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

第17课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讲的是三宝的体性,这些内容稍微有点难懂点,大家应该认真学,我也不是特别明白,但是大的问题应该没有。

前面已经讲到信相菩萨问佛陀,三宝到底是一相,二相还是三相,如果是一相,那皈依也成了一个皈依,如果是三相,皈依就成了三个皈依了。如此,佛法僧也成了别别他体了,如果是这样,众生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修持正法,最后究竟一乘很难成立。

这个时候佛陀如果能给我们宣说,非常有利,如果佛陀在世倒是没什么,如果佛陀灭度以后,如果有众生问到依三宝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或者住于三宝的功德等怎么回答。

当时佛陀特别赞叹信相菩萨,说:“善哉善哉,你能问这样佛大事,这样的大事佛事,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一般一到七地的菩萨都很难问出来,只有十地法云地的大士菩萨才能问出来。

昨天讲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想,他问出这个三宝到底是一相二相还是三相。这个问题可能不是那么难懂,但是今天分析的时候,可能比较难懂一点。昨天前面分析了三宝,对初学者,凡夫或者声闻缘觉就像阶梯似的,是一层一层的;对于修了很长时间梵净行的大士,三宝就是一体,就像《宝性论》里面讲的一样。前面讲了这样的道理。

今天继续讲,我们可能要先明白,自己应该考虑:如果别人问我们三宝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他提,是有两种体性,还是三种体性,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们会怎么回答。

如果学过《宝性论》、《伏藏经》或者学过三转法论的人会知道,暂时来讲,为了不同的众生的根器宣说了分别的佛宝、法宝、僧宝,究竟意义上说只有一个佛宝,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佛陀相续中的才是真正的真相。其他的暂时的法宝和僧宝并不是很究竟。这个原因,我们大多数都承认是究竟一乘,或者说是究竟一宝。

但是暂时来讲,佛陀为什么说二相或者说三相呢?这个原因也许我们能说出来,简单一点的可能能说出来,我们会说:‘这个法宝的话是佛陀所讲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僧宝的话是小乘的和合僧,僧众比丘、大乘的菩萨、和有学无学的僧人等。’这些我们会说。

如果是三宝分开最究竟或者最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我们不是特别的清楚,因为这个原因,佛陀很赞叹信相菩萨:你这个大士所问的原因是这样的。所以今天的内容我们要更加进一步的观察。

昨天已经讲到七宝能解决世间生活,或者是贫困,或者是物质上的痛苦。而三宝可以长养法身,续佛慧命。这个是真正宝的意思。

《宝性论》中云:“稀有无垢故,具力世庄严,是最殊胜故,无变故为宝。”讲了六个原因为什么叫宝:因为世间稀有的缘故;无垢的缘故;具有力量的缘故;世间的庄严的缘故;最胜的缘故;不改变的缘故,讲了六种原因。

大家应该清楚,‘宝’是世间最珍贵的,在世间中它是最珍贵的,七宝是所有世间财物中最珍贵的,三宝是精神财富中最珍贵的,到底是不是最珍贵,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作为一个公正者来讲是可以成立的。自己可以进行论证。


别相三宝者。

今天讲到了三宝为什么是别别他体的安立,昨天讲的总相三宝,今天讲别相的三宝,讲分别的三宝。

佛现王宫。应法身。

佛陀,在迦毗罗卫国,在王宫里,示现降生,示现降生的时候是‘二应法身’,实际是随顺法身,第二次的幻化身,是相应身,法身,藏文中是显现化身的意思。在不同的版本就这样讲的,意思是佛陀在王宫中,随应法身,而显现化身。这里的‘二’不知道是不是而且的‘而’。佛陀在净饭王的王宫中,依靠世间五种观察的方式:入胎、降生等。

言是菩萨。为度众生。修行苦行。道场树下。现成正觉。自觉觉人。故号为佛。佛名觉者。

这时候成了一成王子,大菩萨,十地菩萨,他为了度化众生,显现上,在尼连禅河苦行六年,然后接受牧羊女的供养,来到菩提伽叶—印度金刚座的道场,在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

‘正觉’是指的自觉觉他,自己已经觉悟了,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自己觉悟后,再让其他众生觉悟,就因为这样原因,叫做。佛还有一个解释是从无明随眠当中彻底醒悟过来,这个叫觉者。藏文中也说是从无明当中醒悟过来。

这里主要讲的是别相三宝,别相中,佛陀到底指的是什么?

佛陀就是两千五百年前,有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神话故事,也不是传说中的圣人,他是实实在在的人物示现在所化众生面前,在印度,历算有很多不同,但是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佛陀在公元前623年降生,佛陀住世八十年,最后在公元前543年的时候示现圆寂。佛陀是真正的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是这样的觉悟自他的人,而且他的大藏经,光是藏文中全是佛说的经典就有108涵。

汉地的大藏经和藏地的大藏经有点不同,藏地的大藏经是把佛陀所说的全部集聚一起,印度大德们的论著也有两百多涵。

佛陀在印度一带降生也好、苦行、转法论、示现涅槃也好,整个一生的事业都是有地点,有时间,有人物,而且他说的法,有非常清楚的文字记载,而且不是一个地方的文字,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大藏经,大家应该清楚。所以现在有个别迷信者说佛陀是传说,包括有些中学,有些学校,有些大学,大学有些老师只是看到眼前的极少数历史,再也没有学过更多的历史,就说佛陀是一种传说和迷信,以前大概在七八十年代有这样的老师,现在有些人可能不太敢说,但是有些年轻的人,因为受到个别的一些邪知识的影响,经常对佛法的真理和对佛陀的这个人物有歪曲的解说,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再加上是示现自己孤陋寡闻的一种表现,可以这么说。

人应该对历史负责,对真理负责,历史上怎么出现的这个故事,应该要说清楚,如果确实不符合历史,你也可以亲自去看。亲自去印度或者佛陀弘法以及其他个别的国家看看,以前也是印度的一个地方,现在像尼泊尔、斯里兰卡都是佛陀说过各种法的地方,仍然很清晰的存在,佛宝是这样的。

僧名受化。弟子从教得理。故名为僧。

那什么是所谓的僧宝呢?首先是接受别人的供养,或者化缘物,因为僧众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作为弟子,从佛陀那里,或者导师那里得到真理和教导,所以叫僧。总体上僧的名字是这样的。

僧有二种。一者和合。得名为僧。

我们经常讲的六和敬身和合,身体住在同样的寺庙;意和合,同样的观佛,语和合同样的念经;解和合,受持同样的解;做布施和合,法布施,财布施;见和合,见解一样,六敬和。

《长阿含经》中云:“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意思是僧众是共同的和睦,共同的相处,互相没有任何的争论,同一个导师那里接受的法,就像水和奶汁融入一体一样。僧众需要这样的。


藏文中‘僧’也是和合的意思,因此作为僧人的话,和合很重要,如果不和合,在整个三界中过失是最大的,破和合僧,无间罪之一,不管是小僧众的居士团体,还是大僧众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出家的团体,一定要和合,从身语意三个方面和合,身体不管接触谁都合的拢,和大家都能共住。

有些人的身体和别人不合,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行,哪怕是一个座位,或者是坐式,坐一个车也好,任何一个地方和别人都合不拢。心不合:别人这样说,自己心里这样想,经常产生邪见,嗔恨心。语不合:当面吵架,背后说一些诽谤,这个确实很重要。作为僧众的和合团体者,跟世间其他的团体应该不相同,因为是僧众,僧众是和合众的意思,如果作为和合众,总是勾心斗角,里面特别复杂,特别乱的话这样的僧众即使存在也没有什么价值。

像喇荣这边,因为法王的发愿力和加持力,总体讲僧众,不管是上至高僧大德,或者下至一般的普通僧人,大家算比较和睦的,其中也有一些经常和这个不合,那个不合,今天和这个吵架明天和那个吵架,来到这里,如果吵架用数字算,用手计算,左手,右手,五个手指十个手指都不够用了。所有的手指都不够算。有些人来了喇荣多少年了,从来和别人一点口角都没有发过,特别和睦相处,这一点确实很重要。

有些没有素质的,不经常不闻思的人,一起接触的时候,要么说诽谤,要么说别人的过失,这个是很大的过患,自己没有正知正念的表现,有些人不管是一起吃饭还是聊天,一开口就是讲别人的过失,如果说别人的过失,自己也一定是有过失的人,这是绝对的。

因为菩萨看别的众生都是菩萨,佛看其他众生,都是佛,凡夫人看其他众生都是凡夫人,凡夫人因为嗔心很严重,看到的都是别人客尘的对境,这是一般的自然规律。

还有有些人说话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还有一些不方便的话,在一些其他的群体中不能说。因为害我们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有些人是以愤怒的形象害你,有些人是刚开始以温和的方式进入你的世界,然后你就会和他无话不说,无所不谈:我们现在怎么怎么。我听说有些人嘴很多,什么话都能说出去,虽然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但是有时候说话不注意,这里的有些人,他自己的朋友不是金刚道友,反而和罗刹、夜叉、阿修罗等和各种各样的非人,有些是恶鬼种姓的,有些是罗刹种姓,有些是夜叉种姓,有些是紧那罗种姓的,还有各种其他种姓,有些表面看是很有口才,你的状况是怎么样?这样那样的。有些人比较笨,如果是以愤怒的形象出现就会害怕,可能会敬而远之,有些以温和的方式,尤其是以特别的姿态表现的话,他反而认为是自己很好的朋友。

世界上的朋友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朋友,一种是虚假的朋友,所以说话的时候要掌握分寸,有些话是可以说的,比如显宗的道理,或者世间个别的道理,你和谁都可以说,但有些像密宗的道理是不能随意说的,这个有很多隐藏的意思,没有必要说。

有些人可能是有点不知道是有其他的目的还是比较笨。总而言之,大家在不同的世界要观察自己的语业,口业,也许你自己说了很多话,最后却永远洗不干净,跳进特别可怕的陷阱当中, 有这个可能性。

和合僧,一方面僧众要和睦相处,有时候为了共事,或者为了建筑可能会吵架,但是不过夜的这个是学院和别的道场不同的方法吧,不过夜。如果过夜互相不说话,护法神也会不高兴,以前脾气特别不好的,经常和这个吵架和那个吵架,这种人,喇荣的护法不会让他住很长时间。以前上师也说过,在这里不和合的,经常捣乱的出家人,或者居士不可能呆很长时间的,所以我们来到这里,不要有什么分歧,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界线。就像有些国家与国家之间,世界上那么多的国家都是互相吵架,或者威胁也好,但我们金刚道友应该水乳相容,没有必要水火不容,毕竟是同一个上师,同一个坦诚,同修一个法,还有刚才讲的六和敬、戒定慧等等很多都是一体的,这样的话,大家应该精进和合修行,这个很重要。

在这里和合僧特意和大家稍微说一下。

二者无为。亦名为僧。得无为者。以真空解慧。性空无为。迷惑相续。结尽无。

僧还有一层意思叫无为,为什么叫无为僧呢?得无为者,获得了无为的境界,以真空理解智慧,通达、解答智慧,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是真实的空性,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智慧随顺这样的空性,最后通达空性的无二慧,一切万法了知为空性,这个就叫无为,是证得空性方面的无为。在这样无为智慧面前,所有的世间迷惑的相续症结,全部通达,‘证结尽无’中的‘证’通‘症’。这是第二种无为。

刚才是证悟智慧的无为法,第二层是断除迷惑方面的无为法。

为已灭诸结。圣众共住。和合不诤。

这样的无为法已经灭了所有的结,比如前面所讲到的萨迦耶见,所有烦恼的结,这种境界的人叫做圣众共住,这是一种和合,因为所有贪嗔痴为主的烦恼的结,已经全部证悟,因为他的这种智慧和无为法是一味一体,就像小瓶子的小虚空融入大虚空一样,原来有自我的执着,最后融入虚空的智慧,这就是圣众共住。

所有得圣果的这些圣众共住,而且这样的共住和合不诤,已经得到了无为法的境界的人,得到了空性境界的圣者,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谁会吵呢?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从来没有吵过架。

吵架的人都是凡夫人,你这个事情,我那个事情,这些行为,从历史上看,很多都是凡夫人在斗来斗去,把东南西北的整个历史,是凡夫人自私自利互相攻斗的血性的历史。将来也这样的,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凡是凡夫都是自我为占有的一种历史。如果是菩萨,他会谦让,会绕益对方,的确是这样,我们反观世界,反观历史,不管是东方的历史,还是西方的历史,近代历史还是古代的历史,或者更早的历史,也应该能看出来,只要是凡夫有权利,虽然口头上说的好,实际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是菩萨作为东南西北各个国家或者各个地方的君主,那肯定会为所有的众生,对所有的人着想,

我们也知道,证悟了无为法的人,他不会争,不会互相打、互相杀,不会互相争执不熄,动用武器,不会互相威胁,互相进攻。他们一定会是和合的。

以此二义。故得名僧。

是前面讲到通达的无为法的共住和睦相处,和合不争的这个两个意义的原因,得名为僧。

僧众要比其他的没有学佛的,没有出家的更加要团结和合。不能是:其他部门都是和合相处,僧众中反而是个人与个人不合,在这末法时代,有些现象不是很好的,比如教派与教派之间,汉地也有,你是禅宗,你是净土宗,你是华严宗,寺院之间互相不太和睦,像藏地中也是:你是格鲁派,我是萨迦派,我是宁玛派的,之间又不合。即使同一个教派中:你是这个上师的,我是那个上师的,上师与上师之间,上师的弟子之间,又互相不合,一个上师下面的弟子:你是东边的人我是西边的人。东边的人:你是上区的人,我是下区的人,我是中区的人。中区的人又是:你是这一派,我是那一派。这不叫三宝的僧。不叫和合僧。

我们寺院经常发一些和气四瑞,有些僧众的门口上如果有六敬法,说明僧众有和合的缘起。总的讲有和合才有解脱,和合才有快乐。如果不和合,总是争论的话,我们前面有经中也讲到,只要有争论和争斗的地方,应该要离开一百由旬,不和合的地方最好早一点离开为好。

这就是佛法僧分开讲的,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三宝,这是三皈依里所谓的僧宝,比较相同。

善男子。法者一切善恶之法。有为无为。诸佛道理。恶法可离。善法可崇。并为心轨。皆是法宝。

这里讲法宝,佛告诉善男子,从广义上讲,有善和恶的法,还有有为和无为的法,这些都可以包括。在佛法中所谓三宝的‘法’,这里所谓诸佛讲到的道理,恶法是可以远离的,‘诸恶莫作’。善法可以增上,可以推崇,这叫‘诸善奉行’。恶法要远离,善法要做,这是心为轨则,主要以心为主,以心能所缘为主,这个叫‘自净其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最根本的原因,所谓的法是恶行不做,善行做,而且要调服自己的心,心作为轨则、轨道,作为所缘,心有个规律和原则,他真正的原则就是:远离恶行和行持善法。这就是心的轨律所在。这就是法宝,‘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众善奉行’,在大藏经中几乎找不到这个词。很多经典中讲的都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不知后来是谁翻译的,很多大德翻译也是‘诸’。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法宝。

前面讲到的佛法僧三宝是别别他体的方式讲的,昨天讲,佛法僧哪些是三相,哪些是一相,哪些是二相,下面主要讲二相,这一段比较难懂一点。

大家要专注,不要打瞌睡,不然本来难懂,你再打瞌睡,再胡思乱想,等会讲考的时候,就会坐飞机,如果坐飞机没有戴口罩的话,到时候不知道会怎么样,在虚空中。

是故佛僧二宝。人异体别。法与僧佛。体同难别。

前面讲到的佛宝和僧宝,佛宝,包括《维摩诘经》的有些讲记中说佛是果人,得果的人叫果人,僧宝叫因人,还没有得果,因地的人,叫因人,关于佛宝和僧宝,可以一个叫果人,一个叫因人,两个都可以用人的身份来说,因为这两个宝是不同人的体相,所以他们的两个本体是可以分开的。


但是法宝有点不同,法宝与佛宝和僧宝也有同体的,佛宝和僧宝是他体的,可以这样讲,但是法宝如果没有依靠佛宝,没有依靠僧宝,不能单独安立,所以法宝对佛宝和僧宝有同体,难以分辨,除了人以外,单独安立一个法,很难安立。

何以难别。

为什么难以辨别呢?

或有人言。佛僧二宝。但取假名行人。行人所得五分法身。诸善功德。判为法宝。

或者有人说:佛宝和僧宝只是取一个假名的形相,比如佛宝也只是一个假立的名称,僧宝也是假立的对人的一个名称,他们所得到的五分法身,或者一切功德,可以安立为法宝,有人是这样认为的。

刚才我们说如果法宝单独安立很难,这里回答也是单独安立法宝比较难。不能辨别。

为什么呢?有人认为佛宝僧宝是假立立名的,其实法宝也是可以单独安立的,修行人得到的五分法身:戒蕴、定蕴、慧蕴,解脱和解脱知见,这是五种无漏的法蕴。

这个一般来讲得到小乘的果位也有戒定慧的最究竟,还有尽智和无生智的最究竟叫做五分法身。获得佛果也有最究竟的戒定慧和解脱与解脱知见最究竟的。他们认为行人所得到的,不管是佛,还是圣人,他们所得到的五分法身,所有的功德可以单独立为法宝,有些人认为法宝是可以单独建立的,行人所得到的五分法身,和所有的功德单独建立起来就是法宝。

此义不然。何以故。今因以此诸善功德。得成于人。离法无人。何得别人。并为宝。

这个是说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法宝无法单独安立,一定要依赖于人,要么是僧众,要么是佛,单独的僧宝无法安立。

我们前面讲到的五分法身,或者一切的善妙功德,这些要成就,一定要依赖人,不管是僧人当中的五分法身,就像阿罗汉相续中的五分法身,或者佛陀得到的五分法身,都是要有人的身份才能安立,如果离了这个法也就没有这个人,怎么能除了人以外,另外得到二宝呢?法宝和人宝,没有这样的安立,

二宝’藏文中是法宝,意思是离开了法没有人,除了人之外单独安立法宝是不可能的。法宝要么和僧宝一起安立,就是僧人相续中成立的法,要么和佛宝一起,佛陀相续中所成立的这些法可以建立。


今释人法。有同有异。

就像前面讲到的因人和果人,指的就是僧宝和佛宝,人和法有同有异,法宝和这之间的关系,有同体的也有他体的,就像所谓的一个本体不同的反体,因明中有这样的名词。从僧宝的角度讲,佛宝和法宝究竟意义上是一个本体,在不同的反体上讲,也确实有法的一面,有僧的一面在这里。

更重要的是法是僧宝和佛宝融入的,主要讲二相。二相就是法宝要么融在僧宝,要么融入佛宝中。

以法成人。法属于人。是以故说。五分法身。十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波罗蜜。无量三昧。以为佛宝。

就是以修法成阿罗汉或者成僧人,或者是以法成佛,所以是以法成人,法是属于人的,所有的功德善法,要么是僧人相续中所摄,要么是佛所属的法,所以法属于人,因为这个缘故,并不是你们前面所讲的:五分法身单独立为法宝。并不能这样安立。

应该说无论是五身法身,或者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十波罗蜜多,还有无量的三昧都可以称为是佛宝。这个大家应该明白,我们所谓的佛陀具有无量无边的佛法功德,其实所谓的佛,就是具有这些功德最究竟的体相,称之为佛。

虽然我们面前可以看到的相好庄严的佛像的佛宝,可以呈现,实际上,这些功德达到最究竟的体相,叫做佛宝,佛宝应该这样理解。这是究竟意义上的佛宝。

小乘五分。说为僧宝。

所谓的僧宝,小乘从预流果,到预流相,一直到阿罗汉之间相续中的所有的五分法身,无漏的法,当然刚开始的预流果不能算是最究竟的,在《俱舍论》和《大乘阿毘达摩》中讲到有学者也有相似的无漏功德,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所以这个叫做僧宝。小乘相续中的这些就称为僧宝。

此诸功德。有为无为。法相道理。可为轨用。复名法用。

这些善法功德有有为的,也有无为的,也有它们自己的法相和他们的道理,包括前面讲的六波罗蜜多,或者四无畏等有些是有漏现相的有为,有些是圣者相续中无漏的无为的法,还有其他具有各种不同的法相,有些有各种不同的道理和推理,这些统统轨用,‘轨用’藏文中有所缘的意思,也有所有缘取法的意思。或者作为轨则、引用,凡是属于法的,作为轨则、引用、或者心能够缘取的这些法,这些可以立为法宝。‘法用’藏文中也叫法宝。

前面讲到的三宝,是一般接受的,这些是作为圣者的再高一层三宝的安立方法。


此则同体。虽说二义。亦有法体。异佛僧。如是法宝。

以上所说的三宝,以上所说的佛宝僧宝,实际上在本性当中,是同一个本体的,法宝或者法,人,实际上是同一个本体,但是为了众生,虽然说是二种意思,法宝或者人宝,或者僧宝和佛宝,是两种意思。

法和人,这两种意思,在真正的法界形体中也可以安立为异佛法僧,这里的佛法僧他有他的一个法界真理,这个法界真理,前面已经讲了佛就是四无畏等这样的功德具足就叫做佛宝,

所谓的僧宝就是前面所讲的具足五分法身,小乘的。这些在他的法界中是成立的。

所谓的法宝,有为无为的这些善法功德集聚的法,都叫做法宝。

所以在这样的体性中,他也可以成立不同体性的佛法僧三宝,这就是法宝。这是总体上的法宝安立方法。

藏文中的‘异佛僧,称之为法宝’中间的法宝没有,‘异佛僧’应该更好一点,不是‘异佛法僧’。因为这里是人和法是两者,因为这以上主要讲的是二相。如果讲二相,法宝要么属于佛相续当中的,要么属于僧众相续当中的,这以上叫做两种体相。

已说此三。众生归依。得免三界。生死怖畏。

前面已经讲了这样的三宝,实际上是众生所皈依的,他可以从三界轮回生死恐怖中获得解脱,这样的三宝,依靠他,三界的众生以此可以解脱。

一切行人。虽得免粗。细苦未尽。是故为说。至极三宝。

一切行人这样皈依的话,虽然得粗大的烦恼可以解除,但是细微的障碍还不能断除,因为我们现在还有三个相的执著,三宝是别别他体的,这样的皈依方式,粗大的烦恼和障碍可以断除,但是更细微的障碍不能断除。

为什么不能断除?下面会讲最细微的三宝。最细微的虽然表面看起来三宝是分开的,实际上只有一个佛宝的体性。如果我们明白了,皈依了这样的佛,细微的烦恼和细微的障碍也可以解除。所以说最细微的,最终极的,最究竟的三宝,下面要给大家宣说。

明昔日三宝。言佛有苦。法是无常。僧亦无常。是苦。非真依处。

在宣说前,要先说一下前面给小乘所说的三宝是不究竟的,佛陀明确的说,以前昔日的三宝,在初转法论,给声闻乘为主的这些众生面前所讲到的三宝,实际是不究竟的,因为那时候说佛是有苦的,《涅槃经》中讲佛陀的背痛,要靠一靠,说让迦叶尊者去传法,说今天生病了,说佛也像世间人一样。《俱舍论》第四品中讲,按照小乘自宗讲,说佛陀的身体是有漏的法,说不皈依佛的身体,皈依佛相续中的尽智和无生智,所以说佛也是有苦的,所以说是不究竟的。

说‘法也是无常’的,因此真正的皈依处是灭谛,是抉择灭的法。

‘僧也是无常’的,一般的比丘,僧人也是无常的‘无常皆有损’,都是无有快乐的,所以说他不能救别人。虽然僧众的身体是无常的,但是有学和无学相续当中的抉择灭是真正可以皈依的皈依处。

刚开始佛陀所说,也是说佛陀像一般的人一样的,法也是所谓的教法和证法,僧众也是这样的。因为有苦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皈依处。刚开始讲的佛法僧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只是暂时的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呢?

今说常住行者。

‘住行者’一般用大乘瑜伽行派的观点来讲,佛法僧三宝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在此宣讲,这是很重要的,这里表面上讲的是三宝,实际上只讲一宝。大乘瑜伽派的观点是什么呢?

觉了法性理空。永离八倒。无有生灭。动求之苦。为真依处。名为佛宝。

完全觉悟了一切万法的本性的道理是空的,远离八种颠倒,常乐我净和非常乐我净,没有生灭,没有妄动和欲求的痛苦,藏文中的动求之苦不明显,但是很多其他版本中都有。意思是前面所讲的生、灭、妄动、欲求的痛苦没有了,这就是真正的皈依处。这就是佛宝,这里最究竟的,或者说至极三宝这里已经宣说。

真正的佛宝是什么呢?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讲的一样,远离四边八戏,或者说远离所有的常乐我净和非常乐我净的所有颠倒的究竟的法相,如果通达这些,就是佛宝。

所得常法。轨用至极。名真法宝。

法宝是什么样呢?所得到的常法,不是有为法,就像《宝性论》讲到的道谛和灭谛是真正的法,也是终究轨则的一个应用,最终极的真理,心所缘取的所有的法已经达到了最究竟的境界,或者行持最究竟的法就是轨用至极,‘轨用’其他地方用的不多,这个地方可以这样解释。这个就叫做法宝。

佛宝和法宝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是体法不同而已。

常住行者。会真法性。证常住无为。故名为僧。亦以八倒永尽。与凡众。一切和合。永无诤讼。故名为僧宝。

僧宝是什么样呢?就是常住瑜伽行派,‘会’是领会。领会真正的法性,证悟了常住的无为法,这个叫做是僧众。

所以佛法僧三宝从究竟意义上,就是达到了无为的体相,这个就是三宝,也就是永远灭尽八种颠倒,与凡夫,与僧众一切和合,永远没有诤讼。

僧众和僧宝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所谓的僧宝,凡夫、僧众一切都是和合的,永远没有诤讼,这个叫做僧宝。

在这里把僧和僧宝分开解释。


昔日三宝。异人别法。今之三宝。于一佛一体。分为法僧。以是义故。我为说。一相三宝。令诸众生。趣向一乘。

我们前面讲到的三宝,是根据人和法,依别别他体的方式宣讲的,而如今所讲的三宝,究竟讲,都是以无为法的体相讲的,虽然分为法和僧,但实际上并没有差别,与佛的本体都是一味一体的。因为这个缘故,我给你宣说,三宝都是一相的,虽然在众生前讲是三宝,实际上是一相的,让众生最后真正趣入一乘,这个是最究竟的。

所以《法华经》中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实际上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种,到底三宝别别他体是真相,还是究竟一乘、究竟一体是真实呢?实际究竟一乘是最真实的。

因此我们这次学习《圣大解脱经》大家应该知道,从三宝的意义上,暂时有分三乘的必要,或者说三宝分三相的必要,中间也可以有分为二相的必要,二相比较而言,法可以融入佛宝或者僧宝中,但是最究竟的只有一相。先三,再二,最终一相。

我们在世间包罗万象的所有的法,暂时也有二的,也有三的,或者四的,但是最终通达一味一体的法界,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一味一体的话实际上这就是佛宝,这就是法宝,这就是僧宝。

所以为什么佛法僧在究竟意义上是不可分割的,有非常甚深的意义。

所以这部法从前面看,表面上是‘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只是听一个佛号就往生刹土,实际上和净土宗念佛法门的究竟意趣也有相同之处,我们经常说念佛号阿弥陀佛的名号,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转生到清净刹土,其实这是念佛往生和带业往生的法理。

但是这样的法理在《圣大解脱经》,刚开始是可以的,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入,但是最后就像《法华经》的最究竟的意义,要趣入究竟的一乘,如果没有学过《俱舍论》《宝性论》对于大乘小乘的很多法没有学过的话,对于这段话可能比较难懂一些,我是这样感觉的,《圣大解脱经》因为没有藏汉文的注释,只有靠自力解说,有些地方不一定正确,不管怎么样,为什么佛陀说你问的特别好,你问的是特别重大的事情,如果没有讲这么甚深的究竟一乘的话,那可能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有时候问的问题也是很简单的,这里佛陀高度赞扬的话,说明当时菩萨问的非常深,而且佛陀依靠这样的缘起,把究竟一乘的道理依靠三宝的体相来说明的非常清楚。希望大家也应该懂得这个至极三宝的究竟一乘的观点。


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


附原文

圣大解脱经ཐར་མདོ།


卷 中


别相三宝者。佛现王宫。应法身。言是菩萨。为度众生。修行苦行。道场树下。现成正觉。自觉觉人。故号为佛。佛名觉者。僧名受化。弟子从教得理。故名为僧。僧有二种。一者和合。得名为僧。二者无为。亦名为僧。得无为者。以真空解慧。性空无为。迷惑相续。结尽无。为已灭诸结。圣众共住。和合不诤。以此二义。故得名僧。善男子。法者一切善恶之法。有为无为。诸佛道理。恶法可离。善法可崇。并为心轨。皆是法宝。是故佛僧二宝。人异体别。法与僧佛。体同难别。何以难别。或有人言。佛僧二宝。

但取假名行人。行人所得五分法身。诸善功德。判为法宝。此义不然。何以故。今因以此诸善功德。得成于人。离法无人。何得别人。并为二宝。今释人法。有同有异。以法成人。法属于人。是以故说。五分法身。十力无畏。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波罗蜜。无量三昧。以为佛宝。小乘五分。说为僧宝。此诸功德。有为无为。法相道理。可为轨用。复名法用。此则同体。虽说二义。亦有法体。异佛法僧。如是法宝。已说此三。众生归依。得免三界。生死怖畏。一切行人。虽得免粗。细苦未尽。是故为说。至极三宝。明昔日三宝。言佛有苦。法是无常。僧亦无常。是苦。非真依处。今说常住行者。觉了法性理空。永离八倒。无有生灭。动求之苦。为真依处。名为佛宝。所得常法。轨用至极。名真法宝。常住行者。会真法性。证常住无为。故名为僧。亦以八倒永尽。与圣众。一切和合。永无诤讼。故名为僧宝。昔日三宝。异人别法。今之三宝。于一佛一体。分为法僧。以是义故。我为说。一相三宝。令诸众生。趣向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