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07.pdf

《如意宝藏论》第七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首先念今天《如意宝藏论》的传承。

我们讲《如意宝藏论》,这几天我以闭关的方式来给大家传授。今天是讲《如意宝藏论》,后面的三天讲《楞严经》,跟前面基本上是一样的。

那么今天讲的内容当中,好像上一节课后面有一个偈颂当时可能没有讲完,讲的地轮:

三十二万由旬厚,方圆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由旬。

这个意思大家也应该是明白的。

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了地轮,它的地基是金刚大地,金刚大地是黄色的,就像水上结冰一样的。

所谓的地轮,实际上它是特别大的,水的深度有八十万由旬,变成了特别大的这种汪洋大海。

地轮的话,在水轮上面,那么它的厚度是什么样呢?三十二万由旬。

我们都知道下面的水轮实际上是圆形的,前面说的地轮,应该是四方形的——前面刚刚讲完了是四方形,颜色是金黄色的,那这样的话一个圆形的水轮上面有个四方形的地轮,这里水与地二者的广度是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由旬。这个地方我那天改几个字,跟颂词一样的,应该是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由旬。这个是它的广度。

然后它的整个周长,实际上说是三倍,为什么是三倍呢?因为这个可能按照下面的水轮来讲的。如果水轮来讲的话,它是一个圆形,那它的广度相当于可能是我们数学里面的直径,如果是直径的话,那它乘以3.14是吧?3.14是圆周率,是这样算的。如果这样的话,直径乘以圆周率的话,等于是周长,是不是这样的?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因为它的广度应该不是半径,应该是直径。如果整个水轮的广度是直径的话,它是一个圆形,那它乘以3.14。

当然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没有说3.14,后面的尾数,可能没有像四舍五入这样的。它的周长是三倍,因为它是圆形的缘故,可能是这样的。

那么这以上的话,它的所依基已经讲完了。

然后接下来过后,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的话:

寅二(解说所依山洲海)分二:略说;广说。

因为前面所依已经讲完了,但是下面可能是观待而言的。下面还有一个所依,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从水轮上讲,实际上地轮是能依;然后这些山和洲来讲的话,那地轮是所依。然后这些山和洲,依靠有情众生来讲的话,也是所依。能依所依是观待而言。

下面所依的山和洲、还有大海,分为略说和广说。

卯一、略说:

其上所依山海洲。

下面也会讲。刚才金刚大地和地轮上面有所依的山,须弥山、金山、铁围山等周围的山,还有海,八大海、九大山。洲是十二个洲。

卯二(广说)分三:解说山;解说海;解说洲。

辰一(解说山)分二:山洲共同因;各自之本体。

巳一、山洲共同因:

搅拌水地云降雨,须弥金山辐围洲,散摄上中下风成。

前面已经讲了略说,接下来要讲什么呢?山和海、洲。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讲的话,这几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整个宇宙的形状,还有它形成的过程,这些在佛教当中各个经典和论典,还有续部的有些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这个原因的话,我们以前在其他地方也是讲过。在这里简单的略说,为什么现在的世界观跟这里面讲的有些世界观不相同的原因,实际上它有几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的话,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教的宇宙观,按照当时的印度各个宗教的学说,尤其是——我们佛教是2500年左右的,之前有4000年的、5000年的一些宗教,他们对整个世界观,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已经变成世间大家共称一种观点。释迦牟尼佛也说过世间当中有什么承认的话我也承认;如果世间当中说没有的话,我也承认没有。这个观点是很重要的,因为佛陀要随顺世间而言的。这是一个方面的。

还有一个方面的话,佛教的这种世界观,比如说在《华严经》当中和《时轮经》当中,还有我们经常所讲到的大乘阿毗达磨和小乘阿毗达磨的一些说法,包括《起世经》《楼炭经》这些当中,都有所不同的。所以说这是随顺众生的话,有些众生面前是这样显现的,有些众生面前是那样显现的,包括我们现在的众生面前显现的话也是一种显现,然后我们有些众生面前的话确实也是如此显现的。所以随着众生的显现而安立的话,也是可以的。

那不管怎么样,这是佛教的当时的一种学说,当时的一个宇宙观,可以这样来安立的。

那么是怎么样形成的?刚才已经讲到了风轮和地轮上面,搅拌水,整个大海和山、洲中间,它出现了什么样的一个因?

在金刚大地上面,出现一个能熟风。能熟风我们前面也讲了,能熟风把地轮和水轮开始不断地搅拌、搅拌,一直这样的。

我们有些可能想水轮是可以搅拌,水可以搅拌,但是地轮是怎么搅拌的?其实这个可能是无垢光尊者不同的一个说法。在其他的很多经典当中,包括《大毗婆沙论》里面都并没有讲是地轮。但实际上地轮是有一些形成,在形成的时候,就像我们世间的结冰的话,结冰也有凹凸不平的,它正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依靠风轮的这种搅拌,它也不断的——就像我们牛奶上面的酥油形成的话,虽然酥油比较而言它是一个坚硬性的,但是它随着外缘的话也有变化的,所以这里地轮和水轮,它通过搅拌,它所谓的搅拌的话可能有些动摇,不断地运动,这么一个形成过程,叫做搅拌。

那么这样以后,因为众生业力的原因,在虚空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界的浓云,长期都开始降下雨水,这个叫做众生共业所现的,叫做诸界层云。

那么虚空当中具足各种界的云开始密布,密布以后里面降下雨水,这样以后整个我们的须弥山也好,四大部洲的话,慢慢慢慢形成的。

形成是什么样呢?其实各种界的云,它有上、中、下三个方面的,上等的散摄风形成了百俱胝的须弥山。然后中等的散摄风实际上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七大金山。下等的散摄风,它就形成了百俱胝的外面的铁围山、还有四大洲或者是八大洲。

《大毗婆沙论》里面讲不但是这些上中下的风能形成外面的世界,《大毗婆沙论》[1]里面说是上等的散摄风实际上形成的须弥山,须弥山是四大珍宝组成。中等的风就形成了金子铸成的七大金山。下等风当中的话有一个四大洲,是我们的所谓的土堆,土地形成的。然后铁围山是铁形成的,不单是整个四大洲的形成,甚至每一个,不管是山也好,还是洲的话,都有不同的原料,或者说是它形成的材料,也是这样讲的。

这是我们所讲到的——整个须弥山和七大金山这些是怎么形成呢?依靠诸界风,或者说是各种各样界的浓云。为了好懂的话,各种各样界的浓云,形成以后,变成这样的这种世界。

那接下来我们讲它们的各自的本体,也就是解说须弥山,还有解说七大山。

巳二(各自之本体)分二:解说须弥山;解说七山。

午一(解说须弥山)分二:真实解说;宣说山洲共同上下之量。

未一、真实解说:

须弥珍宝四方向,依次银璃莲宝金,四方虚空亦复然。

中央是我们的妙高山,妙高山是四种珍宝组成的,东方是银宝组成的,所以变成白色的。也有一些经典和论典当中的话说是水晶组成的,东方是白色的水晶组成的。

须弥山南方是琉璃组成的,因为我们南赡部洲的众生看到虚空是蓝色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所以就变成蓝色的。

然后西方,像西牛贺洲,他们看须弥山是红色的莲花宝,或者说是红水晶组成。所以说是红色的。

北方的话是纯金组成的,所以是黄色的。

四方的天空也分别呈现的前面的白色,蓝色,红色,金色的。

像《长阿含经》这些当中都说,这些全部都是天人的水晶,比如说东方的话,天人的水晶,白色的;南方的话,水晶是蓝色的;西方的水晶是红色的;北方的话天人的水晶是黄色的,也是这样讲的。

这里到底是水晶组成的还是白银组成的,具体应该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只有依靠教证来知道。

无垢光尊者在传记里面[2]说是,他在19岁的时候修本尊,最后妙音天女,在手掌里面,好多天都是,当时须弥山这些都去了。所以无垢光尊者当时也应该看得比较清楚,不知道怎么样。

具体的话,其实须弥山,这里说的是四方形的。世间上很多的山王也是四方形的,包括我们的岗仁波齐,岗仁波齐看起来好像是个圆形的,但实际上看的话,它也是四方形的。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须弥山是冈仁波齐,包括我们学院的有些堪布也在这样说。但是这样的话可能有好多的教理,有一些可能很难解释。不管怎么样,须弥山它是一种四方形。

四方形的这种建筑,建筑也好,或者说是整个山脉的形成的话,也是很有历史性的。我刚才讲的岗仁波齐的话,它自己是一个四方形的,还有它的周围一百多个四方形的这样的山丘。包括我们经常说的埃及金字塔的话实际上也是四方形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个三角形一样的,但实际上是四方形的。还有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这样的金字塔,有些在海底里面,有些遍布在不同世界;有些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有些根本不知道。可能是史前文明流下来的一个——人类与宇宙沟通的一个特殊的保垒也好,一种特殊的建筑,也有这样的说法。

不管怎么样,我们讲的须弥山,四方是四种颜色的。

未二、宣说山洲共同上下之量:

这里有一句叫做是“金刚超出内须弥”,这句话应该不用也可以,下面的须弥四层就可以了。所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的开头是“须弥四层级中下”,应该作为开头就可以了。因为这句话是在下面也出来了。麦彭仁波切科判里面,按理来讲的话,科判的开头是须弥四层,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讲须弥山的量,还有各个山和洲的量,它是怎么样的呢?

须弥四层级中下。金刚超出内须弥,

一万六千由旬宽,长呈三倍皆当知。

这里有个外须弥和内须弥,今天我们讲的有一些内容,如果有个图、黑板的话可能好一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稍微可能难懂一点,但是也可以吧。

因为须弥山,大家都知道,它上面也是八万四千由旬,下面也是八万四千由旬的这么一个山。

“金刚超出内须弥”,实际上是妙高山,须弥山的话,它是在水面有四层。水以下的话,也是按照这种层量来接下去的。

须弥山,大家都知道它的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水以上的话,应该是有八万由旬。须弥山的中间的下面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佛塔,或者相当于是我们的这种,怎么讲?对,可以说是佛塔,佛塔的下一方的话,有一层一层的往外突出,这样的。那么最下面的接触到水面的这个叫做璁玉金刚。

然后须弥山超出了什么样呢?向外超出一万六千由旬,那一万六千由旬是怎么超出的呢?因为它有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四层的话,应该算是最高的。

从上面往下的话,第四层是底下最宽的,这里旁侧长度是宽度的三倍。旁侧长度的话,其实须弥山中间是有一个桶一样,两边都是出来了它的地基,也就是说下面的基。那这样的话它中间的两边出一万六千,这边也出一万六千,那边也是出一万六千。

如果这样的话,整个长度什么样呢?实际上是它的三倍,长度是宽度的三倍,宽度的三倍。

刚才我们讲的最下面的四层,然后其余实际上也是宽度的三倍。当然宽度的三倍讲的话,实际上在这里跟须弥山有一点,它的直径的内部的宽度是不是这样算的呢?应该不是。

所以在这里,大家算的过程当中应该可能也不是很难的,如果有个图的话,那都比较简单的,这个是须弥山的一种算法。

接下来这四层是怎么样的呢?

二积聚超八千宽,三晶灿光超四千,四层轮积超二千。

这个是从下面往上算的,刚才第一个是璁玉。

上面第二层。第二层的话叫做积聚,刚才一万六千的一半,超出八千由旬。

然后第三层叫做是晶灿光,往外也是刚才八千的一半,四千。

第四层的名称叫轮积,轮积实际上是往外面超出二千由旬。

它的长度实际上:

自水界起须弥半。

从下面刚才璁玉地界一直到上面的话,最高是刚才第四层轮积,但轮积之间的话实际上全部算出了它的高度的话,须弥的一半,也就是说整个四层的话,全部加起来,全部加起来总共是有四万由旬。四万由旬的话,水上须弥山有八万由旬,八万由旬的一半,四万由旬。最下面的水面上是一层一层的,一个上面又超出一个上面,这样其实上面的那一个基础的话,有超出上来,又超上来,这样以后的话到了须弥山的一半,水上的一半的话——我们有好多图,图里面显得比较清楚,到时根据图去了解的话比较清楚。

须弥超出水八万,水中山洲皆等同,八万淹没住金地。

刚才不管是须弥山,还有七大金山、铁围山,这样的话,总共有九个山,然后我们四大部洲,每一个洲的两边有两个小的洲,这样的话有十二个洲,十二个洲这些的话都在外面显现的。

那么所有的这些,不管是洲也好,所有的,须弥山也好,它们的下方隐没在水里面,总共高度是多少呢?八万由旬。上面出来的有八万由旬,下面淹没的,一直到金刚大地之间的话,有八万由旬。

那须弥山总共有多少?是十六万由旬。十六万由旬的话,它叫做是妙高山王,也可以高耸入云,特别壮严,所以叫做是须弥山。有时候我们也经常称之为妙高山,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须弥山,然后还有其他山是这样的。

这与《俱舍论》的观点有些是比较相同的,大多数是相同的,但有个别的一些名称,个别的一些距离的话,可能不是很相同的,包括有一些不同的经典和不同的论典当中,他们的量好多都是有一些差距的。

那接下来解说七大山。

午二、解说七山:

七大山是什么样呢?刚才须弥山的外面有七大山:

七座金山四方绕,持双山及持轴山,

担木山及善见山,马耳象鼻持边山,

七大金山是哪些呢?分别是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象鼻山、持边山,总共是七大山。

在周围围绕着的,然后这些山:

内半半外高抵天,宽出水面亦复然。

这个道理,下面在注释当中应该有讲的。

中间是须弥山,它的周围以环绕的方式来有七大山。

七大山,首先是叫持双山。持双山的话,车枙的两边,两边耳朵一样的,顶端是比较挺直的,这么一个山叫做持双山,它是从形状上讲的。

持轴山的话,一般耕地的时候用的梨杖,梨杖是一个长条的,它是比较平的,比较平直的,从这个层面来讲的。

担木山,因为山上面有很多的紫檀。紫檀的话我们一般念经的时候用的那个手鼓,手鼓的话有些是紫檀香,有些是檀木,我们经常说桑当(藏音)的话,因为说这个山上面有特别多的檀香木树林。

然后善见山,善见山特别的优美,这个原因。

马耳山的话,从它的形状来讲,就像是马耳一样的岩石。

象鼻山的话,它的山峰往内比较倾斜,像大象的鼻子一样的。

持边山的话,整个七大山的周围,以轮辐的方式来围绕着,有些说这叫鱼嘴山,像鱼嘴一样的鱼嘴山,也有这样说的。

那么这些外面的所有的山,一半都超出来,它的一半一半的话,比一半可能低一点。比如说第一个金山四万由旬的话,第二座是二万由旬,第三座是一万由旬,第四座的话五千由旬;那么第五座是二千五百由旬;第六座山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到了第七座山的时候是六百二十五由旬。

那宽度的话,山下面的宽度也是根据山的高度来分的。比如说第一座山它的高度是四万由旬的话,那四万由旬的山,它的地基也需要比较宽的。不然的话,下面很窄,上面很高的话会倒下来的。所以与它的水上的高度也是相同的。

刚才讲到七大山,所有山的外面还有一个叫铁围山:

铁围山由铁所成,共称至半持边山。

所有的这些金山的外面是铁组成的一个山,叫铁围山。刚才最后面是持边山,它的高度是持边山的一半。那这样的话,它超出水面大概有可能三百一十二点五由旬。宽度的话也是这么宽,这样的。

以上的话讲的七大山,是这样的。

然后接下来我们讲一下里面的海,大海是怎么样的?

海的话有内海和外海。内海的话,整个七大金山当中有好多的海,叫做是内海。外海的话,七大金山以外,铁围山之间的海叫做外海。一般大家都知道,比如说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这些洲的话,也是在铁围山里面,我们现在看到的盐海,盐水的海,也可以这么讲的。

彼等内海俱胝数,皆降大如车轴雨,满山洲间故成海。

大家都知道,刚才的山、洲形成了以后,在虚空当中又开始依靠众生的业力,形成了一些云,然后降下了如车轴般的雨。雨如果形成了以后,就变成了什么呢?因为大地各种各样的不同,这些山的不同,中间的话降下了很多的雨的话,中间的游戏海——内海的话,所有的这种山,所有的须弥山的周围形成了水,这样的话就有各种不同的汪洋大海,这个意思。

这些海到底是什么样呢?

盈八德水游戏海,宽皆平齐各七山,长呈三倍皆等同。

刚才我们讲的七大金山里面的这些海,叫做是内海,也叫做是游戏海,为什么叫游戏海?因为八大龙王经常在这里面游戏,所以叫做是游戏海。

这些海的话,它的海水,就像《毗奈耶经》和《俱舍论》相关的论典当中所讲的一样的,具有八功德水,里面的海水跟外面的海水完全都是不同的,是龙王享用的八功德水。

它的宽度也是跟七大金山的量应该是差不多的。它的长度的话,也是它们的三倍,在注释[3]里面有宣说的。

盐海持边至铁围,外海量宽由旬数,三十二万二千整。

这是外面的海,也就是盐海,从持边山到铁尾山之间的话,这个之间的海叫做是外海。外海的话,盐水海,一般我们现在好多大海的水也是很咸的。

它的宽度跟前面的海完全是不同的,刚才是几千个、几万个这样的,这里的话是三十二万二千由旬。

我看,应该山、洲、海讲到这里都可以。

————————————————

[1] 《大毗婆沙论》:“复有异风,析令区别,谓分宝土,成诸山洲;分水甘咸,为内、外海。初四妙宝成苏迷卢,挺出海中,处金轮上。……此山出水八万逾缮那,水中亦然,端严可爱。次以金宝成七金山,绕苏迷卢,住金轮上,在水中量同苏迷卢,出水相望,各半半减。次以土等成四洲,下据金轮,绕金山外,最后以铁成轮围山,在四洲外,如墙围绕。……”

[2] 《全知无垢光尊者略传》:十九岁时前往桑普,在智慧超群的张巴秋华丹与嘉灿巴秋札二位上师前闻受《弥勒五论》、《释量论》、《集量论》,完全领会后便为他人传讲。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除分别念外,无余所断故,闻法故闻胜。”符合其中所说此圣者,广作闻思善修自智慧,遣除无知黑暗焚愚林,妙慧彻见至智者终境。

后来,尊者修持不动佛、妙音天女等增长智慧的法门,从而面见了各位本尊的金颜,亲聆彼等法语,尤其面见妙音天女时,被天女放在手掌中转绕四大部洲七日内观赏四大洲、须弥山。之后打开了喉间受用轮脉结,智慧得以无偏增长。由于尊者在桑普等因明学院辩论时常引经据典,教证丰富,所以众人都称呼他多教证桑耶巴。

[3] 《白莲花论释》:此等海之量:内海与须弥山、持双山之间的宽度为八万由旬。相当于东西的长度,也就是四方每一边均是宽度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