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论03.pdf

《如意宝藏论》第三课

(听打稿,仅供交流学习)

今天你看第一品都讲完了,还可以,我们厉害哦。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前面讲到了第一品当中,关于轮回是从什么当中起现的呢?主要是本基当中起现的。本基是什么呢?前面已经讲了。

然后昨天还讲了,如果有一些愚者的话,认为我们的对境,显境为心的话,那这个是不合理的,显现可以称之为是心,显境是真正的外境,那这个外境不是心,如果是心的话,那就有众多的过失,有互相错乱的过失,还有太过分的过失等等,这个也讲了。

当然我在想,所谓的这个显现,显现是心的话,实际上我们学因明的时候,显现有两种,有一个叫做是无分别的显现,眼耳鼻舌面前自然显现的、现量见到的,这个叫做显现。还有一个显现的话,有分别的显现,叫做耽著境。比如说名言共相也好,或者说是义共相也好,大多数的这些显相也可以叫做是显现。

那么在这里的话,应该可以说是无分别的显现境,无分别的显现的对境,有分别的耽著的对境的话,可以说它是心,因为虽然当时显现的时候,就有一个所取的境,但是这种所取的境,实际上是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并没有有一个自相的这种法。

为什么叫显现境呢?应该是在这里的耽著境,或者说是显现境。那这里的所缘境,真正的外境上各种不同的微尘形成的这种对境的话,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的话,这个不是心。就像经部宗承认外面有自相的外境,然后中观宗的话,我们也说他也承认外面有自相的外境。

所以说在这里不承认的对境是什么呢?实有的外境是自己的心的话,那这个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个观点,我想我们好多道友也在认真的在分析当中,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那么今天的话,继续讲:

庚二(教诲观察了知彼自性)分二真实宣说如是观察之功德。

辛一(真实宣说)分二了知三现如幻显现宣说彼等显现依于心。

壬一、了知三现如幻显现: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境生所取分别念,义生能取分别念,

身作惑网及所依,愚者实执恒流转。

这个偈颂我们就简单讲一下。

实际上昨天讲了三种习气。三种习气,境之习气、义之习气和身之习气。这个是在《七宝藏》当中也好,还有其他的一些续部当中,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一个佛教的名词。

那么依靠外在的这种境的话,能生起什么?生起所取分别心:这个是山,这个是大地,这是男人、女人等等,依靠外境可以产生所取的分别念。

然后依靠这个意,我们前面说的八识聚,依靠这个八识聚的话,能产生义的能取分别念。

能取、所取的话,学过中观的人,学过因明的人,学过《俱舍》的人,大家都应该是清楚的。

因为依靠外境产生所取,依靠内心产生能取这种分别念。

还有昨天三个当中讲的这个身体,身体的话,依靠身体的话,什么呢?“身作惑网”,身体的话,可以做各种烦恼的依处也好,来源也好,因为依靠身体的话,其实身体我们都知道,有了外境,有了内心,这些能取的分别念和所取的分别念的话,实际是依靠什么呢?还是需要我们的这种身体。

那身体作为这个贪嗔痴,各种烦恼网的依处。

还有“所依”,这里的所依就是痛苦、快乐这些,那这样的话,依靠外境的所取,有境的能取,还有身体的各种烦恼和各种痛苦、快乐等等,这些的因缘的话,实际上是“不知者”,或者说是“愚者”的话,认为是实有的,认为身体是实有的,外境也实有的,苦乐也是实有的等等。这样的话,就一直不断恒常地流转在轮回当中。

注释当中也是引用了《护国请问经》,说是诸法虽然是没有自性的,但是因为我们耽着什么,如幻如阳焰、水月,这样的话,那就一直漂泊于轮回。大概是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在这里要知道,我们这个愚者,我们凡夫的这些愚者,为什么漂泊于轮回的话呢?其实漂泊轮回的因缘的话,昨天我们讲的一样的,因为境义身三种习气而漂泊的。境义身怎么起作用呢?境是所取的作用,义是能取的作用,然后身体,这三个就开始进行混合,也就是说外境和自己的心,怎么说?以烦恼和各种因缘交汇起来,最后的话显现各种轮回的迷乱显现。

这是我们也应该需要明白的。

为什么我们流转在这样的轮回当中?其实跟前面讲到的三种习气,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然后接下来,虽然显现这些,但是这些实际上是没有自性的意思。

此等一切虽实无,由二取现缘起幻,

二取未灭法界前,有业因果彼化现。

虽然这些是没有自性的,但是也是很重要的。

刚才讲的上面的轮回也好,所有的这些能取、所取也好,这些一切的器情世界的这些法,如果我们用智慧来去观察的话,它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实有。在胜义当中去观察的话,是没有的,但胜义当中没有的话,不一定代表是没有的。实际上在迷乱的显现面前,还是有的。在迷乱现前的话,依靠二取,就是能取、所取的因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这种苦、乐,这样的这种缘起显现的果。缘起的这种虚幻,虚幻现。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自己所感受的这些的话,全是依靠二取作怪,然后就显现的。虽然本体上是没有的,但是确实是显现这些。

那显现这些的话,本体上没有的话,我们可不可以为所欲为,什么都可以做?实际上也不行的,因为你的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的话,有业、有因、有果。还有轮回中这些一直哗哗的会显现的。

这个道理还是很重要的。

这个大家也应该明白,万法是无自性的,但无自性的话是不是我们就不受因果规则,随随便便造恶,这样的话,没有什么事,是不是这样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因果是无欺显现的,也就是说,你造恶业的话,一定感受它的果报的。

那什么时候能取、所取消于法界呢?我们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品》注释,还有《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也是有:“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也有这样的,《心性休息》当中也有。所以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能取、所取什么时候消于法界呢?最细微的能取、所取,获得佛果的时候才消于。当时金刚喻定摧毁一切细微的所执障的时候会消于的。相执的能取、所取,最细微的相执,成佛的时候就消失了。然后一般的实执的能取、所取的话,获得第一地菩萨的时候,我们得到见道的时候,也是会消于法界的。

那一般其他时候,可能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但是如果你没有取舍的话,因为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实际上有善和恶的业。那么这个业它有因和果,这个业的因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无明、愚痴。然后业的这个果是什么呢?快乐的果和痛苦的果等等。那么这些幻化一定会现前的。

所以说这个无欺的因果,谁也没有办法去改变的。正因为这样的话,以前我好像讲过吧[1],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怀海禅师,他在山上经常给很多人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一个老人,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每次山上讲法的时候,他也来了,来了以后的话就一直认认真真的听。有一次的话,那个老和尚一直不离开,讲完法以后,他还是一直呆着的。

然后怀海禅师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你是谁?”

当时(老人)就说:“我实际上曾经是迦叶尊者的时候,应该那个时候是一个法师,也听过一些法。当时有人问我:‘说是作为大修行者,会不会落入因果?’当时我说:‘大修行者不会落入因果。’因为当时我讲的那个词用错了,其实是大修行者也是落入因果,因为这个果报的话,我生生世世受了很多的痛苦。最后的话,五百世变成了野狐,就是狐狸。”

他可能是那种狐仙变成的。

“所以我也是在听课,到底大修行者会不会落入因果?”

怀海禅师说:“不昧因果”。

当时可能那个老和尚都已经明白了,明白以后他离开了。

离开之后,怀海禅师跟弟子们说:可能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狐狸死了。死了以后,你们去找尸体。

然后指点一个地方,结果他们找到了这个狐狸的尸体,禅师是以人来做荼毘的方式来做佛事,把他的那个尸体火化。

应该是从那个时候斩断他的这种恶业。

不昧因果。

其实作为大修行者或者是大成就者的话,那就是不昧因果的,或者不落入因果的是没有的。

因此我们应该就是做善事也好,做恶事也好,这些都是应该详详细细的要取舍。如果不取舍因果的话,可能到时候自己感受非常可怕的这种果报。

《涅槃经》当中也是讲:“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修行善的话,那么这个可以叫做是见天人,或者说是转生到天界;修行恶的话,那么这个可以叫见地狱,或者是堕恶道。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造了这个因,一定会是感受这个果。

那这样的果,实际上如果你没有真正证悟之前的话,因果的这种范围是不能超越的。

我们有些人稍微自己学了一点中观,觉得是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就无所谓的,造恶业也好,什么的;有些是自己修什么,禅宗、大圆满,自己觉得是好像有一点点感觉的时候,也经常说一些,就是各种各样的话,这个如果不小心的话,那确实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说法者也好,辅导者的话,在有些地方不太懂的话,我们也不能不懂装懂,尽量的结合这个教理,结合教理。否则的话,确实我们这个初学者,有时候自以为这是一个合理的语句,但也许是可能失之千里,有这个可能性的。

所以说大家也应该是很谨慎的,要约束自己。有时候人约束自己是很重要的。法律和自律两个相比较起来的话,自律很重要的。法律再怎么样完善的话,还是有漏洞的,而且也可以钻各种空子。人就是这样的,不要说是世间人,就是我们包括有一些法师、出家人的话,有时候还是很会那个——很会钻空子的,表面上看他是怎么样的,应该是表面的这个工作是这样,然后就是你自己实际想做的事情,外面就披上有一个什么样的这种妙衣,然后内在的话,不一定有不好的东西,但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话,其实这个不是很好的。

大家都应该是很认真的,虔诚的,真正的做任何事情的话,这个习惯上还是很好的,不然的话我们有些人是从小都是喜欢学一些小聪明的这种法。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的话,经常就找到一种机会,说起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如果发现的时候就马上——原来是这样的。这种行为的话,久而久之确实是违背了很多的因果。尤其是我们讲经说法的时候,一定要很认真的。诸大德的密义呢,尽量的去理解、接受。

壬二(宣说彼等显现依于心)分二真实宣说运用其比喻。

癸一、真实宣说:

心行以心造诸业现于心中心假立,

为调迷心当精勤。

刚才这些显现,包括外境也好,包括身体也好,包括心面前的各种各样的显相的话,其实是现在心上面,这个也是很关键的。

什么意思呢?“心行以心造诸业”,实际上我们的众生的心与无明相应,这是一种因,以这个因,心可以造业。

首先是以这个行心,行心是无明相应行,十二缘起里面也有个行,无明相应的这种造作,这样的造作有了以后,依靠这个行造业,造什么业,造善业,造恶业,造无记业。那么造了这种三种业以后的话,那么业的这种果报,就显现善趣、恶趣,痛苦啊、快乐啊,或者不苦不乐的这种,叫什么?

老菩萨们……。肯定很多法师这些肯定很开心的,不坐这边的话,你看我们都不让呆在这边,活该。

嘿嘿,现在问《俱舍》的也没有,问《中观》也没有,问因明的地方也没有。周围全是那种安住于大圆满境界当中的。

就是心作为因,然后造业,造业以后就出现果,快乐痛苦这些。然后这些果的话还是显现在心当中。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各种各样的苦乐,还是显现在心上面,然后显现在心上面以后,心假立——把这个苦、这个乐或者说是善趣、恶趣的这些现象,就“心假立”,心使劲的把它碰上实有的东西,这样的话,整个我们的二取显现也好,轮回的各种各样的显现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其实这个里面讲的,真的,有了无明就有了业,有了业就有了整个苦乐的显现,苦乐的显现显现在心里面,时间长了以后,它就开始故意假立:“啊,一切都是实有的。”然后我们就随着这样实有的境心开始流转了。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为调迷心”,为了调伏这样的心,现在应该好好的闻思。我们通过闻思来得到这个教法,然后通过修行来证得证法,教法和证法的话,实际上是依靠闻思修行而得到的。否则的话,我们真正的这些身语意的业的话,实际上全部就是依赖于我们的这个心。心如果没有得到调伏的话,确实也是很难的。

我看《成实论》里面说[2]:“离身口业意业有报。离意业身口无报。”为什么呢?“故知意业为重”。我们的身业和口业,实际上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离开意业的话,这个身口可以说是没有果报的,《前行备忘录》里面怎么讲的?说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发心,修加行、磕头,华智仁波切说没有什么果报。然后阿琼堪布的上师叫纽西龙多,他说是种下一个善根[3]。

所以说我们的心很重要的,如果心没有调伏,我们造的善业的话,有些大德说连一点意义都没有。比如说我磕头,心没有很好的发心,磕头的话,那一点意思都是没有的。但是按照纽西龙多的话,他认为可能种下一个种子,善根。

真的,心善、心恶是很重要的。当时阿底峡尊者说[4],印度有一个修喜金刚的人,后来就堕入地狱去了。为什么堕地狱?修密法、修喜金刚,为什么堕地狱呢?因为他的意乐不清净。我们这个心不清净,心不清净的话,表面上看是用转经轮,念《普贤行愿品》,但心里面一直产生嗔恨性,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调伏自己的这个心,调伏自己的心的话,其实听闻佛法真的很重要。不然的话,你想调伏也是不会调伏的。正因为这样,《正法念处经》里面也说[5]:“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中间好像还有一段,“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意思就是:先我们通过闻法来可以调伏心,如果离开了这样听闻佛法的话,确实是调伏心还是很难的。尤其是先我们应该要懂到这种调心的方法,调心的方法也很重要的。

先看看自己的心是恶心、还是善心、还是无记的心。如果是恶心的话,那我们做善事就干脆不做了,比如说你听课的时候,你对道友有嗔恨心,你对这个传法者有嗔恨心,特别特别恨的话,那这堂课你不来都可以,不来好一点的。如果你有善心的话,那即使外面的行为不是那么的如法的行为,但实际上也是可以的。

我经常在想,比如说我们转坛城、转佛塔这样的三个人,一个人是恶心转,一个人是无记的心转,一个人是善心转。那善心,尤其善心以菩提心摄持的话,那功德无量的。恶心转的话,可能真的很难有什么功德。有些人是专门想偷盗,想打仗,求三宝加持,也许可能暂时的人天福报能成就,但实际上对你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这里讲到调心。

真的,我们在座的各位的话,在这里闻法特别不容易的。但闻法的过程当中,每个人的习气是很严重的。昨天我们讲的三种习气的话,如同三个种子,每个人相续当中的习气都是不相同的,有些是可能天界来的,有些是人间来的,有些是善知识来的,有些是恶知识来的。但自己的这个心现在依靠这么好的佛法,能点点滴滴地去调,以前你嗔恨心非常严重的话,能不能减少一些?以前你嫉妒心非常严重的话,能不能就开始减掉一部分;以前你吝啬心特别严重的话,看看能不能,就像自己??一样的,这样下来的话,自己也发现:我原来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个人,现在的话还是依靠三宝的加持和这些殊胜的论典,有帮助。

如果你自己变得越来越散乱,越来越没有什么感觉,包括闻法也好,对道友也好,对上师也好,很多方面都是要观清净心。我们每一次讲《前行》的时候,前面有广大意乐和甚深意乐,广大意乐主要是想为利一切众生而发心的。然后甚深意乐的时候要观全部都是清净的。

阿琼堪布里面讲,如果是把上师也看成普通人的话,从狗面前得到悉地一样的。

但这个狗,藏文当中也有,好像记得是水,我们一般普通的水。我看阿琼堪布的藏文,好几个版本里面都写的是狗,翻译的也是这样。但是记得好像这个是水,到时候看一下。找一下有其他的。我们学院印的这几个都是一样的。

但应该是水,可能水的话,比如说上师是普通人的话,那他可能拿的宝瓶灌顶这些也是普通的水,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有一个特殊的这个缘起,对上师也有个信心的话,那他得到的这个法也是完全是不同的。

然后我们同行道友的话,也是不能看他的过失。其实一个人有两面的,不管上师也好,不管道友也好,道友的话,看你那方面认识的。如果你从功德方面看的话,他肯定是有如来藏了,如来藏的功德是太大了,虽然他显现上是坏的不得了,但是实际上是如来藏的这个功德肯定有的,这样来想的话,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从过失方面看的话,那肯定凡夫人是很多的。所以这个大家也要想。

我现在是一直认为的话,我们这个《前行》太广了,《前行备忘录》那样的,如果大家在实际行动当中,去真正能行持,不是在理论上,理论上的话都是你们也会说,我也会引用教证也好,背诵也好,凡是一辈子都是在这样的这种法海当中云游的,所以多多少少也会用几个词。但是自相续的话就非常干渴,干巴巴的,就像一棵没有树叶、树果的树一样的话,那就没有什么的。稍微对自己的相续得到一点滋润,得到一点点那种暖相,这样的时候,对上师也起信心,对法也起信心,对金刚道友呢,也会观清净心。这个时候呢,修什么法,做什么事情的话,好像很舒服的、很温和的,并不是,看到这个看不惯,听到那个听不惯,想到那一件事情的话,处处都是在心里一直滚动。

这样的话,确实我们不要说修行,连在这里呆着的话,都是很惭愧的。

所以我们要得到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是确实要调伏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一方面是要祈祷上师三宝。另一方面的话自己一旦出现这些恶劣的念头的时候,当下立即根除、斩断。这个很重要。

下面讲运用比喻,迷乱显相的比喻。

癸二:运用其比喻:

如为莨菪碱迷醉,呈现种种不同相,

一切妄相实无有。

所有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这些显相的话,实际上有些人就是喝了那个莨菪的汤,莨菪做出来的这个饮料的话,那你喝完了以后的话,眼睛开始发红,心狂乱了,然后显现山河大地,什么,各种各样的大象,骏马等等各种各样的显现。

这个莨菪,以前好像我们讲《入大乘论》的时候也是讲过吧,确实吃了以后会有的,会有的。如果你们想这样的话,今年秋天我院子里面的莨菪可以给你们提供一点,你们谁想试验一下。但听说那个吃的不多的话,那没事。我们有时候牧民的话经常用这个,他有时候吃错了或者是怎么样的话,也会有一些迷乱显现的。好像去年有一段时间是云南那边有毒蘑菇,吃了以后的话,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迷乱现象。有些人说自己,好像自己觉得是一杯茶,然后给那个开车的司机说,你不要开的太快了,不然的话我会洒在地上的。有些人好像,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觉得是在划船,然后三个人的都是开始划船……。

凡是这些是依靠一些植物,这些各种外面的显现是真实的。但是正在显现的时候,其实这些显相在本质上是根本没有的。

其实是这个就像幻术变成的幻化的相,现在都是不需要莨菪,现在看电视、看电脑,各种各样的这种显相都有的。

“一切妄相”的话实际上在本性当中是没有的,其实轮回也是这样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密宗的说法,比如说《华严经》当中也是一样的:“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6]”说的也是一样的,诸法本来都是没有的,但是依靠能取、所取就显现一些真实相。然后凡夫人的话真以为是真实有的,所以在轮回的监狱当中不断的漂泊。

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是应该比较相同的。然后我们注释当中也有《三摩地王经》的教证[7],好像汉地的话也经常用的:“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8]”。这个教证跟《三摩地王经》基本上是相同的。

但是我看我们藏文的翻译的话,好像是感觉这个会转,有这样的,所以是当时的翻译用的是七个字。《三摩地王经》里面说的这个也是意思一样的。

但是我们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的话,哦,《三摩地王经》里面讲,如果有人喝了酒以后,大地都在转,世间人也是这样的话——好像想得很肤浅的。他根本不会想到,我们现在当下所有的轮回现象,是喝了酒以后迷醉者的幻化的显相。

可能很多人都是认识不到位,所以这个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如是迷乱心所造所有六趣迷乱相,

当知无现空影像。

刚才是比喻,然后结合它的意思,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无明习气,还有二取的迷乱的心所造,它就造了各种各样的业。然后所呈现的六趣,三善趣,和三恶趣,这六趣的这些迷乱的显相。

地狱面前,各种各样的地狱的显相。旁生面前就是旁生的这种显相。然后我们人类面前的话,就是各大城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各样的冲突,战争、饥荒,哇,什么样的这种迷乱的现象,就像是刚才那个莨菪汤喝了以后显现一样的迷乱显相。

“当知无现空影像”,其实我们如果真正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也是无现的一种空的影像——无有显现的一个空性的影像,没有实有的法。

我们如果对真正的这个轮回的这些显相,有着这样的这种观察的话,这个是真的很重要的。

大家也是想想,就是我们这个轮回到底是什么样的话,从开头一直到现在正在显现,最后灭尽的时候,其实也是这么一回事。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一种理论。沿着这个理论去修行的话,我们可以得到证悟的,就是这样的。

接下来它是讲到什么呢?就是讲到这个,也是本品的一个结尾,也是一个观察它的功德。

辛二、如是观察之功德:

观察如影轮回性,起始由何而出生,

依此了知涅槃性,解脱三有成正觉。

我们应该用智慧去观察,观察的时候,其实这个轮回是什么样呢?轮回的话就是如影像一般的本性。

这样的轮回“起始由何而出生”,它的开头是怎么来的,包括我们众生也好,轮回也好,器世界、有情世界,这些刚开头是怎么来的话,昨天前面已经讲了,大家都知道,清净的这些法是如来藏的来源,那么不清净的法是阿赖耶。或者的话,一切都是本性如同虚空一样的,以无为法的一种呈现,但无为法当中怎么产生有为法呢?这个是可以的,虚空当中产生地球一样的,有一种这样的一个因缘。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应该知道,如影像一般的这个轮回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很重要。

以前有一个叫做大慧禅师[9],他说是“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就是说,我们生从哪里来的,死去哪里,如果知道这样的来去的话,才知道他是真正的学佛人。

他可能是从生死角度来讲的,但我们从轮回的话,那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那轮回最后灭向于什么地方。如果知道这样的来去的话,其实这应该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学佛也好,这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或者是佛教徒,可以这么说的。

我们现在很多佛教徒因为没有研究,没有去闻思修行,不知道这个轮回到底是——大家都知道是从无明无始以来的,但是在这里,无始以来的说法是稍微有一点点不同的。无明在这样的一个本基当中显现的,但这个本基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是无为法也好,如来藏也好,或者说是这样的一种本体。这个如来藏的话,与本基无别的,并不是一个整体、实有的东西。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观察这个如影像般的这个轮回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然后“依此”,依靠这个的话,“了知涅槃性”,然后依靠这个的话,我们才知道自性清净的涅槃,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清净的,本性涅槃的话,就了知。

然后这样了知以后,实际上是“解脱三有”,最后的话我们会解脱三有,而且圆满成正等觉的果位。

所以说这个道理的话,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一个密宗的说法,其实我们汉地的有一些,刚才我引用的《华严经》也好,或者是《三摩地王经》也好,这些当中比较隐藏的方式来,也是有的,包括我们现在的几种,在《圆觉经》当中也有一个,叫做:“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其实这个说法也是很有深度的:一切的众生,无始以来的幻化无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幻化无明从哪里来的呢?都是诸如来的这个圆觉心建立的,诸如来的圆觉心建立。

如果我们一般的普通的一个人的这种想法来看的话,可能有点不是那么的好懂吧。大家都知道《圆觉经》实际上应该是讲十二个菩萨,佛陀对他们一一的回答,但是这里面每一个菩萨的这种回答,还是很有那种密法的有些道理比较相同的,以前太虚大师[10]、南怀瑾[11]他们很多都也是解释过的。

其实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密宗一些观点跟了义的大乘经典的观点结合起来。其实无垢光尊者这里面也是引用很多的,一会儿《华严经》,一会儿的话就是有《三摩地王经》,这些教证来进行印证的话,实际上是如来的教法,没有什么两样的,真正要宣说的是一个本体。

但是我们自己对轮回的认知,有些地方也确实是不够的。

所以今天第一品里面大家要知道:到底轮回是什么呢?轮回的这个显现是从哪里来呢?是从基现当中。基现是什么呢?这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

以后如果我们在座的各位忘了《如意宝藏论》的话,你要记住:哇,第一品当中讲到人从哪里来的,轮回从哪里来的,这样知道的话,那稍微有一点接近我们这里的观点。

当然这个基和基现的差别,法王如意宝以前也是有一个论典当中分析过。最重要的这个论典就是《句义宝藏论》,《句义宝藏论》当中也有,刚开头的时候会讲的。还有《胜乘宝藏论》里面也讲。实际上《实相宝藏论》、《窍诀宝藏论》、《如意宝藏论》、《法界宝藏论》都有颂词,《窍诀宝藏论》只有颂词,没有注释,其他都有颂词、有注释的。然后后面的,我们现在没有接触到的三个,《宗派宝藏论》、《胜乘宝藏论》、《句义宝藏论》没有颂文,全部直接是以长行文的方式来讲的。

这个以后我想,我也发愿能翻译,但是能讲的话,确实现在这个寿命也是一直有这种无常的感觉。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上,以前讲课的时候看书也是很容易的。翻译的时候看书,戴眼境不戴眼境都无所谓的。现在好像一年比一年有点模糊,也算可以吧。一个国产车的话,也用了很多年了,自己是比较满意的。

但不管怎么样,确实——今天上午有一些堪布、堪姆也在说,他们对《七宝藏》,就是《如意宝藏论》都很有信心的。如果有信心的话,自己也是会获得加持的。因为很多这种因缘的话,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心造就许多许多因缘的。你对法和上师也好,这些有上等的信心,就像《前行》里面讲的等等等。如果一点信心、兴趣都没有的话,那可能加持和悉地什么都得不到的。

所以我们这次的话,也是把这个《如意宝藏论》的颂词看看,凡是有时候可能讲的多一点,有时候讲的少一点。

大乘窍诀论如意宝藏中

宣说基中轮回形成之理第一品终

第一品终,好像第一品不多,无垢光尊者可能认为是害怕我们第一品太多了,就有点害怕。所以第一品——还是二十二品当中,现在第一品讲完了有点成功感。

本来想下面讲一点,但可能时间不允许,刚才前面啰嗦的太多了。

——————————————————

[1] 典源出处:《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盘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2] 摘自:《成实论》诃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九卷。

[3] 《前行备忘录》:“二、无记的发心: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只是会求求法,并没有什么追求的目标,就好比人熊模仿人、狗追着行人或者射空箭一样,既没有善的分别念也没有不善的分别念,华智仁波切说:这种无记发心连解脱的种子都播不下。我的上师说:既没有善的发心,也没有恶的发心,就是播下解脱的种子罢了。”

[4] 《入菩萨行论》:反之,假如没有菩提心,修任何法也不可能成就。以前阿底峡尊者在涅塘时,遇到一位来自印度的修行人,尊者向他打听家乡(印度)最近有什么稀奇事,那个人说:“现在大家都议论纷纷,因为有位修喜金刚的瑜伽士,由于没有修好,后来获得了预流果位。”尊者听后,连声说道:“哎哟哟!哎哟哟!他没有堕入地狱多好啊!”意思就是说,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修行,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位瑜伽士没有堕入恶趣而获得了小乘果位,已经算是运气了。《文殊根本续》中也记载,有个人修大威德,由于没有菩提心,最后悲惨地堕入地狱。可见,倘若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不管修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最后也会堕入恶趣或是堕入轮回的。

[5] 《正法念处经》:“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暗。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6] 《华严经》第14品,须弥顶上偈赞。

[7] 《圣三摩地王经》:“犹如酒醉之人前,感觉大地皆震动,然地丝毫无动摇,一切诸法如是知。”

[8] 《月灯三昧经》:“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其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

[9] 大慧宗杲禅师,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市)人,南宋高僧。号大慧。

[10] 名为《圆觉经略释》。

[11] 名为《圆觉经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