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31.pdf

《如意宝藏论》第三十一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如意宝藏论》。

现在正在讲依止善知识。前面讲到了上师的七个法相。或者说七个法相当中具有六个功德以上的上师我们也可以依止。讲了上师的法相,讲到了依止上师的理由,为什么要依止?依止的话有什么意义?

我们前面讲上师是一切救畏的怙主,他是无上的皈依,可以依止。上师他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胜田,所以也要依止;上师可以开我们取舍的眼,这个原因也可以依止。还有从长远来看的话,上师对我们带来的利益是非常多的。从几个方面分析,总共有六个科判。

丑五、能增功德:

今天我们继续讲依止上师的理由:让我们功德增上。没有依止上师的话,功德就很难增长,从这个方面来讲的:

令德圆满亦无余,依止上师圆满故,

为初中末解脱德,得以富足恭敬依。

如果让上师欢喜,依止上师的话,我们所有的功德就能圆满。功德圆满方面,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其他的,所以唯一的依止上师才能功德圆满。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还有一个方面,初、中、末三个方面解脱的功德也依靠上师而得以圆满、得以富足。所以说我们也要恭敬的依止。

大家都知道,世间上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一个特别愚痴的人,如果依止上师的话,那么上师的这些功德自然而然获得。

有关的经典当中也讲到,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源泉。《阿毘昙毗婆沙论》当中说[1],如果一个人有怀疑,有疑惑,如果依止了好的善知识,这样的话,这个疑惑变成正决定。原来你疑惑重重,后来就变成正决定。如果他不愿意依止,或者是没有依止善知识的话,这个疑惑慢慢就变成了邪决定。正决定和邪决定应该是正见和邪见的意思。

我想这个也是对的。一个人他相续当中有各种怀疑,但遇到了一个好的善知识,自己也很好地去闻思的话,确实原来的这些疑惑全部都变成了正见;如果一个人他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机会,最后可能这个人的相续中一大堆的邪见。

所以说我们最初入解脱道,初学的时候,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

然后中间入道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超越各种各样的外道、魔、敌,并且所有的功德增上的话,那上师也是不可缺少的。

最终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的话,那这个上师也是不可缺之的。

总而言之,在整个解脱的过程当中也好,在路途当中的话,务必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正法念处经》里面讲[2]:“近善知识,出生死中最为第一。”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出生死中,出离生死轮回当中,他是最为第一。《吉祥生传》当中也是说:“菩萨的一切功德皆由善知识而生。”还有《秘密不可思议经》当中说:“菩萨依止上师的话,圆满一切的功德。”《地藏十轮经》当中也说:“承侍上师者摄持一切不可思议功德法。”《菩萨藏经》当中也是说:“若人善知识教授,则受持百千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说之功德。”还有《大涅槃经》当中也讲到[3],如果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话,最终通达十二部经。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可能依靠自力的智慧来真正通达,这是非常非常的罕见。

所以说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功德圆满方面的话,自己也是应该明白的。像我们的话,我们不敢说自己功德圆满,但是刚开始来喇荣的第一天到今天,相比较起来的话,自己这么多年以来,不管是从显宗方面,密宗方面还是三乘的法方面,应该是有所收获的。

刚开始来到这里,那个时候的邪见和那个时候的邪知,现在一想起来的话,自己觉得自己可笑:“我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确实自己是很傲慢的,但是什么都不懂。”依靠这些善知识们,潜移默化,我们的相续肯定会是往好的方面在进步。除非可能有些人的相续是特别难以改变,这种人的话可能没什么进步。除此之外,一般来讲,依止善知识肯定功德圆满方面有利益的。

所以无垢光尊者确实是,这里说的每一个科判当中的道理,还是非常的深奥。确实我们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可能这样的。我们没有遇到善知识,如果遇到一个邪知识的话:“不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干什么?这些都是骗子,这些都是流氓。”也许我们自己没有观察的能力的话:“对对对,他说的对,可能这一群人都是骗子。”我们可能会这样认为的。

所以确实先闻思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遇到这么好的论典,有智慧的人自己都会考虑具体是怎么样。确实依靠一个善知识的话还是很重要的。人生当中,有些是没有福报,没有遇到善知识,反而遇到一些恶知识,也是很可怜的。

我看到应该是吴支谦翻译的《猘狗经》[4],比较短的,只有一卷。这里面说我们如果先没有遇到善知识,遇到恶知识,然后破了一些戒律。这样的话,后来遇到善知识的时候,看怎么办,也可以重新受持。所以有些人可能经常在学佛过程当中有一些怀疑:“我刚开始皈依的时候,好像那个人不是真正的善知识,但是当时也受了戒,灌过顶啊。现在怎么办?”前面的这些也没有什么过失,你就不用管了。现在开始如果有一些真正的善知识的话,三戒当中哪一个戒律可以重新受持的话,应该也是可以的。汉传的大藏经当中有这么一个经典。

所以功德要圆满的话,确实遇到一个特别清净的善知识,不希求名闻利养的。现在的很多人可能名声追求的比较多,汉传佛教的佛教徒遇到的问题可能偏,怎么说,追求利养方面的,追求财富方面的人都比较多。在这方面可能也要小心。一个知足少欲、不贪财的善知识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五个理由。

丑六、能行佛所为:

第六个理由,能行佛的所为。依止上师的话,上师和佛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的意思:

尤其浊世慈师外,余不能作我导师,

故以胜佛大敬依。

如今这个末法时代,慈悲的上师是很重要的。以前是佛陀亲自现身于世,度化众生、绕益众生。

但后来时代变了。如今五浊恶世,包括众生的寿命也好,财富也好,正法也好,这些都是越来越污浊。这个时候确实真正的善知识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有一个真正利益众生的这样的善知识,我们应该以最大的恭敬心来依止他。或者是与佛陀相等的恭敬心,或者是超越佛陀的恭敬心来依止。

因为真正的善知识在这个世间当中真的是很难得的。除此之外的有一些有名的,有财富的,我们现在所谓的什么网络大咖,所谓的什么网红,所谓的各种企业家、董事长——我们也遇到过很多很多的人,但是真正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的人,真正相续当中具有清净戒律的这样的善知识的话,浊世的时候真的很难得,真的很难得的。

相关的佛经当中也讲了,比如说《密集宝续》:“上师同诸佛,上师胜诸佛。”上师跟佛一样,还甚至超过佛陀。“殊胜功德藏,具德师前礼。”有些续部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以种种的方式来调化众生。但后来佛陀不在世的时候,佛陀又显现比如说阿罗汉、大班智达他们的方式来,包括集结佛经,造各种各样的论典;或者后来的这些阿罗汉,或者说后来的二胜六庄严等等这样的。

如今应该是善知识,善知识真正受持如来的事业,利益众生。所以我们经常引用《圣涅槃经》当中,佛陀也是说:“阿难莫忧伤,阿难莫悲泣,我于未来时,化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我们以前也是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大鼓经》《涅槃经》,还有包括一些唐密续部当中也是讲过。

总而言之,上师的话,确实是非常非常了不起,让我们真正趣入解脱道,只有上师才可以引导。

因为这个原因,在《华严经》当中,上师比喻成转轮王的长子、母亲、父亲、乳母以及阿阇黎、名医等等,有很多的比喻来宣说。还有其他的,比如说《集密意续》,还有《胜乐轮续》,各种续部当中讲的也是非常的清楚。

上师的话,确实是非常需要依止的。如果我们没有依止一个很好的善知识,可能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功德。依止上师的话,获得的不可估量、不可思议的功德。不说我们,连大菩萨的话,依止善知识的这种功德说的话,也说之不尽。所以我们自己有机会的话,也应该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的话,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要观察他具不具足这些条件。如果不具足条件的话,先最好不要依止。一旦依止了以后,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如理如法的去依止。

这个讲到了前面依止善知识的理由,从六个方面来讲的。因为我讲的时候是以颂词为主,下面的注释基本上有时候会给大家提醒一下,有时候没有怎么讲。所以我希望学的过程当中,每天所讲到的那一段的讲义一定要好好的去看。

癸三(如何依止之方式)分二:真实宣说:如是依止之功德。

接下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里面,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方式。真实宣说和如是依止之功德,分两个方面。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初寻善知识而依止;中今欢喜而依止。

真实宣说,最开始寻善知识而依止,然后中间让他欢喜而依止,分两个科判。

丑一(初寻善知识而依止)分二:恭敬寻觅并依止;以比喻说明需如是依止之理由。

首先,最开始寻善知识而依止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恭敬寻觅并依止;以比喻说明需如是依止之理由,两个方面。

寅一、恭敬寻觅并依止:

首先第一个是恭敬寻觅并依止善知识,颂词当中是这样讲的:

具德殊胜之上师,居于何处前往彼,

满怀信心大恭敬,初起即令真欢喜。

前面已经讲了,具德的善知识,具有真正德相的善知识。当然有没有具德的善知识,看看上师们怎么评价的,看道友们怎么评价的,看世间人怎么评价的,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具不具德呢?上师的这种德相具不具足的话,你依止以后观察可能不太好,没有依止之前,如果真正去了解一段时间的话,这个应该是容易的:这个人的人格是什么样的?这个人的口碑是什么样?虽然别人说是很好的,但是你自己跟他好像没有缘一样的,这样的话,不依止也是可以的。

我也跟大家讲了,我的课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你不想依止的话都没有什么。听完课以后你要抛弃的话,可能这个是不符合世间的规律。但是其他堪布堪姆的课如果不听的话,这么多人当中,如果一个都不能听的话,那不可能吧。你是不需要学的。这种人也没必要到这边来嘛。你是无学地的人,或者是八地菩萨的人来到这里的话,可能也没什么可看的,没有什么可依止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应该来这里的目的是求学,求学的话,应该依止善知识而听闻,这个很重要的。

所以,首先是具德的殊胜上师。真正具德的殊胜上师,不管他居住在哪里,你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千辛万苦去寻找,去依止。

所谓寻找和依止的话,并不是上师到哪里去,你也跟着哪里去。上师坐着的话,你也坐着;上师站起来,你也站起来;然后上师上洗手间的话,你也跑进去。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所谓的依止善知识,真正是上师的这个法,你要得到,这样的。这个很重要的。

所以你要带着身语意非常恭敬和虔诚、尊重这样的心情,然后到那里去,满怀信心地去依止。但依止的过程当中你要注意,刚开始的时候不能破坏缘起。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上师应该是这样的,然后在上师面前显露自己很有智慧的样子,给他进行辩论,或者是不恭敬,或者说一些肆无忌惮、各种各样的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这是不好的。

为什么不好?如果真正具德的善知识,他是一个大成就者的话,大成就者可能就比较直言不讳的说。因为一些行为不如法的时候,他就直接开始对他进行否认,并且自己生厌离心。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你跟上师之间的这种缘起就已经破坏了。

刚开始有些人是很大话的:“文殊菩萨告诉我,去见你。”然后这个上师一看,这个可能是个骗子,与文殊菩萨面对面可以说话的话,你跑到这里来干嘛?然后上师可能说,“噢,你找文殊菩萨去吧,我不要说文殊菩萨,连阿修罗都见不到的一个人。”所以可能刚开始的缘起被破坏了。

如果这个上师他是一个普通人的话,他也会觉得,“这个人太傲慢了,这个人性格太孤僻了,这个人太那个……。”因为从人的言行举止当中也可以看出来。

而且第一印象也是很重要的。你看米拉日巴,他听到玛尔巴罗扎的名号的时候,马上生起无比的信心,无论如何这样的上师一定要去依止,也有这样的。刚开始也是这样的,后来也是这样的。

但我们有一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比米拉日巴还要虔诚一样的。到了最后的话,越来越……。我们说乌鸦的孩子是越来越黑。乌鸦的孩子,听说刚开始不是那么黑的,但是它越长大越黑,有这样的。所以说最后的话,好像他的信心也越来越没有了,行为也越来不如法了,对上师和道友的恭敬心也越来越差了。

真的是人,我们不说胜义,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离戏的,如来藏肯定是每个人都有。但是人暂时的福报和德行,偶尔可能会有一点点信心,有一点点出离心,但这个是不可靠的。他如果自己没有福报的话,好像越待越差劲,越来越不争气。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刚开始遇到善知识的时候,最好是不要破坏缘起。其实与上师之间的这种缘起,还是有很多次的。一般来讲,师徒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像伏藏大师一样,伏藏大师的话稍微动着就破坏了缘起,取不出伏藏。有些假伏藏大师,可能是假装的,他本来也是没什么可取的,最后取不到伏藏的话,怪别人:“本来我取伏藏,因为你当时什么什么……。”就怪别人这样的。但真正的伏藏大师也有一些破坏缘起的,也是有。

其实师徒之间的关系的话也有。刚开始时候的缘起是什么样,然后中间的时候缘起是什么样,到最后的话——经常破坏缘起的话,最后可能依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管普通人也好,还是成就者的话,破坏缘起还是不太好的。

所以说应该最初的时候恭敬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

而且我们依止的时候,就像《华严经》当中讲的一样的,你要以永不厌离和疲倦的心寻觅善知识。不管是什么事,他就不容易产生厌烦心。不产生厌烦心,这个很重要的。怎么重要?你在寻找善知识,在依止的过程当中或者寻觅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想到,因为善知识,下面也会讲,可能会示现各种各样的方便法。这样的时候你一定要寻找一个具有悲心和具有智慧的这样的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无论在哪里,去寻找,找到以后,我刚才也讲了,并不是一直跟着他,如果跟着他或者是经常去见的话,可能有些上师还是生厌烦心的。生厌烦心以后相续当中的这些加持不一定你得到的。

所以,依止善知识的话,其实也有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让上师怎么欢喜,你就怎么做。这个是我自己觉得的。我也算是不管身语意可能也依止吧,也依止过上师如意宝,还有其他上师,有一些在《梦尘》里面也写了一下。

其实这只是一个六个月的事情,好像是六个月零三天还是什么的经过。其实要是写的话,可能刚开始依止的心态——当时我们去道孚那边,当时去了七十二座寺院,我好像刚开始有一个日记本,一直找不到。如果找到的话,可能比《梦尘》还广。而且那个时候记得也比较多,学校里面刚出来,八六年,我八五年来的。那个时候时间也是更长一点,时间没有六个月,但确实还是很好的。

我们自己多年以来依止善知识的经验,上师并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判断或者是让他:“我喜欢吃这个,上师必须吃,如果你不吃的话,你违背教言。”现在有一些弟子经常要求上师,尤其现在有些善知识是很可怜的,有一些比较凶的弟子,不管是男的也好,女的也好,好像上师吃一个饼干要看一下他。特别是有一些在家上师,好像也有这样的。这样的话,这是积累资粮还是摧毁福德也不好说。

所以我们一般来讲,不管是到哪里,都让善知识欢喜。因为欲求无上菩提的话,一定要先发菩提心,然后去寻找善知识,寻找到善知识以后,我们要没有厌倦心地开始依止他。这样的话,就像《华严经》里面讲的一样,蒙善知识摄受的菩萨不会堕入三恶趣,这个非常重要的。

还有其他的经典里面讲,菩萨宁舍生命也不舍弃善知识。我们很多人也是,大家应该都知道,尤其是像文革期间,真的是,有些是再怎么样折磨的话,他都不舍弃善知识,有这样特别强大的力量。

寻找善知识或者依止善知识的话,就像是我们《宝王经》里面所讲到的一样,为得到六字真言,“嗡嘛呢呗美吽舍”的传承,当时是怎么样追求的。最后好像是莲花上菩萨还是什么那里得到的,整个过程也是非常清楚的。

还有《前行》里面也引用了《般若八千颂》当中常啼菩萨求法的传记。还有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依止文殊菩萨的公案;还有《贤愚经》当中讲有一个国王自己的身上插了数千的灯芯以后,求般若法门并且依止善知识等等。

这些的话,确实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是想到,自己在依止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不管遇到什么,尽量能接受,依教奉行,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能确实得的到上师的密意。

而且上师应时的甚深密意很难以测度。这个很重要的。因为上师他要摄受不同的众生,他的一些,包括言行举止也好,说法也好,好多都是有应时密意的。我们一般人可能是不知道,凭自己的一种想法来开始追求,这样的话往往可能没办法得到。

所以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一个是不厌倦心,可能下面也会讲,不厌倦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忍耐心,这个很重要的。

就像永明延寿禅师他也说过[5],我们如果依止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修禅没有彻悟,学没有学成,这样的话怎么办?我依止善知识,恭恭敬敬地去修学,即使即生当中没有开悟的话,下世“一闻千悟”。所以为了下世的话,我即生当中跟上师之间的这种缘起不能破坏。讲得很多的。

所以我想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是有机会依止善知识。但是因为福报的原因,有些所依止的善知识的相续当中没有什么功德。有些所依止的善知识的相续当中真的有传承的加持,和满满的功德,这样的话自己也应该珍惜。

珍惜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获得正法的加持和利益,并不是其他的。“我依止善知识,能不能得到上师的笑容,一个微笑啊?能不能得到上师加持过的一个丸子啊?或者是能不能得到上师的财富?能不能得到上师那样的名声?能不能得到上师的资源……”。这些都是,我们觉得去了大海中的时候,你不取宝,只取了一个世间一般的土石一样。特别愚蠢的一种做法。

真正上师擅长的,不是什么其他的功德。如果其他功德,我想任何一个善知识的话,不一定有的,尤其是我们所依止的一些,包括有一些老上师,他相续当中的现在世间的一些科技、技术,包括医疗技术,这些他都是不一定懂。但是我们要的不是这个,我们要的是解脱——与解脱相关的这种知识,解脱相关的这些窍诀,我想具相的善知识应该是有的。所以我们要得到的是这个。比如说学木匠的人要找一个老师的话,他需要的是木匠的技术,并不是铁匠的技术,也并不是挖人参果的技术。

所以说,我们世间当中的学问也是千千万万、五花八门,但是我们自己要希求解脱的话,所寻找的这个上师应该是用在解脱方面。如果你用在其他方面的话,可能是不对的。“因为我不开心,所以我找一个善知识让我开心开心。”你开心的话,不一定找善知识,现在不是专门有开心果吗?你吃一点开心果也可以。或者是说你去一个比较开心的地方去玩一玩也可以,有其他办法的。如果我心情不好,我要找一个善知识,跟他聊一聊,开心开心。如意宝没有用在希求悉地方面,只用在青稞糌粑方面,这样的话,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是很可笑的。一方面他很有福报,遇到这样好的如意宝,但另一方面这个人是很愚痴的,他该用的地方不用,不该用的地方用。如果你用错了的话,其实如意宝也是不一定,不但给你用不好,反而可能是带来其他的危害。这个大家应该明白。

得已无有疲厌依,成大义以大敬护。

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的善知识的话,就无疲厌的依止。而且这样依止的话,一定会是成就大的今生和来世的果位。所以我们用最大的恭敬心,最大的欢喜心进行保护,进行依止。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最好不要有疲倦心。有疲倦心的话,很容易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可能因为上师,前面也讲了,他要摄受一些不同的弟子,比如说在吝啬的人面前,上师可能会故意显得给你求一点财富。不肯布施的人面前,上师也是为了圆满资粮的话,因为你不肯布施嘛,这样的话,上师就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供养一点钱哪,这样的。如果有一些忍耐力特别薄弱的人面前,上师可能旁敲侧击,故意跟你说一些不悦耳的,诽谤你的或者是不公平的。还有一些资具鲜少或者是情绪比较急躁的人,上师可能会显得琐事比较多,性格比较缓满,在你面前故意显得。有些上师他本身也可能真的是拖拖拉拉的,不是显的,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但有些因为调化弟子,他就去观察观察,看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忍得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就故意。

以前很多老上师也是在大众当中故意批评,然后大众当中让他离开。这样子的时候,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心,然后就马上显出来了。显出来以后,所谓的这种大善知识的话,应该很聪明的。一般来讲,上师对出世间的很多道理都明白的话,人世间基本简单的技巧,简单的狡诈行为完全都一眼就看得出来。

我不是说过吗,以前我们放牦牛,一看牦牛就基本上都认出来了。所以一般来讲,人也是这样的。已经看惯了,接触了很多时间的话,基本上是。我昨天接触了一个人,可能不到半个小时,但我现在基本上是——有些人跟我说,你肯定是看不出来,他们装的很厉害的,深藏的很厉害的。但再怎么的话,人的一些眼睛里面有一种血丝,这个血丝有时候装不出来。皮肤可以装,笑可以“呀呀”,笑一笑也可以的,对吧。生气的话装一装也可以的。但有时候人内在的表情,一般来讲很难以,怎么说?内在的表情还是很难以装,应该可以发现的。所以说我个人的话,基本上以前的这种推测也没有怎么错。所以说,也许可能给自己太高估了。但是我自己认为呢,有时候人也可以观察。我倒是并不是观察弟子,观察一个上面的人。

但是确实上师在摄受弟子的过程当中,本来他的身语意都是没有什么迷乱的,然而故意在弟子面前显得,比如说他身体不稳重,然后做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情;语言的话也经常爱说绮语,无稽之谈;看起来好像上师的心也是很乱的,痛苦,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样的话可能弟子马上对他产生邪见。这个时候就知道他的信心是不稳固的,这个人还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也看得出来。

一般来讲,殊胜善知识的智慧比大海还深,比天际还广。所以我们的一些凡夫俗子很难揣测。上师为了度化各种各样不同的众生,他的心,真正的菩提心和法性觉悟当中,没有离开过,如如不动的。但是显现上的话,可能像以前的大成就者,也是显现各种各样。当然这些是真正显现的。

所以显现的时候他会显出种种的相。有一个经典《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面说[6]:“无痴现无智”,没有痴心显现无智;“无嗔现无慈,”没有嗔恨心但是显现没有慈悲。“而能益众生,是名为方便”,而能利益众生,这个叫做是方便。

所以上师实际上他没有愚痴,但是显现很笨的样子;上师实际上也没有嗔恨,但显现好像特别生气的样子。其实他的有些行为真正是能利益众生。我们遇到善知识,见到了这个善知识以后,不论他的行为是什么样,他是一种大密意的游舞。

所以我们应该观清净心,不要产生邪见。有些人的话,经常该观察的不观察,该观察自己不清净的身语意,但从来都不观察,却经常观察金刚道友和善知识。如果这样的话,确实会破坏缘起。

最好不要破坏缘起。因为上师他可能显现寂静相的时候也有,忿怒相的时候也有。不管怎么样,真正的善知识他会利益众生的。

所以我们以一个非常清净的这种恭敬心来依止的话,自己也会得到解脱的。非常重要。

再讲一个颂词:

尔时违缘数多故,厌离屡生退失心,

知魔复更起恭敬,获宝不舍顶戴依。

我们寻找完了这样的善知识以后,其实魔王是很不高兴的,他会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

有些人以前好像工作也很顺,家庭也是很和合,什么都顺顺利利的。可是后来依止善知识,听到一些窍诀以后,本来想自己可能更顺,结果不但不顺反而违缘重重。心里都受不了了,马上舍弃善知识,有这种情况。

包括现在世间的一些明星,世间的有些人,自己比较顺利的时候,觉得这是善知识的加持;自己比较不顺的时候,哇!这个善知识没有加持。应该怪自己,但是不怪自己,怪善知识,也有这样的。

一般来讲,因为遇到了大法,遇到了大善知识的时候,魔王波旬特别不高心,对你制造种种的违缘,就像我们《般若经》里面讲的一样,师徒之间可能会经常发生矛盾。有四十六种魔业,《现观庄严论》里面有。主要是对你的解脱制造违缘,这就是魔业。对你的信心制造违缘,这是真正的魔业。

什么是魔业?魔不一定是有鼻有眼的一个特别可怕的、獠牙毕露的显现在人面前。其实魔的话,你对上师产生邪见,对法产生邪见,对道友产生邪见,然后自己有懒惰心,这些是魔的障碍已经得逞了。

所以你只要遇到一些好的善知识,遇到一些大法的时候,我们世间人讲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后在你的饮食上,住处上也好,还有工作上,生活上等等,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违缘、障碍等等。

而且你眼前的这些违缘频频的发生,你自然而然对上师和法产生屡屡邪见,甚至的话退失信心:“你看这个上师没有什么加持,我的违缘那么大,邪见那么重,一点进步都没有了。”如果你退失信心的话,这个时候魔王就“哈哈哈哈哈哈”,他就特别特别开心。

真的这样的,我们相续当中如果对法产生邪见,对上师制造违缘或者是怎么样的话,魔王,他的专业,他的工作都是这个,特别特别的开心。

所以法真的深的时候,我都经常有这样的。刚开始要讲一个大法的时候,这几天的话,肯定自己难以忍受的有一些违缘,每次都有。比如说我要讲《如意宝藏论》,要讲这个之前,好像整个天地都要裂开的感觉。这没办法,经常这样的,不知道。确实这个违缘,不管是现在无神论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这个违缘啊,护法神啊,这些力量是很能感受得到的。如果特别精进的菩萨,魔王他没办法,根本对他没办法。像我们这样的,稍微精进一点的,修行也不是很高的境界。但说懒惰的话,与什么都不做的懒惰人比较起来,我们还算是比较精进的。每次都要倒下去的时候又站起来做一点事情,又站起来做一点事情。每一次法开始了以后可能会好一点。这样的。

可能道友们的心也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可能各种各样的产生邪见啊,产生恶见,包括自己想退失。其实我们有些道友,有些道友真的并不是因为他求法不精进,不是这样的。是人际关系,我面前经常有这样的。闻思的还比较可以的,但是因为:“哦,这个上师对我不欢喜,那我走了,算了吧。”

我原来一方面开玩笑,一方面是真的。我开会的时候,男众这边好一点,女众的话,一定要,不想看也要看一遍,全部都要看一遍。不然的话,待会有些人说:“看了某个人了,没有看我,然后我今天就走了,把工作交接了,因为上师肯定是不愿意摄受,该走了。”就走了,而且走的也很快的。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如果真正的大法没有得到,或者是这样的话是可以的。但世间人真的,有时候看起来也是很可怜的。真正的法没有得到,然后一大堆的邪见,一大堆的邪念,然后自己也是破坏了永久的缘起。

包括有些堪布堪姆,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稍微一句话说的没有到位,或者自己说的时候还觉得可以的,但是下面:“这句话肯定是跟我说啊,天天骂我,那我要走了。”其实你走了也没事,这种人走了也好,现在不是我们人数越来越要减少嘛。这样的话,不得力的人,邪见比较重的人,经常跟人关系不好的人,确实是无垢光尊者《四心滴》说的,七个人的话都还算是多的了。所以真正邪见重的人,不待也好一点。

但是如果真的有一些信心的人,有前世缘分的人,对密法有信心,这些人可能待的时间越长越有意义。所以摄受弟子也好,传法的话,有时候真的是不好掌握分寸。

但不管怎么样,如果你自己产生屡屡的邪见,要想离开,这样的话,就像我以前《上师心滴》里面也引用过一段,你如果对上师产生邪见或者是对法产生邪见的话,自己马上发现到:“这个是魔王波旬在从中作梗。”这样一想的话,就像一个盗贼正在偷东西的时候被主人家发现一样。然后魔王的心马上就没有了。魔王的心没有的话,力量就很薄弱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一些麻烦的事,好多都是以心而发的。如果心上解决的话,其他就没有什么。比如师徒之间产生矛盾、邪见,或者说是自己的法不能融入相续的时候,“这是魔王在作梗,我自己好好的祈祷根本上师。”然后就好好忏悔。经常要认识这个。

这个是我九几年的时候,好像唯一的甘露明点,还是什么,自己当时有感而发。看了《上师心滴》里面有这句话,然后自己每次都遇到有些事情的时候,就马上:“可能魔王在作梗。”这样一想的时候,好像很快,真的有一个小偷正在偷东西的话,马上走了一样的感觉。

所以这也是一种窍诀。《如意宝藏论》当中也是说了,我们注释当中说,如果是自己产生退失心呐,邪见啊,这个时候你自己知道是魔王在给我解脱道当中做破坏。那个时候马上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上师不管是显现什么样,我们应该像如意宝一样,如意宝的话谁都不愿意舍弃。《中般若经》里面说,如意宝,应该是以大精进和大欢喜心来珍爱的。那么善知识也是这样的,魔众再怎么作梗也好,其他任何违缘当中,我们就不管这些,“我一定要用十分珍惜的这种心,尽心开始依止,以最大的恭敬心来依止。”就像《大宝积金》当中讲的[7]:“汝莫惜身命,持心如金刚。”你不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汝是你的意思;惜身命,爱惜生命。“汝莫惜身命”,不要爱惜生命。然后“持心如金刚”,坚持的心如金刚一样。“正问诸师道,莫舍正信意。”你要问上师的话,要问正道,不要问一些无聊的:“你吃了没有,你身体怎么样?”身体病呢,你也解决不了,你也不是什么医生。吃了没有的话,吃和不吃没有什么,这个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什么呢?我现在修行当中的障碍是什么?修行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要求的法是什么样,这样的话就比较合理,这个意思。

所以说我想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前面如何依止的道理讲了一下。然后比喻来说明的话,可能会下一个科判,也就是明天我们继续再讲。


——————————

[1] 《阿毘昙毗婆沙论》卷第八,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之四:“有人喜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有人不喜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若人喜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正决定。有人不喜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

[2] 《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八。

[3]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何以故?以其亲近善知识故。因是亲近,复得了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

[4] 《佛说猘狗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汉文大藏经第214部。

[5] 《万善同归集》永明寿禅师垂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6]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卷第二:“无痴现无智,无嗔现无慈,而能益众生,是名为方便。”

[7]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一:“汝莫惜身命,持心如金刚,正问诸师道,莫舍正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