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33 .m4a

《圣大解脱经》

第33课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解脱经》。

《大解脱经》现在讲到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到佛面前忏悔。昨天所讲的有一段忏悔在《金光明经》当中也有。《金光明经》有好几个不同的译本,主要是昙无谶的译本的忏悔品里,前面第三段还是哪一段,文字基本上比较相同。

还有一个内容,昨天讲到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忏悔完了以后说了一个偈颂叫《赞佛文》。这个《赞佛文》,昨天我们刚讲到的从“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一直到“如是我今皈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这个之间在《大智度论》里都有。《大智度论》中分为两段,前面的从“唯佛一人独第一”到“怨亲憎爱以等利”之间,龙猛菩萨说是赞颂佛陀的文,但没有具体讲出自哪部经典,翻译风格基本上是一样的。

然后从“大精进人我归命”到最后“亦如恭敬三世尊”之间,说是出自于《长阿含经》当中。我没有来得及看。说是有一个鬼王赞叹佛陀的赞佛偈。整个赞佛偈还有其他包括《法华经》的注释当中也说,小乘也承认、承许信仰十方诸佛。按照小乘的有些经典,承许只有唯一的佛陀,基本上不说护法空行。但在有些注释当中说,按照小乘《长阿含经》的观点,也有信仰或者赞颂十方诸尊,把它作为一个依据。昨天上面的这一段在藏文当中也有。

下面有一段在藏文中没有,但现在讲的这一段在藏文中是有的,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前面讲到佛陀赞叹善见王子,说了四遍“是真大士”。佛陀赞叹之后,善见王子等三千人赞颂佛陀。

尔时。十方诸佛。即为善见王子及三千人。而说偈教

赞颂佛陀以后,这是十方诸佛,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十方的佛开始异口同声为善见王子等三千人说这样的一种偈颂。

下面偈颂的内容主要是报答佛陀恩德有关。这样的一个偈颂。因为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在佛面前忏悔,佛陀也是接受他们的忏悔,并且也对他们进行赞叹和接纳。

接受他们的忏悔以后,实际上是需要报答佛陀的恩德,所以下面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就像我们参加一个法会,法会当中自己也有一种忏悔的机会,修行的机会,那这样的话,最后应该来讲,得这个机会的人,对佛法僧三宝有一种报恩之心。所以这段话的来源是这样的。

若欲求佛道 常随多闻人 如事善师想 成佛亦不久

这里讲: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佛道,应该常常随顺广闻博学的人,这个真的很重要的。我们要皈依哪一个上师,或者是皈依佛教以后,你就一直是跟着孤陋寡闻的人也好,或者是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许你的未来的命运也会变成这样的。

我个人经常想,还是我们的命运是很好的,学了佛出家以后,都遇到了像上师如意宝这样一个显密精通的,持戒清净的,非常了不起的具有证悟的上师。那么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对佛教也算是有一个比较粗浅的认知。同时自己也知道,如果当时我们遇到的上师,可能一般般的,甚至可能行为不清净的,见解不如法的,或者说是各种各样的,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可能连基本的一个佛教见解也没有的。

我们每个人来讲,确实是你想学佛道的话,先是依止一位显宗也好,密宗也好,很多方面的包括世间的知识等等,有这样的广闻博学的人。

然后如事承侍这样的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要如理如是的承侍,这个是真正的善知识想。这个想,有些里面有下面的心字,有些没有。但有的话,也好一点吧。因为这样广闻博学的人,自己如理如实的去承侍,真正对待自己的善知识、根本上师那样的。那这样成就不会很遥远的。

其实祈祷上师和依止上师,对上师的所作所为观清净心,这样的话,也许确实在自己修行过程中,减少违缘。

你看每天讲课的时候要么打雷,要么出现彩虹,要么下暴雨,反正今年的天气是……前一天下冰雹,昨天说彩虹比较好看,今天雷声比较响亮。有时候是布谷鸟的声音,有时候是乌鸦的声音。乌鸦的声音。

我以前说的新龙的那个人,他是专门有一个杀乌鸦队的。他的宫殿的两边,专门拿弓箭和枪的有一个大队,因为他是特别讨厌乌鸦。在他的周围不准有乌鸦,他对老百姓有强行的这个规定。所以老百姓有一大堆人每天拿着弓箭看天空,只要有乌鸦在他的屋顶上飞的时候,开始打枪这样的。但是乌鸦,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吉祥的鸟,黑日嘎法,而且它口里发出的声音“阿——阿——”这样的话,都是说阿字,说般若空性的一个文字。所以对我们来讲,我听以前一些上师们的课,包括音频,在音频里经常听到乌鸦的声音。乌鸦有红嘴乌鸦和黑嘴乌鸦有两种。这是刚才不知道中间就这样说出去了,说的什么我也不知道。

意思就是说,求佛道的人依止一个特别好的善知识,如果这样的话,成佛不会很遥远的。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善知识,而且对善知识,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也好,上师的各方面的缘起破坏以后,确实修行很难成就。这是我们每个人过程当中也可以看的出来,前辈的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对初步依止善知识的缘起很好的话,在修行过程中,虽然可能有一些违缘,但是一般不会很大的违缘。法王如意宝的有个道歌说是他年轻的时候,依止善知识的缘起非常吉祥,因为这个原因即生中修行佛法,造成了很好的因缘。

今天有点头痛,不知道怎么了。这是第一个。

若持戒清净 是名实比丘

如果持清净的戒律,是真正的比丘。出家人持清净的,就像昨天我们讲的一样的,比丘二百五十三,比丘尼三百六十四,这样的戒条如果能受持,即便微小的戒条不能全部守,大的戒律守的非常清净,这样是名副其实真正的比丘。

若有能观空 是名得三昧

如果我们得到空性的见解,这个得到三摩地,得到真正的禅定。

我前面也是讲过,很多佛教徒如果你有机会出家,当一个清净的出家人,这是一生当中最有意义的。我经常看到出家人不管是行为也好,威仪也好,都是特别清净。这样自己一生也最有意义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出家人和在家人也好,真正的佛教的最根本的思想就是空性观。空性并不是现在有些学者所说的一样的,佛教承认四大皆空,一切都不执着,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就像般若空性里面讲的一样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其实我们每个人应该感受得到。

所谓的佛教徒不要经常爱打卦,爱算命,爱摸顶,这样也是佛教的一种行为,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见解上,有没有比较深一点的空性见解,有没有比较深一点的利他心、菩提心。如果有的话,你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不管你的身份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这个非常重要。

在藏地好多空性观和菩提心,在寺院的佛学院他们修行的。大多数在家人经常听一些三殊胜,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或者说是简单的业因果,三皈依等等。真正能深入细致的研究空性观和菩提心的人不算很多。自从法王如意宝开始普罗大众讲这样的大乘殊胜法之后,稍微有一点改变。

其实汉地也是一样的。大多数居士,念阿弥陀佛,放放生,做做布施,哪里有捐款,马上化缘捐款,修塔这些。平时我们群体当中经常议论什么呢?哪里修塔,哪里做善事。这个是很好的,是世俗的善根,很好的,但是最重要的有没有三摩定,有没有空性见,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出离心,这个很重要的。当然要有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你光是做一点布施,捐一点钱,现在更方便,发红包很容易的,这个很简单我觉得。放生每个月去一次海边很方便的,我觉得没有什么的。你去转饶也可以,朝拜神山也可以。但是你从见解上要得到与众不同的话,那可能要通过学习,就像我们读书一样,读小学中学一样的,佛教每一个论典一部一部的你要完成,你相续才能生起真实的见解。

所以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佛教徒要全面提升佛教的戒定慧的这种理念、水平,这个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一直沉溺在比较初学的,我办个皈依证,在寺院里面烧个香:求求保佑我的孙子,子孙满堂,一切平平安安,财富多多,我要健康……天天都是求保佑的发愿和求保佑的善行,其实不能断轮回的根本。

真正要超离轮回的根本,需要大乘的菩提心。真正要断轮回的根本,要无二的智慧。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

不然我们说经常说闻思的重要性,闻思为什么重要?如果没有闻思,佛教深层次的甘露妙味,我们是得不到的。这一点大家也好好的思考。

若有能精进 是名行道人

如果日日夜夜非常精进的修行,这个就叫做行菩提道的人。一点都不精进,天天都是懈怠懒惰,吃吃喝喝,贪玩贪耍,那不叫行道人,这种人是懒散人。或者说低俗的人,这样的。

若有得涅槃 是名为实乐

如果我们得到,不管是小乘的涅槃,或者大乘的涅槃,这个在世间是最真实的快乐,就像《华严经》也是说到:“世间一切上妙乐,圣寂灭乐为最胜。”这个说的很好的,在世间所有的胜妙的安乐,谁也比不上圣者的寂灭快乐。寂灭的快乐在世间当中是最好的。

我们每个人也需求这样的快乐。世间的快乐就像我前两天讲的一样的,追求水泡的美丽一样的,显而无实,稍纵即逝,当下马上就没有了。

持戒大沙门 大戒清净尼 半月常布萨 结净行乞食

持戒大沙门,持清净戒律的比丘这些。大戒清净尼,清净戒律的比丘尼。男众和女众的出家人,半月常布萨,在每个月的十五号和三十号做布萨,我们所谓的诵戒。

还有结净行乞食,结净一般出家人在生火当中要结清净的地。藏文当中不是很明显的,意思就是说,比如出家人吃饭,以前是托钵化缘,化缘的话,专门做饮食的一些地方,中间有一些界限,结一个净地。净地有四种净地。有施主的还有其他不同的净地。

一般出家人常常都是要诵戒,在自己的住处,现在南传佛教也是这样的,僧众的住所,包括厨房和饮食的地方,完全是隔开的。并不是经常杂染。因为如果好吃的东西放在旁边,出家人到了下午可能会吃饭的。所以结清净的地,行乞食。

身被僧伽梨(持锡杖) 衣钵行随身 诸天皆欢喜 恭敬合掌礼

还有身上披僧伽梨。僧伽梨所谓的袈裟。还有藏文当中持锡杖。托钵化缘的时候,拿着锡杖,有些说是禅杖带着随身。这样所有的天人都非常的欢喜,并且恭敬的合掌顶礼。出家清净戒律的这些人。

原始佛教都是托钵化缘,现在南传佛教,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有很多地方这样的。很多地方也没有按照这样。像藏地以前因为人并不是居住像印度一样的城市,他各个都是在山谷、山村这些当中,所以也没办法,周围也没有这样。而且很多寺院都是在偏僻的山沟当中。所以刚开始没有这样的。不管怎样,出家人的清净威仪,清净行为,这样的话,三十三天为主的欲界天,色界天,经常恭敬顶礼。

我使诸天人 以为作给使 亦如诸小天 奉事天帝释

这里十方佛使诸天人,以各种行为经常承侍他们,恭敬他们,帮助他们。这个就像是诸小天承侍自己的帝释天天王一样的。像诸天子经常对天王要恭敬承侍的。一个清净戒律的,行为清净的这样的出家人,所有的天人也是恭敬供养。

像《地藏十轮经》当中也是说,清净戒律的人哪怕是他袈裟的碎片,也还是无数的天人也要去恭敬、顶礼。然后有些人把出家人的袈裟带在身上,一切邪魔外道都不能对你进行损害,有非常大的功德。我们很多人,包括现在有上师如意宝很小的衣服碎片,短短的头发,带在身上,我们相信是最好的护身符。因为像他那样的大菩萨都不用说了,哪怕是一般清净的出家人这种衣服,甚至他踩踏的微尘有无数的非人和天人恭敬顶戴的。

以前讲有一个叫做是周那沙弥,他穿着粪扫衣。本来是很多天界特别嫌弃我们人间的,哪怕是人间很清净的物质和食物,他们觉得很脏的。但是如果出家人他们穿的最肮脏的粪扫衣,粪扫衣大家知道,尸陀林是那些尸体的衣服,这个本来是很脏的,这些的话,他们天人恭敬顶戴,然后把洗衣服的水进行做沐浴。也有这样的。所以持清净戒律的人呢,人们对他非常恭敬的,天人也如此恭敬,护持,保佑。

下面讲到八种报佛恩的道理。报佛恩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来对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讲,恩德也是非常大。《华严经》当中有一句话:“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如来在无数劫以来,布施头目脑髓,为了我们这些众生,做了这么多事情。世间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报答如来大师的恩德。

《华严经》当中继续说了很多:我宁可堕入到三恶趣当中,但是不愿意离开如来。因为如来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华严经》的后面,我刚才引用偈颂的后面,十地菩萨赞叹如来品里面讲了很多,我即生当中只要遇到佛陀,宁可感受三恶趣的痛苦,宁可遇到各种各样的折磨、困难等等,讲了很多的道理。

所以我们即生当中,遇到佛法是我们的幸运。那么我们对如来也好,对恩师们要有一种报恩的心。对我们有那么大恩德。那我们一点丝毫没有报恩的心,只想自己享受,除此之外没有报恩的心,这是一个忘恩负义者。世间也是嫌弃的,何况大乘佛教当中。

我们应该报佛恩。报佛恩是是不是我们天天去供养,天天做特别大的事情才能报答佛陀的恩德?也并不是。我们在座的人都有责任报佛恩,今天在这里面有八个报佛恩的佛法,希望在座的人也要记住:《大解脱经》里面有八种报佛恩的方法。我做每一件事实际是报佛恩。如果报佛恩,肯定报答上师的恩德,也肯定报答父母的恩德。

今日得现报 未来不可量 出家持禁戒 是名报佛恩

首先第一个,刚才也讲了,出家的话天人也还是对他恭敬的,今世也得现报,未来有不可量的功德。所以出家持禁戒,是名报佛恩

出了家以后,不管是身心上的快乐也好,身心上有特别多的现世现报。当你出家的时候,应该说是诸佛菩萨所赞叹也好,所有的这些非人、鬼神赞叹,凡是有些自己出了家,自己的病也好了,或者抑郁症也好了,各种各样的情况。现世当中也有这些功德。

来世那就不用说了。去年讲的《赞僧功德经》,里面也是讲了很多的出家人的功德。还有《出家人功德经》当中,我当时想翻译,但是没有来得及翻译,《出家功德经》当中也讲了很多。所以未来的话,更不可估量的。

所以出家持清净的戒律也确实是报佛的恩德。有一个叫《大乘戒经》说是:“若人持戒,当得见佛。”如果能持清净的戒律,其实也是见佛,也是报答佛的恩德。这是第一个。有些人其他没办法的话,出了家行持清净的戒律,这样待着的话,实际是报答佛恩的一种方法。

第二个,佛陀又告诉善见王子,

复次善见王 除我及菩萨 世间一切人 心生清净信

了知十方佛 常住不涅槃 法僧亦复然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

他就呼喊善见王子,说是我们十方佛除我以外,十方佛是肯定有定解了,不用了。还有十地菩萨等等以外世间的所有人想办法让他们心里面产生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什么样的信心呢?要了知十方的佛常住不涅槃。

我们前面下卷讲最了义的决定法。其中讲如来不灭,佛法不灭,僧众不灭的道理。所以应该让世间人了知产生信心,产生什么样的信心?就是要了知十方佛常住不涅槃。了知所有的法和僧众也是一样的,常住不灭。这样的人也能报佛恩。

所以我想我们第二种方法就是要学《宝性论》和《伏藏经》里面讲的,因为没有学,我们可能不懂,为什么是佛不灭、法不灭、僧不灭,可能不懂的。我们真正学到了了义法以后,了义当中佛法僧三者是常住不灭的。这个道理完全了解生起信心,这实际也是报答佛的恩德。所以我也希望佛教徒既要学习第一转法轮的因果法门,又要学习第二转法轮前面讲的一样的佛的中观般若空性法门

别人一说:你们佛教四大皆空。那四大皆空不是外面说的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我们真正知道万事万物的本性在胜义当中之什么样的。不过是世俗是假象而已,真正对此生起定解,你至少从理论上明白了二法轮的意义。然后要像《宝性论》、《赞法性论》,还有包括其他的《伏藏经》、《涅槃经》、《如来狮吼经》等等,这些经里面所讲到的如来常住不灭,也就是我们讲到的光明恒常不灭如来恒常不灭的道理一定要清楚。作为佛教徒也要学。

我们佛教徒只是办一个皈依证,什么都不学,最多是念个《金刚经》,再念一点《阿弥陀经》就一切完事的话,这个怎么叫佛教徒呢?确实还不够的。像世间人读个一年级什么都不读的话,从世间层面来讲,可能还不够。虽然你读了一年级,你读是读了一年级,但是你可能后面真正要做事做人还不够。我们佛教里面一样的,你真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你可能还是要学习如来的思想,也就是《宝性论》等里面所讲的如来常住不灭的道理,这个很重要。这是第二个报恩的方法。

复次善见王 世间一切人 心无分别想 了知一乘道

过去并未来 十方及现在 唯有一佛乘 无二亦无三

若能发是意 心无分别相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

第三个报恩的方法,复次善见王,世间当中的人要做到什么呢?在胜义当中一切的分别,一切的现相都不成立,心无分别想

了知一乘道,不管是过去也好、未来也好、现在的十方佛,宣说的都是唯一一乘,没有二乘,也没有三乘。

若能发是意,如果我们的心里真的能生起这样的定解,能生起这样的意念,心无分别想,如是诸人等,是名报佛恩。

意思是说第三个报佛恩:世间人要了解究竟一乘的道理,学了《妙法莲华经》以后,大家应该都清楚,如果能这样,未来过去,现在的十方佛,最后所宣说的就是究竟一乘。

暂时因为必要佛陀说三乘、四乘、五乘、六乘、七乘、八乘、九乘的,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疏》里面也讲了很多很多不同乘,但这是如来的宣说,如来宣说有资格。那天我们也说到,如果法用非法讲的话不合理,如果非法用佛法讲也不合理,但是这是对凡夫人所讲的。如果是佛陀这样讲,他完全可以,为什么可以呢?因为他如果这样讲对众生是有利的,一乘讲三乘可以,三乘讲一乘也可以,一乘、或三乘都不存在,每一句话对众生都有利。

而我们不行,我们应该尽量把清净的法讲成清净的,不清净的法讲成不清净的,否则我们根本不知道众生千差万别的意乐。

这是第三个,就像那天我们讲的决定乘一样,前面讲出家人也是报佛恩,然后懂得三宝不灭也是报佛恩,懂得这样,不用做什么事情,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知道这样的道理。第三个是懂得究竟一乘又是报答佛恩。今天我们报佛恩比较容易,但是境界要高一点,否则这里讲到的报恩也没有办法。

复次善见王 若能有一人 于我灭度后 心常生信解

皆言诸众生 悉有如来性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

佛又告诉善见王子,如果能有一人,于我灭度以后,心常生起信解,信解什么呢?就是佛陀灭度以后,有人对佛陀的大乘佛教的思想生起极大的信心,什么样的信心呢?悉有如来性。凡是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道理能完全明白,这也是报佛恩德,这是第四个方面讲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起来众生中有好的根基,不好的根基,真正人类以外的,包括昆虫、蛆虫、蚂蚁、驴、马、乌鸦、喜鹊等,各种各样的众生,实际上它们都具有如来藏,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并且为人宣说,这样也是报佛的恩德。其实这个也要学大乘佛法。如果没有学习大乘佛法,口头上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德性。口头上都会说,但是我们明不明白:这些众生,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将来会成佛。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讲到当时观音菩萨去了斯里兰卡,在一个粪坑里有成千上万的蛆虫,当时观音菩萨变成了一个蜜蜂的形象,然后在这些蛆虫当中就用嗡嗡的声音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念这个声音,这些蛆虫因为听到这个声音的原因,最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教证的来源是《大乘庄严宝惬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宝惬经》或者是《大乘庄严宝王经》,汉文当中有,本来我想讲,后来看到《如意宝藏论》,无垢光尊者也引用了这一段,但是《如意宝藏论》引用的和《心性休息》中引用的有一点点不同。

《如意宝藏论》引用的是什么呢?说当时观世音菩萨当时去的时候,先去了地狱、恶鬼道中,用六字真言度化成千上万的众生。后来到了现在的斯里兰卡,一个师子国的城市,在粪坑里有很多的蛆虫,当时观世音菩萨念六字真言和南无佛的声音,后来这些众生全变成了形相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我又看了《大乘庄严宝王经》,里面的南无布达雅,写法有点不同,应该是南无布达雅的意思,无垢光尊者在两处引用的稍微有点不同,但是大的意思基本上一样。意思是说,当时观世音菩萨依靠蜜蜂的方式,以它们的身份来给传这个法,传的法是皈依三宝也好或者说六字真言,以这样的方式来度众生,最后它们得到了解脱。

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深信不疑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在旁生界也好,在其他众生界当中,甚至给它们接上殊胜的法缘,也很重要。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我们不一定有这么大的断证功德,但是也可以比如以六字真言:“嗡玛尼呗美吽。”

其实嗡玛尼呗美吽很重要,它的功德以前我也讲过,最主要在不同的论典当中,虽然说起来很简单,“嗡”是三世诸佛身口意秘密的加持,智慧集聚一体的意思,也有呼唤的意思;“玛尼”是宝珠的意思;“呗美”是莲花的意思;“吽”是赐予、吉祥、给予、祈求,有很多的意思。意思是说祈祷赐给莲花和宝珠的尊者,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因为观世音菩萨持着珍宝,如意宝和莲花,在藏传和汉传当中很多都是这样的,实际他是以受持而得观世音菩萨的名称,从他的意思上讲很简单,就是持着莲花珍宝的尊者祈祷您,赐予一切诸佛菩萨身语意的加持、功德、悉地等等。实际上以这样的谛实语,以这样的金刚语,在每个众生耳边念的话,功德无量无边。

就像有些灵丹妙药,看起来很少很少,一点点,但是只要一品尝,就可以解除各种百病。同样的道理,有些咒语的力量、妙药的力量,还有殊胜分辨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众生具有如来藏,我们以简单的咒语、简单的佛号、简单的一些方法、包括《圣大解脱经》、或者用其他的东西,给他们接触一下、加持一下、念一段文字都有功德,这个也是报佛的恩德。

意思是说我们深信不疑三界众生具有如来藏,这是第四个报佛恩的方式。

若修一念善 不求天果报 直向无上道 亦名报佛恩

如果修一念的善心,不求人天的果报,直向无上菩提,无上道,也名报佛恩。就是不管修任何的善法,念经也好,发愿也好,一念的善心,不为自己求名闻利养,人世间的果报,求无上菩提,这样发愿的功德特别殊胜。

以前有一部叫《文殊佛刹功德庄严经》“诸法因缘生,住于意乐上,何人发何愿,彼故定成熟。”我翻译的偈颂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到《大藏经》里面的是:“诸法属因缘,乐欲为根本,如彼所希愿,获果亦如是。”有这个偈颂,这两个偈颂的意思应该是一样,但是译法不同,古代翻译也说诸法是以因缘而产生的,都是以欲乐为根本,他发什么样的愿,果也是可以这样得到。

所以我们一念的善心、发愿往无上菩提,就像善见王子三千人一样,他们来的时候忏悔也是为众生而忏悔,不是为自己忏悔。我们现在懂得了,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是,为众生而念《普贤行愿品》,念一个咒语,也是为众生念咒语,这个很重要。

如果发这个愿,那这个就是报如来恩德。如果没有这样,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自己的发财,即使是闭目思维,如何的专注,那也不一定报答佛的恩德。最多是报答自己的恩德。

复次善见王 于我灭度后 若能有一人 须臾读是经

敬重佛法僧 孝顺供养师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

又说善见王,这里应该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说于我灭度后,如果能有一人,须臾,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读这部《大解脱经》,并且他能尊重佛、法和僧,孝顺恭敬供养自己的上师,如是诸人,也是报佛的恩德。

应该算是现在的我们,不说须臾间,一直都在读大乘经典,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读了这么一段,而且我们对佛法僧三宝也恭敬,对上师也很恭敬供养,那这个人就能报答佛的恩德。

如果真的有人发愿也好,多念一点这个经典,大乘的经典,尤其是这个《大解脱经》,每天念一遍有点困难,但是一段一段的念,每年都能念一遍,这样至少也是报佛的恩德。

如果你一个人好好的念《圣大解脱经》,不用发心也可以,不用到外面去,不然跟道友们吵架,有时候很累,每次发心、建筑,这些不是那么简单,每一个都有一大堆的烦恼,不如门关上,自己念《大解脱经》,这样可能明天就没有人出来发心了,觉得反正报佛的恩德怎么样都可以,我念《圣大解脱经》又没有什么烦恼,跟他们吵架也不行。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哪里都有一些烦恼,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如果能把它当做修行很好。这是第六个报恩德的方法。

若人舍一财 饮食及衣服 普施诸大众 亦名报佛恩

第七个报恩,若人舍一分钱,一美元,一欧元,一加币,一卢比:印度的钱叫卢比,舍一点点,还有吃的喝的、衣服等等。然后普施诸大众,普遍平等的布施给大众。但是一点点不一定能够多少人,但是只要你心能舍得,自己拥有的财富当中有一部分布施给众生的话也名报佛恩。

布施并不是把好的东西自己吃,不好的东西给别人。有些人说:我的供品都烂了,我想供养给三宝。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前行》里也讲过,意思是旧的东西供养三宝不行,我们不应该这样,应该是把自己最喜欢的,最爱的,最好吃的东西布施给众生。就像以前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把这些饮料供养给上师,因为我们不吃这些垃圾食品。(众笑)不能这样。这是第七个。

复次善见王 于我末法中 有能化一人 须臾听是经

复胜别供养 百亿菩萨众 如是大乘经 诸佛菩萨母

念佛敬是经 并诸菩萨众 等心无彼此 是名报佛恩

最后一个报恩的方法,复次善见王 ,于我末法中,藏文当中是说,如果有人对其他人有信心,须臾间在他的面前听《大解脱经》。能化一人或者有人能专门调化别人、传法。百亿菩萨众 藏文的意思是这样,有些人能化很多人、个别人在那短短的时间当中听这部经典的功德胜过别的供养百万亿菩萨的功德。百亿是百十万的意思,亿在藏文当中是十万。

如是大乘经,诸佛菩萨母,《大解脱经》是诸佛菩萨的来源;念佛敬是经,如果有些人念这个佛号,然后恭敬这部经典,忆念和恭敬诸菩萨;等心无彼此,里没有二法,没有这是法、这是僧,没有舍一个弃一个的取舍,都是平等地恭敬三宝,这也是报佛的恩德。

我们听《圣大解脱经》也能报答佛的恩德。去年讲《圣大解脱经》的时候,想到人多一点好,但是中间因为各种因缘也没办法,甚至刚开始听的人现在到底有没有在听也不知道,看不出来。刚开始第一节课很多人都来了,到后来包括有些堪布、堪姆,在整个过程都没有出现他们的尊颜,也许报佛恩就没有了,也许在家里听吧。刚开始听的时候来一次,最后回向的时候来一次,叫“善始善终”。本来有“初善中善末善”,但他不持这个观点,他持善始善终——第一节课来一次,最后一节课来一次,这叫“善始善终”。有些人是善始善终,有些人是半途而废。

不管怎么样,凡事共同学习这部经也是真正报佛的恩德。

复次善见王 有能末法中 若欲报佛恩

一念在禅定 胜活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

又讲,善见王子,如果有末法时代当中,有些人想报佛的恩德,一念在禅定当中也是报佛的恩德,也是修大乘法。一念在禅定当中,他胜过什么呢?胜过救活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的一切人,如果救了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的人,功德非常大,但是我们一念禅定,修大乘的,尤其是以《大解脱经》为主的这些道理,去思维修禅,这个功德远远胜过这样。

放生的功德很大,但是如果我们观修大乘佛教的意义,功德更大。

谤禅坏乱众 如杀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

及诸众生类 其罪亦如是 谤禅坏乱众

如果诽谤这样禅修的人,扰乱僧众,扰乱修这样禅定法们的僧众,那也相当于杀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一切人和其他众生的命,已经杀了这些人一样。

所以我们诽谤僧众,诽谤修禅修的人,这真的很可怕,所以诽谤和扰乱僧众的罪过也是这样。

若人见修善 诽谤不信受 断坏三宝种 不名报佛恩

前面已经讲了八种报佛恩的方法,那不报佛恩是什么呢?就是看到有些人行持善法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吹毛求疵、诽谤,自己不愿意接受,断了三宝的种姓,更重要的是,有些诽谤大乘佛法,诽谤善知识。

有些人表面上看是赞叹,但实际上也有诽谤,这样真的很可怕。比如现在有些人对出家人诽谤,他们诽谤的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包括戒律上,见解上,行为上,表面上看起来说的好听,实际上是让很多众生失坏信心,如果失坏信心以后,他们相续当中的这种善根也就断了,善根断了后,如果行持邪法,这叫一阐提。

所以有些人一句话会让很多人产生邪见,尤其现在网络上诽谤三宝,诽谤上师,诽谤善知识的言论,其实能毁坏很多人的善根,这个不名报佛恩。不但不名报佛恩,而且会坏佛教。有些人弘扬佛教,有些人是以各种方式来毁坏佛教,这个一定要注意。

下面这一段在藏文中没有,只有汉文中有。这个比较简单,我不做广的解释。

尔时。善见王子三千人。蒙佛教已。欢喜顶受。重说偈言

我等今者 稽首过去 未来现在 三世诸佛

亦复归命 释迦文佛 稽首八万 四千法藏

亦复归命 诸余经法 稽首过去 维摩文殊

亦复归命 多闻大智 阿难舍利 稽首无学

五分法身 亦复归命 始学初因 稽首以讫

意思是说,我等稽首顶礼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我们同时也归命和皈依释迦牟尼佛;

还同时皈依八万四千的法藏;

也皈依其余的,刚才八万四千以外,佛陀在不同时期讲到的佛法;

还有稽首皈依过去的维摩诘居士,还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属于过去也可以,现在也可以,下面文殊菩萨也要出场了。顶礼过去的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等等;

也皈依多闻的阿难尊者和大智的舍利弗尊者;

也皈依无学的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和解脱之见。法身是法云的意思。不是大乘佛教里面讲的法身,不是法、报、化中的法身。法身是众多集聚在一起的云。意思就是说他要顶礼无学法,无学道当中的五分戒定慧三学的一些功德;

还要归命始学初因。始学初因,是初学菩萨的因,比如说无二慧、菩提心、无二见、大悲心等。

这样他们的顶礼已经圆满了。

这一段在藏文中没有。汉文中有。

这一段意思比较简单,善见王子他们听到了佛陀的教诲以后,欢喜的顶礼接受,然后又重新说了下面的偈颂。

接下来这里讲一段,如来的十种名号下一堂课再讲。

重说偈言

接下来又重新说了一个这样的偈颂:

诸佛说何实 何者是不实 实之以不实

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实相 不戏于诸法

怜悯众生故 方便转法轮

意思是大家应该知道,诸佛所说的任何一个法,哪些是实有的,哪些不是实有的,这些实有和不实有二者实际上都得不到。意思是说诸佛所宣说的这些,在胜义当中全无实,世俗当中,在众生面前实实在在、眼耳鼻舌面前已经存在,但不管是实有的也好,不实有的也好,这些在究竟了义的本体上面都得不到。

如是真实相 不戏于诸法,真正的实相没有任何的戏论,远离四边八戏,因为这个原因,佛陀刚刚大彻大悟的时候就已经证得了这个境界,这时候佛陀说:我法难信难解,难解难知。意思是说:我法极其殊胜,难解难知。所以在森林当中暂时默然不语。后来因为帝释天、梵天他们祈请以后,悲悯众生,方便转法轮。

这一段话,实际上是《大智度论》中《转法轮品》有,但是和这里的这个词句好像一个字都不差,一模一样。

所以我在想:刚开始的时候《大解脱经》的译者,汉文的译者不是很清楚,具体是怎么样,敦煌版也好,很多版本当中不是特别清楚。但是通过很多方面观察,这个可能会不会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我希望我们各位学者、研究者也要去观察一下。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大智度论》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里面好多词语跟这里完全都一样,包括下面十种佛号的词语,也是跟《大智度论》一样,因为这些圣者完全知道自己翻译的风格是什么样的,所以说这一段话和《大智度论》里面这段话没有改变,一模一样;

还有一个原因,前段时间我们经常引用的一个叫《思益梵天所问经》当时也有一段的和这里译法完全是一样,应该是一个人翻译的,如果不是一个人翻译的,两个人翻译的风格不可能完全相同;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圣大解脱经》在讲到过程中,特别与以前鸠摩罗什翻译的译风、风格、文笔这些特别相同,很有可能这部经因为特别殊胜,而且鸠摩罗什的特点是什么呢?他在翻译的时候,选择特别好,特别殊胜的那些经论他要译出来,在印度特别重要的这些。所以在汉地为什么鸠摩罗什特别受到尊重的原因。

我最近看到一个学者,他说宗喀巴大师之前是莲花生大士,八世纪的时候在藏地奠定了佛教的基础,弘扬佛法,这个也相当于汉地的鸠摩罗什一样,他不仅仅是翻译,而且他有一个特别潜在性的思想,也算是创意,就是把佛教真正的思想在人世间弘扬的特别成功。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么多年以来,他的思想一直不变,越来越兴盛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所以从很多方面推测可能是《圣大解脱经》也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而且鸠摩罗什翻译的很多经论,在座的各位也很有缘,包括我,只要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就很想讲,因为他翻译的经文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甚至很多人读起来也特别顺,特别好理解,有这个感觉。因为《大智度论》里面的语言,我觉的是和这里特别相同,方便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两个对照一下,这个很有可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推测,我也没有一个非常可靠的或者确凿的依据。或者你们觉得不是,《大解脱经》的译者在其他书里能找到也希望给我们提供。

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

附原文

圣大解脱经ཐར་མདོ།

卷 下


尔时。十方诸佛。即为善见王子及三千人。而说偈教

若欲求佛道 常随多闻人 如事善师想 成佛亦不久

若持戒清净 是名实比丘 若有能观空 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进 是名行道人 若有得涅槃 是名为实乐

持戒大沙门 大戒清净尼 半月常布萨 结净行乞食

身被僧伽梨持锡杖)衣钵行随身 诸天皆欢喜 恭敬合掌礼

我使诸天人 以为作给使 亦如诸小天 奉事天帝释

今日得现报 未来不可量 出家持禁戒 是名报佛恩

复次善见王 除我及菩萨 世间一切人 心生清净信

了知十方佛 常住不涅槃 法僧亦复然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


复次善见王 世间一切人 心无分别想 了知一乘道

过去并未来 十方及现在 唯有一佛乘 无二亦无三

若能发是意 心无分别相 如是诸人等 是名报佛恩

复次善见王 若能有一人 于我灭度后 心常生信解

皆言诸众生 悉有如来性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

若修一念善 不求天果报 直向无上道 亦名报佛恩

复次善见王 于我灭度后 若能有一人 须臾读是经

敬重佛法僧 孝顺供养师 如是诸人等 亦名报佛恩

若人舍一财 饮食及衣服 普施诸大众 亦名报佛恩

复次善见王 于我末法中 有能化一人 须臾听是经

复胜别供养 百亿菩萨众 如是大乘经 诸佛菩萨母

念佛敬是经 并诸菩萨众 等心无彼此 是名报佛恩

复次善见王 有能末法中 若欲报佛恩 一念在禅定

胜活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 谤禅坏乱众 如杀三千界

满中一切人 及诸众生类 其罪亦如是

若人见修善 诽谤不信受 断坏三宝种 不名报佛恩


尔时。善见王子三千人。蒙佛教已。欢喜顶受。重说偈言


我等今者 稽首过去 未来现在 三世诸佛

亦复归命 释迦文佛 稽首八万 四千法藏

亦复归命 诸余经法 稽首过去 维摩文殊

亦复归命 多闻大智 阿难舍利 稽首无学

五分法身 亦复归命 始学初因 稽首以讫


重说偈言

诸佛说何实 何者是不实 实之以不实

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实相 不戏于诸法

怜悯众生故 方便转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