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末善语——亲证见修行之心宝11(圆满).pdf

 初中末善语 

第十一课

(听打,供参考)

首先在这里给大家说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前两天在我生日的时候,很多人也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行持善法,包括放生、念经、供灯、转绕,做了很多事情,也特别感谢大家!

我前面也讲了,这次不需要高调。尽量地,除了一些放生以外,不要做一些网上的各种宣传。这次做的还比较不错,当然也没办法完全屏蔽,但是总的来讲,跟以往相比还是可以的。各个地方依靠自己的方法各自都放了大量的生,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今天我们待会做回向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善根也要回向。

我其他也没有什么表示感激和回报,这次我们把《初中末善语》的教言分享给大家,到时候你们也可以寄给别人。或者相关的人,到时候把电子文件发给他们,也算是用这个来做一个感恩。人总是,不管对你怎么样,都要有一个回报。确实有些人还是做了很大的事情,做得也比较如法,这个我觉得有意义。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我们今天这个教言讲完,讲完以后,明天本来也是星期六,以前经常没有,明天男众这边也是念经,可能事情多一点,这样的话,明天没有。后天是星期天,这样明天、后天没有课。然后星期一的时候,基本上跟以前的时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有变化,如果有特殊情况,到时候需不需要往后推?比如说8点钟、9点钟,如果需要的话,之前应该给大家通知。

总的来讲,星期一我们准备讲《殊胜赞》。《殊胜赞》法本应该每个人都有,如果没有的话,希望做一些,到时相关的人员发给大家。因为我们如果连个偈颂都没有的话,讲的内容不一定明白。

所以这次我也希望,就像我们这次对念观音心咒有很大的信心一样,通过《殊胜赞》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产生不退转的信心,这是我的目的。而且我也有传承,传承的话,应该是在86年的时候,在今年刚刚圆寂的拉雪堪布面前听的传承,《殊胜赞》和《天神赞》,这两个都是。后来在其他上师面前也听过这个传承。

这个《殊胜赞》也是很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如果以甚深道理来证成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的话,用《缘起赞》来证成,或者《中观根本慧论》来证成。如果以理证来证成,用《释量论.成量品》。如果跟世间其他宗教相比而证成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的话,就是用《殊胜赞》和《天神赞》。这是在藏地也好、印度也好,家喻户晓、非常著名的论典。所以我想,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明白这样的道理非常重要。这是我前面讲的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我先把教言后面部分的传承待会儿念了。因为今天的内容不太多,如果有时间的话,整个《初中末善语》的藏文传承再念一遍,已经得过的人得两次传承也可以。如果没有得过,或者中间断了的,或者是不完整、没有圆满的话,可能重新得一个比较好。可能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我不太清楚需要多长时间。

(师念藏文传承)

接下来我们把后面的内容跟大家简单的字面做解释。

其实,这个教言也应该非常浅显易懂,即使没有解说,自己也应该可以解释,尤其跟唐朝之前的一些译文相比较起来,我觉得应该比较易懂。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算年月日有何用?且观现今刹那变,

刹那刹那近死亡,当机立断诵六字。

前面也讲了无常的比喻,无常的紧迫感讲得比较清楚,今天也再次说:

我们世间人经常会算,明年什么样,明天什么样,下个月的时候什么样——我们好多的人生规划、人生未来的蓝图,基本上都是以比较长的时间来划的,而并不是刹那间或者是此时此刻,这很少很少。除非可能有一些主持人,在主持一些比较大型节目的时候,他为了强调一种语气,“在此时此刻什么什么”,也有这样的。

一般来讲,很多人都是以年月日来算的,其实这个没有什么用。年月日的变化也有,但是最关键应该是观看我们现见的刹那刹那变化。

我们现在当下的心也好,当下的身体也好,当下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刹那刹那的变化,并不是说它一直很长时间不变化,过了一个月、过了两个月、过了一年、两年以后才发生一个变化,不是这样的。从我们的春夏秋冬也好,人生的青年、中年、老年的阶段也好,所有一切的一切,其实都从刹那刹那变化开始。光是这样的一个变化,对我们来讲也没事,变化就变化,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危害。可是这种变化不是一个好事,让我们们刹那刹那变化,刹那刹那地接近死亡。

平时人们的习惯当中,过年的时候,大家很欢喜地过节日;生日的时候,又很欢喜的过生日,但实际上,人们所有的庆祝活动,好像是我们接近死亡,而我们却非常欢喜一样的感觉。比如说关在监狱里面的这些囚犯,过了一个时间以后,庆祝他马上该死了。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说我们的无常感确实是比较差,《正法念处经》[1]说:“智者所观察,死相常现前,命念念不住,须臾归磨灭。”智者经常去观察,观察什么呢?整个世间万物其实都是处于死相,就像上师的道歌最后面唱的一样,“如果会观的话,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都是示现无常的一个教科书,在你面前经常现见的。”其实我们的生命念念不住,须臾都是归于磨灭的方向。

所以刹那刹那的这些变化,确实也是让我们感到一种悲伤也好,让我们有一种特殊的心态。当然我们如果无常修的不太好,可能都没啥感觉。只有当死亡来的时候才有点害怕,比如说在医院里面,得到了病危通知书,或者医院说我们现在救不了你,你还是离开回去,这个时候有点恐惧感,除此之外 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是没有感觉。

实际上我们并不是不死的,应该每日每夜都是前往死亡的路上,“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2]?”这句经文汉地早晚课当中也是有的。就像越来越减少的水里面的鱼一样,过了一天,过了两天,越来越接近死亡。可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和收到的信息并不是这样的,除了可能佛教里面讲了真实的话。

有些觉得佛教太悲观了,实际上不是这么严重。不是佛教悲观,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媒体或者广告当中,这个是常年不死,百岁长命等等,用这样来称呼。可能世间当中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百岁老人,但是媒体着重的说是吃了这个药,或者住在地方,这里的负氧离子很高,其实真正与那里人口的死亡率相比较起来,几乎是没有的。

但是我们每天死亡的真相被忽略了,只是活下来的极少数人,或者现在通过各种药物,各种方便方法来,让别人老得不是很明显,媒体和一些商家用这样的途径来宣传,让我们觉得人不容易老,人不容易死。有这种感觉,但是这个感觉只是迷惑我们的一种方便法而已,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们不能再拖延了,应该当机立断、当下就要放下一切念观音心咒。

你不能说:“我退休了以后,我再修行;孩子们成家完了以后,我再开始修行;我过几年以后,稍微各方面稳定了以后再修行。”其实这个想法不太合理。

按照佛教真正的修行观点来讲,什么时候你产生修行的念头,就不能再拖延,父母阻止你,也不能听他的。你的老师、 你的朋友,你的亲人如果阻止你,你也没有什么听的,因为这是人生大事,应该自己下决心马上修行,这个很重要。

寿命远去如日落,死主前来如暮影,

余寿残阳遗阴影,无空闲住诵六字。

这也是讲无常。

我们的寿命渐渐渐渐远去了,无常了,相当于下午接近落日,日落西山的日轮一样,然后恐怖的死主逐渐向我靠近。太阳落山的时候,专门有一个黑色的暮影,我们山谷里面比较清楚。

寿命就像太阳落山一样,它靠近山后面的时候,它带来的那种影子越来越往上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剩下来的寿命相当于是夕阳、残阳。

一般到了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好像在东山这边留下一个黄色的夕阳,一点点,但是很快就被阴影覆盖了,没有了。尤其在海边看的话,好像太阳像鸭蛋黄一样,慢慢的落到海边——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寿命很快就要离开了。

我们人一般到了60岁,到了70岁,到了80岁的时候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落日的太阳,因为以一生来算的话,已经是落日的太阳。那这个时候,虽然暂时可能有几年的时间了,也许有,但是不会很长。

我应该2004年的时候也讲过这个教言,我记得当时也提过,当时法王如意宝刚刚圆寂,好像法王的有些事情,一提起来心里很不舒服,基本上都没有讲,但讲到这些的时候,法王在圆寂之前的有些话还记忆犹新。

法王接近圆寂的时候,他也经常在课堂上提过,提过什么呢?“我现在对世间八法没有什么兴趣,我的寿命可能很多上师说我会活到90岁、113岁等等,说法是比较多的,但我自己基本上应该是清楚的,我内外的疾病、各方面的梦相都知道,也许还有两三年的时间。这么短短的两三年人生当中,如果我去追求名声和财富、利益的话,有什么用呢?

大家应该是可想而知的。”法王也前前后后提过了很多次。当时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好像因为法王也是刚刚圆寂,好多事情不敢触碰,不然的话很难,弟子们当时也是比较难受的时候,所以我想大家也是应该知道。

现在法王离开的时间,去西方30周年,刚好是现在,当时七八月份的时候在西方,刚好30周年。然后再过几个月的时候,刚好离开我们已经20周年。但是我们的寿命,我们还留在这个世界多长时间?可能我们每个人要细细的思维。当然我们现在也可能看不出来,因为每个人对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不是特别清楚。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基本上可以推得出来。

一般来讲,到80岁、或者九十岁的人,几乎绝无仅有,大家也清楚,所以60岁或者70岁当中,大多数都是离开世间,那这样的话,我们人生还留下了什么?

我觉得华智仁波切把这个比喻讲的很好。我们可能到了下午的时候,啊,太阳落山了,夕阳很美的,除此之外,不观无常的人可能没啥感觉,但是经常观无常的人:太阳都落山了,那我这个人生基本上也快乐吧,我该做准备了,做怎么样的准备呢?其他没有什么可准备的,身体也带不走,财富也带不走,美色、名声这些更是带不走,那带什么呢?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源,尽量地行持善法。

《入行论》[3]:“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死亡很快的时间当中会降临,所以我们应该积累资粮,行持善法,这个很重要。对死亡恐怖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对死亡怀有一些怖畏,对行持善法有劝勉的作用,以前也再三引用过无著菩萨的这个教证。《正法念处经》[4]当中也有一句很好的教证:“以常念死,则怀怖畏,以怖畏故,不造恶业。”我们常常忆念死亡的话,心里面会有一种害怕、怖畏、恐怖:“我会不会死?”有这样的。有了这样的恐怖,他就不会造恶业,反而行持善法。

当然不承认前世后世、不承认业因果的人,可能没什么怖畏:“死就死,无所谓,人人都在死啊。”他好像没啥恐怖,没啥敬畏感,可能也是正常的。但是只要真正有一点点这方面概念的人,知道了死亡无常,还是有一种紧迫感。

这样的死亡无常,实际上谁也推翻不了,以前佛经当中也有这样的公案。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地方,有四个人要搬一个特别大的巨石,四个特别身强力壮的人都搬不动。但是佛陀用指甲稍微碰一下,石头就飞到空中去了。他们觉得很惊讶:“佛陀您这么强大,那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比您更强大、更可怕的有没有?”佛陀告诉他们:“实际上这个世界还有比我更恐怖的,那是什么呢?就是死亡。因为这个死亡能吞没我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的身体。”意思是说,像佛陀那样的庄严身相最后也不能超越无常。

如果我们时时都有一种感觉,死亡在呼吸间,死亡在刹那间,如果有这样的话,那无常修的比较好。《佛说处处经》[5]当中说,当时佛陀问:“我们人的寿命是无常的,你们觉得怎么样的?”有些出家人说:“是的,我们寿命是无常的,人只能活到五十岁。”有些说是30岁,有些说是十岁,佛陀都没有承许。后来有人说一个月、十个月,一个月,一日。佛陀也没有承许。后来有一个比丘说:“我们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这个时候,佛陀说:“善哉,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人的生命应该在呼吸之间,为什么说呼吸之间?我们的死缘极多,生缘极少,而且有些生缘也变成死缘。这样一来,活在这个世间上的因缘并不是很多,应该是少之又少。死缘非常多,包括地水火风也好,自身的404个病也好,各种各样的死缘非常多,所以说我们应该带有一种恐惧心,在死的时候,唯有正法对自己的生生世世是有利的。

所有的这些正法精华归纳起来,就是六字真言。六字真言是所有善法的总集,可以这么说。如果实在是不懂怎么修行,不懂什么理论,那一心一意地念诵六字真言,至少也是不堕恶趣,阻塞轮回之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时间空闲,大家应该要真诚地念诵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这个意思。

这以上的话,立即修行的道理已经讲完了,然后接下来讲:

六真言法虽善妙,焕散持诵难生果,

耽著诵数成实执,专注观心诵六字。

虽然六字真言非常重要,也是特别殊胜,已经阐述了大量的道理,特别美妙、特别善妙,但是如果我们在持诵的过程当中没有专心致志念,反而三心二意,昏沉、掉举,或者边说话、边念诵,或者说边吃饭、边念。

当然一般来说,走路念诵这些都是可以的,如果心太散乱,这样念诵想得到好的结果,几乎是很难的。

还有我们有些人特别耽着所念诵的数字,“我念了一亿遍”,到处都去讲。骑马的人面前站着说,走路的人面前坐着说,到处去宣扬,“我念了什么什么”。有些教言当中也讲,自己的念珠里面如果有一个砗磲的话,就到处都去:“你看我念的这个都已经磨破了,你看我的指甲都磨得有痕迹了。”等等,这样说的话,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实执。

当然有一个数字是很好的,不然现在有些人念了多少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都没什么要求。我们前面也讲了,前辈的很多大德,他们一生当中念多少多少,他有数字,但这些数字并不是为了炫耀,或者是为了说自己很了不起。不是这样的。应该说这是一种了达自己精进的方式。如果你连一个数字都没有的话,可能没办法对比。

这里并不是说不能有统计。我们学院念诵的也是,开每一个法会,经常问你念了多少个数字,每个月要念多少多少。这些数字不是不合理,但是你如果有实有的执着,都不行的。

所以我们应该不要有太大的实执,中间不要有一些中断,好好的、专心致志的,边观自己的心,边诵六字真言,这也是很重要。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可能三心二意,或者说心不专注,念的结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现在网络时代,可能念咒语的好多人一边拿着念珠或者计数器,一边开着手机玩手机,看电影电视。虽然你的嘴巴也在动,手也在动,也是很好的,但是其实心已经专注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样的话,没有功德不敢说,但是功德也不是很大的。一方面讲,你的所作所为、行住坐卧都在念咒语,这个非常好;但另一方面,如果心不能专注,不会有很大的功德。

以前有些大德有这种说法。一般来讲,念经的时候,念课诵的时候,基本上跟别人不会说话,以禁语来完成。中间发生什么事情,他根本不理。我不知道讲过没有?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当时好像是第二世敦珠法王的一个亲戚来学院,修塔还是建寺院,来化缘。其实当时学院的条件也并不是很好,但是法王要求大家一起商量,他们既然来的话要给他们赞助一些。我们商量半天以后,当时大概是几千块钱还是一万块钱,反正我们拿着钱,大多数都是十块,有一天下午去。当时法王对这个客人很重视,让他住在我们当时国际学经会的二楼。ra桑管家和我们几个去,去的时候,他正在念经,因为那个是老修行人,他的侍者说可能要等一段时间,让我们一直等等等,他的那个念诵集很厚的,一直不理我们,起码等了一个多小时。

ra桑管家当时有点生气,他说怎么这样的败家子,如果这样的话,跑到我们这边来化缘干嘛?但是我们又不敢离开,法王知道了也可能不好。

这是一个好的例子还是不好的例子?对他自己的修行来讲,应该是好的例子。因为在念诵的过程当中,如果夹杂一些语言、夹杂一些事的话,实际上没有功德。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戚继光,是一个战斗英雄,跟岳飞基本上差不多的一个人。他有一天晚上做梦,他当时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总兵,他下面的一个小兵死了以后托梦给他:“明天有一个女的来,是我的妻子,她劝你念《金刚经》,希望你给我念《金刚经》,我已经离开了人间,这样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利益。”

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个女的,说:“我的丈夫在打仗的时候不幸遇难,他给我托梦。”他可能同时给两个人托梦,“让你给他念个《金刚经》。”当时戚继光答应了,他后来就念了一遍《金刚经》。当天晚上,小兵又来给他说:“非常感谢您给我念了《金刚经》,但是我只得到了半卷的功德,后面的那一半没有得到,原因就是在念诵的过程当中有‘不用’两个字来中断,所以我没有得到全部功德”。

第二天他想来想去:“为什么这样?我还是认真的念了一遍。”后来他想起来了,他在念经的时候,他的妻子让仆女送一些茶饼,他念的时候看到了,其实他没有说话,他心里想是“不用”,他用手表示了一下,然后继续念下去了。

后来他知道是这个原因,又继续念,念完以后,那个小兵又再托梦,对戚继光说:“非常感谢你,这次圆满把《金刚经》给我回向了,回向以后,我现在已经离开了痛苦,已经得到了超度。”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公案。

所以汉地很多的禅师、大德,一般念经的时候不给别人说话,比如说我们念《一子续》,中间如果发生了什么,最多可能表示一下,但现在这里讲,连表示可能也变成了一个中断,要一直念完,中间不夹杂任何的语言。

我记得我们《大圆门前行》当中也是讲过,我们诵任何咒语,这个时候如果中间夹杂了一些闲言碎语,那就没有很大的功德。莲师也说了:“杂着绮语的念诵,念诵一年的功德不如禁语念一个月的功德大。”

所以我们在念观音心咒的过程当中,如果自己各方面的因缘具足,应该很认真地、尽量地不说话。包括我们开法会也好,平时我们课前课后的念诵也好,或者说自己专心致志自己修行的时候,尽量地不说很多废话,甚至看什么其他的佛教动画片、故事片,这些都是不用。

念经的时候应该专心致志,一会儿观想观世音菩萨,一会儿观想咒语的功德,或者观想观世音各种各样的像。观世音菩萨的像,男生像也可以,女生像也可以,从他的三十二个应化身看的话,怎么样都可以观想。

九华山的门一进的时候,有个大寺院,里面有特别栩栩如生的壁画,这里面有些是比丘像,有些是比丘尼像,有些是天王像,有些是非人像、有些是龙王像,各种各样的像。其实这里面有男的、女的、在家、出家、人类和非人等等,以各种各样的身相来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讲《普门品》的时候,也是讲到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和他的应化身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想我们念诵的时候,最好专心致志,心专注在一处,尤其是关于观世音菩萨,或者与他相关的,如果我们有前面中善当中所讲到的一些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当然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的话,那在清净的善心当中念诵的话,这个也是非常重要。

接下来:

屡屡观察自之心,何行悉皆趋正道,

集百要诀唯有此,摄一要义诵六字。

我们如果屡屡地、反反复复、再三去观察自己的心,那么所作所为、任何一个行为都会趋入正道。

观察自己的心很重要,就像我们《佛子行》所讲的一样:“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如果能观自己的心,“我自调心,非关汝事”,就像二祖说的一样,我要调我的心,跟其他没有什么关系。自己调自己的心,很重要,时时刻刻都是要观自己的心。

观自己的心,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变成善法,入于解脱道。身体和语言不是很重要,身体和语言其实是心的仆人。如果我们的心善良,行为不是很重要。其实善恶的大小是随着意乐转的,不随善恶的形象转,智悲光尊者也是这样讲的。

不管你今天念什么经,做什么事,看你的心态是什么?用自己的正知正念观自己的心。“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寂天菩萨向我们合掌请求,请求什么呢?如果你们要想护自己的心,一定要特别努力、恒常地守护正知正念。

正知正念大家都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现在在干什么——这样的状态来观察自己的心,如果经常这样观察自己的心,我们的所做作为一定会是趋入正道。

这里集聚了一百个窍诀——所有上师们、佛菩萨的窍诀都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在摄这样的一个要义当中诵六字真言。

不管是诵经也好,转绕也好,或者你跟别人讲经说法也好,你自己听经闻法也好,任何时候学会用自己的心来观察自己心的状态,其实这是一种修行。

什么是修行?自己的心入于正道上。先可能要闻思,不然哪个是正道、哪个是邪道,你可能都不明白。如果知道了正道和邪道,然后时时刻刻观察自己心的状态,如果状态很好,你就行持,如果状态不是很好,你就别去行持。甚至听课的时候,古大德也是讲,你在听课的时候,如果以善心来听课,那有功德,你就去听。如果用恶心来听课,你边忏悔边离开法堂,前辈的大德都是这样讲的。比如说对道友生邪见,产生嗔恨心;对上师生邪见,产生嗔恨心、非常反感,这个过失很大的,心的状态非常不好,不如你离开,少造恶业。

《成实论》[6]里面说,有三个人绕塔,一个人心里面想着佛,一个人心里面想着偷盗,“我绕塔的话,偷东西可能顺利”;一个人他为了清凉、凉爽。三个人有不同的心态转绕,但是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刚才念佛的人得到善,绕塔的善的功能。那个想偷盗的人,得到的是恶果,因为他动机不善。乘凉的人,他是一个无记的心态,这样的果也不是善,也不是恶。

我们经常碰到绕塔的,有些是为了锻炼身体而绕塔,这个可能不会有什么功德。有些是发无上的菩提心而绕塔。比如说绕坛城,可能有各种类型,有些人一边生嗔恨心,一边生贪心,一边生嫉妒心,一边生傲慢心,以五毒烦恼的心态来转绕,边哭、边闹、边骂人。但实际上,虽然转塔有很大的功德,但是你的心态不妙,这个原因带来的果不会好的。

所以在这里说,如果我们学会屡屡地观察自己的心,那你的所作所为会趋入正道。你是什么身份的人不重要,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什么样的人,经常学会观心,这个真的很重要。

其实这个教理讲过无数次,可能很多人现在都听得生了厌烦心,听过无数次。但有时候听着听着,慢慢自己有一点点串习。有些人越听越烦,最后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观察自己的心,趋入正道,这是各种窍诀的要点。

如果别人让你讲个窍诀,你就说:“时时观察自己的心,这就是集所有窍诀门的钥匙。”其实这个也很简单,就是念:“嗡嘛呢呗咪吽”,边念观音心咒,边观察自己的心态怎么样。至少不要胡思乱想,想着“我要报仇,我要杀敌,我要怎么怎么。”这样的恶心循环,如果你一天都产生恶心,那一天都造恶业,如果一天都是善心,一天都造善业。

这个跟外境没有什么关系,当然我们很多人说:“因为外境的原因,我才产生恶心,因为外境的原因我才产生善心。”当然外境也许有一种缘的作用,但根本的因应该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说,我们经常学会观察自心,学过《入菩萨行论》正知正念品的应该会,这个也是很重要。

下面应该是这部教言的最后说明,华智仁波切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造了这样的论典:

初于浊行厌离语,此语自我教言已,

吾发内心悲哀词,思汝同感而奉献。

不是有初中后三种妙语吗?初善妙语实际上是他看到五浊恶世众生各种各样的行为,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然后说出了一些生厌离心的语言。当然并不是对劝请者讲的,是我自己对自己自言自语,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自我教言。

因为劝请者可能也没有让他讲一个关于厌离方面的教言,从文章的意义来看,那个劝请者让他讲一些跟观音菩萨心咒有关系的比较深奥的道理,劝请者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前面这些对浊世厌离心的这些语言,跟你没有很大的关系,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教言。可能当时华智仁波切对整个轮回、对浊世众生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厌离心,有些语言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可能是这样子。

从上师们的传记当中看,有些对整个当时的世界产生厌离,有些是对个别弟子的恶行、邪行产生厌离,有些是自己的身体,或者弟子不修行等各种原因,有些上师看起来很伟大,但是心还是比较脆弱,也是对近处一个小小的事情,后人看来好像这个事情不是很大,我看到无垢光尊者的一些传记,有些他对身边人产生厌离。看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大,但是也让他对整个转法轮也好,对利益众生也好,包括他自己住世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多厌离心,以后发愿尽快离开人间,也有各种情况。

当时的状况不是特别清楚。他说我是发自内心,对整个轮回也好,对这个世间生起了非常悲伤的语言。想到你也许也有一些同感,所以这次给你写在初善的文章当中。

跟我一样的话,你也可能对末世的器情世界深感悲伤,没有啥好感,可能有同感,所以我这次还是同样给你写上,这个意思。

不同确信高见修,成办世与出世慧,

自他诚信全妙计,汝若已有请见谅。

他说,也许跟我相同,对浊世有同感;也许也有不同,你老人家有非常高深莫测的见解和修行,而且有成办世间和出世间特别丰富的智慧,还有自己和他人完全能诚信的有一些谋划或者是善巧方便的方法,如果你是这样,前面讲到的这些出离心方面的语言觉得没有什么的话,你就别去在意了,请你谅解。

我的目的,也不是让你在这方面产生其他的感觉。你住的世间也是非常好,根本不用生厌离心,而且你的见解,你的修行,出世间的智慧,各方面来讲,根本跟我不是一个感觉,我可能说的有点多余了,你应该不用去在意,算是我自己误解了,我对这个世间的看法是我自己的修行不好,所以请你谅解。

华智仁波切也是比较谦虚的,但从文字来讲,因为他要求华智仁波切讲一些比较深奥的法,但是华智仁波切觉得他也可能需要对轮回产生厌离心,所以旁敲侧击让他好好的出离,然后再好好的修观音心咒的密法,不然你厌离心没有的话,可能更深的这些见解也许你就没有。如果你真正有这么高的见解,那我就搞错了,可能间接对对方有这么一个表示。

我从有些字面上感觉的,也不一定正确,这是我独自的看法。

然后他说:

中间抉择见修语,我虽无有证觉受,

全知师徒传承宝,教言养育理解释。

可能养育好一点,或者是养护也可以。

中间所抉择的这些见解和修行的语言,应该是第24颂到64颂,中间大概有40颂,这些全部讲到了一些高深莫测的见解和修行,还有一些行为的语言。

作者说虽然我自己没有什么证悟的境界,也没有与众不同的觉受,但是我是依靠全知无垢光尊者和智慧光尊者师徒传家宝教言的养育,根据自己的理解讲的。

所以他这里也是有一点谦虚,华智仁波切前面讲的很深的这些道理,其实自己没有这样的觉受和证悟境界,但是我为什么说这么深奥的窍决和教言呢?实际上一直是依靠全知父子的教言养育我到现在,然后我在这方面也有少许自己的一些浅显理解——自己的理解跟全知无垢光尊者师徒的教言汇集在一起,讲出了上面这些道理。

我们前面讲的,华智仁波切是寂天菩萨的化身,外是寂天菩萨,内是夏瓦热,秘密是观世音菩萨。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开头也是说:“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大概意思是说,我造的这部论典,没有前所未有的格言,也没有特别美好的诗韵,也不敢说是利益众生,主要是我为了自己的心修行善法而撰写这部论典。

《入行论》的开头有这样的一个谦虚,很多人说:“寂天菩萨都没有利他心的话,那其他人更说不上。”实际上并不是,他是让我们后学者不要太傲慢,像他也是非常谦虚:“像我这样的话也没有利他,但是为了自己修持善法而造的。”他并没有表示没有菩提心,他是有菩提心的,他的密意让我们不要张扬自己,应该谦虚地造论、谦虚地闻思,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有些法师、有些道友,虽然有一些智慧,自己各方面的闻思智慧比较不错,但在这个时候始终都要学会观察自己。其实像我们这种有智慧的人,不管是佛教界、世间界当中也是非常多的,也不值得自己在众人当中显得有些傲慢,显得有些自信。稍微谦虚一点,如果太谦虚的话,好像自己没有智慧。心里面不谦虚,表面上、嘴上谦虚,可能这也并不是很好。

但不管怎么样,中间的这些教言是根据无垢光尊者师徒的窍诀造论的,我们好好修行的话,不会有错误。

最后:

末劝出离之法语,无需此说脱口出,

不违如来佛子许,实地修行大有益。

后面的这些教言,应该是65颂到76颂之间,这些教言是末善语。

末善语的这些教言主要是产生出离心,劝大家修行佛法。其实在这里也不需要说这些,但是这些都是脱口而出的。

祈请者他可能只求了中间的中善语,初善语和末善语是华智仁波切自己加的。所以他说后面的部分本来不需要在这里说,但是不经观察,脱口而出,自己就说出来了。

但即便说的话,也不会违背如来和佛的观点、经教、承许,如果你去实地的修行,一定会有利益的。

作者也是说明了一下,后面的部分虽然不是你请求的内容范围,但是我不知不觉地,后面很重要,劝大家修无常法,这个法已经说出来了,如果你自己也修的话,肯定有帮助的。

其实这个教言当时是对请求者而讲的,但是对未来者来讲,对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的。因为这里面说的,与如来的教诲非常相合,我们修持的话,肯定会有大利益。不修的话也没什么,只是听了一下可能也没啥,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就像听新闻一样,听完了以后忘完了,忘完了以后就过了,没有什么的。但是如果有人真的经常去反观,经常去思维、念诵、修持的话,应该对个人来讲是有帮助的。

如是初中末善语,白岩顶胜成就穴,

老友劝请难推却,五毒火旺阿哦书。

“乞者”,我想改过来,“阿哦”可能好一点,前面写的是“阿哦”,后面又改成“乞者”,但现在看来“阿哦”可能解释比较方便。

上面初中末善语的教言,实际上华智仁波切写在哪里呢?白岩顶胜的成就穴。有一个山洞,在白岩地区,其实白岩地区叫我们叫“格塞杰”,它是道孚的加帕寺,加帕寺是以前那个加帕哥龙根桑,他修的寺院。当时寺院的上师邀请华智仁波切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因此华智仁波切的著作当中经常给加帕寺的哥龙根桑著有一些教言。

以前我刚来学院的时候,觉得这些教言非常好,全部都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很好的。后来86年,法王刚好去了这个寺院。当时齐美仁增堪布,我们两个时间很短,傍晚的时候才到了那里。我们两个说一定要去一下这个山洞。问当地的人,他们说不是很远,然后沿着那个森林上去了,最后太阳落山了,天就黑了,我们两个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去。因为那个时候刚好是冬天,每一个山沟里面的那个冰全部都是非常危险。后来我们两个用披单做绳子,互相栓在两个人的身上,如果滑下去的话,两个人死在一起或者活在一起。最后根本没办法,上也不行,下也不行,晚上就睡在那里。第二天的时候,好像也不知道在哪里,一个很深、很密的森林当中,然后我们就回来了,当时刚好法王他们已经启程了,他们等着我们两个,有人还批评我们两个,让我们两个马上爬上那个装货的大卡车。

那个时候我们不像现在一样,什么出租车,我们20多个人全部都在那个灰扑扑的大卡车里面,法王老人家出去的时候有一个吉普车,其他随行的人都是坐那个大车去的。

当时我们两个本来是想去一下这个山洞,但是去的路比较难,所以不知道究竟怎么样。

其实华智仁波切也来过果洛、色达这些地方,也去过炉霍,还有道孚,附近的这些地方都去过。所以当时在这个山洞当中,通过老友的劝请,老友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哥龙根桑,他虽然没有写名字,但是其他的教言当中已经写上了哥龙根桑的名字。

当时华智仁波切很难以推辞,所以他自己说自己是“五毒炽然的阿哦”,“阿哦”是华智仁波切的别称,还有藏文当中有“阿哦是故”,“是故”是破烂者的意思,“阿哦”也有乞丐的意思,也有哀悯。凡是他自己对自己说“阿哦”,有时候是乞者、乞丐,但是这里我们直接写“阿哦”,不然的话,“乞者”会不会有人觉得翻译错了,明明是“阿哦”怎么是“乞者”?因为它有很多的引申意义,其实是华智仁波切自己,自己很谦虚的说五毒火旺的我,在刚才这个地方造了此论。

或许仅成空谈已,妙义无误善资粮,

回向你我三界众,如法成就意愿因。

或许上面所讲的这些道理,仅仅是空谈而已,没有什么教言的价值,但实际上里面所讲到的这些美妙的意义,应该不会有错误。

前面也讲了,不会违背诸佛菩萨的教诲。

然后所积累的这些善根资粮回向给你我为主的三界老母有情,愿自他全部如法地成就一切所愿的因。

善哉!

2023 年 6 月 20 日

译于汉地某医院

今年23年6月20日,在汉地某个医院里面翻译的。这个医院的话,因为种种原因,暂时不太想说。但是我的日记和传记里面已经写的比较清楚。当天是以什么样的一个心态,想讲这个;以什么的心态翻译,前前后后有一些因缘,已经写上了,所以暂时不用说。

我看时间的话,九点零九分,还是念一下传承吧,可能会晚几分钟,也没事,我全部再念一遍。

(师念全部藏文传承)

全篇圆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正法念处经 (第35卷)》:“智者所观察,死相常现前,命念念不住,须臾归磨灭。”

[2] 《出曜经》第3卷: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南大海卒涌大洮,越海境界有三大鱼,随上流处在浅水,自相谓言:「我等三鱼处在厄地漫水未减,宜可逆上还归大海。」有碍水舟不得越过,第一鱼者尽其力势跳舟越过,第二鱼者复得凭草越度,第三鱼者气力消竭为猎者所得。时猎者便说此偈:「第一虑未然,必当被伤害,凭草计现在,彼命得脱死。二鱼俱得免,以济危脆命,愚守少水池,受困于猎者。」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见彼三鱼逐洮波,二鱼得济、一鱼受困,复见猎者而作斯颂。因此缘本寻究根原,为后众生示现大明,亦使正法久存于世,即集大众说斯颂曰:「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所谓是日已过者,或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若复少壮盛年老迈,俱同此日共有损减之逝,昼夜不停,命变形羸气衰力竭,速迅于彼。如少水鱼者,或为虚空飞鸟𪇘河白鹘鹳雀青鹤水乌黑鸡,亦为世人男女猎师,罗网捕取钩饵悬弶,处在浅水一命万虑,受形于水丧命在水,众苦难寻有何可乐?是故说曰,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3] 《入行论》:“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4] 《正法念处经 (第63卷)》:“复次,第二十九闻法功德,何等功德?所谓修行念死。第一胜念,所谓念死,以常念死,则怀怖畏,以怖畏故,不造恶业。”

[5] 《佛说处处经》:“佛语比丘:「当念身无常。」有一比丘即报佛言:「我念非常,人在世间极可五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三十岁。」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岁。」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时。」佛复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间。」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6] 《成实论 (第7卷)》:“又若无心而有业者,云何分别此善、此不善、此无记耶?皆以心故,有是差别。如有三人俱行绕塔,一为念佛功德、二为盗窃、三为清凉,虽身业是同,而有善、不善、无记差别,当知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