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29(第八品).pdf

《如意宝藏论》第二十九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已经讲完了器情苦乐的道理。这以上的话,应舍弃轮回的自性讲完了。下面就讲到第二个金刚处,应取涅槃的自性。

我们已经认识到轮回是应该舍弃的,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是一切正士的善妙津梁。注释里面有个津染改为津梁。

从第一品开始,一直到第六品之间,先讲了如来藏的本基。如来藏的本基有一些遮障,通过闻慧、思慧和修慧净除,最后现前这个果。

这样的话,应舍的轮回和应取的涅槃,只有这两个方面。那么这两个方面,包括我们的基,基当中显现轮回,这些前六品已经讲完了。

后面从第八品开始,一直到二十一品之间,讲到了怎么样断除本基上面的垢染这个道理。最后一品,二十二品的话,实际上是讲了究竟的果位。

所以说我们这一部论实际上是讲了应舍的轮回和应取的涅槃。应取的涅槃的话,通过闻思修行来讲述。

下面我们会讲依止善知识,就是第八品,从这里开始。

第八品依止善知识

丙二(宣说涅槃自性是应取)分二:解说能净道;解说净果。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刚才也讲了,第二个金刚处或者第二个大科判,涅槃自性是应取的,这个可以分为解说能净的道,能清静的道;还有解说能清静的果,这两个方面。

丁一(解说能净道)分二:真实道;如何行道之理。

道也分为两个方面,真实的道、如何修道,两个方面讲的。

戊一(真实道)分三:闻慧;思慧;修慧。

真实的道分为三个方面,闻、思、修三个方面。

己一(闻慧)分三:由何应闻之对境;如何听闻之方式;抉择真实听闻之义。

闻,听闻的对境和怎么样闻,还有抉择真实听闻的意义。

真实听闻的意义比较多。这个科判很重要,大家都好好的记住。

庚一(由何应闻之对境)分二:教诫依止同品善知识;教诫远离违品恶知识。

首先要讲应闻的对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诫依止同品的善知识,还有教诫远离违品的恶知识。

这个科判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把前后的科判,从第一品到现在的第八品的科判要理一下。这个《如意宝藏论》当中到底讲的是什么?归根结底讲了两个,一个是应舍的轮回和应取的涅槃。涅槃要取的话,不可能无缘无故的,通过闻思修行来得到。那闻思修行从哪里闻?先讲善知识。善知识的话,不能随随便便的(依止),他有他的法相。有了法相以后,为什么要依止他?怎么样依止他?把这个道理讲得比较细致。

辛一(教诫依止同品善知识)分二:承接略说;广说

首先第一个是教诫依止同品善知识,分为两个方面:略说和广说。

壬一、承接略说:

首先略说:

为越轮回痛苦海,依止具德商主师。

我们都知道,我们已经沉溺在这样广阔无垠、深不见底的轮回大海当中,我们沉溺在这样的轮回大海当中。这个轮回相当于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面不管是人也好,天也好,恶趣众生,相当于是这个海里面的水生动物一样,一直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一直待在这里。我们众生要越过这个大海,一定需要什么呢?需要一个懂航行的商主一般的善知识。那这个善知识就是我们所谓的上师。

如果没有依止他,依靠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没办法的。

所以首先像商主一样的善知识,我们必须要依止。如果依止的话,依靠他才可以渡过这个轮回,渡过漫无边际的轮回,最后到达解脱的彼岸。

所以说这一个颂词当中主要讲到,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离开这个轮回的苦海;如果要离开轮回的苦海,我们依靠自己能力的话,无始以来也是一直没办法获得解脱,一直沉溺在这个苦海当中。

现在也是这样的。那现在真的要想解脱的话,首先必须要依止这么一个善知识。就像一个人想到大海里面取珍宝的话,那依靠一个有经验的、有智慧的这么一个商主,才能有得如意宝的机会。除此之外,在我们世间当中就很难的。

好像达摩祖师的《血脉论》[1]当中说:“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如果没有及时的寻找上师的话,空过一生。“若不急寻师”,如果没有急急忙忙寻师的话,空过一生。所以确实说的也是很对的。“若不因师,终不明了”,如果没有依靠上师的话,“终不明了”,不可能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没有因上师而开悟的人,在这个世间当中是“万中希有”,绝无仅有,几乎不可能有的。“万中希有”,也是很难的。我们《前行》当中讲不依靠上师而成就的人,从来也是没有的,未曾有过。也是这样的。

所以说,首先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是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要不要脱离这个苦海?还是需要的。如果要脱离苦海的话,那一定要依止一个很好的善知识。

所以我想这一品,也是在修行过程当中特别重要。我刚开始翻译《如意宝藏论》,好像在前言当中也是讲过,零几年的时候开始翻译的。当时刚好是初稿翻译完的时候,大概04年还是03年,那个时候我们专门印了一个小册子让大家看,讲好像没有来得及讲,好像堪布堪姆也没有讲。当时我想这个很重要的,很多人都是想学法,但是好像不懂依止善知识。如果不懂依止善知识的话,实际上是就不懂佛法了,完全是一样的。

我们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技术,哪怕是开个车的话,没有一个教练或者是一个老师给你教的话,基本上是自己去开一开,马上得这个驾驶证是很少的,几乎是没有的。

所以说学佛法的话,一定要依止一个比较好的善知识。

这里是略说。我们要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远离苦海。要远离苦海的话,像商主一般的上师确实是需要的。

这一点的话,我们在座的人可能都清楚。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噢,我在人生当中如果没有遇到上师,没有依止善知识的话,确实我还是原来的凡夫俗子。现在我也许还是凡夫,但是凡夫当中还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应该会这样的。这是略说。

壬二(广说)分三:

所依止善知识之法相;需依止之理由;

如何依止之方式。

广说的话,依止善知识的法相和依止的理由,还有如何依止,分三个方面讲的。

癸一(所依止善知识之法相)分二:

宣说善知识七法相;

宣说具有部分法相者可依止。

首先依止善知识的法相,宣说了善知识的七种法相,还有宣说其他的部分法相也可以依止,分两个方面。

子一、宣说善知识七法相:

首先讲七种法相。

这里讲了善知识的七个法相。这七个法相如果一个人具足的话,当然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一个当中有很多小的法相在里面。如果这七个法相具足的话,那很好的。但是无垢光尊者,好像记得后面也会说的,这个是在这个世间当中像昙花一现一样,非常难得。如果真的有的话,那很了不起的了。但是即便没有的话,其中六个法相,或者说每一个法相当中也有好几个——其中的部分具足的话,也可以依止。后面第二个科判里面应该会讲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就讲部分的法相。

善巧方便悲无量,具经续藏引众生,

离过功德圆满师,浊世等同真佛陀,

极大净信恭敬依。

第一个法相,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好多的法相,我们举了一部分,它分了七类。分了七类的话,第一类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的法相。那这是什么样的法相?

“善巧方便”,作为一个上师的话,他一定要具有善巧方便。

比如说我们成办任何一个事情,他依靠轻而易举的一种特别善巧的方法,像其他经典里面讲的一样,如果你要调化弟子或者是成办什么事情的话,示现忿怒相就示现忿怒相,示现寂静相就示现寂静相。

确实有些上师是很有智慧的原因,在众生面前,就像那天我们说富楼那尊者说法的时候都特别善巧,人人都能接受,他的课很多人都很喜欢听。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叫做善巧方便。第一个是善巧方便。

然后第二个,“悲无量”。作为一个上师应该是对众生要有慈悲心,这样的话能成办无量的利益。

有些佛经当中也是讲,真正的善知识对一切众生不舍慈心。对一切众生不舍慈心,这个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上师,他脾气也不好,性格也不好,然后跟这个矛盾,跟那个成了怨敌的话,那他就舍弃了很多众生,所以这个是很关键的。

第二个条件就是有慈悲心,对无量众生都是不舍悲心。这个是第二个方面“悲无量。”

“具经续藏”,作为一个上师,他依靠自己的广闻博学,对如来的经典也好,续部也好,还有其他前辈高僧大德的这些论著,具有无垢的慧眼。

他的智慧很不错的,他对经、续、论,啥都懂的,而且他相续当中具有浩瀚如海的法藏。我们有些是穷光蛋,讲的话,除了一个论、两个论以外,什么都可能不懂。

作为一个上师,不管让他讲续部也好,讲窍诀也好,讲经藏也好,讲论典也好,包括世间的知识,这些都能讲的话,这个叫做“具经续藏。”这应该是第三个。

“引众生”,对不同的众生,他有无量无边的事业,他的事业很广大的。并不是他讲个课,所化众生越来越少了,刚开始有一百个,后来五十个,后来二十五个,七个人,三个人,一个人,一个人以后分道扬镳,就这样分开了。这样的话可能不能算是引导无量的众生。

这里是引导众生。这个是看上师的悲心和上师的智慧、上师的能力,上师各方面的善巧方便,等等,那可能众生越来越多了。这是“引众生”,应该第四个。

第五个的话,远离过患。上师他自己不管是身语意都很清净的,没有什么过患的。

当然完全远离的话,可能人世间的一个人,因为见仁见智,大家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个人还是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差别。所以身语意哪方面来讲,特别没有过患。

第六个的话,功德圆满,或者说能满足自他一切众生的愿望,许许多多的功德具足。

这样的上师在浊世的时候,就等同真正的释迦牟尼佛一样的。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上师,以自己最大的信心,最清净的信心,最恭敬的心进行依止。这样依止的话,确实是自己得到了许许多多的这种功德。

这里面大概有六个方面。

自己没有依止之前,应该要先去观察,你所要依止的这个上师是不是这样的?并不是听说那里有个上师,听说他有个传承,我要接个什么什么法。他的法在他那,他到底是什么的话,根本不知道。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依止完了以后,求完了灌顶,得完了法以后:“噢,这个上师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身体有过患,语言有过患,智慧缺少;他不具备悲心;跟某个人什么什么有矛盾,他善巧方便没有,特别固执,特别死板呐……。”等等等,这样的话没有什么意义的。

先应该观察,通过观察以后依止的话,那这个是如意宝一样的。即便是如今的浊世,遇到这样的上师,那我们后学者应该诚心诚意,以虔诚心,或者说是以清净的心进行供养。这个道理的话,《圣功德庄严王经》当中也有宣说,等等。

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一个法相,第一个法相是这样的。

然后第二个法相:

自性功德圆满师,根全族贵具惭愧,

慈悲多闻智慧广,三门调柔具大忍,

正直和蔼无狡诈,如意宝师百信依。

其实我在想,所有的这些一个上师都具足也可以,但有些的话可能就有点,比如说这里第一个法相的话,可能某些上师具足,其他的不一定具足。然后第二个法相有些可能具足,我看字面上的一些解释也可以。无垢光尊者说第一个法相的话,很有可能这样的一个上师。如果有这些条件,刚才我们讲的六个条件具足的话,你也可以依止的。

第二类法相,也是有这么一个上师,什么样的上师?

“自性功德圆满师”,他是什么样的呢?

“根全”,他诸根齐全。

这个上师并不是因为瞎子,因为聋子,或者说是因为喑哑,各个根不全的话,可能依止的话,可以依止——以前的有一些上师当中有一些眼睛不全的,长得不是很好看的,历史上都是有的。

但一般来讲,首先第一个是诸根齐全。这是前世造善业的一种结果。上师一定要看起来庄严呐,或者说根都是很好的。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然后糊里糊涂的,旁边的人也是很痛苦。当然上师可能老了,会有这样的情况。但一般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就是那样的话,可能有点困难。第一个条件是“根全”。

然后“族贵”,种族比较珍贵。

具有“惭愧”心。这两个合在一起也可以,因为种姓比较高贵的话,可能自然而然具足了惭愧心。释迦牟尼佛也是选择高贵的种姓。

我前面也讲过,我们藏地的话,最重视他的种族。不管是依止善知识也好,或者是成家也好,他们家里的这个家族是怎么样的,这个很重视。确实也有,可能百分之七八十跟他的种姓有一定的差别。本来他是特别低贱的,比如说他是屠夫种姓的,或者是特别低贱的,尤其是偷盗、强盗这样的话,好像世世代代,很多基本上有一脉相传的感觉。

所以你看佛经当中也是“族贵”,所谓的贵呢,不一定是特别富贵。这个上师一定是个富二代,不一定是这样的意思。但是这个上师种姓高贵。种姓高贵,确实有这个差别。

所以我们有些上师,他降生到一个种姓不高贵的话,将来可能他自己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的违缘。甚至的话,他容易随风飘荡,他自己没有主张,没有这种,怎么说?没有主见,随着别人飘,那样的。

所以第二个是种姓高贵和具有惭愧心。一般来讲,一个具有智慧的人的话,他知道自己是惭愧,做这些不好的,他具有惭愧心,就像《二规教言论》当中讲的一样。

第三个:“慈悲”,对众生都有悲心。是大乘种姓,对任何众生都怀有大慈大悲心。

然后“多闻”,多闻的话,主要是对经也好,续也好,广闻博学。

下面的注释,有时候有点不同。无垢光尊者他可能随意写的,他不管,反正逐字逐句的解释没有。凡是无垢光尊者都有他的这个,不管《七宝藏》还是在其它里面,他对颂词不是一字一字去解释。他有时候会讲,有时候是一大段一大段的就不理它了,他自己随便引用教证。

所以我以前跟德巴堪布他们请求,《七宝藏》有个别的颂词,没有注释的话,那能不能做字面的解释?如果做字面解释,做讲解还是很重要的。这个《如意宝藏论》有一个德巴堪布的注释,但这次没有来得及,凡是这个也没什么不懂的。

前面的“多闻”应该是第四个。

然后“智慧广”。应该可以这么说,因为他前世修行的缘故,即生有俱生智慧。

我们有些是生来对佛法还是特别精通的。很小的时候有自己一种俱生的智慧,当然后天的这种智慧,闻思修行也重要。但是有些确实有俱生的智慧,这个很重要的。

“三门调柔”,身、口、意三门自然而然调柔。

“具大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是非常坚强的。所谓的坚强并不是特别的刚强难化,不是这样的。所谓的坚强是该忍的地方应该忍,不该忍的地方就不用忍,就是这样。

“正直和蔼无狡诈”,人很正直,不是那种性格比较孤僻,或者谁的话都不听的,他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我们有些法师,有些堪布堪姆,或者一般的道友,有些人个性很强。但是个性强一方面是可以,他自己有一点主张,自己有主见的意思。但另一方面的话,你的个性很强:“一定要我说了算,谁的建议都不采纳。”到一定的时候,别人不一定说,但实际上你这种性格很恶劣的。所谓的正直,人很正直很重要的,但是正直不要太刚强难化。

还有和蔼和无狡诈,跟人交往的过程当中,特别和蔼、文明,尊重别人。狡诈,就是在朋友之间也好,在道友之间,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狡诈心,经常欺骗他人,那这样的话很不好的。

我看下面的注释里面,不一定全部我都解释,但是实际上这种上师,应该大概有:根全、族贵、具惭愧、慈悲、多闻智慧广,三门调柔、具大忍、正直、和蔼、无狡诈,大概有十个。

那么具足这样的话,这个就叫做如意宝一样的上师,我们用百般的信心来依止他。

《华严经》当中也是讲:“善知识者,如如意珠,能令所愿皆圆满故[2]。”善知识像如意宝珠一样,能令所愿圆满故,为什么呢?因为如意宝也是能满愿的。善知识的话,也确实能满愿的。刚才讲的一样,这么一个种族高贵、具有智慧的、悲心的,三门调柔的,没有狡诈的,那这样的这种上师真的是我们可以依止的,就是如意宝。

所以我们对上师如意宝的话,经常说如意宝。上师以前也是说过,你们跟我如果说是如意宝的话,我确实也许可能满你们的愿,像如意宝一样的。如果你们直呼我的名字,也许我不一定能对你有利的。所以我们当时的话也没有懂得他的密意,后来不管怎么样,我们学院的人都说是上师如意宝,上师如意宝。

但现在我们有些书里面直接说上师如意宝的话,我觉得可能这个不是很好懂的,在书里面写的时候还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这样好一点。如果这样说的话,后来历史上看,因为很多的弟子把上师说成如意宝的比较多,所以你这个如意宝指的是哪一个上师。这个以后在书上写的时候可能需要写上“法王晋美彭措上师如意宝”什么什么,这样比较好。

那么这个意义的话,《集密意续》当中也是讲的比较清楚的,接下来我们自己也要好好的看。这是第二个法相。

那么第三个法相:

解脱三有最胜师,远离故土弃世法,

无需财物耽著寡,诚信因果行取舍。

放下今世成大义,具大乘义巧利众,

稀有具德之法王,恒常不离无厌依。

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确实特别好,我希望我们很多人还是好好的,以后自己再学一下,再看一下,这样很重要的。

下面就是讲解脱三有最殊胜的上师,他是什么样?第一个就是“远离故土”。

一般来讲作为上师的话,最好不要身边有很多的亲人、朋友。不然的话,对上师也有影响的。所以前辈的这些大德,大多数都是远离故土的。但有些在自己家乡弘扬的也有,像我们以前的上师如意宝,很多很多的,当时的托噶如意宝,还有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宗喀巴大师可能远离故土以后主要在卫藏弘扬佛法。像无垢光尊者,他并没有远离特别远的故土吧。反正这里第一个最好是远离故土。

然后“弃世法”,因为轮回的这些痛苦,都是从世间法来的,要远离各种世间八法为主的法。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意思是什么?很远来的和尚比较受到尊重是吧?什么意思?那说明远离故土的和尚是个好和尚,是吧?不知道,汉地有个这样的说法。

第二个是远离世法。

第三个“无需财物”。一个上师,他不要天天的积累财物,对财物的执着要淡薄。像那个守财饿鬼一样的,天天就是积累资产,忙的话不会忙在闻思修行方向,全部都是积累财产方面。这样是不好的。

刚才是一个远离故土,远离世法,不爱骨碌母,对吧。

“耽著寡”,这两个合在一起也可以,但注释里面好像是分开的,对财物的执着比较淡薄,这个应该是第三个。

第四个是“诚信因果行取舍”,这个很重要。因为他特别相信因果,所以在取舍因果方面特别谨慎、小心。这是第四个法相。

第五个法相:“放下今世成大义”。放下今世很多,像糠秕一般没有什么意义的很多的琐事。这是第五个。

第六个的话,“具大乘义巧利众”。他拥有大乘的精神,精通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法。

具有大乘的菩提心。大乘义的话,主要是他具有利他性,以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

以上具足这六个条件的是什么样的人呢?“稀有具德之法王,恒常不离无厌依。”真正具有这些功德的人,那就叫做法王。

我看有一个人说法王的话,不应该称呼法王。但应该在《法华经》当中也是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3]”,佛陀说我可以叫做法王,为什么呢?因为我对法自在,“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应该在《法华经》当中讲的。

有些人说法王是不能说的,法王的话,是佛法的国王,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王。但是法王的话,不是国王的意思,法获得自在的这种人也可以称之为是法王。

当然有些是法没有获得自在的,这个教派的什么什么法王,什么什么法王,好像老一点的上师全部叫法王的话,这也不一定好。这是弟子自己叫的。但是谁给叫的话也可以,因为有时候这个名称的话,是随着自己的意念而取的。所以说你对乞丐也可以叫国王,对仆人也可以叫国王,但是实际上他没有国王的法相和权利的话,你称之为王的话,可能只是闹笑话而已,没有什么意义的。

以前一段时间,都说这个法王,那个法王,但现在好像也稍微那个一点。但法王的话,我们一般真正的有一些教主,人世间当中,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话,如果别人称呼他法王的话,可能大家都不害羞。如果世间当中有国王的话,他不管他的悲心、智慧、利生事业、证悟的境界,那方面来说是不惭愧的。如果什么功德都没有,他的弟子给他称为法王的话,不知道合不合理,这个可能要自己看。

这种上师,恒常不离、无厌烦心的去依止。如果遇到这样的上师,刚才大概有六个法相,具足这样的法相的话——其实这个也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类,比如说一个上师他远离了故土,世间法也不执着,对财物也不喜欢,取舍因果方面很谨慎,然后他就看破今生,但还是尽心尽力的利益众生的话,这里没有说智慧、戒律,都没有说。但是这个也许是一类上师的法相。

世间当中有这样的,虽然他闻思修行不是特别的这种,但是确实对众生有利的,他自己也是对世间法很淡薄。对财物,其实作为一个上师的话,我们觉得现在尤其是对财物的执着淡薄,这个很重要的。如果对财物特别执着的话,为了保护财物的时候,很多与佛法相违的事,可能不得不做。

所以说,我觉得一方面上师有利益众生的心很重要的。但从自身来讲,对财物不执着,财物方面不要特别地去耽着。这个作为一个上师来讲很重要的。

好像《莲花生大士传记》里面,当时去迎请莲花生大士,藏王寄了一些金粉,然后莲花生大士把金粉撒在山里面。当时那些祈求者心里面有点舍不得。他们有点舍不得的时候,莲花生大士显现神通,把金子拿回来。拿回来了以后,他说“这个金粉算什么?你们还有什么其他的?”他们说:“我们没有其他的财物,但是我们一心一意的,我们存清净的心来依止善知识。”

后来莲花生大士说这个金子倒不一定很高贵,但是你们说供养身语意来承侍的话,这个还算是不错的,我来藏地也可以的。也有这样的。

所以讲到这样的法王上师一定要依止,这个意思。

下面是第四类法相:

智慧广大善缘师,精通明处证所知,

闻思广通宗句义,见行超群无诋毁,

具教理无自杜撰,观众根性而说法,

引菩提道慧眼师,至解脱洲敬依止。

智慧广大、善缘的善知识,善缘的,这样的上师,前面是上师的定语,就是智慧又广大,跟大家结上善缘的这么一个善知识。他的法相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精通明处”。好像注释里面讲“精通明处”和“证所知”是总的一个法相,下面“闻思广通宗句义”那个地方开始是分别的法相。

如果一起来解释的话,这个善知识是什么样的?他因为智慧广大,精通所有的明处,包括因明也好,中观也好,或者说是《俱舍论》也好,或者是医学也好,凡是什么都比较懂。“证所知”,他能无碍的通达,通达所有的知识。所知的话,世间的知识、出世间的知识。

作为一个上师的话,确实什么都懂是很重要的。除了讲一个戒律以外,什么都不懂——遇到戒律的时候就睁开眼睛;除了讲一个《前行》以外,什么都不懂的话,有时候也有点困难。当然你如果专科,专门来学这个也是很好的。

但一般来讲,我都经常想,以前上师如意宝,包括我们德巴堪布,没有什么名声,但是他对五部大论也好,什么都会懂。如果要讲的话,那显宗、密宗也好,都会讲,还是很厉害的。包括世间的一些工巧也好,包括造佛像、绘画,包括念经,什么都懂,这样的。

这个上师啥明处都会,都比较清楚。这是总体来讲的。

然后“闻思广”,他对整个显宗也好,密宗也好,各个法门的话,他闻思广。

还有“通宗句义”,各教派、各宗派的这种法义、句义都精通。

“见行超群”,包括上师的见解、行为的话,一般人是没办法比。

不管中观的见解,密法的见解都很好的;行为的话,别解脱的行为,菩萨的行为都很好的。

这些行为很好,见解很高的话,那一般世人的恶劣宗派,恶劣的行径的人,没办法对他诋毁。

有些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诋毁的。当然现在网络的攻击,没有满足到他的愿的话,都会这样的。有些是有目的的,最近不是喇荣后山开放的时候,网上有很多各种负面的评论,说是“我这次跟佛学院彻底失望”,什么什么。后来他们相关人员去查背景的时候,因为以前在成都很多地方专门有一些旅行社,他们当时把旅客的钱用的比较多,这次他们把所有的资源汇集在一起,然后这些人没办法上来,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说是这样的,是不是我也不知道。我们那天说如果没有整改服务的话,好像现在网上负面的议论多。一般我们对负面的议论都不在乎,但是有些负面的议论它也是一种代表,也是部分人的一种看法,具体怎么样。后来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的时候,跟很多人有利益关系。说是这样的。

所以可能上师也是这样的。如果他的这种威望和他的名声,他的讲经说法,可能对有一些,不是特别尊贵的人的这种利益受到影响的时候,他可能甚至无缘无故的诽谤,也有这个可能的。

但一般来讲,一个人他的见解很不错的,行为很好的话几乎都是诽谤很少的。

然后“具教理”,他不管讲经说法也好,造论也好,都是具有教证、理证。

并不是:“我想的什么什么,我觉得是什么什么……”,不是这样的。而且自己没有杜撰,没有凭空想象,捏造,肆意的,自己想“我觉得、我认为是这样的。”什么依据都没有,不是这样的。具有教证、理证,具有上师的窍诀和传承,这样的。

“观众根性而说法”,看到众生的根基的话,可以应机说法。

并不是在任何场合当中就说一个。比如说我们有些众生是喜欢略的,有些众生是喜欢广的;有些众生喜欢深的,有些喜欢浅的;有些人喜欢讲公案的,有些喜欢讲推理的。所以每个人,当然众口难调,所有的人都接受有点困难,但至少是大多数的群体容易接受的。他们的相续当中得到利益的话,这叫做应机说法。这个上师他可以根据不同的众生给他们讲相应的法。

“引菩提道慧眼师”,他有慧眼,有了慧眼和慧见的话,能辨别正法和非法,哪些是邪魔,哪些是歧途,哪些是正道,哪些是解脱道,等等,都能辨别。有了这样的辨别的话,能引到菩提道。

真正具有慧眼这样的上师,他可以“至解脱洲”。这样的上师,所以我们应该以恭敬心来依止。

这是第四个法相。下面再分析一下第五个法相就算可以。

第五个法相是什么呢?

具有传承加持师,令先师喜持传承,

受意藏具耳传教,见传统善成二利,

勤修证得悉地云,转他心引解脱道,

经续源流誓言净,如是智者成就者,

吉祥怙主顶戴依。

以前我翻译的时候,我想这个是很适合上师如意宝。可能每个都有不同,这个是很像某个上师,这是很像某个上师,可能这样。

我为什么说这个是很像上师如意宝?他具有传承的这种加持,因为有些上师他还是很能辨人性的,很有加持的。有些是虽然很多人喜欢,但是相续改变的这种加持不一定很大的。其实真正很出名的一些上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善巧方便,自己前世的愿力,或者说是有殊胜的加持,或者说是他有自己不共的特异功能,等等,有这样的。

所以说这种上师,具有传承和具有加持的上师,他是什么样呢?

“令先师喜持传承”,这种上师他可能,因为先对自己的上师,依靠三种供养,三种欢喜来让上师欢喜。上师欢喜的话,他得到了他的近传的加持。

刚刚《不凡》里面不是说了吗,上师如意宝,好像昨天有一个词是不是稍微有点,待会看一下——让上师欢喜,确实从来都是没有做过上师不欢喜的事情,这个是很难做得到的,尤其是依止比较长的上师的人。但是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这个是一种缘起,上师天天不欢喜的话,破了很多的缘起。上师天天欢喜的话,确实是有一种不共的因缘在这里。

所以说第一个是先让上师欢喜,而且受持传承。

“受意藏具耳传教”,他已经真正得到上师的意趣,上师的密意,并且得到上师的耳传。

上师如意宝的话,他真正得到上师托嘎如意宝的这种犀利的智慧,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来得到。而且他所传的这种法都是耳传,独传或者说是众传,不管怎么样也是耳传。这是第二个方面。

“见传统善成二利”,而且这个上师的话,他遵照历代上师的传统,可以成办二利。

上师当时怎么做的话,自己怎么做。法王如意宝,以前包括讲经说法也好,我们现在每天念经的,这个是上师当时麦彭仁波切他们的传承,可能法王多加了自在祈祷文还有部分的,其他都是当时他们上课前后用的。

所以说,他就发现什么呢?发现这个传统。这个上师的传统是什么样,这样以后他就成二利。否则的话:“我们原来上师是这样的,原来上师是不行的,这个要改革。所以我的做法是这样的。”马上就不具足上师的这种传统,不断的改。其实这个不是很好的。

我去年去白玉寺,白玉寺他们这个佛学院的话,基本上二十多年前,因为我90年的时候去过贝诺法王的道场,那个时候他们发的那个堪布证,他们发的那个奖品的话,当时文字的风格一点都没有改。

我说你们怎么跟以前的那个九十年代的一模一样?他们说这个是有上师的传承、上师的加持,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包括他们的课程安排,原来怎么上的话,现在也是怎么上。当时包括贝诺法王、宗萨钦则曲吉洛珠、敦珠法王他们几个商量,当时南卓佛学院刚开的时候,它的课程安排是当时安排的。到目前为止,课程都没有改,一代一代的这些堪布们,一代一代的上师们都没有改。

所以原有的一些传统,如果你们以后建立一些道场,这样的话,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最好是以前的:“我以前求学的时候是这样的,前后的念经也是这样的。”当然如果有一些不方便的话,你为了相应当时的这个群体,比如说我们用藏文念不方便,这样的话也可以。但是一般来讲的话,自己杜撰和上师的传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我们一般的话,前后的念诵,我们现在应该是30多年了,30多年的话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改过,前后的念诵文,这些都是连一个四句都是不加,这样的。法王圆寂以后,我们后面就加了一个《门措上师长久住世祈祷文》,其他的话都没有加。

法王如意宝他确实按照他的上师的传统去做的,成办二利。这是第三个方面。

“勤修证得悉地云”,最后通过自己精勤、孜孜不倦的修行,得到了悉地的这种云雾的加持。

确实通过不管修本尊也好,修什么的话获得了这种悉地。

“转他心”,因为上师他自己有一定的前辈上师们的加持,所以他说的话、他做的事情可以能转变人心,转变他人的心,这个很重要。

这个还是有差别,可能自己的福德也好,有些上师说话不用特别多的,但是马上这个心都可以转变,有说服力。有些可能是,你说的再多,一直啰啰嗦嗦说,但是没有转变心的话,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法王如意宝在课堂上说一句,好几天的时候,好像在心里面一直不得不思维他的教义。

所以“转他心”,应该是第五个。

“引解脱道”,让无数的众生通过他各式各样的善巧方便,引入解脱道。这个都是不用说,不管是汉族人,藏族人,确实是引入解脱道。

而且他所讲的这些,都相应三宝,获得了佛的加持的话,那不管是经也好,续也好,他的这个传承就是源源不断,“经续源流”。这个是第七个。

第八个的话,“誓言清净”。从传承上师到现在的誓言的金丝都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所染污。“誓言清净”。

“如是智者成就者”,这样的上师,这样的大智者、成就者,那么应该称之为是吉祥怙主。我们作为后代的这些学徒,应该是非常恭敬、清净的心来顶戴。

这样的上师,我们应该是好好的去依止,这个意思。

应该大家都知道,这个传承的加持也很重要。我记得《心性休息》里面,前面讲了八个颂词,无垢光尊者说我是按照革玛燃匝上师,在上面加上了一个清净传承和加持的云[4],好像清净传承和加持是一个还是什么?他就增加一个,九个法相。

可能在有些传承当中,好像只要是上师的法就可以了,它一般没有把清净传承、加持这些放在里面。

当然传承,我们一般念诵有传承。加持的话,我觉得是与自己的信心有关系的。如果你觉得这个上师肯定有加持的,上师很了不起的。如果这样想的话,自然而然就受到了这种加持。比如说我们经常祈祷法王如意宝,(念诵)祈祷文的话,你自然而然就获得加持。如果你把上师看成一般特别普普通通的人:“他的加持不如我,可能我要给上师加持加持。”如果这样想的话,可能那个上师再怎么样的话,也不一定得到的。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佛教徒,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想到上师是有加持的。这种加持的话,不是光表面上看得到的,摸得着的。实际上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话能让我可以转变,会获得不同的悉地。如果我们有这方面的信心,那依靠这种缘起力,你也是自然而然获得加持。

具有传承加持的上师这里已经讲了,大概是有八个法相。后面还有《幻化金刚续》这些来进行印证。

今天《如意宝藏论》讲到这里。

————————————

[1] 《达摩大师血脉论》第一卷:“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2] 《华严经》卷第三十三,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3]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4] 《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第三十课:“丁三、殊胜法相: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传承加持云不散,’在这个基础上,无垢光尊者的根本上师格玛燃匝说,还要加上传承加持的云没有消失,即要具有传承和加持。就像我们很多传承上师祈祷文中的上师一样,其加持根本没有消失,有非常新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