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第六课

(此听打稿仅供交流之用)

《佛子行》,它有前行、正行、后行。前行当中有七种法,前面人身难得也讲了,然后抛弃故乡也讲了。

得到人身以后,先要抛弃自己的故乡。光抛弃不行的,在外面打工也好,外面做什么也不行的,应该要依止一个寂静的地方,住在一个修行适合的地方。今天讲这个道理。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离开故乡这样的恶劣地方后,应当依止寂静的圣地。如果你依于静处,贪嗔等所有烦恼都会变得越来越少,

很多人对清净地方向往是有原因的。

戒律也会保持清净。在那里,没有为了亲朋好友等自他而从事诸如经商务农之类的愦闹与散乱的过患,所以,内心精勤修行一缘专注的等持瑜伽等三门善行,自然而然会增上。

因为心很清净的话,善根也是自然增长的。寂静的地方,没有散乱的原因,善根也是自然增长的。

由于心得以安住而使内心堪能、调柔,神清气爽,用智慧观察分析殊胜的法义而生起定解,

所以很多人以前求学的时候,到一些非常寂静的地方,或者说是传统气氛比较浓的寺院当中求得正法。

并不是特别散乱的地方,或者说是特别愦闹的地方得到正法。

所以你要去一个地方,应该要有一种环境。佛教的寺院确实大多数环境是很优美的。原来不是说嘛,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很厉害的,他们选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

所以应该找一个这样寂静的地方,心清净也对法容易生起定解。

确实这个可能差别比较大,比如说你在一个城市里面闻思的话,好像这个力量很薄弱。在一个寂静当中,尤其同行道友都是求学的,这样的群体当中,好像心一下就开始转回来了。尤其是我们有了闻思修行的机会,心就开始淡定下来。不然的话,一直飘在上面的感觉,大家也应该清楚。

因此,居住在具有增上三学等诸多功德的静处,是一切佛子依止适宜之境的行为。

前辈高僧大德都是刚开始的时候依止寂静地方而成就的。

《经庄严论》中云:“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 这里是说,要住在容易获得斋食等、

我们要修行的话,一方面生活稍微那个——不过很多人都是现在买米买油,存的也太多了。也不用太多,到时候全部过期了也不好用,到时候你们又要抱怨。

无有盗匪——住处善妙、

饮食可以的,没有强盗、没有天天都害怕。

不过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强盗,但是跟强盗相同的有一些也是比较麻烦,也没办法。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是,去求法的路上有时候遇到很多,包括印度的话,什么毒蛇,各种困难。

然后在其他地方,每个时代的高僧大德——其实求法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苦行,比如说是有恐惧也好,有寒冷也好。

不会因为水土不服等而生病———地点善妙、

不是这样的。如果住的地方太高了,海拔4千米以上的话,连走路都是气喘不过来,也是比较麻烦的。海拔比较低一点的地方闭关。

具有同行的善妙道友、无有禅定的障碍——易行瑜伽的功德之处。

《亲友书》中也说:“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己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

发愿和积累福德,这叫四轮。

这个真的,很有福报的人才有这样的。一个是你经常处在修行比较适合的圣地;还有依止一个很好的善知识;自己经常发愿和积累资粮。

有这四个法的话,相当于车有四轮一样的,到哪个解脱洲的话,都没有什么困难。

《入行论》中云:“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厌离世间,要住到寂静的地方。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意思是说,我们应当对愦闹散乱的过患生起厌恶之心,远离这些而在具有功德的寂静圣地修行正法。

那么如何修法呢?《入行论》云:“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寂静的地方,还是要修菩提心。不管修什么法,修菩提心。

也就是说,需要观修慈悲心和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同样,《宝云经》《圣雄长者请问经》等中也讲了,居于静处时要唯一精进修善。

不然寂静地方的话,天天睡懒觉,天天跟别人串门,天天聊天。一聊天的话,有些爱啰嗦的人,一下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耽误了。这样也是,寂静地方的话不适合这些。

前两天我也说了,我们既然来到这里的话,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到这里来浪费时间的话,那更可能不值得。大家也应该知道。来这里很不容易,那你应该得到一个法,而且自己不要浪费时间的话,哪怕是待一天也是我觉得有意义。

关于寂静处的功德,《月灯经》中云:“住于静处之功德,彼恒厌离有为法,

寂静处的话对有为法、轮回的法产生厌离心。

彼于俗世无贪欲,

对世俗法没有什么贪欲。

不增一切有漏法……”其中宣说了依止静处的许多功德利益。

此外,阿底峡尊者也说:“未得稳固境界之前,要依止远离愦闹损害之林间。”

你看阿底峡尊者说,我们没有得稳固过。得稳固的话很难的。

我们好多都是凡夫人、初学者。没有得到境界之前,尽量的依止一些寂静的、没有愦闹的林间也好、山洞也好,寺庙也好。最好是这样的。

因为凡夫人真的很容易受影响。我想好好的闭关,我想好好的闻思修行的话,来了一个朋友:“唉,我们去一个什么地方。”“这里不行,这里很乱的。管家也是经常管的很严的,啊!这边不行的。河这边也不行的,湖这边也不行的,那不如呢?我们就……。”“对对对”,然后就……。有时候违缘出现的。

《大乘道修法》中也有如此宣说。尊者又言:“非为摄受眷仆时,乃是依止静处时。”

这个大圆满前行里面也引用了。现在是末法时代,并不是摄受弟子的时候,自己应该好好依止寂静的地方。

有些堪布堪姆的话,可能很想现在要出去,通过网络,通过什么什么,但是可能现在不是摄眷属的时候,应该自己安住寂静的地方。自己天天念“嗡嘛呢呗美吽……”,门关上,这样的话都很好。然后敲门都……。

在寂静处安顿下来以后,就必须断除今生的琐事与欲望,唯一专修正法,力争做到死时无悔。

仲敦巴格西也说过:“如今正逢浊世,当各自修成。”

浊世的时候,自己得法很不容易的,各自都应该对自己的法,还是要修行,最后得到暖相,很重要的。

这是仲敦巴,还有那波瓦尊者。

那波瓦格西说:“自心没有修炼纯熟时,凡夫人应该在静处专心致志地修持慈悲菩提心,而不是直接利益众生。”

有些教言真的对我们还是很重要,有些学一点点,然后上去直接利益众生的话,有一定的困难。

前行里面引用一个叫做:“什么头还没有梳的时候,拿出舌头”。这个是藏族的一种比喻。

所以我们自己加行都可能没有修完,“我要度化众生……”,直接利益众生的话还是有点困难的。

初学者先好好的依止寂静的地方,好好修慈悲菩提心。以后真正因缘具足的时候再去弘法利生,这个可能是比较重要的。

博朵瓦格西这样说道:“居于静处是增上等持之因,也是清净戒律之因。”

尼俄则瓦尊者亲言:“若谨慎取舍善恶、依止静处后,抛弃琐事,就会成就。”

格西那巴瓦也说过:“倘若内心尚未成熟,则殊胜的意乐不能恒久,因此,应于静处修菩提心。”

今天这样一讲的话,很多人都不想离开寂静处了。

以后派出去讲经说法的话,“不行,我是初学者,刚才那个尊者说没有得稳固之前要修慈悲菩提心,不能直接利益众生。”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为此,要断除对怨亲、财物及友人的耽著,在寂静圣地,为令等同虚空的众生获得快乐,恒常修持菩提心。”尊者宣说了许多此类教言,而且也这样身体力行。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