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12.pdf

《如意宝藏论》第十二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现在我们讲《如意宝藏论》。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前面讲在现基当中是怎么显现整个器情,第三品当中讲了器世界的形成,现在第四品当中讲有情世界的形成。

《如意宝藏论》的这种观点,实际上跟《俱舍论》稍微有所不同。学到这样的论典,确实对一个佛教徒来讲非常重要。可能跟我们开阔眼界,或者是对我们的智慧,应该是有前所未有的提升,现在我们的道友们也特别努力的在学,这个也非常重要。

昨前天堪布堪姆说今年中期考试,《如意宝藏论》的前两品也是放在里面,我刚开始没有答应,后来觉得也可以。大家要对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结上一个善缘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机会,而且跟《俱舍论》不同的很多道理也会明白的。

因为无垢光尊者是把共同和不共大乘,尤其是密乘的很多续部融合,融会贯通,建立了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我们对前面的器世界,大家也应该有个非常深度的认知,这个很重要的。尤其是器世界的这种认定,跟现在的有些器世界确实有所不同的。

但是这个前面也讲了,因为这里面所讲到的世界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的娑婆世界而言,确实是针对六道众生设立这么一个世界而讲的,并不是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不同众生的业感有不同众生的这种显相,而且确实有些深度,我们也不一定完全能明白。

有些经论当中,比如世间的一个农夫,他根本不知道一个富翁的财富的境界,一个具有财富的富翁的境界。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些很狭隘的眼界,根本不知道庞大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种种显相。

这样一来,我们现在应该要自己很好的去闻思,这个很重要。否则以前我们藏族的有个别的一些闻思人当中也是听说过:《俱舍论》里面的说法有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因为如果王舍城的下面有地狱,为什么地狱在下面,应该地上有地狱多好。中阴法王应该在地上惩罚。他们说王舍城下面是饿鬼,冈底斯山下面是地狱,他们之间到底是怎么遣送?如果转生到那里,惩罚之后转生到那里,是怎么样遣送?

很多看起来好像是这样的,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一个有实的法,还有一种无形的不可思议的业的力量,这些都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而且自己的这种见解,有时候自己觉得自己是对的。尤其末法时代的时候,现在是五浊恶世,五浊里面有一个见解浊,见解浊并不是那时候的众生的见解,什么都不懂,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很多众生的见解是不信因果,很多方面是特别的——可能敏锐,似是而非的这些道理他会讲的,他有这样的正见。所以越来越末法的时候,我们的见解也越来越低劣,众生的烦恼越来越重。为什么是五浊?确实现在好像真正的五浊显得更加的明显。

所以我想,如果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很好的去闻思,到时候可能对这个也产生邪见,对佛陀的甚深密意也不知道,这样的话特别可惜。

大家要学的话,学的深一点,扎实一点。人要稳定,其实做人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性格和没有很好的稳定的人心,学佛可能到时候也是变成泡影,不一定很成功的。

所以我们今天继续讲《如意宝藏论》,有情世界的形成。

癸二(有情世界形成之理)分二:略说;广说。

子一、略说: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有略说和广说。略说颂词当中说:

尔后有情形成理,无色色界欲界中。

下面讲有情世界。前面的器世界已经讲完了,因为也是众生的习气显现的,众生的习气显现有了器世界,显现者的有情世界肯定会要出现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的。所以下面就开始要讲有情世界的状况。

有情世界从上面往下,包括无色界、色界、欲界。因为这三种不同的众生,对整个器世界可以说是一种享用者也可以说,或者是居住在器世界当中的众生。

他们有些人问:色界和欲界同样都有色法,为什么欲界不叫色界,而非要这些天人——比如欲界很多天人也有色,色界也有色,欲界的其他众生也有色法,这个是什么原因?

在我们摄文当中也说:虽然同样的有色,但是色界它有一个特别殊胜的色法,它看起来也是光明澄清的,跟我们欲界的这种色法完全都是不同的。《俱舍论》当中好像讲了异熟生[1],因为天界的这种异熟生,不像我们的人间欲界的这种异熟生。还有功德也完全是不同的,他们的色法不像我们的色一样的,功德也是不同的。

所以一般来讲,欲界虽然是有色,但是这种色相对而言比较下劣,比较低劣。所以依靠一种否定词来讲,其实也没有说无色,欲界并没有运用色的名称,这是一个方面的道理。

还有有些圣教当中说,有情有两种,一个是色界,一个是无色界。注释里面加进“无色”,色界和无色界。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是把欲界和色界归纳为一个,无色界归纳为一个。

还有一个,欲界为什么叫欲界?主要的原因,欲界其实有一个比色界更粗大的色身,它更有强烈的欲望,因此色界是以明清的色为主,欲界是欲望很严重,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叫做欲界。

所以为什么欲界不叫色界的原因,就是欲界众生的欲望很大的,色界的众生他不会有那么大的欲望。这个原因。

还有一些说法是,欲界和色界,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凭想象,随意而取的,没有什么可解释的。

但是这种说法无垢光尊者也并不是很承认的。不承认的原因,因为色界和欲界其实有很多界的差别,还有一个类别的差别,我们学过《俱舍论》,大家都应该是很清楚的。因为欲界是有哪些哪些,它的种类上面的差别。不管天人也好,人也好,这些有差别的。色界的天和欲界的天他们种类有很多差别的。

所以你不能说随意而取,随意而取没有任何理由。比如我们说柱子瓶子什么,现在的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取糯米,什么,取各种各样的,什么玉米糯米各种各样的,这些是没有什么理由,可能随便取的,这个叫做随意而取的名称。所以欲界和色界并不是随意而取的名称,它还是有原因的。无色界下面也会解释的。色界和欲界这样的原因已经可以了解。

这是略说,三界众生大概是这样的。

子二(广说)分三:无色界;色界;欲界。

丑一(无色界)分三:真实宣说;名义;遣诤。

寅一、真实宣说:

下面广说的时候,先讲无色界,然后讲色界、欲界,科判当中应该是这样。

先讲无色界,真实宣说无色界和无色界的名字、意义和概念,还有对它遣除诤义,分三个方面的。

首先第一个真实宣说无色界,这里这样讲:

初说无色之自性,如前起始光明迷,

无明地摄误四禅,四无色界上下增。

首先在这里要说的什么呢?无色界,欲界和色界,首先是初说无色之自性,无色界有四个无色界,四个无色界的自性,然后讲色界,讲欲界。

这样无色界到底是怎么样来的呢?其实前面第一品当中已经讲了,最开始的时候它是一种无记的,无为法的一种光明藏的如来藏的境界当中。但这样的境界当中,同性俱生无明作为因,其他的有一些各种因缘也是它的助缘,慢慢慢慢,三界的有情,从本来清净当中慢慢显现,从基当中显现,基现以后慢慢产生我执,漂泊造业,漂泊轮回,这样的。

所以最开始以光明开始,没有认识光明的本性而迷惑。当然按照显宗的说法,我们刚开始都并没有说什么光明、如来藏,并没有说,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而漂泊于轮回当中。

以无明而漂泊于轮回当中的话,它到底是怎么样,这四无色界出现的?这里有一个比喻,比如无色界,相当于我们射箭的时候,对境的靶子;我们的心识相当于箭,射的箭。还有近取因是箭舌,也就是有歧途的寂止。还有相应的随福德分的引业,相当于我们当时射箭的时候,用手指和弓弦勾牵,就是这样。这几个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手上的箭射出去,射到最高的,无色界的地方一样的。它是依靠业力的投射,依靠一种业力的因缘,把众生投到这么高的虚空当中去的。它是这样的一个比喻。

这里面最主要的,刚才讲是寂止的一种因,这个因到底是什么样?实际上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禅定没有修好。没有修好的话,比如第四禅没有修好,最后误入到最高的,应该是有顶,非想非非想天当中。

第三禅没有修好,最后到了什么?应该是无所有处。第二禅没有修好,修错了以后,最后误入识无边处。第一禅没有修好,误入无色界的空无边处。

实际上我们修四禅的这种方式没有修对,最后转生到这样的一个因缘,如果没有这四禅定的一种修行的因,因为无色界它是最高的,也可以是最细微的一种境界。而且在那里,住于八万劫、六万劫、二万劫,这么长时间的安住,所以一般来讲,没有功夫是不可能投生到那里。

当然转生到那里,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的注释当中也有分析,其实是有些众生可能直接修,修的过程当中,他直接投射上去的。因为这个原因,上面的这种禅定的力量慢慢渐弱,再往下堕,往下堕。最高的是有顶,非想非非想,然后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慢慢它上面的禅定如果用完了以后,一层一层的下堕,也有这种情况的。

还有一种情况,它的业力,还有修行的方式不同,因为这个原因,它中间有可能直接超越的下堕,或者直接下堕。有好多这种情况。

有些它通过业力先可能转生到那个当中去的。当然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器世界是往下,从下往上一步一步的形成,有情世界从上面有顶下来。当然大多数的众生而言,可能是这样讲的,我们后面还可以分析。

比如净居天,净居天全部都是圣者,如果全部都是圣者,因为从有顶要下来,到了那里,原来四无色界是一个凡夫,到了净居天的时候,变成圣者,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一般来讲,净居天有没有圣者,当然是有圣者的,但是所有的是不是圣者,按照众生形成的角度来讲,也不一定是这样的。否则你看,从无色界的众生慢慢下堕,结果到了圣者无处这里的时候,他们全部都是圣者了。如果这样,到了这里全部都变成圣者,再下来就没有凡夫了,全部在那里已经成圣者了。好像有一些地方也有一些怀疑。当然这个可能是大多数而言的。

或者最初形成的时候,一般是众生向下来,但是后来因为有一些菩萨度化也好,或者是有些阿罗汉解脱也好,众生处应该有不同的这样的一种境界。

整个色界和无色界实际上它中间也可以互相投生、超越,超越它的次第的方式来投生的。

总的来讲,意思是无色界从上面往下慢慢增,这样的一个道理,具体可能里面还有一些转生方式的不同,你们可以看一下注释,我没有时间详细的看,应该基本上是这个意思。

无色界是这样的一个从上面往下,具体无色界到底是什么样?现在在这里面讲。

无色界它有四个无色界,从有顶一直到不同的虚空当中,它们都有安住的。主要的来源在《大庄严续世界品》当中应该讲的比较清楚的,这是一个续部的观点,不然《俱舍论》当中对无色界的这些分析几乎都是没有,《大毗婆沙论》当中也是没有的,《起世经》当中也没有。

无色界它在一层一层的不同的虚空当中,一般来讲我们显宗的经典里面是比较罕见的。

下面讲无色界是怎么样居住的呢?

依空次第安住理,非想非非想处依,

莲花层积虚空中,八万大劫一定间。

我们都知道,刚才无色界有四个无色界,最高的无色界可以叫做有顶,也可以叫做非想非非想天,也是最高的,它是依靠虚空的次第来安住的。它安住的道理是什么样呢?虚空当中实际上最高的有一个虚空,叫做是莲积虚空,莲花层积虚空,就是莲积虚空。

在这个虚空上住有非想非非想的天人们,他们依靠等持,能安住八万劫。《立世阿毗昙论》当中,八万劫是一样的,其他的有些经典当中也是讲,但是他说的八万劫,因为禅定的上下品有点不同,下品七万劫,中品七点五万劫,上品境界的才真实住八万劫[2]。无色界应该是八万劫当中可以安住在那里,在莲积虚空上面安住的,而且这里天人应该是很多的。

还有一些经论当中,说在整个过程当中,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什么苦乐的这么一个状态当中。

我们有时候讲一些前行,讲一些窍诀,一些修法的时候,说如果我们转生到天界当中,八万劫当中安住在一个无念的状态当中,没有修法的机会,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最高的无色界里安住。

但是这些都讲了一些虚空,虚空的名称是这样的,他们住在这样的虚空上。这是第一个。

彼下三万由旬处,游舞具轮虚空中,

无所有处依于此,安住六万大劫间。

再下来,前面是非想非非想天,从那个地方算,往下,大概是三万由旬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游舞具轮。或者注释当中叫意游舞具轮虚空,这个虚空当中有无所有处,也就是无色界的第二个天人们,他们居住在这里。这些天人的寿命,他们是六万大劫当中安住于喜乐的等持当中。注释里面说是喜乐的等持当中,但是在其他的有些包括《阿毗达磨》当中,也是无苦无乐,可能喜乐也是很细微的,没有痛苦的状态叫喜乐。不然真正的有执着,可能无色界一般来讲它没有一个显性的动念,感受也是没有的。所以这里是六万,下品是五万,中品五点五万,上品是六万,它的禅定也是不同的。这是第二个无色界。

然后从上面往下,第三个无色界是:

自此二万由旬下,射游舞轮虚空中,

识无边住四万劫。

刚才无所有处的往下大概是两万由旬的地方,有一个虚空,叫做意射游舞轮虚空。

颂词当中没有“意”,讲义里面是意射游舞轮虚空。

这个虚空也是有名称的,所以我们以前在讲无色界的时候,那时候《俱舍论》里面讲无色界是无所处,是没有住处的。但是在《如意宝藏论》里面讲无色界每一个他们安住的世界,比如我们安住在喇荣,安住在识无边处的这些的地盘叫做射游舞轮虚空,虚空都有不同的名称。

他们叫识无边处,相当于是依靠一种意识,因为他们在修的过程当中,一切都是心识,相当于是唯识宗的观点一样,一切都是唯心造,这样最后就转生到那里去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三休息[3],这个时候不好好修行,很容易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这个也是一样的,在其他的论典当中说,没有明显的苦和乐。

他的寿命也是因为禅定的品类不同,下品是三万由旬,中品是三点五万由旬,上品,在这里讲的四万由旬。

这是无色界的第三处,从上面往下算第三个无色界,也就是识无边处。

然后第四个,从下面算是第一个,从上面往下是第四个:

其下一千由旬处,大云游舞虚空中,

空无边住二万劫。

刚才每一个无色界以万由旬,比如三万由旬、两万由旬,都是上万递减的,这个是一千由旬,刚才我们讲的识无边处,识无边处的下方一千由旬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是大云游舞虚空,这个跟颂词是一样的。在这个虚空当中,由空无边处的这些天人,空无边处一般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什么。我们经常观禅定,一切都是空的,这样就容易变成空无边处的天人。

他们也有内在的一些喜乐,当然这个也可能很细微的,不然《立世阿毗昙论》当中是无苦无乐的。在《立世阿毗昙论》当中[4],他们跟前面的品数有点不同,下品一万七千五百,中品应该是一万八千五百,上品等持才是两万劫,时间稍微有一点点不同,大概是这样的——两万劫当中安住在空无边处。

以上的道理大家应该明白。如果修行没有很好的修,很容易转生到四无色界当中去了。

如果有些人心里很痛苦,也可以到那里去,最短的也是接近两万个大劫。这个是大劫,不是多少万年,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一直安住在一种无苦无乐的状态当中。这样的话,有些人觉得人间特别特别苦的话,那发愿转生到无色界,识无边处,空无边处,这些都是差不多,只不过是生命的长短可能有一些,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差别。

确实修行也不好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吧,有时候稍微修不好,很有可能转生到那里,变成一个天人,谁都找不到,有这个可能性。

这是今天在这里讲的四无色界的不同状况。

寅二、名义:

下面讲为什么叫四无色界?无色界的原因是什么?概念,把名义进行介绍:

如是四种无色界,非如欲色实体光,

一缘等持识不动。

这些无色界根本不像我们欲界的众生一样,有骨肉实体的,四大组成的肉、血这样的身体——没有,他们是无色,没有这样的色法。也没有像天界,天界全是光明身,没有血肉骨头,没有的这样的。所以一般天人打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连一滴血都没有。所以不像是天人一样的光明身,透明的光明身。临死时,“非如”欲界和色界,一个是实体的,一个是光明的。它是什么样?它的心识一直是依靠等持身,它有一种等持,它依靠这种等持专注在这样的一种境界当中。

无色界实际上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概念。实际上众生界不可思议的,什么都有。我们有时候看动物世界都是有这么多,那无色界的众生,确实跟我们完全不同的,不同类的很多众生是可以有的。

下面也分析了无色界到底是什么样呢?

如饿鬼及中阴众,无有能动意身故,

识住内明寂乐定。

还有像大多数的饿鬼或者是中阴身——好像下面的注释当中稍微有点不是很好懂,既没有真正自相的色法,也没有像梦中,心识依靠一种习气一样的身体。

藏文当中虽然是这样的,但意思可能有些地方有一点点需要那个的。

意思就是说无色界的众生没有像饿鬼,饿鬼大多数都是在人间或者是旁生界,其实他们的身体还是有自相的色法。还有一些中阴身,一般中阴身是四蕴身,自己依靠一种意识身体,而且这个意识身体没有像人间那样的。但是它一种四蕴身体。

中阴身,不知道,他自相的身体好像也没有,但是饿鬼可以有自相的身体。中阴身它是四蕴身,它没有真正的色法,不然它有阻碍。

但这里说是他不像饿鬼和中阴身一样的,既没有真正的自相的色法,也没有梦中一样,心依靠于认为自己有身体的这样的习气的幻化身体。没有这样的。

那它是什么?我们的起心动念隐没在一个明清和不动的状态当中,这就是真正无色界。

它是一种内明的,或者是寂乐,可能安乐应该并不明显的,非常寂静的一个状态当中,这么一个禅定的身份。

所以这里有一点不懂的话,中阴身有自相的身体,自相的色法吗?《俱舍论》里面有没有?中阴身是依靠四蕴,有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色蕴应该是没有的吧,是吧。

梦中的身体我们知道的,梦中一般我们自己变成了一个猴子,我们自己变成什么,其实这个是当时意识形态的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幻身。它不是真正的有自相的身体,它没有自相的身体。

这个地方“中阴有情”,在这里说是没有自相身,“像大多数饿鬼和中阴身一样,没有自相身”,所以意识生哪有自相身?自相的色是真正的那种实有的色法,就叫自相身。

这个我现在突然想起来,我没有看藏文,藏文应该也是这个吧。我到时候再思考一下,你们也再看一下。

中阴身应该没有自相的色法吧,这个有一点不懂,到时候看看,再思考一下。

中阴身有自相的色,应该是没有的。我们念经的时候经常“是名俱生”,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身体,怎么会是有自相的色法呢?这个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是一个。

无如地狱受苦身,一缘寂乐禅水润,

故名觉空等持身。

所以无色界也不像地狱。地狱是领受知觉的一种痛苦的身体,其实地狱没有自相的色法,也没有幻化的身体,它完全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它完全是受痛苦的,领受觉知的有痛苦的一个身体,地狱众生也不是谁造作的,是依靠业力。其实我们梦里面有时候也感受地狱的痛苦,实际上跟幻身可能有点差别,但它完全是感受痛苦的这么一个身体。

但无色界没有这样的身体,所以叫做无色。可能地狱也是有一种色法,因为我们绘画里面地狱是有各种各样的色法的形象,那些狱卒也拿着不同的兵器;我们讲地狱的时候,黑绳地狱在身上画很多的线,然后砍割。看起来好像是有色法,但实际上这种色法也并不是,就像《入行论》里面讲得一样,地狱的众生不是谁造的,火炬,或者是这些女人是从哪里来的,谁去造的,这些也没有,是众生的业力自己显现的。这样无色界也不像地狱的众生一样的受苦身体,没有。

那无色界是什么样呢?其实它是一缘安住,也是自己的一种心识状态,所以它一直是安住在一种平等一味的禅定当中,它也是有一种觉知的意识的部分。

在颂词里面叫做是“觉空等持身”,注释里面是“似空显现身”。不管怎么样,凡是苦乐的这些各种各样的显相都是没有的,这么一个身体。他也有一种意识的形态,如果意识的形态没有,无色界他毕竟是众生,毕竟是众生的话,他肯定要有意识,但意识不造业。不造业的原因,怎么讲?他并不是一种粗大的造业,或者是有感受的,不是这样的。特别特别细微的,一般我们都是察觉不到的。但是不是没有心识呢?不是没有心识,还是有心识的。我们学《现观》和《俱舍》的时候都会讲到心识,最后越来越细,到无色界的时候,它是特别细微的一种状态。

所以在无色界的这些众生有没有分别念,一般来讲,细微的习气种子是有的,但显性的这些分别念也是没有的,显性的分别念没有的。它相当于像我们藏地的很多旱獭,还有一些包括蛇这些,冬天都是处于冬眠状态当中。

无色界的众生也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依靠业力,一种禅定力,在无色界当中,八万大劫也好,两万大劫也好,六万大劫也好,这么长时间当中一直安住。

所以它完全是一种细微的意识形态的众生,他的身体也跟地狱的众生也不同,饿鬼的众生也不同,更何况我们人类和旁生,这些都是太粗大,有实质的东西。连色界的众生的身体也是不同的,所以整个三界当中的所有的身体里面,都没有一个跟他们可以比喻的。

无色界的身体应该是特别的特殊,但是在佛经当中看到,它还是有身体,也并不是没有身体,所以在《增一阿含经》当中,佛陀转法轮的时候,有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还有色界的众生,全部来到佛陀面前进行顶礼、听法。《增一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那说明他并不是没有身体的。

但一般来讲,有些人说是连声闻缘觉都看不到,只有菩萨和佛看得到他最细微的身体,也是这样的。

所以无色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禅定的最高的境界。有些经典和论典当中,无色界的禅定修成以后,以前不是有一个比丘,他就修禅定,最后已经修成了无色界的禅定,已经修成了空无边处的禅定。他觉得到处都是虚空,他摸着身体的时候就是虚空。他问旁边的人:我的身体在哪里,我的身体在这里。他一边说一边抓着虚空。旁边的人说你的身体在床上,你身体在这样。但是他根本就没有,我们看起来好像他有身体,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通彻无碍的。也有这样的。

所以无色界实际上也是有一种细微的无色,也是比较特殊的。还有像《舍利弗涅槃经》[5]当中也说,舍利子当时示现圆寂的时候,无色界的天人他们流泪如春雨[6],当时无色界的天人哭的特别伤心,眼泪就如春雨一样的。但不知道这是怎么形容的。

无色界本来没有色法,流泪如春雨,刚才我在家里想,因为刚才下雨下的特别大,我想当时无色界的眼泪会不会跟这些雨滴有点相同。这样一想,这些雨滴我都看得到,那如春天的细雨。有些经典当中也有比喻的。还有《华严经》当中说,菩萨可以品尝无色界的妙香的味道。无色界他们也是经常爱点香,不然没有香,怎么品尝香的味道?所以《华严经》当中有些菩萨,不仅是色界和欲界的香味,还有无色界的这种香味,也可以品尝。

所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一些经论分析,实际上无色界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色法的,这个道理可能我们也要明白。

刚才我们第二个问题已经讲完,下面讲遣诤,遣除诤义。

寅三、遣诤:

因为前面无色界已经讲完了,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说无色界的天人依靠虚空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因为《俱舍论》这些当中讲无色界没有色法,依靠虚空也不合理的,无色界是无所处,这个原因。对方也有这样说的。

还有因为有些经典当中说,无色界的众生在那里去世,依靠四蕴,在那里死就在那里,不可能转生到那么高的地方去。也有这种说法。

所以当时有些人可能是,当然他们最看不惯的是什么?一个是无垢光尊者讲了很多虚空的层次,无色界哪里有像我们人间一样的,一层一层的这样的虚空。这个有点看不惯的。还有无色界有色法,这个有点看不惯的。

孤陋寡闻的人提出这些道理的时候,无垢光尊者对他们回答,说是:

此说所依能依理,无色界处非许色,

处即住宅境地等,色即自相互能现,

无彼故无真色处。

这里说,我们说无色界有虚空的层次,无色界,无垢光尊者也认为有一种细微的色,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怎么没有不合理的呢?“此说所依能依理”,这里能依是无色界的天人,他们有身体。所依是刚才前面讲的四种虚空,这个道理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无色界处”,无色界的地方,“非许色”,并不是承认我们在欲界、色界当中的那种色法,不是那种。我们并不是承认是这样的色法。这些色法肯定是没有的,这些住处也没有的,这些色法也是没有的。“处”就是住在,比如平原,住宅、房屋、高山,这些住处,能起作用的,真正的能起作用的这样的地方,无色界也没有,虚空当中也是没有这些,无垢光尊者说我也不可能承认的。

刚才前面无色界,不承认为我们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这种行境,也不可能承认的。

还有色法,如果是真正色法,互相都能见得到的,你见得到我,我见得到你,还有你有五指,你有脚,有手、有头,就是这样。还有有支,我们一只手,它有五个指头,有这些;头有头发、有眼耳鼻舌身等等等,这些有支和支分具足的身体肯定没有的,这些是没有的。

这些地方“无彼故”,刚才这些住处和这些色法没有的缘故,“无真色处”,所以为什么叫无色处?无色处是没有真正色的地方,也并不是一点身体都没有,一点住处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

无色界它有等持身,觉空等持身,无色界还是有一种身体,有意识形态的一种身体,但这种形态住在虚空当中。

今天我们全部都是飘在虚空当中,我都不知道,好像自己坐在什么地方一样,我也好像腾到虚空当中去了的感觉。

所以无色界确实有这样的。这些分析很有道理的。是有这些的,没有真正的色法,这个意思。没有真正的色法和没有真正的处。

假设说这些能依所依如果都不合理,无垢光尊者说,那我给你一个同等的理由,给你讲一讲,给你发一个太过。

若以宣说能依有,四名蕴亦成如是,

说虚空层变为彼,亡处为何不同彼?

他说:如果你说这样的一个能依所依你都不承认,刚才无色界的身体是能依,那些虚空是所依,这样都不合理的话,那你们自己也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你们自己也是变成中阴身的时候,自己心的相续依靠四蕴,心识的相续是能依,受想行识叫做四蕴。依靠四蕴,中阴身你们也不是这样承认的,这样处,能依所依,这些都是也不合理的。

还有你们也承认无色界的众生死在那里住在那里,死在哪里,住在哪里,实际上像一个人死了,他永远都是住在那里一样,这样也是不合理的。“四名蕴亦成如是” 。

还有如果虚空也是变成这样实有的话,那当时无色界的众生,你们说死在哪里就变成虚空,比如有一个众生死在这里,它就变成无色界的众生,我的家里变成无色界。这样佛经里面说无色界是最高的,欲界是最低的,这样我们欲界当中也有无色界的世界……,所以有很多的过失。

所以一个众生死在那里,他如果在那里成就,或者那里变成他的世界,其实也不一定合理。这样的话,整个三界都已经混乱了。

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依靠禅定的投射力不同,有些是可以直接投到色界去,有些直接投到无色界去。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或者是以前的一种业力,或者是其他世界的众生的变化,它可以从其他地方转生到我们娑婆世界,这样从无色界一层一层这样的下来,实际上无色界它还是有一种身体,无色界还是有一些层次,中间有三万由旬,两万由旬,还有一千由旬,这么一个中间距离的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应该是合理的。它依靠等持的这种力量,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它可以生存。

所以佛陀为什么说无色界是最高,意思就是他们依靠自己的等持力,或者是依靠自己的业力,它完全可以转生到那里。

而且它的位置也是非常合理,否则我们说无色界,按照《俱舍论》当中:“无色界则无处”,如果真的这样,无色界无处不在,我的碗里面也有无色界的世界,有可能的。

所以它没有处,没有处的话,高、低,这些也没办法讲。但是对共同乘的众生来讲,按照《俱舍论》的说法也是合理的。

为什么他这样说?他的密意是无色界没有显性的色,没有粗大的色,没有光明的色,没有像我们人间那样,各种山脉、江河组成的世界,没有这样的。

但实际上他们也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所以这个是比较细微的器世界的一种分析,可能我们现在很多人只要眼睛没有见到,都承认是没有的,所以这样的人面前,我们要讲这些道理可能比较难的。这个道理可能你们也要再看一下。

无垢光尊者后来破他们,如果是无色界的色法,住处能依所依也不合理的,虚空层次如果变成这样也不合理,那有这些太过。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无色界还是有一个细微的身体,无色界还是有不同的虚空的层次。

所以你们学过《俱舍论》的人,如果把《如意宝藏论》这两个对照,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相同的。但不相同的地方,我们不能认为那个合理,那个是不合理,完全是矛盾的,也不能这么说。

确实我们现在世界当中的任何一个学说,也是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些是针对众生的,有些是针对作者的认知方面的,有些是他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趣,也有这样的。

最后一个:

故续部尽释此理,善说殊胜当铭记。

所以无垢光尊者上面的无色界的相关理论,实际上在续部当中也是有。比如是《如意大庄严胜续》,还有布玛莫札的《珍珠鬘续释》、莲花生大士所造的《佛教砥柱》。这个书不是很清楚,无垢光尊者说是这样的,但具体在哪里也不是很清楚。布玛莫札、莲花生大士,还有续部,这些当中对整个无色界的所有的这些道理有非常好的阐述。

所以我们后学者应该要铭记,对世间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有必要了解。当然我们现在的世间来讲,我们可以承认现在的世界,我们现量见到的,我们也不能说现在的是这样的,未来的是怎么样,或者过去是怎么样的,这个可能不能这么说的。

所以我们现在众生业力所见到的话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人类面前显现的世界,应该也可以这么说的。但实际上在这里面所讲的,整个六道众生的娑婆世界的众生的角度来讲,世界应该有不同的这样一种形式。

这个道理应该大家明确,应该是可以的。这个是讲到了无色界,无色界就讲到这里了。

今天《如意宝藏论》讲到这里。

————————————

[1] 《俱舍论》讲记上:产生有三种:异熟生、长养生和等流生。不观待今生的任何因缘,仅以前世因缘而产生,就称为异熟生。所谓的长养生,不观待前世的因,即生中依靠饮食、睡眠或者禅定,还有吃营养药等长养身体。等流生,是指一种法不断产生它的本体,这叫做等流生。

[2] 《立世阿毗昙论》:“「下品非想天七万大劫是其寿量,中品非想天七万五千大劫是其寿量,上品非想天八万大劫是其寿量。」是义佛世尊说。如是我闻。

[3] 即《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

[4] 《立世阿毗昙论》:“空无边入天下品一万七千五百大劫是其寿量,空无边入中品一万八千五百大劫是其寿量,空无边入上品二万大劫是其寿量。”

[5] 增一阿含经233经,舍利弗涅盘经。

[6] 《增一阿含经》233经,舍利弗涅盘经:“时。舍利弗已取灭度。诸天皆在空中。悲号啼哭。不能自胜。虚空之中。欲天、色天、无色天。悉共堕泪。亦如春月细雨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