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末善语——亲证见修行之心宝10.pdf

初中末善语 

第十课

(听打,供参考)

我们继续讲《初中末善语》。

这个华智仁波切的教言我觉得很珍贵。你们从头到尾全部接到的人,有时间好好地再次看一下,从自己的智慧来分析,看看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也很好。如果从开头到前面没有听,那前面部分自己想办法把它补上,因为我们到时候有很多的音频,自己可以再次学习一下。现在只有后面的几个颂词,今天明天就讲完这部论。

我想大家可能会有一些受益。我们学的很多,很多人学五部大论、密宗,特别多,但是真正去实修的时候,好多修法用不上。现在我们通过念六字真言,修行的方法已经拿在手里,这对我们来讲,我觉得很重要。因为一辈子闻思修行,一辈子求学佛法,如果到头来自己好像懵懵懂懂,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这是一个很失败的状态。

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当然如果你从五部大论一直到密续之间的一些修行方法修的比较顺利,或者是比较顺手,当然是按照这样去修持。当然也可以用观音心咒来辅助,观音心咒的功德在松赞干布的《玛尼全集》里面讲的比较多。

本来我昨天想给大家念一个我们《喇荣课诵》里面观音修法的传承。我们常住的人应该以前念过,有些可能没有得到,这次我们正在学这个法,观世音菩萨也是肯定参加了我们的聚会,所以他也会给我们很多的加持。所以我想我把这个传承再给大家念一下,我们《喇荣课诵》当中有的,《四臂观音的修法》。(师念传承)

这个我能背,但是呢,好长时间没有念,今天念的时候不是很顺畅。这个也是我小时候母亲教的,因为她不懂文字,全部是依靠记忆来背的。《极乐愿文》后来跟文字对起来基本上可以,唯一的度母,好像跟文字有点,说不是也是,是的话好像有点不同。所以我背下来的度母有点,怎么讲?带有一点口音。这个观音仪轨应该可以,跟文字上应该是相同的。这是给大家传的《四臂观音的修法》。

接下来我们紧接着讲。

昨天已经说到,观音是一切佛的总集,六字真言是一切咒语的总集,菩提心是一切生圆次第的总集。所以我们知道,一个法门能通达一切法,所以在这样的境界,“知一普解”的境界当中开始念诵观音心咒。这个偈颂很重要。

有些人可能对经论很多方面都是不太懂,但也可以念诵。以前有些人也说过:“我不考试可不可以?如果不考试,我可以一年当中念100万莲师心咒,100万六字真言,200万。我为了考试,看书的时候头疼,身体发麻,心脏慌张。如果我不考试,我保证念完200万咒语。”

其实,念咒语也是很好的,但考试也很好。我觉得考试虽然可能有一些压力,但不管怎么样,通过考试可能对你的相续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考不好,担心、害怕、不好意思,也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这样的压力,让你的智慧增上,如果实在考不好,实际上也没事。只要在这方面有这样的勇气,考的不是很好的话,以前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考试经常也是不太好,但后来对社会贡献很大,包括有些佛教的团体当中,学的时候考试不是很好,但后来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很广大。

你们念咒语也是很好的,不知道现在的人当中有没有?不管怎么样,念咒语也是很好的,但最好还是考试,因为过两天,你们有很多人面对考试。其实考试是一个很开心的一个事情,一般来讲非常有意义。我们无始以来,可能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对三世诸佛菩萨做法供养——哪怕供养的比较少,没有及格,也算是一份供养。如果很虔诚的供养,那是非常有意义,生生世世,我们觉得是有意义的。

所作何用轮回因,且观诸行无实义,

今当安住无作中,放下诸事诵六字。

初中末善语实际上分三个部分,前面也讲了,让大家发出离心这样的道理,中间讲大乘见修行的内容,后面讲放下琐事,劝勉修行。

我们今天开始讲第三层内容,也就是第三篇,让大家从轮回当中生起真正的出离。这个当中也分了几个,先应该放下一些世间的俗事,后面劝勉大家要好好的精进修持。

首先让我们放下很多的世间无聊的事情,好好的念咒语。意思是说,我们的所做作为,到头来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的。

一辈子做生意也好,赚钱也好,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许许多多的事情,当你离开时候,一辈子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一直沉溺在轮回的因,不断流转轮回的因。

你“且观”一切行,所作所为,不管做生意也好,说话也好,做事,身体上面的这些行为,到头来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不仅是我们人类,有时候看到蚂蚁窝里面很多蚂蚁也是忙忙碌碌。地下的蚯蚓也是寻土粪温饱;天空当中的鸟类也不断的寻觅,水里面的鱼类也在不断地解决自己的生存——一切的行为,只是暂时维护我们的躯体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很多的意义,尤其对来世来讲没有很多的意义。

所以现在应该当下安住无作当中——应该什么都放下来,要看破。因为事情其实做也做不完,做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无作当中安住,去一个闭关的地方,或者是安住一个寂静的地方。《藏传净土法》里面讲过[1],清朝的时候有一个老妇女,刚开始的时候,她做的事情是特别多,但后来人们叫她“百不管”,一百个不管。为什么这样?因为她遇到了一个上师,他说:“你应该看破一切、放下琐事,一心念佛。”然后她就放下所有的事情。很多事情问她,她说:“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最后称她为“百不管”,一百个不管。放下了很多的事情,最后自己一心一意修行,往生净土,也有这样。

所以我们很多人,可能在中年的时候为自己的事业也好,为家庭也好,为寺院也好,可能奋斗。但是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没有一点修行,可能最后所有的业果自己背。这样的话,不如还没有离开人间之前,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真正的安住下来,放下世间各种各样的琐事,自己一心一意的念诵六字真言。

有些老年人,以前特别忙于世间家务,特别忙碌、奋斗、拼搏,有些确实到晚年的时候一直念诵。我们家乡那边,也有一些在家人,包括民主改革文革期间发疯了一样的诽谤三宝、杀生,做了很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后来自己醒悟了,醒悟了以后,晚年一直不交往,跟谁都不去吃饭、应酬,什么都没有。选择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拿着转经轮,天天念“嗡嘛呢呗咪吽”。

确实,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觉性,有些人说说说,到最后死的时候也是放不下来。有些人到一定的时候,该放下来就放下来,不会顾虑很多的事情。其实人如果能自己放得下来,谁都没办法阻碍,不管是你的子女也好,弟子也好,领导也好,很多事情会有办法。有些人可能在这个事业当中逃出来了,但是又忙于另一件事情。但这个我觉得没有意义,如果你真的要修行,就把无意义的很多事情放下来。

《当日教言》里面也是说,没有忙完的时候,现在应该去修行了,当你想去修行的时候,应该迅速行持当日瓦。“无忙完事去修法,念时疾行当日瓦!”我记得这样。

大家也是看看,有些是被迫的放下来,比如说你得了严重的病,实在是连走路都没办法,生命最后有一段那种,怎么说?夕日,日落的光一样,有一点点,那么这一点利用起来,可以多念一些咒语。包括有一些最后变成残疾人或者是癌症晚期,自己也明明知道肯定活不过来,那么晚年短短的时间,用在一些修行、念咒这个上面。还有一部分,特意把自己的晚年用修行来度过,也有这么一部分。

我们每个人应该首先要想好,也不是我们讲了一部论典,“明天我要放下来”,包括有一些堪布堪姆,本来出离心比较不错的,因为他们比较累,管理人是很辛苦的,刚开始觉得当上堪布堪姆好像很伟大,特别好,一直在带班——中间也不是那么幸福,就像世间人结婚了一样,不结婚的时候觉得特别快乐,一结婚以后没啥感觉,甚至更痛苦。有些法师以前做梦也是当堪布堪姆,当上以后,对上面的压力,下面的压力,讲课的压力,“我什么时候请到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念‘嗡嘛呢呗咪吽’多好”,可能会有这样子。

但是我觉得,一般来讲,讲经说法跟这些工作比较起来,差距是很大的。

我自己也是,应该在生命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也是尽量的不放,如果有机会。如果实在没有,那还是要念咒语,自己做一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是可以的。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一些法师们,包括一些年轻人的闻思,现在还不要放弃,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也特别难得。

所说何用闲碎语,且观无聊生散乱,

今当安住无言中,彻断言说诵六字。

我们从小到大说的许许多多的语言,闲言碎语,这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你真正要观察它的意义,不但是没有意义,还非常无聊,而且也产生种种的散乱。

大家也知道,其实我们凡夫人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说一些离间语、恶语、粗语、诽谤的语言,没有什么的意义的无稽之谈,这样是比较多的。

你光是说一些绮语,那倒也可以,但是有些语言经常增长一些贪嗔痴。我们世间人也说言多必失,莲花生大士也曾经说过[2]:“经常胡言乱语容易被别人了知真心,常常开玩笑的话常常被理解为真实。”因为他说的太多了,“真实的语言有时又被别人当成开玩笑,所以闭口寡言为妙。”也有这样的教言。

还有我们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勒索巴格西,他说:“我们作为三宝弟子,整天讲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有一个锁,锁住我们的嘴巴。需要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万不得已的时候,打开一下,平时让它锁上,那多好啊。”

我们有些人的语言是很无聊的,当然有些有智慧人的语言,说话也是很有分寸,也不爱诽谤,经常说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说多一点也是可以的。

我们平时如果说的太多,的确一方面也是花时间,有些人打电话也好,聊天也好,半天都是,这个时候根本不讲佛法、修行方面。佛法修行即使不讲,人间的一些真理方面,什么都听不出来。烦恼、痛苦,这方面一大堆。

这跟人自己的内心也有关系。比如说我们遇到文殊菩萨,跟文殊菩萨聊天,确实自相续当中增长很多的智慧和慈悲。如果我们跟提婆达多这样,他天天说佛的过失,所以这个应该是很有差别的。

因此这里也是讲到,我们现在应该安住下来,尽量禁语。像一些世间人,巴菲特他遇到一些朋友的时候,看到他们说一些无聊话,他就经常说:“啊,我有事,我头痛,我不舒服。”然后自己去看书。因为有些书里面有真理,比自己下等的那些人的口里面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一般都在没有任何言语的交往当中安住,安住在无言当中,而且“彻断言说”。

这里的语气很坚决。我们不要说很多的废话,禅宗也是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3]。”如果我们少说一些废话,多念一些“阿弥陀佛、嗡嘛呢呗咪吽”,然后打死自己的这些妄念,这样才承认你的法身复活起来了。我们每个人本来具有佛性和具有法身,可是人们经常被各种显现蒙蔽了。

我们完全不说话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有些人一直挂着“禁语”。比如说念经的时候、开法会的时候,平时闻思的时候尽量不说话,平时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也是不要说很多。

有些人一直爱说没有什么意义的话,我也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哪一个人这样说。确实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经常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过一会儿后悔,“我半个小时浪费了,一个小时浪费了,在这个期间我念个咒语的话,能念好多好多了。”尤其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朋友。

有境界的这些人,跟他一起觉得帮助很大,他的一些建议、一些判断,特别有意义。跟自己中等的,可能互相都无利无害。但是跟下等的人聊天,可能自己要被带下去。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朋友的力量,不管是好朋友还是坏朋友,他一定对你有影响。尤其是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完全是用语言,根本没办法用其他的身体、心来沟通。其他几乎是没办法的,全部都是通过语言来沟通。那越来越沟通,对你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

尤其现在碎片时代,比如说抖音、快手,各种各样的碎片文化,把我们的正知正念全部都摧毁了。视频、音频上似是而非的这些语言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你所有的时间都被它耽误了。

很多修行人,以前念诵、禅修特别厉害,现在一有时间就开始玩手机。不要说年轻人,年轻人我觉得情有可原,像二三十岁这些,应该是非常理解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主观见解,这些方面,相对而言不是那么的坚稳。但是我们很多人,包括像我这样,经常看一下手机,看一下电脑,好多时间都没有了。

所以一般在闭关的时候,禅修的时候,尽量的不摸,不接触,这个是最好的。一般来讲,不接触是最好的。我们现在五论班等各个班的这些手机都在收回来。其实这样对我们非发心人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发心人员只能牺牲自己,什么都没有的话,我们还没有达到。什么都不做,如果所有的人什么都不做,那我们可能会饿死、冻死,或者说我们根本没办法维持下去。

所以说,到一定的时候,“彻断言说”,有些修行人他不说话已经多少年了,有些出家人已经10年没有说话、5年没有说话,需要沟通的话,用文字写一下。

写一下也可以,最好不要用手机给你发信息,不然他自己玩手机也不好说,写一下可能好一点。如果他用手机来给你发信息,那一直发来发去,不如直接说好一点。他如果写字很慢,可能更耽误时间。所以说“彻断言说诵六字”。

去有何用疲惫因,且观漂泊离法理,

今当独自安心住,悠然放松诵六字。

我们有些人爱跑来跑去,今天去成都,明天去重庆,后天去北京,经常跑来跑去。有些喜欢去各个寺院,拜上师,参访、参学。各个地方,一会去拉萨,一会去青海,一会去果洛,一会去藏地,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如果你是真正参学,真正的云游僧,一般来讲可以,但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讲,你去的越来越多,那最后都是疲惫不堪的因,你的心随之而散乱。

有些爱闻思的人出去了几次以后,回来再也不爱闻思了,不看书了,也不恭敬法师了,好像看得多见得多,最后不愿意安住下来闻思。这样观察以后,你这样的漂泊实际上离真正的法理越来越远。

我们以前也是,包括有些堪布堪姆,去的比较多,10年、20年可能连一个偈颂都没有给别人讲过,有时候我都觉得很可惜。当年跟其他人相比,他的智慧还是很不错的。后来因为漂泊,漂泊的原因,可能连一堂课都是没有的讲。

所以去的不要多,应该独自坐下来。以前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也是这样讲的,“走破鞋子,不如坐破垫子。”你到处去,又换一个鞋子,又换一个皮鞋,到处跑,不如你坐在一个地方。

我好像两个都有,前十年到处都去,我的鞋子也换了好几次。我坐的可能也还可以吧,坐的好几个垫子也破了。这不是我说妄语,有些老和尚是知道的。“你这个又破了,要把他扔掉吗?”我说:“不扔不扔,还是留着,以后做纪念用。”因为坐破的垫子是很重要的,以后放在纪念馆还是可以的。坐也坐过,鞋子破也破过,都有。

以前虚云老和尚,好像记得在《年谱》里面[4],晚年的时候,他说他很后悔。年轻的时候到处云游、参学,去各个地方听法。因为他也去了藏地、尼泊尔、印度,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他经常去。到晚年的时候,大概112岁的时候,他也是遇到了一些所谓的困难。后来他讲到应该是好好的禅修,好好的修行。虽然有些他的介绍里面说,他接近圆寂的时候还在做他的法本,出版啊,但一边说他禅修为主。所以他也说过有点后悔,欺骗自己,年轻的时候好像去的比较多,没有安静下来好好地修持。

所以我们很多人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到处都去,有些佛教徒,今天在俄罗斯,明天在乌克兰,后天在孟加拉国,一天一个地方。这样一方面还是可以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去看一下也是有必要的。那有些的话,好像这样天天去来去去,路上又累,自己原有的这些菩提心和出离心,慢慢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回来买了一些世间的纪念品以外,也没有得到什么。所以有没有必要,也不好说。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云游天下,也是很有意义的。给别人讲起来,我去过多少个国家。现在世界上很多名人:我去了多少个国家,去了多少个城市,我见过什么什么伟大的人物,口口声声赞叹自己。这样也是可以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确实自己很好的去禅修,还有念六字真言——华智仁波切特别强调六字真言,到处都去弘扬,包括他的玛尼石,玛尼石都是刻的玛尼心咒。别人对他供养的这些金钱全部都是刻玛尼。

我们虽然做不到这些,但是我从08年开始,别人有一些,比如说超度的这些供养全部用来刻玛尼,现在应该有十几年了,我们朵芒的一个玛尼堆。以前钦则益西多吉他当时看这个地方很好,开始建立,后来很多高僧大德都开光加持。

大概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上面要求全部摧毁。我小的时候都是,我们家住在附近,说明天这个玛尼石堆要摧毁,我们也可能参加,我们一晚上把帐篷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第二天我跟几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悄悄的从那个柏树林下来看,到了中午的时候来了几百个人,大多数是我们藏族人,那个时候人心完全着魔,也有一些其他人。他们把那些石头上刻的玛尼、佛像,全部都是用斧头、铁锤来摧毁。

到了下午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我们就悄悄地下去。还是很伤心的,很多菩萨的头,石头上刻的特别好的这些都没有了,有大藏经这些。这是一个时代的危机嘛,后来又慢慢,现在也算是一种恢复。

以后如果有人去,在朵芒下面,转一圈的话,以前法王传记里面的玛尼喇嘛班玛色德,就是观音上师,他说过。他当时来我们那边开法会的时候,当时拉雪堪布记得很清楚,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当时玛尼喇嘛说:“往上一点”,他们正在堆玛尼,这个时候他就在那里看,“再稍微上一点”。他也说过,如果以后转绕一次,有十三亿观音心咒的功德。当然中间摧毁了一些。现在应该十多年了,大概有六七十人,前两天我问的是七十几个人,他们每天都在刻。

其实不管在哪些地方,如果刻有玛尼,那么我们也下来顶礼、转绕、供花,这些还是很重要的。

这些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咒语的功德。

总的来讲,自己的心在悠然和放松当中诵六字真言。

这个六字真言的功德确实是非常非常大。所以说我们有些禅修的人:“啊,你怎么念咒语?”好像看不起,这个其实不好。真的,有一些人,可能上等者他禅修很好,但是中等者和下等者,有时候念咒语、磕头、转绕、这些世俗的善根也是很重要。

我们不能无视、轻视它,否则自己好像禅修好一点,所有的弟子,连拿念珠都是呵斥:“你拿什么念珠,拿什么法本啊,安住就可以了,安住就是胜义谛的法相。”确实安住对某些人来讲是真正的胜义谛境界,但对某些人来讲,你怎么样安住也是安住不出来,不如多念一些咒语,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也是一个想法。当然藏地来讲,也有很多高僧大德的观点不同,但是我自己一直是支持法王如意宝的观点。法王念的咒语,《法王如意宝传记》当中也是讲,少的一个字也有,长的很多字也有,凡是一生当中,我记得九亿多。我们几个人写法王传记的时候,当时说是九亿多。接近圆寂的时候念到多少,不知道。所以法王一生当中念了这么多咒语,说明是非常重视。不然法王在71岁当中,71岁圆寂的,这个之间,每天要多少咒语才能完成上亿。

所以这方面,我们以后也不能忽略这些。有些理论懂一点,对念咒语很排斥;有些禅修懂一点,就很排斥——其实我觉得自己有这样的境界,那是可以的。但是下面的人不一定全部都像你一样,有这种境界。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到头来什么都没有了,禅修也抓不到重点,念咒语也是没有念,最后很失败的。

所以佛陀也是循序渐进,讲了很多不同的法门,原因也是这样的。

食有何用不净因,且观贪食无厌相,

今当享用禅定食,中断饮食诵六字。

我们从小到现在,天天都是吃,吃了食物有什么用呢?吃的再好,再妙,再丰盛,过几分钟以后变成不净粪的因,过了一夜以后完全就变成了不净粪,这样的话,也是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像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当中也是说:“入口食之,即成不净[5]。”入了口以后,它马上就变成不净的因。

现在的世间人特别贪,稍微有一点的条件,天天都是讲一些美食,讲一些吃喝,尤其亚洲的个别国家,特别讲究吃。像西方的有些国家,吃的比较简单,吃个三明治啊,一边拿着咖啡,一边拿个什么,或者说一些披萨,比较简单嘛。我们很多人花多少食材,各种各样的吃,一下午吃,一晚上吃,夜宵这样的。如果吃的越来越多,也不是很好的事情。

其实即生当中如果特别贪执食物,贪得无厌,像这种情况也是很不利。《法苑珠林》当中也是讲:“噉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6]”,如果吃的特别过分,特别爱吃,那这种人的身体特别重,也特别想睡懒觉,整天都是醒不过来,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兴趣。

现在世间当中,有些也是经常宣传吃肉怎么怎么好,一边吃,一边给别人宣传,看起来都是想吐的那种。有些人也是经常宣传食物。

当然一方面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点都不吃,全部像初劫的人一样禅定为食,有一定的困难。适当的应该可以吃,但是这个吃不能过多的贪执,天天都是贪执吃饭的话,应该是《大智度论》当中讲的,有一个特别爱奶酪的沙弥,他不管到哪里去天天都想着它,可能也是一个习气,特别喜欢吃奶酪。后来他死了以后,又转生到奶酪当中的一个小虫。他的上师是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通过智慧观察到,原来他的小徒弟现在变成奶酪里面的一个小虫。他给相关的弟子们说不要毁坏这个奶酪,这里面有我的小弟子。别人问为什么他变成了小虫?他的上师讲了一些事情,并且轻轻的拿出来,这个虫子当时也有感觉的。

我们有些整天都是想着吃,包括我们佛学院当中,有些男众和女众稍微有一点钱,不爱闻思,天天都讲一些养生,讲一些吃的。这说明自己的闻思很差,吃得很不错,像猪一样养着,这样也不太好,说实在的。

偶尔你们吃个好一点的,跟朋友们聚一下,比如说两三个月以后,这样可以的。我原来也是去过一次,我们有个别的人,天天都是。他们说今天他又在吃火锅,明天他又在吃火锅。好像来到喇荣专门是来吃火锅的,在汉地找不到。

吃火锅一般要花很多的时间,有些人吃简餐,这样稍微好一点,但是也可能不是。而且听他们说,这些人经常聊东南西北,旁边的人看这个人经常是这样子。我们原来也说过,我们身边的人看起来好像对你很好,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眼镜:你的行为是怎么样,你的爱好是什么样,你的修行是什么样——身边的人可以说都是警察。

我想我们如果食用禅定的美食,那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禅定的美食实在是没有办法,包括下午稍微少吃一点,如果吃,可以吃有营养的,或者说稍微有一点养生的食物。但是每天都是特别特别地执着,天天都是讲吃,没有什么意义。

我认识的有些人,一开口都是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天天都是讲一些吃和药的事情,天天都不讲佛法。有些出家人天天都是讲一些吃的,到最后有点厌烦,一开口就是吃这个,吃那个,好像是专门的饮食宣传员一样,这样也不太好。

虽然我们不能不吃,但是尽量少吃,或者说食用比较清净的食物,然后多念观音心咒,这个意思。

思维何用迷乱因,且观妄想不成真,

今当看破此现世,彻断挂碍诵六字。

经常思维这样、思维那个,也没有用——我们经常胡思乱想,天天想的特别多,没有用,这就是迷乱之因。

想得特别多的人,其实是思想很复杂。以前也说过:“思虑之害甚于酒色[7]”特别爱思虑的人,千思万虑,种种分别念的祸害、痛苦超越了酒和美色。美酒和美色的危害是挺大的,最后让我们很多人转生到轮回的因。

所以要观察妄想——其实很多妄想并不会心想事成,并不会梦想成真,最后现实不是你所想象的一样。

该想的有些事情,当然作为佛教徒也要想。法王如意宝以前也是说过,包括佛法方面闻思修行的一些计划,自己修行的规划,这些都要想。但是根本不能实现的有些事情一直想着,就变成了月称之父。《前行》里面讲的月称的父亲,最后想着想着自己被砸死了。

还有我们藏地有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人,他和他儿子两个人在山上种荆棘树。有一个人路过那里的时候问:“你种荆棘树有什么目的呢?”他说:“因为我看到一些羊群有时候经过这里,如果树长出来以后,羊群经过的时候,羊毛被荆棘刺挂住,挂住以后我会拿到很多的羊毛,我把这些羊毛制作以后,我就有很多的钱了,我就可以买马,那个时候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马肯定会生小马,这样我肯定富裕起来了。”这个时候,他旁边的孩子说:“爸爸,如果那个时候有马,我要骑小马。”父亲说:“你很调皮,不能骑马,不能骑我的小马。”然后给了他一巴掌,结果儿子当成被打死了,他的荆棘树也没有种成。这是一种寓言,也是一种说法。

实际上我看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有些企业家也是,对未来的算盘也是这样的:“我在这个上面应该做什么事情,将来可能会这样的。那个时候我赚出来的钱是多少,我会对社会做什么,对自己做什么。”一直有一些梦想,但他的梦想只有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从来都不想,其实这样的妄想也很难成真。

所以妄想特别多的话,自己也是特别痛苦。有些想象力丰富的人,自己也特别苦恼,经常沉浸在苦恼当中。自己因为想象力很丰富,可能自己的分别念也特别重。是的、不是的,真的、假的,全部都想,后来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如果冲击到他脆弱、敏感的神经,又非常痛苦,好长时间缓不过来。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

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对未来许许多多不可实现、不切实际的这些胡思乱想,应该要放下来,看破现在的各种显现。

“彻断挂碍”,断除一切的分别念,立即、当下。

我们前辈的这些禅师们都是当下立断分别念,然后安住在他禅定的境界当中。我们一边安住在禅定的境界当中,一边念诵。如果你实在不懂什么是禅定境界,那你就不要太多的妄想,心很清净的状态当中,这样好一点。

当然这个教言我们讲出来的时候,可能对终生修行的人来讲还是很好的。如果不是终生修行的人,或者是弘法利生的人——他这里不是说你对弘法上面不要有计划,不要有梦想,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断除自私自利的一些世间八法方面。如果你是断除私欲,一心利他,那可能还是需要有一些规划,有一些想法,有一些梦想,这样是很好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没有远大的理想,高瞻远瞩的规划蓝图,你自己可能寸步难行。尤其是做一些利生的事业,很难的。像我们学院,所有的人都是什么都不想,待在那里,可能现在包括我们住的地方,吃的,都有困难。

因为像我们学院,上面其他部门一分钱也没有发,都是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的住处,包括我们现在住的这些,后来有一些治理整顿过程当中开始修出来的一些宿舍楼,教学楼、经堂、路、电——好多事情什么都不想,大家都不努力,这样坐着,我们可能现在上课都很困难,哪有现在这样求大乘佛法的一个非常快乐的日子。

确实人有时候也是需要有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在我们《学集论》等很多论里面讲的。如果是利他,那这种分别念越多越好,如果是自私的话,分别念是越少越好。如果我们利他的话,好像这也不叫散乱,不叫无聊。如果真的能利益众生,那可能做的事业多一点,很多菩萨可能白天晚上都是忙于利他。但是如果没有这样远大的志向,只有一种非常狭隘的自私自利,那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

彻断各种挂碍,无挂碍、无痛苦,自己还是安住在自己的境界当中念六字真言。

以前藏地很多人也是这样的,我边讲能边想起很多老年人的面孔,比如说太阳刚要照耀大地的时候,很多老年人拿一个牛皮鞭子,到自己外面的院子里面开始念观音心咒,这样很清净、安详地度过晚年。当时跟现在有点不同,还没有宗教开放,很多老年人死的时候,确实瑞相纷呈,非常好的。

所以我想,如果没有很多的琐事,对自身来讲确实是很好的,一有机会多念观音心咒。

财富何用贪财心,且观所积遗留相,

今当断除我执贪,舍勤积蓄诵六字。

财富到头来也没有什么用,你这样的这种贪执财富的心,实际上也没有用,为什么呢?你可以观察你所积累的这些,所有辛辛苦苦的这些财富,到头来全部都是留在人间。

寂天菩萨也是说,我们最初积累、中间护持、最后耗尽的痛苦也是非常多,最后带来的利益是很少的。《毗奈耶经》里面也说:“未起财时起贪爱,求不得时生苦恼[8]”,没有得财的时候,有一种贪爱,求不得的时候也很苦恼,“设得财物贪不息,故知财利招无利。”假设你得到财物,你的贪欲还是不断的会增长,所以知道财富的利益给我们招来的并不是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利益。

看起来你是赚钱了,你有钱了,很好的,这是一个机遇,这是一个成功,但实际上到最后可能很多都成了一种障碍。而且人有了钱财,不知不觉自相续有非常大的傲慢心,有了傲慢,那善根的功德不可能存留。

所以说,我们应该断除我执的贪心,应该舍弃精勤积累,储蓄财物的所有的念头,好好地念六字真言。

当然一点积蓄都没有,现在也是很困难。现在年轻人积累财物的很少,好像他们也是学西方人,很多都变成月光族。因为这个原因,前几年因为疫情的时候,好多人的房贷、车贷还不上,最后全部被银行没收,这种现状很可怜的。

作为在家人,作为世间人,可能有相应的一部分积蓄还是有必要的。否则我们看现在的世间人,包括在我们藏地,现在不是在网上专门可以先买车,后来定期逐渐逐渐的可以付光。很多年轻人认为现在我没有问题,但最后根本付不上了,还是有很多问题。所以说我们的这种财富,如果真的留在人间,那也困难的。

我以前也讲过,虽然是一家人,但是男的和女的自己赚的钱互不告诉,密码也不告诉,最后死了以后,其实家人有死亡证明和还有他的身份证,这样可以打开的。所以有些人,他家属都很惊讶,一辈子都不告诉自己,说是没钱没钱,结果死了以后一看,银行里面还是存着很多钱,活着的时候不愿意给他,但死了以后还是他用上,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有时候有一些钱财,自己提前应该做好准备,写好遗嘱。也不能全部处理了,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包括你们有些修行人自己有一点积蓄,还是留一些,供养、做功德,否则自己修行的资粮都没有,也很可怜的,这个还是有点困难。

所以自己有的时候,还是留一点。原来有一个人说:“佛经里面说有钱很痛苦的,有一条茶叶有一条茶叶的痛苦,一匹马有一匹马的痛苦,但是没有钱更痛苦,没有钱的痛苦和有钱的痛苦比较起来,那还是没有钱的痛苦更难受,所以还是要有一点钱,是对的。”

所以不管怎么样,可能有钱没钱不是很重要,主要是看你的贪执有没有,至少自己要有简单的生活资具。助缘要有的,然后尽量地念诵六字真言。

睡眠何用愚痴性,且观悠闲人生尽,

今当发起精进心,昼夜无散诵六字。

睡眠睡的太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全部都是增加愚痴的本性,而且你可以观察,很多爱睡觉的人,悠闲的人生到了尽头。

有些人可能睡都睡不着,现在这个社会里面,睡着的人还是比较幸福的,天天吃好几个安眠药,最后也睡不着。

所以要发起精进心,昼夜不散乱。

当然一点不睡觉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是睡得太厉害也不行,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一天睡八个小时,如果你活60岁,应该是人生的1/3,也就是说20年,20年是睡觉的。

像我的话,我自己以前也想过,可能睡6个小时左右。现在睡眠不太好,以前还可以,应该平均下来6个小时。如果六个小时,我现在60来岁,以60岁来算,1/4,应该是15年,我活着的时间,包括色达,炉霍,专门睡了15年的时间。我平均6个小时,我现在60岁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萨迦班智达在格言里面讲的一样,人的一半。一半我们可能不会睡,有些人可能爱睡觉,平均有9个小时,那你60岁时睡了多少时间?原来有一个世间的领导叫阿拉法特,他说我不该刮胡子,刮胡子的话,我一生当中有7年的时间耽误了,所以我不想刮胡子。

所以我们有些人睡觉得愚痴性,愚痴性很不好的,因此应该发起精进心,日日夜夜,好好的修行,。

我们藏地很多修行人晚上睡觉真的念诵“嗡嘛呢呗咪吽”,早上早起,晚睡早起,就这样念诵。

以前的那些传承上师们经常也是说,一点不睡可能不行的,但是睡觉的时候以狮子卧睡,观想心间有红色的四瓣莲花,花瓣中间有一个红观音,拇指那么大的观音。然后观音菩萨发光,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普照光芒,在这样的光明当中自己入睡。一方面认识梦境,然后遣除违缘,修行境界增上,有很多很多的功德。

所以我们睡可能要睡,但是在临睡的时候也要有正知正念。早上起来的时候,“嗡嘛呢呗咪吽”或者是“嗡班匝萨埵吽”,醒来第一句,并不是糊里糊涂的时候,马上打开灯,然后手机拿来玩手机,不是这样。

一般来讲,我们临睡之前,还有早上起来之前大概半个小时之内最好不要看手机,现在很多人的说法是,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当时你的眼睛比较脆弱,如果看了手机的屏幕,对眼睛损害特别大。包括晚上睡之前,也最好不看手机,那一段时间最好是禅修,最好是念一些咒语,每天都这样,习惯性这样的话,确实有意义的,这个应该能做到,也并不是特别难。

无暇无暇无暇住,死主骤至该何为?

今当立即修正法,当下速疾诵六字。

前面讲放下世间的琐事,下面开始讲修行的迫切性。

没有时间了,没有时间了,现在我们在无暇当中,什么世间八法、什么事情都没有时间了。应该这样想:死主突然来的话,那怎么办?

其实我们世间的好多人,真的没有无常观,包括在我们学院里面待了很多很长时间的这些人,平时他们的所作所为,无常观真的是比较差。根本不会说无常、无常,时时都没有这样的观念,这是很可惜的,修行不成功的事件。

如果我们真的没有好好的去修行,死主魔王什么时候到呢,很难说的。我们去年好像学《地藏经》,是吧?“无常大鬼,不期而至。”我以前很早的时候也经常喜欢用这个。还有《百喻经》里面也说[9]:“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今日你做这个事情,明日造那个事情,一直贪执这些事情,不观痛苦,不观死亡无常,这样的话,不知不觉死亡大贼突然就来到了你的面前,那个时候你可能一点权力和把握都没有。

所以我们确实也需要观死亡无常。死亡无常在所有的修行要诀当中也是最重要的,《正法念处经》里面说所有的修行当中,思维无常是最重要。

所以说“今当立即修正法”,我们现在不要“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直拖着拖着,到最后死主来的时候,确实是很难修正法。当时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也是“我观诸行,悉皆无常[10]。”佛陀在《涅槃经》里面最后的教言:你们弟子们应该知道,一切诸行全是无常的。

所以说“无暇无暇无暇住,”大家有没有一种概念:“什么都是无常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到了一个地方:“啊,无常的,我明天会不会离开?”就像以前噶当派的这些大德,对无常是那么重视。我讲一堂课:“我这个法能不能讲完,可能不会讲完。”然后你出去的时候:“我可能不会回来的。”何时都有一种死亡无常的准备,那么我们的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的。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观修无常,最关键的,死亡的时候,前面提的一样,只有法才有用。除此之外,世间的所有名声也好,财物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了大乘佛法和遇到了这么好的善知识,至少也是每天都是修持善法。

我觉得很幸运的,大家也不要有很多的痛苦。如果你其他的修行都不会,就只念观音心咒。这个也没有什么不会的,这种无常观也好,这种修行大家都会。

我觉得大家应该很好的去修行。如果实在是不懂修行,那多念一些观音心咒。我们的智者们经常会这样的,《正法念处经》中说:“智者常念死,无有逃避处,念死最殊胜,诸念无与等[11]。”智者们经常观死亡无常,这个世界上哪里都没有逃避处,不管是悬崖也好,大海也好,虚空也好,森林也好,都没有逃避的处。那么这样的死亡无常的观念,其实是世间当中最无与伦比的一种修行,

所以我们如果其他修行不懂,每天都是想:“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如果这样,那也是很好的。

今天我翻译里面的“空性”,我看怎么翻译的。我当时翻译一个“知此诸法空,业果可以避,稀奇更稀奇,稀有更稀有。”这是我下午翻译的,我应该这样翻译,龙猛菩萨《菩提心释》有这么一个,这个解释方法跟我以前的解释方法有点不同。今天时间稍微晚了一点,你们不要着急。

以前有一个注释,释迦却丹的注释,好像业和因果的所依并没有怎么讲,但是我发现新的有一个叫容顿巴的注释,他讲的比较清楚。他说:“如果我们证悟空性,那业因果怎么合理呢?”然后龙猛菩萨是这样回答:“如果你知道诸法空性,那么业和果是依靠它的。”就像我们阿赖耶,有了阿赖耶,业因果合理吗?如果诸法空性,善的业和善的果是依靠它的,所以稀奇当中更稀奇,稀有当中更稀有。

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这个跟以前我们的解释方式有点不同,我也翻译的,我记得当时应该是这样。“知此诸法空,业果可以避,稀奇更稀奇,稀有更稀有。”

___________

[1] 《极乐愿文大疏讲解095》:《净土圣贤录》中说,清代有一个绰号为“百不管”的老太太,她一心念佛,最终往生到了净土。以前她虽然念佛,但对亲人和家务还是很耽着的,后来有一位法师对她开示:“念佛欲求一心,应拔去爱根,放下一切。”从此她依教奉行,遇事便以“百不管”推掉,久而久之人们都称她为“百不管”。我想:如果人人都像她那样专心修行,不耽着世间琐事,那该多好啊!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4卷)》:“百不管老媪。失其姓。杭州人。尝问于孝慈庵。道源和尚曰。修何法门。一生决离苦海。和尚曰。无过念佛。然念佛不难。而难于持久。持久不难。而难于一心。汝若能一切不管。专心持名至诚发愿往生。临终佛来接引。即得离苦海矣。媪欢然拜谢。归即将家事。委子妇等。辟净室供佛。修持其中。年余。复问和尚曰自蒙开示弟子。弃舍家务。专事念佛。自问亦可谓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难。师当复有以教我。和尚曰。汝虽抛却家务。而儿孙眷属不无厪念。此则爱根未㧞。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㧞去爱根。将一切放下。然后能得一心也。媪叹曰。师言是也我虽不管于身。不能不管于心。从此真当百不管矣。遂愈加精进。爱心偶动。即默持此百不管三字。以自躯除。或咨以家事。亦依此三字拒之于是百不管之名。播传亲党间。如是者又年余。一日诣庵谢曰。师不我欺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数日后。无疾而逝。嘉庆初年事染香集西史氏曰。百不管。浑名也。推言之。则百至千。千至万。皆所不管矣。约言之。即一且不管。何有于百。能如是而后尘缘可断。能如是。而后净业可成。呜呼。安得世间人士。咸如此百不管耶。”

[2] 莲花生大师离开藏地时教育弟子: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藏地大德常用此语教育弟子,使其免造口业。

伟大的修行者勒索巴格西说:“现在的人喜欢追求大法。整天求此法、求那法,但将所求之法真正进行实修者却十分罕见。那些人从不想所求之法是否修成。许多人自诩为三宝弟子,口里常说:‘我是三宝弟子。’背地里却经常诽谤上师、僧众等。所以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口实在是深堕地狱的因。世上如果有人肯听我的话,就应当将嘴锁上,把钥匙交与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须吃饭的时候才打开,平时都一直紧锁着。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摘自《旅途脚印》

[3] 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摘自《念佛警策 (第2卷)》

[4]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六月初三日。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闹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5] “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洮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摘自《大智度论 (第23卷)》

[6] 摘自《法苑珠林 (第42卷)》:“萨遮尼干子经偈云。噉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现在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寤寐,应时筹量食。”

[7] 《曾广贤文》第一百六十七句【原文】思虑之害甚于酒色,日日劳力上床呼疾。【译文】心内的忧郁多虑所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沉迷酒色所带来的危害。日日操劳就会浑身乏力而痛苦不迭。劝慰要懂得劳逸结合,不要想得太多,而劳神伤心。

[8]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第9卷)》:“未得财时起贪爱,求不得时生苦恼;设得财物贪不息,故知财利招无利。”

[9] 《百喻经 (第4卷)》:(九〇)地得金钱喻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所说:「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怱怱营众务,凡人无不尔,如彼数钱者,其事亦如是。」

[10] “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摘自《大般涅盘经 (第14卷)》

[11] 《正法念处经 (第62卷)》:“一念及须臾,昼夜常不离,智者常念死,无有逃避处。念死最殊胜,诸念无与等,修行得寂灭,永离诸尘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