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42(第十二品).pdf

《如意宝藏论》第四十二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如意宝藏论》。

第十二品 法门广义

今天开始讲《如意宝藏论》当中的第十二品:法门广义。

这一品如果详细讲的话,确实比较难。这里所抉择的法义,主要涉及到外道和内道两个法门。这两个方面的话,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来取舍。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当中,尤其是外道的法门讲的比较广。其实《宗派宝藏论》当中也有讲,但是没有那么广。从字面意思看的话,应该是《宗派宝藏论》里面外宗的意义讲得广,但不知道无垢光尊者怎么想的,在《如意宝藏论》当中讲得很广。在我们藏传佛教里面,《如意宝藏论》应该算是讲外道讲的比较广的一部论典。

有些人可能这样认为:“为什么我们要学外道呢?我们也不是外道徒,我们并不是依靠外道而成就。”可能会这样想。

但这个想法比较简单。实际上我们学外道非常有必要。因为外道的见解也好,修行也好,行为也好,最后获得的果——应该我们很多人以前也是学过的,上辈子也学过的,可能即生当中也会学,还有可能抛弃自宗,然后进入外道,也有可能。所以说我们先用自己的智慧来了解内道和外道的差别,这个很重要。

有些人认为,有些戒律里面说外道的书籍都不能翻阅,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想以抛弃佛教信仰的心态求外道的话,那见解上受到影响,所以说是不允许。但为了了解外道,或者说是为了度化外道,或者为了驳斥外道的观点,去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第十二品应该有必要详细的讲。我原来想是从注释上很详细的讲,但是第一次,因为时间关系等各方面,可能注释上讲的话,有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这次从颂词上讲,以后如果因缘具足的话,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的注释再跟大家讲的详细一点。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宗派略义》,也是第十二品的一个广解,麦彭仁波切专门有一个《宗派略义》,这个没有翻译出来。

我去年,当时时间长一点的话,想翻译。但后来好像疫情也不那么严重,那边因缘各方面具足,后来就上来了。否则的话,如果把我关的严一点,可能还把略义也是翻译出来,当时刚好《如意宝藏论》的修行引导文,《金刚藏》,是吧?那个译完了以后,各方面因缘都具足了,然后上来了。我想如果当时还不让上来,或者是内内外外的一些因缘还具足的话,想把麦彭仁波切的《宗派略义》翻译出来。

《宗派略义》里面内道和外道讲的也是很广的。而且很多前辈的那些大德们也是特别重视麦彭仁波切的《宗派略义》,包括以前德巴堪布、曲恰堪布,很多人都是经常讲。还有法王如意宝也是经常引用里面的一些道理,所以是很重要的。如果以后因缘具足的话。

我们在座的各位佛教徒,实际上也确实有必要了解外道的各种观点,我当时翻译的时候也是特别想给大家介绍这一品,为什么呢?现在有些外道的观点,也许不一定叫这种外道的名字,但实际上不管是里面、外面,很多人都行持这些宗派的观点。下面我们会讲的二十种邪见,或者说六十二见、三百六十见,这些见解的话,好多都是现在世间的有一些宗派,有一些宗教,各种派别,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今天是一个佛教徒,但是你的见解没有特别稳固,很有可能过一段时间他们讲的时候自己也会进入的。当然进入的话也许是对你有利。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学,不能去,不是这个意思。但一般来讲,世间任何一个宗派,自己学了以后,必须在这个上面坚持。我们不说这个,世间的各个党派也是这样的,你参加了这个党,那你不能进入其他的党派。世间当中的共和党、共产党、民进党、保守党等等,有很多世间的宗派,他们也有原则的。

所以有些人说是不是佛教学了以后就不能去学别的,也不是这样的。包括一个企业,你去了以后就不能去其他的。现在很多网络制的教学,你进了一个学校的话,那中间转学是没办法的。现在九年义务制教学,进到一个学校以后,你中间想转班根本没办法,这样的。所以世间当中,你进了一门,很难出来,出来的话,对自己不一定是有利的。

所以有时候觉得,是不是佛教太狭义了?太保守派了?也不是这样的,世间上各个宗教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当然各教都会赞叹自己的教义。但具体怎么样,只有我们用智慧来观察。

我们也并不是说全世界只有我们佛教的宗派是最好的。实际上是这样的,一方面我们可以这么说。但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不是的话,那也OK,我们也没什么对你有其他的看法。所以说这个方面大家还是要非常认真的观察。

我今天讲之前,看了一下,里面全部注释要讲的话,可能一两堂课没办法讲完,起码也要好几堂课。那这样的话,先大体跟大家介绍一下。有些宗派只知道名称,不知道他里面的见修行果。比较出名的外道六师,他们的观点基本上有资料。其他的一些派别,不知道现在存不存在,即使现在存在的话,我们现在的这种名称他们自己会不会这么叫,所以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我相信世间当中,有特别多特别多、各种各样的派别。在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也应该知道他们的观点是怎么样。这个问题很重要。

庚三(抉择真实听闻之义)分二: 略说;广说。

辛一、略说:

按科判讲的话,抉择真实听闻的意义,分为略说和广说。略说的话:

复次说所抉择法,现有轮涅一切法,

依取舍说内外二。

前面讲了闻法的方式,讲了讲者上师的法相,又讲了听者弟子的法相,他们两个怎么样听闻,这个道理已经抉择完了。上师讲什么,弟子听什么,最关键法的意思很重要的。我们讲一个科学,其实科学广义上也可以叫法。你去听气功也可以叫求法;去世间的工巧学,培训这些,广义上你也可以说是求法。

为什么呢?其实法,印度梵文叫达玛(Dhamma),法的意思。意思是通过我们的智慧来了知,了知了以后,你进行取舍,取舍以后你要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三层意思。这个叫做法,所以说法有时候是受持,现在的语言来讲,它叫规则。有好多好多的意思。

所以这个法,我们应该知道先了知。你要求法的话,先了知这个法到底是什么?了知以后你要取舍。有可能是邪法,邪法就别去了,正法就去求。求了以后你有什么目的?最后得到的果是什么?这个很重要的。

一般来讲,大家都知道,轮回法有因法和果法,涅槃法有因法和果法。前几品的道理讲的,轮回的因果法我们不需要求,要抛弃。涅槃的因果法我们要去修持,去接受。

在注释当中,法包括它的本体、释词、分类,很多方面来讲。但最主要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比如说《明灯续》当中也是说:“世间出世间,出世为最胜。”出世法的话,对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

当然出世法选择的时候,从不悟到了悟真实义之间,世间上的各宗各派就出现了。首先是根本不悟的,然后有悟的,悟当中有邪悟或者说是了悟、证悟等等,一直到显宗、密宗、外道、世间各种各样的派就出现了。最终归纳起来,所有的这些法宗可以包括在内道和外道当中。《时轮根本续》中说:“彼亦有二种,外道与内道”。

如果分析整个外道的思想和内道的思想,当然是很广很广的。有时候一说外道,好像完全都是邪知邪见,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在这里可以依靠教证和理证来遮破。

但是外和内的话,世间当中也是有,比如说国内的人、国外的人;村里的人、村外的人;或者说房子里面、房子外面;或者一个团体的话,团里的人、团外的人等等,除了自己的圈子以外,都是有外的意思。

我们自宗实际上是佛教。

辛二(广说)分二:应舍外道;应取内道。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广说分为应舍的外道和应取的内道,两个方面。《如意宝藏论》上册讲了外道部分,内道还涉及不到。

壬一(应舍外道)分二: 略说;广说。

癸一、略说:

应舍的外道,也分为略说和广说。首先看一下略说,略说是怎么讲的?

其中第一外道宗,六位本师廿坏聚,

六十二及三百六,十一类别五论议。

这里是略说,把所有外道的观点分为六种意义来讲。

第一类、六位本师的宗派。我们经常说六种外道本师,当时释迦牟尼佛跟他们辩论以后,取得胜利。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廿坏聚”,二十个坏聚见。持这二十种坏聚见的人可以叫做宗派。但只说叫坏聚见,并没有说是什么什么人,没有怎么说。实际上持有坏聚见的这些人也是外道。这是第二类。

第三类、“六十二”,六十二种邪宗派。看起来是邪见,实际上也是派。

第四类、“三百六”,有三百六十个外道。

第五类、“十一类别”,十一固定派别。

下面的注释有几个字要改一下。

第六类、“五论议”,含摄一切的论议五派。

这句话改为含摄一切的论议五派。

那么应当了解这六种意义。如果别人问外道有哪几种,可以归纳在这六类当中。

所谓的外道,有些论典当中认为,因为先有邪知邪见,有了邪知邪见以后,不入正教,没有入正教以后,出现外道。因为环境的原因,因为导师的原因,教义的内容等等,导致到最后不能证悟诸法的实相,对真理非常遥远,这样以后就形成了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派别——归纳起来在常派和断派当中。这当中有三百六十也好,九十六种外道也好,很多很多的派别会出现。

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不一定把注释里面的每一个都讲,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每次我还没有讲到的有些内容,你们也去详细的分析一下——每一宗派他们自己的观点是怎么讲的,接下来我们对他怎么驳斥的。

驳斥的过程,我看到无垢光尊者,有些从诸法实相空性的角度来驳他们;有些用他们自己的宗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相矛盾的方式来破它的;有些是用其他的一些论证、推理,最后他不得不承认的方式来驳他;有些以比喻,或者说是以其他的一种推理来破的。所以破的方法多种多样。

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个能不能破到?对方会不会这样承认?可能稍微有一些疑惑。但是你真正去了解对方的观点,然后你再去进行细致的研究,确实里面的很多观点,破的很细致。

所以我翻译的时候,好多次都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都学一下很有必要的。因为像我那样的话,可能从小都是出生在一个有信仰的,周围的环境都是承认——虽然那个年代确实是比较可怕的一个年代,但是基本上我周围的包括邻居也好、亲人也好、父母也好,都是有佛教的见解和佛教的观点。所以从小都没有熏习其他方面的说法。

而你们有些人,可能确实从小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这些都是有影响的。如果你对内道没有产生定解,对外道不能了知他们宗派的各种分类,确实有时候,可能遇到不同的导师,处于不同的环境,学论不同的见解的时候,很有可能短短的时候,你学的佛教的这些观点,就像冰上浇水一样,很快的时间当中就开始坚硬。有这样的可能性。

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还是不要对自己太充满自信。你现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相信你不会变的。像60岁以上,已经出了家以后,这些人我相信可能不会变。现在60岁以上,再换成在家衣服,然后再去参加一个外道……。我觉得,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时间。他自己也可以算嘛:“如果我是60岁,我再下去又要参加一个,这样的话已经70多岁了,我没有时间。”我觉得年龄高一点的话,还是有这方面的好处。

你看周围的人全部笑起来。不到60岁的人,不知道,一生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变化。所以我们有时候学习确实有必要的。

癸二(广说)分六:六本师;二十坏聚见;六十二见;三百六十派;十一门类;论议五派。

广说分为六个方面:六本师、二十个坏聚见、六十二种见解、三百六十派、十一门类、论议五派。总共有六个意义。

子一、六本师:

第一个、六本师。

很多经典当中也是有。这里的本师是外道本师,不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外道本师。佛陀在世的时候跟外道六本师有交涉过,基本上佛教徒也是比较了解的。

我们开持明法会的时候,藏历的神变月,当时佛陀在不同的城市里面跟六本师进行辩论,最后战胜,为了纪念这样的节日而形成的。这个公案《贤愚经》当中也有广泛的解说。

六师富兰那迦叶,黑天子及真胜者,

粗衣牛领离系子,各执己见谤一切。

哪六个外道本师:

第一个是富难那迦叶。

第二个是黑天子。他有不同名字,有时候名字很长。他们的母亲,就像舍利子、目犍连等,经常是什么什么子。你看这些外道也是什么什么子,佛教也是这个子,那个子。我们以前也是有这样的称呼。

第三个是真胜者。

第四个是粗衣。

第五个是牛领。

第六个离系子。

下面有些是他们自己名字,现在这里用的一些,有些是没有的。

这六个外道的话,他们都是各执己见,他们都诽谤和抹杀一切因果。所以这里大多数的话,有一些不承认前世后世,即使承认前世后世,也是很奇怪的一种见解。

你们也可能记得,当时我们讲《维摩诘经》第三品的时候,当时也提及六道本师的名字。

主要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他跟六外道有密切的关系。阿闍世王也叫做未生怨王,在《涅槃经》当中也有提及。当时《观经》里面所讲的频婆娑罗王,后来被阿闍世王各种折磨,在监狱里面死了。死了以后,阿闍世王获得王位。但获得王位以后他还是心里闷闷不乐,他总觉得自己造了杀父亲的罪,很不好的。因为当时印度非常出名的本师就是六个外道本师,他就一个一个的去请教,善和恶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说:“这个问题,纠结我很长时间。”所以阿闍世王当时也是纠结很长时间,他去一个一个的去求。求的过程当中,可能他缘分也好,比较聪明也好,六道本师一一都答复了,但他都不满意。后来应该是耆婆的介绍,就到了释迦牟尼佛那里。

释迦牟尼佛问,这些外道本师对你怎么讲的?然后他说,他是这么说的,那是那么说的。

其实他记性很好的。本来印度人记性也是特别好,现在很多科技大公司里面,印度人是很受欢迎的,西方很多科技公司里面印度人现在也是很厉害的。你们不要想,有一些电视里面比较穷、比较脏的地方认为是印度人。印度人真的是很厉害的,不仅是古代,现在也是很厉害的。

所以他应该很聪明,给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说了以后,最后释迦牟尼佛给他讲了一些因果的道理,他完全已经相信,相信以后开始皈依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是真正口服心服。

这个道理《维摩诘经》当中不是很广。有一个叫《沙门果经》[1],里面讲的比较细。南传佛教那边比较出名,也有汉文的。这里面每一个外道是怎么说的,他自己怎么问的,一个一个讲的比较清楚。

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应该了解一下当时阿闍世王跟外道之间的对话是什么样,最后在佛陀面前是怎么样得到真正的答案。

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讲外道。

首先第一个、护众之子富兰那迦叶。

他认为前世后世也好,业因果也好,包括我们世间当中获得的阿罗汉果位、菩萨果位、清净刹土的化生,这些全部都是一概否认。他觉得一切都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

用现在的一些语言来讲,他们是无道德的宗派,现在伦理方面一切的一切,它是不承认的,这么一个宗派。下面如果分析的话,他们的观点如何不合理,也会讲的比较广。因为它是一个无罪派,没有什么今生来世,干什么坏事不会有惩罚的。这么一个低劣的宗派。但当时他们的宗派是很兴盛的。这是第一派。

第二派、黑天子水天。有些写“子”,有些没有写“子”,很多都是他们母亲的名字。

他们跟前面比较相同。不管是造罪也好,造善也好,没有什么因缘,包括染污、解脱,都不需要任何的因缘。解脱也是没有什么的,它是无因无缘当中而产生的;苦和乐也是命中注定的。现在有些宿命论、自然论——你做什么都是无因无缘,全是恒常不变的。下面讲密行派的时候也会破的,其实跟密行派的观点比较相似的,一切都是无因无缘。这样的观点。

第三个、欲说母之子真胜者。

真胜派它是怎么承认的?它跟前面的有些观点也是比较相同,过了八万劫以后的话,自然解脱。

好像《涅槃经》跟《宗镜录》里面引用的各派的观点,说法有点不同。《涅槃经》当中说是黑天子派当中说的,有些说是那个派的说法,有些说是这个派的说法,当时翻译的原因,我这边是没有错,但是他们之间的观点好像是有一点互相交叉,但原因我也不是清楚。

但大多数的认为,实际上这个派的观点也是没有什么善的,没有什么恶的。好像一切都是带着一种怀疑的状态,所以他们现在就叫做怀疑论,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这么一个说法。我们下面也会破斥的。

第四个、粗衣派,或者说是发褐衣派。

他们经常穿一些粗糙的衣服,跟我们出家人一样那种粪扫衣,哈哈。还有他们经常拔头发,不能穿干净的。他们说一切都是由时间来决定,时间成熟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的“瓜熟落地”,时间没有到的话,什么都没办法出现。

其实他们有些说法好像有道理。但是他们不承认什么因果,因和果的变化都是不承认的。他们说任何的苦和乐,一切的话,比如说过了八万四千年,或者是过了什么时候,不管是你是愚者也好,智者也好,凡是该解脱的就解脱了。

实际上也是不对的,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通过观察,并不是全部都是由时间来定的,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虽然你说时间是这样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的有些说法来讲,他们跟顺世外道比较相同。

他们有些说这个也可以叫做快乐派,一切都是享受就可以了,该解脱的时候解脱,该痛苦的时候痛苦,努力没有什么多大的用处。他们真正的观点,比如说我们修道的话,也是不需要通过修道毁灭我们的烦恼,只要时间到了自然成就,等等这样的说法。

他们还有一个理由,时间还是一个很实有的东西,比如说你们也承认佛陀示现神变的这个月承认是一种节日,或者佛陀成道日你们也是承认。当然这个可能是后来的继承人这样说的。

我们要跟他们回答的话,我们并不认为是时间来造做。我们虽然纪念佛陀的成道日和神变月,但实际上是通过怀念佛陀的功德,依靠自己的信心,各方面的因缘具足的时候,那种善时越来越增长而已,并不是有一个常有的时间在操控我们,它成为一切的作者,不是这样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第五个,嘎达子牛领。他们的观点也认为需要苦行。

今天找到了一个新的眼镜,但是稍微动一下,头就晃,像晕车一样的,哈哈。可能讲课的时候头一直动着,但是不动也好像在晃的感觉。

以前有十四无记法,外道就问:世间是有,还是没有,有无二者非有非无,非两者。世间有、无方面的问题。第一有四个问题。第二、我和世间到底是常有还是无常,或者既常既无常,或者非常和非无常,四种,我们所谓的四边,有、无、二者、非二者,总共四个;还有佛灭度以后,有我还是没有我,或者是这两者,或者这两者都不是。已经十二个了。再加上身体和生命是一体还是异体,或者这两者,或者这两者都不是。

我们平时说是十四个问题,《如意宝藏论》里面用了十六个问题,后面的身体和生命是一体还是它体,在其他里面后面这两个问题应该没有。

他们的观点有一种确定,到底身体和生命是无常还是常有,或者是这两者,还是非两者,它是一个固定性的怀疑。确定性的话——如果你说常有的话,也有无常的意思,如果无常的话,那也有常有的意思。所以佛陀当时很善巧,没有直接的回答。

所以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到底是常?还是无常?它有一个固定性、是确定性,凭感觉来确定。

但这样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比如说我们身体常有,其实也不是常有的,从微尘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身体不可能常有,一个一个剖析。从时间来观察,也一个一个剖析,也是无常的。然后从细微来观察的话,身体的常有也不可能成立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说无常,完全是无常的话,那我昨天的身体,今天的身体,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讲,我们有常执。所以对方所认为的这么一个固定的东西,我们没办法给他回答。回答了他也是听不懂。因此佛陀对他们说是无记法。

实际上这里没有这个派的详细观点。他们承认十六无记或者十四无记法的观点,这种宗派叫嘎达子牛领派。可以这么讲。因为他们也不知道空性是什么样的,如果不承认这些道理——法的基础如果不承认的话,那我们说墙没有的话,墙上的花纹从来也没有。兔子的角没有的话,那它的粗细、锐钝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回答。

现在有些人分析,他们的派是凭感觉,是感觉论者。因为他自己的感觉是常有的,自己的感觉是无常的,感觉这两者都有,感觉这两者都没有。他没有什么教证和理证,他只凭自己的想象来暂时做分析,再不会有细微的观察。所以他们的派也是比较简单。所以佛陀也没有跟他直接回答,是这么一个宗派。

第六个派、裸体亲之子派。

他们认为前世的业很重要,今生当中所有的苦也好,乐也好,都是前世造业而形成的,应该通过自己的苦行才能灭。但今生当中没有什么业,未来他不承认造的业。所以说他们是很奇怪的,比如说今生当中造业也不一定形成——人成了哑巴以后,我再怎么样造善业,现在的有些说法一样,不一定有用。比如说我生病了,那病是前世来的,我现在念佛这些不管用。可能现在有些人真的这样想,我今天头疼,马上交钱给僧众念经的话,没办法的,这是前世的业力。

无垢光尊者在下面破的时候,也会从很多方面来破,包括身体和心,是一体还是他体;业造作者的话,未来、过去、现在来破。那么这样的时候,胜义当中业的造作和业的成熟,这些都是不成立的。但是世俗当中,如果过去的业成立的话,那现在的业应该成立,为什么呢?现在造的业现在不会成熟的,但是未来会成熟。因为现在造的业,在未来就变成了过去的业。既然承认过去的业存在,那为什么不承认现在的业和后来的业?等等,用这种方式来观察。

其实这个宗派,是现在的耆那教的宗派,比较像唯物论的一些观点。依靠以前的一种因缘,现在的因成为未来的果,这方面他们没有。现在的有一些唯物论的说法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犯罪的人,为什么他这样?因为他造了业或者做坏事,那未来怎么样?未来的业因果他不会去分析。他不会说造恶业的话,未来承受苦果;造善业,感受乐的果,他不会这么分析的。

所以这样的说法,跟现在耆那教的很多地方是非常相同的。

遮破的具体见解,这边没有分析,实际上龙猛菩萨的有一些论当中也有驳斥,我们也应该看一下注释里面怎么破的。

子二、二十坏聚见:

第二个是二十个坏聚见。

二十个坏聚见在《入中论》当中也是破过的,大家应该记得。

色等五蕴我住彼,由我生彼我驾驭,

彼等二十分别我,非真实故持惑过。

他们的观点主要跟五蕴有关系。但《入中论》的提法跟这里的提法稍微有一点点不同,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这个说法是什么样呢?比如说五蕴,大家都知道:色、受、想、行、识。

有一些派别认为每一个都是我。比如说色蕴是我。因为色蕴,我要去执着它;受蕴是我,我感受苦乐。想蕴是我,我想什么;行蕴是我,我做什么;识蕴是我,我的意识是什么。这样的话每一个都说:我是色蕴、我是受蕴、我是想蕴、我是行蕴、我是识蕴。这样的五个派,五个见解。

我住在五蕴当中。刚才五蕴是我,现在我住在色蕴上,我住在受蕴上,我住在想蕴、行蕴和识蕴上。这样有五个。

五蕴依靠我而产生。因为有了我执,产生我的身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在我当中产生,也是有五个见解。

还有我来驾驭。色、受、想、行、识,我来驾驭,我来主宰,我来控制。

所以总共有这样的二十种见解高山。二十种萨迦耶见我执的高山如果破了的话,那全部都已经摧毁了。大家也是应该知道。

这样来观察的话,实际上破的话也不是很难。因为我是色蕴的话,肯定不对的。因为色蕴,它是无常、众多,还有依靠其他因缘,我们每一个众生不会认为我自己是众多的,我自己是无常的,等等。这些每一个都是不可能承认的。

我住在五蕴的每一个上面也是不可能的。我是住着的有境,五蕴是所住的对境,我们的执着当中不会有这样的两种。这样来观察也是不合理的。

我当中产生的话,也是不合理的。我当中,我是哪一个?我里面产生色蕴的话,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产生的?你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一观察的时候也是没办法,我当中产生也是不行的。

我来驾驭五蕴的话,那更不行的。我想我声音好一点,我的长相美一点,一直要想驾驭它的话,那没办法。你的身体都已经固定了,你再怎么样去做的话,都可能没有办法。“我要快乐,我要永远都是快乐,我一天也是不会生气”,那你也驾驭不了。你想生气的时候就生气,想痛苦的时候痛苦,这也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我执。如果我来驾驭五蕴的话,不要说五蕴,一个蕴都是没办法的。

我觉得我们很多人都是很想驾驭色蕴。驾驭色蕴的话,长得好看一点,要年轻一点,一直想把它控制,永远也不要再老下去了,应该是把它停止了,停止脚步。

最好的时候,比如说二十来岁,是吧?人最好的是什么时候?31岁啊。我觉得是61岁。人到40岁的时候觉得30岁很好的;50岁的时候,觉得40岁很好;60岁的时候50岁还不错;然后到70岁的时候是60岁。越来越上去的时候,羡慕前面的岁数。

但是包括我们的形体,美色,这些都是没办法控制的。所以说《般若经》当中也是说[2]:“诸蕴非我,蕴中无我,我非诸蕴,我中无蕴。”五蕴的话,实际上不是我,五蕴中没有我,我中五蕴没有,五蕴不是我来控制的,等等,也有很多的教义。

这里月称菩萨说的应该是《入中论》里面的教证,大家应该翻翻。《入中论》当中也是,二十个萨迦耶见的高峰,如果能摧毁的话,那我们获得无我,没有困难的意思。

这是讲到了二十种邪见。

子三、六十二见:

下面讲六十二见:

常等前剂十八种,想等后际四十四,

悉皆入于非理见,即颠倒心美世间。

六十二见,它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内容,一个是前际,一个是后际。

六十二见的话,《长阿含经》里面也有,也是有前际的十八种和后际的四十四种,这并不光是藏传佛教当中拿出来的。

“常等前际”的有十八种。“想等”,有些注释里面写的“心”,我看到好几个里面是“想”,“想等后际”四十四个,共六十二种见解。他们是入于非理的见解,因为这些邪见,心完全已经颠倒了,所以以这样的颠倒心来美化世间。其实很可怜的。

十八种前际见也是分为五类:四种一切常有见、四种说有些断灭见、四种说有无边见、四种不舍天尊见、两种无因见。关于前际方面总共有十八种见。

注释里面十八种见都讲了,讲完了以后的话都予以遮破。

六十四种后际见也是分为五类:十六种说有想见、八种说无想见、八种说非有非无想、七种说断灭见、五种说此即涅槃见。

刚才16加上8,加上8,再加上7,再加个5的话,是44,然后44+18的话,62。啊,我的数学好厉害啊。

这些观点我希望我们还是看看,下面是怎么样破的?怎么样讲的?基本上也不是特别广的破,但都有遮破。我没有详细地解说,看看自己能不能把前面的每一个观点说好,说完了以后,然后你自己再去遮破,这样的。

子四、三百六十派:

下面是我们说的三百六十派:

叶衣派等一百二,三时类推三百六,

恒漂常断离正道。

叶衣派,叶子做衣服的这么一个教派。

有时去了非洲,去了印度,去了一些欧美的话,真的感觉到世间上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觉得我们佛教的派别还是很少数很少数。真正对前世、后世,万法的显现、实相空性这些方面,应该佛教是很了不起的。派数的话确实很多很多,有些宗派书籍里面没有,比如各种民间的学派,一个小小的地方都好几种派,有各种各样的派,特别特别的多。所以说世间上真正各种外道的派,那就几万几千,肯定不止三百六十。只不过这些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比较大的这些宗派,有三百六十种,当时是这样说的。

当时叶衣派等本师有一百二十位,这一百二十位所创造出来的观点,就是一百二十个派。他们是已经在世间上出现过的这些论师,如果我们用时间来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百二十个,现在也肯定会出现一百二十个,未来也会这样出现一百二十个,总共是三百六十个。它是这样算的。

这些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解脱的道,他们大多数都持常见和断见,所以他们漂泊于轮回当中。众生还是很可怜的,持各种各样的见解。

那么这些派别的名字,我下面都翻译了,有些是很难找,也没有一个词典,包括一些佛教的书籍里面,虽然提是提起过。但是有些外道的观点,确实可能包括汉传佛教当中也不一定有这么多。所以比较难找的。

一百二十派,一百二十用三来乘的话,总共是三百六十。归根结底,有一部分是常派,有一部分是断派。就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一样,如果我们把常派和断派彻底推翻的话,那其他的派也是很容易推翻的。

所以这种教派的道理我们还是要学习。看这里面,有持牛禁行派,野兽禁行派,狗的禁行派,凡是世间当中各种各样——我们去了解的话,确实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

有些好像现在也是比较流行的,也是比较猖狂的。所以如果他们外道来给你辩论,外道来进攻的话,我们思想上是怎么样?作为佛教徒,尤其有智慧的人来讲,可能还是有必要的。以前玄奘,当时他在那烂陀寺的时候,专门有顺世外道的人对他挑战,拿出了四十个问题。这四十个问题,如果能破斥的话,外道他自己砍头论罪。几天没有的人出来。后来玄奘下面的一个侍者去应对,他把那些问题字条全部都撕毁,用脚践踏,然后跟外道进行辩论。辩论的时候,外道基本上好多道理都没办法。后来外道问他,你是谁?侍者说一个梵语(摩诃耶那提婆)的名字,指的是玄奘,说是玄奘的弟子。然后说完了以后,外道特别害怕。后来玄奘法师让人带外道进来,在戒贤师面前让各位高僧作证,与外道辩论。经过一番辩论,外道彻底输了,他说可以砍断自己的头。玄奘说我们佛弟子不害众生,不用砍头,你跟着我来,以后要跟我学。也有这样的[3]。

以前佛教当中的故事是这样的。但是他们外道那边的故事也许是我们很多佛门弟子向他们投降,变成了他们的弟子,也有这样的。

我没有看到过,我估计的。这种历史很多,比如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些历史,我们这边说我们什么什么的,然后他们那边说他们是什么什么的,包括两个小民族冲突的时候,都讲自己战胜的故事,失败的故事讲的比较少一点。

其实我们佛教里面有很多很多这样战胜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因为有一些道理,我们后人看到的话:“噢,这个道理应该是站得住脚。”如果我们持其他这样、那样的观点,确实很难以战胜。

尤其我是这么想的,现在我们对佛教自宗的观点,包括前世后世也好,业因果也好,包括释迦牟尼佛比较不常见的一些道理,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是要懂的,提前都是要做好一些准备。现在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是邪说,有些确实还是讲出了一些他们的道理。这个时候看看我们佛教徒是怎么样回答。

前两天我也说了,现在网上看到包括藏族的有一些所谓的大德,他们也是前世后世有各种怀疑。实际上我们详细看的时候,他们对真正的理论并没有通达。比如说佛教里面真正前世后世存在的这些道理,虽然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是一直在辩论,但是真正的有一些道理没有通达,然后似是而非外面的各种说法,听到了一些,他们觉得这个是合理的,那个是不合理的。所以佛教有一些甚深的观点,他们没有深入的去研究,甚至有一些推理方式、观点,可能听都没有听到过。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佛教徒,也是应该对外道——其实他们每一个宗派,表面上看起来,道理讲的还是非常吸引人的。表面上看起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后面有人去求的。所以他们说的道理应该是很吸引人,这样追随者也是越来越多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我们自己最关键的是:有没有非常稳定的定解?对佛教的任何的道理,自己有一个特别根深蒂固的见解,不被他人动摇,就像《中观庄严论》里面说的那样,不被它夺。这样的一种见解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可能现在各种宗派的见解很多,名称不一定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那些,但观点和有一些见解应该跟这里是相同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

[1] 《沙门果经》,梵文Sāmaññaphala Sutta,由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出《长阿含经》第二十七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相应于南传长部第二,在南传教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长部》阐述佛教体系的十分重要的一部经。摩揭陀国王阿阇世韦提希子欲知当沙门的现世果报,遍访当时著名的六师,而引出六派外道的基本理论。

[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6),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第六分通达品第二:“愚夫颠倒虚妄执着,不如实知诸蕴非我,蕴中无我;不如实知我非诸蕴,我中无蕴,由斯诸趣生死轮回,如旋火轮愚夫妄执。”

[3] 摘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慧立,彦悰撰,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