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第四十六课
(听打稿,供交流学习)
我们开始讲《如意宝藏论》。
《如意宝藏论》十二品里面外道的部分已经讲完了,内道的话,主要讲小乘和大乘。昨天讲小乘的时候,讲了部的分类、自性,还有宗派。
丑二(广说)分二:声闻乘;缘觉乘。
寅一(声闻乘)分二:总说;别说。
卯二(别说)分二:略说;广说
昨天是总说,今天是别说,别说分为略说和广说,两个方面。
辰一、略说
分别自性有二种,有部以及经部行。
分别的话,实际上小乘如果从宗派来分的话,有两种,一个是有部宗,一个是经部宗。
注释中的“经部是佛陀……”,应该是“诸经藏是佛陀……”,可能是错别字,还是当时打错了:“诸经藏是佛陀考虑利根所化”,这里的经藏应该指的是大乘。“接近菩提而以各种意趣来宣说的”,像大乘这些经藏,佛陀考虑为利根的这些菩萨而讲的。
而像声闻乘,也就说“智慧浅薄观现世者没有通达、不能抉择”——真正的人无我,或者佛的经义没办法通达。他们对后来阿罗汉的意趣比较了解,因为这些阿罗汉应该是通达佛陀的教义,所以他们把《大毗婆沙论》的教义,作为正量,这是我们经常说的有部宗。
以宗派来分的话,小乘有有部宗和经部宗两种。有部宗主要以《大毗婆沙论》为主。《大毗婆沙论》汉文是有的,以前藏文里面没有,后来法尊法师翻译了。《大毗婆沙论》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小乘有部宗的观点很重要,当然它的作者是阿罗汉还是哪些造的,这方面稍微有一点不同的争议,以前讲《俱舍论》的时候也是提过。
再者,认为论典是我们一般的世间人造的,他们有我执,是以分别念杜撰的,不能作为正量。应该没有任何障碍、具有慧眼一样的佛陀所说的经典才是正确的。那么跟随这种说法的人,实际上是经部宗。
为什么叫经部?经部主要是以佛陀的经教作为量。
所以,小乘总体上分的话,分有部和经部这两个。其实有部和经部的观点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从次第来讲,有部的观点稍微低一点,经部的观点高一点。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当中也讲了,有部的很多观点,认为是实有的。经部相对而言,承认为是假立的,他们之间也有这个差别。包括二谛的安立,这些方面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也是分析过,因为《俱舍论自释》以经部宗的观点,有时候有一些不满的语气。《俱舍论颂词》的话,主要以有部的观点为主,也有这样的。当然有个别的话,也有两种观点,大家也应该清楚的。
辰二(广说)分二:有部;经部。
巳一、有部;
接下来广说,分别宣说有部的宗派和经部的宗派,首先讲的是有部,那么偈颂当中是这样讲的:
有部所知五事等,七种宗义非真知。
有部的话,实际上它的宗派教义和它的观点是非常非常多的,但最主要的是:它承认七种宗义。
那七种宗义是什么呢?所知五事、灭法别义、三时成立实体、不可言说之我、识非自证与境证、法相名相异体、不失坏法存在。他们有七种观点,这七种观点实际上我们学过《俱舍论》基本上都比较清楚。
其实这次我们时间不够,不然的话,如果这个《如意宝藏论》的注释上讲一遍,或者学一遍的话,应该对所知万法都比较清楚。
刚才七种观点的第一个是所知五事,所知五事是什么呢?一切所知,万事万物的这些知识,全部包括在五种事当中。哪五种事呢?色、心王、心所、不相应行、无为法。
色法的话,大家都知道,我们四大为主的这些色法。
心王的话,主要了知对境,眼识等六种识,这个大家也应该清楚的。
心所的话,五十一个心所,注释当中都已经讲的比较清楚。
不相应行,有二十三种不相应行,学过《俱舍论》的都比较清楚。
无为法,主要是三种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
那么所知五事怎么破的呢?破的时候比较简单。色法破的时候,用微尘来进行观察的话,尘不可得。所以色法的话,我们用大乘微尘的观察方法来破,很容易的。
破心和心所的时候,用无分刹那来破,心也不成立,心所也不成立。或者用内外不可得的方式来观察,心和心所也不可能得到。
破不相应行也比较容易。因为不相应行是小乘把色法和心法中间的一段过程安立为不相应行,这个其实除了名称以外,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比如说得绳也好、无想定也好,同类也好,这些都是一种过程。或者是心,或者是色法,心和境这两个法的一种相应过程,他们安立为有一种实法存在。心和境,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除了一种假立的法以外,根本不成立的。
无为法的话,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虚空也好,抉择灭和非抉择灭,除了一种假立的所破法以外,没有什么的。但是这种所破法是没有实体的,虚空也没有实体,抉择灭也没有实体,非抉择灭也没有实体。
破所知五事比较容易,这些名词,我想学过《俱舍论》的人都不难的。
第二个观点、灭法别义。
他们的观点比较奇怪,认为任何一个有为法有四种法相:生、衰、住、无常。每一个法相还有随从法相,生之生、衰之衰、住之住、灭之灭,或者无常之无常。他们观察的时候,比如说生再次产生,生又生,如果生没有产生的话,生就灭了,他们就担心这个,等等。这八种法,从瓶子的角度来讲,每一个法也可以与它进行联系,如果这样的话,每一个实体都有十六种法,这样讲的。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的话,也比较容易。因为灭法,它不管怎么样,从未来、过去,现在,灭法本来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灭法成立的话,就变成了灭法不灭的过失,这样来观察的话,其实破灭法不灭也比较容易。
虽然我们讲中观的时候,宗大师的有些观点当中也有灭法实有的说法,但这个是暂时为了引导一些众生而安立的名言而已,实际上真正实有的灭法是不可能成立的。这是第二个观点,也容易破的。
第三个观点,他们认为三时成立。他们觉得,不管未来也好,现在也好,过去也好,当时它们的本体是成立的。他们认为未来以没有产生的方式存在,过去以已经过去的方式存在,那现在更不用说了。
如果我们去观察的话,也比较容易破。未来是不是现在存在?如果现在存在的话,那未来不是未来了。过去是不是现在存在?现在存在的话,那过去就变成现在,现在就变成过去,等等;或者过去变成现在,未来变成现在,等等,以这样来观察,其实也不是很难的。
现在很多物理学家觉得未来、过去、现在,有它的一种实体。还有《华严经》当中讲,未来、过去、现在的善根可以回向,他们有时候用这种理由。
但实际上并不是有一个时间存在的,其实时间是依靠物体而安立的,它的本体不可能存在。你再怎么样观察,比如你说现在存在,现在存在的话,现在的一秒钟你再分十万个,这样分的话——可能现在的,尤其是物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更比较尖锐。
所以三时成立,虽然是他们的一种观察方法,但是也不可能存在,可以这么讲。
还有他们承认的第四个、不可思议的我。这个一般是犊子部,也并不是所有十八部的声闻都承认的。
他们认为我转生到天界,又转生到人间,还是有一种我存在的,但是我是一体他体的话,不能言说。所以应该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我存在。
但是这种不可思议的我,也是不可能存在。怎么不可能存在?因为蕴和我,这两个按照《中观根本慧论》的方式来,是一体还是他体?这样来观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成立。还有,比如说眼睛不是我,耳朵不是我,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的。或者离一多因也可以,未来、过去、现在也可以。这样来观察的话,这个我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小乘个别宗派,它为了不舍弃因果,也是这样认为,但实际上也是不成立的。
还有第五个,识不是自证,也不是境证。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这是小乘的说法。怎么不合理?他们认为识不能自证,如果自证的话,自己对自己起作用。
但这种没有实体的观点,没有什么问题的。虽然它没有实体,但是它自明自知,如果没有的话,人就已经失去了自省了,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还有他们认为识没有境证。因为识是有实法,境是外境,虽然并不是直接相触的方式来认识,但如果不知道对境的话,不可能有回忆等等,也不能了解对方的颜色是白色、红色等等,有很多很多的过失,所以这个也不合理的。
还有第六个,名相和法相,他们认为是它体的,比如说人的法相是什么,人的名相是什么。但这个也只不过是他们的观点而已,实际上名相和法相是观待而安立的。如果是观待而安立的话,不可能有真正的它体,就像是火和火的热性一样,它是不同名称的安立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真正的一个实体。
还有第七种,他们认为有一种不失坏法。为了因果的合理性,有一个不失坏的法。
但是这个不失坏的法实际上也是得不到的,除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不需要有一个单独实有的东西一直盯着他们,不需要的。它依靠缘起空性力也好,依靠没有真实的一种阿赖耶的方式,业因果是合理的,业因果是存在的,等等。
凡是这些道理,我稍微跟大家剖一下,下面你们自己看。昨天我看讲考的时候,好像因为前面没有破,我想你们破都是很容易,但是好像下面破的时候,有些并没有这么的容易。对学过这些经论的人应该都比较简单。
为什么破这些呢?我们知道,我们佛教的话,有部宗的观点和经部宗、唯识宗的观点,还有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缺点。所以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该破的全部都破,对吧?然后要建立自宗。这样的话,就给大乘道铺一个很好的路,这个原因。
当然除了七种宗义以外,还有一些道理进行驳斥,这个你们自己可以看看。
这是讲的有部宗的观点。
巳二、经部:
接下来讲经部宗的观点:
经部能生四缘等,七宗义亦非正见。
经部宗他们也有七种宗义:能生四缘、显现是心、外境隐蔽、微尘无间、根功能、不相应行是遍计、涅槃无实。
有部和经部大致的观点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内部也有少许的不同。
经部宗承认能生四缘等七种宗义,无垢光尊者说是“亦非正见”,经部宗的这种见解也是不合理的,也不是正见,必须要遮破它。
“亦非正见”的话,不仅有部宗的观点不合理,经部宗的观点也不合理,虽然注释里面没有怎么讲,但是实际上“亦非正见”,前面也包括在里面,有部宗的观点不合理,经部的话,也不合理。
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样的呢?
一般声闻经部宗,他们承认能生四缘。任何一个产生,依赖于相应的四缘。我们讲《俱舍论》一直这样讲,比如说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种缘。
因缘是什么呢?因缘指对果起到直接饶益的功用,产生果的本体。等无间缘,是指前前的因产生后后的法,刹那间后面产生,这个起作用。所缘缘,是指心识要产生的话,依靠一种对境来产生,这个对境叫所缘缘。增上缘,是指对产生的果不会有障碍。增上缘比较广,凡是不对它起违缘的话,就变成了增上缘。
不起违缘也是很重要的,以前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讲过,不起违缘的话,就是说很多事情都变成了他的因缘,也可以这么说。
因缘的话,还有我们经常讲的相应因、遍行因、同类因、能作因、俱生因五种因。这些在我们中观、《俱舍论》当中也是讲过,我们这里不说。
那这些要不要破呢?要破的。因缘的话,实际上能生和所生在名言当中是可以的。他们认为有实有的产生,这种实有的产生,我们观察因和果,分析的时候根本不成立的。
能生四缘是不成立的,后面也会破的,这个比较容易,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他们认为显现是心。
其实经部宗也跟唯识宗有点相同,学《量理宝藏论》的时候,我们也知道。他们认为,比如说义共相,修本尊时候,心里面大概有一种形象叫做义共相。还有本无见有,像水月、二月这些显现。还有外境自相,他认为外境是心的一种显现。
好像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讲经部的时候,跟唯识宗有点相同,“与真相唯识无有差别”。这样的话,下面无垢光尊者在破真相唯识宗的时候,破的很清楚。
如果外境是自己的心,外面的山起火了,心也起火了等等,在名言当中有很多的。胜义当中的话,外境是心的道理不成立的。如果世俗当中存在的话,那山就是山,心就是心,显现和境必须要分开,《七宝藏》,包括《心性休息》当中也有这个分析,我们前面第一品里面也是讲过。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他们讲外境隐蔽。以前学《中观庄严论》和很多里面都讲了。
经部宗认为,我们看到的外境不是真正的外境,比如说我们看瓶子的时候,瓶子真正的外境给我提供一个隐蔽分,我只是看到一个外境的形象,外境是躲在后面的,只是给我提供一种形象。
但是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见到外境的话,那永远也是见不到。但这样的一种隐蔽分,义理观察的话,根本找不到。比如说我看瓶子,经部宗认为瓶子是看不到的,瓶子是躲在后面的,我们看到的是它的形象。
其实真正观察的时候,我们看到色法的时候,眼睛看到外面,实际上心和境两个并没有接触,只不过显现一种影象,他们认为外境是藏着的,显现真正变成了对境,它成为这样一个隐蔽分。
但是这个也不能成立,我们观察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的。隐蔽分跟外境是一体还是它体,如果是它体的话,那我永远见不到对境,因为它体的缘故。如果你说是一体的话,那你自己承许的已经不合理了,因为你觉得隐蔽分的形象和外境两个是一体的,一体的话,一个有见和不见,哪有两个呢?没有的。
我们如果去观察的话,对方经部宗的观点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可能我们真的看不到对境,对境是藏在后面的。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这叫做外境隐蔽。
第四个,微尘无间。他们认为微尘之间应该有无有间隔的微尘密密麻麻的存在。但是我们分析的时候,实际上这也是不合理的。微尘如果没有间隔的话,那微尘跟微尘已经融入一体了,没有什么所谓的微尘了,合在一起了。如果有间隔的话,那就不是无间,应该已经有间隔了,等等。以这样来观察的话,也比较容易的。
还有第五个,根功能。比如说眼睛看对境的时候,他们认为除了眼根以外,有一种根的功能,但这个功能也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实际上,胜义当中根和功能都不成立。世俗当中的话,除了眼根以外,没有单独的另外一个功能,这样来观察。下面每一个都要破,对吧?
第六个、不相应行是遍计。他们认为生住灭也好,或者说色、心、心所,这些是一种遍计法——这些显现都是不相应行的遍计法。但是这种不相应行的遍计法像兔角一样,不存在的东西。如果色、心这些成了兔角一样,那无常也不存在、与密行派的观点一样,等等。后面应该有破的,到时候你们看一下。
第七个、他们认为涅槃无实。声闻、缘觉都觉得佛陀灭度后,就像如云消与虚空或者冰溶化于湖中一样,没有什么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佛陀灭度的话,在你们声闻面前,觉得佛陀灭了,已经没有了,但实际上他的化身无边无尽,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是无有间断,等等。用这种方式来破的话都比较容易。
大概是这样的,这是声闻乘讲他们的观点,然后破他们的观点。
寅二、缘觉乘:
接下来是缘觉乘:
诸辟支佛以缘起,真实觉悟亦他性。
这里,辟支佛叫做缘觉。辟支佛依靠十二缘起,真实已经觉悟——可能“真实觉悟”好一点,辟支佛依靠缘起法,十二缘起真实觉悟。
“亦他性”,除了大乘菩萨宗派以外的一个观点,也就是缘觉宗。它不是最究竟的,跟大乘的宗派相比,是其他的,也就是指小乘的一个观点,不合理的意思。
那么缘觉乘也是一样的,包括他的见解,他的修行,我们在其他当中也是分析过。见解的话,跟其他有点不同,主要他有人无我的境界;外境的话,他对所取有所证悟,能取没有证悟,所以是人无我和半个法无我。
他的修行,主要在一些尸陀林,或者说没有佛出世的时候,没有道友,依靠前世的修行自己独自开悟,这么一个因缘。
修行方式,相关的经典当中讲,他看一些尸陀林的骨架,十二缘起不断的通过逆式缘起与顺式缘起的方式来修,比如说观察一切都是痛苦的,一切都是怎么痛苦的呢?他知道现在老、死。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无明。所以这个时候他知道苦谛,苦谛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集谛。我们要怎么灭除这种老死?它的根要灭,断集谛。断集谛的话,依靠道谛来修持。这个时候现前灭谛,最后到达无老无死的果位。四谛和十二缘起,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修的。
当然成就之果上面,他有像鹦鹉一样的群居缘觉,成就的比较快,在三世当中就能得到果位。还有像麟角一样的独觉,独自一人居住,他需要百劫当中积累资粮以后才会获得果位。
那么我们观察的时候,也是跟声闻乘一样的,他们自己所承认的这种暂时的缘起性空是合理的,但是你觉得这种辟支佛果位是最究竟的话,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还可以进一步的上菩萨乘、佛果等等。
所以他们的有些观点,按照大乘观点破斥的话,也是比较容易。
这是缘觉乘,接下来我们讲大乘。
子二(大乘)分二:因乘;果乘。
丑一(因乘)分二:总说;别说。
寅一、总说;
大乘它分为因乘和果乘,主要是显宗和密宗。因乘分为总说和别说。总说是这样说的:
犹如大海佛大乘,大铠甲等七大胜,
乘如虚空无量宫。
大乘总的宣说了什么呢?
其实大乘的话,“犹如大海佛大乘”,它的法理如一百个江河入于大海一样,非常广大无边。
大乘实际上跟小乘和其他乘不同的是,它具有七种“大”。这个我们应该说了无数遍,大家都是应该知道的。
第一个,所缘大。缘于入虚空一样的法性,它不像小乘一样,小乘只是缘一个小的我。
第二个、修行大。在行道过程当中,成办自他二利。而缘觉和声闻的话,只为自己的利益。
第三个、智慧大。大乘具有二无我的智慧,还有大悲圆融。小乘肯定不具足这些。
第四个、“大铠甲”,精进大。在无数的劫当中利益众生,三个阿僧祇劫期间去修行,大家都知道。声闻缘觉肯定不行。
第五个、善巧方便大。大乘它不住两边,不住轮回边,也不住寂灭的边。而声闻它住于寂灭边。
第六个、成就大。他成佛后,具备利他,包括十力、四无畏等等这些功德。小乘不具足。
第七个、事业大。在轮回未空之前,事业也是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会有这样。
所以大乘确实跟小乘不同,有这些大的特点。我们的《经庄严论》也好,《智者入门论》也好,都讲了很多,不在这里叙述。
寅一(别说)分二:略说;广说。
卯一:略说。
第二个别说,分为略说和广说。大乘的略说是这样的:
胜乘自性无有别,引导大车三种见,
唯识自续应成名。
大乘的话,它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万事万物都可以包括在里面,所以总的大乘没有什么差别:刚开始发菩提心,中间三个阿僧祇劫当中积累资粮,最后成佛果以后,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这是所有大乘一致的观点,不管是唯识宗、自续派、应成派,都是这样的。
他们的不同点,因为前辈的这些大德们,包括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也好,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也好,这些祖师们对佛教义的解释方式不同,所以后来驾驭这些“大车”的大德们出现了三种见解,哪三种见解呢?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这是略说,下面广说。
我们今天把唯识宗讲一下,不然害怕你们看不完,如果中观应成派、自续派全部讲完的话。但是好像你们有些没有看,我看态度,是时间忙了?还是?不知道啥原因。
卯二(广说)分三: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辰一、唯识宗:
下面我们讲唯识宗。唯识宗你们很精通的,应该没什么问题。而且汉地很多大祖师都是唯识宗的,我看你们有些也有唯识宗的根基,所以等会无垢光尊者也不一定能破的到。
唯识宗许识胜义,总别二理依次第,
共同承许自明智,遍计依他圆成实。
唯识宗承许什么呢?自明自知的意识,自明自知的这种识在胜义当中是存在的。
这个跟中观宗不同。唯识宗其他的观点是很好的,但是他们主要承认在胜义当中有这么一个识存在。
它的道理,“总别二理”,总的道理和别的道理,两种道理,次第地去宣说。
那么,次第宣说的话,首先是总的:共同承许的总的次第。
“共同承许自明智”,凡是唯识宗总的共同承许什么呢?在胜义当中有一个自明自知的智慧也好,自明自知的识也好,他承认这个。这是他们总的观点。
凡是唯识宗的话,他们承认三种法,遍计、依他、圆成实。
遍计是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无我和法无我,还有像石女的儿子,二月等等,遍计出来的这些法就叫做遍计法。
依他起的话,有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凡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包括我们的器情世界,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清净和不清净的依他起而产生的,依靠因缘而产生的这些。
圆成实的话,所有的这些依他起和所有的这些遍计法,到最后在圆成实当中融入。圆成实是我们意识中最究竟的一种识,但是它是实有的,它跟中观不同——他们认为圆成实是最究竟的,它是实有的。
这是唯识宗总的观点。
下面要破的话,其实我也大概看了一下注释,唯识宗怎么样破都可以,我待会后面讲也可以,到时我一起来破,一句话来破,这样很麻烦。
下面还有一个偈颂。刚才是总的次第,现在是分别次第,别说各自分类:
现境为心许不许,共称真相与假相,
非为真实遍计立。
对形形色色的外境,承不承许是心?如果承许是心,叫做真相唯识宗。如果承许不是心,叫做假相唯识宗。
我们前几年学的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智慧品》这些对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都有不同的安立。但是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真相唯识宗主要承认外境完全是心。假相唯识宗的话,外境不是自己的心,也不是心以外的,就像是空中的毛发一样,一种虚幻的、假立的。但是心以外没有的,也不是心,他们承认这样的。
下面分析的时候,比如说真相唯识宗,我们《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是遇到过,相识各一,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等等,有很多观点。还有假相唯识宗清净、有垢,分类也比较多。
但是这些如果归纳起来,“非为真实遍计立”,总的来讲,唯识宗为什么不合理的话,其实其他都是可以的,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是,暂时万法抉择为心,这个方面是对的,但是最后他们的观点不符合经典,为什么要破呢?他们在最究竟的意义上面承认心是一个实有的、明了的、光明的东西。如果这个没有破的话,不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究竟的密义。
所以不管是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学唯识是很好的,万法抉择为心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讲了那么多,基本上是把中观和唯识结合起来讲,特别的殊胜。
但是为什么我们始终都要破唯识宗呢?我们凡是看到任何一个唯识宗的经典也好,论典也好,最后它都安立为一个圆成实,或者说安立为一个自明自知,远离二取的一种心识,“二空识”,远离能取所取的一种识,但是这种识它一直不破。如果这个留下来的话,这不是佛陀的密义。
佛陀最究竟的观点是什么呢?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万事万物的法没有微尘许的建立,最后的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如意宝藏论》的注释当中好像记得引用过。
我们有些人好像学了那么多年,最后还不懂。为什么要破唯识宗?弘扬唯识宗的这些大德都是那么了不起,都是得地,他们为什么弘扬唯识宗呢?因为有些众生暂时需要这样的一个梯阶,先给他讲唯识宗,再进入中观的话,有非常好的休息,比如说有些体力非常好的人,他自己一口气就爬上去了。但是身体不是很好的话,你看我们的坛城,虽然不是往上去,在外面转,但是里面放了很多很多的椅子,为什么呢?因为身体不太好的人可以休息一下,稍微休息一下再去转的话,就可以了。所以这上面放了很多很多的梯阶。
原因是什么呢?众生的根基都是不同,我们的体力也是不同的,因此有些是依靠有部来休息一下,再上来经部。有些是经部上来休息一下,有些是唯识宗休息一下,有些是中观自续派,再去应成派,这样就比较合理。
注释下面的真相唯识、假相唯识这些,凡是翻译的时候费了很多时间,我这次也确实没有怎么看,但是不用看,归根结地破实有的识。这个如果破掉的话,唯识宗所有的这些千经万论归根结底就是这个。如果这个没有破的话,那你怎么讲怎么讲的话,也不行的。
我们汉传佛教的有些唯识宗大德确实特别了不起,但是这一点与我们不会有矛盾的,他们弘扬的话,依靠唯识宗的很多众生依此而得以解脱,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从最究竟的教义来讲,他们还是有一些细微的不足,这个细微的不足就是承认有一个明清的识,那么这个识在大乘当中,是所破。
所以这个关键点如果知道的话,那其他都比较容易。我们学《入大乘论》的时候,这方面也有窍诀的,这个窍诀大家记住的话,那今天的唯识宗不看讲义也无所谓了。
开玩笑,还是看吧,至少看一遍。我后天就开始讲中观自续派了。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