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32.pdf

《如意宝藏论》第三十二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讲《如意宝藏论》,明天开始讲《楞严经》。

壬二(广说)分三:所依止善知识之法相;需依止之理由;如何依止之方式。

癸三(如何依止之方式)分二:真实宣说:如是依止之功德。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初寻善知识而依止;中今欢喜而依止。

现在我们讲依止善知识这一品。前面讲了上师的法相、如何依止。如何依止里面主要分几个方面,真实的依止和依止的功德;真实依止当中讲寻觅善知识而依止、中间令他欢喜而依止。

丑一(初寻善知识而依止)分二:恭敬寻觅并依止;以比喻说明需如是依止之理由。

那么现在我们讲寻觅上师而依止。寻觅上师而依止的话,恭敬寻觅而依止、以比喻说明如何依止的道理。

寅二(以比喻说明需如是依止之理由)分二:以比喻说明饶益自己之理由;以比喻说明必须恭敬之理由。

今天应该讲第二个,比喻说明需要如是依止的道理。又分为两个方面,以比喻说明饶益自己的理由,还有以比喻说明必须恭敬依止的理由,分两个方面。

卯一、以比喻说明饶益自己之理由:

首先第一个是用比喻来说明饶益自己的理由。

依止上师的话,实际上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它有两个比喻,第一个是对自己有利益,第二个必须恭敬依止,两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在颂词当中这样讲的:

如依净水与浊水,影像现没净宝珠,

障水澄清现德影,如石金界地下宝,

住于莲内善逝佛,遍主净显菩提藏,

犹如照明夜黑暗,往解脱洲如商主,

能至深海之源泉,为此当依诸圣贤。

可能有些没有在注释当中解释,无垢光尊者的习惯都是这样的。他有时候是逐字逐句地解释,有时候没有这样的解释。那这里颂文上的意思是什么呢?

上师我们一定要依止,就像去大海取如意宝,他就像商主一样,一定要令他生欢喜。

比如说依靠清净的水能显现影像,但如果是浊水的话,影像没办法显现。到底显不显影像,看水清不清净。如果依靠净水宝珠,那这个水的障碍能澄清,并且水当中所有功德的影像都可以呈现。

因此上师像净水宝珠一样。有了上师,依靠自相续,清净水当中这些功德的影像可以显现。如果没有上师的开示,虽然自己有清净的水,但是因为后来泥水浊染以后,现不出来任何的影像,这是第一个比喻。

所以我们要知道,确实——如果今生当中没有遇到上师,浊水当中功德的影像始终是没办法的。可能今生没办法,今生没有办法的话,下世也没办法。

昨天我们讲考的时候,有些道友也在说,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的话,也许出家了,也许没有出家,但是可能一百年都不一定能学到什么功德。大概的意思是这样。

说的也是对的,确实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善知识的开示,也许有学佛,也许没有学佛;也许出家,也许没有出家。但是自相续对法的认知很差劲,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应该可以这样说的。

“如石金界地下宝,住于莲内善逝佛”,还有我们凡夫阶段,我们的相续当中,就像石头界当中有金子的界一样,通过开矿和提炼以后,金子可以显现;但如果没有遇到上师也没办法的。贫穷人的地下有矿产,有珍宝,但是没有开取的话,也不可能发现的。一般来讲这是七地,不清净地的阶段一样的。

“住于莲内善逝佛”,莲花宝珠当中的一些佛像,清净三地的比喻吧,像《宝性论》里面讲的一样——如果上师没有开示,那这样的佛像依旧也不可能显露出来。

“遍主净显菩提藏”,周遍、具足清净的菩提如来藏,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足。但是如果上师没有给你进行开示的话,依靠自力根本没办法现前。

上师“犹如照明夜暗灯”,就像照明一切黑暗的、日轮一样。

“往解脱洲如商主”,就像前往解脱洲的商主一样,上师可以带领。哪怕是惊涛骇浪,前面如何的奔腾咆哮,或者有什么样的恐惧和违缘,依靠上师的威力,完全都是可以超越。

还有“能至深海之源泉”,能到达,能到达什么呢?深深轮回海洋、痛苦源泉的彼岸。也就是说到达生死轮回深海的彼岸。依靠上师完全可以到达自己向往的目标。

这样一来,上师是一切当中最重要的。因此这样具有法相的上师,我们以非常虔诚和恭敬的心来依止。

依止的方式,藏文的《华严经》当中大概讲到十七个心,好像记得是;汉传的《华严经》讲了二十一种心来依止。《华严经》也有不同的几种版本。

《华严经》当中怎么讲的呢?在上师面前荷担重任,不生任何的厌烦心,像大地一样的心;上师面前不被任何挑拨离间。上师说这个,弟子说这个,马上对上师生邪见,不会这样的,像金刚一样的心;不被任何的痛苦所动摇,就像铁围山一样的心;上师说什么都依教奉行,就像奴仆一样的心,奴仆不会讲什么条件;自己没有贡高我慢,就像扫帚一样,有些说是粪扫者的心,但这里说的是扫帚,人还是扫帚,两个也都可以。

还有能承受任何重担,负荷重担,就像大象一样的心,大象上面驮任何东西都可以。汉传《华严经》里面讲大车心,车一样的心;还有不会对主人生嗔恨心,就像是良犬一样的。家里的狗狗,你给它怎么样说,它也不会生气的;做什么事情也不会厌烦,就像是船只一样的心;不会烦恼,就像是慈母一样的心;等等。

其他的我不说,每个人都可以将汉传和藏传《华严经》的道理进行比较。

在上师面前,通过这样的比喻,应该能知道自己是怎么依止的。应该以恭敬心来依止善知识。

这种恭敬心确实超出我们世间很多的承事的心。世间的一些老板,可能下面的员工对他该恭敬的时候该恭敬,不该恭敬的时候就不一定恭敬的。或者你在他的手下的时候会恭敬,一旦离开了可能会诽谤、抱怨,各种各样的。

但佛教依止善知识的心,不管是在座下、不在身边,任何时候应该有特别虔诚、恭敬的心来依止。

可能我们现在世间的很多下属对上师的恭敬心就没办法的,因为我们世间,不管是学生对老师也好,或者奴仆对主人也好,或者对君主也好,在一定范围当中是有条件的。当然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现在,尤其是西方社会,他们觉得无条件这样的恭敬,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的道德绑架。因为我给你传了这样的法,所以你就无条件,必须要毕恭毕敬,这是不合理的。

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讲,尤其是西方的民主、自由这样的理念下,我们觉得我该承事的时候该承事,该恭敬的时候该恭敬。但是我不愿意的时候,不管是对我的父母也好,对老师也好,我不一定对你完全都是毕恭毕敬,这样认为的。

一方面佛经当中所讲到的真正的善知识,他具有真正法相,而且直指本性,是特别了不起的大德。就像以前所讲到的,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罗扎,马尔巴罗扎尊者依止印度的那洛巴和帝洛巴。确实他们是大成就者。但是我们现在这样的社会,上师依靠这种方式来束缚弟子的话,可能不一定非常适合。

所以我觉得,因为现在有些人,“因为我跟你传过密法,因为我跟你传过法,所以你必须无条件的给我恭敬”。在某些意义上应该是对的,佛经当中这样讲的,续部当中更是这样讲的,应该“视师如佛”。甚至我们昨天讲的一样,比佛陀还要超胜——从恩德方面要超胜佛陀,这样来恭敬。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有些说是上师,但实际上可能最多讲一点《前行》,讲一点浅显的取舍道理,然后让你一直做事,或者说是到某个圣地去朝拜,或者让你做各种工作。这个层面以外,真正的认识自性,或者像以前的前辈大德上师摄受弟子一样,完全让你破迷开悟——这个上师可能没有做到,而且弟子他也是没有完全把上师看成佛一样。在他面前,最甚深的教言和窍诀没有得到,那师徒之间的关系可能也要值得考虑。

如果真正是,比如说无上密法的窍诀、无上密法的灌顶、无上密法的传承,这些全部都已经赐给你,传给你的话,那你可能没有什么理由:“我还要给你讲条件,你是不讲道理的,上师也要讲道理。如果不讲道理的话,我要告你,我要起诉你,我要诽谤你。”

也许从世间的规则来讲,这也是可以的。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但是尤其从密乘依止善知识的角度来讲,或者是从大乘佛法依止善知识角度来讲的话,确实上师相续当中所有的这些教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给你已经传授了,但是你自己没有珍惜,在何时何地做种种诽谤、无理取闹。这样的话,确实可怕的恶果在前面等待你。今生当中也可能遭受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这也是一种缘起规律。

所以这部经当中讲,对上师一定要有一种特别恭敬的心。有些经当中讲依止善知识,包括闻法也好,求造论也好,这些都要把上师当成本师佛陀来想,也有这样的。

还有《十法经》讲,善知识他能救脱离开轮回,或者在轮回当中依靠他的威力得到救护等等,讲了很多。还有希求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把上师看成佛陀一样来恭敬等。相关经典当中也是讲的比较多。

所以我想我们依止的时候,确实也是依靠恭敬心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上师的话,确实我们不知道许许多多的这种取舍。我看汉地的《大方广十轮经》当中就提出一个叫做哑羊僧[1],僧众里面不合格的一种僧众。为什么叫哑羊僧?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他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到底是犯戒,还是没有犯戒,这些道理一律都不知道。所以说像旁生一样的这种僧。

出家人当中也是,如果不学戒律,不学取舍因果,很多道理真的像旁生一样,不知道。

所以我们光是办个皈依证不是很重要的,穿个出家衣服也不是很重要的,剃个头发也不是很重要的。最关键你要懂得甚深细微的因果。我想我们很多人应该是有机会,有什么机会呢?有机会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因缘。如果我们没有懂得取舍,确实在轮回里面非常的可怜。

所以对上师有信心的人,他有特别的感恩之心,原因是什么呢?到了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是明白:“如果我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大恩大德的上师,我可能永远都是沉溺在这个轮回当中,始终都是不会有解脱的机会。”

所以说上师的恩德应该超出了我们世间人,养育自己的父母也好,对自己特别疼爱的亲朋好友,包括家人也好,或者整个世间当中,有些国王、大臣等等这些给我赐予世间的一些福利,世间的一些包括财富、地位,这样的一种恩惠。但是他们无能为力——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或者说让我自身能认识心性,根本是没办法的。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懂道理的人而言,确实上师的恩德是很大的。如果自己细细思惟,完全可以感受到上师对自己的恩德。

前面用的几个比喻,尤其是《华严经》里面讲到的这几个心,无垢光尊者好像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也是引用了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全知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里面也引用了,然后华智仁波切的《前行》当中也引用了部分的内容。

所以我们要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有一种很好的心态,调柔的心态。并不是说经常跟上师争。有些是特别厉害,在法师面前,不管是多少人:“你来吧,你那一次对我怎么样的,这一次也是对我这样的。如果你这样的话,你作为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是……”。我们有些当中是有的,有些可能也不懂,这个也是理解的。他以前可能没有依止过善知识,没有学习;有些可能学的话也是没有入于自己的心。

要么干脆不学:“这个大乘佛法对我没什么关系”,即使出了家,你就脱掉自己的身衣。你又穿出家的衣服,又不按照出家基本的规则来的话,世人都可能会笑你。诸佛菩萨也是会呵斥你的,护法神对你一定也会是惩罚的。

尤其我们作为出家人,出家人的话,确实更要有一层责任,不管是行为上也好,言语上也好,都有。

现在是网络信息非常发达的这么一个时代,包括现在佛学院当中,喇荣这边,金刚降魔州的出家人大多数威仪上面还是可以的。网上、抖音、快手这些上面都没有看到——自己装着最帅的和尚,最漂亮的尼姑,包括在雪地里面飘来飘去。有些人本身他们有邪见,评论说:“你还要做最帅的,你心里面还没有看破。”当然有些可能也是过多的评论,比如说草地上喝一点饮料,吃一点水果的话:“啊?你们怎么能享受?”然后下面的有些评论又开始互相内部吵架,说是出家人难道吃一个水果也不行吗?那出家人难道喝一点饮料也不行吗?然后他们自己下面就开始斗。

不管怎么样,从出家人自身来讲,这一点,我们觉得我们这边确实出了家以后好像并没有特别傲慢,或者说是一直想宣扬,一直想美容;有些的话与美容相反,脸都不洗,这个有点,可能又堕入另一边——衣服也不洗,脸也不洗,袜子烂了,五个指头都出来了,他还不管。

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确实学院的条件很差,我们的袜子经常是烂得这样的。现在可能不需要这样。所以说出家的生活,不堕两边。这个真的很重要。

依止善知识也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恭敬的不得了,慢慢慢慢就开始去诽谤,去制造违缘。这样可能真的是不如不学好一点。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卯二、以比喻说明必须恭敬之理由:

下面第二个,以比喻说明必须恭敬之理由。

世间人对很多人都恭敬的,那上师的话更值得恭敬,为什么呢?下面讲:

苦行友亲勇士王,教师医生饶益伴,

以喻勤依善知识,依此今来成妙法。

这里有好几个比喻。

其实依止善知识,应该持之以恒,精勤努力的、不懈怠地去恭敬、去依止。这个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心里,还是在行为上,我们都要依止。为什么这样呢?

首先第一个比喻,“苦行”。一般世间的外道,他们以五火、沐浴等等,付出万分的努力去恭敬,那我们为什么不恭敬、不承事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善知识?为什么不需要承事?应该是承事的。世间的苦行没有一点意义,但是他们也那么的努力。那我们为什么不需要?这是第一个方面,“苦行”。

“友亲”,世间人也是对亲朋好友爱戴也好,供养君主、官员等,关心也好,也是百般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有些人为了亲友,为了朋友,为了上面的领导,讨欢心,一直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直是忙碌的。

那么从轮回当中真正让我们获得解脱的上师,为什么我们不精勤地去依止呢?一般世间人对兄弟姐妹也好,对亲朋好友都那么的付出的话,那我们对让我们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上师为什么不付出?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勇士”。世间当中有一些畏惧、恐惧,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依止勇敢的人护送。

其实很多人都是需要勇敢的人,晚上过路的时候也是,“跟我一起,帮一下,我不敢走。”然后一起走路。或者是最近天气不太好,能不能想想办法,护送觉姆,护送喇嘛等等,要需要勇士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不需要依止令我们永远从轮回当中或者是三恶趣的恐惧里面获得解脱的上师?这个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王”。世间的国王,我们也要以各种金银财宝或者璎珞伞盖等很多东西来供养、承事,让领导高兴,让国王欢喜。那为什么不信解、恭敬,承事永远给自己带来无比利益的上师?这是第四个方面,“国王”。

然后“教师”。我们世间人学一点技术,学一点工巧,这样的话也要恭敬老师。现在基本上都是读过书的,读书的时候对老师应该要恭敬,通过各种方式来让他欢喜。那我们为什么不恭敬、承事能令我们永远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指引解脱道的上师。这是第五个方面。

第六个,“医生”。世间人的话,一般治病救人的这些医生也需要供养。

现在去医院里面住院、开刀,这个时候先应该要准备红包。没有这样的话,可能医生不但不好好治疗,甚至可能在他不高兴的时候,在另一个地方划一刀,也有可能性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不需要信解、恭敬、承事,去除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上师?

刚才颂词里面已经讲了六个方面的比喻。

还有“绕益伴”。比如我们如果一日当中遇到一些恐惧,这样的话,也需要护送的人,需要帮助我们的伴侣。那我们为什么是不需要恭敬和供养、承事令我们远离四魔,天子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四魔的上师?

以上颂词当中讲了七个比喻。

颂词里面没有讲的,有一些在注释当中也有。比如说世间人对我们给了一点点财富、饮食方面供养,我们也要百般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去帮助。有些人是这样的:“我以前穷的时候他给过我,这次我一定要帮忙,一定要拼命帮他。”那更何况说,我们为什么不需要信解、恭敬、承事对我们赐予像如意宝珠一样佛法的上师呢?世间的一点点利益,我们这样做的话,那佛法是那么的珍贵,对我们这么好,那我们为什么不需要承事上师呢?

第九个。世间人可能有短暂的相处,比如说一起坐车或者说住在一个宾馆,后来他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也要一心一意的去帮忙。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信解、恭敬或者承事令我们永远得到利益,尤其是直指心性、真正的一些密法的上师。

这个是真的,我们世间人稍微有一个一面之缘的话,也要去一心一意帮助他,有些人是这样的嘛。因为我们在某个地方碰到了缘分很好的人,然后我一定要帮忙他,也不是什么同学,也不是什么亲人。但是我们的缘分很好,因为我们当时一起求法的,我们一起去拉萨的。那天我弟弟说去年他们自己走路一起去拉萨,昨天说他们去拉萨的一个人死了,他好像很伤心。我说去了一趟拉萨有什么的。一定要给他超度。世间人一起去一个地方,哇,以前不认识,后来也没有碰到过,只有一面之交。那我们的上师,如果真正是直指心性,或者说传授窍诀,这样的上师为什么不恭敬?这个是第九个方面。

第十个方面。一般来讲,对你有一些出谋划策,或者对你比较好的这些人,我们也要尊重、恭敬,那为什么不需要恭敬永生永世、真正长远的出谋划策,或者是给你指引解脱道的这些上师,我们为什么不需要依止呢?

注释当中大概有十个方面。通过种种的比喻,确实世间人好像比较不是特别深厚的交往,但是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因缘,我们有些人还是拼命的维护他,恭敬他、供养他。那上师的话,确实给我们带来的功德、利益,完全都是超越他们的。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所以我们如果一心一意地依止善知识、恭敬善知识的话,那世间当中也是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恭敬爱戴;自己也是长寿、无病、种姓高贵,财富富有,包括自己所想的如愿以偿。一旦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痛苦,到了中阴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畏惧。最后在清净的刹土当中,从莲花里面化生,获得菩提的果位,就像往生极乐世界一样。

确实对很多人来讲,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涅槃经》当中也是讲[2]:“不能亲近善知识,虽有佛性,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三毒所覆,不能了达。”如果没有亲近善知识,虽然我们有佛性,但是因为三毒所障碍的缘故,自己不能真正了达。

我们一定要一种因缘来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的。《佛说未曾有因缘经》里面也是讲[3],当时有一个国王,是孟光王(即波斯匿王)。他说他先王以前是学外道的,每年都对外道供养一千牛。经过四十年,就是四万头牛已经供养给了外道。当时有些是杀的,有些是喝奶酪、乳汁。后来问佛陀,现在我的先王在哪里?佛陀说在地狱当中。他有点想不通,为什么先王做了这么多年的功德,还没有得到解脱?

佛陀说因为他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虽然他行的是一种善法,但是因为不知取舍的原因,他当时造的业是不善的业,或者说是善恶交杂的业,恶业较严重,最后就堕在地狱当中。

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的话,可能我们表面上做一些善事,但也许这种善事是颠倒的善事,比如说杀生做祭祀,偷盗供养三宝,或者通过战争来获得胜利,希望我转生到天界当中去。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确实是善事,但实际上,不仅不是善事,而且造恶业;有些稍微杂有一点善事,但是恶的力量非常强大。

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这么想。世间人确实有很多的理由来承事自己的朋友、家人,或者说是护送者,刚才前面讲的国王、领导、自己的主管,也要有供养和恭敬。但是这些人暂时对我有没有利益呢?暂时应该是有利的。如果没有的话,世人不一定恭敬。除非关在监狱里面的有一些囚犯,这些以外的话不一定是恭敬的。但是这样的恭敬,跟给自己开示解脱道的上师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为什么要恭敬的理由也是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世间的比喻可以说明自己应该恭敬。

我也是经常这样想。自己觉得在喇荣待了这么多年,现在好像自相续的烦恼也好,修行也好,有点不精进的时候,自己感觉很惭愧。有时候伤心。有时候的话:“哦,当年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不管怎么样,今生肯定,至少造的业比现在严重。”像我们藏地的话,一般是杀牛,杀生方面造的业比较严重。

可能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当年没有学佛,当年没有出家的话,也许在这几年当中——我看我们昨天讲考的两个道友,在讲考当中基本上要十年了。我当时想,如果他们没有出家,光是在饭桌上造的业,现在堆在一起,那些生命堆在一起的话,可能是非常非常多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来自相续,好像修行各方面都是上不去,有点苦恼,有点纠结。但有时候想,我们大的一些原则,因为有了善知识对我们有很好的开示。

所以我也是特别感恩上师如意宝。上师如意宝,当时87年没有前往五台山的话,可能确实我们后来这么多的传承,佛教徒的话不一定有机会。可能你们还在自己的城市当中天天都造恶业。善业的话,就像这里面所讲到的那些善业,也许做得很少很少,但是造的恶业,百分之百肯定是很多的。我估计每个人肯定是造了很多的恶业,尤其在城市里面的话,不说其他的,只是饭桌上的这种杀生,确实也是很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特别感恩上师如意宝。在35年前,他有这么一个善举。从这个山沟里面出发,谁知道将来有这么多的命运会有转变!

我们现在即便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善知识引导,一个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每个人故意杀生的行为——我想很多人,待在这里时间比较长的,不敢说每个人都戒律清净,每个人的见解都非常非常正,每个人的取舍因果特别细微,也不敢说。浊世的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至少不会故意杀害众生,故意宣扬一些邪知邪见的道理。只要受过比较良好的、这样的教育的人应该是不会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也应该很欣慰,应该是值得高兴的。

接下来讲什么呢?颂词里面是怎么讲的,我看一下颂词全部解释完了没有。

刚才苦行、亲友、勇士、国王、教师、医生、饶益伴,“以喻勤依善知识”,精勤依止善知识的话,“依此今来成妙法”,我们很精勤地恭敬依止善知识的话,今生和来世的妙法必定会是成就。

当然这个还是要精勤,确实还是要勤奋。每个人取舍因果方面也好,还有自己依止善知识方面的话,尽量地珍惜时间。我看到世间人,他们对自己的时间也是特别的珍惜,然后也有一些因缘让他们懂得取舍因果,多多少少有一些。所以这两个问题很关键。

我今天看到一个短片,也跟大家提供一下看看。我还是有一点触动,虽然他们是非常有名的人,但是确实,怎么讲?他们还是对时间是这样的一种概念。我们希求解脱者,利益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的人来讲,会不会更要思考?大家稍微看一下。

(视频文字录入:在你有了足够的睡眠的前提之下,其他的时间一定要尽可能的少浪费。没有应酬,我的吃饭15分钟,中午睡20分钟的午觉,剩下来全部排在密密麻麻的工作。新东方有人来拜访我,肯定只给15分钟。原因很简单,我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我不该浪费的事情上面。比如说我散步的时候一定是在听课,我爬山的时候在听课,我坐着汽车上班的时候,我一定在汽车里看书,或者用电脑在办公。这就叫重复利用时间。通过把更多的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就一定能够做出比别人更多的事情。每天你只被别人做多的事情一点点,没关系,永远都是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加起来,也许半年看不出成果,一年看不出成果,但是五年八年十年,你一定会把你的周围的人已经甩出了好远的距离。)

他以前也是一直爱看书。我觉得还是比较——他说睡眠要足够的,在这个基础上,他吃饭15分钟。以前那个台湾的法师,他吃饭的时间是五分钟。五分钟可能有点不行。我们有些人吃得很慢,一直细嚼慢咽,吃一口都需要5分钟,这样可能有点,但是也不能太慢,不然耽误时间。

这个是一个,还有一个再看看。

(视频文字录入: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很多生活中的难题都迎刃而解。我前几天有一个机会见了一个很牛很牛的高人,但是对不起,我不能说他的名字,然后吃饭。他的身份可能在全国大家都能知道,但是那天吃饭的时候,他一直跟我聊一个,就说你得相信因果报应。大家可能听过一句话叫做“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或者众生畏果。”我们都只是害怕结果,但是菩萨畏因。你得想到那个因是什么?种下什么的因,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果。读哲学或者听道理,听得多了之后,很多人似乎不知道怎么过一生的。你要听很多道理,但是你可能最终真正影响你生活的,并且一直永远在生活就那一两个。你得相信因果报应,你得相信因果关系,你相信因,你就知道最后会能有怎么样的果。因果这个词在英语中叫做Carman。Carme,这个其实当年SteveJobs乔布斯,他不是喜欢这个瑜伽,对吧,瑜伽是繁衍于印度,所以很多有佛教色彩的一些词。Common因果。你也相信因果,“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你为什么而修炼?然后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创造?发心发愿很重要,初心很重要,正确的初衷很重要。想明白了那些,剩下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因为新东方是去年非常低谷的,后来依靠他的一种,也是一种特别的机会,然后就开始,算是比较火起来了。但是刚才那个高人的话,我应该知道是谁。嗯,好吧,这个不说了。

下面讲的是什么?还要讲一下。中间稍微让你们散散心。现在世间人,稍微有一点懂得因果的人也有。

丑二(中令欢喜而依止)分三: 以财令欢喜;以威仪令欢喜;以修行令欢喜。

现在讲到中间令上师欢喜而依止,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当中。我们平时说的以财令欢喜、以威仪令欢喜、以修行令上师欢喜,分三个方面。

寅一、以财令欢喜

首先以财供养而欢喜。

自拥有财令师喜,法恩不可度量故,

圆资除障具财富,速得寂灭菩提果。

有三种供养令上师欢喜,上等、中等、下等。下等的话一般是用财物供养。怎么做令上师欢喜呢?自己拥有的这些财物没有吝啬心的供养,令上师欢喜,或者在别人面前宣扬上师的功德。

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当中,最好不要经常到处讲上师缺钱、给上师供养的功德很大。有些不会赞叹的人说赞叹,其实是诽谤。上师缺钱谁都不会相信,因为上师如果是出家人的话,那出家人,三宝所依都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有些人不管是什么身份,经常化缘,筹集一些资金,这样的人对上师不但没有利益,而且很多人产生邪见。有些人是依靠这种方式来自己筹钱,自己谋财富,也有这样的。

以前可能对有些上师供养财富也是很重要的。但一般来讲上师欢喜的话你去财供养,如果上师不欢喜、上师不太开心的话,确实也没有必要。包括这边有一些法师,可能有些是特别爱钱,这样给他供养一点也可以,令他欢喜。如果他不太喜欢的话,也没有必要拼命的给他,不然的话对他来讲也是一种压力。

有些人根据情况的不同,以前缺的时候他喜欢,后来不缺的时候就不喜欢了。每个人的心态都不同,比如说以前我比较喜欢花,各种花,我在有些书里面也说过。但后来花多了开始生厌烦心。现在我还有怎么呢?看到花以后自己有一种死亡的感觉。因为花几天就开始蔫了。我每次看到花的时候:“哦,可能我马上要死了,跟这个花一样的。”现在我园子里面的花不知道怎么处理,不处理的话也有点脏。花好像死了以后,跟人的尸体一样的,也不好看。所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堆的太多了,可能不一定很好的。

我现在,谁供养花,哇,提醒我马上死了的这种感觉。因为花的话,一般汉地,死的时候,花圈。生日的时候也有供花的,死的时候也是供白花的。

这样的话,包括我们道友当中,互相有一些不太欢喜的事,最好不做。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身边,财供养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上师需要发心的话,发发心。有一些闻思修行,这个作为一个真正的上师来讲,应该是最欢喜的事情。哪怕是你讲四个偈颂也好,这个很重要的。

给上师供养的话,比如说有最好的和最不好,选择最好的供养,尤其是为了报答深恩和法恩,做一些供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法的价值来讲,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正法的价值,我们一个劫当中做各种各样的供养也不会小的。更何何况说上师摄受我们多少多少年的传授,多少多少的话,确实恩德是很大的。

我们世间人,比如说老师补课,一节课一个小时几百块钱。那这样的话,多少多少年有一些法师来给你一直讲各种各样的法,那这个恩德是很大的。但是这个恩德怎样回报的话,最主要是依教奉行,这样比较好的。

比如说《圣雄长者请问经》里面说,有些菩萨传授或者讽诵,或者说是听闻和具足六波罗蜜多的一个偈颂的功德的话,在数劫里面供养也是不能报答的,更何况说是法师真正对你说法?也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叫《秘密不可思议经》当中,佛陀告诉善男子和善女人,你应该恭敬地承事善知识,如果这样行的话,我们的善法,心是善的,如果心善的话,行为也是善的。

确实我们依止了好的善知识,有些是马上有改变,有些是没有改变。有改变的话,先从他的心开始善良。以前是特别不调柔、特别野蛮的人,真正上师的加持入了心间的话,慢慢会有变化的。你的心有变化的话,身体和语言肯定会有变化的。

还有像《地藏经》当中也讲了依止善知识得不可思议十种藏[4]的功德,应该是《地藏十轮经》里面,我没有详细去看,《地藏经》里面好像没有十种藏。诸如此类非常多的。

如果我们真正依止善知识,前面也讲了,一个是圆满福慧资粮,还有灭除一切违缘和障碍。有些人违缘很大,但你如理如实依止善知识的话,是很好的。包括你的财力雄厚,今生、来世许许多多看见和不看见的这些功德都能现见。

无垢光尊者说,曾经他的寿命接近灭尽的时候,他以三轮清净的方式供养了革玛燃匝上师,他的根本上师。后来寿命也延长了,具有受用了。无垢光尊者传记里面好像一辈子比较穷的,他后来可能发财了,传记里面没有写到发财。但是无垢光尊者有时候,他有一点点的话,肯定很厉害的,很能说的,他即生当中简单的供养,不知道,当时在上师面前三轮清净的供养也许没有什么供养。然后他说更何况说其他生世啊!

这里引用了很多教证,包括《俱舍论》,以前也是讲过,虽然上师、父母,还有病人、说法者,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圣者,包括最后有者,如果对他们做供养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也应该看看注释里面引用的这些教证。确实供养上师的话,比供养十方佛的功德大。功德方面来讲功德非常大。

但是我想,功德是很大,但是这个上师确实很重要。所以以前在不同场合当中也给大家建议,还是供养僧众、供养寺院这些可能好一点。你所谓的这个上师,如果供养的不对,先供养,后来又不想供养,让上师退款。如果不退的话,要跟他打官司。律师都已经找好了。上师手忙脚乱,上师也去找律师。哈哈。师徒之间好可怜呐。

然后让上师把钱退到卡上面,上师说“不行,钱已经用完了。”“我现在发现你不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你如果不退的话,我律师已经找好了。”上师也有点不服:“你当时是供养我的,那我也找一个律师。”哈哈。后来不知道怎么样谈的。

可能后面的偈颂当中也讲了,自己再看看。

少许供养不炫耀,不宣扬他亦无悔,

成今来义方便故,善供一切恒承事。

我们对上师做一点点供养,不应该到处去炫耀,当时供养的是什么什么东西,对走路的人也好,坐着的人也好,到处去说宣讲自己所供养这些。在别人面前不应该自己表功,或者到处宣扬,在其他人面前不能这样的。

一般来讲,自己供养并不是为了宣传而供养的。供养完了以后也不要后悔。

刚才不是讲了嘛,上师和弟子之间关系,好的时候,什么都供养。对上师的供养应该掌握分寸,不要把车、房子,什么都供养。供养完了以后,连自己住的地方都没有。

如果自己特别富裕,供养一点可能对自己没有损失。但是有些人因为信心爆发之际,啥都会供养。然后过一段时间,信心也荡然无存了,财富也荡然无存了,一无所有了。那个时候,上面有蓝色的天空,下面有绿色的大地,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了,空空如也,那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觉得,尤其是一些佛教徒,每个人都是有一种特别的热情,三分钟的热情不可靠。我觉得供养不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在别人面前说供养什么什么的,无垢光尊者说“你切切不要这样做。”你不供养的话,上师也不会催你。但是有些人是,我们不是说五种邪命[5]当中,比如说:“啊,我开的车破破烂烂的,一万多块钱、两万多块钱的,不安全,但是我不得不开这样的,因为我是出家人。”“啊,要不要上师给你供养一下,你那一万多块的车太不安全了。” “那你看情况,凡是怎么样都可以,随喜、随喜功德。”

我们学院稍微有点开放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也不好说,也不敢说。但是有各种目的,为了车的目的,为了房子的目的,为了这样那样的。实际上真正的善知识,他需不需要也不知道。即使需要的话,在弟子当中通过种种方式来这样欺取的话,到底是过失还是功德,很难说的。

每个人也应该自己先考虑,如果自己真正考虑好了,不管是从法恩也好,或者说你的缘分也好。有些人并不是因为有了法恩而供养的,“觉得这个人不错,这个上师很亲切,他看起来很庄严的,坐在身边的时候好像有一种磁场,我的信心大增,全身都好像是有一个甘露一样的,从头到肚子里真的是热乎乎的。”有些好像真的是上师的磁场很厉害的,这样一来的话不得不供养。但是最好是不要后悔,不然后悔的话,确实是有点——当时的热乎乎就变成冷清清,甚至是冷冰冰的,有可能性。这样就不好了。

所以真正的上师是给我们宣讲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成佛的无上法宝,甚至可能直指心性这种最重要的法。如果我们在别人面前经常宣扬的话,其实是不值得的。

上师给你传那么甚深的法,你只字不提。你稍许对他作一点供养,到处都宣讲的话,其实这个是不合理的。因为上师的恩德很大,你做少许的财供养,其实是不值得提及的。依靠上师,今生和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供养上师也确实有积累资粮的机会。所以我们没有厌倦心,没有疲厌心,供养也好,恭敬也好,承事也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呢?因为《华严经》当中也是说过,我们为了报答上师的恩德,应该非常精勤的承事,为什么呢?一切善法在上师的手中。因为上师确实有传承上师和大德们的加持,如果我们让他欢喜,经常承事的话,自己想得到的真正善法,依靠上师的加持,我们也是可以获得的。

所以说真正具德的上师,对我们今生来世都是特别的珍贵,遇到他的时候,用各种方式来恭敬也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我们做少许的供养,到处去宣扬的话,可能会毁坏缘起,破坏缘起,然后丧失了解脱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样,以非常真诚的心依止的话,也是非常非常好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了,一般来讲弟子供养财富的话,对任何一个上师来讲,不一定很重要的。因为上师不一定是缺这些有漏的财产,但是如果弟子能舍得自己的财富,这也是表示他依止上师的一种态度。上师也是以前这样讲过。

所以并不是因为上师特别贫穷。如果上师特别贫穷的话,可以让上师申请扶贫资助。到时候可以放在扶贫会当中作为资助的对象。现在我们学院的扶贫,听说觉姆和居士林里面总共有25个人。我那天说那这些人现在可能不需要了,有一个扶贫会,专门这样的话,那这25个人应该不会有什么贫穷了,早就已经过小康社会了嘛,已经脱贫了,摘帽了。开玩笑,这个是他们的一种说法。但是我们真正的僧人,我们这边也是没有的,金刚降魔州这边也是,因为原来上师说过,真的要扶贫的话,可能一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这个是可以扶贫的。我们这边有一些功德会资助的有一些居士也好,出家人的话,确实也是要你们各个班级的上师、堪布,大家也是看,有些人仅仅是依靠念经钱和依靠我们的这种补助来生活,确实对他们而言,可能是念一点点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特殊必要的话,那也不要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个钱都扣了,可能他们都很困难的。

但是一般来讲,求学者稍微贫穷一点是好的。这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知道。如果条件不是很好的话,可能修行是比较成功的。条件越来越好的话,就像智悲光尊者说的那样,法没有成就之前,魔已经成就了。因为财富的魔的力量比较大。一般有了财富的时候,人的态度都不相同了。很多人都可能这样的。以前比较贫穷的时候是平平淡淡的,特别和蔼、客气或者是谦和。但是财富上稍微有一点点的话,好像整个姿态都是跟以往迥然不同。

其实财富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确实是一种障碍,不要太多了。如果你做不了什么善事,也许造恶业还是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我想刚才讲,如果有财富的话,做一点上供下施,尤其是帮助一些贫困的人,可能有必要的。这方面大家也应该自己可以选择。

不管怎么样,依止善知识,大家还是通过无垢光尊者的注释来了解。以前我觉得这个一定大家都要知道,所以我们专门印了一个小册子让大家学。但这次正在讲的时候,大家也要看。我们有些人是有一种毛病,自己看的时候很使劲的看。然后讲的时候,往往心不在那个上面,好像觉得另外一种法很重要。

以前我也有这个毛病,比如说上师正在讲的时候,一方面觉得很难得,要看;但另一方面,可能另外的五部大论很重要,这个正在讲,没什么不懂的。这个时候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所以每一个法在学的时候,大家也要一边看一边学,这样的话,应该是有一种加持力。在学的过程当中,你通达了里面甚深的意义的话,那这就是我们获得当中最深的一个获得。

今天讲到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方广十轮经》卷五:“云何名哑羊僧?不知根本罪,不知犯不犯,不知轻重,不知微细罪而可忏悔,愚痴无知不见有罪可畏,亦不依止善知识丈夫,不数亲近善知识丈夫故,不能咨问经中深义,何者是善非善?何者犯重何者犯轻?修行何事为善何事为恶?如是等相名哑羊僧。”

[2] 《大般涅盘经》卷七:“不能亲近善知识,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之所覆蔽故。”

[3]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王白佛言:「如佛所说,十方贤圣明达众生因缘果报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随持禁戒,绝于酒肉五辛葱蒜,供养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头乳牛施婆罗门,计四十年,四万头牛。诸婆罗门,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愿佛垂哀分别教示,令诸行者普得闻知。」

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后毕时方当受福。”

[4]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十无尽藏品第十八“尔时,功德林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三世诸佛之所演说。何等为十?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正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5] 《中观宝鬘论》:“诈现威仪者,护根为利敬。谄媚奉承者,柔语为利敬。旁敲侧击者,为得赞他财。巧取讹索者,为利面讽他。赠微博厚者,图利赞前得。

1、诈现威仪:为了谋求利养恭敬而装模作样地防护根门,以此迎得他人的心。

2、谄媚奉承:为了利养恭敬,首先说许多温和柔软之语。

3、旁敲侧击:为了得到朝思暮想的东西、他人的财产,而以“我都没有这样的东西等”来假惺惺地赞叹他人的财物实在妙不可言。

4、巧取讹索:依靠上师与官员等的权势而收税,为了牟取暴利,而当面指责别人说“你太吝啬了……”,口中这般冷嘲热讽来威胁对方。

5、赠微博厚:凭着先前所得之利而贪得无厌一再寻求的人在求得物品的施主面前竭力赞叹说:“那件东西对我的帮助实在是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