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知自己是否还需要观察修?
索达吉堪布:
观察自己的相续是否经常生起庸俗分别念,如果确实容易生起,就还需要观察;定解已经生起则不必再观察,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即可。
即最初观察、中间轮番、最终不需观察直接安住。经过前两个阶段,到最后相续中自然而然生起大悲或无我的境界时,不必屡屡思维“某某众生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做我父母时对我如何如何疼爱”,如此再再观察没有任何必要,只要见到众生、想起众生时,相续中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大悲心。
——《定解宝灯论讲记》
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修行时光,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索达吉堪布:
我有时候这样想:“我今生遇到了这么好的上师,也遇到了如意宝般极为难得的显密正法,听了那么多年,心里多多少少也有一点串习,感觉还算是可以。虽然修得不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圆满,但自己的信心一直没有退,明天死了也不后悔。早一点死也可以,不然的话,到时候业际颠倒或是对佛法不利,那就太可惜。”但有时候转念又想:“千万不要那么快就死了,应该将来好好忏悔一下,多念修一些咒语,多观想一些修法,死时稍微有点把握该多好啊!”像我这样的感受,可能很多道友都会有。其实,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我们有幸遇到了不用怀疑的一个正法,无论是密宗还是大乘的修心法门,我们都已经听闻了,如果一点也不修持,每天只是耽著世间八法,在没有意义的工作生活中虚度时光,那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上师如意宝以前曾讲过:我们修行人一方面要好好地修持空性法门,学一些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平时应该多念一些咒语,有一些简单的修持。不要动不动就以发心为借口,什么善事都不做,我觉得你再怎么忙,每天也有空闲的时候,利用那段时间完成该念的咒语、该诵的经文,每个人都应当这样要求自己。
我们不要整天迷迷糊糊的,行持善法时没有一点勇气,也没有一点力气。既然这样的人身来之不易,得到以后还是要好好行持佛法,不要今日复明日地一直拖下去,而应该抓住当下的时机。如果你的根基等方面很不错,那可以修持无上大圆满、菩提心、空性、出离心等法要;如果实在安住不了,就多看一些佛教方面的基本知识;如果连看书也不能,那就每天多念一些阿弥陀佛心咒、金刚萨埵心咒、观音心咒等等。总而言之,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尽量不要空耗!
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一晃就过去了,一旦死亡来临,感受四大分解的痛苦时,很多人都会后悔不已:“我虽然遇到了上师,遇到了佛法,也懂一些佛法的基本道理,但总结自己的一生,好像什么善事都没做,什么法也没有修,现在一点把握都没有。”一边以不净粪染满全身,一边双手抓着胸口,不断痛苦地惨叫着……假如得到人身后却成了这样的下场,那是极其可悲的!
——《入行论广释》
学佛有时受到别人影响就有些不坚定,如何避免时好时坏的状态??
索达吉堪布:
定解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真正的定解生起时,哪怕成千上万的邪道、邪师来到面前,自己也不会步入歧途;否则不要说外道,普通世间人对你说因果不存在、空乐无二的境界是虚假的,自己的见解行为也可能马上随之转变。
依靠定解可以遣除一切执著分别念,故应努力精进地生起如此殊胜的定解,如果离开了定解,就应再三观察、分析,想尽一切办法使定解生起来。在座有些人,以前定解确实非常不错,但后来以业力现前、恶友影响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退失了。这些人还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定解之根复活,不然如此殊胜的定解还未开花结果就已经奄奄一息,马上成为枯木朽枝,那实在太可惜了!
依靠观察对等净无二、大悲心等境界会真实生起定解,如果未作观察,就很容易执著于庸俗分别念之中,以修持大悲心而言,首先为什么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父母?佛教的根本即是大悲心,为什么这一点不具足则不能称之为佛教徒?在这方面依靠上师教言进行细致观察,之后于自相续中生起一种定解——大悲心必须要生起来。未观察时,平庸的执著分别念又会轻易生起,对众生的悲悯之心渐趋减弱,此时应再次屡屡地观察,如阿底峡尊者所讲到的知母、报恩等,这样逐一观察后,大悲心会再度生起。
同样,等净无二的道理也如上所述,以中观等理详详细细地观察,对万法离一切戏论生起定解后,于其中自然安住;当定解慢慢消失而产生平庸分别念时,又再再观察引生定解。
对修行人来说,最初如何观察、中间如何安住、最后如何修行,有三种过程,同样,产生定解也有三个层次,不论现空双运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定解,还是世俗中信心、悲心、出离心等定解,最初必须观察,广闻博学,从而生起坚固不变的定解十分重要;中间根据自己的境界如理如实地衡量,需观察时详详细细地观察,不需观察时自然安住。因此,麦彭仁波切自宗认为最初应该观察、中间轮番、最后不应观察而依靠所生之定解自然安住。
——《定解宝灯论讲记》
如何能减轻自己的吝啬心,多布施积累福德?
索达吉堪布:
光是口头上说不吝啬不起作用,而是要懂得财富的性质是什么,要知道财富如幻、如梦、如泡影,古往今来愚者始终被它所欺惑,智者对此不屑一顾。
在《经律异相》中讲:有一对婆罗门夫妇特别富裕,有很多金子,却没有孩子继承,临死时特别伤心,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把金子吞到肚子里后就撒手人寰了。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尸体被放在一棵树下。身体慢慢腐烂后金子露了出来,被佛陀的眷属们发现,他们用金子买来食物供养僧众,为他们二人做回向。后来问佛陀此中因缘,佛陀说:“本来他们因为吝啬心转生到饿鬼,但因为供斋对他们做回向的功德,已转生善趣、获得解脱。”
有些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一直辛辛苦苦地积累着。《杂阿含经》里也记载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公案:有些特别富裕的人,一辈子都在积累财富,可是死后什么都没有带走。佛陀也说,人死以后,财富不能带走,只有五家共用。
《华严经》中说:“合会须臾散,荣贵尽无常,人命如电光,强力皆归死。”世间中所有的荣华、富贵、会合、人命,到最后全部都会化为乌有,很强壮的人,死的时候也极其脆弱和可怜。所以,大家不要把财富当作真实。我看到有些没有受过这方面教育,特别富裕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无常的,好像会长生不死一样,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智者对此不会生起贪恋之心。
我觉得全世界99%的人都对金钱执著,早晨起来是“钱钱钱”,晚上睡觉也是“钱钱钱”,在“钱”中起床,“钱”中睡眠,但是始终寻求不得,痛苦难耐。要怎样做才不被吝啬束缚呢?对它没有执著,知晓如梦如幻就不会吝啬。“我死的时候带不走,活着的时候也不是我的。”财富真的不属于自己,为什么瑞士特别富裕?瑞士银行里的很多钱根本找不到主人,新加坡也开始效仿瑞士,开设了大大小小的银行。
荣华富贵不可信赖,对于这一点,修行人早有准备,不管是身体、生命还是财富,一切的一切,到最后都没有什么可信赖的。因此,在修行中拥有财富时,应该尽量上供下施,做一些有意义的功德。尤其是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可怜人,这是人类很需要的品质。
——《当日教言解说》
如何能断除对世间圆满的羡慕追求之心?
索达吉堪布:
所谓的生命,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就是同类连续不断地存在,比如我是人,那我在人道这一同类中一直存在的相续,就是我的生命。要知道,生命并不是极其稳固的东西,佛陀在佛经中说,它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不管是看我们自己还是看别人,所谓的生命都相当无常,尤其是在坐车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前一刹那自己活在人间,后一刹那就可能赶赴中阴界了。
大家也都清楚,现在的科技比较发达,各种交通工具非常众多,一方面它能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全球大概有50多万人,中国也有10万多人,平均每天就有600多人。如果你说“今天这600多人中,肯定没有我”,谁也没有这个把握。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坐车的现象比较频繁,如果是这样的话,前一刹那你活在人间,后一刹那变成中阴身,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不管是乘车也好,走路也好,疾病爆发也好,一旦死主降临,你马上就会离开人世的。
寿命一刹那也不可信赖,完全是欺惑性的,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它会恒常存在。今天我们睡下去,明天早上就死掉了,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所以大家应时时刻刻有一种无常观“我明天死了怎么办?”、“我今晚上死了怎么办?”,若能如此,修行自然而然会好的。那时就算看到兴盛圆满美好的世间事物,也会像胆病患者看到油腻食物一样,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入行论广释》
在道场跟道友一起学习,该如何提醒自己言行如法,避免造罪?
索达吉堪布:
如果有了对佛果的向往、利益众生的渴望,你的言行举止自然如理如法。一个人无论在寂静的寺院中,还是嘈杂的环境里,只要有一颗利他之心,就是所谓的菩萨,也叫做修行人。如果没有这一点,外表装得再如法,人们也认为是大成就者,所作所为却有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因此,在一切当中,利益众生应当放在首位。
——《入行论广释》
实在无法将上师看作佛一般,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
作为凡夫人,要完全把上师看作佛也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要想:上师口中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这极其难得,所以上师对我的恩德并非世间恩德所能比拟。从世间来讲,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最大,但双亲最多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世间圆满,而出世间抑或生生世世的利益则丝毫不能赐予。所以对真正获得法恩的弟子来讲,即使听到上师的名号也会热泪盈眶,内心中的感恩之情就更难以言表。如果我们对上师也有如此感恩戴德之心,那一定会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
——《藏传净土法》
如何让自己能对行持佛法保持很大的欢喜心?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经》中说过四种难得:“获得人身极为难得,值遇佛法极为难得,对佛教生起信心极为难得,自相续生起菩提心极为难得。”后三种对我们人身来讲是极为难得的,得到以后千万不能放逸而舍弃。
获得人身后,遇到佛法不容易,你们不要认为自己“偶尔”见到什么上师,“偶尔”看了一本《金刚经》后,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我们写《智海浪花》的时候,好多人说是因为偶尔的机会怎样怎样,但我想这并不是一种偶尔,而是自己千百万劫所积累的善根。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就觉得“我当时运气很好,碰到了某某上师”,许多人跟我说:“我的运气特别好,碰到您以后就皈依佛教了。”其实这并不是碰巧,如果是的话,你可以承认是“偶尔”,但通过教证和理证来分析,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因缘。
现在我们转为人身,远离八无暇处,获得八种闲暇,具足了十八种暇满,这样的人身在当今世界上非常难觅,所以你们内心应当数数欢喜。记得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也讲过,他老人家年轻于石渠求学时,经常不由自主地想:“我现在遇到了这么好的上师,又获得了如是暇满的人身,这到底是不是做梦啊?”每每想起来就特别高兴,尤其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觉得这种幸福难以言表,心中情不自禁地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
对行持佛法有一种欢喜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些佛教徒,觉得自己遇到上师和正法,这种机会好不容易得到,就像盲人抓到了大象尾巴一样,怎么样也不放手,生怕一放就找不到了,所以一直紧紧地抓着。应该要这样!
有些人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得到了这份工作非常难得,一定要好好珍惜。”实际上工作并不是特别难找,即使没有工作,在街上当乞丐也是很快乐的。但若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解脱道,永远都沉溺在轮回的苦海当中,那真是非常的可怜!
——《入行论广释》
宁玛派的五加行,要求一定要大礼拜,但萨迦派的修法中,似乎不是特别强调大礼拜,请问在修行上,大礼拜这个修法是不是可以忽略?还是必须的?
索达吉堪布:
如果你修的是宁玛派,就不能忽略,一定要修;如果是萨迦派,他们不要求的话,不修也行。
每个医生的方子,可以不同。如果你看这个医生,他的方子要加这味药,那你就照方抓药,不能省略。同样,选择宁玛派也好、萨迦派也好,即使你不是这一宗派的,当你选择了以后,就应该原原本本按着这一宗派的仪轨和窍诀来修。
各宗派有差别是正常的。比如风脉明点,有些修法说精脉在右边,有些说在左边,你修哪一个,按它的要求来修就可以,并不矛盾。加行也一样,不能因为这个宗派没强调,你修别的宗派时,它要求了你也不修;或者这个宗派强调了,你修别的宗派时,它不要求你也加一个,这些都不合理。
修什么法就依着它的传承来,这是要点。
不过磕头的功德很大,我们宁玛巴要求磕头,是因为它能够对治傲慢。没磕过头的人总是有点傲慢,当你在佛菩萨和传承上师面前,放下世间的价值观,五体投地磕过十万个大头以后,人也就谦虚、调柔多了,这时候修行起来也就便利了。
——《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问答-中国文化书院1》
大圆满里有心部、法界部和窍诀部,按说是不公开的,需要灌顶,随意看会犯盗法罪,但现在市面上流传了很多这种教材,是不是心部和界部以下,不修五加行、不经上师开许也可以看,窍诀部要由上师决定?
索达吉堪布:
我在学院传大圆满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先得灌顶、修完五加行才可以听。我译的法本也不公开。
有趣的是,一说“公开”,反而没人听,《前行》是完全公开的,但听的人不多;一说“保密”,像《上师心滴》、《大幻化网》、《六中阴》,本来是为方便学院具有资格的道友印的,外面却卖得很多。
不过你们要知道,没有得过灌顶、修过加行,也没有传承的人,即使你翻了法本,法义也不会入心。因为一方面有空行护法的守护;另一方面,密法的道理很深,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才会懂,不经过一层一层的“手续”,看了也不会了解。
那这种人是不是犯了盗法罪?可能也没有那么严重。看后生了邪见,才是犯盗法罪的界限。
当然,大圆满密法要求严格保密。虽然现在是网络时代,保密很难,但如果你能尽量保持一种保密的态度,得到的加持也就殊胜。
——《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问答-中国文化书院1》
藏传佛教里有一种修法叫男女双修,这个问题我一直比较迷惑,能不能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
索达吉堪布:
双修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佛学会会长甘耀权教授,在“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回答说:双修是藏传佛教很高的修行方法。他的上师是刘锐之大德,刘锐之的上师第二世敦珠法王是在家身份,修的就是双修法,但考虑到弟子的根基不够,法王没有将这个修法传下来。
后来我补充说,这个修法即使在藏地,也绝对不流行,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在我们学院求学二十多年的人,他们几乎走遍了藏地的所有寺院,但从未发现有人在修双修法。相反,有些正规道场在守护戒律方面,比汉地的律宗道场还要严格。
双修的修法是有的,不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里也有。我在不同场合开示这个道理的时候,引用过《华严经》等经典的教证和公案。
这一修法立基于很高的见解。《坛经》里说“烦恼即菩提”。什么是烦恼?贪、嗔、痴、傲慢、嫉妒是烦恼。既然是烦恼,也就是菩提。
小乘认为,智慧、悲心、信心是好的,清净,是菩提之因;贪、嗔、痴不好,不清净,你看男女执著的心态,怎么会是菩提?无法理解。然而在本质层面,贪心不存在,断贪的智慧也不存在,全是执著而已。
也因为这种见解,有相当境界的密宗瑜伽士,甚至被要求将人肉、大小便等一般人认为不清净的东西当作供品供养三宝,以此断除执著。当然,得有这个境界才行,否则是不允许的。
同样,双运相代表的,不是贪心,佛菩萨如此示现,是为了断除那些具有相应见解的修行人的男女执著。没有这种境界的人,借“双修”名义行贪心之事,会修偏。藏地过去有过这么一段历史,但自阿底峡尊者来藏以后,作了禁止。此后就鲜有人修了。
任何一种修法都是为了悟道——了悟现空不二的真相。空是心的本体空性,也即智慧;现是心性的本具光明,也叫方便或大悲。现空不二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而以形象呈现时,就是佛父佛母双运:佛母代表空性智慧,佛父代表显现光明。
在一般人看来,佛父佛母无非世间男女,是平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像长短、高低等对立元素一样,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二元对立的世界。但在对实相有所领悟的人看来,这种双运相直接提醒他的,是现空不二,没有庸俗的执著。
——《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问答-中国文化书院1》
念诵百字明时,咒轮该怎么观想?
索达吉堪布:
百字明咒轮要观想为立体的。中间是吽字,其他的咒字围绕在外面。咒轮一般都要求这么观想:中间是一个,其他的环绕着它。
咒轮往哪个方向走呢?
索达吉堪布:
右旋。
——《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问答-中国文化书院1》
烦恼怎么转为道用?
索达吉堪布:
《六祖坛经》说:“烦恼即菩提。”这句话的意思若能通达并做到,就是把烦恼转为道用了。
比如,当你生起贪心或嗔心,就用智慧观察这个烦恼的来龙去脉:它从哪里产生?住在哪里?去了哪里?这样观察下来你会发现,其实烦恼是不存在的。
不仅烦恼,生烦恼的人和烦恼的对境,也都不存在。如果我对这个人生嗔恨心,我的本体存在吗?这个人的本体存在吗?嗔心的本体存在吗?……反复寻找以后,结果了无一法:找不到我,找不到敌人,也找不到嗔心,里外都找不到。所以说了不可得。
一切唯有空性,显现也不过是智慧的妙用而已。
当你学着观察,真正了解到这点时,也就是把烦恼转为道用了。因为你已经了解了它的体,体是空的,既然是空的,也就没什么可烦恼了。
当然一定要修,只是道理上懂、口头上会说,是不管用的。试想,怨敌来了,你边跑边喊“没有怨敌、没有怨敌”,有用吗?烦恼来了,你边生烦恼边喊“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有用吗?不还是天天被它折磨?
一定要认识烦恼本性。认识了,也就无害了。
——《闻法规律与共同外加行-问答-中国文化书院2》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人,要如何真正证得大手印、大圆满的果位?
索达吉堪布:
在藏传佛教中,噶举派有非常殊胜的大手印教法,宁玛派有大圆满教法。这里有很多噶举派大德,他们会给大家讲一些大手印的传统和具体修法。我对大圆满的法脉比较了解,但是今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说得很全面。而且大圆满法有一层一层的要求,有些道理也不能在这里公开讲。
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喜欢大圆满、大手印。大圆满、大手印也的确特别适合末法时代的众生,因为它特别简单,获得成就也非常迅速。但也许是快餐时代的原因,许多人以为大圆满也像快餐一样,得了法一修就可以成就。但实际上,修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下功夫而获得成就毕竟不可能。
修学大圆满其实需要很长时间。首先,一定要修前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知道。前行分“共同前行”和“不共前行”。“共同前行”要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果不虚;“不共前行”有皈依、发心、积累资粮、忏悔业障等。如果这些没有修,基础没打好,后面的修行很难圆满。因此一定要按照传承,次第地去修持。
前行修圆满之后,还要接受灌顶。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灌顶,但灌完之后,自己并没有好好地守持密乘戒律,这是不合理的。灌完顶以后,一定要了解和守持密法的戒律,如果犯了密乘戒,密法的修行很难成办。
比如,灌大圆满的顶,至少要守持基本的密宗十四条根本戒为主的戒律和大圆满的不共戒律;如果得到一个“大幻化网”的灌顶,要守持五条戒:不舍无上、不舍弃上师、慈悲金刚道友、不泄露秘密、不间断修行。这些我们一定要去修,否则,即便得到灌顶也不一定有多大意义。
很多佛学爱好者、修行人特别喜欢求灌顶。当然求灌顶很好,它确实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加持。当你获得灌顶之后,很多贪嗔痴自然而然就消失了。但得灌顶并不那么容易,一般来讲,需要具足二因四缘,这在相关的资料当中有详细说明。而最重要的是,得灌顶后一定要守持戒律。
在灌顶的基础上,真正要认识心的本性的话,首先前面要经过一定的积累资粮,然后次第地去修行,最后可以实现大圆满的妙果。
同样,我相信大手印也有很多要求。
这些修法,前面的次第圆满之后,可以进一步求得甚深的法要。依靠这些深法,具有信心的人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也可以获得不同的果位,如同禅宗的明心见性,或者净土宗在刹那之间往生极乐世界一样。
——《藏传佛教对现代文明的重要性-问答-国际藏研会》
佛教为什么要分胜义谛与世俗谛?对二谛有没有一种简单的说明方法?二谛的道理,如何运用在生活中?明白二谛后,怎样去帮助、利益别人?
索达吉堪布:
并不是佛教非要讲一个二谛不可,而是二谛特别适合我们的生活。生活离不开“现相”和“实相”:显现上是这样,实际上是那样;人也有扮演的角色和实际的角色。一切万法都是如此,在显现上如理如实地存在,但实际上,它的本体并不存在。
就像我们的心,过去的心已经消失了,未来的心还没有生起,现在的心也是刹那生灭。在显现上,没有说心不存在,我们都有起心动念,都有分别念;但实际上,真正的心的确找不到。
所以实相和现相、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些并不是佛教的特殊说法,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或宗教人士,如果没有分清二谛,都没办法开展自己的研究。
我前面也讲过,大家关于佛教提得最多的问题,一是源于对二谛的道理不精通,觉得佛法有很多矛盾;一是源于对大乘和小乘的见解、修行、行为、结果不明白,觉得佛教也有很多矛盾。只要学懂了这两个大问题,很多疑问就能自然解开。
所以趁年轻,应该多学习、多研究。佛教的中观思想是怎样的?其他宗教也有一些经典,它们在说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宗教之间也需要相互学习。其他宗教可以来学习佛教,佛教徒也要了解其他宗教,不要什么都不敢碰。在小乘戒律里,对初学者的确有一些约束:不能学外道、不能跟外道接触等;但在大乘思想中,为了利益众生,你必须精通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包括各宗教的教义、世间的学问。这一点都不矛盾。
当你明白了大小乘的关系,就会发现佛教没有问题,而且佛教知识特别适合当前的社会。大家也能看到生活中,很多人的心态是怎样,在这个时候,特别希望年轻人能早一点遇到真理、学习真理,这对心态的调整很重要。
如果真的被困在南极冰川的一条船上,想要调整心态,还是需要窍诀的,这种窍诀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它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如果现在就努力争取,应该会有因缘得到。靠你自己。
——《你也可以是菩萨-问答-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