把他看作是最好的弟子。修行再好,也是有些不理他了。如果他供养财物比较多的话:“哇,他是具有法相的弟子。”所以现在是不是有一点点颠倒。

务必要以三种欢喜依止上师。《入行论》中也说:“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这个地方应该是句号,后面是另外一句。

我们要依止什么样的善知识呢?纵遇命难也不离开这样精通大乘的、清净戒律的,安住比较好的德行的这样一个善知识。

还有《入行论》当中讲: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中间应该它不是连在一起的。前面是一句,好像记得是两个,应该那个双引号分开好一点。“珍贵善知识”这个地方是句号,可能好一点。

如果这样如理依止上师,就能灭尽自相续的一切罪业,增上所有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功德的反面,就是不谨慎依止上师的过患。

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去依止上师的话,也有很多的过患。

此外,阿底峡尊者曾教诫说:“诸位道友,未得菩提之前需要上师,

你看没有得菩提之前,那这样的话有些是:“我已经依止了多少多少年了,现在不用再依止了。”其实如果真正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终生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依止,很重要。因为没有得菩提之前都是要依止。

但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得菩提果位了,不用依止了。

因此,要依止殊胜善知识。”并说生起大乘的大大小小所有功德均依上师而生。

曾有人大声叫喊:“阿底峡,请把窍诀传给我。”

这个人也是很凶的。

尊者淡然一笑,说:“嘿,我的耳朵是好的,(你不必大声嚷嚷。)窍诀就是信心!信心!”

确实以前也是这样的。

阿底峡尊者面前也有些是特别不恭敬的:“哎,阿底峡。”直呼名字。我们《弟子规》里面也是直呼名字是不合理的,是吧?

他说你把这个窍诀传给我,很凶的。阿底峡尊者也没有怎么说,窍诀就是信心。可能是声音太大了,说我耳朵是好的。

确实有些人不恭敬。很多行为真的还是要注意。

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哪怕是传的大圆满也好,大中观也好,任何的法没有用的。

有些把上师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我们藏地有一种叫做是,那天不是讲的,把上师看成是普通人的话,那这个悉地要从狗面前得到。意思就是说,你把上师看成一个普通人的话,那根本没办法的。

即便上师没有具足法相,你如果去恭敬的话,也会得到一定的加持。就像老妇供养狗牙一样的。

一般来讲,恭敬心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恭敬的话,我们有些佛教徒平时自己的行为好像越来越不调柔,不管是走路也好,闻法也好,说话也好,不要说是上师,道友面前的话,一看都是——我是经常能看到,一个人看走路的话,比如说走七步路的时候,基本上知道这个人的心是什么样的。有恭敬心,调柔的话,那他的步伐和这些完全是不相同的。

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也是,虽然地方上有一些差别,像某些地方说话声音是非常大的。但是一般来讲,从说话过程当中也看出来一个人的心性是什么样的。

以前前辈的这些大德们确实是非常重视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说过,好像以前翻译过的那个教言里面有吧。法王说,在色达一代,有三种人跟他称呼的。有一种人直接说晋彭,晋美彭措的名字,如果简称的话,就是晋彭。有一部分人就是晋美彭措;有一部分人是上师如意宝。

法王说,对我没有什么,都可以叫我,这样的。但是如果直接说是晋彭的话,他可能相续当中对我的看法是很低劣的。如果是堪布晋美彭措,这样的话,那就是中等的。我们很多人,可能学者这些,经常是堪布晋美彭措。然后法王他的弟子的话,是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吉祥贤座等等,这样的话,就像如意宝一样,也能获得法王相续当中的一些功德。

我们后来也是观察到,确实当时对上师非常恭敬的那些人,虽然智慧不那么高,境界也不怎么样,但是弘法利生事业是很广大的,而且住世的时间也是很长的,

也许可能上师真正是特意显现在这个人世间的一个了不起的世间伟人。当时对他进行诽谤,直呼名字的这些,后来都是很快的时间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我们私下个别上师的一些同门弟子,经常在说,原来谁谁特别不恭敬,后来他的遭遇是什么什么;这个人对上师是非常恭敬的,当时在闻思的过程当中,好像他的智慧并没有那么的,但确实后来弘法利生事业是如是广大,各种各样的情况,

依止善知识的话,依止善知识的方法确实也是很重要。

不管是在上师面前、弟子面前,还有堪布堪姆面前,以前我们女众当中都是有,以前有些对堪姆都是非常不恭敬的。有个别人不管是到哪一个堪姆那里,都是把这个堪姆逼的特别痛苦。后来很多人都害怕这些人。因为她经常特别麻烦,今天这个事情,明天那个事情,每天都是找一件事来,最后都是谁都有点害怕。

这个可能自己的业力现前。但是这种业力现前应该好好地忏悔。哪怕是得四句的法恩,我们应该以恭敬依止。

我个人的话,以前学这个《佛子行》的注释,很有帮助,说实在的。因为我很早就翻译了,后来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最后编成书。

刚开始,我85年来的时候,我们法王如意宝灌顶的时候,当时我们朵芒寺的人,在摩尼宝珠,现在我住的那个地方。我们住在大帐篷里面,白天去开法会。当时堪布拉雪给我和另外有一个,他现在已经圆寂了,有个叫多阿的炉霍的一个喇嘛。给我们两个传这个《佛子行》。后来我就找到了这个注释。哇,这个注释我觉得特别特别好,里面有很多珍贵的教言。

自从那个时候以后,凡是有受过法恩的这些上师,自己尽心尽力地去恭敬。有时候烦恼深重的话,确实有一些困难。

但是我也跟上师一起出去过很长时间,我在《梦尘》前面大概地说了一下。但后来我想好像我去的还有更多的,当时没有那个里面写的。

这个过程当中,对道友和对上师的恭敬心我还是很注意的。因为印光大师也好,阿底峡尊者也好,还有很多大德(都说),我们的这种觉悟,是依靠恭敬心来的。华智仁波切也不是讲的,如果上等恭敬的话,那有上等的悉地和成就;如果中等的话,那得中等;下等的话得下等。如果一点恭敬心和一点信心都没有的话,那就是得不到的。

所以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话,如果一点功德和一点悉地都得不到的话,那你天天都在那儿,没有必要,不如远远地离开,这样真的好一点。

自己也是劳累,徒劳无益。上师们也是这样。

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恭敬心很重要。当然这个恭敬心也不能太过分,到哪里都是一直弯腰、弯腰、弯腰,一直在那弯腰,好像练体操一样,练什么功法一样的。现在很多练瑜伽的都是一直这样,往什么下面。这样也没有必要,这种太特意、假装的。这种恭敬的话,也没有必要。

但是从内心当中恭敬的话,外面也可以显露的。这种恭敬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你看,所以阿底峡尊者他说:“信心,信心。”没有给他传窍诀。让他生起信心来,再给你传窍诀的意思。我的耳朵是好的,你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话,给你传什么窍诀。

所以这个人呢?我好像从文字上直接看出了这个人的性格。大声地和阿底峡说给我传个窍诀,那个的话还是比较……,有点那个,是吧?

仲敦巴格西问阿底峡尊者:“您的梵行依赖助伴吗?” 尊者回答:“梵行完全依赖于助伴。”

还是要依靠善知识。

仲敦巴说阿底峡你要不要依赖一些善知识?如果有的话,肯定要。但是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好像基本上没有什么善知识,是吧?当时有没有?洛钦仁青桑波面前不知道得过没有。

仲敦巴尊者也曾说:“日日夜夜依止外缘善知识,

我们《现观庄严论》里面叫做外摄受和内摄受。内摄受是悲心还有智慧、慈悲心。外摄受一般是善知识。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外摄受和内摄受的因缘。如果有这个的话,自己成长的还可以。

我们有些人以前没有依止过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时间长一点好一点。

我都有时候在我们讲考班里面看,有些已经在这里十多年,有些可能还没有考多少次,但是觉得每天都跟这么好的道友们一起的话,应该自己的行为慢慢变成稳固,到一定的时候自己自力了。

就像一棵树的话,刚开始如果没有把它理好的话,很有可能就夭折了。如果这个树茁壮成长,已经壮大了以后,它就能自力。

闻思修行也是这样的。刚开始,尤其是初学者,刚开始的时候,你没有一个善知识的助伴的话,可能很快,自己的见解也好,自己的认识被社会转移了,隐没了。

依靠贤善友人的手杖。”

手杖的话,那你依靠手的拐杖,到哪里都比较方便嘛。其实善友和善知识的话,也是最好的一种依靠处。

要不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