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第四课

(此听打稿仅供交流之用)

“闻思修行佛子行……”

昨天堪布堪姆说要不要他们全体人员《佛子行》背诵来供养?我说是太少了,不要了。

三十七个颂词有什么可背诵的。但是你们还是背。我什么时候要,我还不知道。昨天说不要,但今天也许说还是大家背吧。学院里面在的人,《佛子行》大家应该能背,对吧。

我们今天再继续讲一点点,昨天这个《入中论》的颂词,大家要记住。

你看金厄瓦格西,他经常把这个《入中论》的颂词放在自己的身边,或者说是经常念诵这个经典。

我们也经常这样念诵,提醒自己——现在住在顺缘,自由自在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努力学习的话,那么以后堕落到三恶趣,或者特别可怕的境地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救护自己?真的那个时候很困难的。这样想。

普穹瓦尊者也教诫道:“已得暇满人身后,若没有行持善业而死去,那就像得到价值连城的如意宝未享用而遗失了一样。

这里讲的如意宝,《亲友书》[1]里龙猛菩萨说:“如果我们得到这样的人身,没有很好的行持的话,好像失去了一块黄金。如果造恶业的话,那就是黄金做成宝盘来倒粪土。”以这个比喻的。

如果以造罪度日,就好似将珠宝换成一团杂毒的食团一样。”

如果这样做的话,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无知了,这个如意宝贝,换成了一团食物的话,大家都觉得这个是特别愚昧无知。就像这样的。

我们真的,获得一个人身以后造罪的话,其实是非常的可惜。但很多人因为愚昧无知,知道的人真的很少很少。现在全世界70多亿人当中的话,真的能取舍因果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大家也可以想想就知道。

博朵瓦格西说:“千万不要虚度这个既难得又易坏的暇满人身,当下就要使它具有意义,

具有意义的话,经常闻思修行,而且发愿:这一生当中不管是遇到什么——快乐的时候,大家都是修行人,但是遇到挫折的时候,那就变成普通人。前面讲的一样。

要充分加以利用。”

喀绕巴格西也亲言:“暇满人身宝,难得已获得,得而未失前,当成永久业。”

应该永远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做善事,尤其是修空性、修菩提心,修出离心的话,那生生世世都是有利益的,并不是一世两世,或者是短暂的今生当中。

又说:“依于人身舟……”

依靠人身的大舟,渡过轮回的大海。

夏哦瓦格西也教诫道:“我等此时已得暇满人身、值遇善知识、幸遇大乘法,

上师如意宝以前经常说,我们今生已经得到了暇满,还遇到了好的善知识,还遇到了大乘法。

我自己经常想,比如说我再死去,再回来如果得到人身的话,有没有这么好的善知识?有没有这么好的大乘佛法?因为整个世界是浩瀚无垠,整个世界是无边无垠的,你变成任何一个角落里面的一个蚂蚁也好,或者有时候我们看海底世界的时候,真的是密密麻麻的。我们如果转生在那里的话,不要说三宝的名称,特别可怜的。所以我们遇到了。

尤其现在的善知识,可能将来会不会越来越少?这是有点担心。好像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像以前我们这个年龄见到的,包括顶果钦则仁波切、敦珠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包括我们宁玛巴的话,真的是特别了不起、好多好多的大成就者。虽然那个时候,应该整个时代变化很大的,但那个时候遇到了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如意宝。

但是现在的话,不知道将来,再过10年,再过20年,我也不知道怎么样的。反正现在即使有一些善知识,但是到底能不能他们讲经说法。如果讲经说法我们不懂的话,我们也等于没有遇到善知识一样的。

所以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的时候,

此时,必须要尽心尽力为后世积蓄资本,为解脱遍知果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夏哦瓦格西说的。这些格西真的是很好的修行人。

再者,法王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这样教诲:“暇满难得,已得之时,当实现它的价值。”又说:“诸位智者莫自欺,闻思修行诸法理,

诸位智者最好不要欺骗自己,欺骗上师,欺骗法师,欺骗自己。这样的话不合理的。应该好好闻思修行真正的教法和证法的道理。

如理修行微妙法,令得人身具实义。”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这是人身难道上面的。

下面第二个加行:

丙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那怎么解释呢?

修行正法的时候,如果住在家乡,

有什么样的过失呢?

那么缘取与自己感情深厚、极其疼爱自己的父母和情投意合的亲朋好友等亲戚一方,会生起能将自己冲入三有河流中、如沸腾开水般翻滚不息的贪恋。

不过现在有些子女的话,好像是对父母也不怎么样,父母也是对自己的子女不怎么样。住在自己的家乡的话,好像这种贪恋的心不一定。

但是一般世间人的话,不管是自己父母也好,亲人也好,自己的家人这些,产生贪心的话,如沸腾的水一样,非常非常的猛烈,很难以阻挡。

相反,缘取彼此心怀不悦的仇敌一方,会生起足以焚毁自他相续的善资、好似熊熊烈火般极为炽盛的嗔恨。

在自己家乡的话,对怨恨的敌方,这个方面的话,“这个什么时候对我说什么话?这个对我家里怎么样,对我的朋友怎么样。”对他们生起的嗔恨心,也是如猛烈的山火一样。

而且,故乡还会导致相续中生起遗忘和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和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

如果在家乡的话,我们好多道友回到城市里面的时候,家里天天都是看电视,有时候是玩小狗,有时候是玩手机。真的就是,出家人一回到家里,有些家里的人还算是好一点的,不反对的,还可以的,让他玩。但是他们一边生邪见,一边说:“你看他出家了还是这个样子。其实他去那里学也学的不成功,你看跟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没有头发……。”其实在家人是很聪明的,看到我们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的时候,他们发现的比什么都早,当面不说,“你好好吃饭,没事没事。”但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这样的话也是有的。

但真的去家乡也好,还是贪嗔痴和愚痴的心都有。

如同层层黑暗笼罩般的愚痴等。因此,要义无反顾抛弃具有无穷过患自性的故乡,是一切佛子断除贪嗔恶境的行为。

真正的佛子的话,他就远离自己的故乡,远离以后不是天天打电话。我们有一些老修行人的话,天天就是:“他都说没有啊,他现在是怎么样,你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你为什么是经常不关注他,我子孙宝贝怎么样,我家人什么怎么样?”天天都关注,这样的话,虽然身体已经远离了家乡,但是心还是在。以前的高僧大德是没有那种手机、网络,这些没有的。那现在的话,虽然身体已经到了什么什么寂静的地方,但是心天天跟他们牵连在一起,连在一起的话其实也是跟在家差不多的,不如还是在家里好一点,大家都觉得你也在身边嘛。

此外,《劝发胜心经》中云:

我们去年讲的《劝发胜心经》,当中是这样讲的:

“于有戏论诤论处,离百由旬为殊胜。

只要有争论的话,最好是不要待在那里,离开一百由旬。一百由旬去年说是600公里,是吧?当时600多公里,到成都左右。

何处具有诸烦恼,须臾之间亦莫住。”

在那里生烦恼的话,最好不要呆在这里。包括学院也好,寺院也好,觉得哪里有争论,哪里有烦恼的话,最好还是离开。远远的,没有什么的,离开都好一点。

意思是说,如果住在贪嗔、戏论或争论等罪业根源——故乡之类的地方,

之类的,意思是故乡也好,或者虽然不是故乡,但是第二个故乡,第三个故乡,如果还是对你的相续不利,修行不利,天天都是有争论,有烦恼,有争夺,这样的话,还是离开那个地方。自己还是,就像前辈的高僧大德一样,前往寂静的地方。

内心就会随烦恼转而不能修成正法,因此必须舍离它。

尤其所谓离开俗家出家为僧的意思,

这里离开的话,应该是出家为僧,离开一些俗世。

也是指应当远离生起贪执的根源亲友等、生起嗔恨对境的怨敌等一切的一切

这些都要远离。

而追随佛陀的足迹。

彼经又云:“何故生起此戏论,汝无田地无经商,

这里面也主要讲的出家人,你为什么对这些地方产生戏论,产生执着,产生争夺。因为你没有田地也没有经商。

汝无妻子与儿女,亦无家庭亲友众,无男女仆无财富,出家之后莫诤论。”

有些出家人的话,你没有什么妻子儿女,也没有真正的家庭、亲友,也没有什么男仆、女仆、财富等等,那出家之后还争什么?

所以真的,出家人的话,其实一方面出家人是很伟大的,别人不容易舍弃的,包括情执也好,包括对故乡也好,对自己家人很多的执着,已经断然放弃了。这个是很好的。但是出了家以后的话,身体出家,心没有出家的话,也可能是比较糟糕的事了。

所以说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话,不像世间人。世间人经常争论,经常戏论,经常去贪执的话,情有可原。因为他有家,有生活,有各种感情,有世间的这些牵连,这是我们应该理解的。

但作为出家人,人与人之间经常嫉妒,人与人之间经常有争论,还有积累财产,等等这些的话,确实也是不太合理。

所以现在汉地传统的出家人,确实是过着比较简朴生活的,有朴实生活的清净人。大多数的出家人,汉地出家人不多,大多数人还是很好的。确实很好的。

作为出家人的话,也应该尽量的能做成这样。这个经里面讲的也是很清楚的,如果出家人也跟在家人一样,经常贪各种各样世间法的话,也没有多大的意思。

那么讲到这儿。

_________________

[1] 《亲友书》:“金宝盘除粪,斯为是大痴,若生人作罪,全成极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