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22.pdf

《如意宝藏论》第二十二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如意宝藏论》当中器世界的形成,有情世界的形成,都讲了。空劫和成劫,还有住劫和坏劫,讲这么几个。我们现在正在讲住劫。

住劫有二十个中劫,我们应该是在第九个中劫当中,是吧?当时也是这样讲的。讲到中劫,实际上有很多生存的名言,生存的概念,生存的知识。所以这些通过佛教的道理来知道也是有必要的。

这几天我们讲到的内容当中没有密法的修行,也没有特别深的窍诀,但是从佛教层面解释我们人类世间的生存的一些知识。所以《如意宝藏论》它不仅是讲佛教的,还讲很多我们世间的名言和知识,从佛教的观点来讲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有些人觉得佛教是只讲出世的,不讲入世,不讲现实。其实也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的经论当中,确实把这些道理讲的也是那么清楚。所以佛教的这种知识,如果我们学了以后,实际上与我们读世间的书也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世间当中读小学、初中、高中,这样一层一层的读下去。

《如意宝藏论》,世间当中有说法:“只要把《如意宝藏论》学得很好,世间和出世间的大概道理都会明白的。”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前面讲了一些在贤劫当中的一些特别的知识,给大家做了一些介绍。

今天讲:

六种生计六护卫,七慢七骄四名言,

及与诸多名言基。

这里讲到了六种生计。

像汉地《瑜伽师地论》里面讲是六种“活命”[1]。活命好像有点白了,不过也可以说是一种活命。

农业也好、商业也好、牧业、工业、文体数理业,可能是文学、数理,数学和一些理科方面的知识。还有除此之外的工巧业。

佛教也是把这些讲的很好。现在可能全世界来讲是旅游业,还有商业,旅游业确实也是一个商业。农业和牧业,其实农业和牧业也是很重要的,像去年出现疫情的时候,好多农牧民比较安全。

商业的话,你看人全部都已经挡住了,像周围的一些,包括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好多国家,这几年国际开放,开放以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修了很多宾馆,各种海岛。后来国际往来中断以后,好多都活不下去了。所以确实商业还是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农业和牧业可能是比较安全的。农民和牧民,基本上是除了特殊情况以外,生活比较有保障的。

还有工业,还有文体数理业,文学和艺术,或者是一些理科方面的,包括数学,现在可能是数理化很重要的这么一个时代。

还有除此之外的一些工巧业。就像现在好多地方有技术学院,有各种技术,其实这是属于工巧方面的。

其实我们佛教徒,将来一方面通过佛教的道场、寺院、中心这样来弘扬佛法和对众生带来利益。另一个方面的话,可能工巧明、农业、商业这些也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法。

现在他们经常提倡所谓“乡村振兴”,也有很多世间的包括做一些书院,做图书馆,做技术学院,做养老院,做盲人学院,或者是做按摩的各种健身中心等等。这也是现实当中人们比较能接受的方式,可能也比较容易方便。不然我们建一个寺院,现在可能越来越难;以佛教的这种方式来灌顶传法,可能在暂时一段时间来讲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如果我们用世间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很多人也得到了利益。比如你在这里修一个小小的旅店,一方面可能有一种生意的资金流转;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心很好,可能帮助身边的有些人,至少是他的生活上或者是工作上等等。这也是一种方法。我们佛教徒将来也是值得考虑的。

还有六种护卫:象队、马队、车队、兵队、财产、亲友。以此来保护自方。

以前古代是这样的,现在大多数也这样,印度相对比较多,现在也有一些;像藏地,现在可能越来越少了,马队,还有马车的车队,兵队。还有财产、亲友这些来维护的,尤其是可能身份比较高一点的人,这样就有很多的私队来维护等等。

但是有时候队伍多也不一定能维护。你看安倍晋三[2],他的护卫有些说是十七个人,有很多专业的人。但是当场开两枪的时候,基本上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在干嘛,可能也来不及了。那个人他把枪用黑色的胶布做成一个照相机,开始杀他的。

有时候可能身边的队伍再多,《前行》里面讲[3],如果真正死亡无常到来的时候,哪怕在无缝的一个铁箱子里面装着,有无数的护卫来保护,实际上不一定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死亡真正到来的时候是很难的。

但实际上每个人,尤其有一定身份的人,这种维护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有时候能成功,有些时候有了这样的反而更加的不安全。也有这样的情况。

然后讲人生的七苦[4]: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这里五蕴近取苦没有讲,窥基大师说这个是什么原因,讲了一个道理,但是我忘了。

生、老、死、病大家都知道,怨憎会苦,爱别离,求不得苦——其实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苦,真的是基本上可以包括在这里面。像我们昨天讲的四生,所有的生都已经包括了。我们的苦也确实——生、老、死、病的痛苦,还有我们经常遇到不愿意接受的,或者不愿意见到的,不愿意带来的这些事情经常落到头上;自己喜欢的经常离开;还有自己想得到的财也好,名也好,利也好,什么什么,一直是得不到的。

所以人生八苦也好,人生七苦当中,也确实看到佛教里面所讲的特别的到位。我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一个佛教徒的原因,就拼命的赞叹佛教。我们可以想一想,人生当中的每个人都是有很多的痛苦,但这些痛苦自己也可以马上说:“我的苦到底是什么苦,这个应该是爱别离苦,这个是怨憎会苦,这个是求不得苦,这个肯定是近取的苦等……。”应该可以这么说的。

所以说我们的苦,佛教里说四谛也好,十二缘起也好,好多道理你不学可能不知道,一学了以后——确实很多世间的一些,我们也学过世间的生物学,包括数理学,西方哲学,这些说的特别多,但实际上真正是有归纳性的,把这些道理归纳性说的话,应该是很少。佛教的八苦里面应该是我们人生当中所有的苦都可以涵盖的。这些道理还是应该值得深思。

下面讲七慢。《俱舍论》、《智者入门论》当中也讲过。

七慢第一个是慢,傲慢、过慢,慢过慢分别是——傲慢:在下等的人面前觉得我比他好。过慢:中等的人面前觉得我比他好;慢过慢:比我高的人面前认为我比他好。

其实自己并不是很好的,但是自己觉得比他超越,不仅是在心里面想,而且身体和语言的行为上也可以显出各种的姿态。

我慢指的是我执,我们众生的我执就是我慢。

增上慢:自己根本没有这些功德,但是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得神通了,开悟了,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叫做增上慢。

还有卑慢:一种很卑微的傲慢。自己是很谦虚的,我谦虚应该很好的;我是很低调的,这个时候我的这种方式是很好的,别人都不好;我这样的低调,我这样的知足少欲,我这样的潜心学习是很重要。看起来你是很卑微的,但实际上心里面:“这种方式应该超越一些人,别人都是很傲慢的,我是很低调的。”实际上这种心态比别人还有一种超胜的感受。是这样的。

最后邪慢。不是真理,是邪道。有些人把贪欲以爱情来赞颂;其他的一些宗派以杀害众生,作为一种英雄行为,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功德来看,是一种邪慢。

其实这样认为是一种邪见,但是自己认为是可以的。有一些外道以五火来焚烧,觉得这是特别特别的殊胜;有些人跳河里面去,把自己淹没,觉得这种精神是很可嘉的。这些都是邪慢。

有些佛经当中讲我们其实不应该慢的。比如一个木头做的人,木偶人,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因为依靠一些零件造作的,如果他傲慢的话,就很奇妙的。其实我们欲界的众生,都是业和烦恼支配下的一种工具而已,没有什么可傲慢的。你觉得你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你也并不是那么有功德的人。所以我们应该用这样的道理来理解。

再接下来是七骄:种族骄、容貌骄、韶华骄、无病骄、财富骄、暴殄骄、广闻骄。这个比较好懂。

骄和慢,大家都知道。慢是在身语上出现,骄只是自己心里面很骄傲,但是语言不一定说的,身体也不一定表现出来,只是心里面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觉:“我是国王种姓的,我的父亲是领导,我种姓很不错;我的相貌是真的很好看的,一照镜子,真的,我很漂亮,特别好;我现在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老,其他人都很难看……。”但他给别人也不说,只是心里面这样认为。

韶华骄:自己觉得是很年轻的,真的,现在非常棒,没有病,你看我非常健康,这几年都是从来没有生过病,医院都从来没有去过的。

财富骄:钱,骨碌母多多的有。

《亲友书》[5]里面记得是:种族、相貌、广闻、韶华、权势,五种骄。

这里面有一个叫暴殄骄。可能自己觉得,比如残害别人、践踏别人,或者是损害别人,很厉害的。现在一般参军,或者是当什么警察,这个时候他们都可能经常赞叹你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甚至杀戮敌人的话,这是一个英雄的标志,值得赞叹的:“我杀了多少人……。”

我们藏地是有这样的,头上有伤痕的话,说明还是比较厉害的,爱打架的人。但是伤痕背后不能有,如果背后有的时候,是跑的时候后面打来的,这个不是很英雄的标志。如果是在前额上有的话,说明是跟他进行冲突的时候打的,还比较算是一种英雄的象征。

还有广闻骄:我学过五部大论,我有多少的论——自己觉得。这些是七种骄。

然后讲到名言,有四种名言:听闻名言、辨别名言、现见名言、智慧名言。

听闻名言的话,自己在别人面前听闻以后,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其实这个世间当中大多数都是听闻名言。我们从小要么是在老师面前听的,要么在父母面前听的,然后给别人讲,这叫做听闻名言。

辨别名言:自己可能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但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观察,观察以后,自己抉择出一些道理,这个讲给别人。

这个应该是有一定的创意,因为你也没有听。但是有些人确实是自己有一种开创的智慧。

还有一个现见的名言:不管是世间、出世间,自己亲眼目睹见到这个道理,然后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这个并不光是听到的。

还有智慧名言:通过个别自证,或者通过上师的直指,通过其他的一种表示方法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或者是现量证悟、现量见到,现见;或者是你真正触及到事物的真相。

这是四种名言。

其实还有很多名言基,比如在意义上面,有很多很多名言的基础,但这个可能说不完,特别多的,关于众生方面的,领受方面的,执着方面的、财物方面的,科技方面的。包括我们人也是,人的衣食方面的,凡是有各种各样的意义,都有不同的名言。尤其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的在变化,有变化的时候,它的名言也是不断的在变化当中。所以有些名言用的不够,这样要创造新的名言。每个民族,比如大的民族,它用的名称和名言,大多数的人在用。但是有些小的民族和小的部落当中,人的这种名言逐渐逐渐都是在消失。

所以为了弘扬佛法也好,弘扬我们世间真理的时候,名言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不是专门讲词典学,其实词典里面有新的名称,还有旧的名称,还有特别新的。有些新的事物发生的时候,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你必须要给它取上一个非常合理的名称,否则以后没办法来——包括出生一个新的人,也要有一个新的名称。如果没有名称,光是男的、女的,或者是一公一母,这样肯定不行的。

所以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的基是各种各样的。因为我们取名的时候,有些是按原因而取的,比如取的外号,有吉祥的表示,也有不吉祥的表示;有些是凭自己的想象而取,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他也没办法解释。

所以这个名言,因为不同的意义,其实有很多的名言,有无常的意义的名言,常有的意义的名言,包括我们新的事物,可能电器方面的也好,或者自然界方面的,动物方面的,植物方面的,等等等,有很多很多的名言。

其实这些在佛教的论典当中也有,包括我们藏文和汉文的《大藏经》和论著当中有这些名言。有了这些名言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应该学会分析,这个很重要。遇到了一个新词的时候,它的用处是什么?它的词性是什么?它大概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人类的典故里面的?等等。其实词典学很重要的,但很多人都是从意义方面,其他都不一定特别重视。这样的。

刚才讲名言基也是特别多的意思,你们自己也可以看,大概的意思是这样,接下来可以自己分析。

然后颂词当中说:

了知六事经九事,眷属八事等共称。

首先讲到了知六事:蕴、界、处、缘起、处与非处、根,这六个事。

其中的蕴,我们讲《楞严经》,五蕴大家应该是清楚的。

界:地、水、火、风、空、识六个界。《中观宝鬘论》当中也是讲得清楚。

处的话,十二处。我们刚讲了《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十二处[6]。

缘起:十二缘起,从无明、行、识、名色到最后老死之间的十二个缘起[7]。

处和非处:非处指的是苦谛和集谛所摄的法,应该断的。非处就是不合理的处。处是灭谛和道谛所摄的一切涅槃方面的法。这是处和非处。

还有讲到根:有色根和无色根,有色根是眼、耳、鼻、舌、身。无色根主要是以意识来分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智慧五根。

在这个上面还可以加上解脱之根。

还有像《俱舍论》其他当中讲了二十二根[8],我们平时的六根加上男根女根,还有无漏的三根,身根、命根。凡是《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阿毗达摩》当中都讲了世间的这些。

还有一些圣者根,刚才清净的五根上面加上解脱之根,等等。

你们也可以看看一些相关的书,尤其是在《俱舍论》当中,《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的阿毗达摩》一些说法稍微有一点不同,但是基本上意思都是相同的。为什么叫根?为什么叫有色根?为什么叫做无色根?等等,这些道理应该是非常清楚的。我觉得佛教里面分析这些挺有意思的。

这里讲佛经九事。

众生事:色等近取五蕴。

受用事:就是前面讲的十二处。

产生事:顺式缘起十二支。

安住事:众生生存的四食。

染污事:苦谛、集谛所摄的法。

清净事:灭谛、道谛所摄的法。

种种事:实际上众生有无量的界。

这个界是很重要的,不知道你们忘了没有?《宝性论》界性[9]分析的很好。我们其实学了特别好的一些论典,但我不知道你们学的怎么样?比如《经庄严论》、《宝性论》,前几年我们传的这些法,如果你们没有忘的话,佛教讲的很多深的道理应该非常清楚。

比如这里说的种种事,从众生的界来讲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众生的界性确实不同:有些是爱吃甜的,有些是爱吃苦的、酸的、辣的等等;有些喜欢白色的,有些是喜欢黑色的,有些是喜欢蓝色的等等。但出家人你不喜欢也是只有穿红色的,对吧?也没办法。现在我们这里就是这样的,你的职业,你的身份所限制,应该是这样。但是可能我们这里很多人在家的时候可能不是这样的。在家的时候,有些人是一辈子穿黑色的,有些是一辈子穿白色的。反正每个人的界性确实是不同的。

从界性角度来讲,这叫做一种界,众生的心也有一个界,外面的事物也有个界,比如它看起来的是石头,但是石头当中它又有风的界,火的界,水的界,还有其他包括虚空的界。

所以万事万物的本质上面来讲,确实界性非常复杂的,包括我们人的根性、界性也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的界性肯定是不同的。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为什么跟我想法不同,确实他的界性完全是不同的。同样生长在一个田地里面的两个植物,包括它的味道,很多都不相同的,因为它的因不同,因不同果显然不同。

所以它这里是无量界,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你学过《宝性论》和学过《经庄严论》[10]的时候,就知道我们世间当中很多很多的道理,其实不一定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有形的界性,无形的界性,有些是力量型的,有些是怎么讲?连力量都可能不明显的,将来可以成熟的这种界性。当时讲《宝性论》的时候,我自己好像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

讲界的时候,比如我们看起来的是一个石头,但是这个石头如果有专家他来看,这里面的原料元素多的是。有各种不同的一些机器来进行融化什么都有,有些是药的,有些是毒的,有些是可以做一些植物。包括我们现在藏族的藏纸[11],现在我们这样的,像德格用藏纸做的《大藏经》很贵很贵的。但是藏纸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外面看到的一些草。现在也是这样的,藏族人依靠自己的一种智慧,完全是可以做的,只不过做的时候比较费劲一点。我都有时候经常把卫生纸拿来,拿来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纸有三四层。确实现在人还是很辛苦的。

有没有卫生纸?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这个好像只有一层,这个只有一层。不浪费你了,你自己拿回去。看一下,种种界性,我要观察。你看我们平时用的至少三层,四层。再不要拿来了,我在法座上,你们拿了那么多卫生纸干嘛?这里有四层。所以种种界性用卫生纸来介绍。

还有本师事:比如佛陀、菩萨,声闻,他们的事迹。

还有一个所说事:就是三十七道品。在这里不广说,大家都是应该清楚的。

还有一种叫眷属八事。

眷属是众多的意思,《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八众[12]”。眷属好像主尊分开来,但其实这里是众多的意思。

王族、婆罗门、施主、沙门、四大天王、三十三天、魔、梵天。这些是众多的名称。

还有刚才颂词当中“等共称”,等共称的意思是说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在住劫的世界当中其实还有很多的,不管是国王也好,婆罗门也好,在家人,出家人,商人,还有各种各样论典当中所说的住劫的道理。他们的论典,他们的法典,他们的古典当中所说的各种名称。不仅是名称,自古以来应该是有特别多的。

所以我们如果是比较细一点,比如你看到一本书,这个可能是秦朝的时候、元朝的时候,应该是唐朝的,或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或者是夏、商、周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有些论典去看的时候:哇,那个时候的名言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觉得佛教当中所讲到的很多名言,确实也很有必要大家知道分析。

当然有些人想为什么佛教当中是那么厉害,为什么现在的包括我们的电脑,我们的软件,我们的U盘,我们的硬盘,这些为什么不提出来?其实不一定要提出来。为什么?我们每一个时代事物的变化,前人不一定全部都能说出来。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些科学家,他们所提出的,再过二百年,再过二千年以后,我们现有的这些名词不一定用得上。我们现在认为是很了不起的这些科学家,再过几千年的名言他不一定能说得很准。

所以我们佛教,实际上是我们人类世间当中一种智慧的学说,它这里面没有说的,还没有完善的,这个是可以有的。因为人类世间部分的知识集聚在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解说。并不是我们现在世间所有的这些名言,过去二千多年前的时候一定要全部要说出来,不需要这样的。

而且我们以前也讲过,所谓的佛陀遍知,众生流转在轮回当中如何解脱,从这个层面来讲的。虽然佛陀也是对树叶、蚂蚁的手这些确实是了如指掌,但是这些对我们的解脱和对我们的灭苦不一定是那么的重要。

这样一来,我们现在佛教的这些名言,实际上大多数都应该包括了现在的生活当中。可能任何一个其他的,可能一些二千多年前的书当中,对现在说的那么准确的,有没有?自己也可以去观察。

这样一来,我们在住劫当中还有很多的这样名言也好,知识也好,还有很多的道理,也可以在其他的论典,包括佛教当中,像《阿含经》,《阿含经》有《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这些当中也是讲的比较清楚的。每一个经典当中着重所宣说的道理也是不同的,所以佛陀在其他的相关经典当中也讲了。

我们住劫当中有很多的名言,包括我们现在,比如从短的方面来讲,现在喇荣,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形成,形成以后是住世的时候;在住世的时候,很多我们自己专用的各种各样的名称,可能再过几百年,喇荣可能到时没有的话,那个时候有没有也不知道——其实每一个众生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它也有一个成、住、坏、空,也可以这么安立的。

因此在住劫的时候,有很多符合人类他自己的各种知识和各种名称。

今天《如意宝藏论》讲到这里。

————————————————

[1]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云何六种活命。一营农。二商贾。三牧牛。四事王。五习学书算计数及印。六习学所余工巧业处。”

[2] 日本前首相,2022年7月8日,在奈良市街头发表演讲时遭枪击去世。

[3] 《前行广释》029:“死亡真正来临时,我们即便钻进无隙可乘的铁箱子里,外面有数十万勇士手持锋利兵刃,箭矛尖端指向外面保护着,也丝毫守护不了、遮挡不住。”

[4]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16课: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近取蕴苦。

[5] 《亲友书》:“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6] 《如意宝藏论释白莲花》:“处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 触处、法处十二种。”

[7] 《如意宝藏论释白莲花》:“缘起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8] 《俱舍论释》:“丙一、根之功用:传说五根四功用,余四各具二功用,五根八根彼一切,分具染净之功用。既然说:“十二内界均为根”,那么到底什么是根呢?以下这些结尾都加上“根”字,眼、耳、鼻、舌、身、意、男、女、命、乐受、苦受、意乐受、意苦受、舍受(五受根)、信、精进、念、定、慧(智慧五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无漏三根)共二十二根。”

[9]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第四种姓品:“如云:“众生界中种姓或界性有诸多种种。”所谓界性、种子、种姓,仅是名称的差别,一切众生界不同种种,有些行贪,如是有些行嗔、有些行痴、行我慢等严重,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各不相同,因此种姓必定有不同。”

[10] 详见《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第四种姓品。

[11] 藏纸,是由树皮纤维及瑞香狼毒(藏语即“日加”,是一种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根部纤维经石灰和土碱处理制成的。狼毒花色彩艳丽,主要出现在草原或草场上,为标志植物,它的出现意味着草场的退化。因草质本身具有毒性,故藏纸具有久经岁月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质地坚韧、不易撕破、耐折叠、耐磨等特点,因而被大量用于经典著作、政府官文的书写和印刷。——摘自网络

[12] 《瑜伽师地论》卷四二,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众会事者所谓八众。一剎帝力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天王众。六三十三天众。七焰摩天众。八梵天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